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守灯
侯发山
凌晨两点,守灯正睡得迷迷糊糊,被妈叫醒了。
海那边,万家灯火,海这边,黑魆魆一片。守灯随妈进灯塔里巡视了一遍,没发现异常,便开始保养机器。眼下是夏天,白天这里接近50摄氏度,只能把活儿撵到晚上。一台台设备锃亮光洁,一尘不染,无疑,这是妈天天擦拭的结果。
守灯五岁之前没离开过这个岛,对这个足球场一样大的岛再熟悉不过了,没有土,没有草,到处都是光秃秃的。想种点儿蔬菜都难,日头太毒,从外面运来的土过不了几天就被烤得焦干。台风一来,这些土很快就会被刮散,被海水冲走。上学后,守灯每到假期返岛时,不忘背上一大包泥土,好让妈踩一踩,接点地气……
给养船半月来一次,送些蔬菜和淡水。周围除了鸟叫、风吼和浪涛,寂静得没一丝生气。
清理完灯笼,妈又用牛皮软布擦拭灯器。守灯说:“妈,我来吧。”妈不让,说:“擦这个是要紧的活儿,也是个细活儿,用力要适当,要有耐心,稍不小心就可能造成损伤。”
看妈认真的样子,守灯心疼地说:“妈,您这辈子就没想过走出这荒岛?”
妈叹道:“说不想是瞎话,但灯塔离不了人,若是夜里灯灭了,就会出大事。”
守灯知道,这个小岛周围有多处险滩、暗礁,夜间过往船舶,都需灯塔指引。
“守灯,你马上就要大学毕业了吧?”妈轻声问道。
守灯明白,妈的潜台词是:你毕业后有何打算?妈还不到 50岁,头发已经花白相间了,脸色黑红黑红的,额头上的皱纹一道道,像是刻出来的。守灯鼻子一酸,说:“妈,我想把您带到城里去,让您安享晚年。”
妈固执地说:“我不走,我要在这里陪你爸。”
守灯的爷爷民国时期就在这里看护灯塔了,后来父亲接了爷爷的班。十多年前父亲被台风卷走后,妈就接管了守护灯塔的任务。妈说,虽说没找到父亲的尸骨,但父亲的魂在岛上,在灯塔里。
“为啥给你取名守灯,守灯守灯,就是要确保灯不出问题,让来往的船只安全地经过。” 妈大声说道,似乎生气了。
妈终于把话挑明了。妈曾不止一次地对守灯说过,他的命是渔民给的,生他时难产,当时台风突来,大雨倾盆,是渔民叫来了医生,母子才平安。
“你不回来,妈就一个人守!”妈的声音哽咽了。
随着守灯的成长,小岛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灯塔变了,塔身由矮小到高大,灯塔能源从乙炔到干电池,再到太阳能。装上新设备后,妈看不懂设备上的英文标识和操作说明,原理也搞不明白。只有小学文化的她就自学英语和航标专业教材,每天写工作日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今,她已摸索出了一套初步诊断和治疗灯塔小毛病的方法。
守灯决定向妈摊牌,不能让母亲胡乱猜疑了。他揽过妈瘦小的肩膀,说:“妈,我在学校跟导师进行了智能化航标系统设计的课题研究,实现遥测遥控功能不再是梦想。过不了多久,这里的两百座灯塔,不,全国的五千余座灯塔,采用自动化系统,就不用人看守了。”
“真的?”妈又惊又喜,眼里蒙了一层雾。
守灯重重地点了点头,说:“妈您放心,塔上的灯不会灭,我心里的灯更不会灭!”
“你这孩子,咋不早说?”妈轻轻捶打了守灯一下。她眼里的雾散了,泪出来了。
这时,一艘船从灯塔旁边缓缓经过,拉响了汽笛,嘹亮,悠扬。守灯心里暖暖的,满满的。他知道,这船是在向灯塔致敬,是在向妈致敬,也是在向他致敬。
( 选自《2015中国微型小说年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凌晨两点,妈妈叫醒儿子,母子一起进灯塔巡视,但妈妈又不允许儿子擦拭灯器,可见儿子是一个粗心大意、业务不精之人。
B.在外求学的儿子每次回岛时,都要带泥土回岛给妈妈踩一踩,可见儿子很体贴母亲,但他对母亲不愿离开海岛的想法不是很理解。
C.文中的环境描写,不仅交代了守灯人工作环境的艰苦,而且推动了情节发展,为后文儿子提出带妈进城和科技化守灯的情节作了铺垫。
D.儿子大学毕业后想带妈进城安享晚年,但妈妈不愿离开,这是母子两代人因知识差异而产生的误会,也是小说情节突起波澜的原因。
E. 小说情节简单,语言朴素,主旨深刻,为了刻画妈妈的形象,用了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环境衬托以及插叙等多种手法及方式。
【小题2】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以“守灯”为题的作用。
【小题3】小说中“妈妈”这一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结尾写到“这船是在向灯塔致敬,是在向妈致敬,也是在向他致敬。”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19 08:02: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下列小题。
外婆的渡船
张俊昌
外婆早已作古了,但她那小小的渡船,却一直漂泊在我的记忆里。
每当贴村而过的老河涨水,将河中的浮桥淹没,河面变得宽阔时,外婆和外公就会把两艘木船从村西边的花园湖上摇过来。一艘是打鱼船,临时改作渡船,形如弯弯的月牙儿,船头船尾是两个封闭的小舱(存放渔网之类),船的主体部分是一个敞开的较大的空间,中间有十厘米高的横梁,横梁上、船帮上和舱板上可坐十多人。而另一艘,则是生活船,带篷,比渡船稍大些,如绍兴的“乌篷船”。 
在老河上摆渡,主要由外婆承担。渡口旁有棵大柳树,每到逢集的日子,树下就挤满了等着摆渡的人,那时候也是外婆最忙碌的,早上把一船接一船人渡向北岸,晌午又把一船接一船人渡回来。赶集人有挑担挎篮卖蔬菜鱼虾的,下集人有抱回猪崽捎回鸡鸭鹅苗的,外婆不嫌烦不嫌脏,总是笑脸相迎。她立在船头,划动双桨,身子有节奏地前倾后仰,风吹动着她那花白的头发,汗水挂满了脸颊,浸透了衣衫。虽然每渡一人只收五分钱(仅能买块烧饼,还得有粮票),但她从无丝毫懈怠,在外婆看来,自渡船泊下的那一刻起,自己便负起了一份责任:不能误人家赶路。
是啊,不能误人家赶路!
一个闷热的晚上,一道闪电忽然划破黑沉沉的夜空,一声炸雷把我从梦中惊醒,急促的雨点“啪啪啪啪”地敲打在船篷上和掩板上,外婆把我搂得更紧了。 “摆渡的!摆渡的!”急促的呼喊声传来。外婆猛地坐起来,“他外公快起来!对岸可能有人有急事,”外公似乎也听到呼喊声,一骨碌爬起来。按常规,像这样的天气是不能行船的,弄不好会船毁人亡。但外公仍将手指粗的尼龙绳,一头系在我的腰间,一头紧紧地绑在船的横梁上(以确保我留在船上的安全);便提着马灯和外婆跨到摇晃的渡船上,我看见那马灯的光亮如一束摇曳的烛火,在风雨中上下颠簸着……第二天听外婆说,小船划到北岸的村头渡口后,见四个壮汉用凉床抬来的是一位孕妇,难产,急送公社医院抢救。外婆赶紧让他们上船,待孕妇躺好后,又和外公一起投入风雨波涛之中,艰难地驾着渡船,把他们送达河对岸。说话间,外婆连连打着喷嚏,是昨晚淋雨着凉了。那位孕妇在公社医院顺利产下一个大胖小子,十天后又出现在北岸的渡口,脚刚踏上渡船就要给外婆下跪,以谢雨夜渡河之恩,外婆赶紧上前拦阻。渡船摆到对岸,人都下了船,外婆发现我手上拿着五张一元的纸币,这五元钱在当时喝喜酒上份子也是一份重礼。外婆问明情况后,立即跑上岸去,硬将钱塞给那位产妇,并说除了过河钱,多一分也不能收,如果下回过河,带上两个红鸡蛋给小外孙讨个彩头就行了。她和陪伴她的亲人们,久久地望着外婆离去的背影。
外婆摆渡的日子,也是我最开心的日子。
天一擦黑,外公就会拿起长长的竹篙撑着打鱼船,外婆蹲在船头把白色的丝网依次排到河中,第二天天蒙蒙亮起网,准能收获七八斤野生鱼来,有鲫鱼、红鲤鱼、白鱼条子,还有我最爱吃的昂刺鱼。中午外婆便会按照渔家人“河水煮活鱼”的做法,烹制出一锅昂刺鱼煮面鱼来,鱼肉嫩、汤汁鲜,面鱼儿也浸透了鱼香,好吃无比,我总会胀得肚儿圆。入夜,外婆会把我搂在怀里,静坐在船头,仰望着深蓝色的夜空,悠悠地唱起民谣来:“青石板子青,青石板上钉洋钉,一颗又一颗,数来数去数不清……”此外,通点土方土法,时而外出给渔民治点小病的外公,还常给我带回小油果子之类的糕点,虽然原料极普通,做工也粗糙,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是农家孩子极少能享用的。
外婆外公疼我,我也晓得讨他们欢心。当外婆一梭来一梭去地修补渔网时,我就在一旁给他们递线球;当外婆用断了几根齿的笕子篦头时,我就会上前从她花白的头发间捉出三两个肥胖的虱子;当听她喊身上痒得难受时,我就会走到她的背后,将小手伸进她的衣服里帮她挠痒痒。而对爱抽烟的外公,一见他拿出长长的烟袋在铜烟锅里装上烟丝后,我便会拿着火柴,走到近前帮他点烟,外公总会眯缝着眼一口一口地吸着,流露出很舒服的样子。
三十年后,我回到故乡,走过老河。
渡口上早已建起了一座横跨两岸的长桥,岸边那棵大柳树还在,静静地守望着老河。我遥望着远方,凝视着汩汩流淌的河水,不由想再听听外婆那击水搏浪的桨声,和她曾唱给我听的那些歌谣。
(节选自《散文选刊》)
【小题1】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围绕外婆的渡船来写,讴歌外婆具有的勤劳、善良的品质,也表达对外婆的眷恋之情。
B.本文语言富有特色,恰当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将马灯的光亮作比摇曳的烛火,使文章读起来有种畅快淋漓之感。
C.本文注重细节描写,每一处细节注满作者丰富的情感。如“外婆会把我搂在怀里,静坐在船外”,写出浓浓的亲情。
D.本文结构严谨,描写生动形象。特别是粗糙的手和微笑的描写,细致入微,活灵活现,那是会说话的眼睛。
E. 本文融叙述、描写、抒情为一炉,作者巧妙地把社会景象与个人情思结合起来,使文章意蕴深远,读后回味无穷。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含意。
我遥望着远方,凝视着汩汩流淌的河水,不由想再听听外婆那击水搏浪的桨声,和她曾唱给我听的那些歌谣。
【小题3】散文以“外婆的渡船”为题非常妙,试从人物形象、思路结构、表达技巧和文章主旨等角度任选两个探究标题的妙处。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人们普遍认为哲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这可能是实情。它说的是事物较深层次的问题,离现象世界较远,也发展出一套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德国哲学及其表达方式可能是其典范。叔本华称,康德的书具有“辉煌的枯燥性”,我想叔本华的评价是实事求是的。这里“辉煌”是肯定其学说的深刻,“枯燥性”可能就是指复杂艰深,很难读懂。我国康德的研究者郑昕先生说,超过康德可能有新东西,绕过康德只能是坏的哲学。如此,热爱哲学的人只能硬着头皮去啃康德的大部头著作,这当然是必须的。我常常将这种研读看成是在迷宫中寻找珍珠。不过,任何表达方式发展到极致就有些让人消受不了。也许受德国哲学传统的影响,很多哲学工作者都有一种崇尚模糊思辨、玩弄晦涩概念,以显示自己高深的倾向。

②坦率地说,我不喜欢这种过于极端的倾向。在我看来,哲学家,即便是大师级的哲学家的中心思想都是明确的,之所以长篇大论只是为了向别人,特别是那些假想的“敌人”提供强有力的、理性的论证,这些论证就像架在城堡围墙上的大炮,是用来吓唬潜在敌人的。而城堡本身并不怎么复杂。哲学家进行论争,施展逻辑力量,就是行攻防之事,如若“攻防”太过繁复,读者在这概念的迷宫中往往会迷失方向,难以接近论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我想,言说与写作尽管免不了要有逻辑的“铺陈”,但应尽量使之线索清晰、明白晓畅,□□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或□)应当有深入浅出的表达,这应当是现代写作者所追求的境界。

③不过,这大概反映了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在各类人物,特别是学者中,认为文字上容易明了的东西大概是浅薄的,而口气大的,充满生造术语或搬用遥远学科概念,语言晦涩难懂的,大概是高深的。结果,那些扎扎实实、文字明了易懂的作者不被重视,而说大话、玩概念、搬用或生造术语的作者却博得青睐。

④我觉得现在国内出版的哲学著作仍然有这个特点。这种晦涩的语言表达,使读者很难确认他究竟说了些什么,哪些是模棱两可的,哪些可能是错误的。当一个哲学思想的表达如此含糊和艰涩,以致人们根本不可能知道他想说的意思究竟是什么,这是极不负责任的,这使得人们甚至不能说:“亲爱的教授,这是错误的”。如果人们真的想要负责任地谈论,人们就必须明白他想说的究竟是什么,能够指出他的哪些谈论是错误的。这种晦涩的谈论方式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科学的讨论中,当然,首先是在哲学中,甚至到达这种地步,如果某个人以人们能够接受的语言,简单而清楚地谈论,那么这个人就会被认为对真正的学术一窍不通。

⑤就说海德格尔吧,去读读他的 《艺术作品的本源》,多么吸引人的一个题目!可读他的这篇文章就像进入了一个概念的迷宫。可全世界大多数自称哲学家的人都在钦佩和效仿海德格尔,看看他给世界开出的处方,听起来辉煌灿烂,实际上却毫无内容。他宣扬的所谓 “诗意地栖居”的学说,看上去那么美,但当他在课堂上行纳粹礼,喊:“嗨,希特勒”时,这个“栖居”显然不像是“诗意”的。我当然不否认他有一些“深刻的”言说,我有时也喜欢引用,但他的整个学说却是让人难以消受的。由于他自己声称他的思想深奥难懂,于是读者也跟着感到一种似是而非的满足。我怎么都觉得人们的赞美声就像《皇帝的新衣》中的那些 “众人”,就让我做那个看不见皇帝身上的“新衣”,任由那些“众人”嘲笑的孩子吧!

⑥波普是个严谨的当代哲学家,他为世界提供的思想是明确的,也因此,他的思想真正对人类今天的活动产生了一些影响。他指出,晦涩繁琐是一种伪装成深刻的语言污染。关于环境污染人们已经谈论了很多,关于语言污染人们却很少谈到,然而它却是更严重的问题。这不仅因为它的发展日甚一日,而且因为它侵蚀了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义务和良心。

⑦当我们在民众面前侃侃而谈时,我们应该反省,我们是不是在故弄玄虚、哗众取宠地空谈。波普在其晚年出版的 《寻求更好的世界》一书中说,“知识分子有一种非常特殊的责任,由于他拥有从事研究的特权和条件,因此他对周围的人(或社会)也负有义务,即把他的研究结果以最简单清楚的形式十分谦虚谨慎地陈述出来。最坏的事情就是,知识分子试图在社会面前以伟大的先知自居,并用含混晦涩的哲学去影响人们,这是对神圣精神的犯罪。谁不能简单清楚地陈述,谁就应该沉默并继续工作,直到他能清楚地表达为止”。我很欣赏波普的这段话,知识分子负有不可取代的对有关文化、国事、尤其是伦理问题进行公开讨论的责任。他必须学着做一个能清晰、简约说话的人,这是让别人能够对此表达意见的前提,除非你害怕别人对你的质疑。

   (选自2012.2.11《解放日报》第6版)

【小题1】联系上下文,第②段空白处适合的一项是
A.因为 所以B.虽然 但C.即便 也D.由于 因此
【小题2】第②段中“铺陈”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①段中“我常常将这种研读看成是在迷宫中寻找珍珠”一句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如何?请简要评析。
【小题4】下列各项对文本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康德的书具有 “枯燥性”,但也有新东西,为此,热爱哲学的人只能硬着头皮去啃康德的大部头著作。
B.文中作者把“哲学道理”和“强有力的、理性的论证”,分别比作“城堡”和“大炮”。
C.作者把那些赞美深奥难懂的海德格尔学说思想的人,比作《皇帝的新衣》中那些阿谀奉承的大臣们。
D.作者推崇波普,因为他是一个严谨的当代哲学家,为世界提供的思想是明确的,他的思想真正对人类今天的活动产生了一些影响。
【小题5】下列最适合做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A.哲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B.晦涩的谈论方式可以休矣
C.以简约的方式谈问题
D.做一个清晰简约说话的人
【小题6】文中提到:“晦涩繁琐是一种伪装成深刻的语言污染”。其实如今社会上的“语言污染”现象既多又严重,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举例谈谈你对“语言污染”的认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华威先生

张天翼

转弯抹角算起来──他算是我的一个亲戚。我叫他“华威先生”。他觉得这种称呼不大好。“天翼兄你真是!”他说。“为什么一定要个‘先生’呢。你应当叫我‘威弟’。再不然叫我‘阿威’。”  

把这件事交涉过了之后,他立刻戴上了帽子:“我们改日再谈好不好,天翼兄。我总想畅畅快快跟你谈一次──唉,可总是没有时间。今天刘主任起草了一个县长公余工作方案,硬要叫我参加意见,叫我替他修改。三点钟又还有一个集会。”

这里他摇摇头,没奈何地苦笑了一下。他声明他并不怕吃苦:在抗战时期大家都应当苦一点。不过──时间总要够支配呀。

“王委员又打了三个电报来,硬要请我到汉口去一趟。我怎么跑得开呢,我的天!”

于是匆匆忙忙跟我握了握手,跨上他的包车。

他永远挟着他的公文皮包。并且永远带着他那根老粗老粗的黑油油的手杖。左手无名指上带着他的结婚戒指。拿着雪茄的时候就叫这根无名指微微地弯着,而小指翘得高高的,构成一朵兰花的图样。

他的时间很要紧。他说过──

“我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我还希望一天不止二十四小时。救亡工作实在太多了。”

接着掏出表来看一看,他那一脸丰满的肌肉立刻紧张了起来。眉毛皱着,嘴唇使劲撮着,好像他在把全身的精力都要收敛到脸上似的。他立刻就走:他要到难民救济会去开会。

照例──会场里的人全到齐了坐在那里等着他。他在门口下车的时候总得顺便把车上的踏铃踏它一下:叮!

同志们彼此看着:唔,华威先生到会了。有几位透了一口气。有几位可就拉长了脸瞧着会场门口。有一位甚至于要准备决斗似的──抓着拳头瞪着眼。

华威先生的态度很庄严,用种从容的步子走进去,他先前那副忙劲儿好像被他自己的庄严态度消解掉了。他在门口稍微停了一会儿,让大家好把他看个清楚,仿佛要唤起同志们的一种信任心,仿佛要给同志们一种担保──什么困难的大事也都可以放下心来。②他并且还点点头。他眼睛并不对着谁,只看着天花板。他是在对整个集体打招呼。

会场里很静。会议就要开始。有谁在那里翻着什么纸张,窸窸窣窣的。

华威先生很客气地坐到一个冷角落里,离主席位子顶远的一角。他不大肯当主席。

“我不能当主席,”他拿着一支雪茄烟打手势。“工人救亡工作协会的指导部今天开常会。通俗文艺研究的会议也是今天。伤兵工作团也要去的,等一下。你们知道我的时间不够支配:只容许我在这里讨论十分钟。我不能当主席。我想推举刘同志当主席。”

说了就在嘴角上闪起一丝微笑,轻轻地拍几下手板。

主席报告的时候,华威先生不断地在那里括洋火点他的烟。把表放在面前,时不时像计算什么似地看看它。

“我提议!”他大声说。“我们的时间是很宝贵的:我希望主席尽可能报告得简单一点。我希望主席能够在两分钟之内报告完。”

他括了两分钟洋火之后,猛地站了起来。对那正在哇啦哇啦的主席摆摆手:“好了,好了。虽然主席没有报告完,我已经明白了。我现在还要赴别的会,让我先发表一点意见。”

停了一停。抽两口雪茄,扫了大家一眼。

“我的意见很简单,只有两点,”他舔舔嘴唇。“第一点,就是──每个工作人员不能够怠工。而是相反,要加紧工作。这一点不必多说,你们都是很努力的青年,你们都能热心工作。我很感谢你们。但是还有一点──你们时时刻刻不能忘记,那就是我要说的第二点。”

他又抽了两口烟,嘴里吐出来的可只有热气。这就又括了一根洋火。

“这第二点呢就是:青年工作人员要认定一个领导中心。你们只有在这一个领导中心的领导之下,大家团结起来,统一起来。也只有在一个领导中心的领导之下,救亡工作才能够展开。青年是努力的,是热心的,但是因为理解不够,工作经验不够,常常容易犯错误。要是上面没有一个领导中心,往往要弄得不可收拾。”

瞧瞧所有的脸色,他脸上的肌肉耸动了一下──表示一种微笑。他往下说:

“你们都是青年同志,所以我说得很坦白,很不客气。大家都要做救亡工作,没有什么客气可讲。我想你们诸位青年同志一定会接受我的意见。我很感激你们。好了,抱歉得很,我要先走一步。”

把帽子一戴,把皮包一挟,瞧着天花板点点头,挺着肚子走了出去。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我”与华威先生的交往,以“我”的视角观察华威先生,增强了文本的真实感。
B.华威先生虽有种种缺点,可是他让“我”称他“威弟”、“阿威”,推辞不当难民救济会的主席,显示出他谦和民主的一面。
C.小说借助传神的肖像、语言、动作等细节,不动声色地刻画华威先生的形象特点,含蓄深沉,发人深思。
D.小说塑造了抗战时期华威先生这样典型的官僚形象,带有强烈的讽刺性,表现出了高超的讽刺艺术。
【小题2】概括三处划线句子分别体现了华威先生怎样的形象特点。
【小题3】华威先生处处宣扬自己很忙,没有时间。你如何看待华威先生的“忙”?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商品经济以货币为价值尺度和流通媒介。帝制国家控制商业的手段,除了超经济强制性的法规——如果定商人社会地位、户籍及垄断个别生产与交换部门等之外,最重要的手段是税收政策、货币政策和金融体制。中国帝制时代大多数时期,政府控制货币的制作、发行、各币种比价。政府对货币的一般控制,包括统一货币和控制货币供给量,对于维系市场秩序关系甚巨。这是帝制体系与商业长期共生的基础之一。但货币既被政府权力牵系,更由经济本身左右。即使集权专制的政府,也不能完全控制货币运行。

一般说来,商品经济愈发达,货币运行控制的复杂性愈高;市场开放性愈强,政府对货币的控制力愈弱。明代以前,铜钱、纸币、白银皆已经作为货币使用,但相关的理论皆不甚透彻,很大程度上处于经验的水平。明前期参酌前代经验和政府需求,试图以完全由政府发行的纸钞作为主币,以铜钱为辅币运行,通过货币较大程度地控制社会财富。此种企图,盘剥社会的幅度过大,遭遇市场和社会抵抗。各种诉求博弈的结果,出现白银为主币、铜钱为辅币,伴随政府强行保持的少量纸钞的局面。政府在货币流通领域地位的弱化,实际上部分消解了政府对商品经济的强控制,扩大了市场本身的自由度。稍后,大量域外白银进入中国,逐渐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贵金属货币一般比铜币能够支撑更活跃的商品经济。但是明代的白银货币不是政府发行的,而是以银块的形态作为流通货币进入市场,所以,白银在发挥价值尺度和流通媒介的同时,通过摆脱政府铸造与发行过程,严重瓦解了帝制国家对商品市场的控制力。这其实是明代商品货币经济长足发展但明朝统治并没有从中汲取到巨大效益的主要原因。明朝政府难以通过货币发行调控货币供给、物价,更难以运用通货膨胀手段实现借贷或者隐性收取社会财富,增加财政收入的手段主要是增税,或者通过赤裸裸的掠夺,于是明朝迅速彻底失去社会支持。明朝后期的财政危机,乃至明朝的崩溃,与此关系甚大。中国帝制国家体系通过各种中央集权机制实现社会控制,然而在明中期市场经济大幅度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的当口,政府失去了调控市场的最重要手段,因而也就失去了操控社会财富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明朝的瓦解,是雪崩式的。当时试图挽救明朝统治的士大夫绞尽脑汁,不惜牺牲生命,但既没有看到问题的症结,实际上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手段。

(选自《明清商业与帝制体系关系论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税收政策、货币政策、金融体制和超经济强制性的法规是帝制国家控制商业最重要的手段。
B.帝制体系与商业之所以能够长期共生是因为政府对货币的控制,对于维系市场秩序关系甚巨。
C.政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统一货币和控制货币供给量,但货币的运行却完全是由经济本身决定。
D.界定商人社会地位、户籍及垄断个别生产与交换部门等法规超越经济却可以影响到商业发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先指出商品经济中货币的作用,再讲到帝制国家控制商业的手段、影响及其局限性。
B.文章后两段主要论述了明代国家控制货币的手段以及最后的财政危机,揭示其崩溃的症结所在。
C.文章列举明前期政府想要控制社会财富遭抵抗的事例说明集权专制的政府不能完全控制货币运行。
D.文章最后一段指出政府失去了调控市场的手段无法操控社会财富直接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完全由政府发行的纸钞作为主币,实际就是为了通过控制货币达到较大程度控制社会财富,盘剥社会财富的目的。
B.明代商品货币经济长足发展但明朝统治并没有从中汲取到巨大效益的主要原因是白银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货币。
C.明朝政府难以运用通货膨胀手段实现借贷或者隐性收取社会财富,说明明代国家不完全具备金融运行的能力。
D.既掌握不了货币的发行权和流通控制,又受货币、市场经济的重大影响,这些问题当时无法找到从根本上解决的手段。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人才创新创业优质生态圈发展报告(2018)》既是首次对我国一线城市、一线城区人才创新创业生态圈综合评估的成果,也是了解我国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整体状况的重要参考。

报告针对人才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引才难、成才难、留才难”的问题,提出了“人才创新创业优质生态图”的概念,研究破除引进人才中“钱来钱往”的怪图,努力实现“以心换心”的境界,打造一个不仅引才聚才、更育才养才、助才用才的安居乐业生态系统,打造创新型人才成长高地,从而不断提升区城创新力与竞争力,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评估结果显示,一线城市的人才创新创业优质生态圈中,北京平均水平最高,其他名次分别为广州、深圳、上海和杭州。

(摘编自《中国人才创新创业优质生态圈发展报告(2018)》)

材料二:

硅谷风投教父保罗·格雷厄姆说“创业者要去配得上自己雄心的地方生活”,因为完成一番事业需要支持者、资助者,而一个适合的环境会让创业者如鱼得水。现实也正是加此,少数中国“创业之城”孕育了中国绝大多数成功的互联网公司。

按城市划分,统计的互联网独角兽公司中,北、上、广、深,就这五座城市拥有的独角兽公司占了百分之九十以上。

“独角兽公司之都”离不开北京丰富的人才、资本、媒体等资源,但更与其活跃的创业氛围息息相关的是对创业理想宽容度高。在北京,起进任何一个的咖啡馆,你都可以听到有人在谈论互联网,“电子商务、流量、直播、网红、用户体验、商业接式·……”没人会嘲讽你的梦想,反而会和你一起思索,甚至可能一起去实现梦想。

金融业是拉动上海经济的重要动力,上海的金融环境让马云也不得不将支付宝总部从杭州迁到上海。既然上海的独角兽公司数量仅次于北京,那为什么上海的整个互联网创业氛围给人一种冷清的感觉?上海没有出现滴滴、快的这样前期靠大景烧钱来获取用户、培养市场的公司。在资本寒冬未来临之前,一个北京的创业者只要有了想法,就会先去实行,然后创始人再到投资者面前“忽悠”一番,差不多钱就会到账了,而对上海的创业者来说精打细算才是其鲜明的风格。

广州是以低调、务实、不喜张扬的从商风格著称的老牌商埠,2014年全国城市GDP排名第三、机场吞吐量全国城市第二、高校教量全国第二……广州的创业优势,更多地体现在一线城市的丰富资源上。但与深圳相比,科技创新是广州明显的短板。

在杭州的8个独角兽公司中,除去蚂蚁金服是阿里巴巴的,剩下的7家中有4家都是与电商相关的,这或许是因为阿里巴巴早已为他们培育了一个较为成熟的电商市场环境。阿里巴巴的存在就像一个核电站一样,它的能量辐射着整个杭州的创投圈,令整个城市的产业和创业环境都趋于“互联网化”。

深圳的互联网独角兽公司数量有7个,仅智能硬件就占了3个。这与深圳完善的硬件生态链以及政府对高科技产业的扶持密切相关。深圳几乎没有本土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但它却在八九十年代孵化出了像华为、中兴、腾讯这样的明星企业——这些企业靠的都不是忽悠与概念,而是扎实的研发与强大的现金流能力。

注独角兽,古代神话传说中一种头顶正中长有一支单角的动物。文中“独角兽”指估值达到10亿美元的未上市企业。

(摘编自网络)

材料三:

 

(摘编自《中国独角兽报告:2019》)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第一次对一线城市和一线城区人才创新创业生态圈进行综合评估,其结果可帮我们了解我国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整体状况。
B.《中国人才创新创业优质生态圈发展报告(2018)》提出“人才创新创业优质生态圈”的概念,解决了“引才难、成才难、留才难”的问题。
C.“独角兽”是古代西方神话传说中一种头顶正中长有一支单角的神奇动物,在材料中用它来比喻未上市的、估值达10亿美元的企业。
D.北京之所以被人们称为“独角兽公司之都”,是因为北京所拥有的独角兽公司最多,差不多是上海、杭州、深圳这三座一线城市的总和。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线城市用“钱来钱往”的方法是不能引进人才的,只有用“以心换心”的方法才能引进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B.保罗·格雷厄姆认为,一个有雄心壮志的年青人,只有到一个同样有雄心壮志的地方工作,才能施展才华。
C.在北京,不管你的互联网理想是什么都能得到尊重,甚至还可能有人投资助你实现理想,但上海却不是这样。
D.广州作为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独角兽公司比深圳少,这是因为广州与深圳比起来,科技创新要略逊一筹。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分别概括说明北、上、广、深、杭这五座城市拥有众多独角兽公司的原因,以及这五座城市拥有众多独角兽公司的一个共同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