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老爹的命运
[澳大利亚]斯蒂尔·拉德
老爹总是说我们的松木瓦房选在了达令草地区最好的地方,但除了干旱季节的气候和老爹的那匹老母马,这里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好。房子建在一个山谷里,因为这样,地方办事员就不容易发现。歪歪扭扭的栅栏,从门前绕了一圈,然后从后门延伸到荒凉的山岭上,这些山岭曾经是流浪汉露宿的地方。除此之外,就只有天空、丛林、胶树、几英亩的农田了。但他看到的远不止这些,否则他不可能每天傍晚收工后就盯着那些荒林看。老爹曾背着行囊从澳大利亚这头流浪到那头,没有什么苦活没干过,而走遍澳大利亚也没让他看到比这里林木更加茂盛的地方。
在我们屋子后面,是属于政府的一大片土地,其实是一大片山区。“风景宜人的乡村,”老爹想,这时在他脑海里就有了一个伟大方案的初步轮廓!那天,天气特别热,蚊子多得吓人,吃完晚饭,老爹和戴夫来到屋外,他俩白天挖了一天土,现在老爹仰天躺着,看着星星,戴夫则趴着,头搁在胳膊上。两人都没说话,旁边一只拉货的马啃着草,在他俩周围转悠。远处山脊和孤寂的山谷传来蛙嘴夜莺的阵阵凄凉叫声。老爹说:“我一直在想屋后的那块地。如果我们可以买下那块地的话,我想一定可以赚到钱。”“是啊,如果能买到的话。”又是一阵沉默。
“当然,我打算买下它,很早就打算啦。” 戴夫抬起头,看看老爹。“你们中的四个都长大了,可以拥有土地了,就放牛而言,你们也找不到比这更好的地方吧?千亩良田加上成群的牛,一定可以赚钱。”戴夫抬起头说:“是啊,如果有牛的话。”[:]
“就是这样(老爹一下子来了热情,坐了起来),但是首先得买下这片地,一切就很简单了。(老爹声音低了下来)一切都要悄悄地做,不能让周边的人知道。然后,(老爹坐起来,身体向前倾)在周围围上几道金属线,把我们现在的几头牛圈进去,等到麦子熟了卖钱后,再买一两头牛,让它们繁殖。”
“但开始得有几头牛才行呢!”“看看墨菲家,开始只有两头小母牛——就是你看到的他家的现在已经很老的红色的牛。他们繁殖了一大群牛呢。安德森家也是……啊,天哪,我们的起步绝对比他们好!”
显然是受到老爹激情的感染,戴夫也坐起来了。“一旦牛成群了,我们要做的就是照看照看栅栏,清点清点牛的数量,挑出肥胖的公牛,赶到市场上去卖,每头卖个七八镑。”“是啊,我们怎么可以在这里混日子呢?”老爹身体前倾,“要知道,我真不满这种整天混日子的状态!也没关系,如果说以前是没有办法,但现在不一样啦,只需去放手做就可以啦。为何不去做呢?”他在等戴夫的回答。“好,我们明天就开始。”
12个月过去了,店主在屋子里等着见老爹。老爹不在家,每当店主来的时候,他总是设法不在家。店主等了一个小时左右,老爹也没出现。然后,当他走后,老爹就回来了,妈妈坐在沙发上,满脸愁容,“最迟下周就得付清款,”妈妈流着眼泪,“否则这块地就要卖给别人。”老爹背对着火炉站着,双手紧扣在背后,看着桌子上成群飞舞的苍蝇。戴夫来了,他一看就明白了什么情况,他已不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场景了。小比尔将头放在妈妈腿上,问妈妈要面包。“孩子,家里没有面包了。”她说。“妈妈,我要嘛……”
老爹走出门,戴夫也跟出去了。他们背对着谷仓蹲下来,认真研究起这块地来。
“总是这样,”老爹说,“年复一年,还是账单问题!”
“去年这时候,原以为,现在一切都变好了。”
“是,本应该可以的……现在也还可以的,只要把那块地买下来;并且,我还是认为,有了这些奶牛……”
老爹看到店主远远地来了,就赶紧走进了谷仓。
6个月后。
准备吃饭了。“买上一千英亩地,”老爹在说,“买下后……”
一个来人打断了他的话。“您是拉德先生吧?”老爹点头。“我这里有一份强制执行法令。”
老爹没听明白。地方官从他胸前口袋里掏出一份文件,开始读:
“致地方办事员威廉·詹姆斯先生:现有一份强制执行法令,兹命令你前去执行。根据强制执行规定,对本辖区住在松木瓦房的塔夫·乔瑟夫·拉德财产进行强制执行。没收其家所有有形财物,现金、有形存款以及其他财产,连同利息共计40镑10先令。”
老爹明白了。办事员拉走了全部的牛和马,老爹和我们一家靠在栅栏上,看着一匹匹马被最后一次拉出活动栏杆外。
“一切都完了。”老爹郁闷地说。
老爹再也没说过话。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情节简单却耐人寻味,三个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戴夫是构思不可或缺的线索人物。
B.小说满怀悲悯之情,围绕买地,讲述老爹“生梦——追梦——梦破”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对土地的向往,揭示了现实的冷酷。
C.“老爹仰天躺着,看着星星;戴夫则趴着,头搁在胳膊上”,这里的动作描写暗示父亲更有理想,而儿子则更关注现实。
D.小比尔要面包的细节含蓄地揭示老爹一家生活的窘境,与后面父子继续研究买地的计划形成鲜明的对比,讽刺老爹对家人生计的漠不关心。
E.地方官的出现将小说推向高潮,也使小说突转。“强制执行法令文件”将过去的故事和现在的故事联系在一起,使小说更具张力。
【小题2】小说开头用大量笔墨描写环境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老爹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4】“这时在他脑海里就有了一个伟大的方案的初步轮廓”,请结合文本探究这个“伟大方案”最终没能实现的原因,并联系现实谈谈自己从中得到的启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4-14 03:43: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退休的女人
(法)安妮·索蒙
阿尔贝特·普吕沃小姐刚荣获一枚镀金的银质勋章,这是为了表彰她三十年来在经济学校教学上表现出的勤恳尽心的工作态度。隔着手提皮包柔软的羊皮(重大日子才用),她又一次抚摩着装着珍宝的小方匣子。她轻轻拍着已经松弛起皱的双颊(为了今天,她涂了一层厚粉),舌头猛地向上一抬就把戴歪的假牙舔正了。
这个星期一是个节日,也是阿尔贝特头一个自由的星期一。她刚到了退休的年龄。那些辛苦操劳的日子对她来说将成为甜蜜的回忆。课堂上,她常常要维持秩序,斥责那些不服管的学生。从今以后,加尔班可以在做速记练习时放声大笑了,阿尔贝特·普吕沃不会再看见她了,也不会再见到毕业班的其他同学和六年级的小同学,不会再见到傻里傻气,但又不使人感到讨厌的女校长了。
三十年的劳役结束了!今天,一个晴朗而温暖的下午,她自由啦!今后她的生活将充满乐趣。她终于有了织毛衣的时间。
在织毛衣的工作中她觅到无限乐趣,她的柜上总是放着织针和绒线,她躺在床上织,吃饭时也织,她甚至会中断梳洗织上几针。以前,她只能偷摸仓促地从事她醉心的嗜好,她的乐趣被某种内疚给搅合了。现在,她可以无所顾忌地织毛衣了,就像是去吸食一种被允许的有益无害的麻醉品。天气真好,在这隆重的日子,她难道不能破费一下,去光顾“大街”咖啡馆吗?
咖啡馆里很安静,有好几张桌子空着。普吕沃小姐坐在角落一根柱子旁边。她要了咖啡和一份面包夹火腿。她吃着夹肉面包,将糖一块一块丢进已经凉了的咖啡中,把杯子端到唇边。
抬起头来,她发现一个脸色苍白的高个子男人,就在她近旁。他穿一套做工精细的西装,面目清秀,两髯灰白,身材瘦削。阿尔贝特认为他是个美男子,她惟一的一段恋爱史立刻在脑际再现,那是一个烟草专卖局的职员,因体格虚弱免服兵役,后来得猩红热死了。她哭了好久。然后就不想再恋爱了。
男人朝她的桌子走来。是的,他走近了;是的。他正好坐在阿尔贝特对面。他一言不发,抬起眼睛望着她,眼睛是蓝色的,温柔而庄重。普吕沃小姐脸红了,下唇开始颤抖,哆哆嗦嗦的双手在寻找一个支撑点。她屏息静气地等待着。他很快就要说话了。
那么多桌子都空着,他单单坐在这张桌旁,目的不只是为了喝咖啡吧。他选择了普吕沃小姐,想博得她的好感。他将要向她吐露心情忧郁的原因。她感到她那颗充满怜悯和爱慕之情的心在激烈跳动,这是一位获得勋章的老处女的心,她失去了未婚夫,她为穷人织过毛衣,她为三十个年级的学生上过支付差额课,她桃李满天下。
男人再次抬起头来,阿尔贝特焦灼的目光直射那双明亮抑郁的眼睛,感到一阵撕心裂肺般的痛苦,一种不断增长的、无法忍受的痛苦。泪水流进脸上的皱纹,一个哽咽使她猛然颤抖,她抓起滑向腰际的羊皮提包,喃喃地说:“请原谅,先生……再见,先生……”她向门口快步走去,向着她舒适的套间、退休的生活、成行成行的毛衣活走去。男人做了个吃惊的动作。然后,他轻轻地敲着桌子。
“先生,”侍者说,“您还像往常一样来半升啤酒吧?您放心,一会儿我扶您过马路,刚五点钟,车就这么多了……就是眼睛好的人也难免给撞上。哟,那位女士走啦?您坐在她桌旁,人家可能以为您是故意的。”
男人若有所思。
“她的声音好听极了。这位女士人怎么样?”
“又年轻,又漂亮。” 侍者答道。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普吕沃小姐脸红了,下唇开始颤抖,哆哆嗦嗦的双手在寻找一个支撑点”,运用神态、动作描写刻画出普吕沃小姐面对自己心有好感的男子的窘态。
B.文章写普吕沃小姐告别学校生活时,连用了三个“不会”,表现了她告别过去时略显惆怅,想到将来又解脱轻松的微妙心情。
C.本文描写了一位女教师退休第一天的生活。她告别学校,回忆过去,畅想退休后种种惬意自由的生活,希望开始一种完全不同以往的、全新的人生。
D.阿尔贝特认为男子坐在她身边是故意的,但其实男子是习惯使然。作者使用误会的手法为故事平平淡淡的情节增添了一丝波澜。
【小题2】阿尔贝特•普吕沃小姐具有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小题3】侍者说阿尔贝待•普吕沃“又年轻,又漂亮”,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他这样说的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榆爷
人们都说村口的老榆树成精了,有神。
老榆树很老了,老得粗壮的茎干歪倒在地上,再向上长出枝条,成为树。也就是说,从老榆树身上发出的枝杈,又都成了树,围绕着老干,长向四面八方。远望,如一片林子。
春天,人们捋嫩叶,做糊涂面条;捋榆钱,尝鲜。老榆树有神哪,不怪罪吗?有人这样疑问,就有人说,没事,老榆树活人,几辈子了,都吃喝他的树叶、榆钱,只要不动他的大枝壮条。
还有人说,捋一捋,算是给老榆爷挠痒,他舒服,长得更旺势。
说这话的是牟介中。他对老榆树敬重,防护着别人的伤害。老榆爷也是他叫出来的。叫着叫着,大家也都顺口了。遛弯去,碰面打招呼,就说,老榆爷底下。那里,有桌凳,石头的,可以谈天说古今。还有秋千,吊床,孩子们玩着,笑着,笑声跑到了树叶里面。这些,都是牟介中摆置的。他说,老榆爷好着呢,在树下玩,空气好,安全。
说起老榆爷的好,牟介中能说好多好多。比如,民国三十年年馑,人们没有吃喝,就吃老榆爷。那时候,老榆爷已经很粗实,叶,榆钱,都可以吃;还有树皮,砸碎,磨成面,掺和到红薯面里,粘,甜。村里人约定,只砍削枝条上的皮。怕外村的人来刮树皮,老保长就领着人日夜看护。有一年,夏天,袁店河发了大洪水,沟满河平,人们就上了老榆树,或者拽着树枝,吃树叶……
牟介中说,要是没有老榆爷,不知道多少家就没人会在这里喝茶荡秋千啦!一声感叹,望望头顶的老榆爷。人们也往上看。有风来,树枝婆娑,一片鸟鸣。
可是,要“大炼钢铁”了,上头决定砍伐老榆树。村里人不愿意,特别是老头老婆们,就打了地铺,睡在寒风里,轮流看护。上级就做村干部的工作,一家一家地做……终于做通了。
可是,没有人去砍树。好不容易动员来了几个年轻人,也不好砍:大斧头上去,就一道缝;油锯哗啦一声就卡住了!老头老婆们就又围拢上来,这是神树,是天意,不能砍伐!
上头领导很恼火,坚决要破除迷信,就向住罗汉山上的某部队求援。部队来了工程兵,开了一辆大铲车。轰!轰!轰!大铲车离老榆树还有一段路,忽然熄火了,跳下来个年轻人,左看右看,找不出毛病。领导准备再找老兵时,牟介中从围观的人群里出来了,“我来试一试!”
牟介中那时候复员回村三四年了,他当过坦克兵,在东北服过役。他说东北老冷,冰面上都能过坦克。他会开坦克,懂的多,复员后就开公社的东方红拖拉机,嗡嗡叫。——牟介中冲那个战士一笑,上了铲车,捣鼓了一会儿,突突突!铲车又发动了,轰轰轰,向着老榆树开来。人们就戳指头,骂,“你个鳖孙!”
可是,铲车又熄火了。再试,还是熄火。好容易动了,铲车抵住树腰了,又熄火了。领导要发火,驾驶楼的门一开,牟介中滚了下来,捂着头,喊,“疼啊!疼!”
部队上的兵再上去,还是发动不了……人们就呼地围绕了树,“神树啊,不能动!”
老榆树就保留下来了。
也怪,铲车倒回去时,很顺利。
几天后,牟介中也不头疼了。
人们就传说开了,老榆树有神,动不得。
几十年后,牟介中接待了一个老兵,就是当年开铲车的那个兵。他们两个都老了,围住老榆树看,笑,互相指点着对方,“你呀,你呀,哈哈!”那人一下一下地拍着树,互相久别重逢。牟介中抱着那人,附耳:“兄弟,多亏了你呀……”
哈哈哈,两人大笑,在树下,喝着小酒。人们不知道他两个笑什么。
他们老了。
老榆树也老了,莽莽苍苍。有年春天,有个大领导来视察,也看老榆树,说,“这是能让人记住乡愁的地方……”牟介中一脸的泪水。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结尾“老榆树也老了,莽莽苍苍”一句,与前文一、二两段的描写相照应,突出了老榆树年老而生机勃勃的景象。
B.“可是,要大炼钢铁了”一句,内容上交代了故事的时代背景,情节上与上文形成转折,引出了砍伐老榆树的情节。
C.牟介中的话“兄弟,多亏了你呀……,暗示当年之所以能够保住老榆树,是因为两人默契配合,暗做手脚,使铲车屡屡熄火。
D.小说结尾补充大领导视察的情节,很有必要,它借大领导之口,表明老榆树乃是乡村的象征,突出了要永记乡愁的主题。
【小题2】小说开头几段介绍老榆树的情况,在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没有明确解释为什么铲车竟然铲不动老榆树,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喀布尔人

印度泰戈尔

我五岁的女儿敏妮在我书桌旁,用手轻轻敲着膝盖玩。我正专心地写小说的第十七章。忽然敏妮跑到窗前,喊道:“一个喀布尔人!”街上果然有个喀布尔人走过。他穿着宽大污秽的喀布尔服装,裹着高高的头巾;背着个口袋,拿着几盒葡萄干。
女儿大声叫他:“哎!”那个喀布尔人回过身来抬头看。她看到这光景却吓住了,跑到妈妈那里躲起来。这是他们第一次会面。
可没过几天,我意外地发现敏妮坐在门口长凳上,和那个坐在她脚边的大个喀布尔人又说又笑。她小纱丽(印度妇女传统服装,丝绸制的连衣裙——编者注)的角上已经塞满了杏仁和葡萄干——喀布尔人用这种有力的贿赂,使两人成了很好的朋友。
他们常说些玩笑。敏妮满脸含笑地坐在喀布尔人面前,小大人似地低头看着这大高个:“呵,喀布尔人!你口袋里装的什么?”他用山民的鼻音回答:“一头象!”也许这并不可笑,但是这两人多么欣赏这句俏皮话!依我看,这种小孩和大人的对话里,有些非常引人入胜的东西。
喀布尔人也不放过开玩笑的机会:“那小人儿,你什么时候到公公家去呢?”
敏妮对这问题有点莫名其妙,但她不肯显露,却机灵地回答:“你到那去么?”
可在喀布尔人这一阶层中间,“公公家”有双关的意思,还能指监狱。“呵,”他向幻想中的警察挥拳:“我要揍我的公公!”听到他这样说,想象到那个狼狈不堪的“公公”,敏妮哈哈大笑。
敏妮的母亲恳求我留心那人。她是个极胆小的女人,只要一看见有人向我们的房子走来,她就立刻断定他们不外乎是盗贼、醉汉、疟疾菌。她对这个喀布尔人也充满了疑虑。我总是笑笑,辩解说拐卖一类的事多半不会发生。喀布尔人和敏妮的亲密友谊便不受约束地继续着。
有天早晨,我听见街上有吵闹声,往外一看,拉曼被两个警察架住带走了。我赶紧跑去问怎么回事。原来是有个街坊欠了这小贩一条围巾的钱,争吵中拉曼把他刺伤了。忽然间,在凉台上,敏妮出现了。她照样喊着:“呵,喀布尔人!”拉曼回头,脸上露出了笑容。今天他胳臂底下没夹口袋,所以她不能和他谈关于象的问题。她立刻问:“你到公公家去么?”拉曼笑了:“我正要到那去。”看到他的回答没有使孩子发笑,他又举起手说:“可惜我的手被铐住了,不然我就揍那老公公了!”
拉曼被判了刑,再无消息。时间一天天过去,敏妮也长大了,总和朋友们一起,不像往常那样到她爸爸的房间里来了。又一个秋天,我们把敏妮的婚礼筹备好了。我们家的光明要到她丈夫家去,把她父亲丢到阴影里。
我的敏妮今天要出嫁了。
从清早起,房子里就充满了婚礼的嘈杂和忙乱。我在书房查帐,有个人进来恭敬地行礼。原来是拉曼,那个喀布尔人。起先我不认识他——他没有了口袋,没有了长头发,也失去了从前的那种生气。但他微笑着,我又认出他来。
“你什么时候来的?”我问。
“昨晚,”他说,“我从监狱里出来了。”
我觉得这话听起来很刺耳。碰巧他今天来,这不是个好预兆。
“这正在办喜事,”我说,“我正忙。能不能过几天再来?”
他迟疑地说:“我可不可以看看那小人儿呢,先生,只一会儿?”他相信敏妮还像从前那样,会像往常那样跑来,叫着:“呵,喀布尔人!”为纪念过去的日子,他带了一点杏仁、葡萄干,好好用纸包着。
我说:“家里正在办喜事,你谁也见不到。”
这人露出失望的神色。他走近递过他的礼物,说:“先生,我带了这点东西来,送给那小人儿。您有一个小姑娘;我在家也有一个这么大的小姑娘。我想到她,就帶点果子给您的孩子——我不是想赚钱的 。”
他伸手掏出一张又小又脏的纸来,小心地打开,在桌上用双手把它抹平。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手印。这个墨迹模糊的手印平平捺在纸上。当他每年到加尔各答卖货时,自己小女儿的这个手印总在他心上。
眼泪涌到我的眼眶。我忘了他是个穷苦的喀布尔小贩,而我是——不,我又哪比他强呢?他也是个父亲啊!
我把敏妮叫出来。她穿着红绸衣,额上点着檀香膏,打扮成新娘的样子。含羞站在我们面前。看着这景象,喀布尔人显出惊讶——他不能重温他们过去的友谊了。他只微笑着:“小人儿,你要到公公家去么?”
但敏妮现在懂得“公公”的意思了,她不能像从前那样回答他。她脸红了,在他面前把脸低下去。我想起他和敏妮第一次会面的那天,感慨万千。
她走后,拉曼长吁一口气坐下来。婚礼的喇叭吹起来,秋天温照的阳光倾泻在周围。拉曼坐在加尔各答的小巷里,却冥想着阿富汗的群山。在悠长的岁月里,他的女儿一定也长大了。我递给他一张钞票,说:“回到你的家乡、你的女儿那里去吧,拉曼,愿你们重逢的快乐给我的孩子带来幸运!”
送了这份礼,婚礼的排场就须节省些。但我觉得这婚筵格外光彩。因为我想到,在遥远的地方,有一个久出不归的父亲,要和她的女儿重逢了。

 (冰心、倪培耕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戈尔长于细节描写。拉曼背的大口袋、那个小小的手印等细节,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和作品情节的展开,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B.小说的详略取舍得当。泰戈尔对拉曼与“我”一家交往的言行用笔细致,面对拉曼的日常工作、狱中岁月、未来动向则留白甚多。
C.小说对环境的描写着墨不多,但所写特点鲜明、作用突出。如写敏妮婚礼时的秋阳,使环境氛围与人物当时的情感自然融为一体。
D.小说通过对喀布尔人与小女儿交往的叙述,塑造了一个血肉丰满、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的喀布尔小贩形象,反映了泰戈尔的平民文学思想。
【小题2】本文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请你谈谈这样设置的好处。
【小题3】季羡林认为:梵我合一、和谐协调,是泰戈尔思想的核心。从本文的情节与情感来看,泰戈尔一方面强调和谐与温暖,一方面淡化了原本激烈的矛盾冲突,只留下淡淡的感伤。请在上述两方面中选择一种,结合小说加以解释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教 父
赵冬
我是在北方那座俄罗斯式的城市里长大的。 
那时候,教堂顶的白雪,尖楼上的钟响,紧裹黑衣的修女……无不诱惑着我对神秘殿堂产生不着边际的遐想。
外公是天主教徒,对耶稣十分虔诚。他不仅自己信教,每周还要领儿孙们去教堂礼拜和做弥撒。他与教堂的老神父交情甚密,神父待人谦恭、和善,小孩们都喜欢围着他蹦呀跳呀,或听他讲圣经故事。
神父是外公的挚友,也是两个舅舅的教父。闲暇时常来家里与外公聊天,对饮,一瓶酒,四碟菜,多至深夜。谈得投机便与外公同榻而眠,情同手足。两个舅舅才十八、九岁,对教父更是顶礼膜拜,言听计从。
外公兴趣很广泛,爬山、钓鱼、打猎、打拳、下棋、舞文弄墨……没有他不好的。有一次去雪山打猎,一熬就是半个月,结果还真打死一头黑熊,一个人把熊用爬犁拉了回来。他在人前最得意炫耀的是那件火狐狸皮大衣,据说是件宝物。外公说穿上它就是在雪地里睡上三天三夜也冻不死。这件大衣是用好几百只红狐狸皮缝制的,我猜,皮大衣一定是很值钱的。
秋去冬来,北方的大地又覆盖了一层白皑皑的冰雪。天气冷得能冻掉行人的下巴颌,松花江被冰雪封了顶。外公是个不甘寂寞的老人,他不听家人劝阻,拿着鱼具到江面上戳出一个冰窟窿,下网捞起鱼来。从清晨到黄昏,家人见这么久未归,便去寻找。江面的冰上摆着鱼具,却不见了老人。
全家人慌慌张张地奔到江边,望着冰窟窿里蒸腾出的寒气哭号不停。人们都说,一定是老头子捞鱼不慎跌进冰窟窿里了。
由于未捞到尸首,外公的丧事也只好草草举行。尽管这样,还是赶来了许多人,都是他各界的朋友,人们大都受过外公的恩惠,希望能为老人做点什么……忙前忙后,里外张罗得最欢的要属老神父了。分家的时候,他把我大舅拉到一旁,对他说:“告诉你,我昨晚做了个梦,梦见你爹在那边呢……”他用手指了指天空:“他蹲在雪地里,一丝也不挂呀!我看见他身体直打颤,好可怜呢!”
第二天,教父伏在二舅耳朵上,神秘地说:“孩啊,昨夜你爹又托梦给我,他说那边天冷,他快被冻死了……”
两个舅舅像两只傻鹅,呆呆地望着教父,不知如何是好。
翌日,教父又来到我家,告诉舅舅说外公梦中委托他把那件狐皮大衣给捎过去。
舅舅不敢怠慢,急忙取来大衣,让教父拿走了。
做礼拜的时候,教父满脸慈祥地拍了拍大舅的肩,眨着眼睛说:“你爹接到大衣穿上了,还夸你是个大孝子呢……”几句话说得大舅轻飘飘的。
可是,没过几天,外公突然活着回来了。四邻震惊不小,家人欢天喜地。
原来,那日外公在江面网鱼,几网下去,不见半个鱼星,来了脾气。旁边正好有位老渔翁经过,便赌气扔下鱼具,随老渔翁到江下游用大网捞鱼去了……
从此,教父再也没到家里来过。外公到教堂几次,教父均以病相避。一连好几年,外公怕教父难为情,也就换了一个教堂做礼拜。
记得外公临终前,还念念不忘这件事。他躺在床上,用微弱的声音对大家说:“……唉,真没想到,一件破大衣,竟伤了一位……老朋友。罪过呀!……”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开篇描写了北方城市里的教堂、钟楼和修女,营造了浓浓的宗教氛围,属于小说自然环境的描写。
B.“我”生活在这座北方城市里,小说以“我”的见闻串联情节,内容更加紧凑,更具有真实感。
C.神父待人谦恭、和善,虽然觊觎外公的大衣,但事后又幡然悔悟,所以得到了外公的原谅。
D.两个舅舅一直对教父言听计从,外公“遇难”后,舅舅们不知所措,这是神父阴谋得逞的原因。
E. 小说以外公的叹息结尾,临终微弱的声音却展现了人性的至善至美,给读者心灵以巨大的震撼。
【小题2】小说中外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结尾外公突然活着回来,出人意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匠心?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