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教 父
赵冬
我是在北方那座俄罗斯式的城市里长大的。 
那时候,教堂顶的白雪,尖楼上的钟响,紧裹黑衣的修女……无不诱惑着我对神秘殿堂产生不着边际的遐想。
外公是天主教徒,对耶稣十分虔诚。他不仅自己信教,每周还要领儿孙们去教堂礼拜和做弥撒。他与教堂的老神父交情甚密,神父待人谦恭、和善,小孩们都喜欢围着他蹦呀跳呀,或听他讲圣经故事。
神父是外公的挚友,也是两个舅舅的教父。闲暇时常来家里与外公聊天,对饮,一瓶酒,四碟菜,多至深夜。谈得投机便与外公同榻而眠,情同手足。两个舅舅才十八、九岁,对教父更是顶礼膜拜,言听计从。
外公兴趣很广泛,爬山、钓鱼、打猎、打拳、下棋、舞文弄墨……没有他不好的。有一次去雪山打猎,一熬就是半个月,结果还真打死一头黑熊,一个人把熊用爬犁拉了回来。他在人前最得意炫耀的是那件火狐狸皮大衣,据说是件宝物。外公说穿上它就是在雪地里睡上三天三夜也冻不死。这件大衣是用好几百只红狐狸皮缝制的,我猜,皮大衣一定是很值钱的。
秋去冬来,北方的大地又覆盖了一层白皑皑的冰雪。天气冷得能冻掉行人的下巴颌,松花江被冰雪封了顶。外公是个不甘寂寞的老人,他不听家人劝阻,拿着鱼具到江面上戳出一个冰窟窿,下网捞起鱼来。从清晨到黄昏,家人见这么久未归,便去寻找。江面的冰上摆着鱼具,却不见了老人。
全家人慌慌张张地奔到江边,望着冰窟窿里蒸腾出的寒气哭号不停。人们都说,一定是老头子捞鱼不慎跌进冰窟窿里了。
由于未捞到尸首,外公的丧事也只好草草举行。尽管这样,还是赶来了许多人,都是他各界的朋友,人们大都受过外公的恩惠,希望能为老人做点什么……忙前忙后,里外张罗得最欢的要属老神父了。分家的时候,他把我大舅拉到一旁,对他说:“告诉你,我昨晚做了个梦,梦见你爹在那边呢……”他用手指了指天空:“他蹲在雪地里,一丝也不挂呀!我看见他身体直打颤,好可怜呢!”
第二天,教父伏在二舅耳朵上,神秘地说:“孩啊,昨夜你爹又托梦给我,他说那边天冷,他快被冻死了……”
两个舅舅像两只傻鹅,呆呆地望着教父,不知如何是好。
翌日,教父又来到我家,告诉舅舅说外公梦中委托他把那件狐皮大衣给捎过去。
舅舅不敢怠慢,急忙取来大衣,让教父拿走了。
做礼拜的时候,教父满脸慈祥地拍了拍大舅的肩,眨着眼睛说:“你爹接到大衣穿上了,还夸你是个大孝子呢……”几句话说得大舅轻飘飘的。
可是,没过几天,外公突然活着回来了。四邻震惊不小,家人欢天喜地。
原来,那日外公在江面网鱼,几网下去,不见半个鱼星,来了脾气。旁边正好有位老渔翁经过,便赌气扔下鱼具,随老渔翁到江下游用大网捞鱼去了……
从此,教父再也没到家里来过。外公到教堂几次,教父均以病相避。一连好几年,外公怕教父难为情,也就换了一个教堂做礼拜。
记得外公临终前,还念念不忘这件事。他躺在床上,用微弱的声音对大家说:“……唉,真没想到,一件破大衣,竟伤了一位……老朋友。罪过呀!……”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开篇描写了北方城市里的教堂、钟楼和修女,营造了浓浓的宗教氛围,属于小说自然环境的描写。
B.“我”生活在这座北方城市里,小说以“我”的见闻串联情节,内容更加紧凑,更具有真实感。
C.神父待人谦恭、和善,虽然觊觎外公的大衣,但事后又幡然悔悟,所以得到了外公的原谅。
D.两个舅舅一直对教父言听计从,外公“遇难”后,舅舅们不知所措,这是神父阴谋得逞的原因。
E. 小说以外公的叹息结尾,临终微弱的声音却展现了人性的至善至美,给读者心灵以巨大的震撼。
【小题2】小说中外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结尾外公突然活着回来,出人意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匠心?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02 11:05: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实疙瘩米好

刘建超

老街把憨厚实在的人称为“老实疙瘩”,如果说某某人是个老实疙瘩,多有褒奖的意思。米好就是个老实疙瘩。米好有句口头禅:“又能怎样?”就因为这一句口头禅,米好在老家有了名声。

米好又瘦又高,走路时还左右摇摆,总让人担心他两条细细的腿能否支撑住晃动的脑袋。米好的单位不错,旱涝保收,这样的单位,混日子还行,个人要想上进发展,施展的空间就狭窄了。位置少,上头也不重视,米好五十多岁的人,还是个副主任。大学同学聚会,不少人对自己的现状不满,个个慷慨陈词、牢骚满腹。好像天下所有的不公都落在自己的头上了。牢骚发完就猛劲喝酒。喝多了就又哭又闹。米好总是微笑着,把喝多的同学挨个往家里送。有的人吐了米好一身,米好也从不计较。有人问:“米好,你怎么从来就不抱怨?”米好说:“抱怨又能怎样?有位哲人说过,磨难是笔财富。吾辈有如此经历如此财富,也不枉人世走一回啊!”

米好对自己的副主任位置感到很安心,主任交办的事情都做得很尽心。哪怕是些鸡毛蒜皮的事,米好也做得一丝不苟。部门主任初到办公室时,还是刚出校门时间不长的毛孩子。对米好是一口一个“米老师”地叫。当时米好是很有可能被提拔为主任的,后来不知啥原因被搁置了。有人劝米好找领导活动活动,米好笑笑说:“活动活动又能怎样?当不当主任都得干好工作。”再后来那个毛孩子当上了主任,大家纷纷为米好抱不平,米好微笑着说:“年轻人有精力,有学历,发展快也是应该的,我做好本职工作就行了,又能怎样?”

毛孩子当主任初还“米老师米老师”地叫。后来就叫老米了。同事说毛孩子是个白眼狼,要米老师在关键时刻撂个挑子,拿捏拿捏这个小神经蛋。米好说:“一则咱确实比人家老,二则咱也没教孩子点啥。干好工作吧,又能怎样?又不是为主任一个人做工作。”

同事们看人家米好都不计较,自己凑啥热闹啊?“你呀,真是个老实疙瘩!”同事说这话带有嘲讽意味,米好也不计较。

米好三十岁才成家,媳妇小他八岁,长得很一般,同事说:“米好媳妇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但米好对媳妇疼爱有加,张张罗罗地几乎包揽了所有家务,羡慕得邻居女人直夸米好媳妇有福,便数落自己的丈夫:“也学学人家米好呀!看把媳妇金贵的,跟伺候皇后一样。”

同事便对米好发难,要他维护点男子汉的面子:“连媳妇内衣内裤都包揽了,还美得跟屁花子似的,你累不累啊?”

米好微笑着:“要想好,大让小嘛。嘿嘿,媳妇不就是娶回来疼的吗?洗的内衣内裤也是自个媳妇的,又能怎样?”

同事们嫉妒得跟媳妇嚷:“有本事你也小个七八岁呀!我当宝玉一样捧着你,耐烦着你,稀罕着你。”

米好结婚没几年,媳妇下岗了。媳妇又哭又闹,让米好去找领导。米好的单位也正好能管着点媳妇的单位。米好就去找媳妇的领导,媳妇领导对米好摆了一大堆难处,希望米好理解。

米好就说:“真是各有各的难处啊,下岗就下岗吧,(1)又能怎样?”媳妇说米好是个窝囊废。几天不给他好脸色,晚上也不让他上床。米好只是嘿嘿地笑,笑得还特别诚恳。媳妇也没辙了:“嫁给你算我倒霉,以后家务事都交给我,好好上你的班。”

米好长得干巴精瘦,一副刁刁的嘴脸,大家有事儿却都愿意同他交谈商量,碰上有人弄得脸红脖子粗,就说:“找米好给说道说道。”米好也就一本正经地陪上人家半天,还得泡着好茶,敬着好烟,到了饭点还留下吃饭。

媳妇有时都看出点名堂,说:“人家故意来蹭吃蹭喝,你傻呀?”

米好搂住媳妇说:“又能怎样?邻里关系越走越近,好事嘛!”

楼上邻居老王有个女儿,天天和一些不三不四的男人来往,常常唱歌跳舞喝酒折腾到半夜,闹得四邻不安,谁也管不了。老王享用着女儿带回的烟酒,睁只眼闭只眼,对邻居的抗议不闻不问。

终于出事了,女儿被强暴,家财被洗劫。

老王对着米好哭诉,米好说:“养不教,父之过。你女儿天天和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来往。出事也在情理之中。邻居好言相劝,你置之不理,还骂人家狗拿耗子。你女儿遭强暴,家中遭洗劫,又能怎样,报应呗。”

老王大恸,邻里暗笑,都觉得解气。

米好去世是个意外,一个愣头小伙子骑摩托车将米好撞在石墙上。

米好弥留之际,对媳妇说:别难为人家,他也不是故意的,事情发生了又能怎样?

同事邻居来看望米好,米好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早晚都是个走,只要活得快乐满足,又能怎样?”

米好的追悼会上,同事送的大大的横幅上写着:“米好走好,(2)又能怎样?”

老街邻居同事们再次谈论起米好的时候,态度都是认认真真的。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7年第8期,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老实疙瘩米好”既点明了主人公的主要性格特征,又表达了对主人公的尊敬赞美之意,同时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中第一处画线句子主要表现米好解决不了妻子工作问题的无奈;第二处表现了同事对米好意外去世的悲痛和对其为人的赞赏。
C.小说结尾“老街邻居同事们再谈论起米好时,态度都是认认真真的”照应前文“你呀,真是个老实疙瘩”,写出了人们对米好态度的变化。
D.小说语言风格明快风趣,率真不做作,尤其是口语化色彩浓郁,生活气息浓郁,如“也学学人家米好呀。看把媳妇金贵的,跟伺候皇后一样”。
【小题2】米好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是怎样塑造主人公米好形象的?请简要赏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奖章

刘庆邦

①母亲去县里参加劳动模范表彰大会的时间,是1957年的春天。从县里回来,母亲带回了一枚奖章,还有一张奖状,奖状和奖章是配套的。

②而我只对奖章有印象。那枚奖章相当精美,的确是一件不错的玩意儿。我们小时候主要是玩泥巴,没有什么像样的东西可玩。母亲的奖章,像是为我提供了一个终于可以拿得出手的玩具。母亲把奖章放在一个用牛皮做成的小皮箱里,小皮箱不上锁,我随时可以把奖章拿出来玩一玩。我没把奖章戴在身上试过。因没见母亲戴过,我不知把奖章戴在哪里。有一次,我竟把奖章挂在门口的石榴树上了,好像给石榴树戴了一个大大的耳坠一样,挺逗笑的。

③我不仅自己喜欢玩奖章,别的小孩子到我们家玩耍,我还愿意把奖章拿出来向他们显摆,那意思是说:你们家有这个吗?没有吧!我只让他们看一看,不让他们摸。见哪个小孩子伸手想摸,我赶紧把奖章收了回来。

④不知什么时候,奖章不见了,我一次又一次把小皮箱翻得底朝天,连奖章的一点影子都没见到。奖章没长翅膀,它却不声不响地“飞”走了。母亲的奖章的丢失,对我们兄弟姐妹来说是一个谜,这个谜也许永远都解不开了。

⑤倘若母亲的奖章继续存在着,那该有多好,每看到奖章,我们就会想起母亲,缅怀母亲勤劳而光荣的一生。然而,奖章不在了,奖章却住进了我的心里。我放弃了对物质性的奖章的追寻,开始追寻奖章的精神性意义。

⑥当劳模不是百里挑一,也不是千里挑一,而是万里挑一。应该说母亲能当上劳动模范是很不容易的。那么,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怎么就当上了劳动模范了呢?怎么就成了那个“万一”呢?既然模范是以劳动命名,恐怕就得从劳动上找原因。听大姐二姐回忆说,母亲干起活儿来只有两个字,那就是要强。往地里挑粪,母亲的粪筐总是装得最满,走得最快。麦季在麦田里割麦,不用看,也不用问,那个冲在最前面的人一定是我们的母亲。别的妇女绞水车时,都是一次上两个人。而母亲上阵时,坚持一个人绞一台水车。她低着头,塌着腰,头发飞,汗也飞,一个人就把水车绞得哗哗的,抽出的水水头蹿得老高。

⑦母亲的身材并不高,体重也不重。可是,母亲哪里来的那么大的力量呢?以前我不能理解,后来才慢慢理解了。母亲的力量源于她的强大的意志力,也就是我们那里的人所说的心劲儿。心劲儿,也就是心上的力量。心上的力量大了,一个人才算真正有力量。体力再好,如果心劲儿不足,无论如何都称不上有力量。一个人心上的力量,说到底就是战胜自己的力量。只有能够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困难,战胜别人。倘若连自己都不能战胜,先败在自己手里,还指望能战胜谁呢!

⑧与母亲相比,我的心劲儿差远了。说实话,小时候我是一个懒人,几乎养成了好吃懒做的习惯。后来参加工作到煤矿,我才失去了对家庭的依赖。一个人孤身在外,由于环境的逼迫,我不得不学着自己照顾自己。好在母亲勤劳的遗传基因很快在我身上发挥了作用,同时也是自尊、自立和成家的需要,我开始挖掘自身的劳动潜能,并在逐步认识劳动的意义。

⑨直到现在,我才稍稍悟出来了,原来劳动不是别人强加给我们的,而是生命的一种需要。我们劳动的过程,是修行的过程。如果人的一生还有点意义的话,其意义正是通过不断辛勤劳动赋予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能当一个劳动模范是多么的光荣!

⑩人说闻道有先后,人的觉悟也有早晚。而我现在才对劳动模范重视起来。从现在起,我要好好向母亲学习,天天按劳动模范的标准要求自己,体力可以衰退,心劲儿永远上提。就算别人不评我当劳动模范,我自己评自己还不行吗!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写作者母亲的奖章,照应了标题,而强调奖章的则与下文写作者对奖章的态度形成对比。
B.作者最初只是把母亲的奖章当作一个小玩意,当作向小伙伴炫耀的资本,并没有体会到它是人们对母亲劳动的肯定。
C.第六段中,作者撷取母亲挑粪、割麦、绞水车等劳动时的若干典型画面,详略得当,刻画出母亲勤劳要强的形象。
D.文章以“母亲的奖章”为纽带,设置了明、暗两条线索:明线写作者对母亲奖章的认识的深入,暗线写母亲一生的经历。
【小题2】文章第五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而我现在才对劳动模范重视起来”的内涵的理解。

同类题3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我不是你的恩人

(日本)石板洋次郎

珠子受未婚夫田边贞辅之约共进午餐,由于下电车早,决定去护城河畔散步。一位衣着考究的青年向她问路:“请问,日东殖产公司在哪?”

“前面第二个拐弯处左拐,靠左角的那幢大楼。”珠子热心指点他。她的未婚夫就在那工作,是采购部部长。

“啊,还那么远啊,谢谢……”青年手举到帽檐敬了个礼。端庄的脸,浓眉,锐目,大耳朵,尖下巴,长黑痣。看到这张脸,珠子不由自主地“啊”了一声,记忆回到四年前。

四年前,珠子随军南下,从长崎乘上了陆军518号运输船。航行第四天,运输船突遭鱼雷袭击,袭击把她甩到邻人身上,弹出一丈来远。

霎时舱内混乱。眼看船要沉,人们纷纷挤向甲板,不少人被活活挤死。珠子好不容易挤上去,船已下沉。

仅有的几只救生艇挤满了人,漂在海里的人想爬上去,却被艇上伸出的木桨和手重新打入水中,再也没浮上来。救生艇多加一个人,就多增加一分危险。生死存亡之下,谁都变得自私而冷漠。

珠子拼命朝最近的那艘游去,无助地叫道:“让我上去!”艇上人个个铁青着脸一声不吭。眼看珠子要绝望了,艇上一青年突然站起:“喂,让这姑娘上来!我换她,我到对面筏子上去。我比她重,这样,小艇安全些。”艇上人迟疑一下,把珠子拉了上去。那青年很守信,非常干脆地跃入海中。

此后不久,珠子决定重赴战场,打听那个青年,珠子一直想着和他重逢,并向他致谢……

珠子努力思索四年前那个青年的面貌,心猛地跳起来:“没错,是他!就是他!”珠子反身也朝日东殖产公司走去。她要去找他,当面感谢救命之恩。

走到田边办公室门前,珠子听到有人在说话。很凑巧,刚才那人正坐在田边对面。珠子笑起来:“原来你是找田边的?”

青年露出莫名其妙的神情:“是问我吗?你是……”

“请问,你战争期间有没有随军去过南洋?”

“啊,有过。”

“你乘过518号运输船吗?”

“518号?被鱼雷击中的那条?”

“是啊,你肯定也在船上。还记得吗?你曾把一个女人救上救生艇,自己代她跳入海中?”

“啊,似乎有过,不过已过去了,那你……”

“被救的人就是我啊……我总算遇见你了……”珠子激动不已,两手平放在桌上,恭恭敬敬向他致谢,“非常感谢,多亏了您,我才活到今天。”

“啊,不客气……”青年的脸涨红了。珠子向田边说明事由,田边也一并跟着致谢。

那青年面对两人的感谢显得很狼狈,屡次欲言又止。最后,他毅然站起来对珠子说:“小姐,你两次都在我人生关键时刻出现。不过,我们再也不会见面了。”说完转身对田边说:“田边先生,我们的合同作废了,这些钱还给你。”说着,拿出好几沓纸币,堆放在桌上,自顾自地走了,扔下田边和珠子目瞪口呆,百思不解。

田边说:“珠子,你害苦我啦,我刚跟他签了合同。你这一搅和,生意全泡汤了。”珠子满脸歉意,但也不知怎么回事,她只想向他道谢,感激救命之恩。可他为什么会很生气地毁了合同就走了呢?

几天后,田边收到一封信。

“田边先生、珠子小姐:

我带着歉意给你们写这封信。

珠子小姐,对于你的感激,我实不敢当。当年我并非存心救你。其实我很自私,看到小艇挤满了人,心想到时准会翻船,不如趁有力气游到附近筏子上安全些。所以我就顺便拉你上来,却没料到你竟这样刻骨铭心,还那样感激我。我真是……

战后,迫于生存,我加入了诈骗公司,现在我的公司和本人都在警察通缉令上。老实说,我本打算搞到这笔钱后暂时销声匿迹。没想到……珠子小姐口口声声叫我恩人,真让我无地自容。我再也没勇气这么干了。所以……事情就是这样的。我祝福你们生活幸福……

如果有一天你们得知我上了断头台,请为我烧一炷香吧……”

(选自《国外经典小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说珠子“热心指点他”,这“热心”除了性格使然,还因为她熟悉日东殖产公司,且因要同未婚夫共进午餐而拥有好心情。
B.青年脸上的黑痣是故事发展的纽带,就是这颗黑痣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它不仅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还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C.小说在记叙故事的过程中,用“记忆回到四年前”引出了一大段过去的事,对那个青年起到了补充交代的作用。
D.文中写珠子和田边向青年道谢后,青年狼狈而逃,珠子因“搅了生意”而不知所措,使小说达到了高潮;结局没有涉及珠子却以信作结,言有尽而意无穷。
【小题2】“如果有一天你们得知我上了断头台,请为我烧一炷香吧……”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意?请简要回答
A.
【小题3】小说标题是“我不是你的恩人”,那么小说的主人公应是那个青年,可是珠子却一直是小说的叙述主体
A.你是怎样理解这个问题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会餐

阿城

音河(注)往东流去。一入秋,水小了,于是河滩上的柳树棵子和一绺一绺的灌木秃立着,准备过冬。

太阳已经完全沉下去,凉气激人。东边儿地线上升起大圆月亮,微微有些黄。大家纷纷问:“明天十五咋吃啊?”队长撒开袄襟儿,手在空中往下一抓,说:“今年这个八月十五,旗里规定要好好办会餐,还要派人到各队视察,要评比。可钱呢?我算计了,夏天来的几个知青,旗里拨了安家费,队上总算还有点儿现金。多打酒。”说话间到了屯子里。

队长路过知青的土房,一掀布帘,到了西屋。男知青们正东倒西歪地在炕上,见了队长,也不大动。队长说:“累了,累了,洋学生咋受过这罪?可既来了,不受咋整?说给你们,明天,八月十五,晚上,队里会餐,凡劳动力都有一号,你们都算。早起呢,把你们这炕的被卧挪开,用你们的炕,用你们的灶。会写字画画儿的明天把队部整置整置,闹得漂漂亮亮的,旗里有人下来视察。晚上有酒,有肉,有豆腐,有土豆子,有面饼,撒开肚子吃。女学生们呢?”就起身过到东屋,东屋立时就尖声尖气叫成一片。

早上四点多,窗外就有了响动。有人搬来柴火,又吱吱嘎嘎挑来水,在灶间支起木架。天亮了,猪圈叫成一片。两只猪被攒蹄扛了来,放倒在草地上。杀猪师傅用膝骨压在猪身上,猪就乱蹬,用一辈子的力气叫着。师傅火了,左手一拧猪耳朵,猪叫就又高上一个八度,右手执刀从项下往胸腔斜里一攮,伤口抖着,血连着沫出来,并不接,只让它流在地上。队长来了,见血流在地下,急急地问:“咋不接?”杀猪师傅说:“这早晚儿了也不说肝儿咋个处置,我就不管了。”队长瞪了眼,说:“肝儿你拿一副吧,那一副炒了给老人们下酒。”杀猪师傅就把血接了,又在猪脚处割开口,用铁条通上去,再吹进气,用线缚了,使棒把气周身打匀,鼓鼓的在热水里刮毛,又把肉卸开,肠头、肚头弄干净,分盆装了。肉拿进灶间,放在西灶上煮。东灶上熬好的三锅豆浆,都点了卤,凝了,上面压了磨盘,等着出豆腐。

日近中午,太阳还是有些辣,地气蒸上来,师傅们赤了膊,都是一身精白的肉,只是脖脸和手是红黑的,倒像化了装的人。净肉煮出来,分盛在桶里。净肉加了豆腐,在一起煮好,分盛在桶里。豆腐单加一些葱再煮,又分盛在桶里。肉汤煮了土豆子,还是分盛在桶里。几十只桶被人提到队部,出来的人嘴都动着。酒早已有人买来,摆在桌子中央。

天还没黑,人们已经聚在队部外面。劳动力们都很兴奋。平日在地里,天地太大,显不出什么,只能默默地做。今日有酒有肉,无异于赛会,都决心有个样子。

终于队长第一个进门了,大家稳住气跟在他身后。到了屋里,队长先让了屯里几个极有声望的老者和旗里的视察的干部坐一小桌,其他自便。墙上用红纸写了语录,贴了四张,又画了工农兵各持武器。大家都说历年没有手画的画儿,知识青年来了,到底不一样。

照例是旗里的干部先讲话。干部讲完了,大家鼓掌。于是队长讲。队长先捏一本儿语录,祝福了。大家于是跟着祝福。队长说,秋耕已胜利完成,今天就请旗里来的同志给旗里带去喜报。这会餐,大家要感谢着,不然怎么会有?——吃吧。

于是提桶上来,啪啪地打瓶盖儿。队长给老人们斟酒,老人们颤着手拦,还是满了。队长先端起碗来,又祝福了,敬了,再敬了老人们,一气喝下,大家叫一声好,都端了碗,只喝一口,急忙伸筷。第一巡菜几乎没有嚼就渐见桶底,于是第二巡又上。到第三巡,方才慢下来,说话多起来,而且声儿大起来。

老人们先出来了。没有了长辈,屋里大乱,开始赌起四大碗。知青们出来一个人,与一个壮汉比。于是各喝四大碗,站起,走出来,大家也一拥出来。

空地上早拴好两匹马。两个赌了酒的人各解一匹。知青先上了,别人一鞭,马便箭一样出去,一下将那知青遗在地下躺着,众人都喝彩。壮汉拽着缰绳,却踏不上镫。马转起来,壮汉就随它转。终于踏着,一翻身上去,用缰绳一抽,马便箭一样出去,众人又都喝彩。

不多时,马回来了,却不见壮汉在上面。一个女人叫起来,往野地里寻找,孩子跟着,被母亲叱住,让兜了两人的菜,先回家去。

月亮照得一地青白。有人叹了,大家都仰起头看那月亮。那月亮竟被众人看得摇摇晃晃,模糊起来。

(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节)

(注)音河:嫩江下游支流,流经内蒙古自治区。阿城曾在此插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并没有对时代背景予以明确交待,但根据文中“大队”“知青”“工农兵”等词语可以推测出故事是以“文革”为背景的。
B.“今日有酒有肉”,劳动力们“都决心有个样子”,短短几句心理描写,暗示出了小说未来情节的发展走向。
C.小说中的“老人们”象征着对年轻人构成约束的对立力量,因此随着“老人们先出来了”,年轻人们就把会餐的欢乐推向了高潮。
D.作者阿城作为插队知青回望这段历史时,截取了“会餐”这一饮食事件,来表达自己关于人性的深沉思考。
【小题2】请结合文本,举例分析这篇小说的语言特点。
【小题3】请结合全文分析,第4段为什么要详细描写“杀猪”过程?

同类题5

阅读小说《断魂枪》节选,完成各题,

断魂枪(节选)

王三胜——沙子龙的大伙计——在土地庙拉开了场子,摆好了家伙。抹了一鼻子茶叶末色的鼻烟,他抡了几下竹节钢鞭,把场子打大一些。放下鞭,没向四围作揖,叉着腰念了两句:“脚踢天下好又,拳打五路英雄!”向四围扫了一眼:“乡亲们,王三胜不是卖艺的;玩艺儿会几套,西北路上走过镖,会过绿林中的朋友。现在闲着没事,拉个场子陪诸位玩玩。有爱练的尽管下来,王三胜以武会友,有赏脸的,我陪着。神枪沙子龙是我的师傅;玩艺地道!诸位,有愿下来的没有?”他看着,准知道没人敢下来。他的话硬,可是那条钢鞭更硬,十八斤重。

王三胜,大个子,一脸横肉,努着对大黑眼珠,看着四围。大家不出声。他脱了小褂,紧了紧深月白色的“腰里硬”,把肚子杀进去。给手心一口唾沫,抄起大刀来:

“诸位,王三胜先练趟瞧瞧。不白练,练完了,带着的扔几个;没钱,给喊个好,助助威。这儿没生意口。好,上眼!”

大刀靠了身,眼珠努出多高,脸上紧绷,胸脯子鼓出,像两块老桦木根子。一跺脚,刀横起,大红缨子在肩前摆动。削砍劈拨,蹲越闪转,手起风生,忽忽直响。忽然刀在右手心上旋转,身弯下去,四围鸦雀无声,只有缨铃轻叫。刀顺过来,猛的一个“跺泥”,身子直挺,比众人高着一头,黑塔似的。收了势:“诸位!”一手持刀,一手叉腰,看着四围。稀稀的扔下几个铜钱,他点点头。“诸位!”他等着,等着,地上依旧是那几个亮而削薄的铜钱,外层的人偷偷散去。他咽了口气:“没人懂!”他低声的说,可是大家全听见了。

“有功夫!”西北角上一个黄胡子老头儿答了话。

“啊?”王三胜好似没听明白。

“我说:——————!”老头儿的语气很不得人心。

放下大刀,王三胜随着大家的头往西北看。谁也没看重这个老人:小干巴个儿,披着件粗蓝布大衫,脸上窝窝瘪瘪,眼陷进去很深,嘴上几根细黄胡,肩上扛着条小黄草辫子,有筷子那么细,而绝对不像筷子那么直顺。王三胜可是看出这老家伙有功夫,脑门亮,眼睛亮——眼眶虽深,眼珠可黑得像两口小井,深深地闪着黑光。王三胜不怕:他看得出别人有功夫没有,可更相信自己的本事,他是沙子龙手下的大将。

“下来玩玩,大叔!”王三胜说得很得体。

点点头,老头儿往里走。这一走,四外全笑了。他的胳臂不大动;左脚往前迈,右脚随着拉上来,一步步地往前拉扯,身子整着,像是患过瘫痪病。蹭到场中,把大衫扔在地上,一点没理会四围怎样笑他。

“神枪沙子龙的徒弟,你说?好,让你使枪吧;我呢?”老头子非常地干脆,很像就想动手。

人们全回来了,邻场耍狗熊的无论怎么敲锣也不中用了。

“三截棍进枪吧?”王三胜要看老头子一手,三截棍不是随便就拿得起来的家伙。

老头儿又点点头,拾起家伙来。

王三胜努着眼,抖着枪,脸上十分难看。

老头儿的黑眼珠更深更小了,像两个香火头,随着面前的枪尖儿转,王三胜忽然觉得不舒服,那俩黑眼珠似乎要把枪尖吸进去!为躲那对眼睛,王三胜耍了个枪花。老头儿的黄胡子一动:“请!”王三胜一扣枪,向前躬步,枪尖奔了老头儿的喉头去,枪缨打了一个红旋。老人的身子忽然活展了,将身微偏,让过枪尖,前把一挂,后把撩王三胜的手。拍,拍,两响,王三胜的枪撒了手。场外叫了好。王三胜连脸带胸口全紫了,抄起枪来;一个花子,连枪带人滚了过来,枪尖奔了老人的中部。老头儿的眼亮得发着黑光;腿轻轻一屈,下把掩裆,上把打着刚要抽回的枪杆;拍,枪又落在地上。

【小题1】结合《断魂枪》全文,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王三胜在土地庙展示武功前的一番话,表面上说自己不是卖艺的。其实还是希望看客们能多给钱。
B.“那条钢鞭更硬,十八斤重”一句语意双关,意在表明如果有人发出挑战,王三胜的钢鞭绝不留情。
C.老头儿准备下场与王胜比武时,走路资势像是想患过瘫痪病,引得众人哄笑,此举意在麻痹对手。
D.老头儿与王三胜比武,一方面有借徒弟试探沙子龙武功之意,另一方面有打败徒弟激出师傅之意。
【小题2】结合文意,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粗词句的含意。
(1)王三胜以武会友,有赏脸的,我陪着。
(2)“我说,——————!”老头子的语气很不得人心。
【小题3】这段小说节选中,王三胜与孙老者的武功各有什么特点?请一个词语概括。
【小题4】对比《断魂枪》与《林冲棒打洪教头》两篇小说对双方比武的描写有相似之处,请提炼其相似之处,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材料链接

洪教头深怪林冲来,又要争这个大银子,又怕输了锐气,把棒来尽心使个旗鼓,吐个门户,唤做把火烧天势。林冲想道:“柴大官人心里只要我赢他。”也横着棒,使个门户,吐个势,唤做拨草寻蛇势。洪教头喝一声:“来,来,来!”便使棒盖将入来。林冲望后一退,洪教头赶人一步,提起棒,又复一棒下来。林冲看他脚步已乱了,便把棒从地下一跳,洪教头措手不及,就那一跳里,和身一转,那棒直扫着洪教头臁儿骨上,撤了棒,扑地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