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目。
油 价 涨 了
[美]希区柯克
这是一个北风呼号、大雪纷飞的冬夜,屋子里只住着达克一个人,他是单身汉,这里又十分偏僻,没什么好消遣的,达克正坐在火炉前看杂志。
“咚咚咚”,有人敲门,十分急促,达克刚把门一开,一个“雪人”连同雪花一起被卷进了屋里。达克连忙插上门,回头一看,进来的那人穿着一件很厚的羽绒服,脚上穿的是雪地靴。他进来后在火炉前烤了好一会儿才说:“我叫莱可,我的汽车没油了,在8里外熄了火,需要油,我走了很远的路才来到这里,太太还在车里呢……而且我只需2加仑就够了……”
“你先别着急嘛!”达克不紧不慢地说,“我记起来了,我的卡车坏了后就把汽油抽了出来,或许可以卖一些给你。”莱可一听大喜,忙问:“那汽油要多少钱?”
达克盯着莱可的包,说:“今晚这样的天气认识您算咱俩有缘,就算50元一加仑吧!”
莱可一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多少? 50元一加仑?你这是在抢劫!”
达克平静地说:“现在油价涨了,再说,您想想,像这样的风雪天,人在外面很快就会冻死的,您的太太在车里肯定也快受不了啦……”
莱可实在没法,他开始数包里的钱,可钱包里只有60元,只够买一加仑,莱可愿把手表一起留下,但达克不答应给2加仑的油,他说:“我不需要您的手表,这样吧,您先把一加仑油拿回去,如果您太太带着钱,你们可以再来加油,要是没带钱,我这里可以为你们提供最便宜的食宿。”达克一边说着,一边接过了钱,走进里屋加油。一会儿,莱可便拿着仅装了一加仑油的罐子,快步走出屋门,消失在暴风雪中——他还得来,他必须从太太那儿拿了钱,再回来加一加仑的汽油!
不知过了多少时候,“嘀嘀”,门外响起了汽车声,达克上前开了门,只见莱可扶着他的太太海伦从车里走出来,她显然已被冻得快支撑不住了,他们进了屋,在炉子前依偎着坐下。
海伦对达克说:“我丈夫说了有关汽油的事,幸好我这里还有一点儿钱,我们还想买一加仑汽油。”
达克连连点头:“完全可以,不过现在油价又涨了,65元一加仑。”
“没问题,我们买了!”海伦说着,打开了随身带着的皮包,取出了一沓钱,朝着达克扔了过去:“这足够了吧!”
“够了够了……”达克弯腰去捡地上的钱,突然,他发现这些钱上面都标着香柏银行的字样,号码是连着的!他十分吃惊,但等他抬起头来,莱可的手枪已经顶到了他的额头,莱可的声音冷冰冰的:“我们的车里还有好多这样成捆的钱……”
“这么说你们抢劫了香柏银行?”
“你很聪明,但既然你已知道了,我们就不能让你活着。”莱可说着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本来我们是不想杀你的,但你的油价太高,为了再要一加仑的油,我们只能回来,而且也只能给这些香柏银行的钱!”
莱可找来了绳子,把达克的双手结结实实地捆在椅子上,使他连站都没法站起来。这种偏僻的鬼地方几天之内都不会有人来,这里温度极低,炉子里的火只够烧几个小时,火一灭谁都受不了,而且也没吃的,达克绝望了:“你太狠了,我只是诈了你一加仑汽油的钱,你却要我以生命来抵偿!”
“是吗?你不是说油价涨了吗?它的价格足以和你的生命相比。”莱可说完就走出了屋子,和海伦一起开车走了,汽车渐渐远去,没人能听到达克绝望的呼救声……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由于地处偏僻,天气恶劣,达克开始把汽油价格定在了50元一加仑,后又涨到了65元一加仑,这一贪念给他招来杀身之祸。
B.达克力劝莱可抓紧买油,并承诺可以为他们提供最便宜的食宿,这说明达克还有一丝丝的爱心,当然更体现出达克的贪心。
C.小说篇幅不长,却以充满悬念、惊险曲折的故事情节给读者展现了一场由于贪欲之心的不断增长而展开的斗争。
D.莱可的太太非常大方,尽管达克要的油价很高,但她很爽快地就答应了,并立即拿出了一沓钱扔给达克,达克非常满意。
E.达克作为一个加油站站主,却不顾行情,不顾对方的感受,随意漫天加价,终于激怒了莱可夫妇,最终被他们枪杀了。
【小题2】小说开头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是这篇小说的特色,试举两例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以“油价涨了”为题,有怎样深刻的内涵?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07 09:28: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雪夜
(日本)星新一
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了一眼。
“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体搞坏了。”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你就别操这份心了。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好。”
“也许你说得对。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我真盼望孩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
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有人来。”
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来。
“谁啊?”
“别问是谁。老实点,不许出声!”
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你要干什么?”
“少啰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
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
“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陌生人手中的匕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
“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出一股贪婪的神色。
“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房主人慌忙解释。
“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
“别,别这样。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
“滚开!”
陌生人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
两位老人无可奈何,呆呆地站在那里。
突然,喀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
房主人从呆愣中醒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打倒的。快给警察挂电话……”
很快,警察们赶来了。在楼梯口,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真晦气。”陌生人一副懊丧的样子。
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
“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儿子打倒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 “不是的。他们唯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
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陌生人“从楼梯上滚落下来”与前文“三步两步蹿上楼梯”,“ 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相呼应,揭示了主题。
B.真相大白后,陌生人没有再说话。表明他灵魂受到了震撼,人性中的某些因子在他内心深处被激活了,这是他洗心革面的开端。
C.小说结尾再一次写冬夜的静谧和像白色的小精灵一般悠然飘落的雪花。与开头完美照应,使小说首尾圆合、结构严谨。
D.结局部分由警长解开悬念。由此推知警长对辖区内居民的家庭情况较为熟悉,有较强的说服力。这样结尾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小题2】结尾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包含内容符合生活的本质,也含着小说在结构上潜伏者这种发展趋势的可能性。老人的儿子早就不在,这在小说的前文已经埋下了伏笔。请找出文中的两处伏笔。
【小题3】“世界本身就是一个谜,它有许多种解”,小说最忌讳主题鲜明,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分析这篇小说可能有的多种主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心病

凌鼎年

接到娘的电话,我颇感意外,娘说爹病了让我马上回去。今年爹七十岁,除了耳背,身子骨硬朗着呢,怎么突然就病了呢?问爹什么病,娘也不说,只说等你回来就知道了。娘的这种诡秘使我愈加忐忑不安了,已经快三个月没回家了,是该回去看看了。我放下手头的工作立马往回赶,途中我不禁想起上次回家的情景……

上次弟弟订婚,我回家还没进门,就看见娘和姨她们几个站在我家院里笑弯了腰。

“娘,我回来了,咋的啦?你们在笑什么?”

“嘘——你听,聋子聚会了……”娘用手一指屋里,故作神秘地对我说。

“哥,我说话你怎么总打岔啊?”

“什么?我说你们家老大?我没有说你们家老大!”

“我是想问你我侄子的对象是哪个村的?”

“啊?我怎么那么蠢?我怎么蠢了?你怎么一见面就骂人……”

我侧耳一听,立刻就明白她们在笑什么了。

原来是爹和姑姑兄妹俩正在屋里说话,许是遗传,他们俩都有不同程度的耳背。于是,他们每次在一起说话的时候,即使都扯着嗓子喊也还不免互相打岔。听他们说话比看喜剧小品还可笑,难怪让娘她们都笑得直不起腰来。

“爹,我接您到城里住几天?”参加完了弟弟的订婚仪式,临走的时候我大声地对爹说。

“啊?你让我到城里去搬砖?”

“我想让您去看孙子!”

“啥?你还让我系围裙,搬砖还系围裙,真是穷讲究。”

“我想接您去过五一节。”

“啊?还让我带着你大姐,你大姐哪有空?还是我自己帮你搬吧。”

“爹,我给您配个助听器吧。”

“原来就一拖拉机啊,不多,我自己就成。”

见爹完全曲解了我的意思,我都急得冒了汗。我忽然灵机一动,找来笔和纸写道:爹,我带您到城里配个助听器吧,您的耳朵这么背多别扭啊!爹看后使劲摇摇头,说:“那玩意儿太贵,我不配,这样挺好的,省得听见别人骂我说我坏话!”

我已经明白了爹的意思,看来他还是心疼钱啊。也是,为了弟弟的亲事家里已经欠了不少账,现在他是绝对不肯花那份闲钱的。

无奈我又拿起笔在纸上迅速写道:不用您花钱,我给您配。北京马上就要阅兵了,您不想看吗?您的耳朵这么背,能看好吗?我知道爹爱看新闻,每天必看。

爹看完我写的字,略一迟疑,随即摆手说:“你弟弟订亲你拿了不少的钱,我可再也不能花你的钱了,看阅兵时我把电视的声音放大点儿就行。”

“您这样不影响大家吗?”

“什么?这会影响你大妈?净胡说八道,我怎么会影响到她啊?”我一不用笔说话,爹又开始打岔了。

“唉!不和您说了,真急人。”

“啊?你说啥,我太混?臭小子,你敢骂人!”爹说着说着竟冲我瞪起了眼睛,额头上的青筋条条蹦出来,吓得我不知如何是好。

“建华,你快别跟你爹磨叨了,快走吧,别误了车。”幸好娘及时来解围。

“娘,我想带爹到城里配个助听器,省得和他说话这么急人。”

“我早就和他说过了,可他说配那玩意要花不少的钱。你弟弟要结婚了,他哪舍得花那份闲钱!”

“我给他配,不用他花钱。”

“唉!你还是先走吧,以后再说……”就这样,在娘的一再坚持下,我无可奈何地离开了家……

我风尘仆仆地赶回了家,老远就见爹摇着扇子,好端端地坐在院子里的那棵枣树下,只是人略显清瘦了些。娘见我回来,赶紧迎出来;爹看到我,嘴也笑得咧到了耳根。

“娘,您不是说爹病了吗?这不……”

“呵呵……你爹这回得的是心病。”娘笑着说。

“心病?”我疑惑不解地望着娘。

“是他让我叫你回来带他去配助听器的,有一天晚上他为了看新闻把电视的声音开得太大,影响了邻里休息,人家向他提意见了……唉!说到底他是既不好意思让你花钱,又怕耽误了收看北京阅兵。他说先借你的钱配,等冬天卖了猪再把钱还你。”

“哦,原来是这样!娘,看您说的!那我欠你们的恩情什么时候才能还清啊……好,我明天就带他去!”

我爽快地答应着,那一刻,我仿佛已经看见了爹看阅兵时那眉开眼笑的样子。

(选自《小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娘来电话说爹病了让“我”马上回去,又不说明爹的具体病情,这使“我”更加不安。这就布下了悬念,为后面的情节埋下了伏笔,增强了小说的吸引力。
B.小说中写爹打岔的语言符合当时人物对话的语境,非常生活化,表现出爹机智、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为作品增加了很多趣味,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C.“爹看到我,嘴也笑得咧到了耳根。”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地表现了爹看到“我”回来时的喜悦心情。
D.“那一刻,我仿佛已经看见了爹看阅兵时那眉开眼笑的样子。”这句话写的是“我”的想象,表现出“我”能够为爹消除心病、使爹快乐、从而实现孝子心愿的欣慰之情。
【小题2】小说用大量的篇幅插叙“我”上次回家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爹”这个人物有什么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作文课

伊朗拉·帕尔维兹

教室被柑橘树浓密的枝叶遮蔽得十分昏暗。这时老师还没有来。长满头癣的赛义德·玛赫姆德坐在我的前面。他把一根锯条熟练地插进桌缝,再用金属片拨动它,之后立刻把耳朵贴紧桌面,听那单调而悦耳的响声。阿克巴尔·阿卡则用小刀在墙上刻着自己的名字,还在名字周围绘上花朵和夜莺。

“起立!”

孩子们一起站立起来,作文老师走进教室。上个星期,老师是这样布置作文题的:“你们给自己的父亲写一封信,要求他在你们考试完放暑假以后,带你们到别墅去玩。”

作文的内容不同,写作方式也就有所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两种。诸如叙述一件或几件事情;或者给父母、兄弟、姐妹、朋友写信,可采取记述或论说的口气写,属于第一种。某某大人!我愿为您奉献一切,并衷心祝愿您幸福、安康。这种祈愿式的写法,属于第二种。当然,大家都很清楚,人的最优秀的品德莫过于诚实。只要有了诚实,卑贱也会变得高尚。第二种形式的作文,通常都缺乏充实的内容,只是不断地重复着祷告,堆砌许多无用的词藻,十分枯燥乏味。记得,每到作文课快上完的时候,那些啰里啰嗦的词藻使我觉得教室简直成了一个大垃圾箱,而老师和同学们竟然能叫这些僵死干瘪的词语飘动起来。

那天,同学们一个接一个地朗读那封要求去别墅的信。这些作文简直令人作呕。最后轮到阿卡拉希姆。他是个穷学生,但在班上却颇受尊敬。因为他既有主见,又待人和气;此外,他的见识也远比我们要广。他和我们不一样,他同社会上的人们交往很多。因为他像是家里的仆人,面包、肉、鸡、油、柴等等什么都需要他采买,他经常光顾杂货店、果品店、食品店这些地方,所以很了解社会,胆识也远远超过我们。

老师说:“阿卡拉希姆,到前面来!念一念你的作文吧!”

“是!”阿卡拉希姆立刻站起身来,往上提了提打满补丁的裤子,眼睛向四周扫视了一下,便拿起作文本,走到讲桌前面,直挺挺地站在那里。

“怎么不念呢?孩子,念哪!”

阿卡拉希姆哽咽起来,就像有个什么重物压在他的肩上,迫使他的腰弯曲下来,使他那近视的眼睛几乎贴到作文本上。他含着眼泪,颤抖着读了起来:

“我的脾气很坏的、经常发火的爸爸!老师大概由于自己生活得很舒适,就认为所有的学生也都如此,却丝毫不了解我正生活在怎样一个所谓‘家’的‘地狱’中呢!他对于您的暴躁和我的可怜竟然一无所知,不管我们的生活境况如何,竟让我给您写一封信,要求您在暑假带我到别墅去。‘别墅’——多么美好的字眼哪!在花园里采摘美丽的鲜花;在水渠边嬉戏,向同伴们身上撩水;爬到树上去玩;用绳子系在树枝上,打秋千;捏掉麦穗,用麦管做成笛子吹……多么幸福哇!老师要求您的正是这些。但是,我不知道您的‘别墅’究竟是什么样子啊?”

“他怎能知道,代替别墅的,却是每天早晨您对我的鞭答,用脚把我从梦中踢醒,叫我起来去买面包。他怎么知道我的惟一愿望并不是去别墅,而是能看到哪怕一次父亲的笑容。老师从没来过我们家,怎能知道我们家里不曾有过一刻的平静,恐怖的吼声总在屋子的空间回荡着。”

“他丝毫不知道您总是同妈妈吵架,妈妈也对您斥骂不休。而我是那么可怜,就像两块磨盘中的一颗麦粒,任凭压磨。每天晚上我还没来得及做完作业,就必须拿着瓶子为您打酒。并非我不想去别墅,而是我更需要一种最起码的爱抚和温暖。我的愿望不过是:当我熟睡时,不是用打骂,而是轻轻地把我唤醒。晚间,您不要喝得酩酊大醉,逼我穿过那黑暗的令人恐怖的小巷去为您打酒。假如我买了乳酪、肉、面包,不要百般挑剔,让我再跑一次杂货店、肉店、食品店,把刚刚买来的东西都退回去,引起商店的人对我的冷嘲热讽。我简直受不了他们的凌辱。”

“亲爱的爸爸!我不要求去别墅,只希望能有一天您不再同妈妈吵架。我爱您,也爱妈妈,你们一打起来,我该怎么办呢?为什么我们之间不能相亲相爱、互相体贴呢?为什么非要把我们家变成一个黑洞洞的墓穴呢?我不求去别墅,只愿这个黑暗的墓穴光明起来,使我能感到家庭的温暖!”

这时,阿卡拉希姆失声痛哭起来。教室一片沉寂。老师双手捂着脸。我看到泪水从他的眼角滴落到书本上。老师说道:“阿卡拉希姆,你把我的心撕碎了!回到座位上去吧,我再也听不下去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赛义德·玛赫姆德和阿克巴尔·阿卡百无聊赖地等待上课的情形,与后文写阿卡拉希姆朗读作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B.小说用议论的表达方式介绍叙述事情和祈愿式两种作文的写法,放在整篇小说中并不突兀,体现了作者对当时作文教学以及学校教育的批评。
C.作者善于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例如“提了提打满补丁的裤子”写出了阿卡拉希姆家境贫寒,最后一段眼泪“滴落到书本上”写出了老师内心的震惊。
D.小说通过阿卡拉希姆的父亲经常酗酒、对食品百般挑剔以及和妻子吵架等细节,除写出父亲脾气暴躁之外,还揭示了造成这种局面的社会原因。
【小题2】小说在叙述手法方面有何特点?你认为这样叙述的好处是什么?请简要阐述。
【小题3】小说中老师的作文要求是“你们给自己的父亲写一封信,要求他在你们考试完放暑假以后,带你们到别墅去玩”,为什么阿卡拉希姆的作文看似不符合要求,却打动了老师和同学?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街汤王

刘建超

老街最明显的建筑就是钟鼓楼。钟鼓楼是用以报时和报更之楼,晨钟暮鼓。钟鼓楼所悬挂的大钟与距其30里外的名寺白马寺所悬挂的大钟同时铸造,因铸造参数相同而产生共鸣,有了“东边撞钟西边响,西边撞钟东边鸣”的奇特景观。

与老街与钟鼓楼齐名的是距钟鼓楼百米的“马一鲜羊肉汤馆”。汤馆的主人叫马善明,长得脸宽口阔、慈眉善目,犹如一尊活佛。

据说马家羊肉汤馆的创始人就是明朝万历年间,在钟鼓楼打更的一个马姓更夫。老街的冬季干冷,马更夫便架起锅台,煮些肉汤填肚子驱寒。慢慢地,煮汤煮出了功夫。南来北往的人也常到他的锅台边讨碗汤喝,有的就告诉他一些煮汤的配料。马更夫索性辞去公差,开了家羊肉汤馆。马更夫的汤鲜香味美,名声传遍豫西,被赞为“马一鲜”。

老街人爱喝汤,早上以喝羊肉汤、牛肉汤、驴肉汤为主,晚上多喝丸子汤、豆腐汤。老街人每天要是不喝汤,就同犯了烟瘾一样没着没落的。在各种各样的鲜汤中,老街人大多还是喜欢喝羊肉汤,而羊肉汤馆里马一鲜又是汤中头一绝。马一鲜羊肉汤馆,每天五点准时开张,150碗汤卖完就打烊,一天也就个把钟点的生意。马一鲜羊肉汤馆每天的生意有限,因此,老街人要喝马一鲜的汤,也得起早不能贪睡。外地人只是知晓马一鲜的名气,能喝上一碗马一鲜羊肉汤的极少。

马一鲜的羊肉汤馆每天只做一只羊的生意。一只羊,150碗汤。马一鲜羊肉汤讲究炖功,还有独家的汤料配方,出锅的羊汤浓郁鲜香,不带膻味,色白如玉,稠似乳汁。站在钟鼓楼上能闻到羊汤的鲜香,这羊汤才算炖好。马家几代单传,到马善明,一气养下三个儿子,马老大,马老二,马老三。老街扩建,生意多了,各式各样的汤馆也开得多了,竞争也来临了。三个儿子都长大成人,老祖宗的这点手艺传给谁,让马善明有些为难。

老祖宗的东西总得传下去。马善明把三个儿子带到钟鼓楼上,用手指着远处自己家铺子的招牌,说,你们哥仨我谁也不向。明天开始,你们每人掌勺一天,三天后看结果。谁中,谁就接手咱家的生意。

马善明把生意交给儿子,每天和老伴儿到钟鼓楼上喝茶养神。

三天过去,马善明坐在堂屋里,三个儿子把各自经营所得全放在案桌上。马老二和马老三的收入明显比马老大的多。

马善明摇着蒲扇,说,这三天的生意我和你妈都有数。要说汤炖到了工夫,还数老大,只有老大炖的汤我们在钟鼓楼上嗅到了香味。老二老三,你哥俩炖的汤都还没有达到咱老马家的味道,你俩的收入却比老大的多。你哥俩给我说道说道。

老二吭哧说,汤没有炖到工夫,可是省了一些煤钱。汤快见底的时候,又来了一拨儿客人,汤不够了,我就又兑了两瓢水,人家客人也没有说啥。

老三侃侃而谈,我看了看咱这街上的几家汤馆,他们给碗里配的肉都比咱的少,我就把每碗汤都减少了几片肉。咱这也是公平竞争嘛。

马善明没再说啥,摇摇扇子,大家就散了。

马善明给三个儿子分家,其实就是分那一缸老汤。

三个儿子每人抱着一只瓦罐,站在那只大瓦缸前。马善明神情严肃,面对着一缸老汤,好似面对着列祖列宗的神灵。马家的这缸老汤不知流传了多少代。反正到马善明接过大勺时,就遵循着煲汤的家训。每天锅里的汤煮到火候了,要起出第一瓢汤倒入这瓦缸里,再从这瓦缸里盛出一瓢老汤兑入锅里,锅里的汤立马鲜香四溢。而这缸老汤如何养煨,只有马善明自己清楚,自己操作。

马善明用一只大瓢轮流给三个儿子的瓦罐里分汤,剩下最后半瓢汤,马善明脸上挂出了几丝凄惨,说,祖宗留传下来的家业我都分给你们了。是生是灭,你们自己闯荡吧。说罢,将那半瓢汤倒入了老大的瓦罐里。

老大留在原处,老二老三在西关、涧西开了新生意,一时间,马家羊汤红遍了洛城。

老街人的嘴刁,只要是老辈留下的东西,都能品出个名堂。对汤的品尝更是刁钻到了极致。你的汤少放了什么作料,熬得不够火候或者煨过了头都能品出,对店家一一道来。马家三兄弟的羊汤红了几年,老街人的口味又开始找感觉,还是喝马老大的汤感觉更适口更有回味。渐渐地,老街人就只喝马老大的汤,每天喝汤的人排成长队,马老二马老三的生意则只能勉强维持。

马家弟兄闲时聚在一起谈论生意,马老大总是要教导两个弟弟做生意要诚信、要周到、要对得起过世的父亲。两兄弟便垂着头,狠劲吸烟。

马老太太临终前,把老大叫到跟前,说,老大,你厚道,为人诚实,你的汤好还因为你爹在分家的时候,多给了你半瓢老汤根啊。把祖宗留下的生意打点好,不难。把弟弟带好,不给马家丢份也是正理啊。

马老大把两个弟弟带到钟鼓楼上,用手指着远处自己家铺子的招牌,说,明天开始,你们每人掌勺一天,看咱有没有本事弘扬马家的生意。

马老大在钟鼓楼上喝茶,每天都闻到自家铺子里飘来的香味。

一个月后,马老大把老二老三叫到一起,重新分自己的那一罐老汤。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街汤王》描绘了老街这一特定环境里生存的市井人物风情,现代和古老和谐互动,鲜活而安详。
B.作者极尽铺陈能事,写名吃羊汤“马一鲜”的来历、发展,突出了老街汤王美味、广受欢迎、一汤难求。
C.为保住招牌,使“老字号” 得以传承,马善明煞费苦心、精心考验之后,半碗汤根终于倒给老大。
D.结尾处,老大像马善明一样在城楼上摇蒲扇静观,两次特写互相映照,丰富了故事内容,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小题2】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长得脸宽口阔、慈眉善目,犹如一尊活佛。
(2)马善明脸上挂出了几丝凄惨。
【小题3】汤王的老汤有什么特殊意义?读罢本文你有什么感想?请结合文本和当今社会现实对此加以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守灯
侯发山
凌晨两点,守灯正睡得迷迷糊糊,被妈叫醒了。
海那边,万家灯火,海这边,黑魆魆一片。守灯随妈进灯塔里巡视了一遍,没发现异常,便开始保养机器。眼下是夏天,白天这里接近50摄氏度,只能把活儿撵到晚上。一台台设备锃亮光洁,一尘不染,无疑,这是妈天天擦拭的结果。
守灯五岁之前没离开过这个岛,对这个足球场一样大的岛再熟悉不过了,没有土,没有草,到处都是光秃秃的。想种点儿蔬菜都难,日头太毒,从外面运来的土过不了几天就被烤得焦干。台风一来,这些土很快就会被刮散,被海水冲走。上学后,守灯每到假期返岛时,不忘背上一大包泥土,好让妈踩一踩,接点地气……
给养船半月来一次,送些蔬菜和淡水。周围除了鸟叫、风吼和浪涛,寂静得没一丝生气。
清理完灯笼,妈又用牛皮软布擦拭灯器。守灯说:“妈,我来吧。”妈不让,说:“擦这个是要紧的活儿,也是个细活儿,用力要适当,要有耐心,稍不小心就可能造成损伤。”
看妈认真的样子,守灯心疼地说:“妈,您这辈子就没想过走出这荒岛?”
妈叹道:“说不想是瞎话,但灯塔离不了人,若是夜里灯灭了,就会出大事。”
守灯知道,这个小岛周围有多处险滩、暗礁,夜间过往船舶,都需灯塔指引。
“守灯,你马上就要大学毕业了吧?”妈轻声问道。
守灯明白,妈的潜台词是:你毕业后有何打算?妈还不到 50岁,头发已经花白相间了,脸色黑红黑红的,额头上的皱纹一道道,像是刻出来的。守灯鼻子一酸,说:“妈,我想把您带到城里去,让您安享晚年。”
妈固执地说:“我不走,我要在这里陪你爸。”
守灯的爷爷民国时期就在这里看护灯塔了,后来父亲接了爷爷的班。十多年前父亲被台风卷走后,妈就接管了守护灯塔的任务。妈说,虽说没找到父亲的尸骨,但父亲的魂在岛上,在灯塔里。
“为啥给你取名守灯,守灯守灯,就是要确保灯不出问题,让来往的船只安全地经过。” 妈大声说道,似乎生气了。
妈终于把话挑明了。妈曾不止一次地对守灯说过,他的命是渔民给的,生他时难产,当时台风突来,大雨倾盆,是渔民叫来了医生,母子才平安。
“你不回来,妈就一个人守!”妈的声音哽咽了。
随着守灯的成长,小岛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灯塔变了,塔身由矮小到高大,灯塔能源从乙炔到干电池,再到太阳能。装上新设备后,妈看不懂设备上的英文标识和操作说明,原理也搞不明白。只有小学文化的她就自学英语和航标专业教材,每天写工作日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今,她已摸索出了一套初步诊断和治疗灯塔小毛病的方法。
守灯决定向妈摊牌,不能让母亲胡乱猜疑了。他揽过妈瘦小的肩膀,说:“妈,我在学校跟导师进行了智能化航标系统设计的课题研究,实现遥测遥控功能不再是梦想。过不了多久,这里的两百座灯塔,不,全国的五千余座灯塔,采用自动化系统,就不用人看守了。”
“真的?”妈又惊又喜,眼里蒙了一层雾。
守灯重重地点了点头,说:“妈您放心,塔上的灯不会灭,我心里的灯更不会灭!”
“你这孩子,咋不早说?”妈轻轻捶打了守灯一下。她眼里的雾散了,泪出来了。
这时,一艘船从灯塔旁边缓缓经过,拉响了汽笛,嘹亮,悠扬。守灯心里暖暖的,满满的。他知道,这船是在向灯塔致敬,是在向妈致敬,也是在向他致敬。
( 选自《2015中国微型小说年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凌晨两点,妈妈叫醒儿子,母子一起进灯塔巡视,但妈妈又不允许儿子擦拭灯器,可见儿子是一个粗心大意、业务不精之人。
B.在外求学的儿子每次回岛时,都要带泥土回岛给妈妈踩一踩,可见儿子很体贴母亲,但他对母亲不愿离开海岛的想法不是很理解。
C.文中的环境描写,不仅交代了守灯人工作环境的艰苦,而且推动了情节发展,为后文儿子提出带妈进城和科技化守灯的情节作了铺垫。
D.儿子大学毕业后想带妈进城安享晚年,但妈妈不愿离开,这是母子两代人因知识差异而产生的误会,也是小说情节突起波澜的原因。
E. 小说情节简单,语言朴素,主旨深刻,为了刻画妈妈的形象,用了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环境衬托以及插叙等多种手法及方式。
【小题2】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以“守灯”为题的作用。
【小题3】小说中“妈妈”这一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结尾写到“这船是在向灯塔致敬,是在向妈致敬,也是在向他致敬。”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