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鸡毛
汪曾祺
(1)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 靠给学生洗衣服、拆被窝维持生活。每天大盆大盆地洗。她在门前的两棵半大榆树之间拴了两根棕绳,拧成了麻花。洗得的衣服。夹紧在两绳之间。风把这些衣服吹得来回摆动,霍霍作响。大太阳的天气,常常看见她坐在草地上(昆明的草多丰茸齐整而极干净)做被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
(2) 文嫂叫学生,呼之曰先生。但没有一个先生知道文嫂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文嫂人很老实。虽然没有知识,但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学生洗了衬衫晾在外面,被风吹跑了,她剪了,等学生回来时交出。除了下雨,她一天都是在屋外劳作。
文嫂养了二十来只鸡。联大到处是青草,草里有昆虫蚱蜢种种活食,这些鸡都长得极肥大,很肯下蛋。隔多半个月,文嫂就挎了半篮鸡蛋,领着女儿,上市去卖。蛋大,红润好看,卖得很快。
(3)文嫂虽然生活在大学的环境里,但是关乎大学的一切,她可一点都不清楚。但是她隐隐约约地知道,先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
(4)先生们现在可没有赚大钱,做大事,而且越来越穷,找文嫂洗衣服、做被子的越来越少了。大部分先生非到万不得已,不拆被子,一年也不定拆洗一回。学生外貌,更是不修边幅,衣衫褴褛,囚首垢面,跟一个叫花子差不多。文嫂看到这些先生,常常跟女儿说:“可怜!”
(5)来找文嫂洗衣的少了,她还有鸡,而且她的女儿已经大了。 女儿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这司机是下江人,除了他学着说云南话:“为哪样”、“咋个整”,其余的话,她听不懂,但她觉得这女婿人很好。他按月给文嫂送钱。下江人女婿答应养她一辈子。文嫂胖了。
(6)联大有个叫金昌焕的,学经济系的。其怪异处不胜枚举,总括起来三点:一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一块肉。他在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丝,什么都挂在这些铁丝上,领带、袜子、针线包、墨水瓶……他每天就睡在这些丁丁当当的东西的下面。学生离不开纸。怎么穷的学生,也得买一点纸。但金先生从不花这个钱。为什么要花钱买呢?纸有的是!联大大门两侧墙上贴了许多壁报、学术演讲的通告、寻找失物、出让衣鞋的启事,形形色色、琳琅满目。这些启事、告白总不是顶天立地满满写着字,总有一些空白的地方。金先生每天晚上就带子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的地方剪下来。他还把这些纸片,按大小纸质、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他大概是相当笨的,因此,每晚都开夜车。开夜车伤神,需要补一补。他按期买了猪肉,切成大小相等的方块,借了文嫂的鼎罐,在学校茶水炉上炖熟了,密封在一个有盖的瓷坛里。每夜用完了功,就打开坛盖,用一只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然后,躺在丁丁当当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因此,人们送给他一外号,这外号很长:“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金昌焕倒不在乎。 你们爱调侃,爱当笑话说,说去吧!于金昌焕何有哉!金昌焕已经在重庆找好了事,过两天就要离开西南联大,上任去了。
(7)文嫂丢了三只鸡,一只笋壳鸡,一只黑母鸡,一只芦花鸡。这三只鸡不是一次丢的,而是隔一个多星期丢一只。不知怎么丢的。早上开鸡窝放鸡时还在,晚上回窝时就少了。文嫂到处找,也找不着。她又不能像王婆骂鸡那样坐在门口骂——她知道这种泼辣做法在一个大学里很不合适,只是一个人叨叨:“我口乃(的)鸡呢?我口乃鸡呢?……”
(8)文嫂的女儿回来了。文嫂吓了一跳:女儿戴得一头重孝。她明白出了大事了。她的女婿从重庆回来,车过贵州的十八盘,翻到山沟里了。女婿的同事带了信来。母女俩顾不上抱头痛哭,女儿还得赶紧搭便车到十八盘去收尸。
(9)女儿走了,文嫂失魂落魄,有点傻了。但是她还得活下去,还得过日子,还得吃饭,还得每天把鸡放出去,关鸡窝。还得洗衣服,做被子。有很多先生都毕业了,要离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多了。
(10)这几天文嫂常上先生们的宿舍里去。有的先生要走了。行李收拾好了,总还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一件鱼网似的毛衣,一个压扁了的脸盆,几只配不成对的皮鞋——那有洞的鞋底至少掌鞋还有用……这些先生就把文嫂叫了来,随她自己去挑拣。挑完了,文嫂必让先生看一看,然后就替他们把曲尺形或凹字形的单元打扫一下。
(11)因为洗衣服、拣破烂,文嫂还能岔乎岔乎,心里不至太乱。不过她明显地瘦了。
(12)金昌焕不声不响地走了。二十五号的朱先生叫文嫂也来看看,这位“怪现状”是不是也留下一些还值得一拣的东西。
(13)什么都没有。金先生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他的凹形王国里空空如也,只留下一个跟文嫂借用的鼎罐。文嫂毫无所得,然而她也照样替金先生打扫了一下。她的笤帚扫到床下,失声惊叫了起来:床底下有三堆鸡毛,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芦花的!
(14)文嫂把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来。“啊呀天呐,这是我口乃鸡呀!我口乃笋壳鸡呀!我口乃黑母鸡,我口乃芦花鸡呀!……”
(15)“我寡妇失业几十年哪,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我风里来雨里去呀,我的命多苦,多艰难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16)“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17)“我口乃女婿死在贵州十八盘,连尸都还没有收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18)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
(19)她好像要把一辈子所受的委曲、不幸、孤单和无告全都哭了出来。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嫂尊称学生为先生,大学生并不知道文文嫂的身世,金昌焕甚至还偷吃文嫂的鸡,作者用点面结合的方式说明联大学生冷酷无情,自私自利。
B.文嫂女儿长大嫁给了一个下江司机,下江司机人很好,并说要养文嫂一辈子,作者从“文嫂胖了”四字,便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文嫂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C.本文写金昌焕主要用了讽刺手法,对金昌焕从不买纸一事确实持肯定态度,没有任何揶揄的成分。
D.文少丢鸡后,并不泼妇骂街,而是喃喃自语,这主要表现文嫂的通情达理。
E.文章语言俭省,三言两语便展现了文少的性格特点,文末写文嫂的大哭,反复不断的写文嫂的那几句话,更能展现文嫂的无尽委屈,更好地引起了读者的同情。
【小题2】作者刻画金昌焕是如何达成其讽刺艺术的?并简要说明讽刺艺术的特点。
【小题3】作者使用鸡毛结尾在结构方式上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4】文嫂这一形象与鲁迅先生笔下祥林嫂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两人命运的根源却实在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04 04:30: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白天,空气中弥漫着窒息的味道,日光榨干了鲜花的最后一抹微笑,皮靴静静地躺在角落里,下一秒,身体就会瘫进柔软的地面。

到傍晚才有了些许生机。

这时候,一位年迈的老人出现在湍急的伏尔加河的岸边。他总是在老地方坐下——在那棵长在水中的盘根错节的老树旁;然后就向太阳凝望。

太阳正落到山后去。傍晚时的太阳看上去又大,又红。

老人一动也不动地坐着,双手放在膝上——这是一双深褐色、干枯的手,手上的皱纹多得惊人。他脸上也刻满了皱纹,湿润的眼睛黯然无光。他的颈项很细,头也小,但盖满了白发。蓝色的印花布衫下支撑着瘦削的肩胛骨。

有一天,老人正这样坐着的时候,听到背后有人说话:您好,老爷爷!

老人点了点头。一个少女在他身旁坐下,她手里提着一只扁平的小箱子。

我给您画一张像,可以吗?少女问。

老人沉默了片刻。他望着太阳,眨动着微微发红的眼睑,那上面已经没有睫毛了。

我如今可不好看了。他说。

为什么?少女有些茫然地说,不,您很美,老爷爷。

而且还有病。

少女对老人看了很久。然后,她用自己柔软的小手抚摸着老人那只酱色的干枯的手说您很美,老爷爷。真的。

老人淡淡地笑了笑。既然这样,那你就画吧!

少女打开了箱子。老人一直望着太阳。

少女画着,她从侧面仔细端详老人的面容。

多好的太阳啊!老人低声地赞叹说。

怎么好?少女不懂。

它多大啊!

你看那河水,多好看对面岸边的。

太阳轻轻接触到阿尔泰山的山顶,便开始缓慢地沉入远方蓝色的天底里去。后来,太阳完全隐藏到山脊后面了。一束鲜艳的金光,投在淡绿的天幕上。

太阳落下去了。老人叹息说。

少女把画纸叠好,放进箱子。

他们就这样静坐了一会儿,谛听微微的水波急促地拍打河岸的声音。

您明天到这里来吗,老爷爷?她问老人。来。他答应道。

少女站起身,到村里去了。老人又坐了一会儿,也走了。

他回到家里,在炉子旁边他那个小角落里坐下。他默默无言地坐着。

儿子下工回来时总是疲惫不堪,百事都不顺心的样子,儿媳妇也总是带着气。孙子都已长大,进城去了。家里没有他们冷清得很。

大家坐下来吃晚饭。他们给老人把面包捏碎,和到牛奶里。他挨在桌子边喝着,小心翼翼地不让勺子碰到盘子,生怕弄得太响。大家都不说话。

第二天傍晚,老人和少女又坐在河岸边那棵盘根错节的树旁。少女匆忙地画着,老人一面望着太阳,一面说:

以前我当木工,活儿总是挺多。几个儿子也都是木匠。打仗的时候死了四个,剩下两个。

现在我跟一个儿子过,他叫斯捷潘。万卡在城里住,是一个工地上的主任。他有信来,说生活不错。他们来这里做过客。我有许多孙子,他们都喜欢我,现在都分散在各个城市里。

少女在画老人的双手,她画了又涂,涂了又画,心情很急迫,也很激动。

生活很艰难吧?她问道,好像没听见老人的话。

什么?艰难?老人很惊讶,我活得挺好呀!

现在轮到少女惊讶了,为老人的安详和平静。

太阳又落到山后去了。天边又悄悄燃起红霞。

明天是阴雨天。老人说。

少女看了看明朗的天空,为什么?

我浑身酸疼。

你明天来吗,老爷爷?

不知道,老人没有立刻回答,不知怎么回事,浑身都疼。

老人站起身,沿着小路上坡了。

少女望着他的背影,一直等他折进小巷。他走得很慢,低头看着脚下的路。少女忽然产生一个奇怪的猜想:她仿佛觉得老人是个盲人。

第二天老人没到河岸边来。少女独自坐着,想念着老人。他的一生是那样简单,那样平常,而其中又含有某种不简单、不平常的东西。太阳是平平常常地升起,平平常常地落下,少女想道,但难道这是平平常常吗?于是她长久地审视着自己的画,忧伤起来。

老人第三天、第四天都没有来。

少女于是去寻找他的家。她找到了。院子里一个身材高大、年近五十的男人正在台子上刨松木板。

请问,有位老爷爷是住在这里?

男人仔细而又有点奇怪地打量她。

原来在,男人说,我这不正在给他做棺材嘛。

少女惊愕地张开了嘴。男人又低下头来刨木板。

请问,他是盲人吗?少女沉默了许久说。

是瞎子。

瞎了很久吗?

十年了。怎么?

没什么。

少女走出院子,她靠着篱笆哭了。不过,又觉得自己好像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运用细节描写,刻画老人的肖像,聊聊数语,生动形象凸显了生命的沧桑与辛劳,在落日的背景下,颇有画意美感。
B.行文中采用插叙的方式,交代了老人的家庭生活境况,用意主要在于巧妙地暗示故事发生的背景。
C.文尾少女听说老人逝世的消息悲痛地哭泣,她十分痛惜没有能够把老人的肖像画完。最后巧用夸张修辞手法,刻画出少女心理微妙的变化,丰富了作品的主旨。
D.本文语言质朴自然,平中见奇。例如“老人总凝望太阳”,“刻满皱纹的脸”“那棵盘根错节的老树”等一些看似平淡的描写,却蕴含着丰富的意味,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
【小题2】文中多次出现的太阳对刻画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学文本往往有着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章,分别从历史政治意蕴、伦理道德意蕴以及最重要的生命意蕴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朱先生退兵

陈忠实

那天清晨,朱先生正在书房里诵读。门房老者张秀才来报告,说省府衙门有两位差人求见。朱先生头也不抬:“就说我正在晨诵。”张老秀才回到门口如实报告后,两位差官大为惊讶,随之上了火:“晨诵算什么?我这里有十万火急命令,是张总督的手谕,你问先生接不接?”张秀才再来传话:“先生正在晨读。愿等就等,不愿等了请自便。”两位差官只好等着。

朱先生晨诵完毕,接了差官的信,果然是张总督的亲笔手谕。张总督信中说举事时逃跑的清廷巡抚方升,从甘肃宁夏拢集起二十万人马反扑过来,大军已压至姑婆坟扎下营寨,离西安不过二百里路,要与革命军决一死战,古城百姓将必遭涂炭。因此想请朱先生前往姑婆坟,以先生之德望,以先生与方升之交谊,劝方升退兵。

朱先生看罢,对两个差人说:“儒子只读圣贤书,不晓军事,又无三寸不烂之舌,哪有回天之力!”说罢就转身走了。两个差官气得脸色骤变,气呼呼跳上车走了。朱先生听得门口清静下来,收拾行李,夹了一把黄油布伞就出了白鹿书院。午时,两位差官又驾着汽车来了,而且带来了张总督的秘书。门房老者张秀才如实相告:“走了。先生躲走了。”

傍晚时分,在张总督的总督府门前,一位背着褡裢夹着油伞的人径直往里走。荷枪实弹的卫兵横枪挡住。那人说:“我找张总督。”卫兵嘴里连续呼出五个“去去去去去!”那人就站在门口大声呼叫起张总督的名字,而且发起牢骚:“你三番两次请我来,我来了你又不让我进门。你好不仗义!”这时候一辆汽车驶到门口停下,车上跳下两个人来,顺手抽了卫兵一记耳光,转过身就躬下腰说:“朱先生请进。”朱先生一看,正是早晨破坏他晨诵的那两位差官,便跟着差官走进总督府见了张总督。张总督挽着朱先生坐下,亲昵地怨嗔道:“先生你是腿上的肉虫儿不得死了?放着汽车不坐硬走路!”朱先生说:“我是土人,享不了洋福,闻见汽油味儿就恶心想吐。”张总督说:“我真怕你不来哩!正准备三顾茅庐,我亲自去你的书院哩。”朱先生笑说:“纵是孔明再生,看见你这身戎装,也会吓得闭气,何况我这个土人。”

第二天一早,张总督起来时,已经找不着朱先生,连连叹惋:“这个呆子,书呆子!”随之带了一排士兵乘车追出城去。

朱先生已经踏上咸阳大桥,一身布衣一只褡裢一把油伞,晨光熹微中,仍然坚持着晨诵,连呜呜吼叫的汽车也充耳不闻,直到张总督跳下车来堵住去路,朱先生才从孔老先生那里回到现实中来,连连道歉:“总督大人息怒!我怕打扰你的瞌睡就独自上路了。”张总督好气又好笑说:“这十二个卫兵交给你,请放心。我已经给他们交待过了。”朱先生转过身瞅一眼站成一排溜儿的兵士,摇摇头说:“这十二个人不够。把你的兵将一满派来也不够。要是你能打过方升,你还派我做什么?回吧回吧,把你这十二个兵丁带回去护城吧!”张总督不由脸红了说:“那你总得坐上汽车呀!”朱先生不耐烦了:“我给你说过,我闻不惯汽油味儿……”说罢一甩手走了,嘴里咕咕嘟嘟又进入晨诵了。张总督追上来再次相劝。朱先生却轻轻松松地说:“你诵一首咸阳桥的诗为我送行吧!”张总督心不在焉又无可奈何地诵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朱先生击掌称好之后,自己也吟诵起来: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朱先生吟诵至此,热泪涌流,转过身扯开步径自走了。

两日后,朱先生回到省城复命张总督。这时,方巡抚已经罢兵,带领二十万大军撤离姑婆坟,回归甘肃宁夏去了。

张总督立即传令备置酒席,为朱先生接风洗尘压惊庆功。朱先生从褡裢里掏出食物,大吃大嚼起来。张总督难为情地说:“先生这不寒碜我吗?”朱先生不以为然。吃罢喝了一杯热茶,背起褡裢告辞。张总督死拉住不放:“我还想请先生留下墨宝。”朱先生又放下褡裢,执笔运腕,在宣纸上写下两行稚头拙脑的娃娃体毛笔字:

脚放大,发铰短

指甲常剪兜要浅

张总督皱皱眉头不知所云。朱先生笑说:“我这回去姑婆坟,一路上听到孩童诵唱歌谣,抄录两句供你玩味。”说罢又背起褡裢要走。张总督先要用汽车送,又要改用轿子,又要牵马驮送。朱先生说:“不宜车马喧哗。”

(节选自陈忠实《白鹿原》,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张总督的信,既交代了社会背景,又说明了诚请朱先生的理由,刻画了一个爱好和平、一心为民的革命军将领形象。
B.咸阳桥送行,张、朱二人分别吟诵了两首古诗,但心境、用意不同,前者迫于无奈,是应景之诵;后者发自肺腑,是对民众的无比同情。
C.小说最后“脚放大,发铰短/指甲常剪兜要浅”的题词内容,不仅反映了民声,也表达了朱先生对革命军破除陋习、清廉为政的期望。
D.主人公朱先生形象生动鲜明,令人印象深刻。小说刻画了他爱读诗书、不畏权贵、低调淡泊、勇敢从容的性格特征。
【小题2】本文语言很有特点,请简要概括分析。
【小题3】朱先生帮助张总督实现了愿望,但又处处拒绝张总督。小说这样写有何用意?请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死亡俱乐部
夏一刀
叶蕾越过桥的栏杆,只要一松手,几秒之后,她将落入深谷,魂飞魄散。她回头,以为自己会反悔,会突然留恋这个世界,但她只是迟疑了片刻,便毫无眷恋地放开了双手。
叶蕾的身子像一片凋零的树叶向谷底飘去。
每年,死亡谷至少有五人跳谷自杀身亡。
两座青山,一座虹桥,桥下一撇清凌凌的江水,好端端的一处诗情画意的美景佳地,怎么就成了著名的死亡谷呢?
叶蕾的身子落进江水,紧跟着又像触到网的排球弹了上来。江水里藏着一张巨大的网。那网收拢起来,像网到了一条大鱼的样子。
等叶蕾从懵懵懂懂中清醒过来时,她被强制性地按在了一张椅子上。
对面是一个文质彬彬的年轻人。但叶蕾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她的愤怒,你什么意思,想救我?
年轻人的回答让叶蕾没有想到,他说,你说错了,我并不想救你,相反,我只是成全你死。当一个人坚定了必死的信念,救得了今天,救得了明天吗?救得了这里,救得来那里吗?况且,一个人心如死水,即使活在世间也是行尸走肉,与死有什么区别,倒不如死去!
那你为什么把我网住?你有什么企图?叶蕾冷冷地反问。
年轻人说,实话告诉你,我办了一个死亡俱乐部,就是帮助你们这些看破红尘自杀的人死得体体面面,风风光光,毫无遗憾地离开这个世界。
叶蕾鄙夷地瞧了他一眼,更加心凉如水。想不到你们为了钱,居然无所不用其极。你别想从我这儿捞到什么好处,我出身贫寒,恋爱失败,生意破产,在这个世界上,我已经一无所有。叶蕾冷冷地道。她想,我死了看你到哪里收钱。
叶蕾被引到一个摄影房。这是为你拍遗像,接下来在你的追悼会上,在你的墓碑上都要用。年轻人说。
叶蕾有些迟疑地坐到了椅子上。闪光灯一闪,叶蕾的身体莫名地抖了一下。
你放心,明天我就会让你成功死去。年轻人在电脑上处理着照片,轻描淡写地说。
第二天,叶蕾被一阵悲惋的哀乐声惊醒,她有些不安地打开房门,年轻人引着两个侍者走了进来。侍者一人端着一盆早点,另一人端着一套折叠整齐的衣服。
谁死了?叶蕾有些吃惊地问。
这是为你放的哀乐,年轻人缓缓地说,请您洗漱之后,用早餐——最后的早餐,然后穿上这套衣服,当然,这是一套寿衣。
年轻人在门外等了好久,敲了三次门,叶蕾才穿着那套令人心生恐惧的寿衣慢慢从房间里走了出来。她的脸色有些白。
他们循着低回的哀乐声朝前走。
哀乐声越走越大,显然,他们在走近一间灵堂。灵堂的两边摆满了花圈,中间是一个漆黑的灵柩。叶蕾的相片已经被放大,加上了黑框,放在鲜花中。年轻人把叶蕾牵到灵柩旁边。侍者已经打开了灵柩的盖子。
叶蕾突然变得惊恐异常,她的意识开始有些控制不住自己的肢体,身体像筛糠般抖了起来。但是一切都不由分说,她被两个侍者按进灵柩,沉重的盖子缓缓合拢来,人世间的光明就像被剪刀一寸寸剪掉了。
叶蕾躺在漆黑的灵柩里,突然间,一种来自四面八方的、无穷的、奇妙的神力将她的心灵粉碎。慢慢地,她的思维、情感开始重组,大脑由浑浊变得异常清醒。
她按动了右手边的一个按钮。半个小时之后,棺盖打开,叶蕾已经是泪流满面。她迫不及待地吸了几大口空气——空气是那样的清新甜润。她望着窗外,树叶蓝得耀眼,小鸟在枝头幸福地跳跃……
年轻人望着叶蕾,你反悔了吗?
叶蕾道,谢谢你救了我,如果你不嫌弃,我愿意加入你的俱乐部,帮助更多想放弃生命的人。
年轻人朝叶蕾伸出了手,两只年轻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有删改)
试简要分析年轻人这一人物形象。

同类题4

文学类文本阅读
叶琳卡
【前苏联】 叶夫根尼•米
战争的最后一年。我们的部队驻扎在国外,离莫斯科很远很远。
这天晚上,我回到营房感到很疲倦。思乡的情绪又向我这颗疲倦的心袭来。
“快结束这一切吧,快回家吧。”我这样盼望着。
院子里,一个淡黄色头发、身体很单薄的小女孩迎面走来。
“您好,叔叔!”她用一种异国的,但听起来像俄语的语言向我打招呼。
“你好,小姑娘!”我应声道。院子里有一块用平整的白石块墁的空地,我们在空地旁的长凳上坐了下来。夜晚凉爽而宁静,山脚下的小湖仿佛蜷成一团在憩息。
“你叫什么名字?”我这样问着,很想与这位新相识攀谈几句。
“叶琳卡。”她用明亮而有人真的目光注视着我,慢慢地说着自己的名字。
“你几岁了?”
“6岁,快7岁了。那您呢?”
“我么,你看呢?”
叶琳卡沉默了片刻,然后肯定地说:“可能是16岁了吧。”
我可爱的小叶琳卡啊,想必,这是你知道的最大数字了吧。我不想使她失望,就附和她说:“是的,你猜对了。”
我们默默地坐着。叶琳卡仔细端详起我军便服上别着的勋章,忧伤地低声说:“勋章都不亮了。您怎么不擦擦呀?”“没有擦。”
“可以用牙粉擦,也可以用小砖头磨。”
“是的。”我同意了她的建议。
于是我们又沉默了下来。
“讲个故事吧,叔叔。”叶琳卡请求说。
“从前有个国王,”我讲了起来,“他很老,很坏……”
“像希特勒那样坏吗?”
“比他还坏。”说着,我竭力装出很可怕的样子。
“不,没有比希特勒更坏的,”叶琳卡表示反对,“希特勒是世界上最坏的人,他把我们赶出了家,还偷走了我的爸爸。”
叶琳卡沉默不语了。又过了一会儿,她悄悄地,仿佛是在讲什么秘密,对我说道:“过去爸爸给我们来信,可现在不来了,也许是他把地址忘了。”
“也许是。”我重复着她的话。
又是一阵沉默。我焦急地想,如何才能把叶琳卡吸引过来,使她不再去想那些令人伤心的事呢?可我怎么也找不到话题。我已经完全不知该怎么去跟孩子谈话了。
终于我又问了:“叶琳卡,你说,你长大了想干什么呢?“
她用明亮而认真的目光望着我说:
“我想像妈妈那样,当个寡妇。“她微笑着说出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字眼。大概她以为寡妇也是一种职业,就像当司机和清扫工一样。
看着小叶琳卡,看着她那瘦削的双肩和像小溪一样蜿蜒在她背上的漂亮的辫子,我内心开始觉得羞愧,我怎么能疲倦呢?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 )
A.小说情节简单,写“我”在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一年,在部队驻地遇到了一个饱受战争之苦、仍不是天真乐观的小女孩——叶琳卡。
B.在这篇小说中,作者省略了对法西斯战争背景的直接描述,在“我”与小姑娘二人的对话中逐渐揭开人物活动背景的真面目。
C.“夜晚凉爽而宁静,山脚下的小湖仿佛蜷成一团在憩息”,这一出景物描写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和“我”的军旅生活的平静。
D.“又是一阵沉默……我已经完全不知该怎么跟孩子谈话了”,这段话表现了“我”无法回答叶林卡提出的问题时窘迫无措的处境。
E.结尾一段既照应了开头,又刻画了“我”的心理活动,“我”感到一个战士肩负的重任,为自己的“疲倦”而惭愧,决心振作起来为千千万万个小叶琳卡的幸福成长而战斗。
【小题2】结合作品,请简要赏析“叶琳卡”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其作用。
【小题3】本文没有正面描写战争场面,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战争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小说
列车上遇到的姑娘
印度拉斯金·邦德著卞慧明译
我一个人独自坐了一个座位间,直到列车到达罗哈那才上来一位姑娘。我是个盲人,所以不知道姑娘长得如何,但从她脚后跟发出的“啪嗒啪嗒”的声音,我知道她穿了双拖鞋。她说话的声音是多么清脆甜润!
“你是到台拉登去吗?”火车出站时我问她。
我想必是坐在一个阴暗的角落里,因为我的声音吓了她一跳,她低低地惊叫一声,末了,说道:“我不知道这里有人。”
  “我开始也没看见你,”我说,“不过我听到你进来了。”我不知道能否不让她发觉我是个盲人,我想,只要我坐在这个地方不动,她大概是不容易发现庐山真面目的。
  “我到萨哈兰普尔下车。”姑娘说,“你到哪儿去?”
“先到台拉登,然后再去穆索里。”我说。
“啊,你真幸运!要是我能去穆索里该多好啊!我喜欢那里的山,特别是在十月份。”
“不错,那是黄金季节,”说着,我脑海里回想起眼睛没瞎时所见到的情景。漫山遍野的大丽花,在明媚的阳光下显得更加绚丽多彩。到了夜晚,坐在篝火旁,喝上一点白兰地,这个时候,大多数游客离去了,路上静悄悄的,就像到了一个阒无人烟的地方。”(1)
她默默无语,是我的话打动了她?还是她把我当作一个风流倜傥的滑头?接着,我犯了一个错误,“外面天气怎么样?”我问。她对这个问题似乎毫不奇怪。难道她已经发觉我是一个盲人了?不过,她接下来的一句话马上使我疑团顿释。
“你干吗不自己看看窗外?”听上去她安之若素。
  我沿着座位毫不费力地挪到车窗边。窗子是开着的,我脸朝着窗外假装欣赏起外面的景色来。我的脑子里能够想象出路边的电线杆飞速向后闪去的情形。“你注意到没有?”我冒险地说,“好像我们的车没有动,是外面的树在动。”
  “这是常有的现象。”她说。
  我把脸从窗口转过来,朝着姑娘,有那么一会儿,我们都默默无语。“你的脸真有趣。”我变得越发大胆了,然而,这种评论是不会错的,因为很少有姑娘不喜欢奉承。
  她舒心地笑了起来,那笑声宛若一串银铃声。“听你这么说,我真高兴,”她道,“谁都说我的脸漂亮,我都听腻了!”啊,这么说来,她确实长得漂亮!于是我一本正经地大声道:“是啊,有趣的脸同样可以是漂亮的啊。”
  “你真会说话。”她说,“不过,你干吗这么认真?”
  “马上你就要下车了。”我突然冒出这么一句。
  “谢天谢地,总算路程不远,要叫我在这里再坐两三个小时,我就受不住了。”然而,我却乐意照这样在这里一直坐下去,只要我能听见她说话。她的声音就像山涧淙淙的流水。她也许一下车就会忘记我们这次短暂的相遇,然而对于我来说,接下去的旅途中我会一直想着这事,甚至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也难忘怀。
  汽笛一声长鸣,车轮的节奏慢了下来。姑娘站起身,收拾起她的东西。我真想知道,她是挽着发髻?还是长发散披在肩上?还是留着短发?
火车慢慢地驶进站。车外,脚夫的吆喝声、小贩的叫卖声响成一片。
“再见!”姑娘说。
她站在靠我很近的地方,从她身上散发出的香水味撩拨着我的心房。我想伸手摸摸她的头发,可是她已飘然离去,只留下一丝清香萦绕在她站过的地方。接着门“砰”地一声关上,把我和外面的世界隔了起来(2)。我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列车员嘴里一声哨响,车就开动了。
  列车慢慢加快速度,飞滚的车轮唱起了一支歌。车厢在轻轻晃动,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我摸到窗口,脸朝外坐了下来。外面分明是光天化日,可我的眼前却是一片漆黑!现在我对面又有了一个新旅伴,也许又可以小施骗技了。
  “对不起,我不像刚才下车的那位吸引人。”他搭讪着说。
  “那姑娘很有意思,”我说,“你能不能告诉我,她留着长发还是短发?”
“这我倒没注意,”他听上去有些迷惑不解。“不过她的眼睛我倒注意了,那双眼睛长得很美,可对她毫无用处——她完全是个瞎子,你注意到了吗?”
【小题1】结合全文,赏析“划线一(漫山遍野的大丽花……)”部分的场景描写。(4分)
【小题2】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把我和外面的世界隔了起来”这句话有哪些含义?(3分)
【小题3】小说结尾有什么特点?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4分)
【小题4】小说中的“我”和列车上遇到的那位姑娘都是盲人,两人似乎都不大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是盲人。他们这样做是出于怎样的心理?你对此如何评价?结合文本简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