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桥墩
杨祥生
江心乡大桥通车庆典活动准备就绪。晶莹闪亮的44根灯杆上的彩旗哗啦啦地飞舞,四只大彩球凌空飘扬,穿着节日盛装的人群潮水般涌来,历尽“隔江千里远”之苦的人们沉浸在无限欢乐的氛围中。
庆典活动下午两时整举行,倒计时还剩下三个小时,然而为大桥通车剪彩的乔厅长尚未驾到,真急煞人呀!半月前发出的请柬没回音,打宅电嘀嘀忙音,加急电报也如石沉大海。万般无奈,乡政府只得请乔厅长的救命恩人田大爷出山赴省城面请,按理田大爷昨日可归,可眼下却杳无音信,急得赵乡长团团转。
大桥通车剪彩非乔厅长莫属,这是江心人的强烈呼声。乔厅长不仅是江心人相识中职务最高的官儿,更重要的是他是建桥的“第一功臣”。战争年代,乔厅长在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是田大爷冒着枪林弹雨将他用木盆送过江。从此乔厅长与江心乡结下不解之缘,多次大声疾呼要造桥,甩掉贫困帽,并捐款三万元。江心乡人都清楚,乔厅长是清官,这笔巨款是他从牙缝里省出来的,大家都哭了。乔厅长不剪彩,有谁能担当此殊荣呢?
赵乡长脑海里闪现着斗大的问号:难道乔厅长有意退避,以此不显山不露水永葆美名?否!乔厅长在大庭广众中曾亮底:“大桥通车,我只要有口气,爬也爬来参加祝贺!”难道是政务繁忙难以脱身?否!乔厅长已离休三载,“为江心乡造大桥是我晚年最大的事!”难道子女尽孝心,带着他游山玩水享清福?否!乔厅长无儿无女,“为江心乡造大桥尽微薄之力是我晚年最大的清福!”
为……为什么?赵乡长百思不解。
正当焦急万分之时,田大爷气喘吁吁赶到,赵乡长迫不及待地问:“乔厅长怎没来?”
“没……没见到。”田大爷捋着雪白的胡须,嗫嗫嚅嚅。
“什么人都没有见到?”赵乡长呼吸急促起来。
“见……见到乔厅长老伴,说乔厅长身体不适,不参加庆典,晚上来看看。”田大爷声音冷冰冰的。
“唉……”赵乡长十分失望,大会筹委会开了紧急会议,临时请来宾中的副市长剪彩。
夜幕降临,桥灯齐明,人头攒动。来啦!一辆黑轿车缓缓驶上桥来,人们呼地一下呼喊着。
车上下来一位老太太,穿着一身黑衣服,一副憔悴的面容。砰,车门关紧。
“乔厅长呢?”赵乡长问道。
“老头子在里面,他很累。”老太太平静如水。
赵乡长缓缓走向车门:“乔厅长,请您老人家下来看看吧,乡亲们已恭候您半天啦!”
突然老太太揉了揉眼,亮开了沙哑的老声:“好吧,我来请老头子下车。”少顷,老太太下了车,人们目光顿时定了格:老太太捧着只黑色的骨灰盒:“老头子五天前已去世,这是他的遗信。”
赵乡长虔诚地双手接过信,悲哀的语音在桥四周弥漫:“我以一个离休老干部的身份衷心祝贺大桥通车!……我恳求将我的骨灰埋在大桥底,请允许我当个桥墩吧……”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开篇对江心乡大桥通车活动的热闹气氛进行描写,是为了说明这次活动在当地人心中的重要性,也为下文情节的发展蓄势。
B.赵乡长千方百计地邀请乔厅长出席庆典活动,一方面是满足老百姓的呼声需求,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展示政绩求得进一步的提拔。
C.田大爷赴省城面请乔厅长未果,面对赵乡长的问话他回答的“声音冷冰冰”是为自己未完成任务而内疚自责。
D.小说的结尾处“深深地三鞠躬”既表达了江心乡的干部群众对乔厅长的敬重和缅怀,也是对官场不正之风的无声反抗。
E.小说运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和侧面描写的手法,将作品的主人公乔厅长的形象塑造得真实感人
【小题2】小说中的乔厅长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有许多独特之处,请选择两点简要分析。
【小题4】“桥墩”作为小说的标题,包含着丰富的意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8-09 10:13: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洗衣妇
美国 辛格
①我们和异教徒很少接触。我家房子里唯一的异教徒就是那个看门人。星期五落日后,犹太人的安息日就开始了。他总是站在门边,摘下帽子,妈妈就会递上六个格罗森。
②除了看门人外,还有几个异教徒洗衣妇来取我们的脏衣服。我要说的就是她们中的一个。
③她个子矮小,衰老干瘪。开始给我们家洗衣服时,已经七十多岁了。虽瘦小单薄,她却有着世代务农的家族才有的力气,不像大多数老年犹太妇女那样体弱多病,身躯佝偻。妈妈总是给她一大包积攒了几个星期的脏衣服,她得把这个笨重的包袱放到她瘦小的肩膀上,走一个半小时的路回到自己家。
④她一般会在两个星期后把洗好的衣服送回来。她洗的每件衣服都烫得平平展展的,像擦过的银器一样闪着光,但价钱却一点儿也不比别人高。她真是了不起。妈妈总会早早地把她的工钱准备好,因为她来一趟实在太远了。
⑤那时候,洗衣服可真不容易。她住的地方没有自来水,得到抽水泵那儿去取水。亚麻布衣服要洗得这么干净,需要在水桶里搓洗,在苏打水里浸泡、漂洗,再放到大锅里煮,上浆,然后烫平,每件衣服都得经过十多道工序。最后,还要弄干!为防小偷,衣服不能挂在外面晾干,得拿到楼顶上去挂在晾衣绳上。为此,她不得不和其他洗衣妇争楼顶的地盘。只有上帝知道,她是怎么保证每次把衣服洗完、晾干的!
⑥这个老妇人本可以到教堂门口去乞讨或者干脆住进一个安顿贫困老人的地方,可她身上有一种对劳动的热爱与骄傲。她不想成为别人的累赘,就得自己承担。
⑦那年冬天特别难过,街道被严寒冻住了,不管我们怎么烧炉子,窗户还是结满了霜花和冰条。报上说好些人被冻死了。
⑧就在这样的天气,那个洗衣妇——那时她已经快八十岁了——来到我们家。妈妈给她一杯热茶和一点儿面包暖和身子。老妇人坐在厨房的椅子上,浑身直哆嗦,把手捂在茶壶上取暖,手指因劳累或病痛,骨节扭曲;指甲白得瘆人。妈妈一边数,一边记下衣物。那个包裹比往常的大多了。老妇人把它扛上肩头的时候,整个人都给包裹盖住了。她摇晃了一下,像是要被这重负压垮了。
⑨看着老妇人背着如此巨大的包袱,摇摇晃晃地走上冰霜满地的大街,真是一种心灵的折磨。屋外的雪干得像盐粒,空气中飞舞着带着尘土的白色旋风,如同阴魂在寒冷中舞蹈。她能走回沃拉街吗?
⑩看着她渐渐消失的身影,妈妈叹着气为她祈祷。
⑾通常老妇人会在两个星期,至多三个星期之后把洗干净的衣物带来。可这次,三个星期,甚至四个、五个星期过去了,老妇人依然杳无音信。天气越发寒冷。好几条街道的雪堆得像山坡斜面一样,都可以滑雪橇了。
⑿老妇人没有再回来,这对我们简直是个灾难。我们需要干净的衣服换,可我们连她的地址都不知道。她一定是累垮了,死了。我们很伤心,为我们的衣服,也为那个积劳成疾的老妇人。这些年来她为我们勤勤恳恳服务,我们对她已经十分依赖了。
⒀又过了两个多月。新的霜冻又开始了,新一轮寒冷又来了。一天晚上,妈妈正坐在煤油灯下补衬衫,门开了,一股小小的白气喷进来,跟着进来的是一个巨大的包裹,包裹下是站立不稳的老妇人。她的脸白得像亚麻布床单,几缕白发散乱地从包头巾里掉出来。妈妈哽咽着叫了一声。她像一具僵尸般走了进来。我朝她跑过去,帮她卸下包袱。她越发瘦小了,背也更驼了。她的脸更憔悴,那干瘪的嘴和苍白的嘴唇翕动着,却发不出清晰的声音来。
⒁等缓过劲儿来,她告诉我们她生病了,病得很重。有人叫了医生。医生又叫人去请了牧师做临终祷告。但上帝还不想召回这个受尽折磨的灵魂。
⒂“就因为那些衣服,我躺在床上没法安生,”她解释说,“那些衣服不让我死啊。”
⒃“上帝保佑你活到一百二十岁。”我妈妈祝福她说。
⒄“活那么久有什么好啊?活越来越难了。我的力气一点点消失——我不想成为任何人的累赘!”
⒅老妇人一边叨叨着,一边画着十字,抬眼望着天。走的时候,她答应过几个星期再来取要洗的衣物。
可她从此再没回来。她给我们带来的衣服耗尽了她在这个世界的最后一点力气,现在那个躯体,那个长久以来仅靠着诚实与责任支撑着的、早已衰朽不堪的躯体倒下了。那个灵魂已经归回到了那些神圣的灵魂会合的地方。无论这些圣洁的灵魂在地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说哪种语言,信仰什么宗教,我都无法想象伊甸园会不接纳这个洗衣妇。
(有删改)
注①在波兰,所谓异教徒就是波兰基督徒。②按犹太教613条戒律规定这天教徒不能工作,不能做点灯,生炉子等事情,需要异教徒帮忙。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多次写冬天的严寒,暗示了老妇人靠洗衣为生的艰难,突显出她的坚毅性格,也推动了情节发展,为老妇人病重、身亡埋下伏笔。
B.小说写老妇人四五个星期之后依然杳无音信,既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对老妇人命运的猜测,也为写老妇人的结局作铺垫。
C.小说善于运用对比艺术。如老妇人先前的精神矍铄与病重后的虚弱惨状对比,巨大的洗衣包裹与瘦弱的老人身形对比,表达了对洗衣妇的同情。
D.小说结尾“无法想象伊甸园不会接纳这个洗衣妇”,表达出“我”对洗衣妇的美好祝福与深切同情,也表明“我”与老妇人的亲密关系。
【小题2】简要分析文中老妇人的形象特点。
【小题3】小说结尾处老妇人“再没回来”,联系全文,文中哪些地方已经暗示了这个结局。

同类题3

阅读题
你有多重要
孙道荣
汽车进入了山区,山路崎岖不平,颠得人五脏六腑都翻腾出来。车上只有十几个乘客,坐在后几排的乘客,因为颠得吃不消,都挪到了前排。
他却主动移到了最后一排,五个座位连在一起,正好可以躺下。他太需要休息了。这段日子,工作丢了,谈了好几年的女朋友也吹了,整个人完全处在心灰意懒中,连续十几天吃不下睡不着,他觉得自己走到了人生的绝境,自己是那么渺小,存不存在都不重要。此行,他想回老家看看父母,年迈的双亲培养出他这个大学生很不容易。他决定在了断自己之前,再看一眼可怜的双亲。
汽车颠簸着前进,乘客都昏昏欲睡。他也恍恍惚惚进入梦乡。
突然,在一阵剧烈的撞击后,汽车猛地停了下来。
所有的乘客,都被惊醒了,有人头撞在了前排椅子扶手上,有人被震碎的窗玻璃割伤,有人被抛出了座位,躺在后排的他,也被高高地弹起,又重重地摔了下来——出车祸了!
车厢里,立即爆发出一片惊叫声、哭喊声。一片混乱之后,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虽然都有不同程度的撞伤,但看来都无大碍。大家稍稍松了口气,探头窗外,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一看,让他们惊出一身冷汗:车子悬在路边的半空中,晃晃悠悠,而下面,是一个峡谷!大家这才发现,车头车尾不在一个水平面!车头向下,尾巴翘起。车内再次爆发出绝望的哭喊声,混乱之中,倾斜的汽车剧烈地摇晃,随时都可能坠落。
他看看身边,最后一排只有他一个人。窗户开着,他轻轻移到窗前,看看外面。还好,还有近半个车身挂在路牙上,只要从窗户跳出去,他就获救了,安全了。
他站起来,探身准备往外跳,可是,因为他的移动,车厢猛烈地颤动了一下。他突然意识到,如果自己跳下去,整个汽车可能因为重心失衡而坠落。前面的乘客发出惊呼:你不能跳,不然我们可就都完了!
是的,他不能只顾自己跳出去,那将置一车人于死地。可是,如果不马上跳出去,汽车可能随时坠落,那自己将与大家同归于尽。他不怕死,他这次回乡,就已经做好了死的打算,只是没想到会是这种死法。
他深深地吸了口气。
他冷静地判断了一下形势。中学时,他的物理成绩就很好,他知道,在现在这种情况下,车头和车尾重量的稍稍改变,都可能使平衡打破,而致车毁人亡。其他乘客都在汽车的前半部分,车尾只有他一人,他是这个平衡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他这一生,从来也没有这么重要过!
现在,唯一可行的自救办法是,他保持不动,维持这个平衡,让前面的乘客,慢慢往后移,再从窗户逃出险境。
他对大家说,我不动,你们一个一个从前面挪过来。千万不能挤,不要慌张,一个一个来!
在他的指挥下,离他最近的一位乘客,一点一点,向车尾爬过来。汽车轻轻摇晃着,每一次抖动,都揪着大家的心。
第一位乘客,成功地移到他身边,从窗户跳了出去。又一位乘客,爬了过来。十几位乘客都获救了。受伤的司机,也从驾驶室爬了出来。他最后一个从窗户跳了出来。汽车晃了晃,没有坠落。
惊魂未定的乘客们,都安全获救了。看着摇摇欲坠的客车,大家的脸上,流露出劫后余生的欣慰。等大家定下神来,才想起坐在最后一排的那个小伙子。如果没有他的沉着和勇敢,不敢想象,会是怎样不堪的后果。大家四处找他,要向他表达谢意,却没有找到。
他已经悄悄走了。他的家就在离此地只有几公里的山坳里,上中学时,为了省路费,他就常常一个人从这条山路步行回家。十年前,也是从这条山路,他走出了大山,他是他们山寨里出的第一个大学生,他曾经令多少人为之自豪啊。而眼前的挫败,相比以前,是多么微不足道。而他也终于明白: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很重要,即使是一粒微尘。
落日的余晖洒满山林。他拐进一条小路,这样可以早一点到家。归巢的鸟儿们,成群结队,从头顶掠过。他要从这里,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主要运用第二人称来叙事,这样便于感情交流,增加亲切感,拉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B.车祸既是文章情节上的一个转折,又是主人公人生的转折点。经历车祸后,他认识到先前挫折的微不足道,也重新发现了自己的价值。
C.小说中人物的动作、心理等描写除了刻画人物形象,也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并使文章更具真实而惊心动魄的艺术魅力。
D.文中“他深深地吸了口气”表现出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如果不及时跳窗逃生,自己会有性命之忧;如果跳出去,整车人将失去生还的机会。
E. 文章第一段对山路崎岖不平的描写为下文车祸的发生埋下伏笔,车上其他乘客都挪到了前排则为后文车祸发生后车内的惊险状况做了铺垫。
【小题2】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标题“你有多重要”的含义。
【小题3】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分析其性格特点。
【小题4】小说最后一段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同类题4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文学类),回答下列小题。
爱的契约
艾尔克
我和玛吉结婚的时候,经济上很拮据,且不说买汽车和房子,就连玛吉的结婚戒指还是我分期付款购置的。可是如今却大不相同了,人们结婚不但讲排场摆阔气,而且还聘请婚姻顾问,签订夫妇契约。听说有些学校还要开设什么婚姻指导课呢!
我真希望我和玛吉也能领受一下这方面的教益。这倒并不是说我们的夫妻生活不和睦。不,决非如此。要知道,我们在婚前就有了一个共同点——玛吉和我都不爱吃油煎饼。瞧,这不是天生的一对?然而我们结合的基础仅此而已。
我想,签订一份契约也许会使我们的家庭生活走上正轨。于是,我决定和玛吉谈谈。
“玛吉,”我说,“婚姻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可是我们结婚的时候……”
“你在胡扯些什么?”她不由得一愣,手里的东西掉了下来。
“瞧,香蕉皮都掉在地上了。”我有意岔开她的问题,“垃圾筒都满了,要是你及时去倒,就不会有这种事了。”
“四个孩子,十间房子,你关心的却是香蕉皮。”她生气地说。   我从口袋里掏出一本名为《婚姻指南》的手册:“这本书是我从药房买来的。”没等我说完,玛吉已拎起垃圾筒赌气地往外走去。没关系,结婚教会我最大的秘决就是忍耐,忍耐就是成功。她回到屋里后,我接着说:“这里有一份夫妇契约的样本,是由一对名叫莫里森和罗莎的夫妇签订的,它适用于任何夫妻。”
玛吉显然对这话题感兴趣,“讲下去。”她催促道。
我打开书念道:“第一,分析每对夫妇过去的生活——是否有遗传病史,是否有吸毒嗜好和犯罪历史,是否有……”
“别说了,我不想再听下去。”她失望地说,“只有傻瓜才会和这种人结婚。”
“当然,”我解释说,“这并不是说莫里森和罗莎也有过这类事情。但是,了解情人的过去总要比蒙在鼓里一无所知好得多。这样蜜月结束后,即使碰上令人难堪的事情,你也不会感到束手无策了。”
“这些对我们来说已经为时过晚了。”
“怎么会为时过晚昵?一切可以从头开始,要是我们现在也签订一份契约的话……”
“签订什么?”玛吉吃惊地问。
“签订契——约。”我故意拖长了音调。
“为什么?”玛吉疑惑地问。
“因为契约有着一种不可抗拒的约束力。另外,它还能合理地分配我们之间的责任和权力。”我停顿了一下,建议说,“让我们也签订一份契约吧!比如每逢单年由你决定到哪儿去度假,双年则由我说了算。”
“要是轮到我做主时,正碰上手头没钱,那我们不是只有呆在家里了吗?”她反问。
“不错,但这只不过是一种特殊情况。”我说,“另外,契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可以酌情处理嘛。”
“如果契约可以随意改变,那它还有什么用处呢?”玛吉反驳说。
“言之有理。”我说,“想不到你还知道这些基本常识。”
“如果你也懂得这些常识,就不会提出签订什么契约了。”
“要知道,女人经常喜欢谈论平等和自由。一张契约至少可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我辩解说。
“你不懂,亲爱的,”玛吉两眼紧盯着我的脸,激动地说。“平等对女人来说无关紧要,关键是男人是否值得她们爱。要是一个女人真心爱上了一个男人,她就会做一切事情来使他快活。这绝不是那张该死的契约所起的作用,而是她自己情愿这样做。”说完便转身走进隔壁的厨房。
没想到玛吉懂得这么多的道理。我终于认输了。
“要喝咖啡吗,亲爱的?我刚煮了一壶。”玛吉探出半个身子温柔地问道。
“咖啡?太好了。”我转过身来看见她嘴里咀嚼着什么,“你在吃什么?”
“油煎饼,想尝尝吗?”她笑着问。
我的天啊!我和玛吉共同生活了十七年,难道她还不知道我讨厌油煎饼?她自己也是一看到油煎饼就会呕吐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玛吉,你喜欢吃油煎饼?”我不解地问。
“是啊,怎么啦?”她神秘地眨了眨眼。
“记得我们第一次约会,我给你要了杯咖啡,问你是否要油煎饼,你拒绝了,说是你不喜欢。”
“是的,你记的不错。”她爽快地说,“可是当时你口袋里只有五毛钱,还是向别人借的。”
“可油煎饼只需要一角钱呀!”
“别打肿脸充胖子,那样你回家的车钱就没啦。”说着,她忍不住大笑起来。
这下我哑口无言了。“唉——”我窘迫地长叹了一声。
接着,玛吉诙谐地说:“莫里森和罗莎的契约可能是一纸空文,因为罗莎肯定不曾替莫里森考虑过是否有回家的车钱这类事。”她停顿了一下,意味深长地说,“爱的契约不是签订在纸上的。它只能体现在情人的相互体谅和关怀之中。”
这时我才恍然大悟,玛吉真是个好妻子,谁能像她那样初恋时就如此了解和体贴我啊!我坐在她身边,贪婪地吃着热腾腾的油煎饼,嘿。味道还真不错啊!
“我以前不吃油煎饼,但我可以从头学起!”我说。
(选自《文苑2007年第10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开头一段叙写“我”与玛吉结婚的物质条件与当下情形的对比,突出了现如今人们结婚观念符合时代的潮流,交待了小说发生的故事背景。
B.小说情节淡化,但是人物的个性鲜明,富有生活气息,展现了主人公精神风貌,流露出他们的生活观、爱情价值观。
C.玛吉和“我”吃油煎饼的情节写得有趣味,与前面部分不爱吃油煎饼形成鲜明的反差,既是情节上的呼应,又表现爱人之间的心灵相通。
D.“我”搬出莫里森和罗莎夫妇签订的契约,想让玛吉也同意与“我”签订婚姻契约,最终被说服放弃,讽刺了所谓契约的不堪一击。
E. 小说中的“我”步步为营,列举婚姻生活中会碰到的可能问题,目的是想签契约,但是都被玛吉巧妙化解,从侧面衬托出玛吉的美好心灵。
【小题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爱的契约”为标题,有哪些含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方月饼
严歌苓
月饼方的?想不通。也想不通怎么就比我们曾经那些圆的贵。付钱时,手指头乱了。
说好在我住处聚。合住的美国女友玛雅一般午夜前从不归宿。我的屋有晾台,可以“举头望明月”。下午太阳还在,我就把晾台收拾出来了。原先大半面积堆着玛雅大大小小十几个纸盒,里面装着从童年情人卡到非洲椰子壳等什锦垃圾。我感慨:晾台真像个垃圾场啊。她壮实的大脸蛋一唬:“你怎么能说我的感情是垃圾呢?”后来我多次请她把她的“感情”哪怕叠叠整齐,别让我一上晾台就像工兵探地雷。她总说:“我会的,下个周末。”半年住下来,她的周末一般花在睡觉上。
五点的样子,摆开小折叠桌,中央插了一大蓬紫百合。花一点不鲜,玛雅从她上班的超级市场隔三差五地带回这类“老花”。月光下,花多老都是花。午夜前我得把花搁回原处。玛雅的东西一般碰碰就会碰出后果来。她订的报搁在餐桌上,有回我闲,翻了翻。她很快问我:“下月订报费,你分担一半怎么样?”我说好啊。但那个“好啊!”是甩出去的。同时想,她那么公道,你不快活在哪里?她生日你送她两只象牙球耳坠又不是储蓄,养得出利息,容你慢慢往回支。又一回她带回只小猫咪,我没比她少抱。她给了我一张账单,上面的八十元是猫打预防针和健康检查的费用。这钱我绝对赖不掉。
电话铃又响了。一听文倩声音我就知道她来不了了。她的大律师丈夫又揍了她。问是问不出实话的。她一贯珠光宝气,一贯富富态态,一贯对脸上身上可疑的青色紫色甜甜、淡淡地扯谎。到七点,几乎所有人都来电话,取消了聚会计划。我抓起电话,打给喔喔,说所有穷孩子都变了卦,整个聚会取消了。喔喔是北京人,发不准自己那辆老“Volvo”的音,发成喔喔,大家都改叫他喔喔。
“我……都买好烧鹅啦!刚从唐人街回来,还热的!”喔喔那边喊冤一样喊。
“你留着慢慢吃,省一星期鸡蛋钱。”我说。喔喔在读物理博士,靠奖学金买房子置地娶老婆,每天只吃一打鸡蛋,早中晚各四个,一天一块钱。问他什么滋味,他答:“我变了十几种吃法:炸、烹、煮、蒸、腌、卤……后来就不费事了,怎么变都无所谓,反正不是吃着都像鸡屎吗?”
“这怎么行这怎么行!”喔喔的意思是大伙儿的不守信对他打击过大。“你怎么办你怎么办?”一旦失望过度,喔喔就把一句话说两遍,出来一种捶胸顿足的节奏。
“我?我头疼,低烧七天了。”半点谎也没有。要舍得买医疗保险,我肯定娇嫩得多。喔喔马上问我要不要阿斯匹林。我回答我有的就是阿斯匹林。
“你不会哭吧?……”
我笑起来:“你别哭就行!”
搁掉电话,心死了,没人来了。我劝自己想开些,不聚也好,明一早还要早起打工。我自己坐在晾台上,眼瞪着空空一片天。心空得回声四起。就要去睡时,玛雅回来了。她的早归不知怎的将我激动的心引得酸胀酸胀的。我把中国这个古老的节日形容得又诗意又神秘,用穷了我的英文辞汇。说起月亮里私奔的嫦娥、捣药的玉兔、伐桂的吴刚。玛雅忙问:“嫦娥和吴刚怎么样了呢,后来?还有那个兔子?”兔子在美国人看是性爱、繁殖的暗示。我赶紧说他们没怎么样。一男一女中间还有个兔子却谁和谁都不挨,这故事劲儿在哪儿?她满口“喔,真的呀。”脸上的情绪却沉了底。当她看见她的东西被齐齐叠在一边,立即要哭了,她一个个纸盒数上去,发现都在,神经质消掉不少。
她很给面子地终于坐在了桌子对面。我们吃月饼。我开始讲起月饼,讲起有关月亮的所有中国古典诗词;李白、李煜、东坡。玛雅很顾吃相,咀嚼时从不开口,只好对我罕见的滔滔不绝挑眉瞪眼地赞叹。
“这月饼的卡洛里一定很高吧?”玛雅打断我,她已吃完两个。她像计算钱一样精确地计算卡洛里,可仍是吃下去,胖下去。
我说不高不高。心想,管它呢,反正明年我不会再哄你吃了。
我还是讲月亮。我说中秋节所引起的情绪是最浪漫的,比如思乡、相思、念故土故人。我不时去看天,希望向玛雅证实,八月十五这天的月亮的确比平时大许多,圆许多;有点暖色的粉红或鹅黄。然而一片空空的天。玛雅似乎很感动地听着。紫百合在我们之间散着淡淡的腐臭。
玛雅决定不再等我们中国人的浪漫月亮。我多想再留留她。站起时她开口了。
“对了,你总是很欣赏我带回的花。以后我们分担买花的钱,怎么样?”
我没说话。她从来没有不公道过啊。我以为我征服了一颗心。也许我征服了,但公道归公道。
她走了,我独坐、闷坐、枯坐。头生疼生疼。摹地扭脸,天中央竟有了月亮。我看它一会儿,想它从哪里来。一定不是我故土的它,一定不是我的父母十几小时前看到过的它。它很圆很圆,像一枚阿斯匹灵大药片。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朋友们在中秋节的缺场,导致聚会的取消,让我和喔喔充满了失落,而玛雅的早归让我本来就低落的心情更加糟糕了。
B.喔喔在国外读物理博士,他基本每天都是吃十二个鸡蛋,为的是节省开销,然后凭借奖学金买房子置地和结婚。
C.月亮里的嫦娥与吴刚被“我”说得诗意神秘又浪漫,而玛雅却对他们没有出现爱情而扫兴,这体现出中西文化的差异。
D.玛雅吃月饼时特顾吃相,咀嚼时就不开口说话,但听“我”滔滔不绝地讲话时,她还是由衷地挑眉瞪眼地表示赞叹。
 
E.面对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和玛雅的离开,加之“我”因思念故土故人的“独坐、闷坐、枯坐”,我感到头越加生疼了。
(2)小说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3)文章最后一段写月亮的句子有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
(4)本文为什么以“方月饼”为题,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