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归途
罗小麦
走出会场,看着熙熙攘攘的官员们暴露在阳光下,我一下子就厌倦了这一切。这突如其来的感觉像一卷巨浪冲了过来将我淹没在这喧闹的街市上,身上某个地方也似乎隐隐作痛。
这是我第二十一次做局长了,上个月是林业局的,在前一阵子是县委干部。若是在以前,这种感觉真是无与伦比。吃大餐、抽高级烟、喝高档酒、睡高级宾馆,然后从真正的官员手里接过一沓子钱,很潇洒地扬长而去。可是,此刻这种感觉已经荡然无存了。取而代之的则是满身的厌恶。
我试图从脑海里寻觅这厌恶的源泉。
几年前进城,茫然一片,如同面前有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鱼想要开口吃却不知从哪里下手一样。入夜,这大鱼满身闪烁。叼支香烟满街乱窜便是我最初的姿态。不曾想这天上真会掉馅饼,也或许是上辈子积的德。
那一天,在天桥下碰到一位算命的老头给一个“眼镜”卜前程,而我就在边上旁听。老头云:近日不可入会场,否则招致血光之灾。只见“眼镜”脸色突变,腋下公文包摇摇欲坠,起身茫然四望,许久,目光落在我身上。
“这位兄弟,我看你仪表堂堂,在何处高就呢?”“眼镜”问道,眼里雾霭依旧没散。
“正失业中。”我说,递支烟上去。
“能否替我扫除这血光之灾?”“眼镜”凑了上来,低声询问,“吃、住报销,每日八十人民币,如何?”
我愕然,不知如何作答,深深吸一口从街市上吹来的风。
每日替我坐于会场便可。”“眼镜”继续道,“会后清账。”说着把出席卡递于我手上。
就这样我步入了仕途,仕途顺利得不可理喻。隔上几日便有人联系我出入各种各样的会场。大的会、小的会、高级别的会、低级别的会,真是会山会海。其间识人无数,有借道旅游的、有借道会情人的,无一例外的是都把官衔暂借我几日。于是我便堪称史上做官最多的人了。
可是今天,这一切都成了挥之不去的厌恶。不觉便回到了下榻的酒店,局长笑容可掬。
“辛苦了。”他说,随手递上包映象。
“清账吧。”我小声说,脸上一阵麻木。
“不急,不急。先喝两杯去。”局长仍旧一脸笑意,山包一般鼓起的肚子把目光隔得老远老远。
“不好意思,有点事失陪了。”
于是局长也就没再多挽留,递上一沓子人民币转身进了包房。
这一次,我想我是真的厌倦了这一切。恍惚间,似乎手上的一沓子钱也爬满了虫蛆,它们在蠕动着,即将爬上我的身体,访问我的灵魂。
离开酒店,我似乎没有了归宿。顺着门口的街道一路麻木地走去,街上仍旧人群熙攘,脑海里却浮现那大大小小的会场。扬声器里一直传来一陈不变的话语,没有抑扬顿挫,只是千篇一律的官废话。官员们有的发呆、有的佯作笔记、有的偶尔把弄手上的手机、有的盯着画册上的美女。而我思绪泉涌,似诗歌又似小说,那些构思了多少遍的情节在纸上走龙飞凤。
是的,为什么不写一篇小说呢,或者长篇?我想。情节愈来愈丰富,路渐行渐远,行人愈来愈少,不觉间我竟走入了一条僻静的小巷。是的,写小说,把这一切都写成小说,我自言自语。愈走这种想法愈坚定。或许这便是我的归途,我深深地沉思了进去。天色已渐晚,抬起头,只见一轮冷月浮在城市的上空。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主人公“仕途生涯”百般得意,但得意之余却让主人公逐渐厌倦了“替身”的生活。
B.本文运用语言、心理描写,塑造了一位由羡慕高官生活到厌恶官场生活的市井人物形象。
C.“我”在算命老头身上得到了上帝的宠幸,获得了永远无法通过自身努力而获得的幸福。
D.本文多次运用反语,借用“做官最多”等词汇表达出自己对“官衔”与“应酬”的厌倦。
E.“我”作为整件事情的参与者,间接影射出当时社会现实,人们毫无幸福与存在感可言。
【小题2】文章开头一段的环境描写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标题为“归途”,请试分析作者认为的归途到底是什么?
【小题4】有人说本文主题是表达自己对官场虚伪作风的批判,又有人说本文主题寄寓着作者在虚幻的官场文化中寻找归途,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解脱,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21 04:32: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问题。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①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②被无常打扫得千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③。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小题1】画线①“活得有趣的人们”是指(  )
A.鲁镇所有的人
B.“我”和所有认识祥林嫂的人
C.受封建礼教毒害而厌恶祥林嫂的人们
D.鲁四老爷等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人
【小题2】画线②“总算”在文中的意思是(  )
A.祥林嫂终于死去了,“我”不必再为她感到不安,算是了却一桩心事。
B.祥林嫂终于死去了,她总算得到解脱,不再受痛苦的折磨了。
C.祥林嫂终于被迫害至死,这是不可避免,无可奈何的事情。
D.祥林嫂终于死了,不会再令“活得有趣的人们”怪讶了。
【小题3】画线③全句的含义是(  )
A.凡是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使讨厌见他的人不再见他,这对别人或对他自己,也都还不错。
B.样林嫂这个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死了,讨厌见她的人不会再见到她了,这对别人和对自己,也还都不错。
C.这是愤激而沉痛的反语,表现了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D.这是愤激而沉痛的反语,表现了对祥林嫂的同情和对鲁四老爷的憎恨。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丢失的套鞋
前苏联左琴科
大家知道电车上很容易挤丢套鞋,特别是旁边有人稍稍使劲一挤,后边再粗鲁地踩你鞋后跟一脚,这样一来,你的套鞋就没有了。
丢掉一只套鞋,本来也不过是小事一桩。
我的那只套鞋一转眼的工夫就没了,简直快得惊人。
我记得,上电车的时候两只套鞋都在脚上。
可是,下车后,我看了一下脚:一只还在,另外一只却无影无踪了。靴子还在脚下,袜子也没丢,衬裤也在身上,可套鞋不见了,就少了一只套鞋。
去追电车,这怎么可能……我脱了剩下的那只套鞋,用报纸包上,就这么上班去了。我想:下班后再找吧,鞋应该不会丢的,能找回来。
一下班,我就去找套鞋。我先找了一个认识的电车司机,和他商量怎么办。
经他一指点,心里踏实了。他说:“算你运气好,把鞋丢在电车上,你要感谢老天了。要是丢在别的公共场所,那也许就不保险啦。丢在电车上,保险没事儿。我们局里有个失物招领处,到那儿就可以领回失物,没问题。”
“噢,太感谢你了,”我说,“现在我心就定啦。唉,我的套鞋差不多还是新的呢,才穿了半年多。”第二天,我到了失物招领处。
“可以,”招领处的人回答说,“您的套鞋是什么样的?”
“套鞋嘛,就是一般的,”我说,“12号。”
“12号的鞋,我们这里能有一万二千多只,你说说特点吧。”
“特点嘛,也没什么特殊的,后跟已经被磨旧了,鞋里的衬绒也没有了——被蹭光了。”
“这样的鞋我们这儿也有上千只,还有别的特殊记号吗?”
“还有……鞋包头快要掉了,勉强还连着。鞋后跟也快被磨秃了。鞋帮倒还可以,将就着没掉。”
“您在这儿坐坐,我去看看。”
瞧,我把那只套鞋拿来了!
我高兴的要命,为他们的服务态度而感动。
我想,这里的工作真出色,为了一只套鞋他们真是不厌其烦,服务态度竟这么好。
“谢谢,”我说,“同志们,这件事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快给我吧,我这就穿上。谢谢你们啦。"
“不行,尊敬的同志,还不能给您,因为我们不知道这套鞋究竟是不是您的。”
“是我的,我不会说假话的。”
“我们相信您,也十分同情您。很可能这就是您丢的那只套鞋,但不能现在就给您。请开个证明来,以此证明您真是丢了鞋。让居委会开个证明,有了证明,我们立刻将东西归还失主,决不拖延。”
“同志!”我说,“好同志,问题是我的街坊并不知道我出了这档子事,他们可能不给开这样的证明。”
“会开的,这是他们应当做的事,否则要居委会干什么?”
我朝那只套鞋又看上一眼,只好出去了。
第二天,我找了居委会主任,对他说:“请给我开个证明,我丢了一只套鞋。”
“真丢了吗?你不是故意这么说的吧!是不是想捞个非分之财?”居委会主任说。
“真的,”我说,“我的确是丢了鞋。”
他说:“可是,空口无凭,我不能什么都信,要是电车公司能证明你丢了鞋,我这就给你开条儿。把证明拿来我就给你开个条。”
我说:“就是他们让我来这儿开证明的。”
我说:“怎么写呢?”
他说:“你就写:某年某月某日我在汽车上丢失套鞋一只……还得写上保证:在事情未弄清以前不擅自外出。”
我照他说的内容写了报告。第二天给我开了一张正式证明。
我拿着证明又到了失物招领处。他们很爽快,就把套鞋还给了我。
当我穿上这只套鞋时,心里万分激动:“瞧,他们的服务态度多好!要是别的单位,谁肯为一只套鞋花那么多时间!说不定会从车上扔出去了。我奔走还不到一星期,就物归原主了。”
唯一遗憾的是,正当我为失物奔走之际,不巧另一只套鞋又弄丢了——一星期来我把它依旧包在报纸里一直随身带着。这次可记不得丢在哪里了。肯定不是丢在电车上,所以这只鞋是丢定了,再也找不回来了。总算找回了另一只。现在我把它放在五斗柜上。每当心里烦闷时,只要朝这只套鞋看上一眼,我就心平气和了。那时我心里总会想:我们的办事机构真是堪称模范机关!
我把这只套鞋留下作纪念,让子孙后代也来观赏吧!
【小题1】(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运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一开始极力描写办事机构的认真负责、热情周到,结果却是让主人公奔波了近一星期。
B.“我”最后尽管没能穿上一双完整的套鞋,但是却找回了一只值得纪念有警示意义的套鞋,小说这样安排用意深刻。
C.“我”是个心态比较平和的人,面对只剩一只套鞋的结局,还是心满意足的,并对帮助自己的办事处心存感激之情。
D.小说讲述了一只套鞋失而复得的故事,这本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作者却小题大做,专门写文章来纪念。
E. 作者用风趣的语言绘声绘色地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既让人开怀又让人深思的故事,幽默之中带着一点点讽刺。
【小题2】(小题2)小说一开始就说“大家知道电车上很容易挤丢套鞋”,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3】(小题3)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小题4)“我”要把这只套鞋留下作纪念,让子孙后代也来观赏。请结合文章主题谈谈你的理解。(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 月

吴浊流

雨已停了,可是院子里还是一片泥泞,那无叶的苦梀树被寒风刮得瑟瑟作响,每晨很早就辘辘响着的牛车也在雨中歇了。邻居好像都没起来,柔弱的冬阳静静地照着。

被烟熏得黑黑的小屋里,太太抱着婴孩,仍然打着鼾。旁边像西瓜大的头,一颗一颗排着好几个,仁吉瞪着眼睛看着妻子的睡相,干枯的头发蓬松着,脸上的汗毛长长的,想必好久没有修容了吧,他借着暗淡的阳光,看到老婆的脸,不觉着一惊。瘦削的脸孔,颧骨高耸,脸色青黄,眼角皱纹重重,越看越怕,越看越觉得她老。她才三十岁呀!但脸容却像五十岁了。她这么辛苦,一定恨我这个无能的丈夫吧。但她从不抱怒,只是每早四点就起来烧饭,照顾孩子,喂猪、鸡、鸭,然后下田做工。所以,白天和仁吉很少见面。

在农场里,她让七岁的女儿照顾婴儿,婴儿一饿就大哭,哭声灌入她的耳朵,但不等到休憩的时间,是不能抽身去看他的。只要稍停一下,监工就会破口大骂。她只好默默地举起锄头继续工作。她人在田里,心总是牵挂着家中,五岁的阿清和三岁的阿木,不知会不会和邻居家的那个力气大的坏家伙打架。若是打起来,一定……似乎耳边有人啼哭着叫她,她不知不觉地停手细听,就在这发愣的一会儿,忽然有人大骂:

“混蛋!像你这样干,还值五毛钱吗?半做半歇,明天别来了。”

她听到监工的叫骂,只好拼力挥锄头,一会儿她的阿清阿木的幻影又映入脑海来。早晨来时,火柴忘在桌上了,要是他俩拿来玩,就不堪设想了……

她不安的心情从在学校的长男愁起,直到树下的婴儿。直到累得连气都喘不过来,才挨到休息时间,她拖着重重的双脚走到树下,那哭得眼晴浮肿的婴儿见到母亲,更哭得凄惨来了。她拉开衣襟把乳头塞进婴儿的小嘴里,婴儿“唔唔”几声,吸得潍滋作响。在对面的树荫下,女工们和监工正悠然地唱着山歌。

片刻之后,大家又得继续做工,直到太阳落山,才疲倦地背婴儿回家。烧饭、喂猪,照顾鸡鸭,饭后她还要编大甲帽,大概每夜总要织到十一二点才能体息。所以在白天她很少有时间和丈夫见面。今朝不知什么缘故,她睡得这样酣,所以仁吉看到就深深地反省了。

起初,太太愈对他亲切,愈勤劳,他便越内疚,越感到自己无能。但日子一久便习以为常了。此刻,看到太太那消瘦疲倦的累相,忽然想到了从前的抱负。结婚时,他想:“太太,不用愁,忍耐一时我就可以出头。”他话不但是安慰她,也可以是安慰自己,可是岁月如流,理想被现实压得无影无踪。当初,他的怀抱算来真也不小。不是大政治家就是大实业家,或是学者。凡事都非冠以“大”字不可。纵使途中有危岩绝壑,并不能阻挠他的壮志,他甚至以太太的理想丈夫自居,有朝一日飞黄腾达,至少也要雇一两个仆妇来何候她。

他当年进农场做雇员,不过是暂时之计,他时常想起西方格言“满足的猪不如不满足的人,满足的人不如不满足的苏格拉底”来鼓励自己,他自信蛟龙不是池中之物。他作为中学的高才生,执笔可以一挥而就,说话可以滔滔雄辩,不甘在乡里埋没,有机会也想去日本东京留学,虽然无钱,也打算苦学。他的环境虽然不好,但野心却像春草一样烧了复生。可是心愿毕竟还是心愿,关于学费知何筹措,家属如何生活,都没有详细考虑过,只是幻想着自我陶醉。可是现在看到太太那瘦弱不堪的面孔,不得不自我反省,终于归咎于早婚阻其壮志。事实上现在离开这个忠实的太太他能否生存都成问题。可是他依然自命不凡,野心时常像泉水般涌出。忙时沉寂,闲时又心潮起伏,最后想到他已是五个孩子的爸爸,仅靠夫妻的工资糊口,并无其他收入。事实上他又不能离开这份差事,不知不觉十五年了。这十五年间他虽然对“会社”做过不少贡献,但“会社”从没有改善过他的待遇。而那些日本同事,同是中学毕业,资历不如自己,却没有一个不升为科长、主任了。日本人的薪水比台湾人高,又加上六成的津贴,有宿舍,有余钱可供储蓄,制糖会社年年赚钱,只是对台湾人这样刻薄。想到这里,他怒火冲天,一瞬间凌云壮志,猛然复起,热泪奔流,竟毫不顾忌地向太太嚷:

“兰英,兰英,我要去东京!”

太太从梦中惊醒,目瞪口呆,凝视着丈夫,两手按住胸前,期期艾艾地说:

“我的先生,你的美梦还没醒吗?你想,坚儿马上就要上中学,你还梦想去东京留学,你想你的孩子,你自己的学费……”

她不知不觉地泪珠直流。

仁吉也不敢再自讨没趣,只是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而已。可是他少年时代的理想,他憧憬的世界,他的美丽的梦,纵然再过二十年,还是那样美丽地荡漾在心头。

啊!像初恋的美梦,甜蜜而艳丽。

藕虽断而丝连,啊!仍然像热恋一样的心情,永远不会忘掉,他的梦想像水里的月亮一样,圆了又缺,缺了又圆。

发表于1936年

(有删改)

(注)①小说反映了日本统治时期的台湾社会现实。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院子“泥泞”,寒风劲吹,冬阳柔弱,小屋漆黑,交代主人公居住条件简陋,为全文奠定了感伤、压抑的基调。
B.把女工们和监工悠然地唱山歌的情景与仁吉妻子给孩子喂奶时的情景作对比,目的是突出后者生活的艰辛与痛苦。
C.小说以仁吉的视角来描写妻子苍老疲倦的外貌,既引出了下文对他们的生活状态的叙写,又丰富了妻子的人物形象。
D.妻子的几句话就让壮志凌云的仁吉回到了现实,仁吉深感自己自命不凡、不负责任,愧对了任劳任怨的妻子。
【小题2】本文中插叙占了大量篇幅,请概括插叙的内容并分析其作用。
【小题3】请探究小说以“水月”为题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思铜
王斌
西安书院门坐落于古城南门,卧虎藏龙,文气极胜。只是书院门一等文人神龙见首不见尾,仙踪难觅。二等文人爱慕虚荣,唯利是图。三等文人全凭神吹烂侃悦己愉人。真正传业授道的师者却少之又少,让人十分遗憾。
也不是绝无,文思铜就是仅有。
文思铜,原名文嗣同。高瘦如竹,扎马尾辫,戴眼镜,常年白色西装纤尘不染。字不错,画也不俗,一级书画评论师。因文嗣同为自由职业者,故每评论一幅作品均收费二百元。给钱,总能一眼洞穿优劣,指点一针见血。没钱,对不起,一语难求。因这个缘故,时日一久,众人就叫成了文嗣同的谐音,文思铜。
这文思铜是个人精。
这一天,文萃阁老板秋子贤正于店内练字。文思铜进来,朗声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店不在大,有贤则名。今天来,有一件事和子贤商量。”
秋子贤说:“思铜请讲。”
“文萃阁有墨龙先生遗作镇店,又得青凤圣手相助,让人欣慰得很。可这些人都是书院门里的隐士,给人一种世外仙人的虚幻感觉。对于众多的书画爱好者,他们需要的是现实的指点迷津,而不仅仅是高高在上的崇拜敬仰。所以我今天找你的目的,就是想把你这里设为我的书画作品点评室,既实惠了我,成全了作者,也给你的文萃阁拉了人气。当然,每天的收入不管多少,我都会给子贤兄提两成。不知子贤兄是否愿意?”
秋子贤一听在理,应允。
自从两人联手之后,文萃阁很快走出了一条雅俗共进的路子,收入不错。每天打烊后,文思铜当着秋子贤的面一张一张数完当天的收入,报了数字,用计算器摁一遍收入的20%,让秋子贤再核算遍才算完成。只不过,秋子贤好几次发现文思铜每天算提成时,取出的钱都是当天收入的一半,他哭笑不得,佯装不知。好在文思铜点评书画公正公平,从不弄假,从不故弄玄虚,让秋子贤很高兴。
这一日,文萃阁突然进来一位气质不凡的中年人,欣赏着书画作品,不停点头称赞。
少顷,一年轻人走了进来,给文思铜恭敬地递过两百元,讪笑着说:“文老师,我这里有一幅画作,请您给指点指点。”
文思铜展开那幅画作细细看了很久,对年轻人说:“小伙子,你这幅《江山晚秋》是我坐镇文萃阁以来,看到的最好的画作了。意境清远,笔法空灵。通过叶、石、树木、江水等自然景物,给山河注入了灵魂。你看这水,似有一股无形的仙气,像在流。这山,给人一种超凡厚重的感觉。一切看起来自然天成,无缝对接。前途无量啊……”
这时候,中年客人也似乎注意到了文思铜的点评,默默地听。毕了,买了秋子贤一幅5000元的山水画,走了。
秋子贤那两日高兴得很,文思铜却整日闷闷不乐,寡言少语。这天,请秋子贤喝酒。
文思铜一张脸涨得通红,突然问了秋子贤一个莫名其妙的问题。
“子贤兄,你说艺术与政治相碰撞,那会是什么结果?”
秋子贤说:“艺术纯净而高尚,政治肮脏而虚伪。两者风马牛不相及。如果硬要把这两种事拉在一起,我想艺术一定会被政治所污染。”
“子贤说得对。我也是这种看法。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寝食难安啊。”
“有这样的事?”秋子贤大惑。
“还记得半月前来过一位年轻人吗,拿着一幅画作让我点评?”
“记得。当时,你说那是你在文萃阁以来看到的最好的作品。我本想过来看一下呢,当时却有客人,没有看到。”
“狗屁!”文思铜骂道,“连国画的基本功都没有掌握,就拿出来丢人现眼。”
秋子贤大吃一惊:“你当时不是评得很不错吗?”
文思铜脸又红了:“我当时不得不那样做。你不知道,买你画作的那个中年人是某局的局长,是一名书画爱好者。没有几年功力,却偏偏到处题字作画。那位年轻人是他属下的一名工作人员,为了能在竟聘中取得先机,利用局长的嗜好下了手。年轻人是个高手。一般人投其所好无非是送书画珍品,文房四宝,而这家伙别出心裁,竟然把领导请到点评现场,听专业人士替他献谀。可惜我这一双慧眼,竟然瞪着眼睛说瞎话。惭愧啊!”
秋子贤一听呆了。局长当时买走他的一幅画时他还沾沾自喜,现在一想却尴尬万分。
“那年轻人出价很高,一万元。”文思铜说着话,倒在酒桌上沉沉睡去。
(节选自《北方文学》2017年04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不仅列举了书院门三等文人地特点,而且还描写了文思铜的外貌,交代了他的职业,为下文埋下伏笔。
B.小说中中年局长连国画的基本功都未掌握,竟喜欢到处题字作画,作者借此提出应真正热爱艺术而非附庸风雅这一主旨。
C.文末写秋子贤“现在一想却尴尬万分”,表现了秋子贤得知事情真相后的心理,有塑造人物形象和突出小说主旨的作用。
D.小说主人公是文思铜,却多次出现秋子贤,一来可以更好地展开文章情节,二来对主人公也可以起到陪衬作用。
【小题2】请结合小说相关内容分析文思铜这一人物形象。
【小题3】小说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家

戒心

旧历,腊月初八。年越来越近了。

民工张老四正使劲将沙料和水泥铲进搅拌机。虽然是寒冬,但张老四额角的汗珠还是簌簌地滴落下来,和进沙料和水泥中。

张老四已记不清楚,他来这个工地是第几个年头了。只知道,那房子是一栋接一栋地平地而起,耸入云霄。来的时候,张老四四十多岁,身强力壮。转眼间,已过半百,走起路来,背已略有些驼了。

张老四趁机器和泥的空儿,又从内衣兜里掏出女儿的照片来。照片上是一个十五六岁漂亮可爱的小女孩,扎着两根粗粗的羊角辫,脸上满是灿烂的笑容。张老四仔细端详着照片,想象着女儿现在的模样。又一年多没有见到女儿啦,心里怪想的。

正月过了初三出去,腊月过了二十四回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张老四家盖起了楼房,女儿有了新衣裳,家里日子宽裕了。但张老四更加想家了,每次趁休息的空儿,他就对着家的方向眺望,然后大口大口地吸着烟。接着咳嗽不止。

张老四常想,把今年干完了,说什么明年也不干了,回家好好地和妻子儿女聚在一起。可是到了正月,当家里各项开销都列出来,摆在他面前的时候,他又不得不接受现实。他歇不得,家还得靠他。

但张老四从不怨天尤人,他相信,日子总有一天会好起来的。总有一天,他不会再想家,可以天天呆在家里。春天来了,牵着家里的两头黄牛,去山坡上放牧、踏青。冬天来了,就坐在家里灶下的柴火旁,烤火拉家常。这样简单的生活,却成了张老四心中的奢望。

腊月初八,在乡下,又是各家打扫卫生,煮腊八粥,为过年而准备着的日子。此刻,他似乎又闻到了家里腊八粥里散发出的浓浓香味。

乡下有句俗话:“月怕过半,年怕过中秋。”腊月到了,年还会远吗?远方的火车没日没夜地轰轰隆隆,回家的脚步声越来越大了。

回家,今年一定得回家。张老四想。去年,他没有回家。他和另外几个工友留下来一起照看工地,老板给他发双倍的工资。但今年,他下定决心,就算老板给他三倍的工资,他也要回家过年。

张老四正站在那里发愣,民工小刘走了过来。“张老四,在干什么呢,又在想家呢?”小刘的声音不大,却把张老四吓了一跳。刚才,他真的走神了。

小刘给张老四递上一支烟,客气地对张老四说:“张大叔,有件事求你帮个忙,中不?”

“说吧,能帮的一定帮。”张老四在工地上是出了名的热心肠,大好人。最脏最累的活派给他干,他也毫无怨言。哪儿缺人,他就在哪儿顶上。

原来小刘在工头那儿得知,今年工地上安排他和另外几个工友过年一起在工地上值班。而小刘前几天接到家里电话说,家里给他找了个对象,让他春节回去和人家见面。小刘来工地好几年了,一直都单身。可这次有了机会,又听工头说让他过年值班。小刘一听就急了,于是想到了张老四。

张老四听了小刘的难处,也有些为难了。小刘让张老四代替他,春节在工地上值班。可先前他已经打电话给妻子和女儿说,今年过年一定回家的。他是真的很想家了,很想回家了。

张老四又猛吸一口烟,心情有些沉重。他可以拒绝小刘,小刘也没有理由责怪他。可是既然小刘找到了他,就是对他的信任。他是和小刘同一年来的,眼看小刘都二十七八了,还没找到对象,他心里也急啊。如果担误了人家,自己心里也过意不去。

小刘见张老四有些为难,又趁热打铁道:“张大叔,求你帮个忙了。过年老板付你三倍的工资,我再自己掏一份给你,你看成吗?”

张老四想了想说:“好吧,过年我就替你值班吧。但我不要你给的那份钱,你回家去,好好相对象。我等着吃你的喜糖。”

张老四说完,小刘心里激动不已。忙说:“张大叔,谢谢你,喜糖喜酒一定忘不了你的那份。”

回家,又回不了家。

回家,什么时候,又变成了张老四的另一个奢望。

张老四把女儿的照片又收进内衣兜里,他不能再看,越看,只能越想。他又对着家的方向眺望,然后苦笑了一下。

张老四自语道:“赶明年吧,赶明年一定回家去过年。别人求我也没用。”

(本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老四在寒冬腊月挥汗如雨地工作,几年间,城市的高楼一座座拔起,他却耗尽了身力,在辛苦的劳作中,给他安慰的是口袋里的女儿的照片。
B.张老四外出打工逐渐使家里宽裕,他想回家不再打工,但家庭财务状况使他的愿望难以实现,和家人在一起过平常人的生活成了他的奢望,对此他很是愤懑。
C.腊月初八是个特殊的日子,勾起了张老四对回家的期盼,他已经快两年没回去了。文中写火车“没日没夜地轰轰隆隆”衬托了张老四想回家的迫切心情。
D.小说写了城市工地上的普通民工,展示了底层社会小人物的生活。张老四是千千万万城市普通民工的代表,他们虽然渺小,但内心是丰富的。
【小题2】小说开头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3】小说的题目是“回家”,但主要内容是围绕张老四想家展开的,如果以“想家”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