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幸会,妈妈
张 春
我妈年轻的时候是一名会计,在食品站工作。那个年代的屠夫看不起坐办公室的,男人看不起女人,双重歧视。我妈妈不服,就学会了杀猪。一个二十来岁的女孩,穿着黑色的皮围裙,按倒一头猪,手起刀落,干脆利落。后来我妈走到哪儿,那帮屠夫叔叔们就跟到哪儿。她的本职业务也顶呱呱,现在已经60多岁,对数字依然非常敏感,心算精确到个位数。
我们小时候爱吃手指,把手指甲都啃坏了。她就给我和哥哥在胸前吊了一粒甘草片。因为甘草片比手指头好吃,我们就不吃手指头了。我4岁的时候,看到其他小孩子在高楼外的屋檐上追跑嬉闹,也想跟上去。妈妈没有打我骂我,而是去买了一个大西瓜,带我们站到那个楼顶上,瞅着下面没人,把西瓜扔了下去,然后说:“你们看,摔下去就是这个样子!”
还有一次,在家里看电视剧《哪吒闹海》,看到哪吒自杀的时候,我一边伤心地大哭,一边去上学。走出好远,后边远远传来妈妈的声音,她边喊边跑:“哪吒没有死——被他师父救活了——不要哭了!”她起码追了200米。
我不到8岁的时候,妈妈就和我说,不要让男人和你太亲密,更不要让男人碰你。洗澡上厕所,就算是爸爸、哥哥也不能看。上小学四年级时,一次我和另外两个小女孩走在路上,一个20多岁的男人来和我们说话,然后挨个儿抱我们,说要掂掂有多重。我看到他抱起一个女孩,撩起了她的衣服,突然觉得不对,大喊一声:快跑!——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妈妈的早期教导,当时会发生什么事。
我初中的时候第一次收到情书,非常忧心,试探地拿给妈妈看。妈妈仔细地看完,然后笑眯眯地叠起来还给我,说:“青春真好,还有人给你写这样的信。”我后来听说很多女孩子不再对妈妈说心事,就是从第一封类似的书信开始的,而我却松了一口气,好像今后没有什么事不能和妈妈说的了。
但我们之间也不都是美好时光。青春叛逆期,我也跟她吵过,说:“等我长大了,还了你们的钱,我就再也不欠你们的了!”妈妈沉默良久,叹了口气,说:“我们大人有时也心情不好,你看看《还珠格格》里的小燕子,总是逗阿玛高兴,你就不能也哄哄我吗?”
小时候上学,爸妈很少接送我,下雨也一样。家里的伞都是长柄的大黑伞,我个子矮,不喜欢带大黑伞,所以经常淋雨。过了十几年,我随便抱怨了一下这件事,妈妈后来几次跟我说:“那时候我怎么就那么蠢,不知道给你买一把小伞呢?我们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你要原谅我们啊。”又一次回家,她给我买了一把最轻便的小花伞。那时我已经30岁了。
后来爸爸病倒了,她去陪护,不眠不休的40天,她竟然还胖了些。她说虽然没有怎么睡觉,但爸爸吃剩的东西,她都搅一搅全部吃掉了。情绪上受不了的时候,自己跑到厕所里哭一场。爸爸终于走了。她规定自己每天只准痛哭一个小时,剩下的时间就要振作起来。她说:“要疯掉还不容易?可我疯了,我那两个孩子怎么办?”
命运是猜不透的。爸爸去世仅一年,我刚上大学,却突然得了一种怪病。等她走进我的宿舍,我已经躺在床上不能动了。是她背着我,一家一家的医院去看。当时在北京看病太难了,每次排队要排四五个小时。我想,妈妈的心该被烧焦了吧?稍有闲暇,她就摸着我因为打了好多针而布满淤青的手,说:“不知道有没有哪个神仙,把你的病摘下来放在我的身上。”在北京治疗了三个月,医生都说住院没有意义了。但妈妈心不死,她照样背着我,到处寻访偏方和疗法。稍有希望,就专程撵了去。最后,她竟然自己研究医书,自己开药试针。她甚至琢磨出一套按摩手法,能准确地摸索出我任何地方的疼痛,最后对症下药。
半年后,我站起来了,居然回到北京继续上学。
又是几年过去了,我们家一切都好起来了。今年3月,妈妈到厦门来看我,我们去海边散步。妈妈笑着说,她以前不是很会走路,现在腿脚不如以前了,反而领悟到一些道理,变得很会走路了。她说:“要把手甩开,专心致志,不要突然变快,也不要突然变慢。要这样,一脚一脚地走,走多远,也不会累着。”
我看到她平静地望着远方,脚步均匀地走着,全身显出协调而动人的姿态。我突然涌出一股热泪,一句一直想对她说却老是不知怎么说的话喷薄而出:
“幸会,妈妈!”
(原载《青年文摘》,有删节)
【小题1】对这篇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这是一篇记叙性散文,作者回忆了发生在母女之间的大量往事,展示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在教育和影响女儿健康成长路上的感人故事。
B.这一对母女历尽生活的各种不幸,母女间也曾产生过不少矛盾,有时到了反目成仇的地步,可作者却写得曲折动人、生动有趣,富有文学性。
C.结尾处“我”用了“幸会”一词,其本义是表示跟对方见面很荣幸的意思,用在这里则表达了女儿在感激之后的愉悦和幽默。
D.全文线索不够明晰,一会儿写在家发生的几件琐事,一会儿写出门上学得病的大事,似乎是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显得有点零乱,不够紧凑。
E.写真人实事的文章一是材料要丰厚,件件经过精心选择;二是组织要讲究,使全文中心明确,浑然一体。本文达到了这一要求。
【小题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叙述了这位妈妈对女儿的深厚感情?请简要概括。
【小题3】文章最后引用了妈妈在海边对我说的有关“走路”的感悟。说说你是如何解读这几句话的。
【小题4】这位妈妈教育子女的方式是高超的,那么究竟高超在什么地方呢?请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9-14 12:37: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一种嫉妒叫仰望

顾晓蕊

那天的同学会上,苏小凡最后一个到场。她衣着光鲜,略施粉黛,举止谈吐间散发出优雅自信的气质,引得现场同学们一片惊叹。连我这位昔日的宿友都感到意外,这是当年那个略显土气的羞涩女孩吗?我的思绪飘回到多年前。

进入高中后,由于离家较远,我寄宿在学校。宿舍里有六个女生,小凡就住在我的下铺。

我从小受到父母的疼爱,很少自己动手做家务,因而一时无法适应住宿生活。小凡是位勤劳细心的女孩,主动帮我打热水,教我整理内务,我们很快便混熟了。

在班上,小凡是最勤奋的学生,日历上写着励志短语,每天换一句。晚上我们睡下后,她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看书,早上醒来看不见她,在宿舍走廊上诵读英语。也因此,每次考试成绩下来,她都遥遥领先。

后来,分了文理班,宿舍里新来两位女生。她们人长得俊俏,打扮得如花似朵。

起初,她们半开玩笑地抗议说:“小凡,你干嘛这么用功啊?让我们觉得很有压力。”小凡的脸红了,抱歉地朝她们笑笑。渐渐地,那些人的话语变得刻薄起来,心里仿佛有一只叫“嫉妒”的小兽在跳跃,冷冷的话如无形的箭一般刺向她。

可她从不辩解,继续做自己的事,失望之余,她们搞起恶作剧。

下了夜自习,回到寝食,她打开手电灯不亮,少了一节电池。刚打回一瓶热水,转个身,里面的水被人给倒空了。她们一脸得意,捂着嘴吃吃地笑。小凡低头皱眉,轻咬着嘴唇,一语不发。

这些恰好被我看在眼里,或许是我的心里也住着一只小兽,或许是怕受到她们的排挤,性情柔弱的我选择了沉默。我甚至将这一切,归咎于她的争强好胜,也就有意地疏远了她。

半年后的一天,小凡接到一个电话,匆匆地离开学校。过了一个多月,她回到宿舍,看上去消瘦憔悴了许多。随后的摸底考试,她的成绩并不理想,在别人放肆的嘲笑声中,扭身跑开了。

我从教室里出来,独自漫不经心地走着。忽听到校园一角的花丛中,传来低低的哭泣声,断断续续,若隐若现。

我循着声音望去,小凡站在一棵花树下,单薄的肩膀轻轻地耸动着。一阵风吹过,片片花瓣如雨般簌簌落下。我想上前安慰她几句,却不知该说些什么,只好悄悄地转身离开。

第二天的课堂上,老师不仅没有责备小凡,还对她提出表扬,我这才知道事情的真相。

她10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家成了风雨中飘摇的小舟。体弱多病的母亲打工供她读书,她暗下决心要好好学习,将来当一名医生。前段时间,是妈妈的病又犯了,她在医院陪护。

老师说:“小凡很用心也很努力,这次没考好不要紧,我相信她会很快赶上来。”说完,老师用鼓励的目光看着她,冲她点点头。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一阵掌声,我有些惭愧地扭头望去,见她眼中泪光闪动。

她的成绩很快升上来,那年高考,考上一所有名的医学院。我想向她道一声祝贺,却没有勇气说出口,再后来忙着迎接大学生活,慢慢淡出了彼此的视线。

后来,从同学那里陆续听到她的一些消息,考上了研究生,毕业后留在上海的一家大医院工作,把母亲接过去同住。日子如流水般缓缓淌过,岁月静好,安之若素。这次同学会,她专门请了假,坐飞机赶了回来。

我正兀自想着,小凡不知何时走了过来,笑吟吟地问:“叶子,你还好吗?其实挺想你的。”同学们在喝酒,唱歌,传来一阵阵喧哗的声音。她说太吵了,努努嘴,示意我到屋外的露台上。

随意聊了一会儿后,我有些期期艾艾地说:“你知道吗?那时你学习那么好,让我们都很嫉妒。”她说:“我知道的啊。”我忽然一怔,原来,她心里如冰雪般透彻。

沉默了片刻,我忍不住小声问她:“你有没有责怨我们?”

她摇了摇头说:“妈妈告诉我,当你比别人强一些时,会遇到嘲讽和冷落,不要被嫉妒的目光绊倒,只管向前奔跑。如果有一天,你站在一个更高的地方,他们对你只有仰望。到那时你会发现,嘲讽也是一种激励。”

说罢,她轻轻地挽着我的手,一如当年。我浑身微微一震,心中多年的愧疚终于释然。

这时,听到有人喊:“快来拍照合影了。”同学们纷纷聚拢过来,她被众星捧月般簇拥在中间,一脸的笑,眼中满是灼灼光华。她是蚌,将一粒折磨心灵的沙子,磨成闪亮的珍珠。而我差一点,与这份美好擦肩而过。

(选自《文苑》)

【小题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对高中生活的回顾对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其中有些情景和细节使我们联想到自己的高中生活。
B.文章在同学们合影的欢笑中结尾,但苏小凡闪光的品质给人留下回味。
C.文章采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主要塑造了主人公苏小凡和“我”的形象。
D.文章结构巧妙,采用插叙的方式,在对同学会的叙述中插入高中生活,回顾了成长历程。
【小题2】文章结尾说“她是蚌,将一粒折磨心灵的沙子,磨成闪亮的珍珠。”结合文章内容,阐述这句话的丰富含义。
【小题3】苏小凡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请依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拒绝

骆驼

我回去的时候,父亲正在老家的院坝里发呆。几根倾斜的柱子,让人不敢多看。见我回来,父亲突然来了精神。但这样的神色仅在父亲脸上存留了几秒,便逝去了。

我理解父亲的苦处,祖辈留下的老房子,在父亲眼里,该是何等的重要啊。不是为了守它,父亲或许早就随我们进城了。多年来,父亲都以看守祖辈留下来的老房子为由,单独在老家生活。这次,我在心里暗喜,或许就是个绝好的机会吧。

父亲说,我找你三表叔看过了,这房子还可以修好。我心里一惊!三表叔在老家有点名气,全村大部分旧房子都是他带领人修建的,他的话,父亲会信的。

我看了看父亲,没作言语。我说,我先去转转。逃过父亲的视线后,我转而朝三表叔的家走去。我必须尽力说服他,让他阻止父亲再修整旧房。不然,父亲余下的时光,还将在老家度过。

没想到,曾经受过我的无数恩惠的三表叔,居然拒绝了我!三表叔说,没办法啊,侄子,你爹那脾气,没办法啊。

回去之后,父亲说,我准备今天开始修整房子了。你帮我做做下手吧。说完,父亲便开始在院坝边调泥巴了,父亲的身板大不如以前了,他每和一下泥,都能看出力不从心。

我颓然地坐在了老家的院坝边。回想起来,我已经20多年没做过农村的体力活了,看到这些心里就发怵。我走到房屋拐角处拿出手机,给在老家镇上当领导的同学打电话搬救兵。同学告诉我,我们家是前几天定下的重灾户,志愿者下午就可以到。

没想到,当父亲知道我搬救兵的事后,勃然大怒。他说,你不愿意修就算了,还去搬救兵,你这不是给政府添乱吗?!昨天,你那个镇长同学已经派人来过了,我没有答应。就这么大点事,还搬救兵?像青川那些重灾区的人,不是要去天上搬救兵?亏你这么多年在外面跑,遇事咋就不晓得个轻重缓急?说完,父亲又开始忙活了。

我独自无语。我想,等下午人到了,父亲也就不会拒绝了。

下午,同学带着几个人,还带来了方便面、被褥等救灾物资。父亲看见他们,脸唰的一下就白了,少顷,又满脸通红。

父亲像个做错了事的孩子,头埋得很低,我明显感觉到了他的手足无措。父亲将大家让座到院坝的街沿上,回屋去取出了一包皱巴巴的香烟,给大家散了。而后爬上园子里的苹果树,采摘了一篮早熟的苹果。没想到,父亲此时的身手,会那样敏捷!我在心里长长地舒了口气!

就是像你想到的那样,父亲拒绝了所有人,拒绝了所有救灾物资。我满面愧疚地向大家道歉,同学说,你父亲,我们理解,多年前,他就是全市的优秀共产党员,这样的大事面前,他这样的老干部高风亮节,也属正常!你可能不知道吧,就在“5·12”汶川地震的第二天,你父亲就向灾区捐款1300多元,还强行要当志愿者,我们没办法啊,他吃住在现场,20多天啊。他肩上和手上的伤,就是救灾时弄的。

我感到了一阵眩晕!每次,父亲在电话里都说,他在老家干这干那,一切都好......我默默地来到父亲身边,问,你的伤,好些了吗?父亲愣了一下,说,知道了啊?没关系的,早就好了。我说,这么大的事,你该告诉我们啊!父亲说,自己身上的肉,还不清楚吗?几天就好了!

我回屋取了把锄头,默默地与父亲一起和泥。父亲长时间地盯着我,抬头看时,他满面微笑,我还看见,有泪从他的脸颊滑过。

回到成都的第二天,父亲打来电话,问我还累不累。他说,我是共产党员,国家干部,国难当头,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我问心无愧!

短时的沉默后,父亲说,你给你的同学镇长说说,不是我们这些退休老汉不给他面子,救灾物资要用到最需要的人身上,不要搞平均主义。他给我们家评了,还不是看你的面子?

我说,嗯。

父亲又说,还有,我老了,有些话还得给你先说说,这是祖宗留下的规矩,我们罗家祖祖辈辈,就没有一人吃过国家救济,再大的灾难,都是尽力自救,只要挺过去,一切都会好的!

我长时地无言。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16期)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是小说的次要人物,是故事的见证者和讲述人,在文中起到了穿针引线、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B.镇长把“我”家定为重灾户,并与志愿者去送救灾物资,既是对灾区百姓的关心,也出于同学情谊。
C.“三表叔”以修缮旧房为生计,所以他不顾“我”的劝阻,答应“我”父亲帮忙修理“我”家的老房子。
D.小说综合运用了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等描写手法,抓住细节,突出个性,使人物形象逼真、感人。
【小题2】小说中我的“父亲”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拒绝”为题有什么含义与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沙海的绿荫

朱春雨

18号甲,是导弹某部队的一个研究所。偌大一个师级编制,女的只有三员。

不记得是哪个休息日,欧阳美怡换上了那条有水仙花图案的旧裙子,从第二研究室小院门口经过,去她负责的放射线病理研究室拍小动物实验的照片。欧阳美怡不管穿什么衣服,看上去都那么端庄得体,加上她举止文静,谈吐大方,显得有见识,有风度。

咣! 一盆仙人掌从二楼阳台上摔下来。阳台上站着18号甲的老姑娘沈巧,她看着门口,爽声笑了 ,笑得站在门口的唐天虚心慌意乱。

沈巧一声轻笑:“如果你真想谈恋爱,我看欧阳美怡这位凌波仙子对你不一定合适……”

唐天虚愤愤然瞪着眼睛。

“沈大姐——”不远处传来一句甜丝丝的声音,“你还是管管你自己的事吧,少说几句伤人的话。”

“哟,这个小妹妹也恼我了。”沈巧顺着声音,在山溪跟前的马兰草丛里找见了一个娇小的身影。

唐天虚此时此刻真是有点厌恶沈巧了。他扶扶近视眼镜,看见了植物苗圃的管理员黄金桃正挑着一对老大的箩筐走来,竹扁担在肩上咯吱咯吱响,一走身子一颤。她把这些花枝从苗圃里剪来,要压植到18号甲本部的每一条路边,让鲜花打扮我们的道路。

“你看她,”沈巧指指黄金桃,喃喃地说,“为了用绿荫和花朵去给别人装点生活,这个含羞草一样的小姑娘总是这样默默工作,好像她生到世上,就是为了别人……”

唐天虚烦躁地甩手进了第二研究室的小院门。沈巧从二楼阳台摔下来的那盆仙人掌在晒得滚烫的水泥地面上依然生机盎然,满身棘刺。他真奇怪:沈巧为什么独独喜欢这种生命力强悍的植物,既无芳香,又不华美?想想,沈巧这人,倒多少有点像仙人掌。父母早亡,使她过早地接触了人生;生相平庸,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固然是一种悲哀,同时又是一个难得的长处:她不会被千奇百怪的媚眼耗去金子一般的青春。优异的学习成绩像条闪光的金线,贯穿在沈巧的小学、中学、大学和留学苏联的漫长时日里。她穿上了军装,军人的天职很自然地渗进了她单纯而诚朴的灵魂。她懂得命令和服从,也懂得忠诚和牺牲,但她仍然不懂得如何处理自己的私生活:

“没有对心的,我就当一辈子女光棍儿!什么孤独呀,寂寞呀,笑话!我有我的追求,我有我的爱好,我有 我的做不完的工作。荡去那些世俗的迷雾吧!”

第二天,沈巧拿着核查出来的一处运算错误,走到唐天虚面前:“唐天虚同志,你似乎不应该忘记,这里有一个Ɛ系数的。”

唐天虚伸手重新运算一番,果然错了。他说:“你作为助手,本来就有修正错误的责任。”

“可惜我这个助手,无法排除你心灵上的故障。”沈巧狡黠地眨了眨她的眼睛。

唐天虚压着火儿说:“沈巧同志,你最好能把精力集中到研究工作上,那会有助于你出成就。而我,也不需要你这么提醒。”

“感谢你的警告。只是我并没有损人的念头,也没在利己上花心思。有了看法,我还是要说。”沈巧把一本两个月合刊的《学术通报》丢到了唐天虚面前。

《学术通报》的目录是印在封皮上的,头题便是沈巧的文章:《Ɛ系数在AR综合使用程序研究中不可忽视》。唐天虚怔住了。他的助手沈巧,竟然在Ɛ系数上持截然不同的见解。

“你干嘛用这样的眼光看我?”沈巧毫不胆怯地迎着唐天虚谴责的视线。

“起码,你写这篇论文时,不该不让我知道。”唐天虚在咬着牙。

“你在学术上的门户之见,足可以当一个严格管教孩子的家长。”沈巧回了 一句。

“你赞同顾雨时的观点,你可以申请调到他所在的一室去,我绝不挽留。那样,你可以全力以赴地搞你的Ɛ系数。”唐天虚很是激动。

沈巧强忍着不快,说:“申不申请到一室去,是我的事。但是,我还是要请你注意这个Ɛ系数!我的文章, 完全依赖事实。不管你高兴不高兴,我还是要把系数搞下去的。”

“那——悉听尊便!”唐天虚把《学术通报》丢到嵌着三排仪表的实验控制台上。

沈巧拿着还要继续核算的计算草稿,转身走了,边走还丟下两句话来:

“荡去世俗的迷雾吧,让你的大阳闪光!”

他从来没发觉在自己的信念沉积中还夹杂着“门户之见”。果真如此吗?唐天虚从控制台上拿起沈巧留下的《学术通报》读起来。从沈巧的文章里看不到盛气凌人的架势,寻不见强词夺理的词句,感觉不出发难于人的私欲;她用苦心的求证,来说明Ɛ系数是个客观存在,她还苦于目前无法推导出Ɛ系数的具体数值。她的论据不能说服唐天虚,起码目前不能。不过,唐天虚认真读完她的文章之后,对沈巧却由衷地刮目相看了。

“荡去世俗的迷雾吧,让你的大阳闪光!”又是沈巧的声音,可是沈巧并不在跟前。

(节选自《中篇小说选刊》1981年第二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荡去世俗的迷雾”中的“迷雾”既指男女感情的纠葛,又指学术上的门户之见,文中反复出现该句,使文章立意更鲜明生动。
B.小说中间交代沈巧虽父母早亡、长相一般,却一直成绩优异,为后面她指出唐天虚的一处运算错误埋下了伏笔。
C.沈巧讽刺欧阳美怡为凌波仙子,赞美黄金桃给别人装点生活,说明她赞赏勤劳无私的人,表现出她鲜明的爱憎取向。
D.小说节选部分在塑造人物时,详写沈巧、唐天虚,略写欧阳美怡、黄金桃,这样能使矛盾冲突更集中,更好地表现人物形象。
【小题2】有评论称该小说“人物呈现出各自独特的色调”,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三位女性军人形象。
【小题3】小说节选部分展现了哪些矛盾冲突?这些冲突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这年我十八岁,尽管走了一天,可我一点也不累。
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我在路上遇到不少人,可他们都不知道前面是可处,前面是否有旅店。他们都这样告诉我:“你走过去看吧。”
我走了一天只遇到一次汽车。那是中午,我站在路旁朝那辆汽车用力挥手,可那个司机看也没看我,在我眼前一闪就他妈的过去了。那时我还没有为旅店操心。
现在我真想搭车,因为黄昏就要来了。
这一次我看到汽车。汽车是朝我这个方向停着的,司机的脑袋正塞在车头里。那车头的盖子斜斜翘起像是翻起的嘴唇。车箱里高高堆着箩筐,我想着箩筐里装的肯定是水果。我现在需要旅店,旅店没有就需要汽车。我兴致勃勃地跑了过去,向司机打招呼:“老乡,你好。”
司机好像没有听到,仍在弄着什么。
“老乡,抽烟。”
这时他才将头从里面拔出来,伸过来一只黑乎乎的手,夹住我递过去的烟。我赶紧给他点火。他将烟叼在嘴上吸了几口后,又把头塞了进去。
于是我心安理得了,他只要接过我的烟,他就得让我坐他的车。我闻到了苹果味,不料他用黑乎乎的手推了我一把,粗暴地说:“滚开。”
我知道我不能错过这次机会,于是我拉开车门钻了进去。我冲着他吼了一声:“你嘴里还叼着我的烟。”
然后他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这让我大惑不解。他问:“你上哪?”
我说:“随便上哪。”
我和司机聊着天。现在我和他已经成为朋友了。我已经知道他是在个体贩运。这汽车是他自己的,苹果也是他的。我还听到了他口袋里面钱儿叮当响。我问他:“你到什么地方去?”
他说:“开过去看吧。”
这话简直像是我兄弟说的,这话可多亲切。
现在我根本不在乎什么旅店,根本不在乎到什么地方去。
可是这汽车抛锚了,于是他又把那上嘴唇翻了起来,脑袋又塞了进去……
“修好了?”我问。
“完了,没法修了。”他说。
我想完了,“那怎么办呢”我问。
“等着瞧吧。”他漫不经心地说。
眼下我又想起什么旅店来了。那个时候太阳要落山了, 司机这时在公路中央做起了广播操。
这个时候我看到坡上有五个骑着自行车下来,每辆自行车后座上都有两只很大的箩筐,
我想高兴地迎上去喊道:“老乡,你们好。附近有旅店吗?”
他们没有回答,而是问我:“车上装的是什么?”
我说:“是苹果。”
他们爬到了汽车上,把苹果往他们自己的筐里倒。我一时间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明白过来就冲了上去,责问:“你们要干什么?”
他们没理我,继续倒苹果。我抓住其中一个人的手喊道:“有人抢苹果啦!”这时有一只拳头朝我鼻子上狠狠地揍来了,我被打出几米远。鼻子软塌塌地不是贴着而是挂在脸上了,当我看清打我的那个大汉时,他们已经跨上自行车走了。
司机此刻正在散步,我跑过去对着他大喊:“你的苹果被抢走了。”可是,我却发现他的表情越来越高兴,他是在看我的鼻子。
这时,又有一些人开着拖拉机来,他们发疯般地装苹果。我扑上去,大声骂着:“强盗!”扑了上去。于是有无数拳脚前来迎接,我全身每个地方几乎同时挨了揍。有一只脚狠狠地踢在我腰部。我跌坐在地上,我再也爬不起来了,那司机正在远处朝我哈哈大笑,我愤怒地望着他。
后来那些人将车窗玻璃轮胎卸了下来,最后那个司机也跳到拖拉机上去,朝我哈哈大笑。他手里抱着的是我那个红色的背包。背包里有我的衣服和我的钱,还有食品和书。可他把我的背包抢走了。
天色完全黑了,四周什么都没有,只有遍体鳞伤的汽车和遍体鳞伤的我。我伸出手去抚摸了它。它浑身冰凉。我也一样。
我打开车门钻了进去,来好座椅没被他们撬去,我躺在座椅上开始感到暖和一点了。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
我想起了那个晴朗温和的中午,父亲在整理一个红色的背包,我问:“爸爸,你要出门?”
父亲转过身来温和地说:“不,是让你出门。”
“让我出门?”
“是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
我背起了那个漂亮的红背包,父亲在我脑后拍了一下,就像在马屁股上拍了一下。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叙写了一个18岁男孩初次出门远行的经历,作者采用“仿梦”的写作方式,生动地揭示了世界的残酷无常和青年人对现实世界的迷惘。
B.小说开头写“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我像一条船”,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又表明“我”与父亲争吵后离家出走飘浮不定、不知所向的处境。
C.“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运用比喻修辞,写出了“我”的兴奋与愉悦,与远行途中遭遇殴打、欺骗与背叛形成强烈反差。
D.“我”是一个单纯、质朴、勇敢、富人正义感的形象,小说既写了“我”理想中的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差异,也写出“我”而对现实世界的无能为力。
【小题2】小说中“我”被抢的情节看似出人意料,其实也早有铺垫,请列举三处并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反复提到“旅店”,试分析“旅店“的含义及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八千岁
汪曾祺
他是靠八千钱起家的,所以大家背后叫他八千岁。他如果不是一年到头穿了那样一身衣裳,也许大家就不会叫他八千岁了。总是一身老蓝布,年复一年。有些地方已经洗得露了白色,打了许多补丁。长度一律离脚面一尺。八千岁有八千岁的道理,衣取蔽体,下面的一截没有用处,要那么长干什么?
八千岁开米店。店堂里一块竖匾:“食为民天”。竖匾两侧,贴着两个字条,“僧道无缘”“概不做保”。和尚来化缘,一看“僧道无缘”四个字,也就很知趣地走开了。不但僧道无缘,连叫花子也“概不打发”。叫花子知道不管怎样软磨硬泡,也不能从八千岁身上拔下一根毛来,也就都“别处发财”。
宋侉子是个世家子弟,吃喝嫖赌,无所不为,特别爱养骡马。没几年就把祖产挥霍去一半,干脆做起了骡马生意。他相骡马有一绝,一次只买几匹,但要是好的,很大的价钱买来,又以很大的价钱卖出。那一年,他带回两匹大黑骡子,来看的人不断,一问价钱,就不禁吐了舌头。八千岁带着儿子到宋家看了看,心里打了一阵算盘。他知道宋侉子的脾气,一口价,当时就取了八百大洋,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件事哄动全城。一连几个月,八千岁买骡子的壮举,成了大家茶余酒后的话题。
八千岁每天的生活非常单调。量米、看稻样,没什么事的时候,他就到后面看碾坊。这年头大部分米店都已经不用碾子,改用机器轧米了,八千岁却还用这种古典的方法生产。他舍不得这副碾子,舍不得这五匹大骡子。他不看戏,不打牌,不吃烟,不喝酒,食谱非常简单,顿顿都是头糙红米饭。菜是一成不变的熬青菜,有时放两块豆腐。稻仓里有许多麻雀,宋侉子有时拿扫帚拦空一扑,能扑下十几只,说这是下酒的好东西。八千岁可不吃这种东西,有什么吃头!
八千岁万万没有想到,他会碰上一个八舅太爷。
八舅太爷是个无赖浪子。初中毕业后,上了一年美专,都没上完,却入了青帮,从此就无所不至。后来混进了军队,在军队中很“兜得转”。抗战军兴,军事第一,他到了哪里就成了这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只要他一拍桌子,骂一声“汉奸”,就可以拉出去枪毙,没人敢惹他。
他还很风雅。谁家有好字画古董,有借无还。他也不白要你的,会送一张他自己画的画跟你换。他不是上过一年美专么?他有一匹乌骓马,请宋侉子来给他看看,嘱咐宋侉子把自己的踢雪乌骓也带来。千不该万不该,宋侉子不该褒贬了八舅太爷的马。八舅大爷问:“你那匹是多少钱买的?”宋侉子知道反正这匹马保不住了,就顺水推舟,很慷慨地说:“旅长喜欢,留着骑吧!”——“那,我给你画一张画吧!”
宋侉子拿了这张画,到八千岁米店里坐下,说不出话来。八千岁劝他:“算了,看开一点。”宋侉子只好苦笑。
没想到,过了两天,八舅太爷派兵把八千岁“请”去了。八千岁只来得及跟儿子说一句:“赶快找宋大伯去要主意!”
宋侉子一了解,案情相当严重,是“资敌”。八千岁有几船稻子,运到仙女庙去卖,被八舅太爷的部下查获了。仙女庙是敌占区,别的粮商都是事前打通关节,八千岁没有花这笔钱。宋侉子知道这是非花钱不能了事的,就转弯抹角地问。“至少得罚一千现大洋。”宋侉子说:“他拿不出。你看看他穿的这身!”“包子有肉,不在褶儿了。看你的面子,少要他二百!他肯花八百块钱买两匹骡子,还不能花八百块钱买一条命吗!”
宋侉子劝八千岁不要舍命不舍财。八千岁说:“你作主吧。我一辈子就你这么个信得过的朋友!”说着就落了两滴眼泪。宋侉子心里也酸酸的。
宋侉子请八千岁的两个同行出面做保,叫八千岁儿子带了八百现大洋,把八千岁保了出来,劝他:“算了,不就是八百块钱吗?看开一点。”八千岁心想,毕竟少花了两百,又觉得有些欣慰,好像他凭空捡到两百块钱似的。
八舅大爷接到命令要调防。他要办一桌满汉全席,在荷花亭子里吃它一整天!消息传遍全城,大家都很感兴趣,因为这是多年没有的事了。赵厨房到八千岁的米店买米,八千岁就问:“有多少道菜?”——“一百二十道。”——“啊?!”——“你没事过来瞧瞧。”八千岁真还过去看了:烧乳猪、叉子烤鸭、八宝鱼翅、鸽蛋燕窝……八千岁真是开了眼了,一面看,一面又掉了几滴泪:这是吃我哪!
八千岁回家就用一盆水把“概不做保”“僧道无缘”的字条刮下来。做了一身长袍,长短与常人等,把老蓝布换了下来。晚茶的时候,儿子又给他拿了两个烧饼来,八千岁往帐桌上一拍,大声说:
“给我去叫一碗三鲜面!”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以八千岁与宋侉子的友谊为主线,叙述了八千岁的人生变化过程,反映了动荡不安的时代里,人情世态的微妙变化。
B.八舅太爷强占他人字画古董却又送一张自己画的画交换,凸显此人的无耻霸道,行为不堪。
C.八千岁被抓后托宋侉子拿主意,宋侉子也为营救八千岁挺身而出,是因为两人在长期的生意和生活交往中形成了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的关系。
D.八千岁两次掉泪,意味深长。既有钱财被敲诈的悲伤,也有对自己长期明哲保身几乎无人可托的悔意,以及对八舅太爷大肆挥霍敲诈所得的痛心。
【小题2】作品题为“八千岁”,却花费较多笔墨叙写宋侉子,请简要分析这一形象在文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