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刘建超
基德老汉病了,病得不轻。村里人来看望他,说,叫你清风娃回来看看吧!基德老汉轻轻地摇着头,不用了,娃要招呼好多事,忙呐。
村里人从基德老汉屋里出来也连连摇头,这个老倔头,硬说自己的娃在省城做大官呢。都这劲儿了,还嘴硬哩。
“俺清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这句话不知被基德老汉唠叨过多少回了。街坊邻居遇到个啥作难的事,这句话就会从基德老汉皱巴巴缺了牙的嘴里轻溜溜地滑出来。谁都知道,基德的娃是在外地,可从没有听说他的娃当啥大官。这个穷乡僻壤的村里,当官的只有一个,就是东街的狗毛在县城啥子公司当科长。村里人都知道狗毛的官大,因为狗毛每次回村都开个铁壳子车,给村里人发长长的带把儿的烟。
基德老汉的话不是没人信过。那年县里化肥脱销,村里人眼瞅着田里的苗施不上肥,急得牙根子上火。基德老汉一句“俺清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的话,惹恼了村委主任,老爹,你就别添乱子了,你娃真当的是大官就让他给批点儿化肥来。看看人家狗毛家的地,早上了肥了。基德老汉就背了个包,搭车去了省里,三五天过去,还真拉回一车尿素。价钱高了可田不等人。肥用了,闲话也有了。还说娃在省里当啥官呢,连平价化肥都搞不到。基德老汉解释说,俺娃说,尿素上着比化肥好呢。庄稼人不愿意听,庄稼人图的是实惠。
基德老汉每年地里活闲的时候,就背着杂粮去省城娃家里住些天。回村里也给大家带些各种各样的吃食。
村里人就问,你娃清风就不给你带点儿高级烟?基德老汉说,俺娃不吸烟,说吸烟不健康。村里人又问,你娃也不捎点儿好酒?基德老汉说,俺娃也不喝酒。娃媳妇说了,喝酒也不健康。村里人就撇嘴了,那烟酒都不健康,国家卖它做啥?基德老汉也答不上来。
纳着鞋底子的媳妇们就问,城里住得好好的,急着回来做啥?基德老汉说,城里,咱乡下人住不来。上楼下楼都关在个铁壳子里,忽悠得人头晕。地上铺着实木块,油光光的直想打跟头。进屋还要换鞋。七老八十的人喽,娃媳妇还逼着喝酸奶。
年轻人逗趣地说,吹牛吧,你娃清风要是个大官,肯定也坐那铁壳子车。叫你娃开铁壳子车送你回来。
基德老汉再进城还真是坐着铁壳子小车回村的。
基德老汉说,在城里两天就待腻了,对清风娃说俺要回村呢。娃说去打火车票,俺说火车坐着头老晕。娃说那就打汽车票。俺说汽车开不到村里。爹老了,腿脚不利索了呢。你就用你成天坐的那种小车把俺送回去,村里人都惦记着呐。娃没说二话,打个电话就要来了车。瞧瞧,排场不?红颜色,娃说吉利。基德老汉脸上堆满了欣慰。
一青年围着车转了一圈,认出了车上印的字,老爹,你坐的是出租车,要花大价钱雇呢。基德老汉说,俺一个子儿也没掏。
那是你娃给掏的呗。问问师傅从省城到咱村得多少钱。
开车师傅伸出手指头比画了个八字。
恁贵,八十块钱?基德老汉瞪圆了眼睛。
八十块钱?哈哈,八十块钱只能摸摸,给了八百我还不愿跑呢,回去得赶夜路呢。
基德老汉张大了嘴巴,像一下子矮了许多,见到大人小孩都低着头,从此不再说娃在省城做大官的话了。
村里遇上了干旱,地里的庄稼都蔫了。村主任急得满嘴起泡。村主任来找基德老汉,老爹,你娃不管当啥官,能不能找找人帮咱村里打几眼井啊?
村主任交代的事就是天大的事。基德老汉就进城找清风娃,没待两天就回来了。村主任问,打井的人来了没有?
基德老汉说,清风娃说了,这旱是全省旱,要那啥,统筹解决。村主任说,屁,等到统筹咱全村人都喝西北风了。基德老汉从布袋子里拿出一摞子钱,娃说了,让咱自己先打井干着。这是娃自己的五万块钱。你干不干?
干,全村人砸锅卖铁也得打井抗旱。
基德老汉病了,病得不轻。迷糊中的基德老汉嘴里念叨着:“井……水……”
基德老汉去了。清风娃从省里回了村。第二天村里来了一排溜大车小车,有省里、市里、县上的。村里人这才相信基德老汉的娃真是在省里当大官呢,管着全省人的吃喝拉撒。清风娃挨家挨户感谢乡亲对老爹的照顾,然后带着媳妇女儿在基德老汉的坟前跪了很久很久。
基德老汉的坟前摆放着几个大碗,碗里盛的是刚刚从机井里打出来的清凉凉的水。
(摘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村里人来看望病得不轻的基德老汉,并向老汉提出叫清风娃回来看看,因为大家看到基德老汉的病很严重了。
B.基德老汉一句“俺清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的话惹恼了村委主任,是因为他怪清风娃没有给乡亲们解决平价的化肥问题。
C.基德老汉每次在城里清风娃家住的时间都不长,主要原因就是基德老汉的生活习惯和城里人的生活习惯不同。
D.基德老汉之所以坐小汽车回来,是因为大家不相信他说的“儿子在城里做大官”的话,他想以此来证明他没有吹牛。
E.村民们从来没有人相信过基德老汉的话,是清风娃回来给父亲办丧事时大家才知道基德老汉平时并没撒谎。
【小题2】基德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其性格特点。
【小题3】小说主要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其效果如何?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为什么要以“清”为标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12 06:15: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炊烟

阿城

老张得了一个闺女。老张说,挺好,就是大了别长得像我,那可嫁不出去了。因此,女儿名美丽,自然姓张。

老张的大学同学都说,叫个美丽,没什么不好,就是俗了点。老张你也是读过书的人,怎么不能想个雅点儿的呢?

老张说,俗有什么不好?实惠。这年头你还想怎么着?结结实实的吧。

老张的同学说,结实?那叫矿石好了,叫火成岩,水成岩也成。咱们这行就是学了个结实。

老张在大学读的地质。

老张疼闺女。

老张抽烟。老张的老婆说,你要想要孩子,就把烟忌了,书上说,大人抽烟,会影响胎儿的基因。老张正抽到了一半儿,马上扔掉,用脚碾灭,戒了。美丽生出来了,老张买了一包烟。老张的老婆说,你叫美丽从小肺就是黑的吗?老张凄凄的样子。老张的老婆说,你抽吧,别在美丽的旁边儿抽。

美丽是冬天生的。春天了,老张的老婆抱着美丽出来晒太阳。起风了,老张说,还不回去,看吹着。老张的老婆说,不晒太阳,美丽吃的钙根本就吸收不了。老张说,那就屋里窗户边儿上晒嘛。老张的老婆说,紫外线透不过玻璃,人体吸收钙,靠的就是个紫外线,隔着玻璃,还不是白晒。老张说,那就等风停了。

老张瞧着老婆给美丽喂奶。老张的老婆书也念得不少,瞧老张老盯着,说,还没瞧够呀,又不是没瞧过。老张说,谁瞧你了,我是怕美丽吃不饱。俩人都笑了,美丽换过一口气,也笑了。

秋天了,美丽大了点儿,手会指东西,指妈妈,指爸爸,还会抓耳朵,抓妈妈的头发,抓爸爸的鼻子。

有一天,老张的老婆抱着美丽,老张在旁边挤眉弄眼,逗得美丽嘎嘎乐,两只小手儿奓着。老张的老婆把美丽凑到老张的脸前,美丽的手就伸进爸爸的嘴里。

说时迟,那时快,老张抬手就是一掌,把母女两个打了个趔趄。老张在地质队,天天握探锤打石头,手上总有百来斤的力气。老张的老婆没有提防,就跌到了。到底是母亲,着地的关头,一扭身仰着将美丽抓在胸口。

美丽大哭。老张的老婆脑后淌出血来,从来没有骂过人的人,骂人了,老张的老婆骂老张。

老张呆了,浑身哆嗦着,喘不出气来,汗从头上淌进领子里。

老张进了医院,两天一夜,才说出话来——

六零年,闹饥荒,饿死人,全国都闹,除了云南。那年,我毕业实习,进山找矿。

后来,我迷路了。有指南针,没用。我饿,我饿呀。慌,心慌,一慌就急。本来还会想,这下完了。一直就吃不够,体力差,肝里的糖说耗完就耗完。后来就出汗,后来汗也不出了。什么也不敢想,用脑子最消耗热量了。躺着。胃里冒酸水儿,杀得牙软。

后来,从肚子开始发热,脚心,脖子,指头尖儿,越来越烫。安徒生不是写过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儿吗?这个丹麦的老东西,他写得对。人饿死前,就是发热,热过了,就是死。

我没死。死了怎么还能跟你结婚?怎么还能有美丽?

我醒的时候,好半天才看得清东西。我瞧见远处有烟。当时,我只有一个念头儿,烧饭才会有烟。爬吧。

就别说怎么才爬到了吧。到了,是个人家。我趴在门口说,救个命吧,给口吃的吧。没人应。对,可能我的声音太小。我进去了。

灶前头靠着个人瘦得牙龇着,眼睛亮得吓人。我说,给口吃的。那人半天才摇摇头。我说,你就是我爷爷,祖宗,给口吃的吧。那人还是摇头。我说,你是说没有吗?那你这灶上烧的什么?喝口热水也行啊。那人眼泪就流下来了。

我不管了,伸手就把锅盖揭了。水气散了,我看见了,锅里煮着个小孩儿的手。

【小题1】综观全文,“老张疼闺女”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小题2】试分析老张“抬手就是一掌”这一细节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题3】结合文本探讨小说为什么要以“炊烟”为标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吴荪甫回家的时候已经一点半钟了。满天乌云遮蔽了星和月亮,吴公馆园子里阴森森地,风吹树叶,声音很凄惨。少奶奶她们全伙儿都没在家。男当差和女仆们挤在那门房里偷打小牌,嘈杂地笑着。直到吴荪甫汽车上的喇叭在大门外接连叫了两次,门房里那一伙男女方才听到。牌局立刻惊散了,男当差和女仆们赶快奔回他们各自的职守;然而吴荪甫已经觉得,因此他一下车来,脸色就非常难看。男女仆人偷打牌,他是绝对禁止的!
②而且少奶奶她们不在家,又使得吴荪甫火上添油地震怒起来。“公馆不像公馆了!”——他在客厅里叫骂,眼光扫过那客厅的陈设,在地毯上,桌布上,沙发套上,窗纱上,一一找出“讹头”来喝骂那些男女当差。他的威厉的声浪在满屋子里滚,厅内厅外是当差们恐慌的脸色,树叶苏苏地悲啸;一切的一切都使得这壮丽的吴公馆更显得阴沉可怖,“公馆不像公馆了!”
③当差高升抱了一大捆新收到的素幛子(吴老太爷开丧的日子近了),很冒失地跑进客厅来请吴荪甫过目,然而劈头一个钉子就把高升碰得哭又不是,笑又不得。大家这才知道今晚上“三老爷”的火性不比往常!
④但是高升这番冒失,也就收束了吴荪甫的咆哮;他慢慢地往沙发上一横,便转入了沉思。他并不是在那里盘算着老太爷的开丧;那是五天以后的事,而且早就全权交托给姑奶奶和少奶奶去办理了。他是忽然想起了老太爷初丧那时候,他和孙吉人他们自愿组织益中公司的情形!故世的老太爷还没开丧,而他们的雄图却已成为泡影!
⑤这么想着,吴荪甫在幻觉中便又回到夜总会酒吧间墙角的那幕活剧;赵伯韬那些充满了威胁意味的话跟着吴荪甫的卜卜地跳着的心一个字一个字跳了出来。老赵的用意再明白也没有了,因而现在留给吴荪甫的路就只有两条:不是投降老赵,就是益中公司破产!只这两个念头,就同走马灯似的在吴荪甫脑子里旋转,不许他想到第三种方法;并且绝对没有挣扎反抗的泡沫在他意识中浮出来。现在的吴荪甫已经不是两个月前吴老太爷初丧时候的吴荪甫了!发展实业的热狂已经在他血管中冷却!如果他现在还想努力不使益中公司破产,那也无非因为他有二十多万的资本投在益中里,而也因这一念,使他想来想去觉得除了投降老赵便没有第二个法子可以保全益中——他的二十万资本了!
⑥“然而两个月的心血算是白费了!”
⑦吴荪甫自言自语地哼出了这一句来,在那静悄悄的大客厅里,有一种刺耳的怪响。他跳起来愕然四顾,疑心这不是他自己的话。客厅里没有别人,电灯的白光强烈地射在他的脸上。
【小题1】文中有哪些景物描写?有何特点?作用是什么?
【小题2】文中作者对主人公作了哪些行动上的描写?是如何表现吴荪甫苦闷烦躁的心情的?
【小题3】请分析一下,选文④⑤两段采用了什么手法来塑造人物。
【小题4】仔细阅读选文的⑥⑦两段,分析吴荪甫此时的心情。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同车人的啜泣
木心
秋天的早晨,小雨,郊区长途公共汽车站,乘客不多。
我上车,选个靠窗的座位——窗下不远处,一对男女撑着伞话别。
女:“上去吧,也谈不完的。”
男:“我妹妹总不见得十恶不赦,有时她倒是出于好心。”
女:“好心,她有好心?”用手掌在自己脖子上作刀锯状:“杀了我的头我也不相信。”
男:“肝火旺,妈的病是难好了的,就让让她吧。”
女:“谁没病,我也有病。娘和女儿一条心,鬼花样百出。”
男:“……真怕回来……”  
女:“你不回来,我也不在乎,他们倒像是我做了寡妇似的笑话我。”  
男:“讲得这么难听?”  
郊区和市区,一江之隔。郊区不少人在市区工作,周末回来度假,多半是喜气洋洋的。这对男女看来新婚不久,一星期的分离,也会使女的起早冒雨来送男的上车。凭几句对话,已可想见婆媳姑嫂之间的风波火势。男的无能息事宁人,尽管是新婚,尽管是小别重逢,烦恼多于快活——就是这样的家庭小悲剧,原因还在于婆媳姑嫂同吃同住,闹是闹不休,分又分不开。
从两人苍白憔悴的脸色看,昨夜睡眠不足,男的回家,女的当然就要细诉一周来的遭遇,有丈夫在身边,嗓门自会扯高三分。那做婆婆、小姑的呢,也要趁儿子、哥哥在场,历数媳妇、嫂子的新鲜罪过,牵动既往的种种切切——为什么不分居呢,那是找不到别的住房,或是没有足够付房’租的钱。复杂的事态都有着简单的原因。  
我似乎很满意于心里这一份悠闲和明达,毕竟阅人多矣,况且我自己是没有家庭的,比上帝还简单。
快到开车的时候,他二人深深相看一眼,男的跳上车,坐在我前排,女的将那黑伞递进车窗,缩着脖子在雨中奔回去了。  
那人把伞整好,挂定,呆了一阵,忽然扑在前座的椅背上啜泣起来……  
同车有人啜泣,与我无涉。然而我听到了那份话别,看到了苍白憔悴的脸,妄自推理,想象了个大概,别的乘客不了解此人为何伤心,我却是明明知道了的。  
并非我生来富于同情,我一向自私,而且讲究人的形象,形象恶俗的弱者,受苦者,便很难引起我原已不多的恻隐之心。我每每自责鄙吝,不该以貌取人;但也常原谅自己,因为,凡是我认为恶俗的形象,往往已经是指着了此种人的本心了。  
啜泣的男人不是恶俗一类的,衣履朴素,脸容清秀,须眉浓得恰到好处。中等身材,三十岁不到吧。看着他的瘦肩在深蓝的布衣下抽动,鼻息声声凄苦,还不时长叹、摇头……怎样才能抚及他的肩背,开始与他谈话,如何使母亲、妹妹、妻子,相安无事……会好起来,会好起来的。  
先关上车窗,不是夏天了,他穿得单薄。  
啜泣声渐渐平息,想与他谈话的念头随之消去。某些人躲起来哭,希望被人发现。某些人不让别人找到,才躲起来哭。这两种心态,有时也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表现出的。  
提包里有书,可使我息止这些乏味的杂念。  
是睡着了,此人虚弱,会着凉生病,脱件外衣盖在他肩背上……就怕扰醒了,不明白何以如此而嫌殷勤过分……坐视别人着凉生病……扰醒他又要啜泣,让他睡下去……这人,结婚到现在,休假日都是在家庭纠纷中耗去的……这是婚前没有想到的事……想到了的,还是结了婚岂非我在与他对话了。  
看书。
将要到站,把书收起,正欲唤醒他,停车的一顿使他抬起头来——没有忘记拿伞。下车时我注视他的脸——刚才是睡着了的。  
路面有了淡淡的阳光,走向渡江码头的一段,他在前面,步态是稍微有点摇摆的那种型。  
他挥动伞……挥成一个一个的圆圈,顺转,倒转……吹口哨,应和着伞的旋转而吹口哨,头也因之而有节奏地晃着晃着……  
是他,蓝上衣,黑伞。  
渡江的轮船上站满了人,我挤到船头,倚栏迎风——是我的谬见,常以为人是一个容器,盛着快乐,盛着悲哀。但人不是容器,人是导管,快乐流过,悲哀流过,一直到死,导管才空了。疯子,就是导管的淤塞和破裂。  
容易悲哀的人容易快乐,也就容易存活。管壁增厚的人,快乐也慢,悲哀也慢。淤塞的导管会破裂。真正构成世界的是像蓝衣黑伞人那样的许许多多畅通无阻的导管。如果我也能在啜泣长叹之后把伞挥得如此轻松曼妙,那就好了。否则我总是自绝于这个由他们构成的世界之外——他们是渺小,我是连渺小也称不上。     (选自《哥伦比亚的倒影》)
【小题1】文章是围绕“同车人的啜泣’’展开的,请据此梳理本文的叙述脉络。(4分)
【小题2】请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1)人不是容器,人是导管,快乐流过,悲哀流违,一直到死,导管才空了。  
(2)如果我也能在啜泣长叹之后把伞挥得如此轻松曼妙,那就好了。
【小题3】请简要分析文中这段细节描写的作用。(6分)
他挥动伞……挥成一个一个的圆圈,顺转,倒转……吹口哨,应和着伞的旋转而吹口哨,头也因之而有节奏地晃着晃着……
【小题4】本文多次写到“我”的矛盾心理,比如欲言又止、想给他盖件衣服却又没有去做等。
(1)请结合文本分析论述“我”为什么如此矛盾纠结?
(2)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对这种矛盾纠结的看法。(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把抓
徐国平
“一把抓”是宗家中药铺百年不倒的招牌。据说这招牌还是慈禧太后亲赐的,只可惜那块金匾不慎毁于战火。
宗世良的后人,衣钵相传,几代为医。在草药的选料和炮制上,家规要求甚严。自然,同样的病,在其他药铺要抓三五服,甚至十服八服,而在“一把抓”一服即可。
后来,“一把抓”传至宗瑜手上。
时过境迁,浞城的西药店林立各处。宗瑜没有“理所当然”顺时造势,反而将中药铺开在一条偏僻老巷深处,三间门面,狭小逼仄。他还将先人的牌匾换下,改名为“一把抓中药馆”,令人费解。宗瑜说,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中药馆的生意冷冷清清。无人光临时,宗瑜便泡上一壶清茶,一边细细呷品,一边静心翻览历代医书。不过,仍有一些老主顾,贪图“一把抓”的药价便宜,一副药少到几元钱,贵点的也不过几十元钱。不比其他一些药店,贵得让人咂舌。
有人讥讽宗瑜这都啥年代了,一点经济头脑都没有。也有几个同行气不过,找上门当面质问,说他这是搅乱市场。宗瑜坦然一笑,说:“祖上留的规矩不能破,你我都是悬壶济世,道合志不同,又何必争执。”同行自觉没趣,也拿宗瑜没辙。
宗瑜配药,从不用衡器,每味药全凭手拿捏。有人曾打过赌,结果,从宗瑜手中抓过的药,数次衡量均毫钱不差。宗瑜轻淡一笑,说:“雕虫小技,药在心间,手上自然有准。”
夫人耐不住清贫,屡劝宗瑜,凭着百年招牌,何不将药铺搬至人来人往的繁华地段。宗瑜笑笑,摇摇头说:“又不卖萝卜白菜,干我们这行的,得把日子看淡一些,看淡了,心底便是清风明月,便是辽阔旷远。”
夫人嘁一声,茫然不解,清风明月?辽阔旷远?哪跟哪呀这是!
好在近几年,随着人们养生观念的增强,冷落多时的中医又回归热门。
有一段时间,好几家私立医院纷纷高薪聘请宗瑜坐诊,也有些投资商贪图“一把抓”的招牌,出巨资收购或入股,均被宗瑜婉言谢绝。
夫人免不得抱怨宗瑜过于清高迂腐,这年头哪行不是挖空心思把钱赚到手。宗瑜却嗤之以鼻,说:“医病先要医心,铜臭气太浓,再好的良药也会失去根基。”
一天过午.药馆来了一位中年男子,自称是一家大公司的老总。开春患了一种怪病,浑身虚软,气喘无力,跑遍了各大医院,钱花了不少,病却毫无起色,这才慕名而来。
宗瑜一番望闻问切下来,心平气和道:“你只是气火太盛,并无大碍。你有没有带来别处大夫开的药方?”中年男子闻听,脸色放松,从皮包里掏出一大把处方。
宗瑜接过,一一过目后,哂然一笑,说:“中医讲究阴阳调和,你的药方,开的尽是冬虫夏草之类名贵补药,反而失之平衡。庸医误人,只图牟利,一服药少说也千儿八百吧。中年男子连连点头称是。
随后,宗瑜配齐一服药,说:“我抓了一副贱药,治你的病或许有效。”中年男子忙说:“只要病愈,价钱不惜。”宗瑜淡淡一笑,说:“不要以为钱多就是良药,贱药不责,20元足矣。”中年男子难以置信。
数日后,中年男子驱车来到“一把抓”中药馆,兴奋地说:“一服药下去,病真的就好多了。”随后,执意要重金酬谢,硬是被宗瑜推辞。
眼见中医馆红火起来。谁也没想到,宗瑜却失手了。
一天早上,人们发现“一把抓”铁将军把门,那块悬挂多年的牌匾也被摘走了。一打听,才知一位患者服过宗瑜抓的药后,上吐下泻,患者家属便闹上门,要说法要赔偿,引得不少同行大老远也跑来看热闹。宗瑜疑惑,自己一向抓药谨慎,怎能出此纰漏?羞愤之下,按先前那位患者的药方,抓了煎熬好自己喝下。没出半日,竟也上吐下泻,浑身泛起红斑。
宗瑜开始怀疑从市场进的那些草药,吩咐夫人将那服药方上的草药,取样送检。结果很快出来,其中三味草药的农药残留物严重超标,服下必然引起中毒。尽管不是自己药方的问题,可祸根毕竟出在“一把抓”的草药上。没有把好草药货源一关,宗瑜依然愧疚难当,遂做出摘匾关门之举。
后来,有浞城人在外地一山野,偶然遇到了宗瑜,当时他正在山间平地躬身翻晒着草药。一问才知,宗瑜承包了一大片地,亲自把关,雇人种植中草药。
(选自《天津文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宗瑜将中药铺开在老巷深处,是因为宗瑜不愿与铜臭气太重的西药店为伍,主要表现出宗瑜对自己医术的自信,
B.宗瑜的同行说宗瑜的廉价药搅乱了市场,但又拿宗瑜没辙,反映出同行对钱财的贪慕与对宗瑜医术的信服。
C.宗瑜认为抓药之准是雕虫小技,表现了他谦虚的品格,所谓“药在心间”更重要的是为了突出宗瑜悬壶济世的职业操守。
D.小说虽在情节上一波三折,但并未着力于矛盾的激烈冲突,在平和的记述中蕴含了对宗瑜的敬重和赞扬之情。
E. 宗瑜“失手”之后摘掉牌匾转而承包土地种植中草药,表现了宗瑜在理想破灭之后调适的智慧与一贯的冲淡与平静。
【小题2】小说中两次写宗瑜的夫人对他不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宗瑜的“一把抓”中药馆有怎样的遭遇,这些遭遇反映出怎样的人情世态?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4】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段可以删除,也有人认为不能删除,请说说你的观点并结合全文阐明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目。
秃鹤应该叫陆鹤,但因为他是一个十足的小秃子,油麻地的孩子,就都叫他秃鹤。
秃鹤的秃,是很地道的。他用长长的好看的脖子,支撑起那么一颗光溜溜的脑袋,这颗脑袋绝无一丝瘢痕,光滑得竟然那么均匀,阳光下像打了蜡一般地亮。
一次,屠夫丁四见秃鹤眼馋地看他肉案上的肉,就用刀切下足有二斤重的一块,然后高高地举在秃鹤眼前:“让我摸一下你的头,这块肉就归你。”秃鹤用力将那块肉甩到了满是灰土的路上。
夏天到了,秃鹤却戴着一顶薄帽。同桌一把将那顶帽子薅了下来,秃鹤追过去,同桌将帽子甩给另一个同学,秃鹤又去追,那个同学如法炮制……桑桑抢过帽子往自己的头上一戴,将身子挺得笔直,作一个立正举手敬礼的样子。然后,将帽子交给阿恕,对阿恕耳语了几句,阿恕抓了帽子就跑。秃鹤在校园里东一头西一头地找着阿恕,脚步越来越慢,越来越小。
那顶白色的帽子,被阿恕戴在了旗杆顶上那个圆溜溜的木疙瘩上。几乎全校的学生都到了旗杆下,用手遮住阳光仰头看那高高的旗杆顶上的白帽子。秃鹤推开人群,走到旗杆下,想爬上去将帽子摘下。可是连着试了几次,都只爬了两三米,就滑跌在地上,倒引得许多人大笑。秃鹤倚着旗杆,瘫坐着不动了,脑袋歪着,咬着牙,噙着泪。
班主任蒋一轮来了,命令阿恕将帽子摘下还给秃鹤,秃鹤却一把将帽子打落在地:“我不要了! ”说罢脖子一梗,直奔桑桑家。秃鹤仰面朝天,将自己平摆在了院子里。无论怎么劝,秃鹤也不肯起来,泪水分别从两眼的眼角流下来,流到耳根,又一滴一滴落在泥土,把泥土湿了一片。后来,还是从外面回来的校长桑乔才将秃鹤劝走。
星期三上午,这一带的五所小学要在一起汇操。汇操的头一天,蒋一轮将秃鹤叫到办公室,说:“你明天上午就在教室里呆着。”秃鹤低下头朝办公室外边走,出门时,他用脚将门“咚”地狠踢了一下。
第二天早上,秃鹤坚决不让步,一定要参加汇操。蒋一轮只好说:“那你必须戴上帽子。”秃鹤将棉帽戴上,然后讥讽而又带了点恶毒地一笑,站到了已经集合好的队伍里去了。
油麻地小学的表演开始了。一切正常,甚至是超水平发挥。桑乔的笑容已克制不住地流露出来。当表演进行了大约三分之二,一直面孔庄严的秃鹤,突然将头上的帽子摘掉,扔向远处。场外的人,如久闭黑暗之中忽然一下看见了一盏大放光明的灯火,顿时被秃鹤那颗秃头吸引住了。哄笑立即淹没了站在台子上喊口令的那个女孩的口令声,油麻地小学的学生们一下子失去了指挥,动作变得凌乱不堪。秃鹤却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全神贯注地做着应该做的动作,只见他像装了弹簧一样,在地上轻盈地弹跳,那颗秃头,在空中一耸一耸。
就这样,秃鹤以他特有的方式报复了他人的轻慢与侮辱。
但秃鹤换得的是众人的冷淡,因为他使大家失去了荣誉。秃鹤到处讨好别人,可没人领情。新学年重新编组,没有人愿意与他一组。他走出校园,沿着河边漫无目标地往前走,一直走到那个大砖窑。秃鹤迎着砖窑的热气,一步一步地走过去,完全被笼罩在了热气里,谁也看不到他,他也看不到别人。他就这么坐着,让那湿润的热气包裹着他,抚摸着他……
春节即将来临,将举行全乡四十三所中小学的文艺汇演。“今年必须争得小学组第一名!”桑乔把蒋一轮等召到他的办公室,不容商量地说。
蒋一轮去了一趟县文化馆,从他老同学那里取回来一些本子。桑乔看后,选中了《屠桥》。几个主要角色很快分配好了,新四军队长由杜小康扮演,十八岁的姑娘由纸月扮演,伪军连长由柳三下扮演。
一切都很顺利。等到彩排了,蒋一轮才发现:那个伪军连长是个大秃子,许多唱词与道白,甚至剧情都与秃子有关;这个本子具有令人发笑的效果,全在于此。
“让柳三下剃个大光头?”
“也只有这样了。”
柳三下却用双手捂住了自己的头,仿佛不是要剃他的发,而是要割他的头。 “只好不演这个本子了。”桑乔说。
“不演,恐怕拿不了第一名,就数这个本子好。”蒋一轮说。
“没办法。”
消息很快在学生中传开了,大家都很遗憾。秃鹤在一旁静静地听着,不说话。傍晚,他给蒋一轮写了个纸条,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
蒋老师:
我可以试一试吗?
陆鹤
秃鹤从未演过戏,却用出人意料的速度将所有台词背得滚瓜烂熟。晚上,他把自己打扮成那个伪军连长,到院子里,借着月光,反反复复地练。隆冬季节,寒气侵入肌骨,夏装打扮的秃鹤不在意,就这么不停地练,额头竟然出汗了。
演出那天,秃鹤演得一丝不苟。他脚蹬大皮靴,一只脚踩在凳子上,从桌上操起一把茶壶,喝得水直往脖子里乱流,然后脑袋一歪,眼珠子瞪得鼓鼓的:“我杨大秃瓢,走马到屠桥……”在与纸月周旋时,一个凶恶,一个善良;一个丑陋,一个美丽,对比十分强烈:可以说,秃鹤把那个角色演绝了。
演出结束后,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当他们忽然想到秃鹤时,秃鹤早已不见了。
那时,秃鹤正坐在小镇的水码头的最低的石阶上,望着被月光照得波光粼粼的河水。油麻地小学的许多师生都找来了,他们听到了秃鹤的啜泣声。秃鹤用嘴咬住指头,想不让自己哭出声来,但哭声还是克制不住地从喉咙里奔涌而出,几乎变成了号啕大哭。
纸月哭了,许多孩子也都哭了。
纯静的月光照着大河,照着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也照着世界上一个最英俊的少年……
(节选自曹文轩长篇小说《草房子》,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桑桑抢过秃鹤的帽子戴在头上,做出滑稽的举动,指使阿恕把帽子戴到旗杆上可以看出他惯于落井下石,缺乏同情心。
B.汇操比赛前,秃鹤带了点恶毒的一笑,是后文他搅乱汇操比赛的伏笔,显示了他很有心机、城府深的性格特征。
C.新学年分组没人愿意与秃鹤一组,他内心充满了失落,到砖窑中,让热气包裹着、抚摸着,可见他很孤独,渴望得到温暖。
D.小说善于捕捉细节,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刻画人物,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富有人性美和人情美。
E. 小说叙述风格诙谐有趣但有失庄重;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美中不足的是秃鹤自荐演出给人以突兀之感。
【小题2】小说第二段为什么要极力描写主人公的肖像?
【小题3】小说中多次写到秃鹤的哭(画横线处),这两次人物的心境和作用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分析。
【小题4】小说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有哪些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