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线题。
鸽  子
【美】欧·亨利
陶柏蒙锁上公文包的时候,感到口干舌燥;他颤巍巍地伸手入袋,掏取香烟,觉得手在发抖。他点燃一支烟,深深地吸了一口,内心的紧张,稍微缓和了一些。他那疲惫的蓝眼睛,惶惑不决地注视着那个公文包,公文包里装着他的命运。虽然他心里仍然矛盾,但是他到底还是那样决定了。片刻之后,他就将提着那个公文包,悄然离开这间办公室,一去不再复回。但是,他真不能相信,个人五十四年来的信誉,即将就此毁于一旦。因此他取出飞机票来,困惑地审视着。 
这是一个周末的下午,办公室里静寂无声;陶柏蒙的视线,迟缓地从大写字台移向红皮沙发,然后经过甬道、外室,停驻在魏尔德小姐桌面插瓶里的一束玫瑰花上。魏尔德小姐将和许多其他的人们一样遭受破产;这束玫瑰花,亦将被弃置于垃圾堆中。这似乎太霸道,太残酷;但是,有什么比自保更重要呢?即使是玫瑰,也长出刺来保护自己!
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提起公文包,整整衣冠,悄悄走过玫瑰花旁,出门去了。
正是醉人的春天,公园里的景致,灿丽锦簇;陶柏蒙决定在回家准备行李之前,先散散步,虽然到南美去颐养天年,是他的毕生大愿;但却不曾想到这个愿望竟会实现得这么快!这完全是医生为他决定的,他回想起医生对他说:“一切取决于你自己如何调养,享乐优裕,也许还能多活几年。”
他顺着公园漫步,手指被沉重的公文包勒得有些疼痛,但是心情却并不紧张;他和蔼地对一个巡逻警察古怪地笑笑,甚至想要拦住他,而且告诉他:“警察先生,我实在不如我的外表一般值得别人尊敬;我是个拐骗六百家客户的经纪人;我自己也和别人一样,对于我自己的行径感到惊奇,因为我一向诚实;但是,我在世之日已经不多,公文包里的钱财,足够我作最后的享用。”
路过一处玫瑰花丛,他又想起了魏尔德小姐。记得是在两个月以前,她怯怯地交给他一张三千元的支票,“陶柏蒙先生,请你把这笔款子替我投资好吗?”她忸怩地说,“我觉得我早就应该托付给你了。储蓄存款比较起来是最可靠的,而且自一九二九年以来,我一向对股票证券不大信任。”   
“魏尔德小姐,我很愿为你效劳,”他内心暗暗得意,“但是,你既然不信任证券,为什么又变了主意呢?”
她低下头,羞答答地不作声,停了半晌才说:“是的,我在这里服务已经很多年了,亲见你为别人赚了许多钱…···”
“你总该知道,这种事情多少有些冒险性,万一有个三长两短,你真准备承受吗?”
“我相信托付给你是不会有什么不妥的,”她看看他,爽直地说,“万一不幸,我也不会有二话的。”
他提提精神,继续向前走去,远处,哥伦布广场已经隐隐在望了。
忽然,他看见路边蹲着一个人,那人的年纪,和他自己不相上下,也许比他还稍稍大一点;头上蓬着苍苍白发,衣衫褴褛,补绽斑斑。   
陶柏蒙放缓脚步,许多野鸽子正围绕着那个人飞舞,争着啄食他手上的花生;在他怀里,还露出花生袋子。从侧面看去,那个人很和蔼,很慈祥;满面皱纹斑驳,想是历经风霜使然。他看见陶柏蒙正在看他,就说:“可怜的鸽子哟!它们经过了漫长的严冬,自从飘雪以来,它们早就被人们忘了,我只要能买得起花生,不论气候多么恶劣,我都必定会来的,因为我不愿意让它们失望。”陶柏蒙茫然地点点头,他盯着那个孤零零的人出神:“那个人这么穷苦,还肯把仅有的钱用来喂鸽子,那些鸽子信赖它们的穷施主……”
这个念头激起他五十四年来清白无疵的自尊心,使他瞿然一惊。他忽然看见那些鸽子变成六百家嗷嗷待哺的客户,其中有几家是孤苦无依的老寡妇,靠亡夫留下的一点薄产,节衣缩食地活着:其中有一只鸽子是魏尔德小姐。而他,就是那蹲在路边喂鸽子的人;至少在今天以前的那些日子里,他就正是这样一个人物。但是,他不但从来不曾衣衫褴褛,而且一向丰衣足食!羞恶之心,不禁油然而生。   
他回过头来,跑回公司;虽然他的心里还有一个声音在讥嘲他重投樊笼,为人役使,太不聪明;但是他的意念趋于坚定,不再为邪恶的企图心所撼动,心志固如金汤磐石一般。他为那个喂鸽子的人祝福,因为那个人把他从噩梦中拯救出来,使他及时省悟,悬崖勒马。
这时,那个喂鸽子的人还在公园里:他茫然地环视四周,回过头来,看见一只肥美的鸽子正在他掌中吃得高兴;他熟练地把它的脖子一扭,揣进怀里,然后站了起来。“朋友们,很抱歉!”他对四散飞舞的鸽子们温和地说:“你们知道,我也需要果腹呀!”(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为了向读者暗示陶柏蒙本性并不坏,作者用大量的心理描写来刻画陶柏蒙的挣扎和反思。
B.在小说中,鸽子象征了善良纯朴弱小美好而易被扼杀的人或物,陶柏蒙将自己的客户想象成了嗷嗷待哺的鸽子,这一细节充分体现了作者匠心独运。
C.小说的结尾,喂鸽子老人的言行和鸽子的命运陡然逆转,人物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不禁拍案称奇。这种小说结尾是“欧·亨利式”的结尾。
D.从人物描写来看,作者对喂鸽子老人和陶柏蒙用了同样的方法,同样的笔墨。
E.从情节来看,写魏尔德小姐因为陶柏蒙决定再投资,与后文写陶柏蒙受到感化没有任何关系。
【小题2】白发苍苍、衣衫褴褛、补绽斑斑的老人在广场上喂鸽子的情节在小说中有何作用?
【小题3】作者主要运用哪些描写手法来刻画陶柏蒙的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4】魏尔德小姐委托陶柏蒙先生替她投资,她忸怩地说,“我觉得我早就应该托付给你了。储蓄存款比较起来是最可靠的,而且自一九二九年以来,我一向对股票证券不大信任。”魏尔德小姐的言行有何作用?并请联系现实谈谈引发了你哪些思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03 05:28: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父 亲
【智利】奥莱加里奥·拉索·巴埃萨
一个小老头下巴蓄着又白又长的胡须,上唇的小胡子被尼古丁熏成了红色。他披着一件大红斗篷,脚蹬高跟皮鞋,头戴一顶龙舌兰编的草帽,胳膊上挎着一个小篮子,来到兵营的门口,走过去,倒回来,走过去,倒回来,反反复复,显得十分胆怯。他想向哨兵打听什么,但哨兵没等他开口就高声喊道:“警卫班长!”
一个班长从门后跳出来,仿佛是埋伏在那儿的。他仰起头用询问的目光打量着他,老头儿说:“我儿子在吗?”班长笑了起来。
“他叫曼努埃尔……叫曼努埃尔·萨巴塔,先生。”
“我不知道哪个士兵叫这个名字。”
乡下人骄傲地直起身子讥讽地笑了:“可是,我儿子不是士兵,他是军官,是正儿八经的军官……”
警卫团的号手听到了他们的谈话,凑过来低声告诉班长:“是新来的,刚从学校来的……”
班长看他是个穷人,没敢请他去军官俱乐部,而是叫他去了警卫团。
老头儿坐在一条木凳上,把篮子放在伸手可及的身边。士兵们一下子围拢来,他们以好奇的目光看着那个农民,对那个篮子很感兴趣。篮子不大,用一片口袋布盖着。那帆布下面先是听到啄食声,接着便有一只红冠老母鸡露出头来,由于闷热,它的嘴张开着,不停地喘着气。
看到那老母鸡,士兵们一边鼓掌一边像孩子似的高声叫道:“炖鸡吃!炖鸡吃!”
农夫急切地想见到自己的儿子,面对那么多持枪的士兵又十分紧张,不禁傻乎乎地笑起来,思想也乱了:“哈,哈,哈……对,炖鸡吃,炖了给我儿子吃。”
说罢,老人却是一阵心酸,脸上立刻蒙上了一层阴影,接着又说道:“我都五年没见他了!他不愿意回村里去……”
一个卫兵去叫中尉。中尉正在驯马场上跟一伙军官在一起。他个子矮小,长得黑不溜秋,躯干粗得像个木桶,面容俗气。卫兵打了个立正,两脚并拢时靴子底掀起一股尘土,报告道:“有人找您……我的中尉。”
不知怎么回事,中尉的脑海里一下就闪现出了他老父亲那干瘪矮小的身影。他仰起头,为了让他的同事们听到,以鄙夷不屑的语气大声说道:“在这个镇子上,我谁都不认识……”
卫兵又主动解释说:“是个满脸皱纹的小老头,披着斗篷……他从很远的地方来,提着一个篮子……”
虚荣心顿时把中尉闹了个大红脸,他把手举到帽檐上说:“行啦……您走吧!”军官们的脸上露出诡异的神色,他们不约而同地朝萨巴塔扫了一眼。那么多道询问的目光令中尉实在难以承受,他垂下头,咳嗽了一声,点上一支香烟,开始用刀鞘包头在地上胡乱画起来。
过了五分钟,又来了一个卫兵:“有人找您,我的中尉!是一个乡下小老头……他说他是您父亲……”
中尉没有纠正卫兵的话,他把香烟扔到地上,怒冲冲地一脚踩灭,喊道:“滚吧!我就来。”
为了不做任何解释,中尉一头钻进了马厩。老人坚持要见儿子,卫兵班长每五分钟向上司报告一次,上司军官被弄得烦了,就去找萨巴塔。
与此同时,那个变得像孩童似的可怜的老父亲越来越心神不宁。他竖起耳朵听动静,只要听到一点儿声响他就伸长脖子往外看。那脖子又红又皱巴,跟火鸡脖子一样。听到脚步声,他就激动得浑身发抖,以为是自己的儿子来拥抱他,来给他讲述他的新生活,让他看他的武器、马具和马匹来了。
警卫团军官佯装检查马厩找到了萨巴塔。他开门见山、干巴巴地对他说:“有人找您……说是您的父亲。”
萨巴塔移开目光,没有回答。
“他在警卫团……一定要见到您才走。”萨巴塔狠狠地往地上跺了一脚,恼怒地咬了咬嘴唇去了那儿。
他一进警卫团,有个士兵就喊道:“立——正!”听到喊声,士兵们立刻如弹簧一般霍地站了起来,团部里响起一阵大刀声、脚步移动声和鞋跟撞击声。
士兵们对儿子的尊敬弄得老头儿晕头转向,他忘掉了篮子,也忘掉了老母鸡,张开胳膊向儿子迎过去。他那像老树皮一般的面庞上绽出了欢欣的笑容,兴奋地浑身颤抖着高音叫道:“我亲爱的曼努埃尔!我的小曼努埃尔……”
尉官只冷冷地向他打了个招呼。
农夫的双臂落了下来,脸上的肌肉抖动不止。
中尉偷偷地把他拉出军营,到了街上,悄悄地对他说:“你都干了些什么呀……干吗到这来看我……我有军务在身……不能出去。”说罢,转身走进了军营。
乡下老汉又回到警卫团,浑身哆哆嗦嗦,茫然不知所措。他狠狠心把鸡从篮子里掏出来给了警卫班长。
“给你们吃吧,就你们吃。”
他向士兵们告了别,失望之下,拖着沉重的步子慢慢离开了。走到门口时,他又转过身来两眼含泪地补充了一句:“我儿子特别喜欢吃鸡脯,你们给他一块……”
(选自2005年《外国文艺》)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儿子一再拒绝与父亲见面,直到军官来找他时,才迫不得已去警卫团,这是因为他虚荣心作祟,不想让同僚知道他的出身。
B.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的心理,儿子以鄙夷不屑的语气大声说话是为了掩饰内心的紧张,他点上香烟用刀鞘包头画地是逃避他人询问的目光。
C.小说背景设置在兵营,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塑造了中尉、父亲等人物形象,这些人物都性格鲜明,栩栩如生。
D.小说地域特征鲜明,尤其是父亲外貌的描写和人物之间的对话,不但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也为读者展现了一副南美的风俗人情画。
【小题2】小说主人公父亲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父亲,但有较大篇幅是在写儿子,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自行车后座上的婚礼
邱长海
三叔从老家来省城帮儿子筹备国庆节举行的婚礼,看着儿子为找不到加长林肯或凯迪拉克作婚车而唉声叹气,他一次次欲言又止。这一晚,皓月当空,父子对饮。
1981年,鲁南山区,大豆、高粱在田野里飘香。三叔的爹,我的爷爷忙着张罗第三个儿子的婚事。那时候,爷爷当了村主任,最后一个儿子的婚礼当然要办得风风光光。这天一擦黑儿,爷爷就提着两瓶兰陵大曲,揣着两盒孔府烟跑了十多里的山路,摸到前进村村主任何大把式家里。前进村原来叫水洼洼庄,改革开放后靠养鱼致了富,改名前进村,去年买了台手扶拖拉机,更是闻名方圆几十里。爷爷刚开口,就被对方堵了回来。国庆节日子旺,拖拉机早被乡长的公子结婚定下了。“要不,你把它推走?”何大把式指着墙根的一辆独轮车说,“咱也就配这档次。”爷爷脸一红,二话没说,拎起桌上的两瓶酒抬腿就走。
爷爷到家时,两瓶酒只剩下半瓶。老人家把三儿子招呼过来父子对饮,那晚,皓月当空
1953年秋天,爷爷娶奶奶的时候,换了身干净衣服空着手就进了岳母家的门,回来时,他手里就多了新媳妇的一只手。三十多里山路,奶奶的小脚实在走不动了,爷爷就向路边收庄稼的老乡借了辆独轮车,一边是黄澄澄的玉米,一边是腮上红扑扑的奶奶。车子“吱呀吱呀”唱了一路,像是最浪漫的婚礼进行曲,引着他们踏上了幸福生活之旅。
爷爷说这些时,一脸的甜蜜,听得三叔眼里潮潮的。
第二天的正午时分,爷爷满身大汗进了家门。院子里多了一辆崭新的大金鹿自行车。那时候,大金鹿还是个稀罕东西,不亚于今天谁家买了辆小轿车。全村人都羡慕得不行,就连母亲、二婶也看得眼睛放光,据说回家后闹了好几天。
眼看婚期将近,三叔抓紧时间练车。于是,早晨下地前或者傍晚回家后,村里人就看见三叔在村西的麦场里卖力地演练——对他来说,将要驮回的岂止是新媳妇,更是自己一辈子的幸福啊!
有了这辆自行车,就好像一桌酒席上有了鲍鱼,一家人顿时多了底气;有了这辆自行车,就好似一场演出来了名角儿,全村的人们都盼着好戏开演。
万众瞩目的日子终于来了。大金鹿前把上的大红花与三叔年轻的笑脸相映生辉。
三叔潇洒地跨上自行车,昂首挺胸上了路。身后是一支吹吹打打的迎亲队伍。三叔第一次看到属于自己的新媳妇——他们是媒妁之言,这之前,两人只在邻村的露天电影场见过一面,却从来没有说过话。
三婶在村里小姐妹们羡慕的目光中坐上三叔的自行车后座,一时间,唢呐叫得欢。在我们鲁南老家,新郎接新娘有很多规矩,其中一条就是:新娘不说话,新郎不回头。人逢喜事精神爽,秋风得意车轮急,三叔脚底生风,很快就把送亲的队伍甩在后边,三婶也不能说话。
三婶娘家到三叔家的路上有一段上坡路,三婶心疼累得满头大汗的三叔,就跳下了自行车,帮忙推了一把。上了坡,三叔不能回头看,根本不知道三婶下了车,也不知道她还没坐上来,就骑着空车走了。直到进了村,才发现坏了,在众人的哄笑声中掉头回去找新媳妇。
新媳妇根本没有回娘家——她哪里丢得起这个人哪!大家找来找去,终于在那段上坡路边还没收割的玉米地里找到了正生闷气的三婶。
当然,婚礼照常举行,乡亲们喜酒照喝,只不过留下了一段有趣的佳话。
三叔说这些时,一脸的幸福,听得儿子心里酸酸的。
三叔的儿子把父母的故事说给未婚妻听,她听得泪光闪烁,一脸的神往。恰好他们看到报纸上登着一家婚庆公司推出了自行车婚礼的消息。两人眼前一亮,手牵手走进那家婚庆公司,就像父辈一样,他们打算在这座城市里,举行一个万众瞩目的自行车后座上的婚礼。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独轮车、自行车上的婚礼带给我们的幸福感,是林肯、凯迪拉克带不来的。(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E. 这篇小说的语言朴实而生动,极具鲁南山区的地方生活色彩,让读者备感自然和亲切,并使读者如身临其境般产生情感共鸣。
A.小说题目“自行车后座上的婚礼”指的是两场婚礼,含蓄地概括了小说的主要事件,又暗示这两场不同的婚礼同样万众瞩目。
B.“听得三叔眼里潮潮的”和“听得儿子心里酸酸的”前后照应,前者写出“三叔”的感动,后者暗示了“儿子”心理的变化。
C.末段的议论不仅呼应了首段的议论,使小说结构显得紧凑自然,而且包含了小说主旨,既含启发性的生活哲理,又引人深思。
D.在“三叔”的叙述中巧妙插入“我的爷爷”的故事,使小说的情节新颖独特,不仅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而且强化了主旨。
【小题2】小说中两次写到“皓月当空”,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小说中的“三叔”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小说讲述了三代人的三个婚礼的故事,每个故事都与当时的物质生活条件有关。你认为物质生活条件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请结合小说,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三爷的棋
孙兆贵
早在解故前,小镇上出了个棋王,他就是我三爷。
我三爷长得瘦小枯干的,体重始终没有超过一百斤。他对别的都没兴趣,就喜欢下棋。
我三爷说过,他只要一闭上眼,眼前就会出现一盘棋,上面码着三十二颗棋子。没人跟他对弈的时候,他就跟自己下棋。
这天有个叫王虎的人来到小镇上,公开向我三爷挑战。王虎人高马大的,一脸络腮胡须,看上去像个战神金刚。
摆上棋子,王虎瓮声瓮气地问道:“这盘棋你输了咋办? ”我三爷一怔,随后哈哈一笑:“那你就是这小镇上的棋王!”
拱卒,跳马、出车……才一交手,我三爷不由得抬起头来,重新打量了对方几眼。这王虎貌似莽汉,但此人粗中有细,精明无比,棋技也相当的厉害。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了。再走十七步,我三爷忍不住问了句:“咱下盲棋?”王虎点头同意了。这时有人过来把棋盘撤走,他俩盘腿坐在炕上,开始微闭双眼口述棋步......
这盘棋从掌灯时分一直杀到了黎明鸡叫,把这俩人累得筋疲力尽,汗水把衣服都给湿透了,有一只蚊子飞过来,叮在了我三爷的脸蛋子上,吃得肚子血红血红的,他却浑然不知。最后,这盘棋我三爷还是输给了王虎。
从此以后,王虎就住在了小镇上,并以棋王自居。
“九·一八”事变后,小鬼子占领了东北。我们这镇子在劫难逃,也成了沦陷区。小鬼子烧杀奸淫,无恶不作。对于这帮穷凶极恶的强盗,老百姓们恨得牙根儿痒痒的。
鬼子司令官宫本也很喜欢下棋,他来到北方后战败了不少象棋高手,这家伙雄心勃勃,一路过关斩将,打算雄霸中国棋坛。
王虎被传进了宪兵司令部,人们攥紧了拳头,瞪大了双眼,都在关注这场比赛。
然而,王虎却接连输了三盘棋。
宫本越加狂妄,还贴出了告示:东亚病夫,不堪一击。有谁不服,前来对弈!
我三爷再也按捺不住了,找到了王虎,问道:“这小鬼子真有那么的邪乎?”  王虎脸色蜡黄地蹲在地上,双手抱着头,心有余悸地说:“也不是,可宫本这家伙性情残暴,杀人不眨眼,听说他来到中国后没少杀人。我要赢了,他还不得把我给整死呀!”我三爷听了这话,气得一蹦老高,怒骂道:“没骨气的东西,你还算是中国人?"全然不顾家人的劝说,一甩袖子去了宪兵司令部。
宫本正坐在高背椅上,双眼眯成一道缝,洋洋自得地喝着茶水。卫兵突然闯进来报告,说有个中国人要跟他对弈,宫本鼻子下边的那撮小黑胡不由得往起翘了翘,他立即让卫兵把我三爷带了进去。
宫本瞥了眼我三爷,见他长得又小又瘦的,哪会把他放在眼里,傲气十足地问了句.“王的不行,你的行? ”
我三爷往起挺了挺胸膛,大声说道:“王的不行,我的行,不信你就试试! ”
摆上棋子,我三爷一字一顿地问道:“这盘棋,我要赢了咋办? ”
宫本的嘴角抽动一下,用狼一般凶狠的目光重新打量我三爷几眼,“刷”地抽出军刀,重重地压在了桌案上:“你的赢,军刀的给!”我三爷冷笑一声:“我要是赢了,你就带上你的人马上滚,滚得越远越好!”
马走日、象走田……也就走了十几步,宫本就感觉到不对劲了。过去他跟那些人对弈,并没觉得怎么吃力,对方就招架不住了。可是现在,棋子一个个咋就发挥不了威力了呢?宫本也不傻,他知道这是遇上高手了。
宫本开始改变策略,以守代攻,可还是接连损失两员大将,他的脸色变得有些苍白,呼吸开始急促,豆粒大的冷汗珠子从脸上滚了下来。
我三爷才不管那些呢,他步步紧逼,绝不给对手一点喘息的机会。再看宫本的老帅,已被活活困在了中军大帐,想不投降都不行了。
接下来,宫本试图想要扳回一局,也好找找面子。可我三爷想到小镇上那一个个熟悉的面孔,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都死在这帮王八蛋的手里了,早已怒火满腔,他出手特重,只杀得对方片甲不存。
连输三局,宫本有生以来还从没败得这么惨呢!日军的脸面,这次算是让他给丢尽了。 宫本的脸已经扭曲变形,像张魔鬼的面孔,突然嚎叫一声,抄起军刀向我三爷头上劈去……
望着我三爷的遗体,宫本的腿一软就跪在了地上。
(摘编自《小小说月刊》2016.第9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写三爷长得瘦小枯干,写王虎人高马大,其主要目的就是为后文王虎战胜三爷赢得“棋王”称号做铺垫。
B.作者详写王虎与三爷下棋的场面是为了说明王虎棋艺高超,与后文对弈宫本连输三盘形成对比,写出了王虎面对侵略者贪生怕死,反衬出三爷的英勇无畏。
C.三爷前去和宫本下棋,宫本拿出刀来恐吓三爷,由此可以看出宫本的棋艺并不高,所以后面他输棋也是必然的。
D.三爷之所以被杀害是因为他连赢了三局,没有给宫本面子,如果他不那么固执非要全赢,就不会被杀死。
【小题2】小说中的三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处写到“望着我三爷的遗体,宫本的腿一软就跪在了地上”,这一情节你认为合理吗?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前面是桐树
袁省梅
天阴着,不到五点,就黑雾蒙蒙的只能看见个影子。哗啦啦的车轱辘响起时,小卖部前的人们不看也知道,小点过来了。
小点手上拄着两截短短的棍子,点一下,车子滚半步,点一下,车子滚半步。车子后拖着的影子圆嘟嘟的像个布袋子一样沉重,等他哗啦啦划过去,影子从身后倏地跑到眼前,一蠕一蠕地向路口爬去。小点要去路口的梧桐树下等他妈妈。每天下午五点半,有一趟从县上到镇上的客车路过羊凹岭。羊凹岭的人从县上回来,坐的就是这趟车,再迟,就没车了。
前几天,妈回来要带他去县上学画画,爸不同意。因为这,爸和妈吵了一架。爸想叫他学修鞋去。爸说,饿死穿鞋的,饿不死修鞋的,不管啥世道,人要穿鞋,就得修。自从小点出事后,爸和妈在他跟前说话,总是小心地避开腿、脚,或者是跑步、走路这些话。爸看一眼小点的“腿”,猛地咂烟,一团烟灰鬼影子一般缓缓落下。小点像是被那烟灰击中了,倏地缩了下身子,不敢看爸,低头看自己的腿,眼泪石子般叭叭砸在腿上,把卷起来捆绑在一起的裤腿扯了又扯,好像把裤腿扯开了,他的腿就会伸开就会好端端地站起来,走路,跑步,上山,下河。小点不愿意修鞋。他不是嫌鞋臭,他是想自己没有脚没有鞋,却整天要看人脚给人修鞋。
妈说,我就是想叫娃多上几年学,他才十二岁。
爸说,以前你干啥去了?以前你咋一句也不问娃上学不上学?现在娃成这样了,你想叫娃学习,以后让娃指靠画画过日子?
妈说,娃还小,该多学个东西。
爸蠕蠕唇,满脸的愁炭一样黑沉,吸了好几口烟,才说,叫娃多学点,我没意见,要是学不成个样,钱扔得没个响声了咋办,他长大了靠啥养活自己?你我能管他一辈子?
妈说,不让学咋晓得学成学不成?
爸说,你这是拿娃的前程做试验哩!
爸撵走妈后,小点心想妈不会再回来了,没想到昨天妈给他打电话说今天回来带他去县上。小点不知道妈跟爸说了没,他没跟爸说,他担心爸不让他去。悄悄地在屋里等了妈一天,眼瞅着天黑了,不见妈回来,他就划着棍子出了门。
还没到路口,雨下开了,一丝一丝的,碎碎细细的,很惆怅很伤感的样子。
刚过了小卖部,背后有人“小点、小点”地喊他。是爸。爸打着手电筒,骂他下雨天乱跑,也不怕摔到沟里。小点心想坏了,爸来,肯定要把他背回去。他不理会爸,抓了棍子使劲地往前划。没划几步,爸就追上了他。小点不看爸,手里的棍子却是一下也不停地往前划。爸堵到他前面,他就拧了身子,要从爸身边划过去。
爸拦住他,蹲下来给他头上套了个塑料袋子,问他真的想去县上学画画?
爸的手电筒照着小点,小点不说话,看着爸。小点不想惹爸生气。爸又问了他一句,小点的头低了下来,眼泪骨碌碌滚了两行,咕哝道,打死我都不去修鞋。
爸长叹一声,转过身,叫小点上去。
小点不上去,他倔倔地说,我不回去。
爸说,哪个叫你回去。
小点说,背我去等妈妈?
爸不说话,背着他往村口走。
小点趴在爸的背上,龇着大板牙笑了,说,到前面的桐树下。
自从妈妈去县里上班后,小点就经常在梧桐树下等妈妈回来。
爸还是没说话。
雨还是一丝一丝的,仲春的雨地里,不寒凉,倒有点潮潮的温暖。小点趴在爸的背上,手里捏着手电筒。小点看见爸走一步,手电筒雪白的光柱子像根粗大的笔一样,在黑黑的雨幕上画一道。他就乐了,手里的手电筒就不好好地照着路,横一下竖一下地在雨里乱晃。晃着,就咯咯笑。
爸问他笑啥?
他说,我画了幅画。
爸说,啥时候?
他说,刚刚用手电筒呀。
爸问他画的啥?
他说,画了爸、妈和我,我们是亲亲热热的一家人。
漆黑的雨夜里,父子俩一直朝着村口的桐树下走去。
(节选自《时代文学·上半月》2018年第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团烟灰鬼影子一般缓缓落下”,这个比喻生动形象,所选喻体“鬼影子”为当时的情境营造出一种悲冷、压抑、略带恐怖的氛围。
B.第十二段塑造小点时,运用了一系列动作描写。“抓了”“使劲”“一刻不停地往前划”“拧了身子”这些词表现了小点内心的焦急和倔强。
C.结尾处小点用手电筒画画的情节独具匠心,既表现了小点对绘画的热爱之情,也为文章增添了一些温暖的格调,使文章不至于太过悲凉。
D.标题“前面是桐树”中的“梧桐”既是小点等妈妈回来的地方,也是承载小点全部梦想的希望之地,标题幽默而风趣,富有吸引力。
【小题2】小说中小点的爸爸和妈妈因什么事发生矛盾?作者设置这个矛盾的目的是什么?
【小题3】文章画线部分是三处景物描写,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真假乔二

孙方友

陈州城清化北街路口有一卖大肉包子的,姓乔名二,城北乔村人,干着卖包子的营生,却酷爱评书。每当包子熟了揭笼之后,他将案上的“醒木”一甩,开始书归正传,很受食客称道,观者络绎不绝。肉包置于案旁,吃者自取,掷钱于筐。一场书下来,能卖包数屉。这叫以商养文,又叫以史经商,两者结合,相得益彰,因此,乔二的日子不坏。

这一日,乔二刚开张,来了一客,来客年近七旬,银须泼面,双目有神,稳坐一旁,气宇轩昂,一不吃包,二不喝茶,只是听乔二说书。乔二见来客非常,格外下了功夫,换得阵阵喝彩。说到热闹处,老者突然起身,掏出一把银钱掷于筐内,然后望了乔二一眼,扬长而去。乔二见老者离去,情绪顿时低落,出口索然无味,急忙刹书谢场,目光却直直追随老者很远很远……

不料打烊时分,那老者却突然又闪进店内,双手抱拳道:“先生发财!”乔二一见是那老者,让座沏茶。老者并不客气,上首落座之后,顺手拿起那块醒木,笑道:“此木周祖留,文武分龙虎。我辈登场用,其名曰醒木!”乔二一听,同行来了,急忙让人备下酒席,请那老者入了上座。

“请问先生贵姓?”乔二斟酒敬上,问道。

“免贵!老夫姓乔名二,字轩亭!”那老者笑答。

乔二一听是艺界大名鼎鼎的真乔二来了,面如泥色,急忙磕头谢罪道:“万请乔先生海涵,小的原名乔虎,虽寒门出身,但自幼热爱评书,更是慕先生绝技,赶巧你我同姓,便借了你的大名在此养家糊口!”

老乔二见乔虎真诚,拈须片刻,突然仰天大笑道:“贤弟不必多疚,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能混饱肚皮为上策!”

乔虎一听此言,千谢万谢,连连施礼,让酒又让菜。

酒过三巡,老乔二突然说道:“实不相瞒,我今日也有一事相求。”

“先生请讲。”

老乔二叹了一声,凄凄地说:“想我乔二,一生漂泊,被有钱人唤来叫去,如今孑然一身,无依无靠!眼下我已老,底气不足,已不宜在书界留恋!今日来到陈州,是想借您的地盘,讨几个饭钱!”

乔虎一听,满口答应。第二天生意一开张,老乔二登场亮相,“醒木”一拍,果真是开口惊人。一传十,十传百,乔虎的铺子前人山人海。老乔二口喷珠玑,声音庄重,远听如高山流水,近听如琴似筝,一场书下来,盖了整个陈州城。

老乔二一连说书十场,场场爆满。这天生意未开场,场地上已水泄不通。可直到太阳竿子高,却不见老乔二。乔虎甚急,匆匆进了老乔二下榻之处,却不见人影,只见一封书信置于桌子正中。乔虎急忙拆信,上面几行小字:“大凡从文从艺者,不养小不养老!望贤弟悬崖勒马,专心经商,富甲一方!”乔虎暗笑老头儿多事,出门与众人解释一番,然后亲自登场。不料一开口,像一下从高山跌入深谷,书淡如水,大扫了听客兴致,连喝倒彩。原来没比较,如今一比,听客自然有了鉴别。乔虎从此再不敢说书,一心一意卖起包子来。

陈州人再说乔二时,只夸那说评书的真乔二,假乔二无形中恢复了原名,只落个“卖包子乔虎”的名声。没书做引,乔虎的包子生意也开始清淡。乔虎很伤心,只得专心研究包子的质量和销路。不想几年过后,乔家包子的名声越来越大,后来连汴京、上海一带都开了分店。乔虎成了有名的富商。

一日,他突然在《申报》上看到一则消息:“著名评书艺人乔轩亭,因年老多病,穷困潦倒,于×日凌晨投入黄浦江……”乔虎看后,如炸雷击顶,怔然许久才泪流满面地说:“恩公……多亏您当年指点迷津,我乔虎才有今日啊……”

言毕,乔虎匆匆赶赴上海,为乔二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题材具有浓郁的民族传统特色,语言隽永,用笔简练,即事见人。
B.乔虎卖包子时能以评书揽客,以商养文,以史经商,表现出他头脑灵活。
C.小说通过真假二乔说评书的鲜明对比,展现出真乔二评书艺术的高超。
D.乔虎在乔二说书后登台被连喝倒彩,反映了人性的喜新厌旧与世态炎凉。
【小题2】请简要概述小说的情节和小说情节的主要特色。
【小题3】简要分析小说中乔二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