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目。
油纸伞
海飞
渐淅沥沥的春雨开始飘在小镇的青石板路上时,街上就会突然出现许多的油纸伞。谁都知道这是陈三做的伞。陈三是济宁来的制伞户,他在镇东头开了一家伞 店,他的生意一直都很好,因为老天一直都喜欢下雨。陈三喜欢倚在门框上,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伞,伞下是穿着旗袍穿着西装穿着各式衣裳的人,伞里伞外烟雾蒙 蒙地上演着一种人生。陈三的目光很散淡,他的工作使他热爱着每一个下雨天。陈三看到穿着长衫的骆先生向他的店里走来,骆先生温文地笑笑,买下了一把油纸 伞。坚实的竹木骨架和质地很好的油布让骆先生很满意。骆先生撑开伞向对面不远的屋檐下走去,陈三顺着他的方向,看到穿着学生装的梅小姐正在对面屋檐下对着 骆先生微笑。梅小姐很文静,走路也是无声无息的。陈三看到梅小姐也向自己微笑了一下,陈三就笑着点点头。陈三想,天造地设的一双。然后,骆先生和梅小姐就 消失在满是油纸伞的人群中。
陈三叹了一口气,又叹了一口气。陈三想着在家乡的自己的女人。女人长得很中看,有一天去河边洗衣服就再也没回来,人们只看到一只盛衣裳的篮子放在河边,另外,只有烟雾锁着的热腾腾的河面。陈三后来不曾回到故乡,陈三让油纸伞像黄花一样开遍了异乡的小镇。
战争的炮声一直离小镇很近,近是近了,但是小镇的人们还是平静地生活着,有一些年轻人出去了,没有再回来。后来,陈三很长时间没看到温文尔雅的骆先生。再后来,梅小姐一家也在小镇销声匿迹了。要知道梅家是镇上的望族,现在,空空的宅院只留了一个看院的老头。
没人再去留意骆先生了,也没人再提起梅小姐一家。时光像箭一样从陈三的耳畔唰啦而过,转眼半个世纪,陈三的头上爬满了白发。陈三对他的儿孙们说,他 一直在等一个人的出现,可惜,恐怕会等不到了。陈三后来生了一场病,弥留的时候,突然一个两鬓苍苍的女人出现了。女人,就是梅。
梅老了,梅的声音却没有老。梅手里捏着一把油纸伞。梅轻声问,陈三,还认识它吗。陈三吃力地点了点头,陈三一看就知道那是自己亲手做的伞。梅说,这 是骆先生送给我的伞,他去参加革命了,我就再也没有见到他。我在台湾已经住了半个世纪。陈三的眼里忽然有了一滴泪,陈三握紧了梅的手,让梅将耳朵俯在他的 嘴边。
陈三讲了几句话,除了梅,谁也没听到。后来陈三就轻轻笑了,笑着离开了人间。梅走了,梅捏着油纸伞走出了陈三的家。梅的身后,响起了一阵哭声。梅没 有哭,只是有泪。梅的泪是留给骆先生的,因为骆先生早死了,骆先生死在十年动乱中。陈三还告诉梅小姐,动乱的时候,数他揭发骆先生最多了,他是罪人。梅没 说话,梅心里说,你不是罪人,罪人是我们自己。
梅回了台湾,从此没有再出现。梅的伞,一直都挂在客厅洁白的墙壁上。一位商人看见了,说,多么好的壁挂,他想做这种伞的生意,问梅小姐哪儿能批发。 梅小姐摇了摇头。梅小姐说,那个叫陈三的人,已经不在了。但是,梅小姐不知道,家乡小镇,依然有许多人使用着老掉牙的油纸伞。油纸伞能在小镇像花一样开 遍,那都和一个叫陈三的优秀制伞匠有关……
(有删改)
【小题1】赏析文中加横线词语体现的思想感情。
(1)陈三的眼里忽然有了一滴
(2)后来陈三就轻轻了。
【小题2】作品最后写“油纸伞能在小镇像花一样开遍”,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3】作品里有三个人物,陈三、骆先生和梅,你认为作品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22 05:29: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祝福(节选)

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晚饭摆出来了,四叔俨然的陪着。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当临近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倘不得已,就该用一种替代的隐语,可惜我又不知道,因此屡次想问,而终于中止了。我从他俨然的脸色上,又忽而疑他正以为我不早不迟,偏要在这时候来打搅他,也是一个谬种,便立刻告诉他明天要离开鲁镇,进城去,趁早放宽了他的心。他也不很留。这样闷闷的吃完了一餐饭。

【小题1】填入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  ,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①顺着眼②乌裙③月白背心④脸色青黄⑤眼角上带些泪痕⑥蓝夹袄⑦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A.⑥③②①⑤④⑦
B.⑥⑤④⑦②③①
C.②⑥③④⑦①⑤
D.②③⑥①④⑦⑤
【小题2】解释“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毕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这句话的意思。
【小题3】短工对祥林嫂之死的态度如何?说明了什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老厨师
帕乌斯托夫斯基
一七八六年一个冬天的傍晚,维也纳城郊的一间小木屋里,一位失明的老人,杜恩伯爵夫人从前的厨师快要死了。几年前,这位厨师被炉子的热气熏瞎了眼。从那时起,伯爵夫人的管家就让他住到这间岗棚里,偶然想起时才给他几个佛罗伦。
厨师和他女儿玛丽亚住在一起,她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小屋里全部家什只有一张床、几条瘸腿的板凳、一张粗笨的桌子、满是裂纹的瓷碟和玛丽亚的惟一财产——一架拨弦古钢琴。
玛丽亚给她临终的老父亲擦过身,穿上冰冷干净的衬衫,这时老人说:“我从来不喜欢神甫和修道士。我不能请牧师听忏悔,但是临终前我要净化一下我的心灵。”
“你到街上去,”老人又说,“把碰到的第一个人请到家里来,听取一个临终人的忏悔吧。我想谁也不会拒绝你的。”
街上空无一人。风把落叶刮得满街跑,昏暗的天空落下冰冷的雨点。
玛丽亚等了很久,才碰到一位陌生人。她用颤抖的声音向他转述了父亲的请求。
“好吧,”那人平静地说,“我虽然不是神甫,但没关系。走吧。”
他俩进到屋里。这个陌生人麻利地把凳子拉到床边,坐下来,俯下身,愉快地注视了一下临终人的面孔。
“您说吧!”他说,“也许我不是用上帝给予的权力,而是用我所从事的艺术的力量,让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轻松下来,并卸下您心灵上的重负。”
“我干了一辈子活儿,直到双目失明,”老人小声说,并把陌生人的一只手拉到自己身边。“干活儿的人是没工夫去犯罪的。我的妻子,她叫玛尔塔,她害上肺病以后,医生给她开了很多种珍贵的药品,还叮嘱要给她吃鲜奶油和无花果,喝滚热的红酒,我于是从杜恩伯爵夫人的一套茶具中偷了一只小小的金盘子,把它砸成碎块卖了。现在回想起这件事心里很难过,我对女儿隐瞒了这件事,一直教育她,别人的东西一点也不要动。”
“伯爵夫人的仆人中有人为这事受到牵连吗?”陌生人问。
“我发誓,先生,绝对没有,”老人回答说,哭起来。“要是我知道黄金救不了我的玛尔塔,我怎么会去偷呢!”
“那好,约翰·梅耶,”陌生人说,把一只手放在老人失明的双眼上,“您在人们面前没有罪。您所做的,说不定还该算是您对爱情奉献的壮举。”
“阿门!”老人小声说。
“现在您告诉我您最后的心愿吧。”
“我希望有人能照顾玛丽亚。”
“这由我来做。您还希望什么呢?”
这时,即将逝去的老人忽然露出微笑,大声说:“我希望能再一次看见玛尔塔,像我年轻时看到她那样。我想看见太阳,看见这座古老的花园百花盛开的春天。”
“好吧,”陌生人说着站起来,走到拨弦古钢琴旁边,坐到钢琴前的凳子上。急促的琴声忽然从岗棚里飘散开来,仿佛千百颗玉珠散落到地上。“听吧,”陌生人说,“一边听,一边看。”
“我看见了,先生!”老人说着,从床上微微欠起身来。“我看见和玛尔塔相遇的那一天了,那天她由于难为情,打破了牛奶罐。那是冬天,在山里。天空像湛蓝的玻璃一样透明,玛尔塔笑了。她笑了。”陌生人弹奏着,一边看着黑洞洞的窗口。“现在呢?”他问,“您看见什么了吗?”
老人默默地谛听着。
“难道您没有看见,”陌生人一面弹奏,一面匆促地说,“夜由黑变蓝,之后由蓝变成蔚蓝吗?热融融的阳光已经从什么地方的上空投射下来,您家这些古树的树枝上已经绽开了白色的花朵。依我看,那是苹果树上的花。您看,第一道阳光已经投射到石砌的围墙上,把围墙晒热了,上边直冒热气。可能是浸透着融雪的青苔水气正在蒸发吧。天空变得更高,更蓝,更美了,鸟儿已经成群地从古老的维也纳上空往北飞去了。”
“这些我全都看见了,”老人喊道。老人倒在枕头上,急促地喘息起来,双手在被子上摸索。他气喘吁吁地说:“我像很多年前一样清楚地看到了一切。但是我不能不知道……你的名字就死去。名字!”“我叫沃尔夫康·亚马德·莫扎特,”陌生人回答说。玛丽亚离开床边,双膝几乎触到地,向这位伟大的音乐家深深施礼。
当她直起腰来时,老人已经死了。窗外已是朝霞满天,洒满湿润雪花的花园沐浴在霞光中。
(节选自《帕乌斯托夫斯基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在文中着力介绍老厨师家的全部家什,旨在说明厨师家的贫困,为后文厨师因为妻子的缘故迫不得已偷主人家的金盘子做铺垫。
B.小说巧妙设置悬念。文章一直没有对陌生人的身份进行说明,只是以陌生人睿智的语言和高超的弹琴技术令读者产生阅读兴趣,直到末尾才在读者面前揭示出莫扎特这位大师,构思巧妙。
C.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围绕一个卑微而自私的灵魂如何得到临终关怀而展开的,莫扎特的音乐让临死的老厨师感受到抚慰与温暖。
D.莫扎特答应玛丽亚为老厨师弹琴,老厨师希望莫扎特能够照顾玛丽亚,他也答应了,这些都表现了莫扎特的善良和乐于助人。
E.作品通过老厨师描绘听到琴声后看到的景象来直接表现莫扎特高超的弹琴技艺。
【小题2】文章开篇交代故事发生在冬天,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依据小说相关内容,概括老厨师形象的特点。
【小题4】文中莫扎特说“我用我所从事的艺术的力量,让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轻松下来,并卸下您心灵上的重负”,请联系文章内容和个人对其他文学艺术作品的感受体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灾情发生后
侯发山
消防车像脱缰的野马“呜呜”叫着在马路上横冲直闯。听着这熟悉而又刺耳的鸣叫,李正的心紧紧揪成了一团,恨不得肋生双翅飞到现场。他不断地催促道:“快!快!”驾驶员不乐意了:“再快也不能把脚伸进油箱里啊?踩到底了!”
车上的几位战友也感到李正今天有些不正常,其中一个忍不住说道:“今天是周日,那栋办公楼不会有人。”
“放屁!”李正大声嚷道。说罢,他才想起拨打110。他凭直觉判断,这场大火不会无缘无故发生,警方还是早介入的好。
土地局有两栋办公楼,一栋新的,十八层高,去年刚刚竣工的;一栋老的,上世纪六七年代的建筑,上下两层,不知道为什么还没有拆掉。失火的是老办公楼,火是从一楼燃起的,一条条火舌和一股股烟雾交织着包围了整栋小楼。
李正他们这辆消防车是第一个到达现场的,没等车停稳,李正撞开车门,掂起一具灭火器冲向浓烟滚滚、火焰冲天的现场。等战友们反应过来,李正的身影已经消失在烟雾和火焰之中。
李正跌跌撞撞来到二楼,摸索着闯开那间办公室的门。幸好,屋内并没起火。不过,火雾随着他扑进屋里。李正打开灭火器,一阵白色的泡沫吐出,火焰下去不少。他看到老人用自己的身躯紧紧护着一个木箱子。李正甩掉灭火器,上前去抱老人。老人喘着粗气:“别管我,先搬这个箱子!”声音苍老,果敢,不容商量。李正仅仅是停顿了半秒钟,抱起那个木箱子奔向门外,一跃而起,从楼上跳下,随即,房子也“轰隆“一声坍塌了。
李正傻了!几乎同时,一条条水龙冲向火海,一个个身影随着水龙扑了过来。
李正把箱子交给及时赶到的警察,箭一般返回现场,和战友一起救人。李正的眼泪哗哗地流着,自责不已:“我该死!我该死!”直到把老人救出来,李正的手套已经磨烂,两手血肉模糊,不断地淌着血。
救护车把所有的伤员都送到了医院。
消防队员都是皮外伤,并无大碍;房子倒塌时,幸亏两根横梁成犄角之势架在了老人的头顶,老人虽然伤势轻微,但被检查出是癌症晚期。
私下里,指导员批评李正:“幸亏那个老同志没出意外,要是有个三长两短,你吃不了兜着走。”指导员有他的道理, 听到这话,李正眼里的泪一下子流了出来,心说老人当时要真有个好歹,他还不后悔终生?
指导员以为李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缓了口气:“‘救人第一’是我们的消防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能忘。”
李正分辨道:“别的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那个箱子比他的性命还重要!”
“有什么能比性命还重要?”指导员以为李正的脑子被大火烧糊涂了。
李正张了张嘴,没有说话。 
真相终于大白:老人是土地局的纪检书记,这天到单位整理材料,有人趁机放火,打算烧死他。老人发现后脱身不得,这才打了报警电话。那个箱子装的是本单位和主管部门个别领导违法乱纪的证据。根据这些证据,国有资产免遭重大损失,个别领导干部锒铛入狱。
得知这个消息后,指导员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觉得该到医院看一看老人。
指导员还是迟了一步。他到医院的时候,老人刚刚咽气。指导员发现李正也在医院,此刻,他伏在老人的尸体上嚎啕大哭。
指导员这才知道,老人是李正的父亲。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生动形象地描给了消防车奔赴火灾现场的情形,细致具体地表现了李正内心的焦急,训托出灾情发生后的紧张气氛。
B.不断催促、拨打110、拖开车门以及径直到二楼那问办公室救人等细节描写,表明李正知到父亲在发生火灾的那栋楼里。
C.小说第四段写老办公楼建筑年代久远,为下文房屋在火灾中坍塌做铺垫,客观上也表明了消防救援工作的危险性。
D.指导员在得知真相后为自己之前错误批评李正而感到内疚,所以“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决定去医院看望老人。
【小题2】“箱子”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结尾点到了李正和老人的父子关系,这样处理有怎样的妙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下列小题。
尘埃里的上帝
李代金
威尔逊原本有一份薪水很高的工作,但是一场车祸夺去了他的双腿。从此他成天闷闷不乐。妻子建议他在自己家旁边开一家超市,他想了想,便同意了。超市开起来了,附近的人都到这里购物。超市人来人往,大家还跟威尔逊聊聊天,威尔逊的脸上成天都堆满了笑容。
威尔逊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一家人过得开开心心,可是邻居蒂芬妮的丈夫却因为车祸去世了。因责任在蒂芬妮的丈夫,蒂芬妮得支付对方一大笔赔偿金,她家顿时陷入了困境。
威尔逊决定出手帮他们,他知道,他现在之所以过得开心,是因为大家照顾他的生意,如今他人有难,他也应该主动帮忙。他跟妻子一说,妻子满口答应。
妻子说:“我们要帮她,但这不能明帮,只能暗帮。”威尔逊点头。明帮,蒂芬妮肯定不会接受,就算真的接受了,心里也会有负担,也会想方设法报答他们。如何暗帮呢?威尔逊想了想,便有了主意。
威尔逊取出一笔钱,用一个袋子装好,然后交给了儿子马克,对他交代了一番。马克带着这笔钱,去了蒂芬妮家。他把钱袋悄悄地藏在了一个角落里。然后,他跟蒂芬妮家的比尔和大卫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不一会儿,马克就大叫起来:“哇,这里有好多钱!”马克的叫声引来了比尔和大卫,他们见到那袋钱,不由吃了一惊:“这是我家的,这是我家的!”
马克把钱交给他们。他们赶紧去把钱交给了蒂芬妮。蒂芬妮拿着钱喜出望外,激动得流下了泪水。因为这笔钱,蒂芬妮的难题一下就解决了。威尔逊脸上堆满了笑容。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蒂芬妮的难题解决没多久,她自己却病倒了。治吧,没钱;不治吧,只能病死。蒂芬妮不怕死,可是她死了,两个孩子怎么办?他们还小,难道要让他们成为孤儿吗?蒂芬妮为此整天以泪洗面。
威尔逊同妻子商量,想再次帮助蒂芬妮一家,妻子点头同意了,她也不忍心蒂芬妮有个三长两短,否则那两个孩子就太可怜了。
威尔逊再一次取出一笔钱装入一个袋子,然后交给马克。马克带着这笔钱去了蒂芬妮家,并悄悄把钱袋藏在一个角落里。
当然,马克又找比尔和大卫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没过多久,马克又装着无意的样子发现那袋钱,并叫了起来:“哇,这里有好多钱!”马克的叫声引来了比尔和大卫,他们看到那袋钱,顿时就笑了起来,跳着说:“这是我家的钱,这下好了,妈妈有救了!”他们从马克手里接过钱,欢呼着跑去找蒂芬妮。蒂芬妮从两个孩子手里接过钱,一问,得知是从家里找出来的,愣了愣,不由喜出望外。
蒂芬妮病好从医院出来后,就去找了份工作,努力地挣钱。威尔逊见此非常高兴,心想这下好了,他们一家可以过上好日子了。可是,蒂芬妮一家却省吃俭用,她把钱都存了起来。两年后的一天,蒂芬妮走进了威尔逊的超市,威尔逊以为她要买东西,可是她却将一袋钱放在柜台上,对他说道:“威尔逊先生,谢谢你们对我的帮助,我这次是来还钱的,请您收下。”
威尔逊吃了一惊,却装作毫不知情的样子,说道:“你这是干什么?我们什么时候帮过你啊?”蒂芬妮告诉他,她每次需要钱的时候,马克与她的孩子捉迷藏都找出一袋钱,而那个地方,她查过,她的丈夫根本不会藏钱在那里,不用说,是威尔逊一家用这种办法在帮她。威尔逊说:“不,你弄错了,我们从来没有帮助过你什么。倒是你,帮了我们,你家周围栽满了花,大家闻到花香,就都喜欢来我的超市购物了!”
蒂芬妮心想,也许那真是丈夫藏的钱。他们帮了我,没理由不承认。威尔逊说得有道理,卡尔森就曾开过超市,但生意却不好,最终关门了,现在他的生意这么好,真是我家帮了忙。于是蒂芬妮带上钱,开心地走了。
威尔逊脸上堆满了笑容,对妻子说:“你看,我不承认,还说她帮了我们,她多开心。大家总是照顾我们的生意,可他们却从不承认这是对我们的照顾。上帝从来不承认自己是上帝,他总是将自己放到尘埃里,跟常人没有什么两样。”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
A.威尔逊为了帮助蒂芬妮,让儿子马克与比尔和大卫在家里玩捉迷藏游戏,并嘱咐他务必稳妥地把钱交到蒂芬妮手里。
B.邻居蒂芬妮的丈夫因车祸去世,她家为了支付赔偿金而陷入了困境,威尔逊出手帮助她家渡过难关,这是因为他也遭遇过车祸,相同境遇使他怜悯蒂芬妮。
C.蒂芬妮本来推断是威尔逊拿钱帮助她的,但是威尔逊一番说辞让她相信“那真是丈夫藏的钱”,这说明威尔逊善于伪装,演技出众。
D.威尔逊因车祸失去了双腿,就在家旁边开了一间超市,生意十分兴隆,这是因为附近的邻居们都很善良,为了帮助他,都到他那里购物。
(2).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
A.小说人物之所以塑造得有血有肉有灵魂,得益于作者对情节的巧妙安排,使小说情节曲折有致,叙事有起有伏,一波三折。
B.小说通过对威尔逊在邻居的帮助下重拾快乐以及他两次帮助蒂芬妮一家的叙述,以小见大,凸显了人和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和谐共处的主题。
C.作者写蒂芬妮本来推断是威尔逊拿钱帮助她的,又写蒂芬妮在威尔逊否认帮忙一事后就拿着钱走了,意在通过对比,突出威尔逊的无私。
D.小说结尾当蒂芬妮带上钱,开心离开后,威尔逊脸上露出了笑容。卒章显志,赞扬了威尔逊质朴善良的美好品德。
(3).小说为何以“尘埃里的上帝”为题目?如果换成了“上帝的恩赐”是否可以?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