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最牛推销
阿尔卡季·阿韦尔琴科(俄罗斯)
一个男人从我家楼上二楼的窗户里飞了出来,跌落到了路面上。我急忙从窗户里探出身子问:“您需要帮忙吗?”
“当然了,”那个男人边揉搓着摔痛的后背边回答,然后还向二楼的窗户做了一个威胁的手势。
这个男人微笑着进了我的家。
“我叫察茨金。”他一进门就把手伸了过来。
“认识您非常高兴。您没摔伤吧?”
“不要紧,小事一桩。”
“大概是因为女人吧?”我对他眨了眨眼睛。
“您喜欢这样的故事吗?如果您需要的话,我推荐给您几部电视连续剧光盘,德国的。有人认为德国的电视剧比法国的好看。”
“不,不要。”我仔细打量了一下他说,“我好像在哪见过您。您昨天是不是被人从有轨电车上推下来了?”
“那是前天的事了。昨天我是在这条街上被人从黑咕隆咚的楼梯上推下去了。”
看着我惊讶的表情,察茨金垂下眼睛,委屈地说:“就是因为我向他们推销保险。现在的人怎么这样呢!我为他们的生命担心,可他们却恨不得把我摔死。”
“怎么?您是寿险代理?”我问,“那我能给您帮什么忙啊?”“您只要回答我一个小问题就行了。您想买哪一种保险?是想晚年领取生活费,还是想身后把保险金留给亲人?”
“我哪种都不需要,”我摇摇头说,“我没有亲人。家里就我一个人。”
“您妻子呢?”
“我是个单身汉。”
“那您应该结婚。这很简单!我可以给您介绍一个姑娘,是个绝色的金发女郎。她父亲还有两家商铺!您明天有时间吗?我们明天就可以去见个面。您需要准备一套西装和一件白衬衫。如果您没有的话,可以先去买一套。我们的商店在……”
“察茨金先生,”还没等他说完,我就打断了他,“我根本就没想结婚!您看我这副形象,头发都快掉光了,满脸皱纹,再加上这个小个子……”
“头发掉光了怕什么?只要您每天涂抹我推荐的药膏,您的头发很快就会像韭菜一样长出来。您脸上的皱纹嘛,只要您每天晚上使用我代理的祛皱霜,很快就会消失。至于您的个子嘛,那就更不是问题了,只要您坚持使用我们的专业增高机,我保证您每六个月身高增高两厘米。两年后您就可以结婚了 五年后您说不定还能去拍电影了呢……”
“我什么也不要!”我不胜其烦,双手捂住了脑袋。
“您怎么了?头疼吗?请您告诉我您需要多少甁头疼药,公司马上送货上门……”
“对不起,”我强忍着怒气说,“您就让我安静一会吧。我累了,而且我还有一个折磨人的工作没干呢。我得写一篇文章……”
“折磨人的工作?”察茨金一脸同情,“跟您说吧,如果您认为写作是一个折磨人的工作的话,那是因为您还没有使用我公司代理的可调节式写字台。我们的写字台保证您坐姿舒服,轻松省力……”
“你赶紧走吧!”我忍无可忍,下了逐客令,“要不我打电话叫人把你扔出去!”
可这个家伙看了一眼我桌子上的电话,不以为然地一笑:“瞧瞧您的电话吧。现在谁还使用这种式样老旧的电话啊?我给您推荐一款新式电话吧,通话清晰,铃声悦耳……”
我气急了,跳了起来,抓住这个家伙的衣袖,把他朝门口拖去:“出去!我心脏病要犯了。”
“可千万别这样。不过要是您真的发生了不测的话,您也不用担心。我会在我代理的那个墓地为您选一块好地方,风景优美,视野开阔…”
我把这个家伙推了出去,哐地一声关上了门,还在里面把锁反锁了,然后回到了写字台前。
可一分钟后,门把手转动了一下,门就开了。察茨金点头哈腰地走了进来,眯缝着眼睛说:“我只想告诉您,您的门锁不好用,轻轻一按就能打开。我要给您介绍一款英国门锁,质量可靠,坚固耐用……”
我简直快疯了,从写字台的抽屉里掏出一把手枪,对着他咬牙切齿地说:“你再不走,我要开枪了!”
可这个家伙依然面带笑容:“非常高兴您能有机会检验我要向您推荐的防弹衣的质量。我现在身上穿的就是样品。这种防弹衣绝对物美价廉,穿脱方便……”
我放下手枪,冲过去拦腰抱起察茨金,使出全身的力气,把他扔出了窗外!
“您的领带夹不够精致,刮伤了我的脸。我要向您推荐今年的流行新款,黄金质地,新颖时尚……”窗外传来了这个家伙落地前最后的喊声。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您需要帮忙吗?”的关切询问,表明“我”是一个颇具同情心的人;而把推销员从窗户里扔出去的结局,则表现出人性深处的阴暗面,即同情中有冷漠、宽恕里有虚伪。
B.最牛推销员“微笑着进了我的家”,表明推销员是个能力极强且服务态度极好的人。
C.作品在讽刺和幽默中叙述了最牛推销员处处碰壁的经历,反映了社会小人物为生计而奔波的艰辛。
D.作品中的“我”对最牛推销员既同情,又痛恨,更无奈。同情他处处碰壁的遭遇,痛恨他死磨硬缠
的无赖行为。
E.最牛推销员刚刚“被人从有轨电车上推下来”这件事,折射出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严重的信任缺失。
【小题2】作品用了哪些手法来塑造推销员这一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结合小说的具体情节,概括推销员“牛”在哪些方面。
【小题4】请结合作品,探究本文的主题及社会意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06 12:33: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爬梯子
秦德龙
他又梦见自己爬梯子了。
梯子吊在半空中,上边是天,下边是地,左边是云,右边是风。他在梯子上爬着,艰难地爬着,一不小心,就可能会掉下去。掉下去,肯定是粉身碎骨。这样的梦境,总是让他心惊肉跳,胸口里如揣了一只疯狗。
他经常梦见自己爬梯子,每次从梦中醒来,都是大汗淋漓。
在官场上混,谁不想爬到金字塔上去?有梯子要上,没有梯子,创造梯子也要上。他知道,往梯子上挤的人很多,只有把别人挤下去,才有可能让自己爬上去。因此,他左踹一脚,右跺一腿,干掉了一个又一个逞能的家伙。但他心里总是不静,总是梦见自己爬梯子。这让他非常痛苦,他就在心里琢磨:又该修理谁了?
说实话,他没少修理人。那种铜头钢脸铁脖子的货,一看就是杠子头,对这号货,有一个灭一个。而另一种闷不吭声的蔫货,真恨不得揭开脑瓜盖,将脑汁咕咚咕咚喝了!最倒胃口的,是那种半男半女的阴阳货,只要掐一把,除了冒酸水还是冒酸水。在他看来,隔三差五,就要把这些货捞出来,修理一顿,不然的话,他们可能在暗地里锯他的梯子,哪怕是拉个小口子,也会让他一落千丈。
有时,他也在想,算了吧,自己能耐再大,也未必能干到联合国。后来又一想,这个思想要不得,真是要不得。你不去联合国,有人去联合国。去联合国的梯子很高很长,你不爬,有人爬,等别人一步一个台阶爬上去了,你不就成了跟屁虫了吗?
一想到跟屁虫,他的脸色就绿了。他不想拾别人的屁吃,只想让别人拾他的屁吃。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往上爬。他也知道,往上爬,飘忽不定,是要冒风险的。因此,他每次看见消防战士爬云梯,看见民工爬高楼刷墙面,他都要头晕,都要惊出一身冷汗。
是的,每次梦见爬梯子,就说明又有坎坷了。可是,他又希望梦里有梯子。只要梦里有梯子,就表明自己仍然有高升的可能。坎坷算什么?只要有梯子可爬,吃些苦头也是在所难免的嘛。
记得有一次,他在梦里爬梯子,爬来爬去,爬到了一条江边。他也不明白,明明是向上爬的,怎么会爬到了江边?真是荒诞!荒诞的还在后面。江边有人在做“升棺”表演,也就是把棺木从船上吊到空中,而后,再拉入峭壁上的洞穴里。这也叫“悬棺”表演,是千古奇绝。就在他爬着梯子,兴致勃勃地观赏“升棺”表演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棺木在上升的过程中,突然断了绳索!棺木从半空中掉了下来,砸到了水里。一具死尸从棺木里飞了出来,落到了水里,被鱼儿分食。他爬过去去看那死尸,死尸的脸,居然是他的脸!他当时就吓醒了。不错,前些年,去南方旅游,的确是看过“升棺”表演的,当时棺木并没有从空中掉下来呀!梦见棺木掉下来了,而且,死尸是他的脸,可把他吓得不轻。他从床上爬起来,提上裤子,就去银行提款了。该烧香的烧香,该拜佛的拜佛,见庙就磕头,心里才渐渐平静下来了。
他就是这样落下来毛病的。他常常对着冷月叹息:当官真危险啊!当官,是最有风险的职业!当然,这样的感叹,也只是说给自己听的,是不能对外人说的,说了人家也不信,人家反而会骂他作秀,骂他腐败!
让他想不到的是,他正在梯子上爬着,日复一日地爬着,饶有兴趣地爬着,却忽然间“软着陆”了。上边下来了“一刀切”的政策,他这个年龄线的人,像割韭菜一样,全被割下来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谁不想多坐一小会儿呢!他心里真不平衡啊,可又有什么法子呢?!
从梯子上下来后,虽然意犹未尽,他还是把自己混同于普通老百姓了。其实,他和普通老百姓是不一样的,他还吃着一份奉禄呢,衣食无忧。他每天上街闲转,看见一片树叶落了,也会发出一声冷笑。这天,转来转去,他转到了一家装饰公司的门前。有几个工人正在忙着。让他眼前一亮的是,他看见了一架梯子!
他简直高兴死了,弯下身去,爬开了梯子。几个工人都笑他:“这个人,神经了,梯子在地上躺着呢,爬什么爬?”他听见了工人们的谈笑。于是,直起了身子,愣愣地看着躺在地上的梯子。
他在心里恨恨地骂着:“妈的,梯子本来就在地上躺着的,我却爬了几十年!这几十年,我一直在地上爬着!”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中的“他”和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都是比较典型的形象,两人都处在一种精神困境中,但造成困境的原因却有所不同。
B.文中多次对“梯子”进行了细致描写,因为“梯子”是小说的线索,它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暗示了主人公的结局。
C.小说借助梦境刻画了他内心的感受,同时,用“软着陆”“一刀切”的现实与日复一日地爬着的梦境形成反差,讽刺意味浓。
D.“该烧香的烧香,该拜佛的拜佛,见庙就磕头”一语双关,既指虔诚的烧香拜佛磕头,也指他为了保住官位用钱去打点关系。
E. 躺在地上的梯子,他要爬,看见消防战士爬云梯,民工爬高楼他却头晕,惊出冷汗。这里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他的外强中干。
【小题2】小说的主人公是“他”,这个“他”用得很妙,为什么?
【小题3】结合全文简要回答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及划线句子的含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下列小题。
高档餐厅
郑付林
他看见,旁边的那些餐桌,每一桌都摆得很丰盛,人们体面富态,谈笑风生,唯独自己,寒酸窘迫,只有雪白的桌布和一副碗筷,伴着孤零零的他。要不是这一片只有这一家餐厅,自己又早已饿得头晕眼花,他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到这家高档餐厅来吃饭的。
他埋头看菜谱——根本没有看菜名,眼睛只在价格上紧张扫视,那些动辄数十、上百的数字,像炭火一般,烫得他的目光躲闪不迭,不一会儿,那炭火就把他烤得一头汗水。
他看中了一个很小的数字,慌乱地用手一指,低着头小声道:“来份这个。”
“好的,请稍等。”服务员答应道,声音爽脆,似乎没有鄙视的色彩。
他又饥又渴,想要一杯茶。张了好几次嘴,却始终没说出口。
餐厅里,不时有顾客高声大气地催促:“服务员,我要的龙虾呢?赶紧上啊!”“服务员,我点的红烧甲鱼呢?咋这么慢?”他等了很久了,也想小声问一下:“服务员,我要的麻婆豆腐啥时能好?”他张了好几次嘴,却始终没说出口。
他很饿。知道其他顾客都在对着山珍海味大快朵颐,他更饿。他恨恨地想:等做成了这单“生意”,再来这家餐厅,好好享受一下。有了憧憬,便多了耐性,他开始欣赏墙上的油画,颇有些气定神闲的模样。
他的菜,终于上来了。一盘油汪汪的麻婆豆腐,红白相间,翠绿的葱花点缀其间,很是诱人。米饭也很好,雪白晶莹,糯软清香,拌着豆腐吃,非常开胃。他吃得很小心,生怕弄脏了面前洁白的桌布。旁边那些客人,将骨头鱼刺随意乱吐在桌布上,让他觉得这是在糟蹋东西。
饭菜被吃了个精光,他很想再来碗米饭,又说不出口。颇踌躇了一会儿,正准备结账走人,一大碗乌鸡汤被轻轻地放在他面前。
“我没要汤啊!”他惊诧万分。
“老板娘送的。”服务员灿烂一笑,亲切可人。
“为啥?”他一头雾水。
“我们餐厅每天选一位最有教养的顾客,奖励一碗乌鸡汤,今天您是。”服务员善良地隐去老板娘的另一句话:“那小子面黄肌瘦,一看就没吃饱。”
“我?有教养?”他分明听到服务员用了一个“您”,心尖一颤。
“是呀!您等了这么久,却没有催促一声;忘记给您上茶,您没有抱怨;用过的餐巾纸掉到地上,您马上就拾起来;还有,您面前的桌布干净如初……”
他不知不觉间挺直了腰板。
“您慢用。”服务员轻盈离去。
他豪爽地吃光了那一大碗鸡汤。终于饱了,他想。
离去时,迎宾小姐面带微笑:“先生慢走!”
他突然想起,刚才进门的时候,内心慌乱,又担心自己衣着寒酸被拒门外,没有注意到迎宾小姐对自己的微微鞠躬:“先生中午好!”
我?先生?我这种出身贫寒的底层人,我这种长期被包工头拖欠工资的农民工,我这种灰头土脑、衣着寒碜,准备去做“生意”的人,竟然,是别人嘴里的先生?!他心里一热,忍不住泪流。回头望望这家高档餐厅,他含泪鞠了一躬,转过身,昂首挺胸地向劳务市场走去。
(原载2016年第4期《微型小说月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借餐厅这个小场景,展现了农民工这个群体在经济浪潮中的挣扎与沉浮。他们虽然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却往往没有得到相应的尊重和经济回报。
B.小说第三段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通过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人物当时窘迫、拮据、走投无路的境况。
C.小说中的“他”前后有三次想说却“没说出口”,每次都是因为“他”内心紧张慌乱,以及性格中的胆小与自卑。
D.小说前面写“他”低着头点菜,菜迟迟不上也不敢催促,后面却挺直了腰板,豪爽地吃光鸡汤。这是因为“他”有教养和受到服务员尊重后虚荣心得到了满足。
E. 小说的结尾照应了题目,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暗示读者,“他”已放弃铤而走险的“生意”,准备昂首挺胸地重新开始人生,从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小题2】小说以“高档餐厅”作为题目,有何含义?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请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使“他”陷入困境的原因和“餐厅”的做法的意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周 旋
九水
里德警官这几天精神高度紧张。副局长在特别会议上说,新局长马上就到任。新局长曾经是一个神探,破获过许多疑案大案,正因为这样,新局长也是一个行踪不定的人。这是他这种神探的特点。副局长声色俱厉,要求大家这几天务必谨慎小心,不能出现任何岔子,“否则当心饭碗!”屡获嘉奖的里德被派到这个混乱的小城最繁华的黄金街当巡警,要知道这是一个重大的责任,而且是一份不小的荣誉。
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里德正在黄金街上巡视,突然一个怪异的红头发的男人出现在里德的视线里。就在二人目光相对时,红头发转身就跑。里德感到疑惑,急忙追了过去。这个小个子没跑多远就被里德逮到了。里德说:“先生,看来您要到警署吃午饭了。”红头发耸了耸肩,表现出一种无奈。
红头发自称叫吉米,曾经是一名心理学硕士。里德问道:“吉米先生,你见到我为什么跑?”吉米一脸冤枉:“警官,本国法律哪一条规定公民不准在街上跑步?”“可你是在见到我时才突然跑起来的。”“就算是我见到你时才开始跑的,可是你看,这有什么问题吗?”里德听着吉米不怀好意的笑声十分气愤,但没有一点办法,只好把他放了。
第二天依旧阳光明媚,里德在黄金街上巡视时,脑中还残留着那个红头发不屑的表情,里德觉得深受侮辱。突然,里德看到了一个红头发男人,那个小个子见到里德转身就跑。里德犹豫了一下还是追了过去。吉米又被带回了警署,询问的结果和昨天一样,里德只能又将吉米释放了。他觉得吉米简直是个疯子。里德咬着牙根冲着警署门口的一个穿灰色风衣的老人大声呵斥,他已经多次看到他看热闹时幸灾乐祸的嘲笑,就将在红头发那里受的气,一股脑撒向这个可恶的家伙。灰风衣耸耸肩膀踱着步离开了。
接下来的几天,里德总是能看到那撮令人生厌的红头发,红头发也一如既往地“逃跑”。每次里德都想,最好让那红头发被一辆飞驰的汽车撞倒。
现在的里德若是见不到红头发反倒觉着不正常了,甚至那个灰风衣不怀好意的嘲笑也变得像每天明媚的阳光一样寻常。这时,吉米又出现在里德的视线内,还是一看到里德就跑,里德压根就不想理会:“最好把这个红头发带到精神病院去!”就在这时,突然有人大喊“抢劫”,一个年轻女人跑过来气喘吁吁地说:“一个红头发的家伙……抢劫……”
里德赶紧追了上去。里德没费多少劲就抓到了吉米,不久女人也赶了上来说:“就是他!这个红头发的坏小子!”里德终于如释重负,将两人一同带回了警署。
里德喝了一口浓浓的咖啡,得意地问:“我的心理学硕士先生,这回你还有什么要辩解的?”吉米笑着说:“警官先生,您难道看不出来她是个疯女人吗!”里德忙问那女人:“小姐,他抢了你什么东西?”“感情!”
“什么?”里德大吃一惊。这时女人又说:“我叫露丝,是吉米的女朋友,他不顾我们三年多的感情,像许多恶棍一样,抛下了我,您说他是不是抢走了我的感情?”说着,露丝就“呜呜”地哭了起来。里德此时抑制不住愤怒之情,他觉得自己受了这红头发和他所谓女朋友的玩弄,便气急败坏地喝道:“小姐,你说的抢劫对象,它应该是金表、皮包之类的财物!”
露丝擦了擦眼角说:“警官先生,这只是您将抢劫的概念局限化了,难道感情就不能抢劫吗?您可要好好处罚他,好好治理我们的城市,肃清我们的风气呀!”说完,她望着吉米又哭了起来。我只是个警官,风气?风气和我有什么关系!对于这样荒唐的事,里德一点办法也没有,只好把他俩请出了警署。
没想到第二天,闹剧又重新上演了,阳光也依然明媚,只不过这次的女主角换成了一个叫玛丽的女人,所有的经过一模一样,连台词都如出一辙,只是临走时玛丽加上了一句:“警官先生,要知道这个红头发的家伙可是抢走了不少女人的感情!您可要好好处罚他,肃清我们城市的风气呀!”
我是个警官,风气和我有什么关系!里德坐在咖啡馆里发誓,再发生这类“感情抢劫”的事,我躲得远远的,绝不理睬。
里德在第三天上午耀眼的阳光里,在黄金街上巡视时,脑子仍然被可恶的红头发和他那些感情被抢劫的女人们搅得一团糟。里德又听到有人在喊“抢劫”,随着叫声,他又一次看到了那团红头发从他眼前跑过去。里德的忍耐已经超出了极限,他决定要兑现自己的诺言,于是就毫不犹豫地走进了旁边的一家咖啡店。
几天以后,黄金街上换了一位新警官。里德因为前不久的那个上午,黄金街上最大的一家珠宝商店被一伙歹徒抢劫,而他竟然坐视不管而受了很重的处罚,据说为首的是一个红头发的家伙。
第二天上午,依旧阳光明媚,街头人们步态悠闲。当里德去警署领取处罚通知单时,却惊讶地看见红头发吉米正被押上警车,而以前总是趾高气扬的副局长居然也接到了调离通知单,正在对着那个灰风衣哭丧着脸,点头哈腰。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由于与红头发吉米暗中串通的行为的败露,副局长最终受到了惩罚,被调离了职位,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B.作品写里德多次将吉米称呼为“红头发”,是用借代的手法反映了里德对吉米的厌恶,从侧面写出了吉米的狡诈和小城警察的无能。
C.文中反复出现“我是个警官,风气和我有什么关系”,可以看出吉米最终能顺利实施抢劫,也与里德警官的这种想法有关。
D.小说多次描写阳光明媚的天气特征,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衬托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同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小题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文学类文本阅读
橘 子
李培俊
他上衣破了,裤子也撕开了一道不小的口子。脸上还有几条浅色的灰道子,其中一条越过眉梢,在腮帮上拐了个S形的小弯,一直延伸到嘴角那里。他显得异常狼狈。天快黑时,他出现在卖橘子的小摊前。橘子又香又甜的滋味,对于又渴又饿的他具有致命的诱惑力,他恨不得立即拿起一个,剥去外皮,塞进嘴里!但他没有。他用力咽下一口口水,手下意识地伸进上衣空无一物的口袋,他最后又犹豫着把手伸向鼓鼓的裤袋……
这时,摊主拿起一只又圆又大的橘子递到他手上,那只橘子是摊子上最为鲜亮的一只。摊主笑笑说:忘记带钱了吧?以后记住,男人出门,口袋可不能空。吃吧,吃吧,自家树上结的。
他说了声谢谢,拿着橘子离开了。
两天后,他又一次出现在那个卖橘子的小摊前。没等他开口,摊主就拿起橘子塞给他,不是一只,而是四只。他张张嘴,想对摊主说些什么的,可他欲言又止,终于什么也没说,把一份折叠起来的报纸放到大堆的橘子旁,走了。晚上摊主收摊,发现了那份报纸,打开一看,摊主惊呆了,上面有一则公安部门的悬赏通缉令,照片上那个通缉犯,竟是他!自己竟两次送橘子给他吃!几经犹豫之后,摊主还是拨通了报警电话。
公安部门调集警力,在小摊周围设伏,静等着逃犯的再次出现。三天后的中午,逃犯果然出现了。他没有马上进入警方的埋伏圈,而是远远站着,朝四周张望一阵之后,做出了一连串令人费解的动作:他先从裤袋里掏出一把尖刀,举得高高的,在空中晃动几下,然后五指一松,尖刀在阳光下划出一缕寒光,哐当一声落到地上。随即,他举起双手,走进警察的埋伏圈。警察一拥而上,给他戴上手铐,推向远处的警车。他说,请等一下,能让我和卖橘子的老板说句话吗?带队的警长犹豫片刻答应了,两个警察架着他,来到卖橘子的摊主面前。他对摊主说:那张报纸是我故意放在你这里的。说完,逃犯如释重负地吐出一口长气,跟着警察上了警车。
摊主连忙找出那份报纸,发现背面有几行用铅笔写下的小字:长期以来,我像一只被猎人追赶的兔子,东躲西藏,白天钻进不见天日的密林,晚上睡在阴暗潮湿的山洞,吃没吃的,喝没喝的,我都快疯了……当我为选择怎样结束自己的生命犹豫不决时,你送给我橘子吃,还对我微笑。老实说,是你的善良感动了我。对你,我无以为报,举报不是有2万元的赏金吗?权作是我对你善良的报答吧。
公安部门按照通缉令的承诺,第三天便把2万元赏金送给摊主。摊主接过钱,颤抖着打了一张收条,把钱掖进内衣口袋。
8年之后,劳改农场的储油仓库发生火灾,危急关头,他冲进火海,搬出了8桶汽油,避免了一次灾难性的事故发生,又因一辆失控的卡车冲向一个狱友的时候,他及时推开狱友,却永远失去了左腿。
他获准减刑4年。出狱那天,他没有回家去见妻子儿子,而是拄着双拐去了那个小镇,去找送他橘子的摊主。摊主的妻子红着双眼告诉他,丈夫已经在两年前去世了。说着,她递给他一个沉甸甸的纸包,对他说,临死前让我把这包东西交给你,说你用得着。他让你也摆个水果摊,挣钱虽然不多,可那是自己挣的,花着踏实。他打开纸包,里面是那2万元钱的赏金,分文未动。包钱的报纸,也是他当年留给摊主的那张。
几年时间,纸张已经发黄,通缉令上的照片也已有点模糊不清。
(选自《小小说精选》)
【小题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到的“他”的衣着、神情、动作、心理等,都暗示出“他”是个逃亡在外的罪犯,并为下文“他”接受橘子,报恩等情节做了铺垫。
B.摊主两次送给“他”橘子,一方面显示出摊主对“他”的同情,一方面也有摊主对“他”畏惧,因为摊主拨打报警电话前,有过一番心理博弈。
C.“摊主接过钱,颤抖着打了一张收条,把钱掖进内衣口袋。”其中“颤抖”一词含义丰富,既有得到两万块钱的激动,也有对“他”报恩的感动。
D.小说叙事紧凑而不散乱,语言细腻而生动,作者匠心独运,通过对摊主这样的普通人善良品质的歌颂,让人们体会到社会风气的转变。
【小题2】文中的“他”三次来到水果摊,试简要分析“他”来水果摊的目的。
【小题3】小说结尾出乎意料,试结合全文,分析这样结尾的好处。

同类题5

对下面文段的解析,错误的一项是
面对来自海洋的危险,封建帝王的选择是海禁。这让我想起一个二战时的故事。诺曼底登陆前夕,盟军秘密集中了大量的舰船在英国海岸。航船实在太多了,为了不走漏风声, 艾森豪威尔为首的盟军司令部,决定让英国沿海居民后撤一段距离。但这个决定引得丘吉尔首相愤怒咆哮:英国人的习惯从来就是逼近,而不是离开海岸!不行,任何理由都不能让我们作出这样的决定!结果盟军不得不采取别的措施来保证计划的施行。
而在我们漫长的历史上,海洋只是海边渔民收获一点鱼虾的水上牧场。至多,也只是在故乡无以为生的人们流浪异国求生的危险丛生的通道。使国人海洋意识苏醒,切肤感受到海洋主权之痛的是一部血腥的近代史,一个帝国幻梦的破灭。中华民族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因此,南海总队这次巡航守礁的行为本身,就蕴涵了更为丰富的意义,一个后发的国家,开始意识到海洋的重要,并且行动起来,开始维护自己天然的权利的时候,却因为曾经的被殖民,因为后发,因为文化基因中海洋意识的缺乏,使一个国家维护主权的行为,也那么艰难曲折,波诡云谲,那么需要智慧与坚定。好在,我们已经在海上了。海图上的航线虽然有些曲折, 但终归是指向遥远海疆。 我站在302船的驾驶舱里,看到中国海上,台风过后,终于迎来壮美的日出!
那时,我感到不是一艘船在劈波斩浪, 而是整个中国, 正在走向海洋!中国要走向世界,没有办法不走向海洋!
(选自阿来《走向海洋》)
A.文中讲述二战故事体现英国人对于海洋的重视,反衬我们对海洋认识上的落后和保守,引起下文对于海洋重要性和南海巡航必要性的议论,深化文章主旨。
B.在漫长中国历史上,人们从来没有海洋主权意识,仅仅把海洋当作收获鱼虾的牧场,当作流浪谋生的通道,因此在近代史上,我们遭受列强入侵,付出了巨大代价。
C.“海图上的航线虽然有些曲折,但终归是指向遥远海疆”一语双关,作者不仅强调了海图对于海上维权的重要作用,也明确了我们维护海洋主权的决心。
D.文末最后一句告诉我们:控制了海洋就能获得走向全球的通道,也能够在战争来临时掌握更大的主动权;国家要发展,民族要强大,必须要重视海洋走向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