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清名
梁晓声
倘非子诚之缘故,我断不会识得徐阿婆的。
子诚是我以前的学生,关系近好。今年清明后,约我去他老家西南某山区的茶村玩。
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仑多姿。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
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
那会儿茶农们都背着竹篓或拎着塑料袋子前往茶站交茶。一路皆五六十岁男女,络绎不绝。子诚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近一米七的个子,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
老妪离去,我问子诚她的岁数。
“八十三了。”
“八十三还采茶!”
我不禁向那老妪背影望去,钦佩之。
子诚告诉我——解放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嫁给了镇上一名小学教师。后来,丈夫因为成分问题,回村务农。每年清明前,换长衫游走各村“说春”。 “说春”就是按照黄历的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而已。她丈夫以唱代说,出口成章。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丈夫进了学习班。“说春人娘子”一急之下,将他们的家卖到了仅剩自已穿着的一身衣服的地步,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地还。乡亲们过意不去,说她太过认真。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对我们,清名最重要。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
我问:“现在她家状况如何?为什么还让八十三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
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几岁时,儿子病故,媳妇带着孙子改嫁。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
“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可怎么活呢?”
“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班子的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
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
“办法是很好,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认养她的那位副县长,明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贪污受贿,五毒俱全,三年前被判了重刑……
“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替人家采茶,一天也就挣个五六元钱。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
“啊!”我一时失语。
“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也不知道的样子,仍然省吃俭用,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
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
第二天,还是傍晚时,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才一两分钟后,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
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
“我要听的是她的原话!”
“她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
我不禁再次失语,竟至于,羞愧极了。
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身板。然而其步态,毕竟那么蹒跚,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去向我所不晓得的什么圣地。那曾经的草根族群中的美女,那八十三岁的,身患癌症的,竭力挺直身板的茶村老妪,又使我联想到古代赴往生命末端的独行侠……
似乎,我倾听到了那老妪的心声:清名、清名……
不久前,子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
“她,那个……我的意思是……明白我在问什么吗?……”
我这个一向要求学生对人说话起码表意明白的教师,那一时刻语无伦次。
“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老人家认真到极点,还央求村支书为她从县里请去了一名公证员……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想到我和子诚口中,都分明地说过“还”这个字,顿觉对那看重自己清名的老人家,无疑已构成人格的侮辱。
清名、清名……这一旦在乎反而累人自讨苦吃的东西呀,难怪今人都避得远远地,唯恐沾上了它!
我之羞愧,因亦如此……
(选自作者同题文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学生子诚的原因,“我”得以到达风光旖旎的西南茶庄,见到了年迈的徐阿婆,听到了有关阿婆的一些事情,对阿婆遭遇表达了发自内心的同情和感伤。
B.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形象地描写了徐阿婆的肖像、动作及语言,塑造了一位真实可感的农村老妪的形象。
C.小说中徐阿婆的故事通过子诚之口讲述,增加了可信度,同时也便于“我”在与子诚的对话中抒情。
D.文中写“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一句蕴涵有关方面对认真的徐阿婆的钦佩之情,暗含作者对社会现状深深的思考。
E. 阿婆的丈夫靠“说春”换得小米,却被认定搞迷信活动。本属冤屈之事,但阿婆坚持变卖家产还米,她看中清名的性格让人敬佩,也让人同情。
【小题2】联系文章内容,试分析“徐阿婆”的形象特点。
【小题3】文章第3自然段,作者着力描写清明时节茶村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24 03:03: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书、女人和瓶
梁晓声
北京四环外五环内有幢建于2010年的写字楼。写字楼的第八层,两年前被一位南方的段姓老板买下,作为其房地产公司的总部。段老板喜欢收集陶瓷精品,放在玻璃罩内,装点于办公区内外。
大堂内的前台小姐姓詹,名芸,二十二三岁,山东蓬莱人,农家女儿,自幼失母,由父亲和奶奶带大。芸没考上大学,只有民办的高级职业学校文凭。她步其父后尘来到北京,这里干一年,那里干半载,所学大众服装设计专业便荒废了。
上班数日,小詹便领教了久坐之辛苦,晚上腰酸背痛,而最难耐的是那份无聊。电话不断,客人纷至,对她反倒成了好事——那时她就可以经常说说话或起身走走了。芸已将几个玻璃罩内、架子之上的东西看够了。她最不想看到的是一个青花瓷胆形瓶,它正对着她,摆在电梯出口右侧,大约为了使来客一出电梯就看得到。玻璃罩内还有纸牌,上写“元青花”三个字。据说,那是段老板花一大笔钱从拍卖行竞拍到的。
韩姐四十几岁了,是公司的清洁工,河北农村人。与芸相比,韩姐的工作有另一种辛苦——她每天来得最早,要将第八层的地整个拖一遍。韩姐拖地拖到接待台那儿,倘办公区没人出入,她就会拄着拖把与芸说上一会儿话。时间一长,她俩就越聊越亲近。
韩姐是个离了婚的女人,她与一个在北京收废品的、和她是河北老乡的二茬子光棍相好多年了。由于她有一个精神受了刺激的女儿,他总是下不了决心与她结为夫妻。
一日,韩姐从办公区清理出几册书,走到大堂,书全掉地上了。芸见其中有本书,要了过去。那是一本简编的《说文解字》,芸如获至宝。韩姐见她喜欢书,问她爱看哪一类。芸说自己没上过大学,知识少,还是想看知识类的。以后韩姐就经常给她捎那一类书,那都是从她相好所收的旧书中选出的。一套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到《论语》《中庸》《大学》等巴掌大的袖珍书,成了芸的最爱。芸读了那类书受益匪浅,久而久之,知识大增。
不知为什么韩姐与相好闹别扭了。她原本住在那男人租的房子里,当晚赌气离开,就没地方住了。芸则与人合租了一间离公司不远的半地下室房间,恰巧那时合租人回老家了,她诚邀韩姐暂住她那里。
两个忘年交女人住在一起后,感情加深了。晚上,通常是韩姐看手机,芸看书。某晚,韩姐看着手机,忽然哭了。芸以为她因与相好闹别扭而难过,却不是。韩姐从手机上看到了一段关于企鹅的视频——小企鹅好不容易长大了,父母该带它下海了;海上还有浮冰,小企鹅在父母的帮助下历尽艰险刚游过浮冰区,却被海豹一口咬住;父母眼看着它被活活吃掉,却爱.莫.能.助.。芸听韩姐一讲,自己也伤心落泪了。“肝胆相照”这个词语用在女人身上,大抵便是双方善良心的相通而已。半个月后不好的事发生在韩姐身上了——她正擦“元青花”的玻璃罩和架子时,电梯门一开,走出了一对青年男女,他们发现下错了楼层,嘻嘻哈哈地互相责怪、逗贫;韩姐分心地直起了腰,也许由于腿蹲麻了,没站稳,扶了一下架子,架子倒了,玻璃罩碎了,“元青花”也碎了。办公区有人出来,见状大呼:“清洁工闯祸了!”转眼办公区跑出来许多人,皆叱责韩姐:“你怎么搞的?”“你赔得起吗?”“等着吃官司吧!”韩姐奔向了楼梯。芸顿觉不祥,追随而去。段老板也出现了,所有的人都向他表达惋惜和对韩姐的气恼。段老板却问:“她人呢?”人们一时大眼瞪小眼。“还不快去找人!”人们这才知道最该做的是什么事。韩姐跑到了一座立交桥上,欲寻短见,幸而有芸紧紧跟随,没使悲剧发生。而公司那边乱了套,四处寻找的人纷纷归来,都说找不到。段老板坐立不安,急得骂人。那所谓“元青花”只不过是他花三百来元钱从潘家园买的。若因三百来元钱的东西闹出人命,不但自己的虚荣将遭人耻笑,自己也会永远内疚。他焦虑如热锅上的蚂蚁。后半夜,他不得不报警。天快亮时,民警在芸的住处找到了她和韩姐。那时韩姐已近崩溃,而芸已对她说了差不多一百遍这样的话:“有我在你身边,你就休想死得成。”段老板问:“你是怎么劝她的呢?”“我说,再普通的人的命也是宝贵的,再宝贵的瓷瓶,也不过就是个瓷瓶,怎么能比得上人命宝贵?我相信段老板是懂得这种起码道理的人,绝不会为难你。”“对、对,我是这样的人!”“那……你绝不为难她?”
“当然!我还要感谢你呢。她没出事,对公司是莫大的幸运!我听别人说你爱看书,都看什么书?”第二天,在段老板的办公室,他平易近人地与芸交谈了一个多小时。芸说了自己都看了哪些书后,段老板问她背得出《百家姓》不,芸不但背得滚瓜烂熟,还向段老板讲了段姓的来历。段老板又问了几个姓,芸有问必答。他又请她背《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孟子》什么的,芸同样张口就背,一点磕绊都没有。
“你从什么时候开始背的?”“自幼。”芸没说实话——其实一年多以来,她几乎一直在坐班的八个小时里背,以打发无聊。多亏韩姐给她的是巴掌大的袖珍本,低头看也不易被发现。而段老板,也只字不提“元青花”是他花多少钱买的。他最后说:“像你这么好的记性,没上过大学太遗憾了。如果有可能上大学,你想学什么专业呢?”芸毫不犹豫地说:“大众服装设计。”不久,芸到一所民办大学上学去了,是段老板找朋友推荐的,并替她预交了大学四年的学费。芸离开北京那天,公司有不少人到站台上送她。老板感激之人,头头脑脑皆表现出心怀敬意的态度。韩姐也出现在站台上,挽着与她相好的男人。段老板为韩姐的女儿交了一笔终身医保;那男人打消了后顾之忧,与韩姐把结婚证领了。送芸的人们回到公司,一出电梯,见架子又摆在了那儿,玻璃罩内是那“元青花”的碎片。纸牌却换了,其上写的是——“此元代青花,碎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段某某亲写以铭记。”韩姐却因心理上留下了阴影,辞职了。段老板也未挽留,并大方地给了她一笔抚慰金。
他对芸和韩姐的善举,使他赚足了好口碑。那一年北京市海选道德模范人物,他的名字在候选人提名中也出现了。
(选自现代出版社《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
【小题1】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借芸和韩姐的故事,反映了当代社会普通平民的生存状态和思想精神状况,体现了作家对底层民众的文化体悟与道德关怀,体现了作家的文化责任感。
B.小说语言隽永雅致、含蓄蕴藉,充满了一种温柔而平实的感情。
C.“爱莫能助”在文中的意思是指小企鹅父母内心充满了对小企鹅的关爱,却没有办法、没有力量去帮助小企鹅逃离“虎口”。
D.文中的韩姐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却坚持认真工作,生活虽遭遇不幸却仍不失善良本性的劳动妇女形象。
【小题2】芸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内容作简要分析。
【小题3】请从文章思想内容的角度,分析作者以“书、女人和瓶”为题的用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不速之客
梁晓声
几天前,我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是我1985年在新疆认识的一位青年石油工人。吃过饭,他吞吞吐吐地请求:梁老师,我想住在你家只住一宿,明天一早就走。
当时已是晚上九点半了。我爽快地说:当然可以,好不容易见上一面,你住下,在北京玩几天吧!
他笑了摇头:那可不行。只有半个月假。在沧州住三五天,还想回家见我母亲呢。
我奇怪地问:那么你到沧州去,并不是……
他又摇了摇头:您忘了我家在大庆?到沧州农村去,是探望我奶奶。我父亲在天津站上车找我。我们一起去沧州。
我不但奇怪,而且糊涂了。在我记忆中,他奶奶早已去世了。
他见我困惑,于是娓娓道来:梁老师,您是知道的,我们石油人中,有不少父子兵。别人以为,父子可以天天在一起似的。其实不尽然。有时调令一下,一走就是几千里,一别就是七八年!
他问我:您还记得我们队上的小侯么?我说:记得,那个下了班就抱着吉它弹起来没完,外号叫观赏猴的小伙子,对不对?他说:对。就是他。人们都说我俩长得像双胞胎。但去年他死了。我不禁一怔,不知道小侯为什么死,更不知和到沧州去探望奶奶之间有什么联系。
他吸了两口烟,说:小侯是在大风暴中,为了保护十几万美金进口的器材而死的,他用外衣保护好器材,自己却被沙暴埋住了。人们从一米多深的沙丘下把他扒出来,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了一封信,是他父亲写给他的。他父亲是胜利油田的一位老工人,父子俩九年没见面了。父亲在信上说,因公要路过兰州,希望可以在兰州站见上一面。火车在兰州停车二十分钟,可以叙叙父子情。队友们传看了那封信,都哭了。大家都觉得,还是暂不告诉他父亲真相好。自然而然的,大家将目光集中到了我身上。
我也明白了大家的意思,于是我就去找队里的领导,请求批准我冒充小侯一次。领导当即就批准了,还方方面面地嘱咐了我一通,怕我和小侯的父亲见面之后露出破绽,把小侯遗物中的他父亲的一张照片交给我。
在车站,他望着我,我望着他。过了好一阵儿,他问我:儿子,是你么?我说:爸,是我啊!
我和那人就拥抱在一起。我忍不住哭了,仿佛我们真的九年没见过面了。他也落泪了。
我们找了个僻静的地方,蹲下,互相望着,都不停地吸着烟。聊了一会儿之后,父亲似乎起了疑心,从兜里摸出我的照片,也就是小侯的照片,低头看看照片又看看我,犹豫好一阵儿,终于单刀直入的问:小伙子,别演戏了。说吧,你为什么冒充我儿子?
我无奈,只有老实交待。听完我的话,他将一只手拍在我肩上,说:儿子,不,对不起,我现在已经不该叫你儿子了。既然你老实交待了,那么我也老实交待吧。我也不是小侯的父亲。小侯的父亲死在工作岗位上了。和你一样,我也是被大家推选出来,经领导批准,专为完成这一项任务的。
我们彼此再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互相望着,都默默流泪。
列车即将启动,我们不得不都站起。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彼此约定要常往家里写信。
小侯有一个双目失明的奶奶,和他的伯父婶子们住在沧州乡下。一周前,我收到了老孟,也就是当年冒充小侯父亲那个人写给我的信。信上说,小侯八十三岁双目失明的老奶奶,既想儿子,又想孙子,想得整天磨磨叨叨的。老孟在信中跟我商量,无论怎样,也应该了却老人家的心愿,使她在归天之前,和儿子、孙子,团圆上几天。我想,这一路上,能节省几元钱,就节省几元钱吧!
唉。这些石油人哪!怎么是这么奇特的人啊!
我流下了泪,默默从冰箱里取出了朋友送给我的几盒蜂王浆,递给他,诚挚地说:把我这点儿心意,也给老人家带去吧!
(选自《梁晓声文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速之客”本略带贬义,小说以此为题,题目与内容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B.“唉,这些石油人哪!”是作者对石油工人家国情怀的慨叹,表现了作者深沉的赞颂之情。
C.小说语言质朴平实,生活气息浓郁,体现了鲜明的纪实风格。
D.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是因为“我”作为关键性人物,能直接抒情,增强小说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小题2】小说在形象上比较特别,它不是塑造鲜明的个体形象,而是刻画了石油工人的群体形象,请根据小说内容,概括这个群象的形象特点。
【小题3】“我也不是小侯的父亲,小侯的父亲死在工作岗位上了。”有人说这一情节完全可以删去,因为没有这一情节不影响小说的表现力;也有人说要保留这一情节,因为正是这一情节使小说更具震撼力。你认为有必要保留这一情节吗?请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普通人梁晓声
(1)父亲去世已经一个月了。我仍为我的父亲戴着黑纱。有几次出门前,我将黑纱摘了下来,但倏忽间,内心里涌起一种帐然若失的情感,戚戚地,我便又戴上了。我明白自己不可能永不摘下,然而怀念是一种相会的形式,我们人人的情感都曾一度依赖于它。
( 2)1984年至1986年,父亲栖居北京的两年,曾在五六部电影和电视剧中当过群众演员。父亲被选去当群众演员,毫无疑问地最初是由于他那十分惹人注目的胡子。父亲的胡子留得很长,长及上衣第二颗纽扣。总体银白。谁见了都对我说:“梁晓声,你老父亲的一把大胡子真帅。”
(3)父亲第一次当群众演员,在《泥人常传奇》剧组。导演是李文化。副导演先找了父亲。父亲说得征求我的意见。父亲大概将当群众演员这回事看得太重,以为便等于投身了艺术。所以希望我替他做主,判断他到底能不能胜任。我替父亲拒绝了。那时群众演员的酬金才2元。我之所以拒绝不是因为酬金低,而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文化亲自来找我一一说他这部影片的群众演员中,少了一位长胡子老头儿。“放心,我吩咐对老人家要格外尊重,像尊重老演员们一样还不行吗?”一一他这么保证。无奈,我只好违心同意。
(5)从此,父亲便开始了他的“演员生涯”,在他74岁的时候……
(6)父亲演的尽是迎着镜头走过来或背着镜头走过去的“角色”。说那也算“角色”,是太夸大其词了。不同的服装,使我的老父亲在镜头前成为老绅士、老乞丐、摆烟摊的或挑菜行卖的……不久,便常有人对我说:“哎呀晓声,你父亲真好。演戏认真极了!”但那也算“演戏”吗?我每每地一笑置之。然而听到别人夸奖自己的父亲,内心里总是高兴的。
(7)一次,我从办公室回家,经过北影一条街一一就是那条旧北京假景街,见父亲端端地坐在台阶上,而导演们在摄影机前指手画脚地议论什么,不像再有群众场面要拍的样子。时已中午,我走到父亲跟前,说:“爸爸,你还坐在这儿干什么呀?回家吃饭吧。”父亲说:“不行。我不能离开。”我问:“为什么?”父亲回答:“我们导演说了一一别的群众演员没事儿了,可以打发走了。但这位老人不能走,我还用得着他?”父亲的语调中,很有一种自豪感似的。父亲坐得很特别,那是一种正襟危坐。他身上的演员服,是一件褐色绸质长袍。他将长袍的后摆,掀起来搭在背上。而将长袍的前摆,卷起来放在膝上。他不依墙,也不靠什么。就那样子端端地坐着,也不知己经坐了多久。
(8)父亲不肯离开,我只好去问导演。导演却已经把我的老父亲忘在脑后了,一个劲儿地向我道歉……
(9)中国之电影电视剧,群众演员的问题,对任何一位导演,都是很沮丧的事。往往的,需要10个群众演员,预先得组织十五六个,真开拍了,剩下一半就算不错。有些群众演员,钱一到手,人也便脚底板抹油,溜了。群众演员,在这一点上,倒可谓相当出色地演着我们现实中的某些个群众”,某些个中国人。①
(10)我细思忖:都愿请我的老父亲当群众演员,当然并不完全因为他的胡子……
(11)那两年内,父亲睡在我的办公室。有时我因写作到深夜,常和父亲一块儿睡在办公室。有一天夜里,下起了大雨。我被雷声惊醒,翻了个身,黑暗中,恍恍地,发现父亲披着衣服坐在折叠床上吸烟。我好生奇怪,不安地询问:“爸,你怎么了?为什么夜里不睡吸烟?爸,你是不是有什么心事啊?”黑暗之中,但闻父亲叹了口气。许久,才听他说:“嗅,我为我们导演发愁哇?他就怕这几天下雨……”父亲不论在哪一个剧组当群众演员,都一概地称导演为“我们导演”。从这种称谓中我听得出来,他是把他自己一一一个迎着镜头走过来或背着镜头走过去的群众演员,与一位导演之间联系得太紧密了。
(12)而我认为这是荒唐的,因为这实实在在是很犯不上的。
(13)我嘟哝地说:“爸,你替他操这份心干吗?下雨不下雨的,与你有什么关系?睡吧睡吧。”“有你这么说话的吗?”父亲教训我道,“全厂2000来人,等着这一部电影早拍完,早收了,才好发工资,发奖金,你不明白?你一点儿不关心?”我佯装没听到,不吭声。天亮后,我起来,见父亲站在窗前发怔。我也不说什么。怕一说,使他觉得听了逆耳,惹他不高兴。后来父亲东找西找的。我问找什么。他说找雨具。他说要亲自到拍摄现场去,看看今天究竟是能拍还是不能拍。他自言自语:“雨小多了嘛,万一能拍呢?万一能拍,我们导演找不到我,我们导演岂不是发急吗?……”听他那口气,仿佛他是主角。
(14)我说:“爸,我替你打个电话,向你们剧组问问不就行了吗?”父亲不语,算是默许了。于是我就到走廊去打电话。其实是为我自己的事打电话。回到办公室,我对父亲说:“电话打过了。你们组里今天不拍戏。”一一我明知今天准拍不成。父亲火了,冲我吼:“你怎么骗我?你明明不是给我剧组打电话,我听得清清楚楚。你当我耳聋吗?”父亲他怒冲冲地就走出去了。我站在办公室窗口,见父亲在雨中大步疾行,不免地羞愧。
(15)在我写这篇文字间又有人打来电话一一“我们想请你父亲演个群众角色……”“这……我父亲已经去世了……”“去世了?……对不起……”对方的失望大大多于歉意。
(16)父亲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以我的父亲为镜,我常不免问我自己一一在生活这大舞台上,我也是演员吗?我是一个什么样的演员呢?就表演艺术而言,我崇敬性格演员。就现实中人而言,恰恰相反,我崇敬每一个本色”的人,而十分警惕“性格演员”②……(有删节)
【小题1】在第3 节空缺处填上恰当的句子。(不超过25个字)(2分)
【小题2】(1)阐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
群众演员,在这一点上,倒可谓相当出色地演着我们现实中的些个“群众”,些个中国人。
(2)文章以“普通人”为题同忆父亲,概括文中写了父亲哪几件事,表现父亲怎样的性格特征。(4分)
【小题3】文中第7节中,作者说父亲的端坐“很特别”,说说哪些地方特别。(3分)
【小题4】作者在叙事中大量运用了反衬和侧写的手法,从文中各找一处做简要分析。(4分)
【小题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4分)
A.父亲刚被邀请做群众演员,是冈为他有漂亮的胡子;后来屡次被邀,就不只因胡子漂亮了。
B.作者认为,父亲演电影时是一个性格演员,能饰演各种老人角色;在生活中则是一个本色的人,值得崇敬。
C.作者在这篇怀念父亲的散文中,在歌颂父亲的优点之外,对他摆不正自己位置的缺点也毫不掩饰,真实可信。
D.在父亲做群众演员的儿件事中,作者对父亲的认识有一个从不理解剑理解,直至崇敬的变化过程,凸现了父亲的人格魅力。
E. 文章结尾由同忆父亲生发到现实生活中如何做人问题,卒章显志,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双琴祭
梁晓声
(1)那两棵树,生长得极慢的树,最适合取其材而做琴。那位七十余岁的老制琴师的经验是,一棵那样的树,只能锯取一段,做成一把音质优良的小提琴。所以,他打算用那两棵树同时做两把小提琴,使它们在音质上不分轩轾。
(2)琴取于材,材取于树。老制琴师当年亲手栽下两株小树苗,在十几载里,不但各自增加着年轮,也像少年和少女渐渐长成健壮的青年和标致的女郎一样,深深的相爱着了。它们彼此欣赏,彼此赞美,通过叶片晃动时发出的沙沙声响,永不厌倦的诉说着缠绵的情话。
(3)但没等琴做成,老琴师就病倒了。他临终前对儿子说:“世人对于任何事物,包括人的才能,总习惯于评论出个孰高孰低。这是由于人心的偏狭导致的愚蠢啊!我有个夙愿,想要制成两把音质同样优良的小提琴,以此向世人证明,世上有些不同事物的美好是同样的。儿子啊,我想做的事我是做不到了,你可一定要替我做到……”
(4)后来,他的儿子伐倒那两棵树,锯取了它们各自最好的一段,以同样的耐心和细心,制成了两把小提琴。他把两把琴送到了琴店,郑重地交待:“如果有谁在这两把琴中反复比较、挑选,自以为是地评优评劣,那么无论他最终选择了哪一把、无论出价多高,都不卖给他。如果有人说它们是同样好的琴,那么可以将两把琴都送给他。如果是两个人,那么一人一把。”
(5)有一天,来了两位父亲,带着两名少年。他们的父亲是好友,他们是陪儿子们来选琴的。两名少年不约而同地看上了那两把小提琴,于是店主取出两把琴让他们试一试。
(6)他们各拉一曲后,不约而同的对父亲说——那正是他们所期望拥有的琴。店主问:“琴的音质总是有优差之分的,你们不需要交换了再演奏一曲吗?但两名少年频频摇头,都说以他们的耳听来,两把琴的音质同样优良。为了使大人们相信他们不后悔,他们毫不犹豫的交换了琴。“都不需要试试了么?”“不。”两名少年异口同声。于是他们幸运的接受了赠予……
(7)后来,他们果然都成了“家”。高超的水平加优良的琴,他们声誉鹊起。无论何时何地,他们一直合奏着。
(8)世人欣赏他们的合奏,赞美他们的合奏,用尽美好的词汇形容他们的合奏。但世人的心理是有些古怪易变的。不久,开始了他们之间孰高孰低的纷纭众说。人心一旦发现了美中不足,其实和最初欣赏美时是一样快意的。寂寞的传媒一口咬住那纷纭众说,推波助澜,好比饥犬叼住了一块腔骨。
(9)最后,媒体制造的焦点话题让他们再也不能合奏下去了。只能迫不得已地分开,各自独奏。虽然他们都是那么眷恋合奏,虽然他们觉得只有合奏才能高水平地发挥自己的演奏天赋。
(10)比他们更眷恋合奏的是那两把小提琴呀!只有合奏的时候,它们才能有机会相见!
(11)但是自从他们分开了,它们再就没“见到”过对方,再就没“听到”过对方优美的声音。它们被思念折磨着,它们的琴音里开始注入了缕缕忧伤。正如苦苦相思着的情人们的信上有泪痕一样。
(12)然而,两位由合奏而独奏的演奏家,竟渐渐的相互心生出嫉恨来。他们不知不觉就坠入了别人的“阴谋”。他们曾经的珠联璧合,引起了别人的嫉恨。别人不但要离间他们,想要看他们成为仇敌。
(13)终于,他们中的一个心理崩溃了。他摔毁了他心爱的小提琴,跃下阳台,一命呜呼。
(14)那一时刻,另一个正在另一座城市的舞台上演出。他的提琴的几根弦,随弓皆断。皆断之际,小提琴发出类似哀号的最后一声颤音……
(15)悲剧的发生使人心趋于冷静。对死者的同情超过了其他的一切。有同情就有憎恨,有悲剧就有责任。另一个还没来得及从惊鄂中悟到什么,已然懵里懵懂的成了罪魁祸首。最后,他疯了。
(16)他那一把琴被换了弦,又摆在琴店里了。然而,无人问津。因为它已被视为不详之物。只要琴弓一搭在弦上,不容拉,便会发出号哭一般的声音。
(17)是的,那真是一把小提琴在号哭——在为它不幸的爱人而号哭……
(18)再后来,店主干脆把琴丢进了堆放破旧杂物的仓房。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把“双琴”喻为一对恋人,讲述了它们前世为树、今生为琴的“姻缘”,演绎了一出由相爱相依至分离而毁废的悲剧。
B.两位少年终于以其“不约而同”“毫不犹豫”的行动和“异口同声”的回答符合了老制琴师的“传教”条件,幸运地获得了赠予。
C.小说在叙述时,“他们”“它们”交替使用,人和物相互交融,灵活地展现了事件过程,暗示了人和物命运的共同性。
D.第(10)、(11)段用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两把小提琴因为分离而不能彼此欣赏、赞美的相思之苦和饱受思念折磨的忧伤情状。
【小题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小题3】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双琴祭  梁晓声
①那两棵树,最适合取其材而做琴。那位老制琴师呢,他的经验是,一棵那样的树,只能锯取一段,做成一把音质优良的小提琴;所以他打算用那两棵树同时做两把小提琴,使它们在音质上不分轩辕。
②琴取于材,材取于树。老制琴师当年亲手栽下的两株小树苗,在十余载里,不但增加着年轮,也像少年和少女渐渐长成健壮的青年和标致的女郎一样,深深地相爱了。它们彼此欣赏,彼此赞美,从不厌倦地诉说着缠绵的情话。
③但是,琴还没做,老制琴师却病倒了。他临终前对儿子说:“我一直想要制成两把音质同样优良的小提琴。我想做的事是做不到了,你一定要替我做到……”
④后来,他的儿子伐倒那两棵树,锯取了它们各自最好的一段,制成了两把音质同样一流的小提琴。他把琴送到了琴店,郑重地交代:“如果有谁在这两把琴中反复比较、挑选,那么无论他最终选择了哪一把,都不卖给他。如果有人说它们是同样好的琴,那么可以将两把琴都送给他。如果是两个人,那么一人一把。”
⑤有一天,琴店来了两位父亲,带着两名少年。两位父亲是好友,他们是陪儿子来选琴的。两名少年不约而同地看上了那两把小提琴,于是店主取出琴让他们试一试。
⑥他们各拉一曲后,都说以他们的耳听来,两把琴的音质同样优良。为了使大人们相信他们所选的不后悔,他们还毫不犹豫地交换了琴。 
⑦后来,他们果然都成了“家”,声名鹊起。无论何时何地,他们一直合奏着。
世人欣赏并赞美他们的合奏,但世人的心理是有些古怪的。不久,就有了他们之间孰高孰低的种种说法。而寂寞的传媒则一口咬住那纷纭众说,推波助澜。
⑨最后,他们不能再合奏下去了,只能迫不得已地分开。但他们都是那么眷恋合奏,因为他们觉得只有合奏才能发挥出他们的演奏天赋。
⑩比他们更眷恋合奏的是那两把小提琴。只有合奏的时候,它们才有机会相见。 
⑪但自从分开后,它们再没“见到”过对方。它们被思念折磨着,它们的琴音里开始注入了缕缕忧伤,正如苦苦相思着的情人的信上有泪痕一样。
⑫然而两位由合奏而独奏的演奏家,心里竟渐渐地相互生出嫉恨来。他们不知不觉就坠入了别人的“阴谋”。他们曾经的珠联璧合引起了别人的嫉恨。别人想要离间他们,想要看他们成为仇敌。
⑬终于,他们中的一个心理崩溃了。他摔碎了他心爱的小提琴,跃下阳台,一命呜呼。
⑭那时,另一个正在舞台上演出。他那小提琴的几根弦,随弓皆断。弦断之际,小提琴发出类似哀号的最后一声颤音……
⑮悲剧的发生使人心趋于冷静,对死者的同情超过了人心对其他一切的表现。有同情就有憎恨,另一个还没来得从惊愕中悟到什么,已然懵懂地成了罪魁祸首。最后,他疯了。 
⑯他那一把琴被换了弦,又摆在琴店里了。然而,无人问津,因为它已被视为不祥之物。只要琴弓一搭在弦上,便会发出号哭一般的声音。 
⑰是的,那真是一把小提琴在号哭——在为它不幸的爱人而号哭……
(选自《2011年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把“双琴”喻为一对恋人,讲述了它们前世为树、今生为琴的“姻缘”,演绎了一出由相爱相依至分离毁废的悲剧。
B.老制琴师的儿子为实现父亲遗愿,把琴送到琴店并郑重交代:可以将两把音质同样优良的小提琴赠送给反复比较、挑选的人。
C.第⑧段画线句在全文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世人欣赏并赞美他们的合奏”紧承上文,“但世人的心理是古怪的”则引领下文。
D.第⑩⑪段用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两把小提琴因为分离而不能彼此欣赏、赞美的相思之苦和饱受思念折磨的忧伤情状。
E. 小说在叙述时,“他们”“它们”交替使用,人和物相互交融,灵活地展现了事件过程,暗示了人和物命运的共同性。
【小题2】小说的结局是悲剧的。造成悲剧的外在原因有哪些?请简述。
【小题3】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