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后面小题。
陈泥鳅 汪曾祺
邻近几个县的人都说我们县的人是黑屁股。气得我的一个姓孙的同学,有一次当着很多人褪下了裤子让人看:“你们看!黑吗?”我们当然都不是黑屁股。黑屁股指的是一种救生船。这种船专在大风大浪的湖水中救人、救船,因为船尾涂成黑色,所以叫做黑屁股。说的是船,不是人。
陈泥鳅就是这种救生船上的一个水手。
他水性极好,不愧是条泥鳅。运河有一段叫清水潭。据说这里的水深,三篙子都打不到底。行船到这里,不能撑篙,只能荡桨。水流也很急,水面上拧着一个一个漩涡。从来没有人敢在这里游水。陈泥鳅有一次和人打赌,一气游了个来回。当中有一截,他半天不露脑袋,半天半天,岸上的人以为他沉了底,想不到一会,他笑嘻嘻地爬上岸来了!
他在通湖桥下住。非遇风浪险恶时,救生船一般是不出动的。他看看天色,知道湖里不会出什么事,就呆在家里。
他也好义,也好利。湖里大船出事,下水救人,这时是不能计较报酬的。有一次一只装豆子的船琵琶闸炸了,炸得粉碎。船碎了,人掉在水里。这时跳下水救人,能要钱么?民国二十年,运河决口,陈泥鳅在激浪里救起了很多人。被救起的都已经是家破人亡,一无所有了,陈泥鳅连人家的姓名都没有问,更谈不上要什么酬谢了。在活人身上,他不能讨价;在死人身上,他却是不少要钱的。人淹死了,尸首找不着。事主家里求到时,得事先讲明,捞上来给多少酒钱,他才下去。有时讨价还价,得磨半天。陈泥鳅不着急,人反正已经死了,让他在水底多呆一会没事。
陈泥鳅一辈子没少挣钱,但是他不置产业,一个积蓄也没有。他花钱很散漫,有钱就喝酒尿了,赌钱输了。有的时候,也偷偷地周济一些孤寡老人,但嘱咐千万不要说出去。他也不娶老婆。有人劝他成个家,他说:“瓦罐不离井上破,大将难免阵头亡。淹死会水的。我整天跟水闹着玩,不定哪天龙王爷就把我请了去。留下孤儿寡妇,我死在阴间也不踏实。这样多好,吃饱了一家子不饥,无牵无挂!”
通湖桥桥洞里发现了一具女尸。怎么知道是女尸?她的长头发在洞口外飘动着。这座桥的桥洞很高,洞身也很长,但是很狭窄,只有人的肩膀那样宽。桥以西,桥以东,水面落差很大,水势很急,翻花卷浪,老远就听见訇訇的水声,像打雷一样。围观的人都不知这女尸怎么会卡在桥洞里,
但也都知道不能就让她这么在桥洞里堵着。可是谁也想不出办法,谁也不敢下去。
公益会的人去找陈泥鳅。
陈泥鳅来了,看了看。
“十块现大洋,我把她弄出来。”
“十块?”公益会的人吃了一惊,“你要得太多了!”
“是多了点。我有急用。这是玩命的事!我得从桥洞西口顺水窜进桥洞,一下子把她拨拉动了,就算成了。就这一下。一下子拨拉不动,我就会塞在桥洞里,再也出不来了!你们也都知道,桥洞只有肩膀宽,没法转身。水流这样急,退不出来。那我就只好陪着她了。”
大家都说:“十块就十块吧!这是砂锅捣蒜,一锤子!”
陈泥鳅把浑身衣服脱得光光的,道了一声“对不起了!”纵身入水,顺着水流,笔直地窜进了桥洞。大家都捏着一把汗。只听见嗖地一声,女尸冲出来了。接着陈泥鳅从东面洞口凌空窜进了水面。大家伙发了一声喊:“好水性!”
陈泥鳅跳上岸来,穿了衣服,拿了十块钱,说了声“得罪得罪!”转身就走。
大家以为他又是进赌场、进酒店了。没有,他径直地走进陈五奶奶家里。
陈五奶奶守寡多年。她有个儿子,去年死了,儿媳妇改了嫁,留下一个孩子。陈五奶奶就守着小孙子过,日子很紧巴。这孩子得了急惊风,浑身滚烫,鼻翅扇动,四肢抽搐,陈五奶奶正急得两眼发直。陈泥鳅把十块钱交在她手里,说:“赶紧先到万全堂,磨一点羚羊角,给孩子喝了,再抱到王淡人那里看看!”
说着抱了孩子,拉了陈五奶奶就走。
陈五奶奶也不知哪里来的劲,跟着他一同走得飞快。
(选自《故里三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对陈泥鳅的描写,没有浓重的刻绘,而是寥寥数语,轮廓井然,栩栩如生,收到了平中见奇的艺术效果。
B.作者笔下的陈泥鳅不过是市井小民,所叙之事亦是日常琐事,但从中能令人感到他对底层人物的深切悯怀,对凡俗人生的悠长感喟。
C.陈泥鳅一辈子没少挣钱,但他不置产业,花钱散漫,喝酒赌钱,未曾留下积蓄,也不考虑娶妻生子,这都说明他是一个缺乏责任感和承担意识的人。
D.这篇小说的语言既追求生活语言的色、香、味、活、鲜,令人感到清新自然,又讲究文学语言的绝、妙、精、洁、雅,令人读来韵味悠长。
E. 作者选择生活中的某些原生态的碎片加以连缀,使这篇小说具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强烈的矛盾冲突,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灵与情感。
【小题2】小说的首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主人公陈泥鳅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述。
【小题4】有评论者认为,汪曾祺这篇小说中隐藏着“生活的哀戚”,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结合小说内容谈谈自己的观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17 07:58: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咳嗽天鹅
铁凝
这是一个晴天,风硬,太阳却很明亮。刘富带着天鹅来到动物园门口,对检票员说了要送天鹅,让他给景班长打电话。检票员和天鹅馆通了电话之后,放刘富进园,并指给他天鹅馆的方向。园内游人不多,刘富很快就找到了天鹅馆:敢情有这么一大片水啊,三十来亩吧。那馆就在水的中央,孤岛似的。现在水面结了冰,一只天鹅也没有,想必都在那馆中的水池里。在天鹅馆通往岸边的弯弯曲曲的小桥上,一个五十多岁的黑脸汉子迎着刘富走过来,这当是景班长了。他一边对刘富道着“辛苦辛苦”,一边打量着他怀里的竹筐说,不错,是大天鹅,你在电话里总叫它咳嗽天鹅。
刘富随景班长进了天鹅馆,馆中的水池里,果然有一对对的天鹅在游动。刘富把竹筐放在地上说,看它这脚蹼裂的,快让它进水里泡泡吧。景班长说不忙,我们的人先要给它做体检,这是规定。说话间两个穿灰大褂的工作人员就领走了刘富的天鹅。
景班长叫刘富不要客气,说饭就在这个值班室吃,说他在这儿吃了三十多年中午饭了。又不摆席,就是馒头粉条菜。刘富便也不再推辞。
两人说着话,有管理员已经在桌上摆出两副碗筷,两只青花瓷酒杯,一瓶“小二”——二两装二锅头,一碟花生米。景班长给刘富和自己斟上酒,刘富说这酒就不喝了,他开着车呢。景班长说两个人喝一瓶“小二”还能叫人开不成车?说完硬把酒杯塞进刘富手里。两个人真喝了起来。
一会儿一只热气腾腾的黑铁锅端了上来,锅里炖着灰褐色的大块的肉。景班长举起筷子冲着铁锅对刘富说,来,尝尝。
刘富说这是鸡呀?景班长说是鹅,你送来的那只天鹅。
刘富放下筷子,似懂未懂的样子。
景班长只好给他解释说,动物园医生已经为这只天鹅做了体检,结果是它太老了,足有二十五岁了,体内脏器严重老化,基本不再有存活的意义。
刘富说多老算是老啊?
景班长说天鹅寿命在二十五岁左右,你说它老不老。
刘富说可它正活着哪。
景班长说我们养这么一只老天鹅所要花费的成本你想过没有?
刘富不记得自己是怎么离开天鹅馆的,只记得他摔了眼前一个酒杯。当他出了动物园,开了车门把车发动着之后,才觉出自己的脚趾缝一阵阵钝痛,像被长了锈的锯子在割锯。他把头伏在方向盘上闭住眼,眼前立刻是黑铁锅里被肢解了的白天鹅。
刘富如果不在这时住后看,他就真的记不起香改还在车上等着他。大半天时间他已经把她给忘了,他原本要在离婚前给香改治好咳嗽的。是啊,咳嗽,刘富曾经那么厌恶香改的咳嗽,他也同样不喜欢天鹅的咳嗽。每当女人和鹅同时在院子里咳嗽起来,他就觉得他的生活纷杂、烦乱,很没有成色。但是就在刚才,当他听见后排座上突然响起的咳嗽声时,竟意外地有了几分失而复得般的踏实感。(选自《小说选刊》,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这篇小说最突出的手法是欲扬先抑,从咳嗽这一日常生活中非常细小的现象人手,反映生态忧思、“人态”忧思的重大问题。
B.小说讲述人和一只飞禽白天鹅的故事,作者的视点聚焦在天鹅身上,天鹅的命运是这篇文章的线索,而人物的命运只是衬托作用。
C.将天鹅肉狗食而烹不仅吞噬掉天鹅本身,同时也吞噬掉了刘富美好向往的内心,也画上了一个让人心酸的句号,发人深思。
D.在天鹅送到动物园,最后成了下酒菜,刘富“觉出自己的脚趾缝一阵阵钝痛,像被长了锈的锯子在割锯”,反映景班长的残忍。
E. 刘富对待妻子香改从不宽容,但天鹅之死让他震惊,也让他的天性向着自己的妻子敞开,他醒悟到妻子需要得到他的爱惜和呵护。
【小题2】请分析“咳嗽天鹅”这个标题的妙处。(6分)
【小题3】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6分)
【小题4】本文写了咳嗽天鹅的故事,请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8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人生哲学的一课
艾芜
在店里住到第五天的晚上,我被幺厮引到另一间更糟糕的屋子里,介绍给另一个陌生人同睡的时候,我就忍不住问及和我往天(几天前)晚上一块儿睡觉的那个同伴了。因为我虽是讨厌他一身癞虾蟆似的疳疮,但我却忘不了他那待人和善而有礼貌的样子。
“没店钱,赶出店外去了!”幺厮这样粗声粗气地回答,语势里藏着威胁和狞笑。
我打了个寒噤,说不出什么话来,只是这样地想:可怜他还是可怜我呢?
我知道,我不久也会给人赶到街头去的。掉转身,望着小窗外的黑夜——一个广漠的冷酷的昆明的黑夜。
这位新同伴呢,睡在床上,脸朝着壁头,在半明半暗的灯光下面,看不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来,而我的心里早就制造出这样的公式:“同是天涯沦落人,相睡何必曾相识”,也就无须乎详细的观察和询问。我只是默默地倚窗站着,望着无边黑暗闪着小星点的秋空,追想那给店主人赶在街头的旧同伴,这一夜不知蹲在哪儿,含着眼泪,痛苦地搔着他身上发痒的疮疤呢!他的身世,我可不知道,只在夜里听见他一面搔痒一面这样愤激地说过:“家乡活不下了,才来到省城的,哪知道省城还是活不下去呢!”就只是知道这一点子,然而这一点也尽够一个沦落人的注解了,所以我也就不曾追问,而且我也没有追问别人身世的好心绪的。但这时我整个的心却为被赶的他悲哀了。仿佛我已看见他荒凉不堪的家乡,在斜阳中躺着无数烧毁的破屋,没有一缕黄昏的炊烟,只有一队乱鸦,在空中飞鸣一会,散到远处去了……老兄,吹灯睡吧!”床上睡的那人,看着我尽是那样默默地站着,便忍不住这样说了。这一声,骤然打散了我心中的幻象,同时还觉得他的语气很是柔和、亲切,就无心地向他道:“你老兄可也是来省城找事做的么?”
“不,我明天是要到外县去!”
等我吹了灯上床睡的时候,他才深深地叹了一声:
“这年头儿有什么事可做呢?”
安慰的话,对他是没用处的,而我也说不出安慰的话来。于是两人静静地躺着,不作一声。秋夜的黑暗,把我们深深地掩埋着了。
第二天早上醒来,约莫九点钟的光景,发现昨夜同睡的伴侣和我的一双旧鞋子,通不见了。没有鞋子穿,我十分地懊恼,但,对于偷去鞋子的人,我并没有起着怎样的痛恨和诅咒。因为连一双快要破烂的鞋子也要偷去,则那人的可怜处境,是不能不勾起我的加倍的同情的。然而,我看着一双赤裸裸的脚板,终于生气了,冒火了。我气冲冲地走到账房去,用着顽强的态度和咆哮的声音,同老板吵闹起来,把四五天来他给我的气闷,通通还给他了。
我不管他辩护的话,只觉得在他的屋里掉了东西,做主人的他,是应该首先负这责任的。于是吵闹,吵闹,不息地吵闹。
老板到底屈服了,就赔我一双半新的鞋子,鞋面是黑色哔叽做的,自然比我的旧布鞋子漂亮得多。我便马上感觉到偷我鞋子的朋友,倒替我做了一件不无利益的生意。但在老板交鞋子给我的时候,却严厉而忿怒地告诫,也许可以说是等于责骂吧,因为他的眼睛睁得很大,仿佛快要爆出火花的光景。
他说:“限你今夜清算店账,不……”气得说不出了。
“好的,”虽然我是回答得很不软弱,但心里却有点失悔我的吵闹,太过于凶悍了。然而想到早迟都要给他赶到店外的,捉到一个可以难他的机会的时候,客气的和平那是用不着的了。
赔偿的漂亮鞋子,诚然是出乎意外的收获,但等我朝脚上一比的时候,才知道这鞋子比我的脚短了一寸。没有别的方法可想,只有把这双短小的鞋子,无可如何地套在脚上。于是,在这山国的都市上又凭空添上了一个拖着倒跟鞋子的流浪青年,而我在街头走路的样子,也就更加狼狈更加滑稽了。但这些,我全顾不到。我只是一面拐出店外,一面就盘算:在这一夜应该在哪儿寻得一块遮蔽秋风秋雨的地方。
同时我想:就是这个社会不容我立脚的时候,我也要钢铁一般顽强地生存!
1931年冬 上海
(节选自《南行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暗示出了“我”所处境地的“难”,字里行间里还透露出“我”的未来更加糟糕。
B.小说通过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来呈现主题,使文章更加有深度、更值得品味。
C.从住店换房到获赔离店,从信任放松到欺骗被偷,从平静安宁到愤怒吵闹,主人公领悟到了关于生存的人生哲理。
D.第5段中画线句子“老兄,吹灯睡吧!”富含深意,表达了“我”的新伙伴对于我默默站着、胡思乱想的样子的好奇、关心和同情。
【小题2】第9段,主人公感慨“秋夜的黑暗,把我们深深地掩埋着了”,为什么?
【小题3】结合文本分析,“我”在这“人生哲学的一课”上学到了什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槐树下的战争
老 舍
①一号搬来了两家日本人,一共有两个男人,两个青年妇人,一个老太婆,和两个八九岁的男孩子。自从他们一搬来,冠晓荷俨然自居为太上巡长,他命令白巡长打扫胡同,通知邻居们不要教小孩子们在槐树下拉屎撒尿。他嘱咐倒水的“三哥”,无论天怎么旱,井里怎么没水,也得供给够了一号用的——“日本人是要天天洗澡的,用的水多!别家的水可以不倒,可不能缺了一号的!”
②一号的两个男人都是三十多岁的小商人。他们每天一清早必定带着两个孩子——都只穿着一件极小的裤衩儿——在槐树下练早操。早操的号令是广播出来的,大概全城的日本人都要在这时候操练身体。
③七点钟左右,那两个孩子,背着书包,像箭头似的往街上跑去,由人们的腿中拚命往电车上挤。他们不像是上车,而像两个木橛硬往车里钉。下学以后,他们赛跑,他们爬树,他们在地上滚,他们相打——打得有时候头破血出。他们想怎么玩耍便怎么玩耍,好象他们生下来就是这一块槐荫的主人。他们愿意爬哪一家的墙,或是用小刀宰哪一家的狗,他们便马上去作,一点也不迟疑。④他们家中的妇人永远向他们微笑,仿佛他们两个是一对小的上帝。就是在他们俩打得头破血出的时候,她们也只极客气的出来给他们抚摸伤痛,而不敢斥责他们。他们俩是日本的男孩子,而日本的男孩子必是将来的杀人不眨眼的“英雄”。
⑤全胡同中,只有冠晓荷和一号来往。晓荷三天两头的要拿着几个香瓜,或一束鲜花,或二斤黄花鱼,去到一号“拜访”。他们可是没有给他送过礼。晓荷唯一的报酬是当由他们的门中出来的时候,他们必全家都送出他来,给他鞠极深的躬。他的躬鞠得比他们的更深。他的鞠躬差不多是一种享受。鞠躬已毕,他要极慢的往家中走,为是教邻居们看看他是刚由一号出来的,尽管是由一号出来,他还能沉得住气!即使不到一号去送礼,他也要约摸着在他们快要回来的时候,在槐树下徘徊,好等着给他们鞠躬。
⑥邻居们讨厌那两个日本孩子,因为那两个孩子喜欢用头猛撞冠先生,也同样的撞别人。他们最得意的是撞四大妈,和小孩子们。他们把四大妈撞倒已不止一次,而且把胡同中所有的孩子都作过他们的头力试验器。他们把小顺儿撞倒,而后骑在他的身上,抓住他的头发当作缰绳。小顺儿,一个中国孩子,遇到危险只会喊妈!
⑦小顺儿的妈跑了出去。她的眼,一看到小顺儿变成了马,登时冒了火。在平日,她不是护犊子的妇人;当小顺儿与别家孩子开火的时候,她多半是把顺儿扯回家来,绝不把错过安在别人家孩子的头上。现在,她却想到了另一条路儿上去,她以为日本人灭了北平,所以日本孩子才敢这么欺侮人。她不甘心老老实实的把小孩儿扯回来。她跑了过去,伸手把“骑士”的脖领抓住,一抡,抡出去;骑士跌在了地上。又一伸手,她把小顺儿抓起来。拉着小顺儿的手,她等着,看两个小仇敌敢再反攻不敢。两个日本孩子看了看她,一声没出的开始往家中走。她以为他们必是去告诉大人,出来讲理。她等着他们。他们并没出来。她松了点劲儿,开始骂小顺儿:“你没长着手吗?不会打他们吗?你个脓包!”小顺儿又哭了,哭得很伤心。“哭!哭!你就会哭!”她气哼哼的把他扯进家来。
⑧祁老人不甚满意韵梅惹日本人,但见孙媳妇真动了气,没敢再说什么,而把小顺儿拉到自己屋中,告诉他:“在院里玩还不行吗?干吗出去惹事呢?他们厉害呀,你别吃眼前亏呀,我的乖乖!”⑨晚间,瑞宣刚一进门,祁老人便轻声的告诉他:“小顺儿的妈惹了祸喽!”瑞宣吓了一跳。他晓得韵梅不是随便惹祸的人,而不肯惹事的人若一旦惹出事来,才不好办。“怎么啦?”他急切的问。
⑩老人把槐树下的一场战争详细的说了一遍。
⑪瑞宣笑了笑:“放心吧,爷爷,没事,没事!教小顺儿练练打架也好!”
⑫韵梅也报告了一遍,她的话与神气都比祖父的更有声有色。她的怒气还没完全消散,她的眼很亮,颧骨上红着两小块。瑞宣听罢,也笑一笑。他不愿把这件小事放在心里。
⑬可是,他不能不觉到一点高兴。他没想到韵梅会那么激愤,那么勇敢。他不止满意她的举动,而且觉得应当佩服她。由她这个小小的表现,他看出来:无论怎么老实的人,被逼得无可奈何的时候,也会反抗。在黑暗中,才更切迫的需要光明。正因为中国被侵略了,中国人才会睁开眼,点起自己心上的灯!
(选自《四世同堂》,有删改)
【小题1】第⑤段中冠晓荷鞠躬的细节表现出他怎样的心理?
【小题2】请简要概括小说中小顺儿妈韵梅的形象特征。
【小题3】请分析小说结尾处画线句的含意。
【小题4】文中用大量笔墨叙写两个日本小孩,请探究这样写的意图。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各题。
刷子李
冯骥才
①码头上的人,全是硬碰硬。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必得有绝活。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待着。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各行各业,皆有几个本领齐天的活神仙,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刷子李等。天津人好把这种人的姓,和他们拿手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叫久了,名字反倒没人知道,只有这一个绰号,在码头上响当当和当当响。
②刷子李是河北大街一家营造厂的师傅。专干粉刷一行,别的不干。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什么都甭放,单坐着,就赛升天一般美。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没有一个白点。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倘若没这个本事,他不早饿成干儿了?
③但这是传说,人信也不会全信。行外的没见过,不信;行内的生气,也愣说不信。
④一年的一天,刷子李收了个徒弟叫曹小三。当徒弟的开头都是端茶,点烟,跟在屁股后边提东西。曹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那手绝活,一直半信半疑,这回非要亲眼瞧瞧。
⑤那天,曹小三头一次跟师父出去干活,到镇南道给李善人新造的洋房刷浆。到了那儿,刷子李跟管事的人一谈,曹小三才知道师父派头十足。照师父的规矩,一天只刷一间屋子,这洋楼大小九间屋,得刷九天。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穿上这身黑,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⑥一间屋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顶子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好似没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有人说这蘸浆旳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似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的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的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可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⑦刷子李干活还有个规矩,每刷完一面墙,必得在凳子上坐一大会儿,抽袋烟,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面墙。此刻,曹小三借着给师父倒水点烟的机会,拿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⑧可是,当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墙,坐下来,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瞧见刷子李裤子上有一个白点,黄豆大小。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完了!师傅露馅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下。但他怕师父难堪,不敢说,也不敢看,可防不住还要扫一眼
⑨这时候,刷子李忽然朝他说话:“小三,你瞧见我裤子上的白点了吧。你以为师父的能耐有假,名气有诈,是吧?傻小子,你再细瞧瞧吧——”
⑩说着,刷子李手指捏着裤子轻轻往上一提,那白点即刻没了。再一松手,白点又出现了。奇了!曹小三凑上脸用神再瞧,那白点原是一个小洞!刚才抽烟时不小心烧的。里边的白衬裤打小洞透出来,看上去就跟粉浆落上去的白点一模一样!
⑪刷子李看着曹小三发怔发傻的模样,笑道:“你以为别人的名气全是虚的?那是你在骗自己,好好学本事吧!”
⑫曹小三做学徒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未能明白呢。
(选自《俗世奇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小题1】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2】品味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此刻,曹小三借着给师父倒水点烟的机会,拿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
(2)但他怕师傅难堪,不敢说,也不敢看,可防不住还要扫一眼
【小题3】刷子李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4】“曹小三做学徒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未能明白呢。”读了文章,你明白了什么?请简要谈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朱大哥

陈楫宝

朱大哥是我的老房东。

老房东不老,刚过五十岁。套着海军蓝T恤衫,穿着大裤衩,趿拉着一双拖鞋,左手插进裤兜,右手揉搓着核桃。

一个多小时前,接到我要来访的电话。他有些激动,扬言说虽然十年不见,肯定能一眼认出我。 下车走到胡同口,我抬眼一瞄,就看到他了。他的目光在我的脸上停留片刻,有一个仓促的对视,然后一扫而过。待我走到他跟前,喊了他一声。他愣怔住了,睁大着眼,盯着我端详一番,口中念念有词:哎哟喂,这体面劲儿,毛儿嫩,滋润着呢。都说岁月是把杀猪刀,哪儿见你挨刀了啊……

他伸出右手顺势绕臂,亲昵地搂着我的肩,迈进四合院。

我搬进来第一天,朱大哥在朱红色院门门口迎接我,开口第一句就是“嘿,这小伙子,精神!” 随之,他上前接过我的拖箱,转身径直走进大院,我背着包,空着双手紧跟其后。

他家在第三间,对面就是小杂房,我的“新居”。他打开小杂房门,里面置放一张床、一张桌子,简陋但干净……朱大哥放下我的行李,帮我铺好床,然后搓着手说:委屈啦,中介说你是一文化人,我就想,这小杂房,也算沾点儿文气了。

父亲去世得早,早年贪玩的朱大哥上到技工学校就出来了。他经常习惯性地捋一下头发,眯着眼,感慨一番:有文化多好。

当时,朱大哥还在北京的一家化工机械设备厂上班。每天6点多钟,他骑上二八款自行车, 每踩一下,脚踏就发出哐当的摩擦声响,但他浑然不觉,哼着邓丽君的《甜蜜蜜》去上班。傍晩时分,我在隔壁斗室,听到“咔嚓”支起自行车的声音,知道房东回了。

我搬进去那年,他年近不惑,孑然一身。亲戚、邻里没少给他介绍对象,都无疾而终。“我就喜欢谈一个知识分子,”聊起婚事,他抬头斜视着屋顶,一片亮瓦透射出一缕阳光,眯着眼补充一句,“宁缺毋滥。”

好运还真是被他撞上了。朱大哥被人介绍了一位,也就是后来的朱大嫂,那时离异带有小女孩子,是一个小餐馆老板。

那晚相亲回来,朱大哥敲开我的房门,一脸喜色:嘿嘿,戴眼镜的,看起来挺有文化。

不久,大姐就搬进来同住,后来顺理成章地成了朱大嫂。

后来我考取了研究生,要从四合院搬进学校住。搬家那天,朱大哥提前从工厂骑车赶回家,和大嫂忙碌一通,做了地道的北京炸酱面,为我送行。

我搬离四合院不长时间,朱大哥被工厂下岗分流了。

离开工厂那天,他先到车间把车床擦洗得锃亮,把扳手、套筒工具整齐地收集起来,放进铁皮工具柜里,然后摘下白色安全帽,脱下蓝色的帆布工服。朱大哥走到厂门口,转身抬头仰视着斑驳的厂名大字。他朝着厂名大字,深深一鞠躬,告别二十年的光阴。

此时,灰蒙蒙的天空下起了毛毛细雨,雨点从后领处滴落在朱大哥的颈椎上,有些冰凉。

朱大哥从单位辞职,托关系在西单一个新开业的鞋商场租了一个柜台。大嫂提醒他:你这刚下岗,就跑去做买卖,能行吗?朱大哥脖子一梗:树挪死,人挪活,我就不信了,这么大的一个北京城,还没有我能折腾的事儿?

朱大哥脾气一倔,大嫂就由着他了。朱大哥把工厂买断的补偿款和亲戚借款,一下子砸进去。结果商场没啥人流,一年下来赔了本。

大嫂没有数落他,倒是怂恿他去饭馆帮忙

生意很好,但是不存钱。嫂子身体不舒服,腰有点儿酸背有点儿痛,朱大哥就给她请中医过来按摩调理;送小孩学英语,请家教,按小时收费,每周五课时;还有她父母,一大帮亲戚,就靠这个小饭馆养着。

大嫂带过来的女儿即将大学毕业。大嫂不想孩子住回四合院,母女俩做着大房子梦,最好是六十八层的,站得高看得远,望尽北京城。

把梦想照进现实的,就是等待着四合院拆迁了。那样会获得一大笔补偿款,可以买大房子。

“那小杂房不会不计算面积吧?”大嫂就担心临时搭建的、曾经租给我住的小杂房能否补偿。

“哎哟喂,要那么多钱干吗呀?差不多得了,政府也不会亏待我们。我们总不至于开着宝马去扫大街吧?”朱大哥眯着眼幽默了一把。

大嫂笑着白他一眼,就没见过这么整天傻呵呵的。这么多年,就算是下岗了,你还是这副臭德行:做人讲个正,做事局气,图个穷快活。

看似笑骂,只言片语间,冒出一缕人间烟火,弥漫着他们之间的耳鬓厮磨和对生活的韧度。

 (摘自《北京文学》2018年第12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先写我约访朱大哥,然后展开回忆,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我和朱大哥的交往过程,介绍了朱大哥平凡的生活经历。
B.文中画线句子属于环境描写,烘托了朱大哥被工厂下岗分流,失去工作后的凄凉心情,也表现了朱大哥对未来生活的担忧。
C.朱大嫂骂朱大哥一副“臭德行”,说他“做人讲个正,做事局气,图个穷快活”,这是对朱大哥一根筋性格以及对事情满不在乎的态度的不满。
D.这是一篇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小说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塑造了在艰难生活境遇中沉浮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生活中小人物命运的关注。
【小题2】“我”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朱大哥虽是一个平凡人,身上却闪耀着许多美好的品质,试结合文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