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小题1】“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这段文字中王熙凤外貌描写的作用是(    )
A.表现王熙凤的姿容俏丽
B.表现王熙凤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
C.表现王熙凤的性格特征
D.表现王熙凤服饰的高雅华贵
【小题2】对黛玉的心理描写和对贾母的第一处语言描写,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黛玉推测出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贾母此语充满了对熙凤的喜爱。
B.黛玉对贾府的规矩产生怀疑,贾母此语则充满了对王熙凤的喜爱。
C.黛玉对王熙凤的放诞无礼不满,贾母此语是为了缓和这种气氛。
D.黛玉意识到贾母对熙凤的喜爱,贾母此语则是掩盖这种喜爱之情。
【小题3】下列对人物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未写其形,先使闻声”,王熙凤放诞无礼、先声夺人的出场是一种“宣告”:各位听着,我凤姐来了;也是一种道歉:老祖宗,我迟到了。
B.“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表面上是称赞了林黛玉的风姿,实际上却是在阿谀贾母,又不忘安慰迎春等那些嫡亲的孙女儿,真是圆滑之至。
C.“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王熙凤一心都在贾母身上,其虚伪和机变逢迎的性格暴露得淋漓尽致。
D.“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体现出凤姐对黛玉无微不至的真诚关怀,也显示了凤姐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和威仪。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23 12:22: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儿子的否决权
英哈代
①一天晚上,只有他们母子俩在他们那朴素的郊区住所里——那里的生活不是明朗的,而是阴沉的,这时,她才终于打破了沉默。在宣布自己可能改嫁的同时,为了缓和口气,她向他保证说这还是遥远的将来的事,到那时他将能离开她而独立生活了。
②儿子认为这个想法非常合情合理,还问她是不是看中了谁,她没有马上回答,他似乎有某种猜疑。他说,但愿自己的继父是一个上等人。
③“算不了一个上等人,”她怯生生地说,“他的情况和我在认识你父亲以前的情况差不多。”就这样一点一点地把全部情况透露给了他。有一会儿,年轻人绷紧着脸,然后满脸涨得通红,俯在桌子上,突然痛哭起来。
④他的母亲走上前去吻他,他脸上凡是能吻到的地方都吻遍了,又拍拍他的背哄他,就像他还是婴儿一样。她自己也一直哭着。等到这场大哭稍微平息一些,他就匆匆地走到自己房里,闩了门。
⑤她在门外等着,听着,从锁眼里进行劝说。过了很久他才在里面搭腔,一开口就严词厉色。“我为你感到羞耻!那样会毁了我!想嫁一个可怜巴巴的乡下佬!一个下等人!一个大老粗!会使我在全英国的上等人眼里把脸丢尽!”
⑥“别说了——也许我错了!我尽量去打消这个念头好了!”她哀求道。
⑦那个夏季,伦道夫还没有离开她以前,萨姆来了一封信,告诉她说他的运气出乎意料的好,店子弄到了手,他已经是店主。那是镇上最大的一家,兼卖水果和蔬菜。他认为有朝一日可以成一个家,即使她住进去也不算委屈,并问能不能到城里去看看她。
⑧她偷偷地和他会了面,告诉他还得等她最后的答复。秋季慢慢地挨过去。当伦道夫回家过圣诞节时,她又提起这件事,但是那个小绅士毫不通融。
⑨于是有几个月没有提这事,然后旧语重提,但因他深恶痛绝而放弃,而后又提起。就这样,那个温顺的女人又讲道理,又苦苦哀求,四五年漫长的日子不知不觉就过去了。这时,忠实的萨姆有点孤注一掷地重新开始向她求婚。莎菲的儿子如今已经是个大学生。有一年他从牛津大学回家过复活节,她再次提起这个话题。她争辩说,他只要一被授予圣职,就会有自己的家,像她这样不通文法、愚昧无知的人在他家里会是个累赘,不如眼不见为净。
⑩和以前相比,他现在生起气来更像个男子汉,但还是不同意。她这一方呢,也更加坚持己见,因此他担心自己不在的时候她恐怕靠不住。他怒不可遏,对她的俗气无比轻蔑,这种气势使他完全占了上风。最后他把她带进自己的卧室,来到他为个人祈祷而设立的一个小小的十字架和圣坛面前,要她跪下来发誓,说没有他的允许她不会和萨姆·霍布森结婚。“这是我对父亲应尽的义务!”他说。
⑪那可怜的女人发了誓,心想他一旦被授了圣职,忙于教会工作时,态度就会软下来。但是她的愿望落空了,到这个时候他所受的教育已经使他没有多少人性,因此他毫不动摇,虽然他的母亲本来满可以和她那个忠实的水果蔬菜店主过一种粗茶淡饭、怡然自得的生活,而且谁也不会因此而受到损害。
⑫随着时间的过去,她的脚跛得越来越厉害,很少离开位于城南那条长长的主要街道上的家,守在家里,心力似乎在逐渐衰竭。“我为什么不能对萨姆说我要嫁给他?为什么?”当没有人在近旁的时候她常常哀哀地自言自语。
⑬大约四年以后的某一天,一个中年人站在阿尔德布里克姆镇上最大的水果蔬莱店门口。他是店主,但今天没有穿平常那套工作服,而是穿上了整洁的黑衣裤,窗板也关上了。一列出殡的队伍从火车站那边过来,经过他的店门口。出了镇子,向盖密德村走去。中年人眼里满含泪水,帽子拿在手里,看着车队过去。出殡车上一个身穿大马甲、脸刮得很光的年青牧师阴沉沉地看着站在那里的店主。
(选自《哈代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注】故事情节提示:农村姑娘莎菲出于对年长牧师的敬畏,舍弃了自己的情人萨姆,嫁给了牧师,过了十几年近乎僵化的生活。丈夫死后,她想改嫁,又受到儿子伦道夫的阻挠,以上选段是小说的结尾部分。
【小题1】第①段中画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2】请简要概括伦道夫的形象特点。
【小题3】请简要赏析第⑫小节中画线的句子。
“我为什么不能对萨姆说我要嫁给他?为什么?”
【小题4】请结合文本内容,探究造成莎菲人生悲剧的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执 着

李 冬

要不是我家的下水道堵了,我绝不会认识老谢的。那天,一位朋友把他叫到我家,是来疏通下水道的。第一回见到他,觉得他太落魄了,虽说那时他是物业公司员工,看他那一身行头,简直就像个外地捡荒人或者收废品的。上身穿着不黄不绿,黑不溜的褂子,袖口早就破了。下身的大裤衩子也是皱皱巴巴,满是尘土。脚上的凉鞋脏兮兮的,后跟也开了胶。现如今,我们通州城里,还有这样贫困的人吗?我实在不敢相信。

看他干活,却很让我开了眼,对他刮目相看了。且不说三五分钟,下水道就疏通了,还修好了我家的水管子,长时间没修好的灶具,冰箱的毛病,他也“三下五除二”顺手就修好了。干杂活,他可真是个多面手。我又对他赞美有加了!这以后,家里有什么活儿,叫他就来,我们就成了无话不说的好友。熟了,我才知道,他是很乐观的人。好交朋友,好看书。我还经常讲讲新闻,说些笑话。我送他几本《运河》杂志,他特高兴:“太好了,我文化不高,就是喜欢看书”从这以后,家里有活儿就找他,我们就渐渐地成了好友。无话不聊啦。

有一天,我听说他唯一的独女丢了,我就向他求证。他竟然显出漫不经心的神色说:“那时,她刚上班,21岁,就要和一个外地小子结婚,,我和老伴不同意,她就和那小子跑了。”他的语气平淡,好像此事与他无关。我问:“你们没有联系啦?找找她呀!”他说:“我怎么找?公安局也用心找了几年,也没消息。这可真是怪事。都成年了,能出什么事呢?”老谢不以为然地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让她去吧,闺女早晚要嫁人,我们两口子,过得挺好就行啦!“

老谢就是一个大松心的人,可他一旦认准的事,他也真跟老牛一样的犯拧。一天.他很认真地跟我说:“黎老弟,求你个事?”听这口气,看来他遇见难事了。就问:“你尽管说吧,我尽力帮忙。”他说:“我在家里搞了一个像章展览室,求你找一位书法家,给我写个牌子,让更多人到我家来参观,”我听了,很奇怪地问:“什么像章?”他认真滴说“就是文革时期的最火的毛主席像章呀!我已经收藏5000多个了。有空你看看去,指点一下。”我说:“好的,我去。”

过了几天,我带着写好了的字,就到他家里去了。老谢住的还是原先的职工宿舍。两间小屋,外屋就是展览室,一进屋,就看到,满墙的像章。按着大小,一个个排列整齐,全都镶在玻璃镜框里。真的好壮观啊。我鼓励他说:“你干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让人们不忘那段历史。”他笑着点点头,又补充一句:“应该建个‘像章博物馆’,让人别忘了毛主席呀!”

“毛主席像章展览室”通州区吕先生的书法,果然遒劲,飘逸。老谢见了挺高兴。就很麻利地放进镜框里,我帮着他,挂到了门口。牌子挂出来了,屋里也布置也像模像样的。我相信们会有好多人来参观的。

可是,我没想到,就在一个月后,我偶然见到他,就问:“来家参观的人很多吧!”他显出特别失望和无奈的神色说,:“唉!现在的人,忘本,没有人去看呀!”

好久未见,我顺路去看看他。一进屋,我就觉得冷冷清清的。原来老谢病了,是让骗子气的,看来病的不轻。小屋里,老谢正躺着,老伴用小勺给他喂药、老伴说:“那天,几个骗子,把他的几个像章骗走了,他就一病不起了。我让他去医院,他死活不去,他不放心屋里的这些宝贝呀!”

我攥着老谢的手说:“怎回事呀?”老谢吃力地说:“他们说是大运河艺术馆的,要挑集美像章展览三天,还留了张借条,你看看!”我拿过来一看,上面写着:“借像章五枚,三天归还。”落款是:大运河艺术馆 武士水……看到这儿,我就知道老谢是被骗了。一是通州没有这个艺术馆,二是落款的“武士水”分明是:“我是谁”的意思。我劝老谢:“别急,先看病,我帮你报案,公安局会给你找回来的。行吗?”他使劲睁开眼说:“找不到了,那么好的像章哪儿去找?你知道,那可是瓷的,少见呀……”

我劝不了,只好去医院找来大夫,费了好多唇舌,老谢终于去医院了,我每天都去看他。他的病却不见好。而且越来越瘦了。大夫对我说:“他是心病,药物不好治了!”

果然,不到三个月,老谢带着遗憾走了,给他送葬那天,我心里难受,想说一句,一路走好,可是我早已哭成个泪人了,什么也说不出了……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采用外貌描写的手法,用笔细致,让老谢寒酸落魄的形象跃然纸上,与后文老谢的能干和执着形成了对比。
B.老谢是一个认真负责、乐观友善的人,踏实能干是个多面手,朴实热情好交朋友,虽然文化不高,却很喜欢看书。
C.文中写老谢积极筹建博物馆,却因无人去参观而失望与无奈,实则是为了表现出老 谢对人们淡忘过去的失望与不解。
D.本文语言质朴,故事情节生动,作者主要采用外貌、语言等描写手法,塑造了一个执着的平凡人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小题2】老谢的“执着”在文中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设置这样的结局,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天的等待
海明威
我们还睡在床上的时候,他走进屋来关上窗户,我就看出他像是病了。他浑身哆嗦,脸色煞白,走起路来慢吞吞,似乎动一动都痛。 
“怎么啦,沙茨?”
“我头痛。”
“你最好回到床上去。”
“不,没事儿。” 
等我下楼来,他已经穿好衣服,坐在火炉边,一看就是个病得不轻,可怜巴巴的九岁男孩。我把手搁在他脑门上,就知道他在发烧。 
“你上楼去睡觉吧,”我说,“你病了。”
“我没事儿。”他说。 
医生来了,他给孩子量了量体温。 
“几度?”我问他。
“一百零二度。” 
在楼下,医生留下三种药,是三种不同颜色的药丸,还吩咐了服用方法。一种是退热的,另一种是泻药,第三种是控制酸的。他解释说,流感的病菌只能存在于酸性状态中。他似乎对流感无所不知,还说只要体温不高过一百零四度就不用担心。这是轻度流感,假如不并发肺炎就没有危险。 
回屋后我把孩子的体温记下来,还记下吃各种药丸的时间。
“你要我念书给你听吗?”
“好吧,你要念就念吧。”孩子说。他脸色煞白,眼睛下面有黑圈。他躺在床上一动也不动,似乎超然物外。 
我大声念着霍华德·派尔的《海盗集》,但我看得出他不在听我念书。 
“你感觉怎么样,沙茨?”我问他。
“到目前为止,还是老样子。”他说。 
我坐在他床脚边看书,等着到时候给他吃另一种药。抬眼一看,只见他正望着床脚,神情十分古怪。 
“你干吗不想法睡一会儿?要吃药我会叫醒你的。”
“我情愿醒着。” 
过了一会儿,他对我说:“要是你心烦就不用在这儿陪我,爸爸。”
“我没心烦。”
“不,我是说,如果这事会给您带来烦恼的话,您就不用待在这里了。”
我以为他也许有点头晕,到了十一点我给他吃了医生开的药丸后就到外面去了一会儿。
那天天气晴朗寒冷,地面上盖着一层冰,因此看上去所有光秃秃的树木,灌木,修剪过的灌木,全部草地和空地上面都涂上层冰。我带了一条爱尔兰长毛小猎狗顺那条路,沿着一条结冰的小溪散散步,但在光滑的路面上站也好,走也好,都不容易,那条红毛狗跳一下滑倒了,我也重重摔了两跤,有一次我的枪都掉下来,在冰上滑掉了。 
到家后,家里人说孩子不让任何人上他屋里去。 
“你们不能进来,”他说,”千万不要被我传染。” 
我上楼去看他,发现他还是我离开他时那个姿势,脸色煞白,不过由于发烧脸蛋绯红,像先前那样怔怔望着床脚。 
我给他量体温。 
“几度?”
“好像是一百度。”我说。其实是一百零二度四分。 
“是一百零二度。”他说。 
“谁说的?”
“医生说的。” 
“你的体温还好,”我说,“没什么好担心的。”
“我不担心,”他说,“不过我没法不想。” 
“别想了,”我说,“别急。”
“我不急,”他说着一直朝前看。显然他心里藏着什么事情。 
“把这药和水一起吞下去。”
“你看吃了有什么用吗?” 
“当然有啦。”
我坐下,打开那本《海盗集》,开始念了,但我看得出他没在听,所以我就不念了。
“你看我几时会死?”他问。
“什么?” 
“我还能活多久才死?”
“你不会死的。你怎么啦?”
“哦,是的,我要死了。我听见他说一百零二度的。”
“发烧到一百零二度可死不了。你这么说可真傻。”
“我知道会死的。在法国学校时同学告诉过我,到了四十四度你就活不成了。可我已经一百零二度了。”
原来从早上九点钟起,他就一直在等死,都等了一整天了。 
“可怜的沙茨,”我说,“可怜的沙茨宝贝儿,这好比英里和公里。你不会死的。那是两种体温表啊。那种表上三十七度算正常。这种表要九十八度才算正常。”
“这话当真?” 
“绝对错不了,”我说,“好比英里和公里。你知道我们开车时车速七十英里合多少公里吗?”
“哦!”他说。 
可他紧盯着床脚的目光渐渐轻松了一些,一直绷着的那股劲儿也终于缓了下来。第二天,他轻松极了,为了一点儿无关紧要的小事儿就大哭大叫起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取第一人称视角,以孩子父亲“我”的身份进行叙述,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使文章愈发增加了真实感,拉近了故事人物与读者的距离。
B.文章开头描写沙茨早上醒来为父母关窗,是因为他已经发现自己感冒,所以关窗来防止父母生病,体现了他的体贴懂事。
C.小说故事情节简洁明快,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颇具匠心,在孩子生病后描写了父亲出门打猎的场景,以此来突出父亲的冷漠。
D.文中“原来从早上九点钟起,他就一直在等死,都等了一整天了。”是因为孩子误会了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间的区别。
【小题2】海明威提倡在重压下所显示出的坚毅、勇气和自我约束的硬汉形象,本文如何去塑造沙茨的“小硬汉形象”?
【小题3】请结合文章谈谈海明威小说的语言特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丁家斋

孙方友

①北下街位于陈州城西南角,南起西关大街,北至朱家街。很早的时候,北下街就是回族群居的老街。到了清朝年间,回族聚居点不断由城内的“回族巷”向西扩展,北下街一带回民不断增多,只是少了一个清真寺。清末时,居住在西关大街的沙、马两家富户捐资,在路西搭了个席棚,称为“经房”,回民们开始就近在此礼拜。直到1920年,回教徒才开始集资筹建清真寺。再后来,越来越多的回民围寺而居,形成了较大的回民区。

②清末民国时期,西关大街的商业繁盛,也给北下街的回族同胞带来了商机。他们纷纷做起清真风味小吃,而且很快形成了气候,打出了名气。如豆沫、羊肉胡辣汤、牛骨髓油茶、绿豆糊涂、羊肉水煎包等,各有特色。名气大的有盖家“宝隆铺”的小苏肉、牛肉丸子,马家烧饼,白家豆腐脑儿,丁家斋八宝莲子粥。

③白家豆腐脑儿配有煮熟的咸黄豆、酱胡萝卜、黄瓜丁、酱油盐卤和适量的卤汤,卤汁鲜美,豆腐软嫩,色泽明快,老少皆宜。了家斋八宝莲子粥是用江米、慈仁米熬制而成,吃的时候,每碗现加糖莲子、糖百合、瓜条、葡萄千儿、桃仁、杏仁、瓜子仁等多种果料和白糖桂花。糯甜、味香、爽口,且又营养丰富,颇受顾客青睐。

④传说掌柜白福祥的嗓音非常好,他站在店前一声吆喝,顺风能传到朱家街。白家和丁家的店铺挨着,席棚相连。白福祥年过古稀,身板硬朗,还能站坛前卖豆腐脑儿。丁家的老主人丁百仟已过世,接班的少掌柜丁海是丁百仟的三儿子,进铺子当掌柜的那一年才21岁,熬粥配料已很内行。

⑤与白家豆腐脑儿相比,无论是制作方法还是配料,丁家斋的八宝莲子粥皆属“贵族粥”,就是说,是有钱人喝的。由于它配料高档,卖价也高。当时一碗豆腐脑儿是一文钱,而莲子粥就需十文钱。所以前来喝粥的客人多是中等以上的人家。为能与“贵人吃贵物”配套,丁家的铺子也比较高档一些:八仙桌、石鼓凳、明窗亮几。“丁记八宝莲子粥”的招牌据说是当年丁海的爷爷专请名人写的,花了50两银子。与丁家相比,白家就显得寒酸:低桌子,小矮凳,而且又破又旧,油腻腻的样子。又由于所卖的是价格低廉的大众食品,前来喝豆腐脑儿的人也多是引车卖浆之流。对这种人,低桌矮凳自然也就可以了。每每开张,摆在街边处,上面搭卷棚,给人一种很临时的感觉。前来吃饭的人也多是慌里慌张的,全不像进丁家斋喝八宝粥的客人那样把吃饭当成了某种享受。

⑥这样,丁海就有点儿看不起白家了,觉得白家太“下里巴人”,与他们为邻总有点儿丢份儿之感。开始的时候,他还有点儿顾及父辈们的交情,每天早晨开张还时不时向白老板打声招呼,可后来就很少正眼朝白家卷棚瞧了。为能抬高自家的身价,丁海开始装修门面。他花钱将店门重漆一遍,门前的走廊间原来是砖铺地,现在换成了大理石的。店门两旁还放了两尊青田石狮,又摆了几个时令大花盆。为与花盆对称,还在屋檐下挂了四个山东莱州的红绣球。如此一翻新,丁家斋更加“阳春白雪”,更让白家显得寒酸。

⑦可是,让丁海不解的是,他如此这般非但没引起白福祥的不满和嫉妒,相反他还非常高兴似的,每见到丁海就禁不住由衷地祝贺,而且能让人看得出那是一种真诚与善意的祝贺,毫无虚伪之处。这就让丁海有些犯难,丁、白两家店铺相邻,世代友睦。他原以为自己如此朝“贵族化”发展能引起白家的忌恨,然后搬迁或将店铺转让于他,那样他就可以再将铺面扩大,使丁家斋彻头彻尾变成“阳春白雪”,专赚富人们的银子。不想白老汉如此死脑筋,自己如此“欺负”他,他还表示由衷的祝贺,仿佛丁家的生意是他白家的一样,跟这种毫无野心的人为邻,只会辈辈平庸下去,绝不会有大的发展。

⑧曾有那么几天,他看白家一直无动于衷,心想你不搬我搬,可又一想,回族巷是小吃一条街,如果离开此黄金地段生意肯定会受损不说,自己不是白花这么多钱装修了。更令他不可解的是,白家的生意非但没因他的“贵族化”而减弱,反而越来越红火,自家的生意反而不见长进,某些时段还仿佛不如以前。

⑨一天,他按捺不住,向“宝隆铺”的盖老板求教。盖老板开初不愿说,逼得急了才笑了笑,说:“丁老板,你别忘了,车有车路,马有马道,你赚的是贵人的钱,而白老板赚的是穷人的钱,可天下还是穷人多呀!”丁海一听,恍然大悟。自己一心想赚富人的钱,而北下街的富人就那么多,再加上北下街本来就是小吃一条街,人家真正有钱的人压根儿就不朝这里来。你把店铺打扮得再贵族化,可在富人家眼里你的整条街就不够格儿!人家去的是闹区的大饭店,要的是档次。

⑩后来,丁海的生意越来越清淡,门台一高,穷人不敢进,富人不愿来。再后来,终于撑不住,就将店铺盘了出去。可令他做梦也想不到的是,接他家店铺的不是别人,而是卖豆腐脑儿的白老汉。

(选自《陈州笔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就交代了陈州城北下街的典型环境,它南起西关大街,北至朱家街,很早就是一条回民聚居的老街,暗示了丁海生意越发清淡并最终关门的结局。
B.作者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描写北下街清真风味小吃,先概括介绍其品种及特色,其中不乏知名品牌,后重点描写了白家豆腐脑儿与丁家斋八宝莲子粥。
C.生意清淡之后,少掌柜丁海前去请教“宝隆铺”的盖老板,盖老板起初并不愿说破个中缘由,他怕说出实话伤了丁海的自尊,可见盖老板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
D.小说题材具有浓郁的地域与民族特色,语言质朴自然,主题鲜明突出,深得中国传统小说的韵味,文中大量的内心独白很好地表现了丁海的个性特征。
【小题2】小说中的白福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白老板在丁老板装修门面后不发怒反而道贺,最后又接手丁老板盘出的店铺,小说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情节?请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二)阅读下面的小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修 面

晓 尧

随着九爷推子擦擦的声响,父亲浓密而微卷的胡子一绺一绺地掉在白色的围布上。父亲紧闭着眼,一动不动。

很快,九爷就将父亲的络腮胡子和嘴唇周围的胡子推了一遍,父亲剩着胡碴的脸像收割后的麦地。

九爷放下推子,说你爹怕有一两个月没剃胡子了吧?

我说是的,他病了两个多月了。

九爷取出香皂盒,吩咐我去倒点热水来。

我提起墙角那只父亲用了许多年的铁壳水瓶,倒了开水,又从缸里舀出冷水对上,试了试水温,把脸盆端给了九爷。

九爷拿出一张叠得整整齐齐的脸帕,卧进水里,停了一会儿后捞起,稍稍捏捏水,便用帕子在父亲的腮上和嘴唇四周来回地润;润过后,才用细毛刷子刷上香皂沫子,刷在父亲刚推过的胡碴上;然后九爷才掰开剃刀,向父亲抹满香皂沫子的脸上刮下去。我看着九爷努力地叉开腿,弓下身,不断地变换着姿势,以便更好地剃掉父亲粗壮的胡碴……

小的时候,父亲总爱用他的胡碴扎我的脸。记得有一次我拉着父亲的手,指着墙上的马克思、恩格斯像对他说:爹,你为啥不留个他们那样的“大扫帚”呢?父亲笑着刮刮我的鼻子,说那多不方便,吃饭还得撩着胡子。说着父亲就做了一个撩起胡子的动作,惹得我哈哈大笑。其实我知道。作为民办教师的父亲工资微薄,同时也没有足够的时间经常去理发修面,因为每天都有两个班七八十名学生的课等着他去上,作业等着他去批改,还有许多永远做不完的家务。而父亲的胡子又属于长得特别快的那种,像割后的韭菜,因此父亲不得不每隔两三天,就用剪刀剪掉自己的胡子。父亲不是那种不修边幅的人,相反,他在学生面前总保持严肃、端庄、整洁的形象,剪掉胡子可以说是父亲不多的课余时间里十分关注的事情。 九爷的剃刀刮过,父亲的腮边及嘴唇四周一片铁青。应当说,刮了胡子的父亲是个相貌堂堂的男人,尽管那脸庞多少显得有些苍白和瘦削。二十多年来,父亲很少正经八百地修过面,现在父亲有时间躺下来享受那每个成熟男子应当享有的刀子轻轻拂过的快感了……九爷是个地道的老剃头匠,每道工序都极熟练极认真,不多时,九爷的剃刀就又刮完了父亲的额头、眉下、鼻梁、耳廓,最后拧一把热毛巾,给父亲擦了脸。这样,修面的全部工序才算结束。九爷撤去围布,我扣上父亲半新的中山装的风纪扣,然后走出门,对等在门外的一长串臂缠黑纱、手拿白花的学生说,你们可以进去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

【小题1】写出你对“剪掉胡子可以说是父亲不多的课余时间里十分关注的事情”的理解。
【小题2】“等在门外的一长串臂缠黑纱、手拿白花的学生”中“一长串”一词可否删去?为什么?
【小题3】故事的结尾出人意料,但并不是故弄玄虚,文中有多处伏笔,请写出其中的3处。并写出这样结尾的作用。
【小题4】作者晓尧曾说:“小小说就是那种真正让自己感动过的东西,久久萦绕于怀之后,最终以绝佳的方式流泻出来。”在这篇小说中,①真正让作者感动过的“久久萦绕于怀”的是什么?②“绝佳的方式”又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