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牛  黄

孙万友

牛黄,中药名,黄牛或水牛的胆囊结石。性凉,味甘苦。功能清热、解毒、定惊。牛黄分多种,有葡萄黄、米碜黄、鸡心黄。最宝贵的为“人头黄”,黄大如人头,价值昂贵。疯癫如狂的患者沏上一杯牛黄茶灌了,当即就可清醒。“人头黄”为稀世珍宝,一般人极少见到。

陈州解三,就曾得到一颗“人头黄”。

解三以宰牛为生,也靠牛黄发财。平常买牛,多买瘦牛。牛胆结石,是永远吃不肥的。有一日,解三购得一头老牛,剥开一看,脏内如黄花盛开,解三第一次目睹“人头黄”,简直有点儿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不禁失声叫道:“人头黄!”

不料隔墙有耳,被邻家夏二听了去。夏家与解家只一墙之隔,墙上爬满丝瓜秧。夏二搬梯爬墙,把脸匿在丝瓜秧里,一下子看了个清楚。

夏二是个皮货商,往常解三晾晒的牛皮牛鞭,多由他购去再到南阳倒卖。夏二自然知道“人头黄”的价值,回到屋里,怔怔然许久,决定要盗得解三的人头黄。

半夜时分,夏二登梯爬上墙头,用系牢的绳索溜到解家院里。他先静耳听了听动静,然后用尖刀拨门。不料门没栓,他深感不妙,心想可能解三有防,便急忙藏了尖刀,匆匆顺原路而回,躺在床上,心中还在“扑腾”。他很是懊悔自己见财眼开干了愚事,为此翻来覆去折腾了一夜,直到黎明前才迷糊过去。不料刚想沉睡,突然听得解三来借梯子。

夏二一听借梯子,大惊失色,心想这解三大概是故意来试探虚实!更可悔的是昨夜只顾害怕,竟忘记把梯子从墙边挪开!为不让解三看出破绽,他急忙披衣穿鞋,想把解三稳在屋里,然后悄悄把梯子挪开,以除解三的疑心。不料他还未下床,却被解三拦住了,说:“二哥你睡你睡!进门时我就看到了梯子,在墙上搭着呢!”

夏二一听此言,如傻了一般,直等解三走了,他还未醒过神来。这一天,夏二如得了重病,心郁如铅,脑际里全是解三的影子。那墙上被绳索勒的痕迹他是否看到了……一连几天,这等问题在夏二脑子里来回翻腾,吃不香睡不宁,双目开始痴呆,偶尔还自言自语,时间一长,夏二失去了理智,开始在满街疯跑。

夏家人很着急,以为夏二患了什么邪症,又求神又烧香,均不济事,最后请来了一名老郎中。老郎中进门并不急于给夏二看病,而细心观察。几天过后,他才对夏家人说:“你们当家的病是心疾所至,一般药物只能顾表而不能治里,眼下只能用人头黄可以根除!只是这人头黄为稀世珍物,一般药店是买不到的!”

不想在一旁自言自语的夏二一听到“人头黄”三字,突然瞪大了眼睛,下意识地接道:“解三家有人头黄!解三家有人头黄……”

夏二的妻子为治夫疾,就以试探的心理去解家求要人头黄。谁知解三一听脸色惧白,连连地说:“我没有人头黄!我没有人头黄……”

夏妻失望而归,对老郎中说:“解三说他没有人头黄!”夏二一听怔然如痴,许久了,突然倒头睡去。夏二一睡三天三夜,像达到了某种心理平衡,竟奇迹般地好了。

可是,没过几日,解三竟也疯了,而且比夏二疯得还厉害,到处嚎叫:“我没有人头黄!我没有人头黄……”

解家人急忙请来那老郎中给解三瞧病,老郎中望着解三,让人请来夏二,暗地安排了一番,然后让夏二对解三说:“你没有人头黄!”

不料解三一听此言,更是惊恐,“忽”地挣脱了老郎中的手,边跑边喊:“我不是不给夏二治病,我压根儿就没人头黄呀!”

老郎中望着疯跑的解三,痛苦地摇摇头,对解家人说:“解师傅的病没救了,没救了!”

夏二觉得很惋惜,想想自己的所为,很是有点儿后怕!

几年以后,解三被冻死野外。解三死后,其子承父业,数年后翻盖新房,扒旧屋的时候,扒出了那个人头黄。解三之子只认得一般牛黄,却不认得人头黄为何物,便求夏二指教。夏二望着那人头黄,面色冰冷,许久了才说:“是一块普通的药草,你留它没用,放我这儿吧!”

解三之子把人头黄送给了夏二。夏二后来用人头黄救了许多人,分文不取,有求必应。这样过了三十余年,夏二已年近八旬。临终的时候,他唤过家人,从怀里取出那颗人头黄,安排说:“这块药物,只可施舍,不可贪利!”

不料夏二死后,其子夏仲不守诺言,将人头黄卖了,成了方圆几十里的富户。家中子女都因家中富有而不行正道,夏仲最后也因此悬梁自尽。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解三比较聪明,知道瘦牛有牛黄,因此,平常买牛时不买肥牛,靠摘取牛黄出售发财,后来也因牛黄而疯。
B.夏二听到解三来借梯子,以为解三已知道自己到他家行窃,一连数日都心郁如铅。良心的不安使他失智发疯。
C.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情节,融神态、动作、心理、语言描写于一体,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D.小说构思巧妙,以“牛黄”为线索,通过人物对待人头黄的不同态度,集中呈现了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批判。
E.解三不肯拿人头黄治夏二,一是不想泄露自己有宝的秘密,招来灾祸;二是知道夏二到自己家偷过人头黄。
【小题2】开头一段在文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夏二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4】这篇小说以“牛黄“为题,用意很深。请从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方面选择其一,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3-08 05:10: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羊倌的年

朱华胜

太阳挂在山梁,洒下金色的光芒,有的树叶已经泛绿。老羊倌像往常一样,大年三十这一天,早早就把羊赶到山上,让羊吃个饱。他养着两只羊,一条大黑狗。他说,养多了我管不过来,养两只羊、一条狗做伴,我都七十三岁了。

他看着这对奔跑的羊和身边吐着舌头的大黑狗,心里乐开了花。自从儿子走了以后,每年过年乡政府都会给他送来过年的大米、肉、油,还有一个红包。特别是在城里工作的那个小石头,每年春节这个小子都要回来过年,给他带两条烟。这不昨晚又给他送了两条红烟来。想着,他从口袋里拿出一包。凑近鼻孔,使劲闻了闻,好香。现在不能抽,回家再抽。自己是看山人,更要防火。虽然村里几年前就不要他看山了,说年纪大了。但他跑得动,坐不住。还是像往常一样,太阳出来他上山太阳西落他下山,日日坚持巡山。

有人说,老羊倌憨得很,自己守了一辈子的山,还把儿子也培养成一个守山人。谁都知道,守山人很穷,成天在山林里走着,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山林又不是他一家的,也不能给他家带来富裕,他这是何苦呢?像他这样一家人都守山的并不多见。

乌蒙山山连山。几年前,大小山谷里私挖乱采严重,不像现在管得严。有几个外地人来山上偷砍树木,老羊倌的儿子发觉了,在纠缠中,儿子不慎滚落石沟,抢救无效死亡。儿子死后的第七天,老羊倌赶着羊,背上斧头,向山里走去。这一走,就走到现在,就是十五个春秋。儿媳在儿子离去的第三个年头,在他的催促下,改嫁到邻村,逢年过节,都要领着孙女来看他。

知足吧,老羊倌自言自语,我活一天,就要巡山一天。他走到山顶,眼神里亮了起来。山那边还是山,山山相连,这是人赖以生存的山。山脚是溪水,水连着水,这都是咱们祖祖辈辈的命根子啊。山上生长着很多树和花,他闭上眼睛就能数出它们的名:青松、罗汉松、亮松、杜鹃等。

有村民说,老羊倌爱山林,那儿有他儿子的味道。儿子经化成一棵树,一年四季,与他相伴。

夕阳向晚,村子里传来零星鞭炮声。今天是大年三十,他决定早些下山。

春节的山村,喜气洋洋,村娃一群群,嬉闹追打。红灯笼、红年画、红对联。家家飘出肉香味,伴随袅袅炊烟,在村子上空弥漫,久久不散。

“爹!”“爷爷!”老羊倌定睛一看,那不是儿媳吗?那不是长高了出落得水灵灵的孙女吗?她们怎么来了?

“爷爷。你看,妈妈今天一大早就炸了很多酥肉、豆腐圆子、荞丝洋芋片,还蒸了一碗八宝饭,给爷爷送来了!”孙女的眼睛亮闪闪的,笑眯眯说着,揭开手里的提篮,香气扑鼻。

“哇,好香!”老羊倌笑了,咂了咂嘴,花白胡子在跳舞。

“大爹,你再不下山我都要来喊你了。今晚跟我去过。”柱子人未到,声音先跑了进来。

“不啦,我一个人自由自在惯了。你看我儿媳,送来这么多好吃的,再加上你们的,政府给的,够吃到正月底了。”老羊倌笑容溢满皱纹间。

突然,大黑狗跑了出去,跟在一个人身后亲热地跳着。

“爷爷,”隔壁胖丫双手端着一个大碗,碗里冒着热气,“爷爷,我妈做的牛肉炖山药排骨汤。”

随着胖丫说话的声音,村里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了起来此起彼伏,连绵不绝。

老羊倌泪眼婆娑,望向墙上挂着的儿子的照片。儿子望着他,也在笑。

过年啰。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也写出了老羊倌的生活状态,为下文他儿子的意外埋下了伏笔。
B.老羊倌能够闭着眼睛数出山上生长的很多树和花的名字,是因为他喜爱这山林。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老羊倌“咂了咂嘴,花白胡子在跳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的开心和满足。
D.小说结尾写老羊倌流下了眼泪,这眼泪既是老羊倌被众人惦挂的感动之泪,也是老羊倌对已故儿子的思念之泪。
【小题2】小说在刻画老羊倌这个人物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待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把时间设定在“大年三十”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夹克衫   王溱
陈立这些日子燥的牙花子都肿了。
陈立是理发员,在市政府大楼里的理发室工作。
一天,吃了午饭,陈立坐在沙发上刚要眯眼休息一会儿,一个小伙领着一位穿着夹克衫的中年男人走进来。陈立定眼一看,是市长。以前在电视上见过。
这天陈立下班回家得到一个不好的消息,老婆体检发现肺上有块阴影。老婆哭了。第二天复查得知,是肿瘤,假不了,但良性恶性要活检才能最后确定。陈立立马觉得头都大了,无论怎样,手术避免不了。这一做手术,钱就会像流水般花出去。陈立的背上像压上了一尊石磨。
祸不单行,女儿所在的饭店经营不善,闭门歇业。女儿失业了。
陈立有些落魂失魄,拿着推子两眼分神,以至于被剪发的那位科长都看了出来,忙问怎么了?陈立说没事没事,只是昨晚睡得晚了,精神不好而已。人家科长不是好糊弄的,非要刨根问到底。陈立只好如实相告。科长说,我只负责透个信给你,最近市里一家私企马上要上市,他们那里的待遇非常高。你女儿如果能进这样的企业就好了。科长给陈立留下了这个企业的名字,然后说你找找人帮忙,未必没希望。
副秘书长来理发,理了一半,陈立说,不好意思啊秘书长,有件私事我想请您帮忙。副秘书长说只管说来,能帮肯定帮。陈立就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副秘书长听罢摇摇头说,这个私企老板很牛,我在他眼里未必是个人物,开不了这个口啊!  
开口求市长吧,看来只有他能帮上这个忙。陈立又不敢对市长开口。
那天市长突然接到一个电话。但那天市长的声音很大,陈立从言谈中听得出,因为一个属下要市长帮着给他的亲属安排工作,市长正对下属发火。放下电话,市长又对站在一旁的秘书说,以后记住,凡是找我办这种事的统统给我挡出去。八项规定说得多清楚了,还抱幻想。
陈立听了,庆幸自己没开口,否则一顿批评是少不了了。
中午市长又来了,依旧穿着那件深蓝色的夹克衫。陈立发现市长很喜欢穿那件夹克衫,除了炎热的夏天,夹克衫几乎不离身。有一次陈立给市长理完发,拿衣服时发现,衣领都有些发白了。陈立纳闷,市长怎么就不换件新夹克衫?
突然,陈立的手机响了。市长被铃声惊醒了,诧异地抬起头来望着陈立。对不起领导,我接个电话,是女儿的。陈立边说边按下键盘,秘书想上来阻挡,市长挥挥手让他退到一边。女儿的哭声传来了,陈立一下子收紧了心。陈立已经明白,女儿的哭声便是坏消息。果然,老婆的胃部又发现了阴影。
陈立的手颤抖着,声音也在颤抖,眼里的泪水在打转。
市长见陈立扣上电话,忙问,怎么回事?
陈立强忍着痛苦摇摇头说,没事,没事。继续拿起剪刀。
好了,先说你的事。市长一把扯下身上的围布对陈立说。
真的没事。陈立的眼圈都红了。
别忍着。有什么困难说出来,我毕竟是市长,有些忙帮得上。
陈立哽咽着把老婆有病的事告诉了市长。
好了,我知道了。调车送陈立去医院。市长对秘书说。
您的头发——秘书迟疑着说。
我的头发怎么了,比病人还重要?别紧张,也别惊慌。有句话叫车到山前必有路,还有句话叫天无绝人之路。要有信心。市长拍拍陈立的肩头安慰道。
接下来发生的一切,是大圆满。陈立老婆在市里最好的医院,找了最好的医生做了肿瘤切除。女儿如愿进了那家私企。这一切都是市长关照的结果。
陈立和老婆商量,无论如何要感谢一下市长。怎么感谢也犯了难,市长缺什么?什么也不缺。陈立想起市长那件夹克衫。
市长坐在理发椅里看着陈立托着那件跟老婆跑了好几家商场买来的夹克衫,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好啊,谢谢你们。我收下了,我喜欢夹克衫。但要付钱。这是原则。你们帮我买来就是情谊,我收了就是领情。
后来陈立发现,市长还是一直穿着那件旧夹克衫。他悄悄问秘书,秘书告诉他,你知道那件夹克衫是谁给他买的?市长的母亲。老人家已经不在了,但市长一直不肯丢弃。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着力刻画了市长清正廉洁、讲究原则的形象,有正面描写,有侧面描写,有对市长语言、动作的描写,也有对其神态、心理的描写。
B.为了让身患癌症的老婆有点希望,看到曙光,陈立决定替女儿找份像样的工作,就主动向副秘书长寻求帮助。
C.小说开头简洁明了,开头写“陈立这些日子燥的牙花子都肿了”,设置了悬念,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D.小说中的科长形象,虽然笔墨不多,但血肉丰满。他想帮助陈立解决困难,但爱莫能助,便告诉陈立去找市长。
E. 小说以理发室为场景,通过对陈立一家遭遇的叙述,把市长和陈立两个地位悬殊的人物关联起来,塑造了市长一身正气、讲人情的好干部形象。
【小题2】小说中的陈立有什么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夹克衫”作标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哨兵

成征勋

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进山了。

听村里人说,这中共南满省委机关报编辑部就藏在这牛毛大山的密营里。这个南满省委直属的机关,除了发布最新的党的抗战指示和东北抗日联军在各地打击敌人的胜利消息外,还担负着另外一个任务,负责供给桓仁地区抗联战士穿的鞋子。牛毛沟的张皮匠就是做靰鞡鞋的高手。

张皮匠做靰鞡鞋大多是用牛皮做,牛皮不够用时才用马、猪皮等。收来的皮张先要放到木头床子上用刀往下刮里子,然后把皮子放到装有石灰水的大缸里浸泡七天至半个月的时间,等把皮子上的毛泡掉了,再用清水泡,去掉皮子上面的灰尘。

泡好的皮子是柔软的,将皮子拿出来,搁进皮罩子里,底下放入草点着,用烟熏皮子,这就是熟皮子。熟好的皮子再用太阳晒,晒成老红色,然后再用铲子蹬,刮刀刮,将老红色蹬成杏黄色,裁成靰鞡坯子,将靰鞡坯子和靰鞡脸儿缝到一起,撤出鞋楦子就做出靰鞡鞋了。靰鞡鞋缝出来是敞口的,上面有块布,叫靰鞡腰子,用铁梳子将苞米叶子梳成一绺一绺的,或者用山上的靰鞡草,塞进靰鞡鞋里,靰鞡鞋上有靰鞡耳朵,将绳子从中穿过,脚穿进鞋里后,将绳子一紧,一道一道地缠在靰鞡腰子上,既暖和又轻便。东北地区冬天时天寒地冻,大雪插裆深,没有靰鞡鞋根本就出不了门。

张皮匠做的靰鞡鞋就是专门供应桓仁地区抗日联军的。

这次进山的讨伐队有一百多人,带头的日军队长叫东日文信。一张驴脸上戴着一副近视镜,藏在镜片背后的目光永远是闪烁不定的。几次进山讨伐都是空手而归,他很是想不明白原因在哪里。情报上明明说的报社地点在何处何处,为什么他们一进山,抗联的人就找不到了呢?若说有人偷着给抗联送情报,就更不可能了,每次进山讨伐前,他都会在各个进山的路上布下暗哨,从来就没有看到过有人进山。

他知道,今天进山了也抓不到抗联,但密探有情报,又不能不去。东日文信想偷个懒,让副队长带队进山找抗联,自己领着几个日本兵和伪军走进了张皮匠的家,他对中国人脚上穿的靰鞡鞋很感兴趣,想看看制作的工艺流程。

张皮匠此时正在熏皮子,蒿子草冒出的黑烟经过烟囱“咕嘟咕嘟”地在牛毛沟的上空飘荡着。屋子里充满了沤皮子的臭味。东日文信实在受不了这个味道,让伪军把张皮匠拉到了制作间,他要亲眼看看一双靰鞡鞋是怎么做成的。

张皮匠很有耐心,把一张皮子如何做成靰鞡鞋的制作过程详细地讲解了一遍,然后又缝制了一双鞋,把自己脚上穿着的鞋脱下来,演示如何往鞋里絮草,怎么穿。把个小鬼子看得心痒,非要用新做的靰鞡鞋自己试一下,穿上后蹦了两下高,觉得这鞋比自己穿的军靴好,一是保暖,二是轻快,军靴太沉。

黄昏时,进山讨伐的日伪军陆续回来了,结果还是扑了个空。东日文信很不高兴,撅着驴嘴,穿着这双靰鞡鞋,也没有给钱就走了。

张皮匠看他们走远了,熏皮子时就用苫房草了。望着牛毛沟上空飘荡的一缕缕轻柔的白烟,再看看峰峦起伏的大山深处,他露出了开心的笑。

由于屡次讨伐不利,关东军要把东日文信送上军事法庭,东日文信不堪受辱,剖腹自杀了,他到死也没有弄明白,是谁、用什么办法给抗联报的信!

(选自《五女山》2016年1期,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只一句,“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要进山了”,语言简练,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敌军的行动,营造出紧张的气氛。
B.小说张弛有度,第二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按下敌军不表,介绍张皮匠的身份及张皮匠制作靰鞡鞋的工艺,让读者松了一口气。
C.小说地方特色浓郁,写靰鞡鞋的制作工艺:泡皮、熏皮、晒皮、蹬皮、刮皮……不厌其烦,主要表现了作者对东北地区这一特产的偏爱。
D.小说叙述不动声色,善于设置悬念,而结尾处东日文信的疑惑会使读者从头重读,再次体会。
【小题2】小说中的张皮匠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划线一段独具匠心,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分析,谈谈有何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钥匙

杨晓敏

张主任遇到了棘手的事儿。

西藏部队驻锦城办事处新盖成四幢军职干部楼,未竣工时,便有人来指指戳戳,似乎早就内定了分配方案。老将军们戎马边关几十年,自然个个劳苦功高。退休了,待遇能低吗?

房子刚装修完毕,问题便接踵而至。原因是,四幢小楼,阳八套,阴八套。

老司令的小儿子骑辆摩托车,“忽突”一声停在张主任门前,说:“张叔,下个月请您吃喜糖,爸同意我们在新楼上举行婚礼。不过亚萍她想住一套阳面的,您看……”

老参谋长的续老伴倒是直截了当:“张主任哪,老头子的关节炎一直犯病,这锦城的鬼天气总是雾气沉沉的,可比不上拉萨的太阳暖人哟,你多关照吧。”

老政委竞亲自登门:“小张呀,我这次是被人逼上梁山哩,可我开不了那个口,一句话,你秉公办理就好。”

其他分房户不甘落后,捎话的,递条子的,都据理力争。

新房钥匙分配不下去了。有先从岗位上退休的,有军功多的,有身体不好的,还有主动让贤的,等等,即使任何一种方案,都不可能尽善尽美。

张主任能不挠头吗?老伴劝他:“你不会到医院装病!”其实,这不是躲得了的事。他知道,任何人陈述的理由,都不能等闲视之。他倒不是怕给小鞋穿什么的,他是怕闹腾开来,坏了老首长们的一世英名!

后来有人提出,既然不好平衡,干脆抓阄儿,张主任摇头否定了。让一群白发苍苍的老将军抓阄分房子,简直是儿戏。

再难房子还是要分的。张主任召集分房小组多方征求意见后,制订出一个颇有说服力的分配方案。有人仍担心:分到阴面的老将军自己不会说什么,可他们的家眷要是闹起来才难缠啊!

张主任一沉吟,觉得还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别看家眷们平时吵吵嚷嚷的,老头子一瞪眼,照样是“老鹰飞进林子里——鸦雀无声”。

建军节前,办事处召开座谈会,老将军们都来了。会上,张主任说:“部队过节要搞传统教育,我整天忙昏了头,过去的事情记不准了,今天正好请老首长帮我落实些细节。”

老将军们情绪活跃起来。

张主任掏出小本,翻着说:“那年进藏路上,在风雪弥漫的雀儿山下扎营,老司令您当时以营长的名义命令,为严明纪律,宁愿冻死也不准靠近藏族老乡的房子。我记得有个生病的战士叫什么来着,在帐篷里冻僵了,您哭得好伤心哟……”

艰苦岁月很容易勾起将军们的思绪,他们顿时陷入金戈铁马的追忆中。老司令捋几下华发,低沉地说:“他叫吴福根,多好的兵啊,没病时能扛两挺机枪行军,有什么办法呢,当年藏族群众对我军还不够了解。要是把他抬到老乡屋里,何至于……唉,帐篷太单薄了,怎么能抵御零下三十度的冰雪寒流呢。”

“反击战中,打克节朗战役,参谋长您率领我们打阻击,死守阵地.在地堡里一蹲就是三天三夜。怕暴露目标,又不能晒太阳,潮湿阴冷,凉风飕飕,您的腰病复发……在地堡里来回翻滚……”

“不对!”老参谋长“啪”地击响桌子,“不是腰病,是关节炎,整天爬冰卧雪,风雨行军,巡逻潜伏,西藏兵有几个没患上高山瘸?说我打滚,笑话,打滚还算万马军中的‘铁杆李’吗?我当时疼得厉害时,直骂娘,骂鬼子兵,骂骂就好些嘛。”

张主任抱歉似地点点头,又说:“十年前总后张部长来西藏巡视边防,老政委,是您亲自陪同吧,录像送到北京后,军委的老帅们是怎么说的?”

“老帅们从录像上看到一排排叫做“干打垒”的土房子,渐渐锁紧眉头,泪洒衣襟。这种房子低矮狭窄,不采光,逢下雪落雨,屋顶上的泥土变得松软,战士们只好用雨布遮挡漏水。老帅们说,解放都几十年了,没想到西藏边防战士还住在这样简陋的营房里,怎么体现祖国尊严,体现军队现代化建设?怎么让官兵们安心服役,驻守边关?因此拨下巨款,重建了边防一线的营房……我说小张,你就别绕弯子了!”

老政委一提醒,将军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些大悟大彻,表情很是复杂。

老司令叹口气,目光审视一番昔日的老部下老战友们,站起来缓慢地说:“这堂课上得好哇。

这些年官当大了,条件好了,开会作报告,总是给别人讲传统。老伙计们,我看咱们是不是应该在自己家里也讲讲哪?”说着,他抬起头来,像当年布置作战会议那样,朗声问:“张乾同志,你们的分房方案进展如何?”

张主任“啪”地立正敬礼:“报告司令员,分房方案制订完毕,请您指示。”

老司令还礼:“分钥匙吧!”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开头“张主任遇到了棘手的事儿”,这样写开门见山,迅速、简明地将问题点出来,同时有吸引读者的效果。
B.文本写分房户家属找借口、说人情,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如写老司令的儿子是“点”,“其他分房户”是“面”。
C.老伴劝他假装生病,来躲避部分分房户的请托;还有人建议用“抓阄儿”的办法公平分配,这两种办法都不可取。
D.歇后语“老鹰飞进林子里——鸦雀无声”,形象生动地表明劳苦功高的老将军们在座谈会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小题2】文本以“钥匙”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张主任组织的座谈会为什么能顺利解决分钥匙难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