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后面小题。
陈泥鳅 汪曾祺
邻近几个县的人都说我们县的人是黑屁股。气得我的一个姓孙的同学,有一次当着很多人褪下了裤子让人看:“你们看!黑吗?”我们当然都不是黑屁股。黑屁股指的是一种救生船。这种船专在大风大浪的湖水中救人、救船,因为船尾涂成黑色,所以叫做黑屁股。说的是船,不是人。
陈泥鳅就是这种救生船上的一个水手。
他水性极好,不愧是条泥鳅。运河有一段叫清水潭。据说这里的水深,三篙子都打不到底。行船到这里,不能撑篙,只能荡桨。水流也很急,水面上拧着一个一个漩涡。从来没有人敢在这里游水。陈泥鳅有一次和人打赌,一气游了个来回。当中有一截,他半天不露脑袋,半天半天,岸上的人以为他沉了底,想不到一会,他笑嘻嘻地爬上岸来了!
他在通湖桥下住。非遇风浪险恶时,救生船一般是不出动的。他看看天色,知道湖里不会出什么事,就呆在家里。
他也好义,也好利。湖里大船出事,下水救人,这时是不能计较报酬的。有一次一只装豆子的船琵琶闸炸了,炸得粉碎。船碎了,人掉在水里。这时跳下水救人,能要钱么?民国二十年,运河决口,陈泥鳅在激浪里救起了很多人。被救起的都已经是家破人亡,一无所有了,陈泥鳅连人家的姓名都没有问,更谈不上要什么酬谢了。在活人身上,他不能讨价;在死人身上,他却是不少要钱的。人淹死了,尸首找不着。事主家里求到时,得事先讲明,捞上来给多少酒钱,他才下去。有时讨价还价,得磨半天。陈泥鳅不着急,人反正已经死了,让他在水底多呆一会没事。
陈泥鳅一辈子没少挣钱,但是他不置产业,一个积蓄也没有。他花钱很散漫,有钱就喝酒尿了,赌钱输了。有的时候,也偷偷地周济一些孤寡老人,但嘱咐千万不要说出去。他也不娶老婆。有人劝他成个家,他说:“瓦罐不离井上破,大将难免阵头亡。淹死会水的。我整天跟水闹着玩,不定哪天龙王爷就把我请了去。留下孤儿寡妇,我死在阴间也不踏实。这样多好,吃饱了一家子不饥,无牵无挂!”
通湖桥桥洞里发现了一具女尸。怎么知道是女尸?她的长头发在洞口外飘动着。这座桥的桥洞很高,洞身也很长,但是很狭窄,只有人的肩膀那样宽。桥以西,桥以东,水面落差很大,水势很急,翻花卷浪,老远就听见訇訇的水声,像打雷一样。围观的人都不知这女尸怎么会卡在桥洞里,
但也都知道不能就让她这么在桥洞里堵着。可是谁也想不出办法,谁也不敢下去。
公益会的人去找陈泥鳅。
陈泥鳅来了,看了看。
“十块现大洋,我把她弄出来。”
“十块?”公益会的人吃了一惊,“你要得太多了!”
“是多了点。我有急用。这是玩命的事!我得从桥洞西口顺水窜进桥洞,一下子把她拨拉动了,就算成了。就这一下。一下子拨拉不动,我就会塞在桥洞里,再也出不来了!你们也都知道,桥洞只有肩膀宽,没法转身。水流这样急,退不出来。那我就只好陪着她了。”
大家都说:“十块就十块吧!这是砂锅捣蒜,一锤子!”
陈泥鳅把浑身衣服脱得光光的,道了一声“对不起了!”纵身入水,顺着水流,笔直地窜进了桥洞。大家都捏着一把汗。只听见嗖地一声,女尸冲出来了。接着陈泥鳅从东面洞口凌空窜进了水面。大家伙发了一声喊:“好水性!”
陈泥鳅跳上岸来,穿了衣服,拿了十块钱,说了声“得罪得罪!”转身就走。
大家以为他又是进赌场、进酒店了。没有,他径直地走进陈五奶奶家里。
陈五奶奶守寡多年。她有个儿子,去年死了,儿媳妇改了嫁,留下一个孩子。陈五奶奶就守着小孙子过,日子很紧巴。这孩子得了急惊风,浑身滚烫,鼻翅扇动,四肢抽搐,陈五奶奶正急得两眼发直。陈泥鳅把十块钱交在她手里,说:“赶紧先到万全堂,磨一点羚羊角,给孩子喝了,再抱到王淡人那里看看!”
说着抱了孩子,拉了陈五奶奶就走。
陈五奶奶也不知哪里来的劲,跟着他一同走得飞快。
(选自《故里三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对陈泥鳅的描写,没有浓重的刻绘,而是寥寥数语,轮廓井然,栩栩如生,收到了平中见奇的艺术效果。
B.作者笔下的陈泥鳅不过是市井小民,所叙之事亦是日常琐事,但从中能令人感到他对底层人物的深切悯怀,对凡俗人生的悠长感喟。
C.陈泥鳅一辈子没少挣钱,但他不置产业,花钱散漫,喝酒赌钱,未曾留下积蓄,也不考虑娶妻生子,这都说明他是一个缺乏责任感和承担意识的人。
D.这篇小说的语言既追求生活语言的色、香、味、活、鲜,令人感到清新自然,又讲究文学语言的绝、妙、精、洁、雅,令人读来韵味悠长。
E. 作者选择生活中的某些原生态的碎片加以连缀,使这篇小说具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强烈的矛盾冲突,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灵与情感。
【小题2】小说的首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主人公陈泥鳅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述。
【小题4】有评论者认为,汪曾祺这篇小说中隐藏着“生活的哀戚”,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结合小说内容谈谈自己的观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17 07:58: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土豆兄弟

李汀

土豆,更像是我的兄弟。圆圆的头,憨厚、朴实,土头土脸。

一进入菜市场,每个摊位像是色彩斑斓的展台,每个菜品像瓷器一样光鲜,像涂上釉彩一样发亮。土豆挤在众多菜品中,有着大肚能容的气质,也有憨直肥胖的容颜。

土豆满身的泥土,鼓着腮帮子,像是有一大肚子的话要往出倒,却总一言不发。母亲说,土豆,是最贫贱的粮食,不用操那么多的心,泥土里的土豆悄悄在往大里长。母亲晓得,土豆不会骗她。

把土豆丢进堂屋疙瘩火堆里,“烤的疙瘩火,吃的洋芋果,”洋芋就是土豆,我老家把土豆叫成洋芋,是因为这家伙是外国人种的。我后来听说,德国光土豆博物馆就有三家,德国人一日三餐至少两餐吃土豆,在下萨克森州,青年男女热恋时,会送给对方一个土豆,因为对当地人来说,“爱情和土豆一样宝贵”。欧洲郁国干脆管德国叫“土豆国”。

把疙瘩火里的土豆翻个身,让它“扑哧扑哧”冒个气,火焰里“哗哗”响,像一场欢奏曲一样,老家吃火烧土豆,有说法:一捧二吹三拍四忽悠。一捧,就是不要把土豆抓在手里,要捧着土豆,不停轮换于双掌散热;二吹,嘴里不停地吹气,吹去灰烬和热气;三拍,用手轻轻拍打,拍净泥土灰烬;四忽悠,就是慢慢剥开,嘴与土豆始终保持相应的距离,同时持续不断均匀地哈气,吹散土豆心里的高温。几番下来,滚烫的土豆稍稍冷了,一边剥着土豆皮,一边该笑风生,心里是那么踏实。其实,生活不需要山珍海味,只需静坐下来,舒心吃上一颗火烧土豆就好了。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土豆是最好侍弄的庄稼。惊蛰后,土地开始松动,春天启程。只要不是盐碱地,上豆挨土就能长,在缺吃的年代,土豆是个宝。记得土地刚刚承包到户,乡亲们找到了地里种啥自己做主的感觉,用力用肥多了,那年土地种啥成啥,土豆也比往年丰收,没有储存的地方了,家家户户就把土豆堆放在老屋街沿上。土豆收回家,天天吃土豆,各种吃法。蒸熟吃,在火堆里烤着吃。切成丝,炒土豆丝。切成片,与腊肉炒。

小时候,母亲把新鲜土豆去皮磨浆,滤去渣,剩下的淀粉水沉淀晒干后,就成了土豆粉,母亲把晒干的土豆粉,加上白糖,边用开水冲,边用筷子搅拌,不一会儿,一碗土豆糊糊好了。一碗甜土豆糊,无疑是农村小孩子能够欢喜好几天的事情,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那个年代孩子们对于甜蜜食物的喜爱和表达,甜丝丝晶莹的土豆糊让我们三兄弟一个个长大成人。如今,我们生活在城市,在狭小的城市空间中游走,我们依然能够保持着泥土的品质,得益于土豆的恩赐。

土豆一直在地下行走着,那些拳头大小的籽实,很低调地放在泥土的里面,不去声张,静静等在那里。进城打工的乡亲们,在城市的街道小巷里谨慎穿梭,他们有时候用手撑在街道的电线杆上歇一歇气,有时侯蹲在街边行道树下喝一口水。他们是我的土豆兄弟。他们在城市游走、生存,他们的肤色、内心没有改变,他们和一颗土豆的肤色、内心竟是那么一致。他们身上的气味就是土豆的气味,就是村庄的气味。

夜幕四合了,他们回到城市的一角,吃着从家乡带进城的土豆。这多像梵高画的《吃土豆的人》。梵高在给提奥的信里说:“我一直想强调这些在灯下吃土豆的人,盘中取食所用的正是在田里掘地的同一双手,因此这幅画代表了手的操劳,代表了他们如何诚实地赚取吃食,”也许梵高没有发现土豆和人一起过冬的景象,要是发现了,他不会去画《吃土豆的人》,也许会画一幅《春天阳光里的土豆》。

堆在屋角的土豆,被冬天斜射进来的光线照耀着,一身的土色静静的。土豆就在这样的屋子里开始休眠,冬天屋子不多的温暖,一半被人呼吸,一半被土豆呼吸着。就在这温暖的土屋里,醒着的土豆开始冒芽。这是多么早的一个春天,多么温暖的一幅画。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02月20日,有删改)
【小题1】文章为什么宕开一笔写德国的土豆?
【小题2】文章标题“土豆兄弟”有哪些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简要赏析文章结尾一段的表达效果。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妈妈的秘密
(日)赤川次郎
千万不能让丈夫知道。
绫子拿着那个小包,站在桥上。夜深人静,河水在黑暗中悄无声息地流淌着,让它带走这秘密吧——小包飞快落入河中。
回家吧,明天丈夫住院,得起个大早呢。绫子疾步往回走。轻轻打开后门,穿过厨房,溜进卧室——丈夫站在那里!丈夫满脸愤怒:“上哪儿去了?”“这……”“哼,是把见不得人的东西扔到河里了吧!”丈夫真的动了气,绫子的脸也变白了。“扔了什么,说!”绫子忍不住反问:“你怀疑我什么?”“我替你说吧——是北山的信!”绫子睁大了眼睛。接着,慢慢将视线移至脚下。“跟那家伙勾搭上啦!”“啪”,一记沉重的耳光,绫子头晕目眩,一头栽倒在床上。
当她好不容易抬起头时,女儿有纪子正怯生生地站在床边,黑黑的瞳仁里充满了恐惧和疑惑。
“我到底是谁的孩子?”有纪子问,“是爸爸的,还是叫北山的那个叔叔的?”“你为什么问这个?”“想知道。”良久,绫子没有做声。微风吹拂着她那业已大部分变白的头发。“好,”绫子终于开口了,“那就告诉你吧。和我结婚前,你爸爸爱着一个人,她叫……”
晶美,并不出众。他们都是高中同学。当时很迷恋他的绫子,偏偏和晶美又是最好的朋友。不过,这两个女孩儿那时都还不到敢向异性吐露爱心的年龄。因此,也就没有发生什么争“郎”大战。论家庭背景,绫子占上风。晶美死了父亲,与母亲二人相依为命,母亲还患有哮喘病,度日维艰,晶美常跟绫子说,到哪里能赚到钱为母亲治病呢?她自然穿不起绫子身上的漂亮衣裤,也不善于玩耍。不过,绫子知道,晶美特有的那种清纯、温柔和娴静是谁也比不了的。
那件事发生在一个炎热的暑假。晶美突然跑到了绫子家。他正巧也在。紧追而至的是一群恶煞似的男仆,他们的主人是当地首富,晶美的母亲在那家干活。“让那个女孩儿滚出来!”男仆们叫嚣说,他们小姐放在梳妆台上的宝石不见了,晶美当时正进府找她母亲,偷宝石者必是晶美无疑……他,发怒了,让晶美躲进里屋,他转身直奔门口,跟那帮男仆大吵起来。大概是被他那不要命的样子吓住了,男仆们嘟嘟哝哝着回去了。本来他们也没有充分的证据。他走向面色惨白、颤抖不已的晶美,温柔地拉起她的手……
然而,那件事并未结束。暑假期间,晶美偷盗宝石的传言飞遍整个镇子。新学期开始后,没一个人愿跟她说话。她母亲也失去了工作,娘儿俩的日子更难过了。他则明明确确地爱起了晶美。那不是出于怜悯或同情,而是纯粹发自内心深处的诚挚之情。绫子一如既往关心着晶美,同时暗暗在心里发誓:委屈自己,成全他们。
然而,单靠一个学生的爱情,是无法支撑母女俩的生计的。这件事终于打上了一个句号——晚秋的一个黄昏,晶美和她母亲一同投河自尽了。“后来,你爸爸倒插门到了咱们家,再后来,就有了你。”绫子停顿了一下,“不过,你爸爸在心里一直思念着晶美。我只是他的妻子,晶美才是他的恋人,而且只有她一个……”有纪子长长地叹了口气: “可这与你扔到河里的东西有什么关系呢?”“我打扫里屋的时候,发现了塞在天棚上的宝石,就把它偷偷地扔进了河里。”“是,是这样……”有纪子几乎喘不过气来。“晶美被人追到咱们家,趁你爸爸跟人吵架的当儿,踩着板凳,把宝石塞到了天棚里。”
“那你为什么不告诉爸爸呢?”绫子莞尔一笑:“我那时已经得知,晶美的不幸使你爸爸在心身方面所受的沉重打击和极度悲痛该有多大。对你爸爸来说,晶美是完美无瑕的女性偶像。如果告诉他真实情况,你想会发生什么事儿?”“妈妈!”有纪子紧紧地抱住了母亲,“您才是最爱爸爸的人啊。” 绫子的脸微微发红:“男人,都是浪漫主义者,总喜欢生活在梦里……”
有纪子看着妈妈被爸爸打红的脸,心痛地说:“妈妈你虽然做得对,但是有些不值啊!”
相关链接:
赤川次郎是日本当代畅销书作家。他开创的青春派推理小说,深受广大日本青年的喜爱。他的小说是为青年人写的,站在青年人的视角来观察社会,对社会犯罪现象进行反思。在揭露社会黑暗的同时,总是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并寄托了青年人的理想与追求。他的小说构思新颖,文风简洁明快,与现代社会的节奏合拍。有浪漫主义的情调。(百度百科《赤川次郎简介》)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妈妈的秘密”一是指发现晶美真的偷了宝石,几十年来一直瞒着爸爸,后来才把宝石扔进了河里;二是指跟那个叫北山的人秘密书信交往。
B.学生时代爸爸爱着晶美,妈妈迷恋爸爸,而妈妈和晶美又是最好的朋友,都不到吐露爱心的年龄,论家庭背景妈妈占上风,因此没发生争“郎”大战。
C.晶美性格虽然有清纯、温柔和娴静的特点,但也有不足,比如,偷主人家小姐放在梳妆台上的宝石,无论如何都是不对的,这是她爱慕虚荣的表现。
D.小说对晶美偷宝石的犯罪现象进行反思;晶美和她母亲投河的悲剧命运,更是揭露社会贫富悬殊、穷人走投无路的黑暗现实。
E. 妈妈对晶美的同情友爱,对爸爸长期以来一直深埋在心中只求奉献不求回报的爱,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
【小题2】小说的两条感情线索分别是什么?是用什么方法展现这两条线索的?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刻画绫子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4】有纪子为什么说妈妈“做得对,但是有些不值”?你认为值不值呢?请简述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令箭荷花
街上还很安静的时候,花市上就摆满了一片花草。真是花团锦簇,千丽百俏,半条街飘满了清淡的花香。
“老大爷,你买了这盆三叶梅吧,这花便宜,好活,你看它开得多么鲜艳!”花市东头,一个卖花的乡下姑娘在和一个看花的乡下老头谈生意。这个姑娘集集来卖花,二十来岁,生得细眉细眼,爱笑,薄薄的嘴唇很会谈生意。
老头蹲在她的花摊前面,摇摇头,对那盆开满粉红色零星小花的三叶梅不感兴趣。“那一盆多少钱?”他朝姑娘身旁一指,眼睛里泛着某种惊喜。
那是一盆令箭荷花,在今天的花市上是独一份儿。葱翠的令箭似的叶状枝上,四朵花竞相开放,花朵大,花瓣层层叠叠,光洁鲜亮,一层紫红,一层桃红,一层粉红,花丝弯曲嫩黄,阳光一照,整个花朵就像薄薄的彩色玻璃做的。姑娘说:“大爷,那是令箭荷花。”“我就要它!”老头口气很肯定。姑娘又解释了一句:“它贵。”老头有点生气:“有价儿没有?”
姑娘听他口气很大,把他仔细打量了一遍。老头瘦瘦的,60来岁,白布褂子,敞着怀,露着黑黑的结实的胸脯,不像是养种花草的人。姑娘问:“大爷,你是哪村的?”
“严村。”老头没有正眼看姑娘,淡淡地回了一句。
“哦,知道。”
一个看花的小伙子打趣说:“严村,好叮当的地方啊,村里人天天吃‘人参’……”
看花的人们哑然失笑了,姑娘笑得弯下腰去。严村是多年来有名的贫困村,到了冬天就多靠吃自产的胡萝卜来生活,号曰吃人参。只是到了最近几年,在精准扶贫政策下,村民的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多数人基本脱贫。
老头儿红了脸,好像受了莫大羞辱。他一横眉,冲着姑娘说:“多少钱,有价儿没有?”“50。”姑娘止住笑说。“35块,多一分钱也不买。”老头坚定地说。“40,少一分钱也不卖。”姑娘也不相让。
此时,集上热闹起来,花市上也站满了人。那些买花的、看花的,多是农民打扮的人。他们除了吃饭穿衣,也爱上了鲜花的香味。
一个穿着皮尔卡丹衣服的年轻人忽然挤上来说:“他不要,我要。我给你40。”老头一看就有些急:“有个先来后到吧?这花我看中了!”
“你可拿钱呀!看你这穷样!回家吃‘人参’吧!”
一片笑声,老头的脸腾地红了:“这花我今天非买不可了!”老头用双手紧紧护着那盆令箭荷花。“皮尔卡丹”一看老头这样,他忽然凑近老头的耳朵嘀咕了几句什么。老头立刻冷着脸说:“不行不行,明天也是孩他妈的生日,她也爱花!”
“你这个人真难说话!这么贵,你吃它喝它?”
“咦,我不吃它喝它,你送花给你领导,他就能吃它喝它?”
人们听得明白,就又笑起来了。“皮尔卡丹”不知出于一种什么心理,陡地变了脸色说:“你是哪个村的?村支书是谁?”
老头一愣,嗔怒道:“少来这一套!唬谁呢?”
“皮尔卡丹”冷冷一笑,说:“就是嘛,你们乡下人,还缺花看吗?高粱花、棒子花、打破碗碗花,野花野草遍地都是。姑娘,给你40块钱,我买了!”说着,把四张崭新的钞票送到姑娘脸前。
姑娘不接他的钱,冷冷地看着他。然后又看一看蹲在地上双手护花的老头。她突然用亲切而果断的语气对老头说:“大爷,就依你,35块,给你了。”
“皮尔卡丹”气得脸色发白,指着姑娘的脸,一时不知说什么好:“你你……”
“我叫蒋小玉,南关的,我们支书叫蒋大河,你还打听谁?问吧!”
人们被她这爽直的话给逗笑了,看着她笑微微地站在花丛中,恍若她就是挺秀盛开的令箭荷花。
(根据贾大山的微型小说《花市》,有修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对花市的描写精雕细刻,具有浓浓的诗意,它暗示了社会生活的美好变化,为下文写很多人来看花买花做铺垫。
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例如“他一横眉,冲着姑娘说”中的“横眉”就体现了买花老头受到周围人的讥笑后生气又决心买花的心情。
C.小说对买花老头的外貌描写采用了白描的手法,突出了他的身份、职业和性格特征,又与他爱花买花形成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真实。
D.小说以小见大,以一个过去常以胡萝卜为粮的贫困村的老头欲花35元买一盆花的事,来表现生活富裕后的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小题2】小说中“皮尔卡丹”这一形象有何特点?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何用意?结合全文加分析。
【小题3】卖花姑娘最后以35元钱的价格将令箭荷花卖给了老头儿,这一举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夏天的阅读

美伯纳德·马拉默德

乔治·斯塔约诺维奇是一名街坊里的小伙子。他16岁的时候因为缺乏耐性,一时冲动退了学。今年夏天是找工作的困难季节,他找不到事情可做,结果整天把大部分光阴都消磨在街头和家里。

有时候他大白天也出去散步,但是大多数时候他要等炎热的太阳西沉后才上街。他没什么既定的目标,只是到处溜达,穿过一个个街口,来到一座灯光幽暗的小公园内。他在一把椅子上坐下来,望着铁栏内枝叶繁茂的大树和盛开的鲜花,思索着如何使自己的生活变得好些。直到午夜,他才起身,拖沓着脚步回到闷热冷清的家里。

一次乔治散步时碰见很晚才下班回家的卡坦扎拉先生。卡坦扎拉先生在IRT车站的售票处上班,住在距乔治家一个街口的一家鞋铺楼上。晚上,天气闷热时,他就穿条裤衩,坐在门口的台阶上,借着鞋匠窗户内透出来的灯光看《纽约时报》。

卡坦扎拉先生回家时常常喝得醉醺醺的,但醉态总是安详的。乔治喜欢卡坦扎拉先生,因为他小时候卡坦扎拉先生曾给过他零钱去买柠檬冰棍。卡坦扎拉先生与大多数邻居迥然不同,他见到你时,不时会问你一些与众不同的问题。每当他那病恹恹的胖老婆趴在窗户上朝外张望时,他就肯定在读报。

“你这个夏天干些什么啦,乔治?”卡坦扎拉先生问道,“我见你每晚都在溜达。”

“现在还没什么可干,我在等工作。”接着乔治又说,“我在家里看书,提高修养。”

卡坦扎拉先生对此饶有兴趣,他用一块红手绢擦了一下脸。“看些什么书?”

乔治犹豫了一会,然后说:“我到图书馆开列了一张书目单,准备今年夏天读完。”

“一共有多少书?”

“我没数过,也就是那么一百来本吧。”

卡坦扎拉先生吹了一声口哨。

“我琢磨着,如果我读完它们,”乔治诚恳地说,“对我的教养会有很大好处。我不是指高中时他们教的那种教养,我想知道各种各样的事情。”

此后的一天傍晚,隔街的那位鞋匠叫住乔治,说他是个好孩子。乔治猜想一定是卡坦扎拉先生把有关他正在读很多书的事情告诉鞋匠了。从鞋匠那里可以看出,事情已经传遍了整个街坊。虽然没人跟他直接打招呼,但是他看见好些人朝他温和地微笑。他对这片居民区感到了一点快慰,增加了一点好感,尽管他从来就没想过在这里度过自己的一生。连在离家很远的咖啡店工作的姐姐索菲也都知道他读书的事了。索菲对他更和蔼了,她用种种方式表示出为他感到骄傲。

夏天在一天一天过去,乔治每日清扫房间,作为对索菲的回报。修长憔悴、收入微薄的索菲每星期给他一块钱,尽管仍旧不够开销,但比以前只有两三角钱强多了。他把钱花在香烟上,买一罐啤酒或是一张电影票。偶尔他会到书报摊买一本折价书,他喜欢在房间里摆上几排书,虽然从来不读。晚上是最令人愉快的时光,当他从坐在自己店铺前的店主们面前走过时,虽然没跟他们说什么,他们也没跟他说什么,但他可以感觉到四处都是赞许的目光。有那么几个晚上,他的感觉是如此的好,禁不住整夜在公园内蹦蹦跳跳。他在居民区内悠然漫步,然后回家,脱衣上床,安然入梦。

在这几个星期当中,他只跟卡坦扎拉先生谈过一次话。那个售票员没谈及书,也没问什么,可是乔治对这种缄默感到很不自在。乔治打定主意在读过几本平装书前,不与卡坦扎拉先生说话。但是当他开始阅读时,他又顿感索然无味,不再想读啦。因此,一天的大部分时光,乔治拧开收音机,听厌了说话声,转而听音乐。他把房间收拾得十分整洁,即使有一天忘了打扫卫生,索菲也无话可说。

不过总的说来还算不坏。不管白天多糟,到了晚上散步时他便可以打起精神。一天晚上乔治看见卡坦扎拉先生在街上朝他走过来。乔治刚想转身避开,但是卡坦扎拉先生赫然在他的身旁站住了,浑身散发出啤酒的味道。他的目光在投向乔治时,显得黯淡忧郁。

“你那些书读得怎么样了?”卡坦扎拉先生问道。他试图站稳,但还是晃了一下。

“还好,我觉得。”乔治说着,感到热血涌上脸颊。

卡坦扎拉先生的脑袋虽然有点摇晃,但眼睛沉稳。

“乔治,”他说,“告诉我其中一本的书名。谁知道呢,也许那是本好书,我也想看看。”

乔治无法回答,闭上了眼睛。当他睁开眼睛时,卡坦扎拉先生已经不无遗憾地走开了。他听见他临走时丢下的一句话:“别学我,乔治。”

第二天晚上他不敢离开家门。整整一星期,除了没人时偷偷溜进厨房外,他整天都闭门不出。一天晚上,他再也无法忍受炎热的折磨,在凌晨一点钟孤身窜上大街。他希望人不知鬼不觉地钻进公园,但是各个街口都躺着人,倦怠不堪,等待着微风。乔治垂下眼皮,畏畏缩缩地从他们旁边走过,但是不一会,他就发现他们对他仍旧非常友好。他猜想卡坦扎拉先生并没有跟他们说起过他,可能他第二天清早从醉梦中醒来后,把见到他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了。乔治感到信心又缓缓地回归到他身上。

那天晚上,街角上的一个男人问他是否真的读了很多书。乔治承认说是的。那人说像他这样年纪的孩子读了那么多书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是啊。”乔治回答说。他真希望谁也别再提起书的事。过了一两天,乔活又碰上了卡坦扎拉先生,他并没有提到书。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16岁男孩因为撒谎而在外在压力和过度的期望中经受内心折磨,他的试图生存和救赎唤起了人们的同情和理解。
B.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听乔治说自己要读一百来本书,卡坦扎拉先生吹了一声口哨,这说明他不相信乔治会读这么多书。
C.得到姐姐索菲给的更多的零花钱,乔治感激姐姐辛苦工作养家,每天主动把家里收拾得十分整洁,以减轻姐姐的负担。
D.乔治对卡坦扎拉先生敬畏不已,而他所倚重的人又是那样崇拜图书馆的书籍,这是导致乔治撒谎的全部根源。
【小题2】请用简洁的语言梳理乔治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3】你认为乔治会兑现读一百本书的诺言吗?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残局
王长军
方少华年方二十,是宜城远近闻名的棋痴,他成天抱着古棋谱钻研,时间一长,竟打遍宜城无敌手。 他深陷其中,后遭人暗中设局,欠下了小山般的银子。经营茶叶店的父亲气得一病不起,临终前告诫他不要再赌,并让他变卖家产,还清赌债后投奔一个开票号的故友徐德阳。方少华悔不当初,摔碎了视之如命的棋盘,可已经迟了。
徐德阳见故人之子前来投靠自己,淡淡说道:“个把闲人我还养得起。”方少华一张脸涨得像关公,恨不得地上有道缝钻进去。方少华不受待见,闲来无事就学习打算盘、记账,一学就会,可东家就是不用他。他还多次见东家钻研棋谱,技痒难耐,恨不得过去较量两把,最后硬生生憋住了。
这天一大早,一夜未归的东家从外面回来,一脸晦气地喊住方少华,让他把自己输掉的五万两银子再赢回来,灭灭那个跟自己赌棋的生意竞争对手的嚣张气焰。
方少华吓了一跳:“东家,我就是被赌棋害的,今生今世不会再赌……”
东家把脸一板:“少华,我只是让你蠃回那五万两银子,替我出口气,人可不能没有良心!”方少华无奈应允。
对手是瘦高个,脸长似马,十指修长灵敏,一双眼睛更是深不见底。甫一交手,方少华就暗叫不妙。好在对方攻势虽绵绵不绝,却是程咬金的三板斧,没有什么后劲。方少华连胜了三局,马脸额上的细汗都出来了。方少华面前的筹码已堆成了小山,东家那五万两银子赢回来了。
马脸掏出手帕擦把汗,决定与方少华一局定乾坤,赌银十万两。 方少华一惊,东家却笑眯眯地说:“行,少华,这局赢了算你的,输了算我的。” 方少华擦擦汗低声说道:“好吧!”
双方一出手竟是玉石俱焚、鱼死网破的招数。方少华见招拆招、小心周旋。对方强行兑了好几子后,走成一副叫“七星聚会”的残局。方少华熟稔这个残局,自己执黑先手,必胜,这不就是上天送给自己十万两银子吗?父亲,你还怪我玩物丧志,我就要重振家业了。方少华颇为自得。
突然,想到父亲临终前的话,心里一时间翻江倒海,吐口气,抬头向马脸说道:“咱这盘棋算和,好不好?”
东家急得喉咙都哑了,说:“少华,为什么?”
方少华苦笑一声,说:“东家,你先前说过,只要我赢回你输的银子就行,现在任务完成了!”
东家勃然大怒,戟指骂道:“你……烂泥巴糊不上墙!”
方少华目光坚毅起来。而马脸扔了手中棋,说:“行,算和!”
回到票号,方少华心想这回该背起包裹滚蛋了,没想到东家竟然让他学记账。方少华又惊又喜,心头涌起无数感慨,忙道:“多谢东家,我一定好好干!”几年下来,他已是票号的一把好手了。
这天是东家六十大寿,方少华全权操持,那个棋局对手马脸也来了,跟东家谈笑风生。他们不是生意场上的生死对头吗? 方少华大为不解。
客人散去后,东家笑吟吟地叫过方少华,说:“来来来,再跟我这位朋友下局棋。”马脸拱手说:“小兄弟,请!”
这是一幅残局,正是“七星聚会”。这残局已有上百年没人能改变结局了。方少华执黑,一定是马脸对那夜的事一直耿耿于怀,方少华胸有成竹,对手落子杂乱无章。
下了几手后方少华大惊失色:先前明明占优,一转眼竟落了下风,马脸的下法闻所未闻,招招剑出偏锋,最终胜的匪夷所思!
方少华呆若木鸡,东家悠悠说道:“少华,这位仁兄实际上是一位象棋高手,他苦心孤诣地攻克了‘七星聚会’,那夜如果你不知收敛,必将输得一干二净。好在你悬崖勒马,克服了心魔,我这才放心留下你。少华,你父亲临终前来信嘱托我多历练你,尤其要渡过贪念这一关。”
方少华至此如梦方醒,“扑通”一声重重跪下,叫一声“父亲”已泣不成声……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7年第1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少华的父亲被嗜赌的儿子气死了,临终前告诚他不要再赌,还安排他到故友处托身,并书信嘱托故友帮助儿子戒贪,可见其爱子情深。
B.小说情节一波三折。如方少华发誓不再赌棋,父亲故友却偏要他赌棋报恩;看似是方少华主动放弃了贏得十万两银子的机会,其实是对方故意输棋引诱。
C.小说细节描写生动逼真。如方少华面对十万两赌银时从大惊到自得,再到吐了口气、苦笑、目光坚毅的神态变化,被刻画得形神毕肖。
D.方少华去投奔徐德阳,却不受待见,于是他勤学打算盘、记账,干活十分卖力,改变了徐德阳对他的看法,最终获得了徐德阳的信任。
【小题2】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概括方少华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
【小题3】请结合小说的情节、主题简要分析小说结尾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