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刘建超
基德老汉病了,病得不轻。村里人来看望他,说,叫你清风娃回来看看吧!基德老汉轻轻地摇着头,不用了,娃要招呼好多事,忙呐。
村里人从基德老汉屋里出来也连连摇头,这个老倔头,硬说自己的娃在省城做大官呢。都这劲儿了,还嘴硬哩。
“俺清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这句话不知被基德老汉唠叨过多少回了。街坊邻居遇到个啥作难的事,这句话就会从基德老汉皱巴巴缺了牙的嘴里轻溜溜地滑出来。谁都知道,基德的娃是在外地,可从没有听说他的娃当啥大官。这个穷乡僻壤的村里,当官的只有一个,就是东街的狗毛在县城啥子公司当科长。村里人都知道狗毛的官大,因为狗毛每次回村都开个铁壳子车,给村里人发长长的带把儿的烟。
基德老汉的话不是没人信过。那年县里化肥脱销,村里人眼瞅着田里的苗施不上肥,急得牙根子上火。基德老汉一句“俺清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的话,惹恼了村委主任,老爹,你就别添乱子了,你娃真当的是大官就让他给批点儿化肥来。看看人家狗毛家的地,早上了肥了。基德老汉就背了个包,搭车去了省里,三五天过去,还真拉回一车尿素。价钱高了可田不等人。肥用了,闲话也有了。还说娃在省里当啥官呢,连平价化肥都搞不到。基德老汉解释说,俺娃说,尿素上着比化肥好呢。庄稼人不愿意听,庄稼人图的是实惠。
基德老汉每年地里活闲的时候,就背着杂粮去省城娃家里住些天。回村里也给大家带些各种各样的吃食。
村里人就问,你娃清风就不给你带点儿高级烟?基德老汉说,俺娃不吸烟,说吸烟不健康。村里人又问,你娃也不捎点儿好酒?基德老汉说,俺娃也不喝酒。娃媳妇说了,喝酒也不健康。村里人就撇嘴了,那烟酒都不健康,国家卖它做啥?基德老汉也答不上来。
纳着鞋底子的媳妇们就问,城里住得好好的,急着回来做啥?基德老汉说,城里,咱乡下人住不来。上楼下楼都关在个铁壳子里,忽悠得人头晕。地上铺着实木块,油光光的直想打跟头。进屋还要换鞋。七老八十的人喽,娃媳妇还逼着喝酸奶。
年轻人逗趣地说,吹牛吧,你娃清风要是个大官,肯定也坐那铁壳子车。叫你娃开铁壳子车送你回来。
基德老汉再进城还真是坐着铁壳子小车回村的。
基德老汉说,在城里两天就待腻了,对清风娃说俺要回村呢。娃说去打火车票,俺说火车坐着头老晕。娃说那就打汽车票。俺说汽车开不到村里。爹老了,腿脚不利索了呢。你就用你成天坐的那种小车把俺送回去,村里人都惦记着呐。娃没说二话,打个电话就要来了车。瞧瞧,排场不?红颜色,娃说吉利。基德老汉脸上堆满了欣慰。
一青年围着车转了一圈,认出了车上印的字,老爹,你坐的是出租车,要花大价钱雇呢。基德老汉说,俺一个子儿也没掏。
那是你娃给掏的呗。问问师傅从省城到咱村得多少钱。
开车师傅伸出手指头比画了个八字。
恁贵,八十块钱?基德老汉瞪圆了眼睛。
八十块钱?哈哈,八十块钱只能摸摸,给了八百我还不愿跑呢,回去得赶夜路呢。
基德老汉张大了嘴巴,像一下子矮了许多,见到大人小孩都低着头,从此不再说娃在省城做大官的话了。
村里遇上了干旱,地里的庄稼都蔫了。村主任急得满嘴起泡。村主任来找基德老汉,老爹,你娃不管当啥官,能不能找找人帮咱村里打几眼井啊?
村主任交代的事就是天大的事。基德老汉就进城找清风娃,没待两天就回来了。村主任问,打井的人来了没有?
基德老汉说,清风娃说了,这旱是全省旱,要那啥,统筹解决。村主任说,屁,等到统筹咱全村人都喝西北风了。基德老汉从布袋子里拿出一摞子钱,娃说了,让咱自己先打井干着。这是娃自己的五万块钱。你干不干?
干,全村人砸锅卖铁也得打井抗旱。
基德老汉病了,病得不轻。迷糊中的基德老汉嘴里念叨着:“井……水……”
基德老汉去了。清风娃从省里回了村。第二天村里来了一排溜大车小车,有省里、市里、县上的。村里人这才相信基德老汉的娃真是在省里当大官呢,管着全省人的吃喝拉撒。清风娃挨家挨户感谢乡亲对老爹的照顾,然后带着媳妇女儿在基德老汉的坟前跪了很久很久。
基德老汉的坟前摆放着几个大碗,碗里盛的是刚刚从机井里打出来的清凉凉的水。
(摘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村里人来看望病得不轻的基德老汉,并向老汉提出叫清风娃回来看看,因为大家看到基德老汉的病很严重了。
B.基德老汉一句“俺清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的话惹恼了村委主任,是因为他怪清风娃没有给乡亲们解决平价的化肥问题。
C.基德老汉每次在城里清风娃家住的时间都不长,主要原因就是基德老汉的生活习惯和城里人的生活习惯不同。
D.基德老汉之所以坐小汽车回来,是因为大家不相信他说的“儿子在城里做大官”的话,他想以此来证明他没有吹牛。
E.村民们从来没有人相信过基德老汉的话,是清风娃回来给父亲办丧事时大家才知道基德老汉平时并没撒谎。
【小题2】基德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其性格特点。
【小题3】小说主要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其效果如何?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为什么要以“清”为标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12 06:15: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窗棂上挂串红辣椒
王长元
村长带着那拨儿人进屋的时候,老太太正在扫地。灰尘沸沸扬扬,仿佛是鲜活的跳蚤在空气中上下跳动,弄得人眼睛迷迷茫茫。
“那啥,顶子哪?”
“下甸子打草去啦。”
“啥时走的?”
“小半个月啦。”
“回来过没?”
“没。”
村长吸溜一下鼻子:“二婶,还不知道吧,顶子出事了。”
二婶就一惊:“出了啥事?”
“杀人啦,顶子。这不,官家正寻他哪!”
“啥?”老太太便呆在那里,眼睛就直直地看着炕沿边上的那几个人。她这才发现其中一个戴大沿帽的已经带了绑绳和黑亮亮的枪。立马她心一颤动,眼仁儿就朝上翻过去,人便跟着向门框斜过去。几个人惊恐地奔了过去,将老太太放到炕上。
一忽儿,老太太的鼻翅儿便扇动一下,翻转的眸子虽归了原位,但依旧是愣愣向上看着。
“二婶,你看你啥个身板还不知道,上甚火?既是杀了人,顶子就不是原先的顶子了,那便是犯了王法。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麻溜缓缓,人家公安局还有事情跟你说。”
老太太眸子这才转了一轮儿,一汪亮亮的湿润便映在里面。
看着老太太有了活气,警察就轻轻一笑,说:“老人家,您的心情我们是理解的,但是儿子杀了人,犯了罪,如今又跑掉了。这,国法是不能容的。我们希望您控制住感情,配合我们来抓凶犯。否则,比如说包庇儿子、袒护儿子,那样您老人家也有罪了。按我们的经验,您的儿子还会回家来的,那时您必须报告我们。”
“顶子真若是回家,你可得说呀!”村长眼睛觑觑着,冲着她说,“要不,那叫什么?对,叫窝藏。二婶,咱可不能糊涂啊!”
她痴痴地点着头,两行老泪缓缓漫过面颊的褶皱,整个面庞已经全是泪水了,闪着亮晶晶的光芒。
村长最费思索的是:她儿子若回来,她怎么告诉他们哪?他猝然发现了粮囤上那串红辣椒,眼睛立时闪出光亮,便指着红辣椒说:“对,就用它。二婶,他若是回来,您就将这串红辣椒挂到窗户上。”
她又痴痴点点头,看了一眼红辣椒。
顶子伏在高粱地垅沟里已经三天了。事情来得太突兀了,突兀得他只有逃到高粱地之后才想起后悔,悔自己不该为小事而冲动,悔自己冲动时不该抡那镰刀。战战兢兢挨了三天,吃喝现在全成了问题,最讨厌的是那垅上的风,哗啦哗啦吹得叶子直响,仿佛有无数个脚步向他走来,把他弄得一惊一乍的……
可是一想到出逃,他又茫然了,天下这么大,地面这么广,去哪里呢?可是,不管去哪里,在要走之前,他一定要回家看一眼老娘。
老太太送走了那些公家的人之后,就把家里仅有的二十几斤白面都烙成饼,然后就一张一张地折叠,用纸包好,一沓一沓塞进帆布口袋里。又包了二斤盐巴,塞在缝隙处。她早已谋算好,顶子若回来,就让他躲进小南山的石洞里,过个十天半月的,看看风声,她再想办法。她相信,办法总是有的。记得,她刚十岁那会儿,还扎着羊角辫呢,就给八路军伤病员往那山洞里送过饭,想想那会儿她都从没断过伤病员的一顿饭。如今,为了儿子,她还会没有办法?
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老太太迷迷怔怔刚要闩门的当儿,突然间,门“吱呀”一声开了,顶子站在了她的面前。
老太太眼泪马上就下来了。
顶子狼吞虎咽地吃着饼,眼睛贼溜溜地寻觑着,待最后一口食物从喉咙处咕噜一声咽下之后,他才急急地说:“娘,我看你一眼就得走了,有没有钱啥的,给我准备点。”
老太太赶忙把裤腰子拽开,从里面掏出厚厚的一沓钱,递给顶子,说:“就这些了,都拿着吧!顶子,你要去哪里?”
“娘,这您就不要管了。”
“顶子,你把饼带上,到小南山的石洞里躲躲。”
“娘,您就别管我了,我这一走,是死是活,真的不好说,啥年月能见到您,也都不敢想。娘,只求您自己保重啦!”
“顶子……”老太太整个抖动起来,亮亮的泪珠向脸颊处滚动。
“娘,还有一事,把咱家那把菜刀给我。”
老太太抹了眼泪,愣了,说:“干啥?”
顶子咬了下嘴唇说:“娘,我手头怎么也得有个应手的家伙呀。”
“啥?”老太太倒吸了一口冷气。
“娘,我现在已经想好,谁真若是抓我逮我,我已没有别的路了,就得拼了。反正我已是有人命的人啦,杀一个够本,杀俩就赚一个。”
“轰”地一声,老太太就觉得脑袋像被谁猛然击打了一样,眼前金光四射,她颤颤地向前走了一步。
“娘,快快给我取刀来。”
老太太表面应允着他,脚步便悄然向窗前靠近,趁儿子回身的工夫,就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村长在老太太苏醒后,劝慰她说“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这句话为老太太在最后把红辣椒挂在了窗户上埋下了伏笔。
B.“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的环境描写,不仅渲染了一种静谧的氛围,也为顶子回家提供了背景。
C.作品叙述了经历儿子杀人这一生活变故后老太太复杂的情感世界,展现了老太太平凡而伟大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农民式的质朴而不愚昧的母爱的赞美。
D.作品的段落大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结构形式,语言朴实简练,富于生活化、口语化,这样写切合表现农民生活的题材内容。
【小题2】本文在叙事时有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品以老太太“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为结尾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 手

刘学林

孔老四十岁当上处长,六十岁还是处长。自觉政绩不错。孔老不吸烟,不喝酒,不钓鱼,不养花,惟一的癖好是饭后茶余到街心花园观棋。观而不弈,无胜无败,无喜无怒,修养成鹤发童颜,仙风道骨。时间久了,棋盘上的各种高招绝技、阴谋杀机、圈套陷阱,尽皆谙熟。有时看双方棋艺悬殊,便给失利者指点几步,失利者无不茅塞顿开,反败为胜。于是会聚在这里的棋迷们都尊他为高手。

一天晚饭后,日光斜照,余热未散,晚霞未成。孔老摇一把雁翎扇,悠悠然来到街心花园。一群人重重叠叠围成浑厚的一圈,伸长脖子如长颈鹿一般。孔老凑上,目光如锥,可怎么也插不进人群去。他拍拍一小伙子肩膀,问:“谁和谁?”小伙子扭头一看,大喜,松出一口气,说:“这下好了,孔老来了。”众人一听,都如释重负一般,忙两边让开。孔老趋前,见是本土棋王老钟正和一面生的中年汉子对弈。老钟执红子,中年汉子执绿子。红帅已被兵困皇城,虽非一招即死,却也命在旦夕。故老钟眉头锁紧,目光凝结棋盘;中年汉子坦然自若,左手心玩健身球一样玩着两枚棋子,极熟练。孔老手摇羽扇,观透棋局,说:“舍炮杀士。”老钟看了一会儿,犹犹豫豫照办了。中年汉子落士杀炮干脆利索。孔老说:“进马。”老钟不再犹豫,因为他已看出对方如果不撤车逼马,就有一步高调马死棋。中年汉子果然撤车看马。红帅遂解围。之后过程中孔老又点拨两步,老钟竟然赢了中年汉子。

中年汉子手中依然玩着两枚棋子,对孔老挑战地一笑,说:“我想向这位老同志请教一局。”“是我多嘴了。”孔老歉意一笑,又谦虚说,“对不起,我向来不下棋。”中年汉子说:“您刚才几步够绝的,怎么说向来不下棋呢?”孔老说:“我是向来不下棋。”中年汉子咄咄逼人:“那就请老同志破例赐教了。”孔老执意谦让,众人早已不平,纷纷怂恿:“孔老,你就和他下一局。”孔老说:“不下不下。”然而众人早已替他摆好棋子,不由分说簇拥他坐在中年汉子对面。“晚辈就先走了。”中年汉子说着已架起当头炮。孔老迫不得已,只好上马为应。才走几步,已觉局促如辕中驹,继之破绽屡出,先丢一炮,再折一车,不到十分钟,红帅已受靖康之辱。众人还以为孔老欲擒故纵,先礼后兵,就有人说:“好汉不赢前三局。”可是孔老此时却已面如死灰,汗进如豆,艰难一笑如哭,起身踉跄就走。

回到家中,孔老很是沮丧。心想:我观那人棋艺并不算高明,我略加指点老钟,老钟便赢了他,可我亲自下场怎么会惨败如此呢?夜不成眠,静卧繁思,忽然大彻大悟,心明如镜。转天毅然写了退休报告。然后离开闹市,搬到市郊上街镇居住。

依然爱观棋,不论在什么场合见到有人下棋必驻足观之。不觉十年。孔老越加出神入化,目光一扫便宏览全局,细察秋毫,棋观十步之外。偶尔给人点拨几步,对方不论是怎样高手,必败无疑。但绝不与人对弈。上街镇的象棋爱好者都把他奉为棋仙。这日,省青年象棋冠军到镇俱乐部辅导象棋,孔老自然前去观看。冠军名叫寇克,年轻有为又虚心好学。寇克和一青年表演赛时,孔老拈须站在青年身后。当青年处于困境时,孔老只说了一步棋就令寇克惊羡佩服之至,忙恭聆尊姓大名。孔老含笑不答,飘然而去。寇克问那青年,青年说大家都称老人棋仙,并不知老人名字。寇克怎肯放过这样好的机遇,打听到孔老住处,备下厚礼,登门请求赐教一局。孔老笑容可掬地一口回绝。寇克不肯罢休,学技心切,长跪不起。孔老无奈,叹一口气说:“你若心诚,三日后再来。”

好不容易熬过三日,寇克急急登门。大门紧锁,久叩不开。问邻居,说孔老已经搬家。问搬到了何处,邻居摇头一笑,关上房门。寇克怅然痛惜,连说:“异人,异人!”孔老隔窗看寇克走远,拈须而笑。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以“高手”为题,既点明孔老是棋坛高手,也暗示出围绕在“棋仙”孔老周围的本土棋王老钟、中年汉子、省青年象棋冠军寇克等都是高手。
B.小说主要写了两件事:一是孔老为老钟点步赢了中年汉子,而自己又在对弈中输给中年汉子;一是搬到市郊后棋艺大长,被奉为棋仙,却绝不与人对弈。
C.面对一片真诚的省青年冠军寇克的请求,孔老就是不肯赐教,欺骗寇克说自己搬家,连邻居也蒙在鼓里,这使寇克更觉得孔老不同凡响,是棋界“异人”。
D.本文语言精练,对话简洁,描写生动;内蕴丰富,主旨深刻,表面写棋事但处处不离人事。
E.本文语言以短句为主,诙谐幽默,常常反话正说,令人深思,如输棋“面如死灰,汗进如豆”,却被尊为“高手”。
【小题2】高手孔老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叙述冠军寇克落败后备下厚礼,登门请求孔老赐教未果在文中有何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
负重的河流 (黄毅)
①这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提到过的著名河流。一条河流在哪里出现,从哪里经过,又归属于哪里,决不是偶然的事。它包含了天地运行的玄机,实在是造物主经过缜密思考而决定的。
塔里木河的出现,再一次证明了作为一条河流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环峙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冰峰雪岭,阻隔着一切来自其他世界的声音。那些充满雨意的雷声只能在别人的天空奏响。它也封闭着一切外部的讯息,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极度干旱的沙漠,裸陈着对天空的一次次叩问,而降雨量几乎等于零的天空,又一遍遍让塔克拉玛干落寞失意。巨大的苍黄壅塞着胸间,铺天盖地的尘沙装满眼眶。多么需要水,她是生活的全部,是生命中的生命。
③这是一条多么率直的河流,坦荡、刚烈而勇敢。从一开始命定的悲剧就早已隐伏,悲苦的宿命也昭然若示,但这并能改变塔风景点木河的行动准则,作为一条优秀的河流,该扬波的时候必定扬波,该隐忍的时候必定隐忍,该奔涌的时候一定奔涌,该潆洄的时候就一定潆洄;流就流出气魄,纵横捭阖,摧枯拉朽;流就流出韵味,一波三折,百转千回。
④你再不会见到反差如此巨大的河流。在枯水期,那是生命的一次休整与放松,河水浅吟低唱,嘤嘤细语,有些地方甚至大段大段露出河床,看上去是那样的羸弱,甚至有些可怜;而洪水期却是一次生命的张扬与放纵,浩浩荡荡,左奔右突,把河床扩大到几倍,处处呈现的是强悍与力量,时时迸射的是阳刚和霸气。
⑤就是这样一条河,被称为中国第一大内陆河流的塔里木河,却不能逃脱被沙漠吞噬的命运,河与沙做着坚韧而长久的厮搏。当塔里木河挟着昆仑山的冰雪,一路呐喊冲向沙漠的时候,塔克拉玛干却不动声色,集合了亿万的沙粒,用最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当塔里木河闪着寒光像一刃冷兵器,切割开沙漠柔软的皮肤,你看到河的确是赢家,可是到最后,那柄寒光闪闪的利刃,却锈蚀在沙漠的肌体里,最终折断;当塔里木河饱蘸着冰雪水,在塔克拉玛干这张巨大的纸上写出一笔劲道的点画,那个2750公里的笔锋却在意犹未尽的时候,被沙漠吸尽了最后的墨迹……
⑥有河总是有树。树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是河接近蓝天白云的一种方式。站立起来的河,哗哗的林涛,让鸟像鱼一样游来游去。追随塔里木河的,是郁郁苍苍的胡杨林。它们高壮精神,粗枝大叶,缘着塔里木河这条苍青的脉管,英姿勃发,充满感性。但是离塔里木河愈远就愈让人感到吃惊甚而震惊——那是些脱去了绿色的树——他们死了,但还以树的姿态直立着。当地人称,胡杨生三百年,死了站立三百年,倒地不朽又三百年。这也许有点夸张,但却表达了人们对这种英雄树的崇敬,它也是我们内心的一种精神象征,一种我产内心太缺少的东西。这不是一棵两棵,而大片大片的,宛若突然被缴械、剥去了军装的战俘,缺少秩序,给养不足,长途的跋涉和致命的征伐使他们衣衫褴褛。但是,它们似乎很有信心也很有骨气,尽管有的胳膊上缠着绷带,有的腋下拄着双拐,但没有一个瘫软在地。它们仍然是一个群体,军魂未散,如果让它们再穿上军装,手握枪柄,肯定又是一支锐不可挡的铁旅。
⑦是塔里木河抛弃了他们,还是他们走得太远?他们成了沙漠上没有归宿、没有目的、不知道要往哪里去的流徙者,他们永远挺起胸膛在走,而永远走不出这块沙质的土地。塔里木河在不断萎缩,他的退却不仅让百万胡杨游离失所,更严重的是让人类自己饱尝苦果。罗布泊这个巨泽的消亡,与三大水源之一的塔里木河的断流,有着直接的关系。据清代《西域水道记》记载,罗布泊人“素习水居,不便陆徙”,而罗布泊据说在上世纪60年代还有水,彻底干涸也就是近几十年的事。罗布泊人实际上应该是沙漠中的渔民,常以中空的胡杨树一劈为二作为行舟,在水面往来穿梭,迅如利箭。鱼一直是他们的主食,如果一次打捞得太多吃不了,就埋进灼烫的干沙脱水成鱼干,作为储备食品,这是多么浪漫而富庶的生活。
⑧但如今没有了水,罗布泊人只能以土为生。让一个以水为生命的民族,在极干旱的沙漠里生存,这是一种怎样的残酷?这不仅是观念和思想上的一次巨大转变,更是肉体和生存上的再抉择。水给人的是智慧、豁达和幻想,而土地给人们的则是沉重,隐忍和务实,从水到到土,不仅是一次行为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生命本质的倒退,一次灵与肉的死灭。他们曾经以湖泊为伴,无忧无虑,渔歌唱晚,渔樵互答,何曾想到周围的沙漠日近?何曾想到有一天河水会断流?又何曾想到一片汪洋的大湖会彻底干涸?他们在罗布泊生活了几十代人之久,有一天忽然就被湖泊抛弃了!这是上苍对他们的戏弄,还是对世代拥有汪洋大泊的人以往的漫不经心和虚掷的惩戒?是否曾经有太多的水,就要轮回到极度的干旱?是否从来不知道泪的滋味,就一定要尝尝盐碱的苦涩?
⑨这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写进去的著名河流。她是养育生命和文明的保姆,我们热爱河流,我们以塔里木河为荣耀,我们愈是热爱,我们愈是惶恐;我们愈是负疚,我们愈是失魂落魄。一条河从昨天流到今天还要流到明天,而我们的内心竟不能轻松如浪波。哦,塔里木河,你为什么这样浑浊?为什么又这样滞重?
(有删改)
【小题1】文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阻隔:“阻”字书写的第一笔是“│(竖)”
B.纵横捭阖:捭,读作“bǎi”,意思为分开
C.赢弱:瘦弱
D.虚掷:“掷”读作“zhì”
【小题2】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写出了沙漠对水和生命的渴望,蕴含着作者对沙漠缺水少雨的无奈与同情。
B.作者赋予河流与沙漠以生命,河流率直勇敢,任何时候都浩浩荡荡,奔流不息;沙漠静寂无声,却用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
C.第⑦段用历史材料证明罗布泊人在清代依然与湖为伴,古今对比,更能说明塔里木河的萎缩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巨大影响。
D.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次提及塔里木河是每一本地理书都写到的著名河流,前后照应,反复强调,蕴含着对塔里木河现状的深沉喟叹。
【小题3】第②段作者写到,“塔里木河的出现,再一次向我们证明了作为一条河流她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结合上下文解释此处的“必要性”指什么?
【小题4】本文语言颇具表现力,请从第⑤段中选取一例,加以赏析。
【小题5】文章第⑥段写出了“胡杨树”怎样的特点?作者写胡杨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6】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塔里木河是一条“负重的河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雨夜

乔土

夜里十一点钟,老谢的三人小组准时到达了老槐树街。意外的是,老槐树下的那所房子里,张灯结彩,人声鼎沸。

“干什么呢?干什么呢?”小赵将头探出车窗,好奇地盯着眼前的房子说。

小李往窗外看了一会儿,说像是举行婚礼。”

小李说不会是那小子吧?我下去看看。”

老谢说不用看了,老槐树街5号东,错不了。”

老谢说倒车倒车,把车倒钧去,离这远一点。”

小李不解,问谢组,这是怎么说啊?”

老谢咧了一下嘴,说别坏了人的兴致,缓一下他也跑不了。”

小赵满心不情愿,但还是重新启动了车,把车子倒在一个隐蔽的角落里,在这里,既可以看到那所房子,又不会被人注意。小李看看老谢,老谢明白他的意思,“别急,先等等,等他把事情办完再说。”

小李和小赵就都不说什么了,三个人里,小李来得最晚,小赵次之,老谢是他们的师傅,也是这次行动的组长,自然,由老谢说了算。三人坐在车里,小李兴致勃勃地趴在车窗上往外看,那所房子里灯火辉煌,过了一会儿,有客人走出来,新郎和新娘出来相送,灯影下,新郎衣装笔挺,英俊潇洒,新娘子则一身红裙,面容姣好,小李不由得愤愤地骂道:“妈的,一朵鲜花插在粪上!”

小赵笑着说:“看你这愤世嫉俗的样子,是不是又黄了?”

老谢也笑了一下。小李将头缩回,将身子靠到座位上,倒不隐瞒:“她家里说什么也不同意,他妈说了,好人干了我们这行也会变坏,死活不同意。”

小赵幸灾乐祸地笑着,老谢则同情地看了看小李。又一群客人出来了,新郎新娘也跟着送了出来,这是最后一批客人了,房门终于关上了,喧哗也归于平静,三人一下子感到了夜的寂静。

不知什么时间,天下起雨来。两个年轻人的兴致顿减,哈欠连天。老谢说你俩先睡吧,我盯着就行。但两个年轻人是第一次出任务,不想给师傅留下个不好的印象,小赵像劲搓了几下脸说头,讲个故事吧。

“讲讲你和嫂子的事情吧。”小李嬉笑着说

老谢笑了笑,也就说了:“我和她也就那么回事,起初她不同意,因为她老爸,后来她老爸去世了,她就嫁给了我。”

小李咬牙切齿:“这群老东西都一个脑筋。”

老谢知道小李骂的是谁,说我跟你的可不一样,我这是她爸同意她不同意,她爸不在了她才嫁给了我。”

小赵和小李一下子来了兴趣。老谢说我刚参加工作时,跟的是僉所长,黄所长有个女儿,人长得漂亮,黄所长一直想让我们俩谈朋友,可他女儿却死活不同意,说当警察的顾不了家,她爸就是个例子。后来,有一次我和黄所长去执行任务,我们按计划分头蹲点守候在街道两头。半夜时分,一个男人搀着一个手妇着急地出现在我的车前,那个孚妇快要生了,表情痛苦地哭天叫地,而街上一辆车子也没有。男人看见我的车,就像看见了救命稻草,扑过来久在我的车前哀求我送他们去医院。我不答应他就跪在我的车前拼命地磕头,破得砰砰响,而他的女人则在一边撕心裂肺地叫唤,让人心里实在不忍。我下车看看远处的街道,没有一个人,我就把女人扶进车里,男人也从地上爬起来钻进车内,我加大油门,以最快的速度把他们送到了医院。当我返回现场的时候,一切都晚了,嫌犯抓住了,黄所长却身中两刀被送进了医院。在第一人民慼院的急救室外,我又看到了那对夫妇,他们的怀里已经多了一个胖宝宝,他们向我致谢,可我不知道自己到底做了些什么。”

“黄所长去世前,我被批准进入手术室见他最后一面,老所长静静地躺在床上,他的女儿坐在他的床前。老所长已经说不出什么来了,他只是看着我,连眼睛都没眨,他的女儿走过来,和我站在了一起,他仍然没有一点表情,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在心里恨我。

“后来,我结婚了,妻子就是黄所长的女儿。对黄所长的牺牲,我很是自责,他的死我有直接责任,如果我不离开现场,他就不会被嫌犯剌中,而妻子却说我做得不错,面对那个孕妇,是人就不能置之不理。而这,正是她决定嫁给我的理由。”

车里陷入了沉寂之中,车外的雨声却更大了。老槐树街五号东的窗户上,原本红彤彤的灯光突然熄灭了,夜似乎一下子就黑了下来。小李和小赵在黑暗里看了看老谢,他们没有看清老谢的表情,只看见一个暗红的烟头上升起一缕淡淡的烟雾。烟雾从车窗的缝隙中贼一样溜走了,寒意却随之窜进车内,两个年轻人不约而同地拥了拥身上的衣服,陷在了车座里。

雨不紧不慢地下着,仿佛永不会停止。老谢又拿出一支烟,但忽然想起什么似的,他扭头看看车里的两个年轻人,叉把手中的烟放了回去。滴滴答答的雨水声就像一支催眠曲,让车内困意顿起,而老谢却睡意全无,他盯着远处的老槐树街5号东,那里黑漆漆的一片,什么也看不见,老谢却一直盯着,不敢有半点马虎。

在所里,老谢只是一个普通的警员,他不是所长,也不是副所长,他曾有过两次升迁的机会,但都被他自己放弃了。他不想离开这里,他觉得自己应该就是属于这里的。他的工作总是多得没完没了,这表他喜欢的状态,他需要用不间断地工作来冲淡心中的惶恐。偶尔闲下来的时候,他就会想起老所长,他不知道老所长会不会怨恨他。虽然妻子在世时说过,他做得不错,但多少年来,老谢一直说不清自己做得到底对还是不对。

(摘于《光明日报》2018年11月02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槐树街五号东”在文章中多次出现,它是犯罪嫌疑人的居住地,既可以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又有利于表现老谢人物形象。
B.本文擅长用人物的语言来表现个性特点。如小李“一朵鲜花插在粪上”的话,就突出地表现了他直率鲁莽的特点。
C.小说中设置了小赵小李等次要人物,其作用是丰富警察群像,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也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D.文章构思巧妙。在犯罪嫌疑人结婚的晚上,警察们在雨夜中蹲守监视。借交谈戏虐的机会作者描述了警察群体在婚恋上的苦与乐。
【小题2】“车里陷人了沉寂之中,车外的雨声却更大了”,请结合作品分析这句话的丰富内涵和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警察老谢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将 军 问 事

李培俊

将军回湖桥村那天,可谓秋高气爽,晴空万里,几朵几近透明的云彩悬浮在天幕上,自由自在,来回飘荡。将军舒心畅意地笑了,对陪在左右的县领导说,我参加八路军那天,也是这样的好天气。将军叹了口气,一转眼就是好几十年哪!

按照县里安排,将军回乡后的第一件事是参观专为将军修建的纪念馆。将军没有接受这样的安排。将军在红地毯前站下,招手叫来村支书,问道,毛林住在哪里?村支书说,他两口还在东沟的老宅子里住着。将军说,咱们先到东沟去,我要见见这个胆小鬼,当面问他个事!

毛林和老伴儿正在翻晒刚从地里收回的玉米。八十多岁的毛林十分瘦小,光着脊梁,手拿木锨,金黄的玉米粒在院地上铺成一片金黄。毛林把晒好的玉米翻到下面,再把下面的翻到上面,动作娴熟,轻松自在。将军点点头,嗯,看来这个逃兵的身子骨还不错,八十好几的人了,还干得动农活儿。见了将军,毛林一时热泪汹涌,搓搓手上的土屑,一把就把将军的手握上了。他说,伙计,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见到你!将军却很冷淡,抽出手,双手背在身后,冷着脸上下打量毛林好一阵,才说,毛林,我只问你一句话,那年秋天,头天晚上商量得好好的,要一起参加八路军,临走那天,为什么四处找不见你?你为什么当了逃兵?

毛林伸出的手还在空中尴尬地悬着,不知放到哪里才好。听了将军的话,脸也马上冷了下来,那只手猛地朝空中挥了一下,说,你说我什么都行,就是不能说我是逃兵。

县里随行人员连忙呵斥毛林:咋说话呢?咋说话呢?毛林说,我就这样说话,你张狂什么!当年老子杀鬼子的时候还没你兔崽子呢。

将军问,你说你杀过鬼子?毛林哼了一声,说,你以为只有当将军的人才能杀鬼子?

毛林老伴儿悄悄回屋,捧出一个土灰色的陶罐,揭去封口,从里面掏出一堆发黄的肩章。毛林呵斥老伴儿,你这是干啥?你还有脸显摆!那年要不是你,我咋会被人骂成逃兵呢!老伴儿把头垂到胸前,嗫嗫嚅嚅说,谁叫你是独生子呢,谁叫咱爹得个要死不活的肺痨呢……

将军知道其中必有隐情,可能错怪了这个昔日的玩伴儿,脸色和缓下来,对毛林老伴儿说,弟妹,说说,那年到底是咋回事?毛林老伴儿说,那年,他头天晚上说,要和你一起去当八路,可爹躺在床上,我又怀了身孕,他一走,这个家还咋过下去?我骗他说,你走就走吧,走前下红薯窖多拿出来点红薯。他下去了,我把红薯窖口锁了……就为这事,他和我闹腾了一辈子,差点把婚离了……

毛林说,你还有脸说!毛林老伴儿说,我咋没脸说?你虽然没当成八路,还不照样杀鬼子?别人不知道我可知道,掂把二尺长的刀,整夜守在村口,第二天,驻在咱湖桥村的鬼子就少了,不是一个就是两个。我给你数着呢,到日本人投降时,你一共杀了十二个鬼子。这不,被你杀死的日本鬼子肩章都在这存着呢。

毛林老伴儿说着,把陶罐口朝下倒了起来。将军蹲下来,一个一个捡拾,验看,有列兵、下士、上士,还有两枚是中尉军衔。不多不少,整整二十四枚。

将军愤怒了,转头问县里的人,这样的英雄你们一点都不知道?县里的人面露尴尬,说,他没说,也没人上报呀。毛林老伴儿说要保密。这一瞒就是几十年哪!

将军的牙巴骨被咬成两个铁块,扑上去紧紧抱住毛林,许久,仰天一声浩叹:你这个毛林呀!将军还说,你知道我亲手打死的鬼子有几个吗?也是十二个。我却当了将军,可你呢?毛林说,话不能这样说,再说了,都去当将军了,地谁种?

将军说,可这对你不公平啊。今天你们两口就跟我走,住到省城我家去!毛林说,那得问我同不同意,我从来没想过啥公平不公平,比起战死的烈士,我现在这日子就不赖。

将军走时留下两条指示:把将军纪念馆改为抗日纪念馆,把毛林杀鬼子的事迹整理出来,放进纪念馆;按离休人员标准,每月发给毛林一定的生活补贴。

毛林说,我有地种有粮吃,能打能跳能干活儿,要那玩意儿干啥!

(选自《百花园》)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情节一波三折,毛林由将军眼中的“逃兵”到“英雄”,从将军感觉不公,到毛林对现状的满足,毛林的形象随着故事的波折一步步升华。
B.小说结尾,将军指示把将军纪念馆改为抗日纪念馆,与前面写县里安排将军回乡的第一件事是参观专为将军修建的纪念馆形成照应。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情感,如对将军蹲下捡拾、验看鬼子肩章的描写,简洁而传神,把将军的情感表现了出来。
D.将军亲手打死了十二个鬼子,毛林也亲手杀了十二个鬼子,但一个衣锦还乡,一个埋没乡里,小说反映了命运的不公与不平。
【小题2】小说一开头就写将军回村那天的天气状况,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我从来没想过啥公平不公平,比起战死的烈士,我现在这日子就不赖”这句话,既是理解毛林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题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