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小题目。
苦命人
【法】维克多 · 雨果
芳汀看到自己能够生活,就有了暂时的快乐。她买了一面镜子,欣赏自己美丽的头发和牙齿,忘了许多事情,只惦念她的珂赛特。
她时常寄信。这就引起了旁人的注意。确实有人发现她每月至少写两封信,并且老是一个地址——孟费郿客店主人德纳第先生;也确实有人看见她在车间里常常转过头去揩眼泪。天地间的怪事莫过于侦察别人的一些和自己绝不相干的事了。“她一定是种女人了。”恰巧有个长舌妇到孟费郿走了一趟,和德纳第夫妇谈了话,回来时说,“花了我三十五法郎,我心里畅快了。她有个孩子。”她的过失,到现在已众所周知了。
芳汀被撵走了,在冬季。
冬季完全没有热,完全没有光,紧接着早晨的是迷雾、黄昏,窗棂冥黯,什物不辨。天好像是暗室中的透光眼,太阳也好像是个穷人。
芳汀挨家挨户找人雇她当仆人,没有人要她。后来她去兵营替士兵们缝粗布衬衫,每天可以赚十二个苏。在这十二个苏中,她得替女儿花十个。从那时起,她就没有按时如数付钱给德纳第夫妇。这时,有个老妇人,那个平时在芳汀夜晚回家时替她点上蜡烛的老妇人,把过苦日子的艺术教给她,并劝慰她,生活就好比是两间屋子,第一间是暗的,第二间是黑的。
她所赚的钱太少了,债主们紧紧催逼她。每天早晨,芳汀依然对着镜子梳那一头光泽黑亮、细软如丝的头发的时候,但常常木然出神。
德纳第夫妇没有按时收着钱,便时常写信给她。有一次,说她的小珂赛特在那样冷的天气下需要一条羊毛裙,母亲应当寄去十个法郎。她收到那封信,捏在手里搓了一整天。到了晚上,她走到一个理发店,垂下一头令人叹赏的金丝发。
“好漂亮的头发!”理发师喊。
“您肯出多少钱?”
“十法郎。”
“剪吧。”
她买一条绒线编织的裙,寄给了德纳第,心里想;“我的孩子不会再冷了,我已拿我的头发做她的衣裳。”她自己戴一顶小扁帽,遮住光头,仍旧美丽。
一天,她又接到德纳第夫妇的信:“珂赛特害了猩红热。假使您不寄四十法郎来,孩子可完了。‘’
她放声大笑。随后,向大门外跑,一面跑,一面跳,笑个不停。她走过广场,看见一个走江湖的牙科医生正对着观众们演说。芳汀钻进人堆去听,也跟着他们笑。
那牙科医生突然对着她叫起来:“您的牙齿真漂亮!假使您肯把您的瓷牌卖给我,我每一个出价一个金拿破仑。”
“瓷牌是什么?”芳汀问。
“就是上排的两个门牙。”
“好吓人!”芳汀逃走了。但那人仍喊:“想想吧!假使您愿意,今晚到银甲板客栈里来。
芳汀回到家,出了半天神,跑到楼梯上又去读德纳第夫妇的信。到晚上,有人看见她朝着巴黎街走去,那正是有许多客栈的地方。
第二天,邻居玛格丽特走进芳汀的房间,看见她坐在床上,面色惨白,一夜工夫老了十岁。
“耶稣!”玛格丽特说,“出了什么事,芳汀?”
“我的孩子有救了,我也放心了。”她微笑着。是一种血迹模糊的笑容,一条红口涎挂在她的嘴角,嘴里一个黑窟窿。
她把郅四十法郎寄到孟费郿去了。那却是德纳第夫妇谋财的骗局。
芳汀把她的镜子丢到窗子外面。她搬进了破楼,没有床,只留下一块破布作被子。她早已不怕人耻笑,常穿着一触即裂的破衫上街。她每天缝十七个钟头,但是一个以贱值包揽女囚工作的包工,忽然压低了工资,每天只给九个苏。她的债主们的狠心也更是变本加厉。
正当这时,德纳第又有信给她,说他立刻要一百法郎,否则他就把小珂赛特撵出去,让她冻死在路边。“一百法郎!”芳汀想道,“但是哪里有每天赚五个法郎的机会呢?”
“全卖了吧!”她说。
(选自《悲惨世界》,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四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2】请理解文章第五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小题3】文中三次写到镜子,分别表现了芳汀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小题4】请结合全文探究芳汀命运悲惨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06 02:19: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25分)
春雪
箬轩瑊玏
年已经过去半个多月了,村里渐渐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各家回来的年轻人,又陆续离开了家。村里并不太富裕,这些村中的年轻人为了自己将来的生活,需要到更为广阔的天地去打拼。过年的那几天,倒是村里最热闹的几天,也是村里年轻人最多的时候,也是李老汉感到最孤独落寞的时候。
李老汉吃过了午饭,在自家门槛上坐着,朝着不远处的小路上张望了很久,扭过脸来,从腰间解下旱烟袋,用柴火点着后,“吧唧吧唧”地猛抽了几口,缓缓吐着烟气。抽了一会儿,又呆呆地望着家门前的洋槐树,望得出神。树是他年轻的时候种上的,那年春天,儿子刚出生,他心里头高兴,兴冲冲地跑到集市上,挑了棵最好的树苗种在了门前的空地上。以前,他一有空就来给它浇水,可现在,他皱着眉,瞪着树,突然骂了一句:“瞎长这么高,有啥子用!”
他火气突然上来了,把脸强扭过去,眼眶不觉湿润了。于是站起身来,轻轻把门带上,蹒跚地沿着小路走了出去。村子里很安静,天也晴朗得正好,阳光从那些尚且光秃秃的树枝上投了下来,奇形怪状的影子交织了一路。最近的天气已经开始回暖了,燕子从南方回来,在李老汉头顶的天空轻快敏捷地飞过。李老汉这才想起这几日自家房檐下也多了一个燕子窝呢,白天雏燕在窝里叽叽喳喳地叫着,以前嫌吵,现在的他,习惯了这吵闹之后,突然觉得自己的周围静得可怕,让人发慌。路的尽头是一片碧绿的田野,绿油油的麦田在微风中轻轻地摇晃着,不远处几个孩子在兴高采烈地放着风筝,欢声笑语和耳畔的风声糅合在一起,像一首欢快的协奏曲。李老汉望了望孩子们,又望了望田野的尽头,他的面容舒展开来,扭过头去,又轻叹了一句。
李老汉已经七十六岁了,老伴是前年初春走的,老伴刚走时,李老汉觉得天仿佛塌下来一般,虽然他拼命像以往那样,一天一天地过,但心头像是被活生生掏空了一般。那一阵子,他拼命地干活,干活,心里只想着:“我这把老骨头了,累死也就算了,也好陪她一起走啊!”索性李老汉干了一辈子的农活,身体还算硬朗,硬是将那段时光撑了过去。
天已经不早了,太阳的余辉染红了西边的云彩,嬉戏的孩子早被爷奶叫回了家中。李老汉慢慢地往回赶,走到家门口,他忽然听到院中传来说话的声音,像是儿子的!李老汉裂开了嘴,激动地推开了门,蹒跚地走进院子里,四下里张望着。但是一个人也没有,他慢慢地低下了头,推开了灶房的门,坐在灶台前的小凳上。
年前腊月廿八,李老汉也是像今天这样坐在小凳上,准备生火做饭。邻居家的小张突然过来,说是他儿子从省城打来电话,等着李老汉去接。李老汉一听,连忙放下手里的活,赶了过去。那天晚上,天阴沉沉的,看不见星星。李老汉从小张家出来时,突然飘起了雪花,不一会,黑蒙蒙的夜色里多了一层亮晶晶的银白。方才的电话,让他整整半年的希望全部落空。“娃他爸,啥时候回来呀?”“大,这边活太忙了,俺们就不回了,强强寒假作业也多,不用挂念我们,这边过年管吃管住,工资还比往常多,给你汇了两千块钱,你在家……”李老汉在雪地里缓缓地走着,雪花落了他一身,他头顶上的银发全部变成了白色。来到门前那棵洋槐树下,他再也撑不住,扶着树,豆大的眼泪从眼眶中滴落,落到树脚下的雪地上,渗进了泥土中。他叫这棵树“怀根”已经三十多年了,因为他的儿子也叫“怀根”。
他踉跄地来到堂屋,拿出那只他亲手糊好的风筝,上面是小燕子的图案,可无比,神采奕奕。李老汉轻轻抚摸着,突然双手一松,任由风筝飘下。风筝在空中徘徊了很久,轻轻地落到了地上。
门前的雪一直在飘着,门前的那颗洋槐树的枝干,悄然无声地被雪覆盖。
选自《名家散文》
(1)下面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小说笔触细腻而生动,叙述了李老汉盼望儿孙回家过年却希望落空的故事,情节简单,平铺直叙。
B.小说开头写村庄,着力突出它的“静”,折射出当前农村凋敝衰败的社会现象;写李老汉,突出他“孤独落寞”,折射出中国农村传统文化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日渐削弱的现实。
C.文中写李老汉的儿子“怀根”春节不回家过年,这表明文章主题实际上是批判以“怀根”为代表的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不体恤老人的社会现实。
D.本文在写法上将现实与过去交织,采用对比、虚实结合等手法凸显人物形象, 独具匠心。
E.本文以“春雪”为题,但第六段、第八段才提到“雪”,特别是第八段的“雪”显得荒谬唐突,可见作者行文布局缺少条理性。
(2)小说中画线处都写到风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6分)
  
  
  
(3)小说中的“李老汉”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4)小说写“春雪”有什么用意?请从标题、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小说主题的角度加以探究。(8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各题。

鬼姜花

刘心武

我问小岑,那是什么花?他告诉我,是鬼姜花。

小岑和小汤两口子,来我温榆斋书房所在的村子,开了家小饭馆。从饭馆窗户望出去,就是田地,晚玉米收割尽了,地边上一丛丛高高的黄花,在秋阳照耀下灿烂悦目。

鬼子姜,学名菊芋,没人刻意种它,却在我们村子周围到处冒出来。

小岑小汤两口子,一个是苏北的,一个是贵州的,相遇在城里一家餐馆,一个是二厨,一个是服务员,他们相爱了,结合了,就把多年来挣的钱合起来,跑到这个村边,开了这家餐馆。也曾打算细问他们的经历,小岑顾左右而言他,小汤就哼歌:“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就在我问了小岑“那是什么花”以后,过了两三天,我上午睡完懒觉,起床开门,呀,门外台阶上,一大丛明黄的鬼姜花,插满―个浅蓝色的大塑料桶,由许多墨绿的大叶子衬托,冲击着我惺忪的睡眼,使我醍醐灌顶般清醒到十二分。

我打电话给小岑,说:“谢谢你采给我的花。晚上我订了一只乡村五味鸭。”

乡村味鸭是他们餐馆的看家菜,临时烹制很费时间,提前预订,到时候很快端上,味道尤其好。

晚上约好村友三儿,去小岑餐馆吃鸡子,喝小酒,侃大山。餐馆上座有一多半。五味鸭端上之前,先端来碟小菜,是些不大规则的片片,三儿以为是荸荠,小岑说是鬼子姜。夹一片搁嘴里,腌制过,味进得不深不浅,脆的不涩,用来开胃,好!小岑说我那一问启发了他,他第二天一早去挖了许多。现在他每桌客人都免费送一碟。

忽然有摩托车突突突而来,突突声乍止,就冲进来―个三十岁上下的青年,已经秋凉了,却只穿件箍在身上的跨篮背心,右臂隆起的三角肌上,刺青的图案是只张开嘴露出尖牙的虎头。他冲到那边角上的空桌,小岑去招呼他。三儿跟我说:“虎鬼子来啦!”我又好奇,又不免把警惕性提升。

只见那边“虎鬼子”似乎在大声问小岑约他干什么,小岑微笑着,也不知道说些什么。后来看见小岑先往那桌端去一盘鬼姜花,后来又端上一大盘热乎乎的也不知道是什么菜,当然,还有二锅头口杯。小岑坐“虎鬼子”旁边,两人聊了―阵。

我和三儿把五味鸭吃过一半.虎鬼子“喝完吃罢”跟小岑小汤道过谢,一阵风般出去,风还没息,突突突声迅即远去。

第二天下午,趁餐馆没客,我拐进去问小岑“三儿说‘虎鬼子’是专到各餐馆收保护费的,你对付他不容易吧?”

小岑就跟我说,再铁的心,也有软的部分。他昨天邀“虎鬼子”——他让我别再叫绰号,改称大名——满虎,提醒满虎,是满虎他大妈去世的日子。满虎一次醉后告诉他,自己生母产后没奶,父母觉得已经有儿有女,就把他送给邻村一个产后死了孩子的妇女去养,那就是满虎大妈。满虎说这世界上只有他大妈对他好,但是就在满虎懂得记日月的时候,大妈去世了。满虎记得,大妈家屋外,野生野长着许多的鬼子姜。昨天小岑端出―盘鬼姜花,是替满虎祭奠他大妈的意思,而那盘菜呢,是大妈当年常给满虎做的红烧独头蒜。小岑说满虎临走跟他说,以后不再到处逛荡,打算到镇里集上摆个服装摊,将来再开个服装店,也跟小岑小汤一样有个自己的正经营生。

我听了就说:“他能说到做到吗?”小岑有些不高兴了,稍微迟疑—下说:“刘叔,没错,啥事都难说……可是我不就做到了吗?”

(选自《小小说选刊》)

【小题1】试结合小说内容概况小岑夫妇的形象特点。
【小题2】小说第二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小题3】小说以“鬼姜花”为题,有哪些好处?试作探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龙盖寺的品茗盛会
吕啸天
竟陵城西湖之滨有一座千年古刹龙盖寺,住持智积大师擅制葱油饼,寺中僧人每日必食,竟陵葱油饼由此成为当地的美食。智积大师更擅长的是煮茶品茗,每有高僧来访,智积大师就会取来珍藏的茶中珍品,用化开的积雪之水烹煮,端坐于禅房之中品茗论禅。竟陵城中的达官贵人对此很是神往,把能与智积大师围炉品茗视为人生一大幸事。
竟陵城北天井山北峰有一棵珍稀的山茶树,长在悬崖上,要采摘非常艰险。曾有当地茶农腰绑绳索前去采茶,但是脚下的万丈悬崖让其不得不放弃。也有茶农甚至专门驯养了一只猴子,临到采茶时节,来到山上,猴子面对那万丈悬崖也吓得落荒而逃。
清明前的一天,智积大师给大弟子广教留下音讯后,径自朝天井山北峰而去。
“师傅冒着巨大的艰险前去采茶,这该如何是好?”广教大惊失色,召集众弟子商议对策。但是面对师傅做出的如此决策,众人也无计可施,只有暗暗祈求佛祖保佑。
半个月后,衣衫褴褛的智积大师回到了寺里,大笑宣布:“采到了山茶。”那高兴万分的样子就像得到了世间的珍宝。智积大师说完给大家展示了放在陶罐里的一点儿茶叶:叶片厚实鲜艳,通体金黄,外形细嫩而卷曲,芽肥壮匀齐,香郁的茶香扑鼻而来。
“师傅,你何苦冒着生命危险去采摘这点儿茶叶?”广教忍着热泪,半是责怪半是不解地问道。
智积大师又是一笑,道:“在老衲眼中,禅事与茶事都是天下第一大事。能采到如此珍稀的茶叶,真是令人高兴。”至于他是如何千方百计在悬崖采到茶叶的,他闭口不谈,众人也不敢细问。
竟陵城南富豪钱万有,也喜品茗。得知智积大师冒着生命危险采到珍稀山茶的消息,派管家前来,愿出百两银子来购买这点儿茶叶。智积大师一口回绝,笑道:“在老衲眼中,再多的银子也换不来品茗的乐趣,别拿银子败了品茗的兴致。”
百两银子买不到一点儿茶叶,让珍稀山茶叶名声大振。竟陵城中人在猜测智积大师将会如何处置这些珍稀山茶叶的时候,智积大师在寺中贴出了一张告示:中秋节当天将在寺里举行品茗盛会。
中秋节当晚,皓月当空,众人云集在龙盖寺大雄宝殿前的广场中央,智积大师沐浴更衣、净手焚香之后走上广场中央的品茗台上,令人从藏在地窖里的一个黑色陶罐中取出三块泉水结成的冰块放在铜炉里,化开之后再用文火煮开,然后再从陶罐之中取出珍稀山茶叶放进紫砂壶中,冰泉化茗,奇香四溢,聚集在广场中的人们不由连声称赞:好茶!好茶!
“老衲采下珍稀山茶叶,不敢独享,邀请众人前来闻香品茗。”智积大师朗声道,“老衲穷尽二十余年的时光研究茶道,品茗的精髓就在一个‘品’字。今日举行品茗盛会,一杯为量,老衲只沏茶一杯,能说出茶中智事、乐事、趣事、妙事者,最有资格品用。”
智积大师话音刚落,人群中走出一位富态的中年男子,迫不及待地说:“在下正是竟陵城南富豪钱万有,商贾之余最喜品茗。曾经为求茶中极品白毛猴,花费过三百两银子。不知这算不算趣事妙事?”
智积大师尚未答话,人群中走出一位衣衫褴褛的中年男人,只见他朗声道:“在下左正南,湖州人氏。本来生在富裕之家,最喜品茗。只因生不逢时,家中遭遇灭顶之灾,左某沦为乞丐,纵是如此,还以品茗为乐。竟陵城每有茶事,左某必赶去观摩。年前得知竟陵城南富豪钱府花重金购买了名茶白毛猴,左某不顾身份赶去只想讨一杯香茗。”
人群中有人就问钱万有:“如此名贵之茶,钱老板一定不舍得吧?”钱万有闻言脸红耳赤,无言以对。当日他得知有一乞丐上门乞讨,不求一饭,只为一杯香茗,很是生气,叫仆人连骂带赶把左正南轰走。
“行乞亦不忘茶事,左施主奇志可嘉。”智积大师哈哈一笑,令人弹琴,再请左正南来台前品茗。
左正南端起茶杯先闻香,再慢慢品味。一杯香茗勾起了他无尽的往事,不由得泪流满面。许久他擦干眼泪,感慨道:“月下品茗,人生百年。杯茗万里路,壶中乾坤大。品茗可怡情养性,可寄高风雅韵,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一杯香茗尽藏清、寂、廉、俭、美、乐、静的要义。”
龙盖寺的品茗盛会成了竟陵城谈论了许久的话题。
又过一个月,这天的早上,智积大师正在做早课,左正南匆匆赶来,告诉他在西郊一座小桥旁边发现了一名被遗弃的婴儿。智积大师就把婴儿带回寺中精心抚养,并教他品茗之道。
许多年后,这个婴儿成了名满天下的品茗宗师。
婴儿名叫陆羽。
(选自《珠江时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情节一波三折,在曲折的情节中,推进故事一步步地发展,从而塑造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B.文中对左正南的品茶细致描写,极写品茶之用心。因用心,故而才会道出品茗的真谛,说尽茶之要义。
C.本文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可以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娓娓道来,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煮茶品茗的动人故事。
D.本文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如:用茶农和猴子的畏惧和智积大师最终采到山茶,钱万有与左正南追求茶道的不同方式等对比。
【小题2】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智积大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小题3】文中结尾处提到,多年后,弃婴成了名满天下的品茗宗师陆羽。有人认为多余,有人认为必须有,你觉得呢?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棺
张晓林
诗人于之渔爱黄昏到野外去煮茶喝。茶壶里丢三五片竹叶——有时用柿树叶代替,很清淡。他不喜欢在茶中加配料。姜,枣,桂皮,茱萸,薄荷,这些都不喜欢。他说,如果加上配料,那茶就成“沟渠间的弃水”了,不是品茶的正道。
他写了很多“闺怨诗”。还写了一些“离妇辞”“青楼曲”。他的诗写得都很“寒”。
愁,冷,悲,苦,秋……这样的字眼,在他的诗中随处都可拾得。
于之渔长得丑,没有家室,却有过一件美事。圉镇卫畋之员外,家有一千金,才十七八岁,正是一朵含苞的红莲。她读于之渔的诗,都读出相思来了。秋雨海棠,眼见一天天憔悴。
老员外可怜女儿,有一天,他请于之渔来家里小酌,丫环领着卫小姐,就站在葡萄架下,点破窗纸,往屋内偷看。只一眼,小姐就晕倒在丫环怀里。她回到闺阁,把于之渔的诗全焚烧掉了。
——于之渔真是太丑了!
于之渔不大喜欢和官道上的人来往。雍丘县尉许某,得空常来拜访他,一来就“纵谈天下大事”。于之渔很厌恶许县尉。每次许某来,他都拼命饮酒,直饮到烂醉如泥,一句话都说不成了。时间一长,那县尉就不再来。
他收藏着许多印章。没事的时候,他一个人坐在小屋子里,揣摩这些印章。
于之渔和一般的诗人不一样,他从不去“桂香楼”这样的地方。诗友捉弄他,把他灌醉,抬进了“桂香楼”。之渔醒过来,脸就黑了——也更丑了。他一句话没说就走下楼去了。
他到外面游玩,都要多挎一个小布袋,有巴掌那么大,在客栈,在饭铺,在田间的小路上,在芦苇塘边……每觅得新句,哪怕半联,或是一句两句,都装进这个小布袋——这是个“诗袋”。
于之渔一个人住着一间小草房。逢连阴雨,草房上会生出蘑菇来,都很细弱,很小,一长出来就黑了。到了年关,家家贴了春联,西邻“啪!——”东邻“啪!——”,都放了鞭炮了,他还连写春联的纸都没有!他就在柴门上题起诗来。
他的诗友来看他,一见这首诗就笑了。“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都在别人家”。再朝下看,诗友不笑了。“今年年关过不得!”诗友心中一寒:怎么?他要干什么?“携带诗笺赏梅花。”
于之渔小草屋的后面,种了二三十棵梅树,这时已开得很热闹了。
圉镇一带,种梅树的人家很少,像他这样一种二三十棵的,没有。
那诗友在梅树间寻到他时,他张口就来一句:“我得佳句矣!”
于之渔口袋里不能有钱,有钱他就拿去喝酒。往“醉刘伶”柜台前一站,咕—咕—咕,一小瓶白酒就灌下肚了。“再来一瓶!”他喊道。还有钱,他就打一葫芦回去——钱喝完了,喝完就喝完了。
他不经商,也不种地,好睡个懒觉,衣服里的虱子很多。
他喝酒的钱哪里来的呢?
圉镇这个地方,有个很古老的习俗。
有钱人家死了人,就用歌诗的方式来悼念亡灵。搭起灵堂,摆下宴席,上一道菜肴,就歌一首诗。会歌诗的多是些秀才雅士:一个人,二个人,或五六个人,都行。
歌诗,歌前人的诗,也歌自己新作的诗,一般的秀才雅士都喜欢歌自己作的诗。
于之渔的歌诗还颇有点名气——可他只歌前人的诗,他从不歌自己的诗——这不知道是什么缘故?
歌诗很有点讲究,差不多要一字一词一拖音,拖得很慢很长:
故人罗——西呀——辞哎——黄鹤个——楼呃——
烟罗嗬——花呀——三月嘞——下哟嗬——扬州哎——
还真有点悲痛欲绝之势!这怎么叫歌诗呢?叫哭诗才对!
做一回歌诗,能得到五六两银子(够一两个月的酒钱了)——比现在的稿费还可观。
于之渔也死了。
他在那片梅林间挖了一个形如棺状的大穴,穴的四壁,都贴满了诗稿,
那全是他自己的诗稿!他就躺在了这些诗稿间,他的身上,也被他的诗稿覆盖着——有谁见过这样的奇棺!
于之渔从不歌自己的诗,却用它筑成了自己的坟墓。
(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年关时节,戏言柴米油盐都在别人家的落魄诗人,却在小草屋后种下一片梅树,悠然赏梅吟诗,足见其超然高雅的情怀。
B.于之渔写诗随处取材,无论是客栈、饭铺,还是田间、苇塘,皆可成为其创作的对象,被收藏于诗袋。
C.于之渔为亡者歌诗从来只吟唱前人的诗,从不歌自己的诗,因为他想表现出与一般秀才雅士不同的一面以搏得名声。
D.于之渔“长得丑”“真是太丑了”,道出于之渔人生艳事失败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其外形丑陋的厌恶。
【小题2】小说中的主人公于之渔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于之渔将平生诗稿与自己一起埋葬在了棺材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其行为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