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初中科学
题干
“标记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用取样调查法。若在被调查的一个池塘中,捕获一部分鲫鱼(数量为M),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重捕,重捕的鲫鱼数为n,其中有标记的鲫鱼数为m,则可计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种群的数量为。在计算池塘中鲫鱼种群数量时用到的一个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填空题 更新时间:2015-08-17 04:08: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国庆节早晨,小雷在家中发现暖水瓶的瓶盖打开不冒“白气”,小雷问自己为什么。想到可能是暖水瓶不保温,倒了一碗尝尝发现“烫”。又想到可能是因为房间的温度较高,将暖水瓶拿到屋外,看到很多“白气”。“小雷倒了一碗尝尝”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D.交流与合作
同类题2
为研究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①选取两根带有较多不定根和叶的枝条。
②用刀片对其中一根进行树皮环割处理,环割部位离不定根的距离约为4厘米,环割树皮时去掉约2厘米宽的树皮(如图)。
③把它们分别浸在土壤浸出液中,土壤浸出液液面在环割处下方。
④放在阳光下培养,两周以后进行观察。
(1)实验中对两根枝条进行不同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
(2)实验中该同学“对树皮进行环割处理”基于的假设是________。
(3)两周后,可通过观察________判断假设是否成立。
同类题3
锯子的锯齿都“东倒西歪”,不在同一平面内。小明猜想这是为了减小锯木头时的阻力,并设计实验检验猜想。以下设计方案最佳的是( )
A.用同一把拨正锯齿的锯子分别锯硬木头和软木头,比较用力情况
B.用同一把锯子,分别在“东倒西歪”和拨正锯齿时锯同一硬木头,比较用力情况
C.用一把“东倒西歪”和另一把拨正锯齿的锯子分别锯同一硬木头,比较用力情况
D.用一把“东倒西歪”和另一把拨正锯齿的锯子分别锯同一软木头,比较用力情况
同类题4
用金属框拉出一个肥皂泡,小珂认为肥皂泡的形成和变化可能与金属框的形状有关,于是,他做了几个不同形状的金属框,逐一进行拉肥皂泡实验,仔细观察肥皂泡的形成过程和形状的变化情况。就“小珂认为肥皂泡的形成和变化可能与金属框的形状有关”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
C.收集证据
D.得出结论
同类题5
氢气还原氧化铜生成红色固体,这些红色固体是什么物质?某科学兴趣小组查阅资料得知,反应温度不同,氢气还原氧化铜的产物可能是Cu或Cu
2
0,Cu和Cu
2
0均为不溶于水的红色固体;但氧化亚铜能与稀硫酸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u
2
0+H
2
SO
4
==CuSO
4
+Cu+H
2
0。
为探究反应后的红色固体中含有什么物质?他们提出了以下假设:
假设一:红色固体只有Cu
假设二:红色固体只有Cu
2
0
假设三:红色固体中有Cu和Cu
2
0
请回答有关问题。
(1)取少量红色固体,加入足量的稀硫酸。若无明显现象,则假设____________成立;若看到溶
液变成蓝色,且仍有红色固体,则能否支持假设三?___________ (选填“能”或“不能”)。
(2)现将3克红色固体加入足量的稀硫酸中,反应后的溶液过滤,称得烘干后的滤渣质量为1.4克。则原红色固体中含有什么物质?___________。
相关知识点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提出猜想和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