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独臂先生
药都自然出名医,何况又是华佗的后代。华济生一出诊便闻名百里。
到了四十岁上,更是妙手回春。不敢说药到病除,但只要不是死症没有他治不了的。当时病人及家人们有这样一说:华先生说没治了,死时都是笑着的。这意思很明显,华先生是不会错诊的。他治不了的病,就是命该如此了。
华济生从此也更加自信,整个儿圣祖华佗再生。
这一天,华先生刚开大门,便见一辆载一瞎眼老妇人的独轮车停在门前。推车的汉子见华先生出门,跪倒便拜:“请先生救救俺娘。”
华济生先观了一下老妇人铁青的脸色,看了舌苔,把脉片刻后,停了少顷,起身向门外走去。
汉子一步跟上:“我娘的病?……”“别说了,快回去弄点老人喜欢吃的,别亏了她的嘴,这就算你的孝道了。”说着掏出一把钱递过来。
“天底下没有治不好的病,我不信俺娘不行了。”汉子接过来铜钱又撒了一地。“孩啊,推我回吧,华先生说了,我就认了。”瞎老妇人呻吟着。
“什么神医!”汉子仍然不服气地嚷道。
“这是断肠,眼下大肠都烂了,神仙也是治不好的。”华济生劝慰说。
“要是有人能治好,我砸你的招牌。”汉子怒目发誓。
“别说砸招牌了,你娘能挨过百天,我砍给你一只胳膊。”说罢,华济生拂袖而去。
七七四十九天后,汉子扶着老母直奔华济生的“济世堂”大门,“华先生,还不把这‘济世堂’的招牌砸了!”
华济生抬头审视红光满面的老妇人片刻,一句话没说,拎起一把风快的药铲,把左胳膊压在座凳上一闭眼举铲而下。
“华先生,你不能啊!”一声大叫,药铲被汉子夺下。
“男人一口唾沫一个钉,还能让大风卷了舌头。留一只胳膊就够我用了,砍掉一只我就能记一辈子。”华济生痛苦地坐在凳子上。
“华先生,你断我没治了,我还真等着死呢。可自打我吃了爬进碗中的一个活物,病竟慢慢地好了。”瞎老妇人迷惑地说,“我正想找你问个究竟呢。”华济生起身,来回走了足足十趟,忽然拉住老妇人的手:“我差点害了你老人家,生吃醋泡蜇过蜉蝣的公蝎是能治这病的。”
送走汉子和老妇人,华济生便摘了“济世堂”金匾。从此,无论干啥就只用右手,左手总是背到背后。
据说,后人给华济生塑像的时候,明明两只手都塑在前面,可第二天左手硬是又背到了后边。人们便称华济生为“独臂先生”。
从此,药都中医只用右手把脉便沿袭下来。
【小题1】下列对小说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华济生是华佗的后代,得到华佗的真传,医术高超,治病妙手回春。
B.“华先生说没治了,死时都是笑着的”体现了患者迷信权威的思想。
C.华济生思索良久,指出那个奇特的药方,证明他无愧于名医的称号。
D.华济生完好无损,小说却以“独臂先生”为标题,具有一定的讽刺性。
E.小说体现了可贵的自省自责意识,这种意识因日益稀薄而弥足珍贵。
【小题2】请简要概括小说的情节。
【小题3】请概括华济生的形象特点。
【小题4】小说最后加入“塑像”的情节,有人说它与小说的整体氛围不协调,请谈谈你的观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24 11:24: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非法入境的婴儿

巴西卡·埃·瑙瓦埃斯

一位名叫罗泽玛丽的阿根廷妇女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出发,路经巴西前往纽约与丈夫团聚。不巧,她的儿子就降生在巴西巴拉那州贝伦机场。直到我撰写本文时,婴儿仍被扣留在官僚主义的尿布中。这一事件导致英国领事馆出面干预,巴西外交部和阿根廷大使馆分别发表声明。我甚至确信,要使海关当局释放这个婴儿,必须召开一次联合国安理会的紧急会议……

故事得从头说起。罗泽玛丽女士(后简称“罗女士”)在飞行中感到阵阵腹痛。她不忍将孩子生在飞机上,而想在陆地上分娩。然而谁能料想到这一选择竟招来比分娩更大的痛苦。DC-10客机在贝伦机场紧急着陆,一个新的生命就诞生在机场大楼内。罗女士在医院里度过了两个昼夜,出院后等待她的却是一个张着血盆大口的老妖魔——官僚主义。罗女士带着婴儿和其他两个孩子来到机场,准备继续旅行,但一位海关工作人员却扣留了她。这位官员查对了三份护照,经过反复核实,发现初生的婴儿没有任何证件。他便带着官僚主义特有的那种腔调问道:“他是怎么入境的?”说着用手指了指婴儿。

“从我肚里。”

罗女士的回答简明扼要,但这个官僚主义却不能明白这最简单的道理,仍然不慌不忙地重复着他那已背熟了的术语:

“那么,请问女士是否在行李申请单上填写了腹部携带孩子一个?”

“我没有申报,但大家都看得见的。”

“这种理由是不充分的。”他接着说,“我只能表示遗憾。但既然如此,孩子怎样入境就怎样出境吧!”

“我的先生,请你原谅我吧……”

他好像现在才明白过来,终于发现自己言行的荒诞不经。但是,为了表明他的思维敏捷,他马上建议说:

“好吧,女士,我们就这么办吧!为了不给彼此带来任何麻烦,请你把婴儿装在一个皮箱内出境,我就当作没有看见。”

罗女士听罢,呆若木鸡。官僚主义看对方不说话,又接着说:“如果你不愿这么办,我只好宣布你是走私。因为没有任何证件能证明这婴儿就是你的孩子。谁知道你是不是在做婴儿走私的勾当呢?这个问题是严重的,我的女士,看来我只能把你扣留在此。”

罗女士听后只觉得头晕目眩。她要求见机场场长。场长来了,满面笑容,尽力安慰她,并推说那位工作人员是个新手,保证一切都会顺利解决。

“其实很简单,只要女士将婴儿出生证、儿童律师的许可证、护照、所得税申报单位和22000克鲁赛罗(巴币)的存寄收据交给我们,婴儿就可以出境了。”

“22000!这太荒谬了……”

“得了,得了,我的女士……”场长打断了她的话,“你应该知趣了,要是个三胞胎,结果会是怎么样呢?”

罗女士竭力申辩,并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重复了一遍:在这里停留,仅仅是为了让孩子出生,离开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目的是去纽约与丈夫团聚。场长听后大笑一声说:

“好,好极了!为何女士不早说呢?这样,情况就不同了,问题就好解决多了。你只要办理一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居住证和一份阿根廷政府的证件,证明你确实要移居加拿大;一份结婚证书和一份纽约警察局的证明,确认你丈夫在那里生活;你丈夫的两张免冠照,还有一份加拿大政府的公函,证明你们将定居在加拿大。对了,你们将居住在哪一个城市呢?”

“蒙特利尔市。”

“是这样,那我们还得要一份蒙特利尔市政府的确认证件。还有,你们住别墅还是公寓?”

“住公寓。”

“那就别忘了再带一份公寓的草图来。”

罗女士不得不抱着初生的婴儿开始朝拜各级官僚办事机构。

“办理护照?必须先准备一份免疫证书、一张选举证、一张身份证、一张申请书和三张穿礼服、系领带的照片。”

“但是,孩子刚出生30天。”

“这没关系。女士,在我们这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办理护照,必须持本人身份证,而领取身份证就必须先办理一份良民证,领良民证则要出示工作证,这一切都是无效的;办理护照还需要持本人的选民证,在领取选民证前,必须领取一份居住证,并附一份煤气结账单,还要准备两张免冠照片和健康证;最后还要一份所得税申报单存根,然而谁知道领取上述申报单存根究竟还需要什么证件呢。

“请他亲自填写一份表格就行了。”

“他还不会写字,但必须先办理一份委托书。”

罗女士无可奈何,只得抱着这个名叫马里奥的孩子四处奔波,她终于发现自己已经陷入了迷魂阵,无所适从。然而她从中也得到了一种实惠,这就是,当孩子哭闹时,她就威吓他:

“你再哭,我就把巴西官僚主义叫来。”

时间流水般地逝去。一天,罗女士的丈夫居然在纽约收到儿子马里奥的一封信。信中写道:亲爱的爸爸,我和妈妈还在为巴西政府要求的各种证件四处奔忙(妈妈还是习惯性地把我抱在怀里)。我想,所有证件办妥后,恐怕只能海运到加拿大了。我给你写信,是为了使你放心。看来,我们见面的时刻为期不远了。

“明天,如果一切都顺利的话,我就可以拿到最后一份证件——我的服役证明。”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阿根廷妇女罗泽玛丽的儿子降生在巴西的机场,结尾则交代婴儿已经长大,还在为各种证件奔忙,首尾照应,结构严谨,构思巧妙。
B.小说的标题原为“罗泽玛丽的婴儿”,改为“非法入境的婴儿”,一方面增添了悬念,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能紧扣主体事件,暗示小说主旨。
C.降生在巴西的巴拉那州贝伦机场的马里奥写信宽慰父亲,告知自己和妈妈的归期,小说最后让读者看到了罗泽玛丽一家团聚的希望。
D.小说中的巴西官员,从海关工作人员到机场场长,以及各级机构的办公人员,都墨守成规,不近人情,其根源在于他们缺少同情心。
【小题2】文章画线句说“出院后等待她的却是一个张着血盆大口的老妖魔——官僚主义”,为什么用“老妖魔”比喻官僚主义?这个“老妖魔”在文中是如何表现的?结合小说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小题3】小说的情节看起来有些荒诞,但让人觉得真实可信。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高手
刘学林
孔老四十岁当上处长,六十岁还是处长。自觉政绩不错。孔老不吸烟,不喝酒,不钓鱼,不养花,惟一的癖好是饭后茶余到街心花园观棋。观而不弈,无胜无败,无喜无怒。时间久了,棋盘上的各种高招绝技、阴谋杀机、圈套陷阱,尽皆诸熟。有时给失利者指点几步,无不反败为胜。于是,会聚在这里的棋迷们都尊他为高手。
一天晚饭后,孔老摇一把雁翎扇,悠悠然来到街心花田。卞群人重重叠叠田戌浑厚的一圈,伸长脖子如长颈鹿一般。孔老凑上,目光如锥竟插不进去。他拍拍一小伙子肩膀,问:“谁和谁?”小伙子扭头一看,大喜,松出一口气,说:“这下好了,孔老来了。”众人一听,都如身释重负一般,忙两边让开。孔老趋前,见是本土棋王老钟正和一面生的中年汉子对弈。老钟执红子,中年汉子执绿子。红帅已被兵因皇城,虽不一招即死,却也命在旦夕。故老钟眉头锁紧,目光凝结棋盘;中年汉子坦然自若,左手心玩健身球一样玩着两枚棋子,极熟练。孔老手摇羽扇,观透棋局,从旁支招格斗两回合,红帅之围遂解。之后又点拨两步,老钟竟然赢了中年汉子
中年汉子手中依然玩者两枚棋子,对孔老挑战地一笑,说:“我想向这位老同志请教一局。”“是我多嘴了。”孔老歉意一笑,又谦虚说,“对不起,我向来不下棋。”中年汉子说:“您刚才几步够绝的,怎么说向来不下棋呢?”孔老说:“我是向来不下棋。”中年汉子咄咄逼人:“那就请老同志破例赐教了。”孔老执意谦让,众人早已不平,纷纷怂恿:“孔老,您就和他下一局。”孔老说:“不下不下。”然而众人早已替他摆好棋子,不由分说簇拥他坐在中年汉子对面。“晚辈就先走了。”中年汉子说着已执绿子架起当头炮。孔老迫不得已,只好上马为应。才走几步,已觉局促如辕中驹,继之破绽屡出,先丢一炮,再折一车,不到十分钟,红帅已受靖康之辱。众人还以为孔老欲擒故纵,先礼后兵,就有人说:“好汉不赢前三局。”可是孔老此时却已面如死灰,汗迸如豆,艰难一笑如哭,起身琅跄就走。
回到家中,孔老很是沮丧。心想:我观那人棋艺并不算高明,我略加指点老钟,老钟便赢了他,可我亲自下场怎么会惨败如此呢?夜不成眠,静卧繁思,忽然大彻大悟,心明如镜。转天毅然写了退休报告。然后离开闹市,搬到市郊上街镇居住。 ∴
依然爱观棋,不论在什么场合见到有人下棋必驻足观之。不觉十车,孔老越加出神入化;偶尔给人点拨几步,对方不论是怎样高手,必败无疑。但绝不与人对弈。上街镇的象棋爱好者都把他奉为棋仙。这日,省青年象棋冠军到镇俱乐部辅导象棋,孔老自然前去观看。冠军名叫寇克,年轻有为又虚心好学。寇克和一青年表演赛时,孔老拈须站在青年身后。当青年处于困境时,孔老只说了一步棋就令寇克惊羡佩服之至,忙恭聆尊姓大名。孔老含笑不答,飘然而去。寇克问那青年,青年说大家都称老人棋仙,并不知老本名字。寇兑怎肯放过这样好的机遇,打听到孔老住处,备下厚礼,登门请求赐教一局。孔老笑容可掬地一口回绝。寇克不肯罢休,学技心切,长跪不起。孔老无奈,叹一口气说:“你若心诚,三日后再来。”
好不容易熬过三日,寇克急急登门。大门紧锁,久叩不开。问邻居,说孔老已经搬家
问搬到了何处,邻居摇头一笑,关上房门。寇克怅然痛惜,连说:“异人,异人!”孔老隔窗看寇克走远,拈须而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众人明知孔老只观棋不对弈,却纷纷怂恿孔老应战,固然有为本土争气的因素,但也暗含有让孔老落败献丑的心理。
B.孔老输棋众人以为是欲擒故纵、先礼后兵,孔老却面如死灰、汗迸如豆,可见他在心理上受到巨大打击,方寸已乱。
C.孔老输棋后转天毅然写了退休报告,表明他已心灰意懒,也是对二十年得不到提拔的无声抗议及对现有处境的不满。
D.孔老输棋后由闹市搬到市郊居住,一方面是避免与对手相见的尴尬,一方面也是为了清修苦练,来日再战以挽回面子。
 
E.本文语言精练,以短句为主,叙述简洁,对话含蓄,描写生动;内蕴丰富,主旨深刻,表面写棋事但处处不离人事。
(小题2)小说结尾说孔老是“异人”,在寇克看来,孔老“异”在何处?(4分)
(小题3)孔老输棋后“静卧繁思”,进而“大彻大悟”,他悟到些什么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第九封信
金立明
“我很好!一切都很正常。胳膊恢复得很快,刚做过透视,再过一个星期就可以拆石膏了……”她提笔写道。
可是她想写的却是:“快回来吧,我唯一的远在天边的骨肉!我糟透了。现在,我仅有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再看你一眼了。我这骨折不是通常的骨折,刚从医院里回来,我能从医生们的眼神里看出来,很快,我就要离开人世了。”
可是她是母亲,她不能这么写。
死是肯定的了,对于她的孩子来说,这是一种难以承受的打击。可是要是她赶了回来,停止了两个月后即将完成的学业,面临将是双重的灾难。而一份就已经过重了……我不能再给她添加那另外的一份了……自从有了这一想法后,每天,她都强打精神,开始想为她的孩子再做一些她所能做的事。她开始一封一封地写起信来。这是她一直保持着的习惯,每周一封信。
为了瞒住事实,每一封信都用的是一种平和而又轻松的语气。
写满了八封信后,在写第九封时,她的四肢便有些不听使唤了。她有些后悔,她想到现在就是再想改变主意,想让她的孩子马上回来,怕都已经来不及了。可是这第九封信她还是坚持着写完了。有时一整天,她只能写上一两句。
死期临近了,病房里那位专职护士答应了她这严肃的请求,同意在她死后将按着顺序,照样每周一封地发出这些已提前写好、封好了的信。
那在英国攻读学位的女儿每次收到母亲的信时,都有一种无法形容的喜悦。说透了,在这异地,只有这才是促使她不断努力的真正动力。
“……新来的保姆姓陈,人挺不错,不像有的保姆,一吃完饭,洗完碗,就进屋里睡觉去了。那天刮大风,所有的灯都灭了,她一直陪我聊天,直到天明。”
“……在家时,小狗总是等你回来给它开晚餐罐头。你走了都快四年了,可直到现在,它仍没有改过这一习惯哩。那天傍晚,见它始终站在门口朝着后院的马路呆望,时不时地呜呜哀叫几声,我就完全知道,那是它在殷切地盼着你回来给她准备晚餐哩……”
学期终于结束了。脱下那套为拍照而穿上的博士服后,她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而就在这个时候,第九封信也就随着到来了。
“具,不要难过,不能不告诉你的是,在你收到这封信时,我已辞世近两个月了。请不要惋惜我们没能最后见上一面。……这是我唯一能为你做的事了。你没有父亲,一直靠打工挣钱学习,你的成长极其不易。但好在千辛万苦,你还是入了正轨。
“两个多月前,在你写信告诉我,说你将闭门不出,直到获得学位后再给我写信时,我便有了这一想法。
“前面那八封信都是我在重病时写成的。你没有看出破绽来,我很高兴。……别哭泣,具,你不是常人,也别浪费路费再赶回来看我的骨灰盒了,这没有太大的意义。关于我的病情,我已附上这段时间的病历。
“你自幼就比谁都美丽。自你长成后,看着你简直是一种享受。你比我怀你时所想象的要全面多了。但可惜的是,从小时候起,你就没有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常因为衣服而受同学们的嘲讽,实在是太对不起你了。在获得学位后,我希望你能开始一种真正的生活,希望能像那始终处于劣境中的辛迪瑞拉一样,总有一天,你的美丽,你的心地,你所秉有的一切都能得到公认……”
“哦,不!……妈妈!”看到这里,具再也忍耐不住地痛哭起来……“可是为什么,为什么我们常要用惨痛的、确确实实的牺牲,去换取那些所谓的虚无的利益啊!为什么利总是高于益,占据了心灵里这最最主要的位置呢?”
时隔很久,她仍在想着,仍分辨不清:母亲究竟是为自己做了一件好事,还是一件错事呢?
(选自《深圳特区报》)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以“信”为线索,通过对母亲写信和女儿读信的过程描写,表现了母亲对女儿的深沉之爱,令人感动。
B.母亲的每一封信都用的是一种平和而又轻松的语气,目的是为了瞒住自己即将去世的事实,让女儿能安心完成学业。
C.小说情节波澜起伏、曲折动人,高潮部分女儿读母亲第九封信,既紧扣小说标题,又表现了母亲、女儿各自的形象特点。
D.本文虽篇幅短小,但情节完整,以第一封信展开叙述,以第九封信结尾,首尾呼应,表现了作者对小说中母女的同情。
【小题2】小说中引用了母亲两封分别讲保姆和小狗的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为什么利总是高于益,占据了心灵里这最最主要的位置呢?”这里“利”和“益”具体指什么?你如何看待这种“利益”观?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董师傅游湖

宗璞

董师傅在一所大学里做木匠已经二十几年了,做起活儿来得心应手,若让那些教师们来说,已经超乎技而近乎道了。他在校园里各处修理门窗,无论是教学楼、办公楼、教师住宅或学生宿舍。都有他的业绩。在一座新造的仿古建筑上,还有他做的几扇雕花窗户,雕刻十分精致,那是他的杰作。

董师傅精通木匠活儿,也对校园里的山水草木很是熟悉。若是有人了解他的知识,可能聘他为业余园林鉴赏家,其实他自己也不了解。一年年花开花落,人去人来;教师住宅里老的一个个走了,学生宿舍里小的一拨拨来了。董师傅见得多了,也没有什么特别感慨的。家里妻儿都很平安,挣的钱足够用了,日子过得很平静。

校园里有一个不大的湖,绿柳垂岸,柳丝牵引着湖水,湖水清澈,游鱼可见。董师傅每晚收拾好木工工具,便来湖边大石上闲坐,点上一支烟,心静如水,十分自在。

不知为什么,学校里的人越来越多,校园渐向公园靠拢。每逢节日,湖上亭榭挂满彩灯,游人如织。一个“五一”节,董师傅有一天假。他傍晚便来到湖边,看远处楼后夕阳西下,天渐渐暗下来,周围建筑物上的彩灯突然一下子都亮起来,照得湖水通明。他最喜欢那座塔,一层层灯光勾勒出塔身的线条;他常看月亮从塔边树丛间升起。这时月亮却看不见。也许日子不对,也许灯太亮了。他并不多想,也不期望。他无所谓。

有人轻声叫他,是前日做活儿那家的女工,是他的大同乡,名唤小翠。她怯怯地说:“奶奶说我可以出来走走,现在我走不回去了。”董师傅忙灭了烟,站起身说:“我送你回去。”想一想,又说:“你看过了吗?”小翠仍怯怯地说:“什么也没看见,只顾看路了。”董师傅一笑,领看小翠在熙攘的人群中沿着湖边走,走到一座小桥上,指点说:“从这里看塔的倒影最好。”通体发光的塔,在水里也发着光。小翠惊呼道:“还有一条大鱼呢!”那是一条石鱼,随着水波荡漾,似乎在光辉中跳动。又走过一座亭子,那是一座亭桥,从亭中可以环顾四周美景。远岸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更加似雪如金,近岸海棠正在盛期,粉嘟嘟的花朵挤满枝头,好不热闹。亭中有几幅楹联,他们并不研究。董师傅又介绍了几个景点,转过山坡,走到那座仿古建筑前,特别介绍了自己的创作——雕花窗户。小翠一路赞叹不已,对雕花窗户没有评论。董师傅也不在意,只说:“不用多久,你就惯了,就是这地方的熟人了。大家都是这样的。”他顿了一顿,又说:“可惜的是,有些人整天对着这湖、这树,倒不觉得好看了。”

俩人走到校门口,董师傅在一个小摊上买了两根冰棍。俩人举着冰棍,慢慢走。一个卖花的女孩跑过来,向他们看了看,转身去找别人了。不多时,小翠说她认得路了。董师傅叮嘱小翠,冰棍的木棒不要随地扔,自己转身慢慢向住处走去。他很快乐。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的题目就是小说的主要情节,故事情节虽然简单,波澜不惊,但通过细节的刻划,人物形象非常鲜明,也寄寓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B.学校里的人越来越多,湖周边建筑物的彩灯太亮,以至月亮都看不到了,给宁静的校园带来了困扰,引起了董师傅小小的不满。
C.小翠姑娘的出现,是作者的精心安排,使得作者可以从更多的方面对董师傅进行刻划,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鲜明。
D.董师傅在一个小摊上买了两根冰棍,这个细节描写使得董师傅这个人物形象更有生活气息,更真实,更亲切可感。
【小题2】请结合文本,分析董师傅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
【小题3】文章结尾说:他很快乐。请结合文本分析他快乐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故园石羊
和 谷
①已过小雪节气,渭北土原上还不见落雪,到了晌午仍是暖洋洋的。我让三弟唤了堂弟,开着自家的小型铲车,从邻村端回了有两吨重的一尊石羊。兄弟几个费了好大劲,才把这件宝物安放在故园的石榴树旁。黄亮亮的阳光下,石羊神气十足,跪卧在初冬湿润的泥土上,那么安详温和,有一种回归家舍的惬意。
②还是在秋分的时候,我居住在老家乡下,有天见到邻村的姨弟。他说,大哥,那个石羊你还乐意要不?主人说想把石羊赠予你,也算“完璧归赵”。他供娃念书有难处,你给资助点费用,他就感谢你了。我说,行,谢谢他,你拉过来,作为回报,我会帮助解决孩子读书费用的。
③前几年曾去邻村,村上有过方圆盛传的财东“大房里”。一般农家住土窑洞,“大房里”住的是雕梁画栋的大瓦房,骡马成群,地有数百亩,日子过得滋润。后来家道中落,留下来的只有“柱顶石”了,且胡乱遗弃在一旁被当作无用之物。我把它看作宝贝,弄来十数块柱础石,在园子里围着祖传大碾盘当石凳用。
④姨弟见我对老石头有兴趣,便领着去看邻家收藏的一尊石羊,说是在地里埋了几十年,前些年才刨出来见了阳光。石羊有半人多高,一两千斤重量,经年风雨剥蚀,只能大致看出羊的模样,却不失简朴纯正之美。我想起了先祖老陵里曾有过这样一只石羊,神圣地立在地畔上,老人说,那只羊到了夜深人静,会拉着整个山原旋转,拉得太阳从东原上冒出来。我童年时,还调皮地骑过那只石羊。之后,老陵被平为田地,石羊也随之消失。
⑤保存石羊的主人说,是在破“四旧”的年月,老古董都被砸,他凭着复员军人的一身力气,找人搭伴从邻村村头把这石羊拉回来埋在地下,抢救保护下来。我推测,这尊石羊即老陵里的神物。作为后人,我动心了,盼望石羊在故园里安息,和石槽、石磨、石碾盘、石碌碡、石门墩、石臼、捶布石、柱础石一起,供人瞻礼。“石器”时代业已远去,传统农耕时代渐行渐远,城镇化一天天走近,它们总是祖辈除了永远不老的土地之外遗留的实物,值得珍重。内心也曾忌讳陵庙的灵物,不宜放置于家舍。但又一思忖,如今有哪一件古物不是来自地下呢。
⑥陕西同官地方志与和氏家谱记载,和姓先祖在秦汉时代被同化之前属渭北桥山一带羌族游牧部落。羌笛何须怨杨柳,羌人从字面上图解,即羊人,放羊人,还有一个甩羊鞭子的潇洒的姿势。石羊,便成了先祖崇尚的图腾,在演变为农人进入农耕文明时代之后,一直秉承这个物种勤苦善良的天性,让它守在祖陵。若干年后陵地化为良田,一年一料麦子,旱涝保收。近年,羊在村里所剩无几,多是为了给留守老家的孩子喂羊奶而饲养的——养羊老汉的儿子儿媳,也就是孩子的父母都进城打工了,买奶粉昂贵,也怕城里掺假的奶粉害了下一代。当然,我所眷顾的石羊,不可能挤出鲜活的奶水,但一定有一种营养元素在斑驳的石头上闪光,通过观赏者的目光渗入梦想的心灵。
⑦石羊终伫立于和氏后人的园子里,以物证的凿凿之言,以牧羊人浪漫而幽怨的羌笛,以庄稼人悲欣的挽歌,对周围的阳光空气和来访者说些什么。
⑧我拍了石羊的图片,在电脑上放大,想从丝丝纹纹的石雕上读到历史的叮嘱。突然,有一只贝壳化石跳入眼帘,哎哟,这哪里是千年的石羊,它是从遥远的古海中诞生的生命,从文明的源头游来,越过了漫长的岁月,来到了今天的阳光下。
⑨故园石羊,是比家谱或地方志更为鲜活的史实。源远流长的故国文明,已经凝结成恒久的固体,也融解为不灭的种子,厮守着不老的充满生机的土地,拥抱又一个春天。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讲述了“我”买回了一尊或许是先祖陵前立过的石羊,将它重新放到故园土地的故事,行文叙议结合,意味深沉,耐人寻味。
B.开篇“三弟”“堂弟”“姨弟”等称谓说明渭北平原上有着浓厚的宗族观念和紧密的血亲联系,为下文写购买石羊“回归故园”作了铺垫。
C.作者保存了许多“老石头”,是因为它们既是祖辈遗存的实物,又代表着崇奉神灵、敬畏天地的价值取向。
D.本文通过追忆石羊和先祖的历史,反思城镇化给人们心灵带来的不可估量的伤害,是逝去的农耕文明的一首挽歌。
【小题2】第③段写自己前几年的经历,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散文赋予了“石羊”丰富的意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