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病人
(印度尼西亚)林万里
上午,诊室的门铃响了两下,我就知道看病的人来了。我一开诊室的门,就看到诊室里坐着三个人。左边的长板凳上坐着两位年龄都在四十上下的女人,其中一位愁容满面、散发不梳、身披牛仔夹克,我暂时称她为A;另一位呆头傻脑、眼屎未除,颈项上缚一条灰色围巾,我姑且叫她为B。这两位污垢满脸的女人,从她们邋遢的样子,一眼就能看出是病魔缠身的人。她们的对面,右边的铁椅上坐着一位明眸皓齿的红装女人,衣裙、嘴唇和指甲全是红红的,光彩夺目,看上去三十岁左右,端庄、秀气、俏丽。我敢断定地说,这种女人肯定人见人爱。她不像是有病的人,凭经验我心里猜想,她八成是陪送A.B来的。人们常说宁可做导演,不要做医生。因为导演是对着漂亮美丽的明星;而医生是对着愁眉苦脸的病人。今早我可走好运了,总算对着一位美丽的女人,她比明星还要明星。我注视着她,心里美滋滋的十分舒坦。医生和常人一样都喜欢欣赏美的东西。
“医生,早安。”
一见到我立在门旁,那一位“全是红红的”便开口说。她不但人长得妩媚,声音也十分悦耳。说了“早安”以后,她转过头对着A.B说:“你们两位先看吧,你们一起进去吧。”
回头又对我说:“医生,她们是我亲戚。先给他们看吧,她们都病得不轻。等下轮到我,诊费跟我的一起算,由我来付。”
瞧,这美丽的女人,心地多好!A.B进来了,我心不在焉地给她们检查了一下,发现A是患了流行性感冒,B是吃错东西拉肚子。我给她们各打了一针并配了药方,前后不到几分钟就解决了A.B的问题。她们似乎发现我给她看病时的心猿意马,也发觉我是要尽快地把她们打发走。老实说这时候我脑海里想的是候诊室正在候诊的那位“全是红红的”,好让她快点进来,好让我好好欣赏。当我开门把A.B送走,正要招呼那位“全是红红的”的时候,发现我的候诊室里空无一人。开始以为她上厕所去了,这时厕所的门敞开着,证明里头没人。我走去巡查,里头空空如也。我便问A:“你们的亲戚怎么还没看病就不见人影了?”
“什么我亲戚?我根本不认识她。刚才在你这里是初次见面。”
A不悦地回答道。
“那么你们两位是亲戚吗?”我指着A.B问道。
“我们三个人,谁都不认识谁,怎么会是亲戚呢!”B答道。
“你们跟她是亲戚或者不是,都不要紧。她不想给我看也没关系。她走了,那么诊费你们自己付好了,每人一万五千盾。”
“诊费我们已经付了。”
A.B异口同声地答道。
“是什么时候付给我?”
“不是付给你,我们已经付给她了。”
A答道。
“你们为什么要付给她?”
“刚才我们等你看病的时候,她走进来,问我们在这里看病,一次要付多少钱,我说看一次要一万五千盾。她说这里的医生是她爸爸的好朋友。她要我们省钱,要我们假认是她亲戚,诊费有折扣,说我们每个人交给她一万盾就够了。我们心里想这个人真好,帮我们每人省五千盾,我们就赶快给她。”
“你们就相信了她的话,钱就给她了?”
“是呀!她还说,一个人看病跟三个人一起看病,收费应该不同,就像批发价钱跟零售价钱不同是一样的道理。刚才你也听到了,诊费全部由她来付。”
我听了挠挠头,无可奈何地对A.B说:“你们可以走了,因为你们都付了诊费。”
好家伙,大小通吃。
【小题1】下列对小说内容和手法的分析,最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善用对比,主要体现在AB和“全是红红的”在外貌上的鲜明对比。
B.作者以第一人称作为切入点,叙述了生活中的小事,增加了故事的现场感和真实性。
C.在表达方式上,本文充分运用记叙、议论、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使作品既具有叙述的流畅性,又具有批判的犀利性。
D.医生无可奈何地对他们说“你们可以走了,因为你们都付了诊费”,因为这件事她们没有责任,责任都在医生本人身上。
E.在塑造“全是红红的”这个人物形象上,作者先写“全是红红的”给人的美感,后写其狡猾,这是典型的抑扬结合。
【小题2】小说第1自然段在塑造“候诊室里坐着三个人”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小题3】请分析本文以“病人”为题的妙处。
【小题4】请探究文中A.B两位女子及医生上当受骗的原因,并谈谈其对我们的启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8-05 04:19: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中秋舞火龙
陈立仁
被称为“二龙头”的戚海大来到“大龙头”卞家明家,直嚷嚷:“你这个大龙头就不能出出头,趁着我们这把老骨头还没散架,在中秋再玩一玩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民俗活动,有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了。传说1880年,铜锣湾大坑地区遭受了特大风灾,灾后有一条大蝶蛇四处作恶,居民深受其害,就组织起来全力搜摘,终于在一个晚上打死了大蟒蛇。没想到,几天以后,大坑地区就瘟疫流行,持续了十来天,重病和死亡人员不计其数。直到农历八月十四中秋节隔夜,有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梦见观音菩萨,让居民们在中秋节晚上舞火龙来驱散瘟疫……急病乱投医,居民们赶紧集资,用珍珠草扎一条长长的草龙,又在龙身上插满点燃的长寿香,然后在锣鼓音乐声中舞动着行走,就像一条火龙在铜锣湾几十条大街小巷飞舞……说也奇怪,连舞了三个晚上,瘟疫逐渐消散了。于是,中秋舞火龙就一代一代传了下来,成为习俗。只是,近年来这舞火龙的习俗渐行渐远,差不多就要被人们忘记了。
这时,卞家明沉思着点头说:“兄弟,玩一把那不是大事,我在想啊,这‘舞火龙’总不能在咱们这些人手中断了代呀!”
威海大眼光顿时黯淡了下来:“这个,这个……我还真没想过,只是……”
卞家明说:“报上说内地城市重视历史文化,不忘乡愁,我想了很多,咱这舞火龙也传承了有了一百多年,虽说是民间的玩艺,拋开迷信不说,也算得上是文化吧!咱是龙的子孙,认真玩一把,请电视台来做一个片子留下来,让咱子孙后代有个念想。”
威海大听着,笑逐颜开,猛一拍桌子,说:“好想法,咱这就做起来……”
农历八月十五说到就到了。这天傍晚,担任舞火龙总指挥的卞家明呼地举起五色的龙图案督察旗,发出了指令:“十八响炮仗点放,锣鼓齐敲,插香喽!”紧接着,急促的锣鼓声响起,一条火龙舞动翻腾着开始前行。卞家明挥舞着督察旗,瞪着的眼睛随着晃动的红绣球翻转,还不时地中气十足地大声喊叫着。火龙翻滚得眼花繚乱,一会是“火龙滚沙”,一会是“飞虬朝日”,一会又是“游龙戏珠”……广场上的人群也沸腾着,扬起阵阵喝彩声。民众的喊声越激扬,火龙舞动得越活跃,在灯光下闪着红火,穿梭在沸腾的人群里。
“大龙头,大龙头!”随着响亮的喊声,给这次舞火龙最大赞助的铜锣湾食品商号的吴老板走了过来,他握紧了卞家明的手说,“一个传统的民间文化活动,光靠你大龙头和二龙头起劲是很难维持的,要想它发扬光大,就离不开民众的支持,要让民众记得,民众喜欢……”他接着说,“我听我父亲说过,那年中秋前,卞老您的父亲操演了祖宗的舞火龙绝技,在一条飞舞的火龙里藏满了炸药,在锣鼓喧天声中舞动到了汪精卫集团设在香港的机关报《南华日报》门前,突然冲进报社,火龙爆炸,捣毁了这家汉奷报纸,之后又刺杀了《南华日报》社社长、汉奷林柏生,使在香港的汉奸走狗大为恐慌。撤离时,卞老您的父亲为了掩护其他爱国人士的安全,被特务杀害了。这么多年,舞火龙一直让我父亲魂牵梦萦!父亲临死前还对我说,他有生之年没能看到再舞火龙,遗憾哪……”说着,吴老板坚决果断地表示:“舞火龙决不能在我们手里断了代,我支持你们,把舞火龙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卞家明的眼睛湿润起来,他拉着吴老板的手,摇着摇着。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具有传统特色的民俗活动,也是这篇小说的线索。“舞火龙”串联起了或海大、卞家明、吴老板三人,使小说的脉络更加清晰。
B.小说第二段插叙1880年的传说,是为了证明“舞火龙”的巨大功效,表明近年来人们对“舞火龙”的忽视和遗忘是不应该的。
C.“这个,这个……我还真没想过,只是……”说明卞家明的话引起了戚海大的思索,他也认可卞家明的话,但一时之间没有想好该如何落实到行动上。
D.广场上人群的沸腾和喝彩,吴老板的大力支持让读者看到了“舞火龙”发扬和传承的光明前景。这是作者有意设置的伏笔。
【小题2】请结合文本,说明戚海大、下家明、吴老板对“舞火龙”意蕴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小题3】小说结尾借吴老板之口穿插当年卞家明父亲的事迹,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匆匆过客

路 遥

天阴了,灰暗的云层在头顶静静地凝聚着,空气里满含着潮湿。看来另一场大雪就要降临了——快到汽车站的时候,觉得脸上似乎已经落了一颗冰凉的雪粒。我的心情沉重了。明天就是春节呀!要是再下一场雪,班车一停,回家过节就根本不可能了。

候车室里已经人头攒动,乱得像一个集市。突然传来一个微弱而苍老的声音:“哪位同志行行好,给我买一张去桃县的票吧……”

只见旁边的一张椅子上蜷缩着一位老人——正是他在反复地念叨着。他蓬头垢面的,看来身体有病,面容十分苍老。不像是乞丐,因为我看见他手里捏着买车票的钱。这是一个盲人!

我瞅了一眼去桃县的售票口,正好!803次和802次的售票口紧挨着,并且车次牌上写着“增加两辆车”的字样。

先排哪个队呢?如果现在去给那个瞎眼老头排队买票,我自己的票十有八九买不上了。我将不得不垂头丧气地滚回单位。但如果我先给自己买票,那老头的票也把握不大了。

我来不及多想,很快站到了802次的队伍后面。

我终于把一张802次的车票拿到手了!我带着这个充实的收获,站在803次的队伍后面,我很愉快:我自己得到了满足并且开始加紧做一件崇高的事。

前面站着一个高大的青年,头发乱蓬蓬的,穿一条带条格的裤子,一双皮鞋的后跟闪着亮光,右脚在地板上有节奏地敲着锣鼓点。时髦青年!不看他的正面,光那后背就叫我反感。奇怪!他竟然能正经八百地站在这个队伍后面排队。要是售票员喊一声“票快完了,后面的人不要排队了”,他准会如狼似虎地扑过去。

我又发现这队伍的旁边还站着一位青年妇女。

当售票员宣布只剩一张票的时候,那青年妇女猛地把手抢先伸进了售票口。

那个男青年两只拳头紧捏着,用很难听的话斥责她。

“叔叔,求求你,不要打妈妈!”

他有点吃惊地盯着那个妇女旁边站着的胖胖的小姑娘,皱了一下眉头,随后,用一种极温柔的语调不连贯地说:“你……别怕!”

小伙子的腮帮子急速地抽动了几下,泪花子在眼里直转。他突然从上衣口袋里摸出了一张车票,递到青年妇女的面前。

“您不要奇怪,”他说,“我是买到了一张803次的车票,但这不是给自己买的。我第二次排队才准备给自己买一张。您带着孩子,待下去太不方便。我不走了,但请您替我在路上照料照料那个人。”他向后面的角落里努了努嘴,“那个瞎眼老头。”

我一下子被震惊得目瞪口呆!那青年妇女尖叫了一声,惊喜地喊叫着说:“呀,我这张票也是给他买的呀!”

那青年妇女说:“同志,我根本不是去桃县的!我本来是要买802次车票的。但看见那个老头太可怜了,我觉得有责任帮助他,我又怕给老头买不上票,就厚着脸皮插到您前面了。快要进站了,您赶快和那老头上车去吧!”

只见那个男青年神色庄严地从她手里接过车票,掏出车票钱放到了青年妇女的手里;然后弯下腰,小心翼翼地在那个小女孩的脸蛋上亲了一下,便转身走了。

我猛地迈着难以抑制的激动步伐,走到了那位青年妇女面前,掏出车票,对她说:“你要802次的票吗?我有事不能走了,退票。”她惊喜地一边掏钱,一边说:“真运气!太谢谢您啦!”

我接过钱,把帽檐往下拉了拉,默默地走过拥挤的人群,出了候车室。

外面已经变成一片银白的世界。飞舞着的雪花打着旋儿,纷纷扬扬地飘落着。街道上一片寂静。我踏上洁白的路面,匆匆向单位走去。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塑造了一个衣着时髦、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品质高尚的男青年形象。男青年、青年妇女和“我”相互映衬,有助于突出主题。
B.在是先给自己买票还是先给老人买票的两难选择中,作者细腻地描写了“我”、男青年、青年妇女的不同表现,深刻剖析并批评了“我”的自私。
C.这篇小说的段落都很短小,这种形式便于加快叙事节奏,迅速推进小说情节发展,便于人物刻画上的灵活切换,简洁清晰准确地表达内容。
D.小说以“我”的视角叙述了旅客暗中争相为盲眼老人买车票的故事,“我”是事件的见证人,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同时起到线索的作用。
【小题2】小说开头和结尾的两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A.
【小题3】“误会”是本文的一大特征,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回答小题
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A):之前的花白的头发,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B):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预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地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盯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 候,惶急得多了。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躇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 ——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一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阿!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蹰,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自己想,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她大约因为在别人的祝福时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然而会不会含有别的什么意思的呢?——或者是有了什么豫感了?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偶尔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正无怪教育家要说是生着神经病;而况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
【小题1】第一段文字中冒号A和B的作用各是什么?
【小题2】如何理解小说中划线部分对于祥林嫂向我提出的三个问题?
【小题3】“我”对祥林嫂三个问题的回答概括起来是哪几个字?简要分析“我”这个人物的形象?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老街汉子

牛五每天清晨在薄雾中跺着青石板从老街南头的葫芦大院向街中的钟鼓楼走来。钟鼓楼下“马一鲜”羊肉汤馆刚好肉烂汤肥,牛五是第一个顾客。要一碗肥汤,两个火烧馍泡进去,碗面上漂着一层红红的辣椒油。牛五一边摇头晃脑地吹着,一边顺着碗沿呼噜呼噜地喝着。肥汤下肚,热气便往脸上窜,额头便渗出细汗。牛五惬意地抹抹嘴,伸伸双臂。此时太阳正好担在钟古楼的檐角。 

牛五回到院中。嫂子说,五子,你退伍回来三个月了,该出去找点事做啊。牛五晃着脑袋:那哪儿行啊,我是大军区给司令员做过警卫的,不能给首长掉脸。我就不信没人来请我。 

还真有人来请牛五。宏发公司金老板是做电料生意发家的,专程到葫芦大院找牛五:好,跟我干,月薪两千。 

周末,金老板急匆匆叫上牛五,说揽了笔大买卖。这次一定要把宋处长打发好,他就爱喝酒,喝痛快了,单就签了。三百万啊,够咱吃一年了。牛五拍拍胸脯,那还用说。 

老街水席远近闻名,始于唐朝,因上菜是一道一道往桌上端,吃完一盘撤下去再上另一盘,如行云流水一般,而且几乎道道菜都带汤,干稀有致汤随菜走,故此得名。一张八仙桌,四人各居一端,一瓶杜康酒分倒进四个杯子。 

宋处长兴致勃勃:怎么,带着保镖壮胆啊。不就是四瓶杜康嘛,来!

金老板对牛五说,五子,喝!

牛五说,老板,那不行,我不能空着肚子喝酒。

金老板说,好,先上盘蒸馍,韭黄炒肉丝,让我这小兄弟垫巴垫巴。

馍、菜端上。牛五拿起一个蒸馍从中间掰开,夹进韭黄肉丝,大口大口地吞嚼。很快,五个馍就没了踪迹。客人看得眼都直了,好胃口,好胃口。

五子,饱了没?

老板,饱了。

好,把酒干了。

那不行啊,我吃饱了是不喝酒的。

金老板嘴都气歪了,饿了你不喝饱了你也不喝,你啥时候喝?

牛五说,部队不准喝酒的,要关禁闭的。

金老板火了,你滚,你给我滚!

老板,我不能走。你干,醉了我背你回家。

金老板喝得醉成一堆烂泥,还真是牛五把他背上五楼的家。

丢了一宗买卖,金老板气得躺了两天。找了个借口,他派牛五去公司门岗做警卫,做了警卫的牛五每天也很神气,雄赳赳气昂昂的。

金老板对牛五也没说什么,态度是大不如从前,后来就拖欠工资。三个月后,金老板愁眉苦脸地对牛五说,公司经营不景气,外欠款也讨不回来。明市K公司讹了咱的三十万元的货,两年了一分钱也没给。一帮子无赖,没人敢去。你若能讨回来,百分之三十提成,讨不回来你也就另谋高就吧。牛五说,那还用说,我明天就去。

K公司的办公楼气派豪华。K公司的老板听说牛五是来讨账的,就呵呵地笑,你还来讨账啊,看你大老远来的,也挺辛苦,到财务支五百块回去吧。牛五说,我不要五百块,我要三十万呢。老板收敛了笑脸说,你恐怕还不知道我K公司在本市的影响吧,走吧,我手下的弟兄脾气有些不好。别惹他们不高兴啊。说着从门外就进来两个高出牛五一头的彪形大汉,牛五啥也不说扭头就走。

下午,牛五背了个编织袋又来到K公司。牛五从袋中倒出一堆红砖,老板吓了一跳,立即叫来两个保镖。保镖正要上前,就见牛五蹲下身,拿起一块砖一掌劈下,砖便断为两截。保镖怔住了,不敢靠前。牛五连劈五块砖,脸不红气不喘。随即左手拿起半块砖,右手中指尖顶在砖面,只见红色的粉尘纷纷扬扬,顷刻间红砖就被手指钻透。牛五连钻五块砖,还是脸不变色心不跳。牛五抽出一节铁丝,将钻透了的砖块穿成一串,这才缓缓站起身,拍拍手掌:我初来乍到也没啥送老板的,这串项链算是见面礼。说罢,他用脚尖挑起铁丝,小腿一抖,一串砖便挂到墙角的衣架上。

三十万元的汇票放在金老板的面前,金老板张大了嘴。

牛五说,我知道老板对我好,可我不适合在这干。没帮你做啥事又不好意思离开,今天我可以告辞了。

金老板拿出十万元,五子,这是给你的。

牛五摇摇头,欠我的工资给我,公司的钱我一分不要。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牛五因为是给司令员做过警卫的,不愿意屈身找工作,要等人来请。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清高孤傲的人。
B.牛五做事有原则。不空着肚子喝酒,吃饱了饭不喝酒;水席吃饭被金老板驱赶也不走;老板交代任务从不推脱。
C.牛五在宏发公司发展不好,陪酒不成,丢了买卖,再加上公司经营不景气,导致金老板对牛五的态度越来越差,以至于拖欠工资。
D.牛五不重金钱。帮老板讨回三十万的账,拒绝十万元报酬,只拿自己的工资,公司的钱一分不要。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A.文中关于羊肉汤和老街水席的描写,一方面照应了题目中的“老街”,另一方面交代了人物的生活环境,使得人物形象丰富而真实。
B.手掌劈砖、手指钻砖、脚尖挑砖,一系列行云流水般的动作让牛五的人物形象瞬间高大起来,小说由此完成了牛五人物形象的塑造。
C.小说情节的展开跟金老板对待牛五的态度变化是一致的,金老板的态度变化突出了牛五“真汉子”的人物形象。
D.小说在塑造牛五形象时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段,特别是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更突出主人公“汉子”的特点。
【小题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错误的两项是(    )
A.小说中金老板对牛五的态度变化,起到了揭示主题,歌颂坚持原则、不慕金钱的品格,颂扬时代精神的作用。
B.小说第二段中,嫂子对牛五说得那句话既交代了牛五的退伍军人身份,暗含着嫂子对他的关心,同时也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
C.小说中金老板请牛五上班是因为对曾经当过兵,在大军区给司令员做过警卫的牛五心存敬意,而最终牛五也如其所愿,帮他讨回了债务。
D.小说中写道“牛五背了个编织袋”,这说明如果对方不能还债的话,牛五就会使用武力,同时也给后面牛五讨债成功做了一个铺垫。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阿菊

叶圣陶

①阿菊的父亲是给人家做零雇的仆役的。人家有喜事丧事,雇他去上宾客们的菜,伺候宾客们的茶水烟火。人家干喜庆哀吊的事,酒是一种普遍而无限量施与的东西,所以他尽有尽量一醉的机会;否则也要靠着酱园里的酒缸盖上,喝上两三个铜子麦烧,直到酱园收夜市,店门快关了,才无可奈何地喝干了酒,一摇一摆地归家去。

②阿菊的母亲是搓草绳的,伊从起身到睡眠总坐在一条破长凳上,两手像机器似地工作。当阿菊初生时,他尖着小嘴衔着伊的乳,小手没意识地抓着,可爱的光辉的小眼睛向伊的面庞端相着;对于那些,伊似乎全无知觉,只照常搓伊的草绳。柔和的催眠声,亲密的抚慰语,在伊的声带和脑子里是没有种子的!

③阿菊今年是八岁了。除了一间屋子和门前的一段街道,他没有境遇;除了行人的歌声,小贩的叫卖声,母亲的咳嗽声,和自己的学语声,啼哭声,他没有听闻;除了母亲,他没有伴侣——父亲只伴他睡眠;他只有个很狭窄的世界。今天他才从这很窄狭的世界投入到一个宽阔的世界里!

④一位女教师抚着他的肩,慈爱地轻婉地问道,“你知道你自己的名字么?”他从没经过被询问,这是骤然闯进他生命里的不速之客,竟使他全然无法应付。他红丝网满的眼睛瞪住了,本来滑润的泪泉里不绝地涌出眼泪来。那位女教师也不再问,但携着他的手走到运动场里。他的小手感觉着温的柔的爱的接触,是他从没尝过的,他的脚步格外地迟缓,滞顿,似乎他在那里猜想道,“人和人的爱情这么浓郁么?

⑤运动场里没有一件静止的凝滞的东西:十几株绿树经了风微微地舞着,无数雀儿很天真地在树上飞跃歌唱:秋千往还着,浪木震苭着,皮球腾跳着,铁环旋转着,做那些东西的小儿们更没一个不活泼快乐,正在创造他们新的生命。阿菊随着那位女教师走,他那看惯了黑暗的眼睛经辉耀的壮丽的光明射映着,几乎张不开来。他勉强定睛看去,见那些和自己一样而从没亲近过的孩子们。他自知将要加入他们的群里,心里便突突得跳的快起来,脚下没有劲了,就站住在场角一株碧桃树下。女教师含笑问道,“你不要同他们一起玩耍么?”他并不回答,他的主宰此刻退居于绝无能力的地位了!女教师见他不答也不动,便轻轻地托他的背说道,“你就站在这里看他们玩耍罢。”伊姗姗地走入场中,给伊的小友做伴侣去了。

⑥一个小皮球流星似地飞到他的头上来,打着头顶又弹了出去,才把他迷惘的主宰唤醒,使他回复他微弱的能力。于是他觉得那温柔的爱的接触没有了;四顾自己的周围,那携着自己的手的人在哪里呢?打在头顶的又是什么东西?母亲的手掌么?没有这么轻。桌子的角么?没有这么软。这件东西真奇怪,可怕,他那怯弱的心里想,这里不是安稳的地方,是神秘的地方。心里想着,两脚尽往后退,直到背心靠往了墙才止。他回转身来,抚摩那淡青色的墙壁,额角也抵住在上边,像要将小身躯钻进去。

⑦阿菊坐在课室里了。他以前只有他家里的破草窠破长凳是他的座位,如今他有了新的座位,依然照他旧的姿势坐着,在一室里就呈个特异的色彩。那位女教师见他这样,先坐给他看,给他一一说明,更指着全室的孩子教他学无论那一个都好。他看了别人的榜样,勉强将两脚垂下,踏着了地,但不到一分钟又不知不觉地蜷了起来。

⑧那位女教师揿着钢琴,先奏了一曲,便向群儿——他们环成一个圆圈站在乐舞室里了——说,“我们要唱那蝴蝶之歌哩。”他们笑颜齐开了,双臂都平举着;有几个已作蝶翅蹁跹的姿势。

⑨阿菊立在群儿的圈子里,听不出他们唱些什么,但觉自顶至踵受着感动,一种微妙醉心的感动。他的呼吸和琴声歌声应和着,引起一种不可描写的快慰,适意,超过他从前惟一的悦乐。于是他的手舞动起来,嘴里也高高低低地唱起来;这个舞动呈个触目的拙劣的姿势,没有别的孩子那么纯熟灵活,歌呢,既没词句,又没节奏,自然在大众的歌声里被挤了出来。然而这个与他何涉呢?他总以为是舞了,唱了。刚才的种种……他完全和他们疏远了。只可惜他领略歌和舞这么晚!况且他能将以后的全部生活沉浸在那些里边么!

⑩阿菊第一天进学校的故事,要算他生活史里最重要的一页了。然而他放学归家,回入他旧的狭窄的世界的时候,他母亲和平日一样,只顾搓伊的草绳,并不看他一眼,问他一声。他自去蹲在黑暗的墙角旁边,玩弄他在学校里偷摘的一根绿草。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简笔勾勒阿菊父亲贪酒、贫困、精神迷惘的醉汉形象,与后面老师的形象形成了对照。
B.文章第⑤段画线句渲染了热闹、欢愉的氛围,烘托了阿菊此时内心豁然开朗、春暖花开的感觉,
C.文章中两处描写母亲“搓草绳”的画面,既在情节上形成前后呼应,也暗示了阿菊的家庭环境。
D.文章以阿菊玩弄绿草的细节作结,意味深长,引发读者对人物命运的思考,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中阿菊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3】小说叙述了阿菊的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