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玉殇
霍达
①小院里清凉如水。
②前边琢玉坊的窗纸透着灯光,在“沙沙”的磨玉声中,梁亦清手捧着郑和下西洋的宝船,正在加紧精雕细刻。合同期限迫在眉睫,蒲老板在等着他,沙蒙·亨特先生在等着他,患难老妻和两个女儿在等着他,他自己也在等着这艘宝船竣工的时刻。
③他喘息一下,用粗糙的手掌抚摸着巍峨的宝船,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意。不容易呀,“马哈吉”(注)郑和,梁亦清陪着您一块儿闯过来了!他注视着器宇轩昂的郑和,注视着甲板上劈风斩浪的一个个人物,仿佛他也加入了那雄壮的行列。
④水凳儿又蹬起来,坨子又转起来,梁亦清屏弃一切杂念,重又投入专心致志的创作,在三保太监郑和那饱经风霜的眉宇之间做画龙点睛的镂刻。郑和,这位杰出的中国穆斯林,在他手执罗盘、眼望麦加,指挥着宝船与风浪搏斗的时刻,一定是镇静沉着、胸怀坦荡的。梁亦清怀着崇高的敬意,紧紧盯着郑和那穿透万里云天冲破万顷碧波的眼睛,惟恐自己睫毛的一闪、心脏的一跳都会影响雕刻的精确,有损于那双眼睛的神采……
⑤韩子奇一直守在旁边,目不转睛地领受师傅那精湛达到极致的技艺,这是他至高的艺术享受和外人无缘分享的殊荣。
⑥突然之间,他感到师傅的神色有些不大对头。
⑦宝船上,郑和的那双眼睛变得模糊了,仿佛郑和由于远途跋涉的劳累和风浪的颠簸而晕眩了,他要做片刻的歇息了?不,是梁亦清自己的眼睛……眼睛怎么了?像一片薄云遮在面前,缭绕,飘动,他努力把眼睛睁大,再睁大,也无法清晰地看清近在眼前的郑和!
⑧梁亦清双脚停止了踏动踏板,微微闭了闭疲倦的眼睛,笑笑说:“这活儿,越到画龙点睛的时候越费眼啦!”
⑨韩子奇默默地看看师傅的眼睛。那双眼睛,深深地陷在眼眶之中,上下眼睑重叠着刀刻一般的三四层纹路,眉毛和睫毛上被玉粉沾染,像冰雪中的树挂,像年代久远的古迹上的霉斑,几十年的琢玉生涯,师傅把自己琢成了一个苍老瘦硬的玉人!
⑩“师傅,您歇着吧,这活儿,明儿再接着做……”
⑪“要记住,”梁亦清歇息了片刻,似乎觉得眼睛从疲倦中得到了恢复,心境也更加平和、安定,“一个艺人,要把活儿当做自个儿的命,自个儿的心,把命和心都放在活儿上,这活儿做出来才是活的。历朝历代的能工巧匠,没有一个能活到今天,可他们琢出的玉器呢,不都一个个还活着吗?”
⑫坨子又转动起来,梁亦清此时完全忘却了自我,把他的命、他的心都和宝船、和郑和融为一体了。那宝船上的风帆鼓涨起来,旌旗漫卷起来,舵工、水手呼喊起来,浑厚深远的号子和汹涌澎湃的风浪声在琢玉坊中震天撼地地响起来,三保太监郑和站在船头,魁伟的身躯随着风浪的颠簸而沉浮,双目炯炯望着前方,随时监视着前途中的不测风云……
⑬突然,这一切都在刹那间停止了,梁亦清两手一松,身躯无力地倒了下去,压在由于惯性还在转动的坨子上……
⑭“师傅!师傅!”韩子奇像在梦中看见了天塌地陷,灵魂都被惊飞了,他呼喊着扑倒在地,扶起四肢松软的师傅……
⑮梁亦清在徒弟的怀抱中吃力地睁开了双眼。“宝船,宝船!”他气力微弱地呼叫着。在这一瞬,他的眼睛是清亮的,炯炯有神,他在搜索那生命与心血化成的目标!当那双眼睛接触到破碎的宝船时,他的一双晶亮的瞳孔立即像燃烧的流星,迸射出爆裂的光焰,随即熄灭了……
⑯“啊!”梁亦清发出一声撕裂肺腑的惨叫,一口鲜血飞溅出来,染红了那雪白的宝船!
(选自《穆斯林的葬礼》,有删改)
(注)哈吉:伊斯兰教中专用以尊称前往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觐,并按教法规定履行了朝觐功课的穆斯林。郑和本姓马,故梁亦清尊称其为“马哈吉”。
【小题1】梁亦清耗尽心力加紧雕琢“宝船”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2】分析小说中韩子奇这个人物的作用。(4分)
【小题3】第⑫段画线的文字描写宝船,请赏析其表达特色。(6分)
【小题4】本文写了一个玉毁人亡的故事,请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23: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新一代人工智能也将改变世界,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说。当下,人工智能正在重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各环节,催生新需求、新产品、新产业,引发经济结构重大变革。
国际管理咨询机构埃森哲发布报告称,到2035年,人工智能有望推动中国劳动生产率提高27%,制造业、农林渔业、批发和零售业将成为从人工智能应用中获益最多的三个行业,人工智能将推动这三大行业的年增长率分别提升2%、1.8%和1.7%。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处在了爆发前夜,很多人把人工智能视为下一个“能让猪飞起来的风口”。
目前,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赋能”人类生活,硬件智能化是大势所趋,传统制造企业要抓住机遇,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创新应用,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摘编自刘坤《如何迎接人工智能热潮》)
材料二
2004-2019中美AI产业企业增量走势及预测图

(《2017年中美人工智能创投现状与趋势研究报告》,实际增量数据截至2016年)
材料三
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背后,有着来自政府、企业、资本的多重推力。
2015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斗人工智能”被列为11项重点行动之一;2017年3月,人工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国际上,英、美、韩、日等也纷纷布局人工智能,一系列扶持政策相继出台。2013年,百度成立全球首家深度学习研究院;Facebook、谷歌等巨头也不约而同提出了“人工智能优先”的战略转变。互联网数据和咨询公司IT桔子近日发布的《人工智能产业分析与创业投资盘点》收录了467家AI企业和636起投资事件,其中,人工智能总获投率为67.65%,高于其他行业2-3倍。
但是,商汤科技CEO徐立直言,国内人工智能创业大多扎堆在应用层面,创业者使用开源算法,找到某个垂直领域便套上“人工智能”概念扎进去,但真正从算法层出发做“原创技术”的人并不多。“而这块才是核心,是最需要厚积薄发的。”
就国内而言,人才储备方面还相对薄弱。来自领英的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专业人才有195万,中国只占2%,排名第七。
(摘编自张意轩、王威《人工智能需要翻越三道坎》)
材料四
人工智能技术注定会改变我们的世界,它注定会重断定义工作的意义以及财富的创造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它将带来前所未有的经济失衡现象,甚至改变全球的权力格局。
随着它的进一步发展,会不可避免地对就业造成冲击。很多岗位和职业会逐步消失,与工业革命及信息革命不同,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冲击并非单纯指向某些特定岗位和职业,如传统制造业中的手工艺者被流水线工人所取代。
人类正面临着很难妥善共存的两个发展前景:一方面我们迎来了仅用少量人力就能创造巨大财富的发展时代,而另一方面,大量人员也将因此而下岗和失业。
人工智能是一个“强者更强”的产业:数据越多,产品越好;产品越好,所能获得的数据就更多;数据更多,就更吸引人才;人才越多,产品就会更好。
一言以蔽之,最大程度地缩小人工智能可能造成的经济失衡和贫富差距,已是当下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此差距不仅体现在国家内部,也体现在国与国之间。
(摘编自李开复《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真正威胁》)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2004年至今,中美AI企业数量都在持续增长,但美国增长的爆发期和回落期都早于中国。
B.中国AI企业增量在2008年短暂回落后一路上扬,在2015年达到峰值,AI企业共计166家。
C.虽然美国AI企业增量长期大于中国,但是近两年中国AI企业增量反超,总量差距有所缩小。
D.中美两国AI企业数量经过创业持续火爆增长的高峰期,预计将进入休整阶段,只是小幅增长。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人工智能被视为下一个“能让猪飞起来的风口”,但要真正飞起来,还需要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B.面对人工智能的热潮,不少国家积极应对,中国将其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资本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C.当前人工智能总获投率高于其他行业,能吸引其他行业人才的进入,缓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困境。
D.人工智能注定会改变我们的世界,将带来前所未有的经济失衡现象,导致各行业出现严重的失业。
E. 人工智能不仅会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影响,甚至可能影响到整个世界的权力格局。
【小题3】根据上述材辩,分别从企业和个人两个角度,提出应对人工智能热潮的建议。

同类题2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生态文明美:当代环境审美的新形态
陈望衡
环境审美观具有历史性。迄今为止,人类主要经历过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种文明类型。这三种文明类型的环境审美观各有其独特属性。当代环境审美的新形态是生态文明美。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审美兼顾了对象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自然美的基础,社会属性即自然物对人的以“居”为核心的生活的意义,这两者的统一实质就是自然的文明化。当代的自然环境审美,自然属性中彰显了生态性,社会属性中强调了生态性之于人的意义,综合起来就是凸显了生态文明的内涵。当代的自然环境审美观认为自然环境美,美在生态文明(以生态为载体的文明)。
生态文明时代前的自然环境审美,强调自然环境中的生命意味。这生命意味的立足点是人的生命,凡是从自然物身上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感受到了人的生命,那对象就具有了生命的意味。重视自然的生命意味,虽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重视生态,但它们的实质是不同的。一般的重视生命的意味,不会强调生命与生命之间、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的关系,更不会考虑到地球上诸多生命良性的发展。生态着眼于生命的整体性与相关性,关注的是种群的生命,种群的生命实际上并不是由种群自身所决定的,它受制于与它相关的其他种群生命和非生命的自然条件。生态观对生命的理解较一般的生命观深刻得多。
从生态文明的视界来看自然环境审美,自然环境的美在生态与文明的统一即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审美视界较之自然生命的审美视界主要有五个方面不同:第一,强调并凸显自然环境美中的生态性。自然性是自然美得以存在的基础,是其区别于社会美的关键。生态文明视界下的自然环境审美更强调并凸显自然性中的生态性。第二,将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升到生态平衡的高度。按生态文明审美观,必须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平衡意义。失去生态平衡,就是对美的否定,它迟早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第三,将生命意味的美提升到生态意味的美。生命意味的美让人的审美视界专注于某一生命的形象展现,而生态意味的美则让人的审美视界扩展到生命的联系与网络。生态的网络系统只存在于人的理解与想象之中,它的审美实现呈不断的发散状态。第四,生态审美导入生态公正理念,体现出生态的兼容性。传统审美张扬人的主体性,而在生态文明审美视界下,审美对象的地位受到尊重。第五,荒野的审美价值为人们所重视。当荒野被人们接纳并视为生命之根时,其实它已经“人化”了。正是凭借工业文明提供的物质基础和科技成就,加上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生态文明为人们提供的视野与观念,人们才能欣赏荒野的美。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经历过的三种文明类型,这三种文明类型的环境审美观各有其独特属性。
B.自然属性是自然美的基础,社会属性即自然物对人的以“居”为核心的生活的意义,这两者的统一实质就是自然的文明化。
C.人的生命是生命意味的立足点,凡是从自然物身上有意识地或者无意识地感受到了人的生命,那对象就具有了生命的意味。
D.按生态文明审美观,必须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平衡意义。打破生态平衡,就是对美的否定,它早晚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环境审美观具有历史性,生态文明美是当代环境审美的新形态。自然环境美,美在生态文明,这是当代自然环境审美观的观点。
B.生态观对生命的理解是,种群的生命受制于与它相关的其他种群生命和非生命的自然条件,实际上并不是由种群自身所决定的。
C.自然美能够存在的基础和它跟社会美区别开的关键是自然性,生态文明视界下的自然环境审美更强调并凸显自然性中的生态性。
D.生命意味的美让人的审美视界扩展到生命的联系与网络,然而生态意味的美却是让人的审美视界专注于某一生命的形象展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代的自然环境审美视角下,自然属性中彰显了生态性,社会属性中强调了生态性之于人的意义,两者结合则凸显了生态文明的内涵。
B.因为生命意味的立足点是人的生命,所以重视自然的生命意味,不仅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重视生态,而且它们的实质也是基本相同的。
C.所谓自然环境审美,从生态文明的视界来看,就是自然环境美在生态文明;自然环境的美,应当体现通常所说的生态与文明的统一。
D.传统审美张扬人的主体性,生态审美导入生态公正思想,体现出生态的兼容性,在生态文明审美视界下,审美对象的地位也获得尊重。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医药分开”新政

材料一:

日前,北京市3600多家医疗机构全面推行医药分开综合改革。此次改革主要通过三个方面的调整,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建立起医疗系统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

北京市属医院将本着多个“有利于”的原则进行药品阳光采购,即有利于质量、价格、需求相统一,有利于保证药品质量和稳定供应,有利于降低药品虚高价格,有利于保持医联体内部用药的一致性,有利于保持患者治疗连续性原则,对目前使用的4971种药品在阳光采购平台统一采购,并在北京市医药集中采购服务中心的官网上公布各医疗机构药品采购品种及价格。

药剂师张阳鑫说,通过阳光采购平台,可以查看到药品库存状况,既减少了工作量,采购时又心里有数。他强调,医院还可以根据企业评分,选择更加优质的药品企业。

为使患者合理用药,北京医管局推动22家市属医院,设置临床药师及用药咨询中心。药品用法用量、不良反应、注意事项,都可在用药咨询中心找到答案。

多家医院提供的便民服务让百姓用药更安心。同仁医院开设“专病用药管理门诊”,针对特定疾病的用药进行管理;北京积水潭医院在患者出院后,有专职药师进行门诊追踪、随访和用药指导;北京天坛医院开设医师药师联合门诊,以满足患者不同需求……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

“阳光采购”是指通过公开透明、多方谈判、动态调整、成果共享的措施,加强政府综合监管,实现采购行为阳光透明,交易过程公平规范。阳光采购针对市场供应充足的常用药,引导我市同类药品价格始终处于全国较低水平。

为保障价格下降后药品的质量安全,卫计委拟将药品质量作为第一要素,对存在发生严重药害事件造成严重不良社会影响的企业,屡次发布严违规广告的企业和查实存在严重商业贿赂行为的企业,以及生产环节抽验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品种,实行一票否决,直接纳入不良记录。

药监局也将加大药品质量抽验力度,提升监控能力。对供应价格明显偏低、存在质量隐患的产品,开展重点抽验工作;对降价幅度调整较大的品种,开展有针对性的抽验工作,保障药品价格降低而质量不降低。

(摘编自《2017年医药分开综合改革新政》)

材料三:

4月8日,北京3600多家医疗机构将“全面取消药品加成,统一实施药品阳光采购,设立医事服务费,对435个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进行调整规范”,呼吁多年的“医药分开”在北京率先正式实施。本次改革主要包括三方面。

一是取消挂号费、诊疗费,设立医事服务费设置医事服务费,医务人员和患者都能受益。三甲医院的普通门诊、主任医师、知名专家的医事服务费分别为50元、80元、100元,明显看出对医务人员劳动价值的提高;三甲医院、二级医院、一级医院及以下医疗机构普通门诊的医事服务费报销之后患者分别花10元、2元、1元钱,这会让更多一般病症的患者到基层医院去就医,有效推进了“分级诊疗”,缓解患者“看病难”的问题。

二是实施药品阳光采购,取消15%药品加成,零差率销售,彻底结束“以药养医的岁月,更加突出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三是调整435项医疗服务项目的价格。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项目,价格都上调了;而核磁等检查的价格都下降,医务人员的收入增多,患者花钱和以前差不多,但服务质量得到了提升。

(摘编自人民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公开透明、多方谈判、动态调整、成果共享的措施,实现药品采购行为阳光透明,交易过程公平规范,有利于药品质量、价格、需求的统一。
B.实施药品阳光采购,将彻底结束公立医院以药养医”的岁月,一些市场供应充足的常用药品价格能处于全国较低水平,突出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C.全面推行医药分开综合改革,主要目的是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全部药品都需通过阳光采购,以保证药品质量和稳定供应,保持医联体内用药一致。
D.药品阳光采购之后,好处多多,患者可随时查询到药品采购品种及价格,药剂师可以及时查看药品库存状况,医院可以选更优质的药品企业。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先报道了北京市本次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坚持的原则,突出了多个“有利于”的内容,接着从不同角度对医改带来的变化做了介绍。
B.材料二报道的重点在医药分开药品价格下降后如何保障药品的质量安全方面,卫计委和药监局的现有做法为药品质量起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C.材料三报道的设立医事服务费的目的和好处,让百姓认识到看病不一定非到大医院,这就有效推进了“分级诊疗”,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D.三则材料为了突出各自的报道重点,都运用了列数字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让读者具体又详细地了解医改的情况,表现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E.三则材料不同,所报道的内容侧重点不同,但是将三则材料综合起来,能够使读者对北京市所推行的医药分开综合改革有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医药分开后,如何保障百姓用药安全。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民俗文化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深厚传统,而民俗文化学在中国则是随着整个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而出现的,其深厚根基则是在几千年的本土文化之中。据史料记载,起源古老的节日风俗乃至一切民间习俗,它的成因一般说来总是与原始社会中一个部落、一个部族或后来的一个民族全体成员最根本的共同愿望密切相关,往往是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最初总有一种功利目的。而当风俗一旦形成便有其相对的独立性,有它自己的生命流程,随着人类世代的绵延,风俗不断被补充、被修正,并被代代相传。由于生存环境的变迁,后代的人们往往不能理解远古祖先创造这些习俗活动的真正动机,遂根据各自的生存条件和状况,对这些习俗作出新的、合乎逻辑的解说,这样就造成了或附会了许多有关习俗的解释性民间传说。可见,传说的附会总是在习俗形成之后,实际上是为了延续或加强这一习俗才发生的。
端午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无疑是中华民族最具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文化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起初,端午节是从南方吴越地区传播开来的祭祀龙图腾的民俗节日,因此可以称为龙的节日,是对龙图腾的祭祀,是先民希望证明和显示自己的“龙子”身份,以此祈求龙保佑健康与安全,从而达到驱邪、疗病或祷祝丰收等等的目的。可见,端午这个节日,远在屈原出世以前已经存在,而它变为屈原的纪念日,又远在屈原死去以后。为什么传说端午起源于屈原投汨罗江自杀,其根源于民众生活的某种实际需要,而用某个传说来解释它。正如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提到的除屈原外,介子推、曹娥、越王勾践的遭遇也都曾和端午节发生过关系。其实,在中国的漫长历史里,民间流传的端午习俗传说一定还要更多更复杂,经过淘汰才留下了上述四人保存于古籍之中。又经过多少年的流传到今天,人们已不再把端午习俗与介子推、曹娥、勾践并提,而只与屈原相联系了。不但在汉族地区如此,在少数民族中也是如此;不但在大陆如此,在香港、澳门、台湾,甚至在国外的华裔中也是如此。这就是说,屈原的传说战胜了其他所有的传说,与端午节俗建立了最牢固的联系。屈原的品质,显然要比他们更高洁,更符合我们民族的理想。中华民族在节俗和传说的长期流传中,集体地选择了屈原,是存在于一个民族集体意识的深处,存在于融汇了这个民族的心理素质、审美意识、伦理观念乃至社会政治理想而形成的民族精神的精髓之中。
端午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伴随着人类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发展而变化。从早期单一的辟邪驱瘟主题,逐步发展到兼顾辟邪驱瘟和纪念先贤,两个主题并重。其中既包含着我国古代天文学、医学知识,也体现着人民的忠孝观念。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端午节民俗中具有迷信性质的辟邪色彩逐步淡化,游戏娱乐成分(特别是其中龙舟竞渡游戏)逐步加强。可以说,同我国其它传统民俗节日一样,端午节的演变 过程记录着中国人走过的历史脚印。
深沉的民族感情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培育。当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外来文化大举入侵,许多人沉醉于“圣诞节”、“愚人节”等洋节,渐渐淡忘了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传统节日。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保持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传统民族节日在文化上的传承。今天,我们只有用实际行动捍卫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心怀敬畏,责无旁贷。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端午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伴随着人类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发展而变化。
B.古老的民俗文化伴随着人类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发展而变化。
C.端午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最具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文化之一。
D.像端午节这样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民俗文化是增强民族感情的载体,需要我们传承和弘扬。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起源古老的节日风俗都是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最初总有一种功利目的。
B.屈原的传说之所以与端午节俗建立了最牢固的联系是因为屈原的品质更高洁,更符合我们民族的理想。
C.后代的人们往往根据各自生存状况,产生了许多有关习俗的民间传说,这与人们生存环境的变迁不无关系。
D.从一开始的龙节到介子推等传说再到屈原说最后到今天娱乐成分的加强,端午节的习俗演变体现了民俗文化的补充性、修正性。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游的诗作“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反映出端午节纪念先贤和辟邪驱瘟两个主题。
B.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给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敲响了警钟。
C.“放花灯”向来被视为全台湾元宵节的代表,表明历史底蕴深厚的民俗文化是维系华人民族认同感的重要载体。
D.某地方一年一度大搞竞龙舟比赛说明端午节的游戏娱乐成分加强,体现了国人对传统节日的淡漠。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风俗是什么呢?它既不是纯粹的物质,又不是纯粹精神,它是物质与精神之间的一种中介。风俗就是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模式。由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做“风”,由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做“俗”。

②每个人从娘胎出世,从哇哇啼哭的那一刻开始,他就接受着这个世界的各种风俗文化的影响。每个人都是作为生物的人和作为文化的人的统一体。人的文化生命基因,是由以风俗为核心的第二生命系统构建的。这种与有形物质的生物生命相异的独特的生命元素虽然是无形的,却融化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并不经意地流露在人们的言行中。不同种族的风俗构成人类不同种群、种群区别异类的根本标志,成为    ,成为 ,成为

③不论以何种形式出现的风俗与信仰,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呈现出独异鲜明的时代特色。它在完全动态的演变过程中,不断地被程式化,又在不断地被整合。对于这个特征,民俗文化学称之为“模式整合”。在分析具体的风俗与信仰事象时,我们常常会意识到许多风俗和信仰现象有多重复合和循环的感觉。例如,每年的岁时节令,周而复始,大年初一过春节,正月十五闹元宵,五月初五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这是一种循环模式。再如,民众在漫长的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精神信仰、心理态势、思想意识和民间惯习等文化特质;从一个民族和一个地区人群的社会生活的饮食起居、精神信仰和娱乐社交来看,陈陈相因,年年相袭,好像也有一个“无形的手”在操纵和调节着,其程式和礼仪几乎也是一个模子套出来的。这就有必要对风俗与信仰背后的文化的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

④从纵向来分析,这种模式的形成,往往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才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规范。以在民间影响极大的岁时节日而言,当今的许多传统节日,与上古先民的原始巫术活动、图腾崇拜、国家庆典以及农业生产劳动的生产过程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的低下、自然灾害的频繁,我们的先民不可能对此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于是,人们通过巫术娱神,实现在幻想中去征服自然。大量地通过身份特殊的神秘的化妆、奇妙的舞蹈、梦幻般的演唱,借以实现人们消灾祈福、征服自然的愿望。其实,巫术祭祀表演与其说是娱神,毋宁说是娱人,这种最初以娱乐为目的的巫术活动,乃是后世群众性娱乐活动的一支萌芽。

⑤从 来观察,风俗与信仰,是一个由多种因素互相联系而构成的完整体系。某种具体的风俗事象总会受到某一价值体系或思想体系的支配。这种特有的价值体系、思想体系是被这一社会的成员作为约束其行为的标准而共同遵守的,因此它便成为风俗与信仰中带有支配力的共同倾向。民俗文化的形成和传承以及这种共同倾向所起的协调作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因此而形成某种特定的、有别于其它文化的模式,与此同时,也就发生了民俗文化的整合。

⑥世界上万千的风俗与信仰都是根据一定的条件产生并长期联系而成。大量的民俗文化事象,它既表现为一定的物质的、有形的、可直接触摸到的具体的实物,同时,它又表现为观念的、无形的、只能意会和理解的抽象形式。可以说,风俗和信仰是划归于人类文化深层结构层面的。它之所以能够古今贯通,因为它既是每个个体在社会生活中长期实际生活的积累,也有人类群体世代相传的积淀。基于这种积淀在人们精神世界形成了一定的观念态势,人们总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沿袭这条步履艰难的轨迹行进。

【小题1】在第⑤段中的空格处填上恰当的词
【小题2】第②段空格处按序填空恰当的一项是( )
(1) 展示和衡量人类多样性、复杂性的重要标尺  
(2) 一种与人类生物生命基因同样重要的文化生命基因
(3) 表现和鉴别民族或地域族群的自身特征
A.123B.231
C.213D.312
【小题3】第③段中的“无形的手”加引号的理由是
【小题4】概括文章第②段的内容。
【小题5】下面选项对文章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俗产生于长期的历史文化的积淀。
B.风俗的“程式化”是因为它长期地被“整合”。
C.风俗产生不是一言能道之的,有其复杂的文化背景。
D.人们长期积淀下来的精神观念促成风俗贯通古今。
【小题6】在第③段划曲线的句子中任选一个传统节日,结合文本中谈及的风俗与信仰背后的文化因素的两个方面,加以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