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火锅子
铁 凝
他和她站在窗前看雪,手拉着手。雪已经下了一个早晨,院子里那棵小石榴树好像穿起了白毛衣,看上去挺暖和的
这棵小石榴树也就一人多高。别看树不大,可不少结果,一个秋天就结了四十多个石榴,压得树枝朝地上深深地弯着腰。那时候天还不冷,她拉着他走到石榴树跟前,有点赞叹、有点感慨地说:看把她给累的!仿佛石榴树是他们家的一名产妇。
他说,我就没觉得一棵树会累。
她说,我说她累她就累。
他笑了,看着她说:你呀。
今天,她站在窗前告诉他,雪中的石榴树穿着白毛衣挺暖和。
他说,我怎么没觉得。
她说,我就这么觉得。
他故意抬杠似的说:身上穿着雪怎么会暖和呢?
她急得摇了一下他的手说,我说暖和就暖和。
他告饶似的说,好好好,你说暖和就暖和。
她乐了,就知道他得这么说。又因为知道他会这么说,她心里挺暖和。
他87岁,她86岁。他是她的老夫,她是他的老妻。他一辈子都是由着她的性儿。由着她管家,由着她闹小脾气,由着她给他搭配衣服,由着她年节时擦拭家里仅有的几件铜器和银器。一对银碗,两双银筷子,一只紫铜火锅。
这么好的雪天,我们应该吃火锅。她离开窗户提议。
那就吃。他拉着她的手响应。
他们就并排坐在窗前的一只双人沙发上等田嫂。田嫂是家里的小时工,一星期来两次,打扫卫生,采购食品。
他们两人抢着对田嫂说今天要涮锅子。田嫂说,老爷子老太太好兴致。
她说,兴致好也得有好天衬着。
田嫂说,天好哪里敌得过人好。瞧你们老两口,一大早起就手拉着手了。倒让我们这做小辈儿的不知道怎么回避呢。
他们俩由着田嫂说笑,坐在沙发上不动,也不松开彼此的手。
其实田嫂早就习惯了老爷子老太太手拉手坐着。从她认识他们起,几十年来他们好像就是这么坐过来的。
田嫂就忙着出去采购。出门前不忘从厨房端出那只沉甸甸的紫铜火锅,安置在客厅兼餐厅的正方形饭桌上,旁边放好一管牙膏和一小块软抹布。这是老太太的习惯,接长不短的,她得擦擦这只火锅。
田嫂回来了,羊肉、调料样样齐备。她一头钻进厨房,该洗的洗,该切的切,眨眼间就大盘小碟地摆出一片。可是,由于忘了买木炭,田嫂只好又要出去。
等着我啊,一会儿就回来。田嫂像在嘱咐两个孩子,一阵风似的带上门走了。
他和她耐心地等着田嫂和木炭,她进到厨房调芝麻酱小料,他尾随着,咕咕哝哝地又是一句:我老婆啊。
他一辈子没对她说过缠绵的话,好像也没写过什么情书。但她记住了一件事。大女儿一岁半的时候,有个星期天他们带着孩子去百货公司买花布。排队等交钱时,孩子要尿尿。他抱着孩子去厕所,她继续在队伍里排着。过了一会儿,她忽然觉得有人在背后轻轻拨弄她的头发。她小心地回过头,看见是他抱着女儿站在身后,是他在指挥着女儿的小手。从此,看见或者听见“缠绵”这个词,她都会想起百货公司的那次排队,他抱着女儿站在她身后,让女儿的小手抓挠她的头发。那就是他对她隐秘的缠绵,也是他对她公开的示爱。如今他们都老了,浑身都有些病。他们的听觉、味觉、嗅觉和视觉一样,都在按部就班地退化。但每次想起半个多世纪前的那个星期天,她那已经稀疏花白、缺少弹性的头发依然能感到瞬间的飞扬,她那松弛起皱的后脖颈依然能感到一阵温热的酥麻。
一个小时后,田嫂回来了,举着家乐福的购物袋说,木炭来了木炭来了,不好买呢,就家乐福有。
火锅中的清水有了木炭的鼓动,不多时就沸腾起来。田嫂请老爷子老太太入席,为他们掀起烫手的锅盖。他们面对面地坐好,不约而同看一眼墙上的挂钟,朦朦胧胧的,仿佛是11点半了吧?要么就是12点半?心里怪不落忍,齐声对田嫂说,可真让你受累了!
田嫂没有应声,早已悄悄退出门去。她心里明白,这个时候,老爷子老太太身边别说多一个活人,就是多一只空碗,也是碍眼的。
他见她真要擦锅,劝阻说,今天可以不擦,就两个人,非在乎不可啊?
她说,唔,非在乎不可,两个人吃也得有个亮亮堂堂的锅。说着从沙发上起身坐到饭桌旁边,摸过桌上的抹布,往抹布上挤点牙膏,用力擦起锅来。
他就也凑过来坐在她对面看她擦锅。锅可真是显得挺乌涂,也许是他的眼睛乌涂。他的眼睛看着火锅,只见它不仅没有光泽,连轮廓也是模糊一团。他和她都患了白内障,他是双眼,她是右眼。医生说他们都属于皮质性白内障,成熟期一到就可以手术。他和她约好了,到时候一块儿住院。
她擦着锅盖对他说,你看,擦过的这块儿就和没擦过不一样。
他感受着她的情绪附和着说,就是不一样啊,这才叫火锅!
他们就安静地涮起锅子。像往常一样,总是她照顾他更多。她捞起几片羊肉放进他的碗里,他就捞起一块冻豆腐隔着火锅递给她。她又给他捞起一条海带,他就也比赛似的从锅里找海带。一会儿,他感觉潜入锅中的筷子被一块有分量的东西绊住了,就势将它夹起。是条海带啊,足有小丝瓜那么长,他高高举着   筷子说:你吃。
她推让说:你吃。
他把筷子伸向她的碗说:你吃。
她伸手挡住他的筷子说:你吃,你爱吃。
他得意地把紧紧夹在筷子上的海带放进她的碗说,今天我就是要捞给你吃。
她感觉被热气笼罩的他,微红的眼角漾出喜气。她笑着低头咬了一小口碗里的海带,没能咬动。接着又咬一口,还是没能咬动。她夹起这条海带凑在眼前细细端详,这才看清了,她咬的是块抹布,他们把她擦火锅的那块抹布涮进锅里去了。
他问她:还好吃吧?
她从盘子里捡一片大白菜盖住“海带”说,好吃!好吃!
她庆幸是自己而不是他得到了这块“海带”,她还想告诉他,这是她今生吃过的最鲜美的海味。只是一股热流突然从心底涌上喉头,她的喉咙发紧,什么也说不出来,就什么也没再说。
他又往锅里下了一小把荞麦面条,她没去阻拦。喝面汤时,他们谁都没有喝出汤里的牙膏味儿。
她双手扶住碗只想告诉他,天晴了该到医院去一趟,她想知道眼科病房是不是可以男女混住?她最想要的,是和他住进同一间病房。
雪还在下,窗外白茫茫一片。那棵小石榴树肯定不再像穿着毛衣,她恐怕是穿起了棉袄。
(本文有删节)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篇幅不长,人物不多,故事起伏跌宕不大,仅写了一次平常的家庭吃火锅,却洋溢着沸腾的诗意,把老年夫妻之间的爱情推向了极致。
B.文中的丈夫总是照顾着妻子,由着妻子的性儿,虽然有时也抬杠几句,但最终还是让着她。由着她管家,由着她给他搭配衣服,由着她年节时擦拭家里仅有的几件铜器和银器。
C.文中钟点工田嫂着墨不多,但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心明眼亮、善解人意的人,她去买木炭,有意拖延时间,以便老两口有恩爱的时空;回来后又很快出去,因为她知道这时她是多余的。
D.吃火锅时,两人互相推让说:你吃,你吃,你爱吃,他给她捞海带的细节,把情节推向高峰——咬不动的海带,原来是擦火锅时用的一块抹布。
E.铁凝以她特有的细腻笔触,向我们展示出一幅充满浓情爱意的百姓世俗风情素描。作家笔下的“浓情”是中国式的,隐含的,内敛的,有着淡淡的哀伤,绵绵的喜悦。
(2)小说开头结尾处都写到窗外的小石榴树在雪中的情形?说说其中的妙处。(6分)
(3)作品的描写非常动人,或白描或细节描写,都可圈可点。请就文中的一处描写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评价说,这是一篇描写相濡以沫真情的精致之作。结合全文和现实,谈谈你的认识。(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9-29 02:43: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树上的天使
美国玛雅·瑞诺德斯·拉特森
又来了,这些烦人的松鼠!我拽过枕头,狠狠地蒙住自己的脸,试图阻挡头顶上传来的噪音。然而,那些声响就如同魔音入脑般挥之不去。“该死的松鼠!”我暗暗咒骂。
每到半夜,屋外的松鼠们就开始搬运它们的美食——山核桃。而我却每每被山核桃砸落在屋顶上的声音吵醒,然后无奈地睁着双眼,听着头顶上山核桃不断砸在屋顶,再“咕噜噜”地滚落到地面的声音。
天知道我对此刻的清醒有多么的恐惧,我简直快要崩溃了!因为每到这个时候,我的脑子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那些如雪片般飞来的账单以及我已经拖欠了房东许久的租金。就在昨天,我刚刚向房东保证,会尽快结清所有的欠款并支付下周80美元的租金。房东答应了,但我想,她的耐心会很快宣布告罄。我是个初出校园的毛头小子,一点赚钱的门路都没有,而我头顶上还有恼人的松鼠让我不得不在半夜保持清醒。
无奈之下,我唯有打开《圣经》寻求帮助。忽然,我看到了这样一段话:“不要为明天忧虑。看天空中的飞鸟,它们既不播种也不收获,天父照样养活它们;野地里的百合花从来也不纺织,天父还打扮它们,给它们美丽的衣裳;地上的小草今天还在,明天就被扔进炉子烧了,天父还给它们青翠的外衣,更何况你们呢?岂不比它们贵重得多吗?”
我暗暗祈祷:主啊!既然您能喂养飞鸟,还有那些松鼠,我相信您也会保佑我的。最后,在被众多琐事折磨得筋疲力尽之后,我终于昏昏睡去。
第二天,我起了个大早,赶去教堂。会餐后,一位老妇人问我,能否送她回家。她告诉我,她的卡车坏了。
“当然可以。”我说。
在去她家的路上,她问我:“你喜欢吃山核桃吗?”
山核桃?!我僵硬地笑了笑,反问道:“你为什么这么问?”我的耳边仿佛又响起了那些山核桃砸落的声音。
“我以20美元一袋的价格将它们卖给一家农场。”她回答道,“如果你喜欢,我可以以低一点的价格卖给你一袋,以报答你送我回家。”
就算白送我也不要。“不了,谢谢。”我说。我将她安全地送到了家,然后驱车返回。
一到家,我便倒在了床上,我太累了,也许我该午休片刻。但又一次,松鼠的骚动声在我头顶响起。这还没到半夜呢!我愤愤地想,它们就不能让我有片刻的安宁吗?
突然,就像被一个山核桃猛地砸中了脑袋,我灵光一闪:我明白了,财富就在我的头顶上!我从床上一跃而起,冲出屋子。我看到了,就在我的窗台下,已经积了厚厚的一大片山核桃。20美元一袋,我欣喜地想,只要卖出四袋就够付下周的房租了。而事实上,地上山核桃的数量已足以让我清偿所有的债务。
几年时间很快过去了,我的生活正慢慢好转。而真正让我对生活充满感恩的,并不是那些山核桃,而是上帝派来的天使——它们就住在树上,它们告诉我:上帝就在我们身边。
(选自《海外文摘》)
【小题1】“我”为什么觉得山核桃砸落在屋顶上的声音像“魔音”?
【小题2】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达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1)你喜欢吃山核桃吗?
(2)我僵硬地笑了笑。
【小题3】文中写阅读《圣经》这件事与山核桃有什么联系?请简要分析。
【小题4】这篇小说以“树上的天使”为题,结合全文,试探究其在情节结构、主题思想两方面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艺术效果
赵守玉
著名的金萨克斯乐团到外地举行专场音乐会。 
演出之前,团长找到剧院院长一再请求,乐团将把新创作的《天籁之音》作为压轴曲目,这首曲子在演奏中将会有个特殊环节,因此希望能保证会场的秩序,以免影响效果。 
院长一听,二话没说,当场就拍了胸脯:放心吧,我肯定让现场保持绝对的安静,特别是那个特殊环节,一定配合你们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 
得到院长的保证,团长还是不太放心,临演出前,他专门又去观众席实地考察了一番,发现现场增派了不少保安,个个神情严肃,如临大敌,好像一有动静就马上会扑过去,团长这才安下心,回到后台嘱咐乐队拿出最好的状态,把最精彩的演出献给观众。 
演出进行得很顺利,除了曲目间的掌声,现场没有出现一点点杂音。团长深受感动,在《天籁之音》即将开始时,他激动地走到幕前,热情洋溢地向大家介绍:“请各位屏心静气,用心灵去体会那个来自天堂的声音吧!” 
乐曲开始,随着乐章一个个地推进,音乐由急变缓,由浓变淡,由强变弱,最后,竟然全部消失。 
音乐突然出现了长时间的空白,正听得如醉如痴的听众们一愣,刚要交头结耳,音乐声突然乍起,直冲云霄。 
众人一愣,这才反应过来:这就是那个特殊环节,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效果。观众席顿时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 
如此三次,每一次音乐中断,都会赢得听众雷鸣般的掌声,有几个观众还不停地赞扬:真是了不起,用长时间的停顿来表现天籁之声,太有内涵了。 
演出圆满结束,院长满面笑容地走上前,准备和团长握手庆贺,谁知团长脸色发白:“实在对不起,《天籁之音》我们没有演奏好,我感到很惭愧。” 
院长一愣:“很好呀,大家听得如痴如醉,已经达到了最佳的艺术效果。” 
团长摇了摇头:“不,那个最关键的小号声,从天际传来的小号声没有出现。乐曲中那三次中断,就是小号声该出现的地方,这是我们新乐曲中的特殊环节,也是整个乐曲的精华,可我们的那个小号手却不知道出了什么问题,竟然一次都没有吹,这实在是一场不完整、不完美的音乐会。” 
“团长,我在这儿!”突然,一个人衣衫不整地从外面跑了进来,正是那个小号手。 
团长见到他,勃然大怒:“你跑到哪里去了?为什么不按原来的安排,从门口吹响小号走上舞台?” 
那个小号手刚想回答,几个保安模样的人冲了过来,一把抓住小号手,其中一个人手里还拿着一把被砸坏的小号,一边跑一边叫:“我看你往哪儿跑?” 
“干什么?”院长怒吼一声。 
保安一愣,看到是院长,急忙满脸堆笑:“院长,按照你的安排,为了保证音乐会的安静,我们加大了清查力度,乐队演奏中我们正好在观众席的角落里发现了这个小子,他当时拿着这把小号想捣乱,我们立即采取紧急措施,悄悄把他制服并带出了会场,刚才我们没注意,让他冲了回来,不过好在演出已经结束,他已经无法影响音乐会的艺术效果了。”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A.团长请求剧院院长保证会场秩序,为下文保安驱逐小号手出场,使他无法参与演出埋下伏笔,使故事的发展合情合理。
B.演出进行时,“现场没有出现一点点杂音”,这得益于保安们做事认真,尽忠职守,他们如临大敌的神情镇住了在场的观众。
C.演奏中三次中断的空白,用停顿来表现天籁之声,让观众用心灵去体会,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效果,是所有艺术形式中最好的。
D.团长对院长说,这是“一场不完美的音乐会”,是一种谦虚的说法,因为他也明白小号手的缺席恰恰成就了最好的艺术效果。
【小题2】小说的情节安排独具匠心,请结合文本说一说作者在情节安排上有什么巧妙之处。
【小题3】你认为小说表现了怎样的主题?假如小号手没有被控制,而是按原来设想出现,演出效果会怎样?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就要那棵树
伍中正
米唐的门口长着一棵树。树是樟树,枝繁叶茂,像一大团无法握住的云。
米唐常常对那棵树一望好半天。她在树下唱歌,在树下写字,还在树下跳舞。米唐娘看见了,说,米唐不唱了,该吃饭了。米唐就不唱了。米唐娘说,不写字了,该去撒把鸡食。米唐就不写了。米唐娘还说,米唐,不跳了,该去园子里剥些菜叶来。米唐就蹦蹦跳跳去了菜园。
米唐考进了城里的学校。那棵树成了米唐学费的一少部分。凑学费的那些日子,米唐娘就想到了门前的樟树。当米唐娘的身后跟着几个肩背锄头手拿斧锯绳索的人时,米唐就知道,再怎么挽留这棵树也迟了。
那一大团无法握住的云倒下来的时候,米唐远远地站着,买树的人也远远站着。①树一倒地,米唐抓着一根枝就哭起来。买树的人见了,劝她:米唐,别哭了,不就一棵树么?
那些挖树的民工也跟着帮腔:再说,树就栽在离你学校不远的地方,你还可以去看!
米唐就渐渐地住了哭。
买树的人示意那几个人锯断了一些树枝。树枝脆裂的声音很响,响在米唐空旷的屋前。
树让一家工厂买走,那家工厂在城里。米唐看见那棵脱光了衣服的樟树走上了去城里的路。
米唐在樟树生长的地方,又开始唱歌。米唐娘听了,说,米唐,不唱了,你比娘幸运,树到了城里,你还在城里能看见,娘就真的看不见了。
娘的话,又说出了米唐的眼泪。
米唐沿着那棵树走过的路,进了城。
米唐念书的学校,隔那家工厂不远,也就是隔那棵树不远。米唐下了课,就对那家工厂望,就对那棵树望。
星期天,米唐就去看那棵樟树。米唐看见樟树栽在厂门口。厂子里的人很讲究,还为樟树搭了远看近看有点黑的凉棚,树很快就活了过来。米唐还看见有一个人还在为树浇水。渐渐地,米唐就跟浇水的那个人熟了。浇水的是老魏。米唐每次走的时候,就跟老魏说,魏叔,很感谢你,过几天来看你。说完,米唐就默默走开。
再出去,米唐邀了个有照相机的女生。在树下,那个女生为米唐照了好几张照片。
米唐回到家。米唐就高兴地对娘说,娘,那棵树长得好好的,还发了芽。说完,米唐还拿出了在树下照的照片。娘听了看了跟着高兴。米唐说,娘,往后,我还要买回那棵树!
米唐还到那棵树下去。接纳城市的阳光和雨水,樟树完全活过来了,再没有那黑黑的凉棚遮盖它美丽的身躯。米唐站在树下,老魏还在为那樟树浇水。只是那些从厂里出来的人,边走边说,有的人说到了树,说到了厂长,说厂长不应该拿职工要发的福利去买树,说这厂弄不好就要垮了。老魏看看他们走远,才对米唐说,米唐,这厂子怕不行了。
米唐问,魏叔,厂里的人往后会不会对这棵树起坏心?
老魏说,工人情绪不稳,说不定哪。
米唐“啊”了一声。米唐很艰难地从那棵树下走回了学校。
米唐从那所学校毕业后就恋爱了。
米唐领着男友走向那棵树。站在那棵树前,米唐停下步,用手指着那棵树枝说,你看你看,那棵枝上还歇了一只黑鸟。男友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漫不经心地看了一眼。
米唐说,你多看一眼,就不行?男友说,行。男友就紧紧地盯着那棵树。那树上的一只鸟让他盯飞了。
这个时候,米唐很幸福,也很沉醉。
这个时候,米唐的眼里就有一些晶亮的泪水。
城市这么大,这么繁华。米唐最喜欢的地方就是那棵树下。她经常把男友带到那棵树下。她看见那些从城市吹来的风,一阵一阵地翻看樟树的叶片;她看见那些枝头落下的叶片很眷恋地飘向大地;她还看见老魏很坦然地在树下做最后的守望。
男友说,米唐,恋爱的地方多着呃,你再换个地方行不行?
米唐的眼里浸着泪水说,这棵树就是我家原来门口的那棵树,我想让她回家!
男友说,行。
米唐门口的樟树又回来了。
米唐也请人给那棵樟树搭了凉棚。她还对娘说,娘,有空的时候,给树浇上水。
米唐走后,村里有人和米唐娘坐在屋里聊天,聊着聊着,就聊到了门口的樟树:米唐娘,你家米唐能耐呃,那棵你舍不得卖的树,又给你弄回来了!
米唐娘说,当日挖门口的樟树时,我家米唐还在树下哭呃。我就晓得她舍不得,说不定她还要把这棵树要走呢。
米唐娘说完,两行泪径直往下落。(选自《就要那棵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采用比喻的形式,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樟树的繁茂,也为下文卖树为米唐凑学费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小说善于在细节处刻画人物,男友“漫不经心地看了一看”“紧紧地盯着那棵树”这些细节可以反映出他只是顺从米唐,并非理解她。
C.小说反复提到米唐在樟树生长的地方唱歌,是为了突出强调米唐对樟树的依恋,也衬托了米唐内心的喜悦。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写了陪伴树、卖掉树、看望树、买回树等内容,情节脉络清晰,于平淡之中充满了温暖的诗意。
E. 小说在写樟树由农村到城市,再由城市到农村的变迁历程的同时,着意写出了时代的变迁,从而深化了小说落叶归根的故乡情结主题。
【小题2】文本多次写到米唐的“哭”,每次“哭”的心情都不一样,请就画线部分任选两处做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那棵树”意蕴丰富,你认为有哪些内涵?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乞丐与小女孩

吴志彬

他是一个年轻的乞丐,蓬头垢面,衣衫褴褛。邋遢的外表无法掩饰他健壮的身体,裸露的双肩在阳光下散发着古铜色的光泽。加之他对生活失去信心,凡事以死相搏,难免令其他乞丐胆寒,况且就凭这健硕的体魄,他也能有自己的地盘。没有一个乞丐敢在这条街上乞讨。

天上的白云单调地一片片飘着,无精打采地,也真怪,今年阴冷的天气真多,好不容易有了晴天,太阳却不愿出来露脸。

每天,在两家商店结合部的一个角落里,年轻的乞丐懒散地坐靠在墙角,不远处是他唯一的家当:一个半新不旧的小铁瓷盆。不时有硬币落盆,发出悦耳的金属撞击声。但他似乎并不关心那只盆与里面的硬币,蒙眬的目光穿过那条并不宽敞的街道,落在对面的花店门前。花店里有一个梳马尾辫的小女孩,四五岁的样子,每天像一只美丽的蝴蝶在门前飞来飞去。每当这时,年轻的乞丐眼中便会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柔。

终于有一天.小女孩也发现了他。她问妈妈:“他是谁?”“是乞丐。”妈妈说。“什么是乞丐?”小女孩又问。年轻美丽的妈妈摸着她的头,想了想回答:“乞丐就是肚子很饿,但没有钱吃饭,很可怜的人。”小女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乞丐的生活没有未来,只是在毫无意义的重复中等待日出日落。但这一天对年轻乞丐来说却不同寻常,因为那只美丽的蝴蝶突然飞到了他的面前。

乞丐坐直了身子。小女孩站在他的铁瓷盆前,伸出一只胖乎乎的小手,一枚硬币清脆地落入盆中。小女孩有些羞涩地对他一笑,转身要走。

“等等。”他叫住了她。他蹲在她面前,有种想抱抱她的冲动,但他知道不能。他从盆中轻轻拿起一枚硬币,放在小女孩的手心。“叔叔不能要你的钱。”“为什么?”“因为你太小,大人不能要小孩子的钱。”小女孩紧握那枚硬币,紧蹙着双眉,十分难过的样子。

“你叫什么名字?”他问。“柳月。”他想起了家乡河边的柳和池塘里的月。“真好听。”“那你叫什么?”小女孩反问。“我?我叫石头。”

女孩咯咯地笑着:“骗人,石头不是人名。”他也笑了:“可叔叔真的就叫石头。”

“那好吧,石头叔叔,你不要我的钱.那我就把这个送给你。”小女孩变戏法似的伸出另一只手,手里是一朵鲜红的玫瑰。

年轻的乞丐有些不知所措:“像叔叔这样的人不配拥有这么美丽的东西,再说我要它也没什么用呀。”他想把它还给小女孩……

“你可以送给你最喜爱的女人啊,妈妈说每天来买花的男人都是送给他们最喜欢的女人的。”小女孩很认真地说,闪动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乞丐立刻想起了自己女儿那双灵闪闪的眼睛。

他收下了那朵玫瑰,从怀中掏出一个贴身的小布包来,打开来里面是一块穿着红线的翠绿玉佩。他把玉佩放在小女孩的手里,说:“这是一块漂亮的石头,叔叔就用它交换你的花,好吗?”

不知道什么时候,天上飘荡着几片白色的云彩。

柳月!柳月!女孩的妈妈如箭般冲过马路,一把抱起了她:“你这不听话的孩子,谁让你来的,要是碰到坏人怎么办?”女人厌恶地看了一眼乞丐,抱着孩子离去。

年轻的乞丐又回到冰冷的墙角,痛苦地闭上双眼。如果不是因为嗜赌如命,自己就不会输掉了一切,翠花也不会带着几个月的妞妞离他而去。妞妞如今也该有4岁了吧,像柳月一样,那样清纯,那样美丽。两行清澈的眼泪流过肮脏的脸。

第二天一早,花店老板娘拿着那块玉佩来到墙角,东看看,西望望,找了好一会儿,还等了很长时间,脸上现出十分焦急的神态。年轻的乞丐已不知去向,只有地上那只铁瓷盆,里面是一枝鲜红的玫瑰。

说来也巧,那天是个大晴天,阳光灿烂,蓝天上白云飘飘,那白云朵朵相连,缓缓地在天空移动。

从此,再也没人见过那个年轻的乞丐。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5年第3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作品以冷峻的笔调叙述了乞丐的人生遭际和内心世界,反映了人情淡薄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弱势群体生存状态深沉的忧思。
B.乞丐身体健壮,能够自食其力,但是嗜赌的恶习最终让他人财两空,更让他失去了对社会、生活的希望,所以他“懒散地”以乞讨为生。
C.小女孩长得很像乞丐的女儿妞妞,所以他在行乞时并不关心盆与硬币,而在关注着小女孩,而且眼中还会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柔。
D.小女孩平等而友善地对待乞丐,不仅给他硬币,还送他鲜花,但乞丐最缺的是精神而不是物质,所以他收下了鲜花,退还了硬币。
E.小说结尾没有交代乞丐最终的人生走向,如此安排收到了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构思效果,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引人遐思。
【小题2】作品中的乞丐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品是怎样叙述乞丐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4】作品叙写乞丐用玉佩交换小女孩的玫瑰一事的意图是什么?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新任务
罗广斌  杨广益
第二天,一个女同志,按照约好的时间和接头暗号,来到成岗家里。这个女同志不到三十 岁,中等身材,衣着朴素,蓝旗袍剪裁得很合身。她坐下来不慌不忙地告诉成岗:
“我姓江,江雪琴……我的岁数比你大一点,你就叫我江姐吧。”成岗愉快地叫了一声,“江姐。”江姐温和地笑了。“你经常读市委的党刊——《进攻》吗?你对它有什么意见和建议?”“《进攻》?我读到第二十一期了,很好,没有意见。”成岗说着,心里浮现出一个长久以来就有的想法,就全部说了出来:“《新华日报》被迫停刊以后,厂里的工人都感到苦闷,他们渴望得到党的消息,得到解放战争的胜利消息。可是《进攻》是党内刊物,群众看不到,可不 可以想办法,满足群众的需要?”
“你的意见很对,”江姐点头说道:“市委早已考虑到了。为了把胜利的消息,及时告诉人 民,决定出一种群众性的宣传刊物。刊物定名为《挺进报》,每周出版一期,着重报道解放战争 的胜利消息,评介时局和宣传党的政策法令……可以发到可靠的积极分子手里。市委希望它成 为团结、教育广大群众的一种有力的武器。”
成岗眼睛里闪耀着兴奋的光采,忙问:“让我参加《挺进报》的工作吗?” “听许云峰同志说过,你对这样的工作,会感兴趣的,对吗?”江姐微笑着说,“你从前在学校的剧团里,爱搞布景、灯光之类的后台工作,现在要你搞的,又是后台工作,市委打算把 秘密印刷所设在你这里。”
“对,我这里挺合适。敌人轻易不会怀疑我这个当厂长的人。”成岗恳切地望着江姐:“工 厂里的情况,你大概已经知道了,我这里比较安全。”
“从今天起,你是《挺进报》的工作人员了。你负责印刷,每一期印好的《挺进报》,由我 负责处理……”
江姐不慌不忙地说着。从声音里,成岗觉得她和老许一样老练、成熟,他高兴地联想着:①“我们党内,不知有多少优秀的同志!”见面不过半个小时,成岗已经对这位平易近人的领导 人产生了尊敬和无限信任。江姐的目光,仍然是那样的温和,她仿佛已经察觉这位年轻同志的 心情,却没有去妨碍他,只稍微提高了声音,来引起他的注意。
“成岗同志,你要知道:《挺进报》是市委的宣传刊物,发行以后,它对群众的影响很大,必然会引起敌人的注意。你一定要严格地遵守秘密工作原则,尽量减少和朋友们的来往,停止一切 群众工作。否则,不仅你会遭到危险,而且还会给党带来重大的损失!”停了一下,江姐又进一步 说:“今后,有些朋友,也许会因为你不参加社会活动而发生误解,但我相信,为了党的利益,你是不会计较这些的。”
成岗默默地听着,感到这个新的工作,比担任老许的交通员更复杂,要求更严格,自己的 责任也更大。②他咬着嘴唇,站起来,紧紧握住江姐的手,严肃地说:“我向党保证。”
庄严的瞬间,正是无数共产党员都曾经有过的,决心向党献身的时刻。成岗的心情分外激 动。江姐安详地注视着他,声音里带着深深的温暖:“党给了你最大的信任。”
从这时起,寝室后面那间小小的储藏室,收拾干净了,变成了《挺进报》的秘密印刷所。 白天,成岗是工厂的厂长,更谨慎、更小心地执行着自己的职务;一到晚上,他便成了党报的 印刷者,通夜不眠地做着秘密印刷工作。
节选自《红岩》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以成岗为观察视角,刻画了江姐的外貌和神态,让我们一开始就对江姐有了一 个性格定位。
B.“让我参加《挺进报》的工作吗?”既透露了成岗急切地想为党工作的决心,又显示了 一个年轻人蓬勃的朝气。
C.小说以一天的时间为轴,以成岗、江姐二人交待任务为横截面,真实地展现了重庆解放 前夕革命工作的危险状况。
D.江姐虽然第一次和成岗见面,但是她能感受到成岗的革命热情,因而她坚信他能够把所 有的工作都做到极致。
【小题2】在成岗的眼里,江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画线句子各属于“心理描写”的哪种类型,各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