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对下面文段的解析,错误的一项是
面对来自海洋的危险,封建帝王的选择是海禁。这让我想起一个二战时的故事。诺曼底登陆前夕,盟军秘密集中了大量的舰船在英国海岸。航船实在太多了,为了不走漏风声, 艾森豪威尔为首的盟军司令部,决定让英国沿海居民后撤一段距离。但这个决定引得丘吉尔首相愤怒咆哮:英国人的习惯从来就是逼近,而不是离开海岸!不行,任何理由都不能让我们作出这样的决定!结果盟军不得不采取别的措施来保证计划的施行。
而在我们漫长的历史上,海洋只是海边渔民收获一点鱼虾的水上牧场。至多,也只是在故乡无以为生的人们流浪异国求生的危险丛生的通道。使国人海洋意识苏醒,切肤感受到海洋主权之痛的是一部血腥的近代史,一个帝国幻梦的破灭。中华民族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因此,南海总队这次巡航守礁的行为本身,就蕴涵了更为丰富的意义,一个后发的国家,开始意识到海洋的重要,并且行动起来,开始维护自己天然的权利的时候,却因为曾经的被殖民,因为后发,因为文化基因中海洋意识的缺乏,使一个国家维护主权的行为,也那么艰难曲折,波诡云谲,那么需要智慧与坚定。好在,我们已经在海上了。海图上的航线虽然有些曲折, 但终归是指向遥远海疆。 我站在302船的驾驶舱里,看到中国海上,台风过后,终于迎来壮美的日出!
那时,我感到不是一艘船在劈波斩浪, 而是整个中国, 正在走向海洋!中国要走向世界,没有办法不走向海洋!
(选自阿来《走向海洋》)
A.文中讲述二战故事体现英国人对于海洋的重视,反衬我们对海洋认识上的落后和保守,引起下文对于海洋重要性和南海巡航必要性的议论,深化文章主旨。
B.在漫长中国历史上,人们从来没有海洋主权意识,仅仅把海洋当作收获鱼虾的牧场,当作流浪谋生的通道,因此在近代史上,我们遭受列强入侵,付出了巨大代价。
C.“海图上的航线虽然有些曲折,但终归是指向遥远海疆”一语双关,作者不仅强调了海图对于海上维权的重要作用,也明确了我们维护海洋主权的决心。
D.文末最后一句告诉我们:控制了海洋就能获得走向全球的通道,也能够在战争来临时掌握更大的主动权;国家要发展,民族要强大,必须要重视海洋走向海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07 10:03: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包括文学文化在内的各项事业发展的崭新历史坐标。对于文学来说,如何认识新时代之“新”的丰富内涵,如何认识“新时代”与“中国故事”之间的辩证关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重要的理论课题。

②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要深刻认识“时代”之新变与“中国”之恒常之间的辩证关系。文学既存在于“时代”的变量中,也必存在于”民族文化”的常量中。对我们来说,这个常量就是“中国”。不能把握住时代的变量,文学就会在日新月异的新经验面前惊慌失措、孤芳自赏而故步自封,被时代所淘汰;不能把握住民族文化的常量,文学就会在瞬息万变的新事物面前方寸大乱、随波逐流而丧失初心,丢失了来路和根据地。我们所处的“新时代”,新生活、新技术和新矛盾正在打破原有的文学想象。越来越多的人们,乐于寻找新的文学观念装置,来显影新时代的文学之魂。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意识到在趋时以应新变之余,也要守望来路以寻民族文化之根。对于我们这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国家来说,“中国”不仅是当下的,也是历史的;不仅是变动不居的,也是具有坚韧根性的。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时代巨浪召唤定海神针。让我们在时代之巨变中始终成为我们的正是“中国”这一份精神共同体的认同。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不仅在变,也在常;不仅在新创,也在守望。只有不断将新时代中国故事编织进并充实于“中国”浩浩荡荡的精神河流中,才能更有效地“以中国为方法”,在中国的特殊性和历史性中诠释“新时代”的独特风采。

③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要历史地呈现中国的丰富和纵深。历史地呈现“新时代”,意味着要在文化和时间的连续性表现流变;历史地表现中国,则意味着既要站在“新时代”观照历史,又要引几千年中国文化河流以灌溉“新时代”的精神园地,使“历史”成为照亮新时代的重要精神资源。我们不提供一个西方视野中的景观中国,我们必须提供一个真实、全面、立体、综合的中国。我们不但要阐释中国传统的浩荡江河,也要阐释这种传统江河的丰富构成。讲述中国故事,阐释中国精神,不应把传统作为一种僵硬的知识,而应讲透传统背后的幽微,触摸知识背后的人心。在这方面,李敬泽的《小春秋》《咏而归》等写作就提供了书写中国传统独特而有效的路径。而张定浩、黄德海等批评家,近年也深入到中国历史的腹地,去重新阐释中国复杂的文化精神。这种从中国表情到历史化的中国精神的对照和辩证,无疑也是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的有益探索。

④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还涉及如何坚持现实主义立场的问题。无论是时代之新变还是中国之辽阔,都决定了其催生的经验必有驳杂含混及尚未获得充分理性观照的特点。因此,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并不是在一般意义上讲述发生在当下时代、当下中国的故事,而是要在形形色色的中国表情和来来往往的中国经验中由偶然抵达必然,有机地融合偶然与必然,从而提炼、捕捉和定格真正具有内在性的“新时代中国精神”。这既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现实主义的要求。

(陈培浩《“新时代”与“中国故事”的理论辩证》,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确认识“新时代”与“中国故事”之间的辩证关系,是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的重要前提。
B.在时代巨变中,正是有了“中国”这一精神共同体的认同,我们才不会迷失自我。
C.历史地表现中国,既要站在“新时代”观照历史,也要以中国文化涵养“新时代”的精神。
D.只有把握住时代的变量,与时俱进,文学才不会在瞬息万变的新事物面前随波逐流而丧失初心。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三个角度阐述了正确认识“新时代”与“中国故事”之间辩证关系的必要性。
B.文章既有充分的理论分析,也有典型的事实论据,有理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C.文章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模式,逐层深入地展开论证。
D.文章第②段辩证地分析“变”与“常”、“新创”与“守望”的关系,逻辑严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时代巨浪召唤定海神针,“变”和“新创”就是这样的定海神针。
B.身处新时代,人们容易认识到文学“新创”的重要性,但对于民族文化的“守望”可能会有所忽略。
C.如果能深刻认识“时代”之新变与“中国”之恒常之间的辩证关系,就能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D.只有像李敬泽的《小春秋》《咏而归》等作品那样书写中国传统,才能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同类题2

材料二
文房四宝,毛笔当属最重要的一项。各色毛笔中,湖笔有笔中之冠的美誉。湖州在长达几个世纪内都是全国的制笔中心,而在湖州之前,这个身份属于宣城。相传,秦始皇时蒙恬南伐楚国,在中山取得优质兔毛,纳颖于管,世称蒙恬造笔。唐代韩愈为此写《毛颖传》,据学者考证,此中山是宣州之中山,于是宣笔的起源显得“其来有自”了。
1954年湖南长沙左公山发现一座战国楚墓,墓内出土一支毛笔,装于一根细长的竹筒内,笔杆长18.5厘米,杆径0.4厘米,竹质。笔头长2.5厘米,以兔毛制成毫,用细线缠绕在笔端周边,并以髹漆固定。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毛笔,因而号称“天下第一笔”。   
此时的毛笔极为细长,实是为了方便。1972年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一支汉代“白马作”毛笔,其杆尾削尖,如同一根簪子。插笔于冠,以备书写,故名“簪笔”。又插笔于耳际,或称“珥笔”,《汉书》中就有“簪笔持牍趋谒”的描述。
两晋之后,毛笔渐粗,至唐为盛。日本正仓院犹存十数支唐笔,虽然长度上仍和秦汉相仿,但杆径已经暴增到2厘米左右。这种毛笔有一个专名,叫鸡距笔,做法和前代也大有不同,乃是由麻纸缠绕笔毫而成。比起前代和今天的毛笔,鸡距笔毋宁说近似于硬笔了。这种发展有利有弊,白居易作《鸡距笔赋》赞颂之,而柳公权则批评其“出锋太短、伤于劲硬”。
发展至宋代,毛笔形制再次发生改变。黄庭坚曾在《跋东坡论笔》云:东坡平生喜用宣城诸葛家笔。诸葛氏是制笔世家,以善做三副笔出名。所谓三副笔,由笔心、副毫和披毫三部分构成,以笔心加副毫束成笔柱,再在外层加以副毫为披。但另一种“无心散卓笔”更加兴盛,并绵延至今。散者,散扎毛料;卓者,毫锋高长。较前者的特点便是蓄墨量大大增加,笔锋没有束缚而更能挥洒自如。宋代正处于笔制交替的时代,书法家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毛笔。东坡好旧,笔锋短且健;山谷(黄庭坚,号山谷道人)尚新,锋长而带柔。这直接影响了二人的书法风格。
【小题1】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毛笔”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考古证明我国的第一支毛笔发明于战国时期。
B.汉代毛笔为方便,沿袭前代笔头细长的特点。
C.两晋至唐笔杆渐粗,唐“鸡距笔”暴增5倍。
D.宋代毛笔与前代最大不同是笔头形制的变化。
【小题2】下列“材料一”“材料二”出现的文学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跋”与“序”相对,是写在书籍、文章、金石拓片等后面的短文。
B.寒食,即寒食节,亦称“禁烟节”,来自“之推绵山焚身”的故事。
C.“文房四宝”是汉族传统文化中的文书工具,指笔、墨、纸、砚。
D.白居易,唐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有《赋得古原草送别》《琵琶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8年3月28日,第五届“财经中国V论坛——人工智能:现实与图景”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表示,尽管当前在一些典型化、标准化领域,人工智能得到了广泛运用,产业正处在快速扩散阶段,但同时也应看到差距。
南开大学原校长、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龚克认为,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存在于四个方面。第一、缺少重大原创成果。在基础理论、核心算法以及关键设备、高端芯片、重大产品与系统基础材料、元器件、软件与接口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第二、科研机构和企业尚未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圈和产业链,缺乏系统的超前研发布局。第三、人工智能尖端人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第四、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设施、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亟待完善。
对于部分人士担忧人工智能发展可能造成失业,从而导致社会性问题的说法,人工智能发展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李春平表示,人类的一部分事务性劳动逐渐由机器来替代,这是不可逆转的。“这样的替代,也不纯粹是人工智能技术出现所带来的,还包括其它技术。不过,在很多领域中,并非简单的替代,而更多的是新型技术和行业如何更深度地融合。”李春平说。
(摘编自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材料二:
开源化浪潮将成为中国人工智能操作系统争夺的主战场,而中国人工智能应用将在服务机器人领域迎来突破。对此,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陈锡民表示:“到了智能化时代,想把事情往前推进,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加快信息化技术和行业的深度融合,因为大家都知道做人工智能的基础首先是最基本的大数据,数据从哪来,数据所有权、使用权怎么开放,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人工智能的生态系统大家才都能运用。”
在业内专家看来,人工智能未来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如何更好协同在一起,形成良好的AI发展生态。其次是建立统一标准,规范大家的行为。最终还是要行业应用,行业深度融合,这是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
“未来人工智能行业要标准化和简单化,把一些标准制定出来,这个行业会形成更大的突破。另外,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的法律法规制定问题,也是行业面临的挑战。拿无人汽车来说,自动驾驶这个环节,已经涉及法律法规。一旦法律法规跟上了,人工智能的落地也会更加快速。”金山云高级副总裁、合伙人梁守星坦言。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
材料三:
韩国中央日报3月30日报道,韩国信息通讯技术振兴中心发表报告指出,中国政府每年在人工智能领域投入超过350亿元人民币,发展迅猛,与美国的技术差距已从2015年的2.8年缩短至1.9年;而韩国则原地踏步,仅由2015年的2.4年减为2.3年,已被中国反超。报告称,韩国仅仅依托个别企业投入,政府至今尚未主导设立任何人工智能研究所,每年对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投入的预算也只有1630亿韩元,仅相当于中国的2.7%。
前几日,特朗普公开挑起中美贸易战,向中国出口至美国的总值600亿美元的商品加征高二语文试题关税,用于限制中国投资购买美国公司技术。此次征税的目的之一,就在于限制中国正在崛起的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现谷歌公司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曾表示:在未来的核心技术领域,中国人工智能技术有望赶超美国,成为核心驱动力。由于美国的崛起也是源于新科技的诞生。所以,如果中国真的在人工智能领域超越美国,将有可能撼动美国全球霸主的地位。
(摘编自互联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近些年一方面发展迅速,形势喜人;另一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B.中国人工智能应用想要在服务机器人领域迎来突破,首先要加快信息化技术和行业的深度融合。
C.特朗普挑起中美贸易战,对中国出口美国的部分商品加征关税,其目的就是限制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
D.与中国相比,韩国人工智能产业近几年发展相对缓慢,其重要原因在于政府的重视程度和资金投入不够。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工智能在基础理论、核心算法以及关键设备、高端芯片、重大产品与系统基础材料、元器件、软件与接口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B.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知,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相关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一片空白,尖端人才远不能满足需求。
C.对于社会上有人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可能造成失业而导致社会性问题的担忧,专家表示,机器逐渐代替人类的一些事务性劳动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
D.谷歌公司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认为,中国人工智能技术有可能赶超美国,成为中国国家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中国也将有可能撼动美国全球霸主的地位。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荷塘如诗
还是这方荷塘,却已不是以往模样。阳光直射的水面,原先平静地浮在水面的叶子已亭亭玉立于荷塘,挤挤挨挨着像一群舞者翩舞着绿裙等待出场。在摇晃的绿裙之间,有的打着花骨朵儿,几朵红莲正含羞开放。轻风拂过,仙子羞涩地低头整理起裙角霓裳。清晨的露珠舍不得离开,却无奈地随风滚落池塘。那是仙子的泪,那样晶莹透亮。薄雾轻袅的荷塘如诗般的朦胧飘荡,是仙境?还是梦乡?只渴望去亲吻仙子羞涩的脸庞,去浅嗅她的清香。
岸边的岩石缝隙处,几朵蓝色的勿忘我正淡雅地开放。细长的藤枝自然垂挂下来,轻触水面。风过时偶尔碰触到仙子的裙角,刹那间又缩了回去,生怕玷污了仙子的衣裳。这是怎样激动的心情啊?是谦谦君子相伴着仙子吧。没有丝毫的亵渎,只有圣洁的欣赏。多少肮脏的灵魂都会在这一刻躲向一旁,多少污秽的思想都会在这一刻变得高尚。爱这荷的高洁,爱这荷的清香,更爱这荷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行,她时刻净化着我的思想。
阳光照射不到的梧桐树荫下的水面,稀稀落落漂浮着几片荷叶。清风吹过兀自左右摇晃。水面稍开阔的地方,几只水蛭轻飘地浮在水面不时一纵一纵地前行,细长的前腿迅速地划动,还未触到叶子的边缘便急速地逃开,生怕折断了细嫩的手脚。鱼儿在温暖的水域追逐游戏,红鲤们不知是潜在水底还是在莲叶下玩捉迷藏,或许还是慵懒地赖在床上不肯让我见她们的容光。水底清晰地看见长满青苔的螺蛳,极度缓慢地蠕动着留下浅细的滑痕。
一只大红的海虾正附在荷梗上,红红的触须轻轻晃动着,正要露出头来却又被一阵微风吓得缩回了脑袋潜入了水中央。树上片片黄叶随风翩然飘落,在空中翻舞着变着各种花样忽忽悠悠地飘向荷塘。玩舌高唱的鸟儿一阵赛一阵地鸣叫,不知何时已爬上枝桠的知了鼓着两片腹翼重复着单调的声音,不知是赞誉这满塘美丽的仙子还是与那饶舌的鸟儿赛唱。
前来赏荷的人很多,稚嫩嗓音的小姑娘牵着年轻父母的手欢跳着说好漂亮好漂亮。年轻的妈妈乘机问荷花是什么颜色叶子是什么颜色,宝宝回答得也漂亮。虎头虎脑的小子拽着奶奶的手嚷嚷着要下水去捉几只小青蛙回家养,无奈的奶奶求救的眼光,不知道怎样才能安抚娇纵的孙子,只好说水里有大灰狼有水马虎。逗笑了旁观荷的我。一个年轻的女子坐在了岩石上,一头长发如黑瀑般倾泻至腰间,吸引了我的眼光。转脸竟见那脸颊上涂抹了厚厚的脂粉,哪有什么“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容光?装扮不与年龄相仿,裸露着玉腿,半舒着胸房,一副按捺不住的冲动喷薄欲出的欲望。抬眼看那举着相机的男人,竟花白了头发,满眼邪光却又故作欣赏。女孩人前越发显得轻狂,故意装出娇憨的模样,小鸟一样偎向那男人的胸膛。
嗟!污了我的眼睛,浊了我的荷塘!父女?爷孙?都不像,厌恶那暧昧的眼光,急急逃离了这方荷塘;满街找不到纯纯的眼光,最质朴的心灵或许还在深山里埋藏。可惜了这方荷塘,忍受各样的眼光,未必人人懂得欣赏。天空细雨霏霏飘落,荷塘越发显得迷蒙,是感怜这堕落的灵魂还是见怜这池边的姑娘?丑陋与美丽同在的地方。
【小题1】作者写岸边石缝间的几朵勿忘我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感情?
【小题2】这篇散文写得生动有韵味,运用了多种写景方法,请写出两种写景方法并作简要分析。
【小题3】散文起名“荷塘如诗”,结尾两段却说坐在岩石上的披发女子和举着相机的华发男子“污了我的眼睛,浊了我的荷塘”,荷塘是“丑陋与美丽同在的地方”。有人认为这是败笔是赘余,与整篇文章感情不协调,应该删去;有人认为这也是诗意,反映的是真实的社会生活;有人认为作者过于传统,“干涉”了别人的个性生活和自由。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增强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让人们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舒缓内心的压力。《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姝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姝,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却拉近了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姝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欠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
“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B.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C.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D.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妹的例子,旨在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B.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三则材料最后一段带有文学色彩的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C.对于同一综艺现象,因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D.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E. 三则材料虽然不尽相同,有报纸,也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小题3】《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