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菜大爷

刘奇叶

菜大爷是居住在城郊西村的一位退休工人。菜大爷姓蔡,“菜大爷”不是他的真名,而是邻里送给他的一个雅号。

菜大爷的住房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建造的砖瓦民房,后面有个小菜园子。退休后,他把下地种菜当作一种乐趣。菜园子一年四季都能产菜,除了供给他与老伴儿老两口平常生活吃菜外,总是还剩余不少菜。于是,菜大爷在闲余之际也挑着自己种的菜到菜市场上去卖。

菜市场离菜大爷的家很近,穿过一条街道就到了。买菜的很有眼光,尝过菜大爷的菜后,下一次哪怕菜大爷卖得比其他的摊位贵,也会被一扫而光。

人们知道,菜大爷种的菜用有机肥料施肥,吃起来好吃又健康,属于真正绿色环保的蔬菜。菜大爷除了平常注意累积肥料,还经常去附近的养猪场挑猪粪施肥。渐渐地,前来买菜的人们都知道了菜大爷的菜好,亲切地称他为“菜大爷”。知道大伙儿对他种的菜十分钟爱,每次上市场卖菜归来,菜大爷心里头总是乐滋滋的。

儿子在外地工作,多次提出想接老两口过去一块生活,但菜大爷觉得现在的生活很不错,他喜欢这种自娱自乐卖菜的滋润生活,所以一直没有答应儿子离开这个城市,他也打心里舍不得这个菜园子。

隔壁的邻居老李头也卖菜,但他的菜是从外地贩来的蔬菜,属于无机肥料种植的那一种,味觉营养都没法跟菜大爷的菜比,人们一般不喜欢买他的菜,所以老李头每天卖菜总是早上出去,很晚才归来,有时候还要剩余些许残菜回来。

偶尔,老李头会同菜大爷一块去市场卖菜,两人年龄相仿,又是邻居,还算谈得来。

一天,老李头天没亮就贩回满满一担的蔬菜,在家里照常分拣为几元一把的小份后,刚要挑市场上去卖,突然感到肚子一阵绞痛,顿时瘫倒在地上。这一切正好被菜大爷瞧见了,他赶紧叫车把老李头送进了医院急救,接诊医生说是急性阑尾炎,需要做切除手术。

手术后的第二天,菜大爷去医院看望老李头时,老李头躺在床上动弹不得,老伴儿正在给他喂粥,一见菜大爷来了,老李头两口子一个劲地道谢。见老李头手术很成功,菜大爷也为他高兴。聊天中,一贯热心肠的菜大爷问老李头还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没有,如果有就尽管说,邻里邻居的互相照应嘛。老李头听了,却欲言又止的样子,菜大爷便追问他是什么事情。原来,他是心痛前日贩回的一担蔬菜还放在家里没有卖掉,担心自己住院几天后,那一担蔬菜会白白地烂掉,怪可惜的。菜大爷听了,未加思索地答应帮老李头把菜挑去市场上卖了。

回去后,菜大爷二话没说,到了老李头家便把那担蔬菜挑去了市场。才到菜市场口,买菜的人们就一窝蜂围拢上来,容不得菜大爷说明一下这菜的情况,那担菜就被一扫而光了,哪有菜大爷陈情解释的空隙?望着一副空空的担什和一堆零零碎碎的钱币,菜大爷愣在那里好一阵,仿佛做了一件大亏心事似的。

当天下午,菜大爷把卖菜的钱如数交给了老李头,说了一声家里有事就走了。老李头高兴地接过钱一点,居然比平常赚的钱要高出一倍多。他心里对菜大爷钦佩得五体投地!

半个月之后,老李头出院了,特地买了两瓶好酒去敲隔壁菜大爷家的门,结果敲了半天没有人应。老李头问其他邻居,邻居说,菜大爷老两口搬儿子那儿去了。

菜大爷为什么突然搬走了呢?好久好久,老李头仍没有想明白。

(选自2016年第4期《小说月刊》)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写菜大爷的儿子在外地工作,多次提出想接老两口过去一块生活,这是倒叙手法,这种写作技巧的运用,避免了平铺直叙。
B.小说开篇交代“菜大爷”雅号的由来,一方面和老李头卖菜弄虚作假欺骗顾客形成对比,另一方面也为下文写他特别重视清名埋下伏笔。
C.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物的内心,比如菜大爷替老李头卖完菜后,“望”的动作,“愣”的神情,寥寥数语,就刻画出他的愧疚。
D.小说中两次写到菜大爷的菜“被一扫而光”,突出了顾客对菜大爷的信任,说明不管是否绿色环保,只要是菜大爷卖的菜,顾客都欢迎。
【小题2】小说突出了菜大爷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菜大爷突然搬走为结尾有什么好处?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16 09:07: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寻我家

蔡 楠

我开始寻找我家。

我不知道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丢失了自己的家的。我们这座新兴的城市并不大,我曾经骑着摩托在阳光灿烂的时候围着这座城市不停地寻找,找遍了大街小巷高楼平房,都没有找到。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我到电视台去登广告。

我的广告词是这样拟写的:(某男人因不慎丢失家庭一个,内有三十岁的年轻妇女一名,外带一六岁男孩。另有家具什物若干。记忆中家庭住址在×××街××巷×号,有线索者,请通知电视台广告部转,重谢!)我把广告词交给部主任,部主任又将它交给台长。台长大笔一挥作了批示:现在丢失家庭的人很多,据统计在我市30一40岁年龄段的人群中,丢失家庭率高达67.8%,且有不断上升之趋势。这是一个值得特别注意的问题。为帮助他们尽快与家人团聚,凡来我台登播寻找家庭广告者,一律免费!我谢过台长,留下手机号码,出了电视台。

登出广告的第二天上午,我的手机响了,是电视台打来的。他们已经为我找到了家,一会儿就派车送我回去。

我激动万分,坐着电视台的车踏上了归家的路。车子七拐八绕,在一幢高大的建筑物前停下。广告部主任领我绕过高大建筑物,拐进一条小巷,在一个古铜色的铁门前,他和蔼地对我说,到了,这就是×××街××巷×号,你回家吧!

我掏出钥匙开门。啪,锁开了。我终于又一次走进了自己的家。我看见妻子正在客厅猫腰撅腚地擦地,六岁的儿子正在写字台上写作业。我没敢打扰他们,我想悄悄绕过客厅回到我和妻子的卧室。这时妻子扔掉抹布惊慌地开口了,“站住!你是谁?你想干什么?”

“钟蕾,是我呀!我叫着妻子的名字,我回自己的家来了!”

钟蕾后退一步,定定地望着我,“这怎么是你的家呢?”

“这怎么不是我的家呢?你看这两间正房两间陪房,是我操持着盖的。院里的石灰砖是我的哥儿们替咱们砌的,客厅这套进口仿皮沙发是我打三折优惠从一个关系店里买来的,卧室里挂着的那幅字是著名书法家铁西为我写的,他还请我雅正呢!这怎么就不是我的家呢?”

“你说得一点不错,这些都是我丈夫干的。可我怎么就不认识你呢?”钟蕾仍然摇着头。

“你怎么会不认识我呢?我们是在一九九〇年五月一日结的婚对不对?你后背靠近臀部的地方有一颗黑痣对不对?我们的儿子是在我们结婚一周年纪念日出生的,今年六周岁了对不对?再有他随你的姓叫钟小雷对不对?”

“对呀对呀对呀,你说得非常正确,我也好像在哪见过你,可我怎么就想不起你来呢?”钟蕾睁大眼睛,上下左右地探测了我一圈,仍然摇头。她喊来了儿子,“钟小雷过来,你看看这个闯进咱们家的人,他是你爸爸吗?”

“不是”,钟小雷瞪着骨碌碌的眼睛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爸爸不是正在厨房做饭吗?我去喊他来,爸爸,爸爸——”

我的儿子钟小雷从厨房里喊来了他的爸爸。是他爸爸,却不是我,是一个围着围裙,满手油渍的中年男人。那男人四方大脸,一脸的愚钝。天哪!我什么时候变成了这副模样,我比他要年轻要英俊,比他能挣钱,比他能做事,比他……

一阵凉彻骨髓的悲哀袭来,我逃也似的离开了这个失而复得的家。

大街上,杨花柳絮漫天飘舞,我在杨花柳絮中迷失。这明明是我的家,这又不是我的家,那我的家在哪里呢?

我至今仍在寻找。

(刊于《微型小说选刊》2002年第22期)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电视台长批示登播寻找家庭广告一律免费,是为了帮助越来越多的像“我”一样丢失了家庭的人,这表明“丢失家庭”是一个越来越普遍的社会现象。
B.小说中“我”曾是一个爱家顾家的男人,这从“我”记得结婚的日子,记得房子是自己亲自操持着盖的,记得沙发是自己托关系买的等细节描写中可以得到证实。
C.我明明记得详细家庭住址,电视台根据线索找到了我家,我用身上的钥匙打开了自家大门,小说结尾却说这里不是我家,这是用荒诞的情节表达生活的真实。
D.我逃也似的离开了这个失而复得的家,是因为家里的妻儿并不认识我;我感受到了凉彻骨髓的悲哀,这说明我对家庭彻底地绝望了。
【小题2】小说结尾写到“这明明是我的家,这又不是我的家”,“我”最终在杨花柳絮漫天飘舞中迷失,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那个“围着围裙,满手油渍,四方大脸,一脸的愚钝”的中年男人究竟是谁?请简要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字史料和口述史料都不一定准确,对实物史料的鉴定又往往见仁见智,所以研究历史必须具备考证的功力。清乾嘉时代,考证学基本上局限于文献典籍范围。1925年,王国维提出了“二重证据法”,用甲骨文等考古资料(即“地下之新材料”)跟传统典籍文献(即“纸上之材料”)互相释证,扩大了研究者的视野。20世纪90年代,史学家杨向查等进而提出了“三重证据法”,自觉吸收了民族学、民俗学的资料研究历史,其中既有文字材料,又有非文字材料,如实物形态、图案花纹、装饰美术、民间信仰、风俗制度、民间艺术游戏、建筑遗痕等,21世纪初,又有学者把出土和传世的古代文物与图像资料作为文献以外的第四重证据,以期达到“立体释古”的目的。

图像史料似乎是一种新的概念,但中国自古就有图史互证、从画面寻找历史痕迹的传统,方式之一就是古籍中的“左图右史”。南宋史学家郑樵在《通志》中指出:“图谱之学,学术之大者。”“图,经也;书,纬也。一经一纬,相错而成文。”古代的岩画、铭刻、造像、字画等,都是重要的图像史料。西方也有困像学研究这一学术门类,致力于研究图像的“自然意义”“常规意义”和“本质意义”,除了用图像印证历史之外,还考证图像本身的真伪,图像比文字更具直观性,也提供了可能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一切图片、实物、影视作品,都应该成为图像资料库中的藏品。比如研究中国古代礼学,主要依据的是文字资料,缺少直观性。幸而古代礼学中有礼图传统,可以弥补文字记载的不足。五代宋初数崇义的《三礼图》,提供的是礼器的图像;南宋杨复的《仪礼图》,提供的是仪节的圈像。如今借助真人演绎,应用3D数字技术进行录影,更进一步改变了古代困像的静止状态,使传统礼图变成了“活动的礼图”。

图像史料中的岩画是记录人类想象力的最早证据。在非洲大陆,现保存了一千万幅岩画,其中有些动物题材的岩画已有两万七千年的历史。岩画中除动物之外还有各种人像,或从事狩猎,或从事生产,是人类祖先生活的原始记录。在中国东部沿海和北方地区,也有三条连续性的人面岩画分布带,总长为四千余千来,这些岩画呈现了甲骨文、金文的雏形,可与上古神话相对应,证实中国史前出现过太阳崇拜,成为“天人合一”观念的源头,弥补了先秦典籍的缺失。

年画也是一种图像史料。木版年画从宋代形成到明末清初大规模普及并流传至今,已逾千载,中国年画产地约有二十处,翻版刻印的地区则难以确数,年画题材广泛,蕴含着大量的民俗信息和历史文化信息,折射着民间的生命追求和精神信仰。

(摘编自陈漱渝《文学史料的鉴别与考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扩大研究者的视野,王国维提出用考古资料与传统典籍文献互相释证的“二重证据法”。
B.为了达到“立体释古”,有学者把出土和传世的古代文物与图像资料作为第四重证据。
C.西方虽然也有图像学研究,但致力于研究图像的其他方面,并没有把图像作为史料来研究。
D.中国东部沿海和北方地区人面岩画分布带的发现,证实了太阳崇拜最早出现在中国。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1段围绕研究历史必须具备考证的功力,介绍了我国近现代考证学的发展历程。
B.文章以南宋郑樵的《通志》论证了中国自古就有图史互证,从画面寻找历史痕迹的传统。
C.文章举传统礼图变成了“活动的礼图”之例,说明图像史料可以弥补文字记载的不足。
D.文章以非洲大陆现保存的一千万幅岩画的内容阐释了“岩画是图像史料中最重要的”这一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在研究历史中重视对图像史料的研究考证,就不会存在对实物史料的鉴定见仁见智的现象。
B.民族学、民俗学中无论是文字材料还是非文字材料,都可以作为第三重证据用来研究历史。
C.古代的岩画、铭刻、造像、字画等,都是重要的图像史料,都应该成为图像资料库中的藏品。
D.年画包含着大量的民俗信息和历史文化信息,折射着民间的生命追求和精神信仰,因此年画也是图像史料。

同类题3

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8 年 4 月 2 日,教育部制定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其中提到发展 目标:

到2020 年,基本完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 布局,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人才培养和科学 研究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

到2025 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取得一 批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部分理论研究、创新技术与应用示范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有效支撑我国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智能社会建设。

到2030 年,高校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 能发展的人才高地,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摘编自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

材料二

2018 年 6 月 8 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 计划》,在回答“《行动计划》在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方面有何举措”的问题时,相关负责 人说:支持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设置人工智能学科方向,深入论证并确定人工智能 学科内涵,完善人工智能的学科体系,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支持高校自主设置相 关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加快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 版),积极开展“新工 科”研究与实践,重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控制、数学、统计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 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校 对照国家和区域产业需求布点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和资源向教育 教学转化,推动人工智能重要方向的教材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推动编写一批具有国际一流 水平的本科生、研究生教材和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将人工智能纳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 学内容。引导高校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并通过增量支持和存量调整,稳步 增加相关学科专业招生规模、合理确定层次结构,加大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力度。此外, 还要努力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在中小学阶段引入人工智能普及教育;不断优化完善专业学 科建设,构建人工智能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于一体的高校教育体系;鼓励、支 持高校相关教学、科研资源对外开放,建立面向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人工智能科普公共服务 平台,积极参与科普工作。

——摘编自中国政府网

材料三

6 月 10 日,在江汉大学举行的高校招生咨询会上,人工智能成为了家长和考生最关注的专业之一,多数家长们看好它的就业和薪资前景。

长江日报记者发现,大数据、机器人工程成高校爆款专业,教育部在汉高校在设置此类专业时非常积极主动。在湖北今年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高校里,除武汉大学 和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 南财经政法大学双一流高校全部“集体上线”。

省属高校中,湖北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轻工大学今年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专业,武汉科技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新增机器人工程专业。

作为市属高校的江汉大学围绕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双一流高校建设需要,增加了 大数据、智能制造专业方向;武汉商学院去年成立了湖北省首个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

部分民办高校也十分敏感,武昌理工学院、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 术专业,武昌首义学院、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新增机器人工程专业。

那么,如何培养人工智能人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院长张虎认为,人工智 能人才一定是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人工智能人才时一定要打牢基础。江汉大学数学与计算机 科学学院执行院长程辉也持同一观点。他认为低年级的大学生首先要学好学、计算机这些 基础学科知识,到高年级再进行大数据挖掘分析实践。湖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 长杨维明认为,人工智能人才可以结合项目进行培养。

——摘编自 2018 年 6 月 12 号《长江日报》

【小题1】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20 年时,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基本完 成,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B.2025 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成效显著,并在我国 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C.2030 年,中国要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要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高校在技术和 人才方面,要发挥核心力量作用。
D.该目标从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提出,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同时 也凸显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景。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如果计划得以顺利实施,那么,2030 年,高校将成为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 我国也因此而走在了创新型国家的前列。
B.高校要努力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开放人工智能教学、科研资源,积极参与人工智能科普 工作。
C.大数据、机器人工程成高校爆款专业,与人工智能本身的发展前景有关,同时,跟教育部出 台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有关。
D.培养人工智能人才一定要打牢基础,所以,专家们并不建议在大学低年级就学习人工智能 的相关知识。
【小题3】教育部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举措?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他用一生写一篇不朽论文
——浙江省农科院同事眼中的王一成
他两次出国留学,本可留在国外搞自己喜欢的专业,但他毅然选择了回国,因为浙江畜牧人才欠缺。
他本可从事基础研究,写论文,出专著,成大师,但他选择了农村一线,因为浙江猪农需要他。
“王一成用一生写就了一篇‘不朽论文’,他是新时代农科战线的楷模!”浙江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汤勇说,“他把祖国的需要、事业的需要、百姓的需要当成自己的需要,他信念坚如磐石、事业重于生命、服务高于一切、名利淡如止水。”
成立于1908年的浙江省农科院是个百年老院,跻身全国省级农科院前三名。每个时代都涌现出优秀典型,激励着农业科技人员投身“三农”事业。如今,在这里,大家都有一个共识:王一成非常优秀,他的优秀不仅在于业绩,更在于品德。他为人非常低调,院里、所里多次想推选他为先进,授予他荣誉,他都能让则让、能推则推。直到汤勇代表组织前去医院探望,并向他夫人了解病情时,才知道他的事迹是多么感人。
汤勇回忆说,王一成爱人提到的三件事让当时在场的所有人潸然泪下:其一,在确诊病情后,王一成隐瞒了一个月,安排好所有工作交接之后,才告诉所里和家里;其二,在病床上,王一成提到最多的还是科研;其三,王一成经常把家里的东西,包括车子、相机给工作用,长年下乡跑坏了两辆私家车,从来没有到单位报销过一分钱。
尽管没有在工作中接触过王一成,但是随着对王一成事迹的不断挖掘和学习,浙江省农科院院长劳红武深深地感到,王一成无愧于一个优秀的好党员,无愧于一个杰出的好科学家,无愧于一个农民的好兽医。她说,从王一成身上总结提炼的精神品格是他的精神画像。优秀之所以优秀,是品格优秀,伟大之所以伟大,是精神伟大。精神无声,却能振聋发聩;精神无光,却能照耀心灵;精神无形,却能塑造人生。学习王一成,要学习他的精神,用王一成的精神滋养我们的精神。
浙江省农科院原副院长徐子伟是王一成的老领导,与王一成共事30年。1987年初识时,他印象中的王一成是视野开阔的“时尚青年”,不仅科研上屡屡创新,而且还在学外语、学开车、学计算机。
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阿肯色医学院希望王一成留在美国,并给他家人办理了3年签证予以挽留。徐子伟回忆说:“我们也担心他不回来,但他人还在美国,就托爱人带话:把岗位留好,等我回来。”
1999年7月,不讲任何条件,他学成归国,静悄悄地回到了实验室。次年5月,他加入***。“他用最少的钱建设了畜牧所一流的实验室。熬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他激动地汇报:我已经在自己的实验室,做出了只能在美国才能做的实验。”徐子伟感慨地对记者说,王一成是纯粹的科技工作者,饱含赤子之心,用生命诠释了家国情怀。
浙江省农科院病毒学与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朱英今年43岁,是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系博士后,7年前回国从事水稻品质与抗逆功能基因研究。在她看来,作为老一代“海归”,王一成归国后如果继续他的研究方向,肯定会成为动物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的优秀专家。然而,养殖户的企盼和需求,让王一成毅然放弃从事了近20年的基础研究,走出实验室,主攻猪病防控。
科研圈里的人都明白,做基础研究更有机会发表论文,更容易出名。朱英十分佩服王一成的低调和执着:“在个人兴趣与农民需求之间,他选择了农民的需求,数十年如一日服务‘三农’,最终成为养猪户眼里最信赖的‘浙江省猪病防控第一人’。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王一成永远是我们海归人员学习的榜样!”
(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12月16日,有改动)
相关链接:
(1)王一成(1957.12——2017.9)1982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兽医专业,一直从事畜禽传染病防治技术研究工作,侧重于规模猪场疫病防控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和参加省、部、国家等科技项目20多项,获各级科技成果8项,发表论文40余篇。
(2)他很爱干净。他在同事亲友眼中有些“洁癖”,却常年干着与脏臭病死猪打交道。伏天的烈日下,王一成进入猪圈挑选病猪、做生理解剖,50多岁的他干完活已汗流浃背,但没有一点指手画脚、假手于人。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
A.在浙江省农科院大家都有一个共识:王一成非常优秀,表现在品德优秀,事迹感人。
B.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阿肯色医学院希望王一成留在美国,但他的家人都在国内,因而他谢绝挽留,毅然回国。
C.只要养殖户需要,王一成就走出实验室,主攻猪病防控,毅然放弃从事了近20年的基础研究。
D.王一成之所以能主持和参加20多项省、部、国家科技项目,有那么多的科研成果,是因为他两次留学海外,学识渊博。
【小题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王一成一生科研硕果累累,发表论文40余篇。而题目却说“他用一生写就一篇不朽论文”,“一生”“一篇”突出的是王一成精神不朽,盛赞他是新时代农科战线的楷模。
B.文章第一、二两段用到两个“本可”,仅体现出作者对王一成如此优秀却做如此艰苦工作的深深惋惜之情。
C.文章第四段写浙江省农科院的情况,意在强调单位是王一成成长与取得突出成绩的环境因素,这样具有优良传统的地方同样激励的王一成投身“三农”事业。
D.浙江省农科院院长劳红武评价王一成三个“无愧于”,从侧面强有力的突出了王一成品格的优秀,精神的伟大。
E. 第9段写王一成,学成归国的第二年5月加入***,与文本的中心关系不大,算得上是一处闲笔,可以删掉。
【小题3】浙江省农科院同事眼中的王一成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曾雪梅
任晓雯
曾雪梅七岁时,喜欢趴在窗台上,仰面数飞机。①飞机跟小鸟似的,翅膀不动地滑过去。时或起一记嘘声,仿佛有人吹口哨。地平线轰然颤动,团起阵阵乌云。曾雪梅觉得像是过年放鞭炮,便拍手欢呼。母亲兜头一掌道:“看啥西洋镜,东洋鬼子投炸弹呢。回头捉牢你这种不听话的小因,扯成两爿,蘸蘸腐乳吃掉。”
是年,曾雪梅已开始念书。读至十三岁,校舍被日本人炸坏。曾家弃了房产,逃到法租界,在寺庙院子里搭个滚地龙。曾雪梅又断续上了四年夜校后辍学,由邻居引荐,到日本人的福助洋行做工。曾雪梅定在门口,不肯进去。邻居反复诘问,她才憋红脸道:“日本人,会吃小囡吗?”
曾雪梅因为识字多,被派作车间记录员。每月工资三十多元,外加大米、菜油、黄豆各十斤。逾数月,养得颊圆颐润。工头二本松是日本人,夫人千代子,也在车间工作。一次,千代子邀了几个中国女工去她家吃饭。曾雪梅走过南京路时,浑身觳觫.谎称不舒服,让同事们先行,自己坐到街沿上,掏出用来送礼的苹果,边啃边想心事。食罢,核子一扔,返身往回走。
旬余,机修工钟阿宝问:“你觉得中国人好,还是日本人好?”曾雪梅睃一眼围观的同事,道:“我才不上你的老当。”
曾雪梅回得家来,说与母亲。母亲道:“当然中国人好,有啥不敢讲的。”曾雪梅道:“我也不晓得。听说中国工头都打人的。日本大班来视察时,还给每人发十块洋钿奖金。”母亲嘴唇一抖道:“小恩小惠的,就把你收买了。若不是鬼子杀人放火,我们家就不会穷,你就会一直念书。”曾雪梅默然一晌,问:“那为啥让我去日本工厂做事?”“嘁,赚鬼子的钞票,也是爱国啊。”
到月头,发了工资,曾雪梅背回大米和黄豆。母亲借了一座台秤过磅,忽道:“好像少脱了。”曾雪梅听得口齿有异,抬眼见她嘴巴歪斜,唇角拖下一径涎沫来。“妈,怎么了。”母亲想伸手去擦,感觉天花板一动,面孔已然贴倒在地。
一日工间休息,千代子问曾雪梅是不是有心事。曾雪梅犹豫了一下,说:“我妈跌了跤,半边身子僵掉了。找过郎中,不见好。现在她不肯吃饭,说要早点死掉,帮我们节省钞票。”千代子取了六十块钱,让她给母亲找西医,补营养。曾雪梅推却着,收下,回去说与家人。母亲回光返照似的,嗓门铿铿响道:“我是个强硬的人,不讨日本人便宜。”一口气接不上,眼乌珠翻了白。②曾雪梅扑过去,见一滴浊黄的泪水滑过母亲的太阳穴,在鬓边略作停滞,吧嗒滴落于枕上。
曾雪梅把钱还给千代子,自此避开她扣二本松。
一年后,曾雪梅结婚。婚后,丈夫建议曾雪梅辞工。犹豫间,日本投降,福助洋行解散。曾雪梅归得家来,专心养胎。忽一日,那位老邻居捎来二本松的信,她才晓得,厂里的日本人,都被关到了提篮桥。她瞒着丈夫,买了六包稻香村鸭肫肝,学千代子的做派,将点心盒子包起来,去提篮桥探监。
登记、盘问、等待。听到喊她名字,已是入暮时分。晃眼见一个灰发女人,穿着空阅的囚服,挪着碎步出来,深鞠一躬,泪水甩在点心盒上。是日临别,千代子送了她一包童装,都是亲手缝制的。她本来以为,自己会在中国生孩子。曾雪梅怕丈夫见怪,留了一件电机纱短褂,其余的送去了典当铺。
三个月后,曾雪梅开始做母亲。她将电机纱短褂给大儿穿,很快短小了,便收起来,转与二儿穿。怀第三胎时,解放军来了。派出所唤了她去,“日本人撤离前,把工厂机器运到吴淞口,扔进海里了。你晓不晓得这件事?”她说不晓得。又盘问几句,才放她走。
曾雪梅把在弄堂里玩耍的二儿揪回家,闭紧房门,剥了他身上的电机纱短褂,剪成一条条,混着废报纸烧掉。二儿号啕不已,被她甩了一巴掌:“日本鬼子良心忒坏,啥人稀罕他们的破烂衣裳。”二儿道:“你说千代子阿姨蛮好的。”“呸呸,什么千代子万代子,乱话三千。当心日本鬼子把你撕成两爿,蘸蘸腐乳吃掉。”二儿嘶了一声,不再说话。
(选自2017年3月第5期《读者·文苑·浮生》,有删节)
【注】①小囡:方言,小孩儿。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母亲的语言和结尾曾雪梅的语言内容和风格大致相似,这使得文章首尾照应,既表现了母亲对曾雪梅的深刻影响,也表现了曾雪梅在现实面前变得清醒与坚强。
B.曾雪梅的母亲睿智、刚强,能够透彻看出日本人的本质,她不断教育曾雪梅要爱国、要看清日本人的实质,不能被日本人施加的小恩惠迷惑。
C.曾雪梅的老邻居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人物,开始是这位邻居把她推荐到福助洋行,后来又捎来二本松的信,引出后文曾雪梅探监之事。
D.千代子善于伪装,用邀请女工到家里吃饭、送钱给曾雪梅让她给母亲看病、在曾雪梅探监时送给她手工缝制的童装等方法来博得中国人的认可和同情,从而掩盖日本人的侵略本质。
【小题2】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两句话。
①飞机跟小鸟似的,翅膀不动地滑过去。时或起一记嘘声,仿佛有人吹口哨。
②曾雪梅扑过去,见一滴浊黄的泪水滑过母亲的太阳穴,在鬓边略作停滞,吧嗒滴落于枕上。
【小题3】曾雪梅对日本人态度的前后变化是理解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的的关键。请结合小说内容简析曾雪梅对待日本人的心理变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