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边城》第六章,完成第文后各题。
白日里,老船夫正在渡船上,同个卖皮纸的过渡人有所争持。一个不能接受所给的钱,一个却非把钱送给老人不可。正似乎因为那个过渡人送钱气派有些强横,使老船夫受了点压迫,这撑渡船人就俨然生气似的,迫着那人把钱收回,使这人不得不把钱捏在手里。但到船拢岸时,那人跳上了码头,一手铜钱向船舱里一撒,却笑眯眯的匆匆忙忙走了。老船夫手还得拉着船让别一个人上岸,无法去追赶那个人,就喊小山头的孙女:
“翠翠,翠翠,为我拉着那个卖皮纸的小伙子,不许他走!”
翠翠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当真便同黄狗去拦那第一个下船人。那人笑着说:
“请不要拦我!……”
“不成,你不能走!”
正说着,第二个商人赶来了,就告给翠翠是什么事情。翠翠明白了,更紧拉着卖纸人衣服不放,只说:“不许走!不许走!”黄狗为了表示同主人的意见一致,也便在翠翠身边汪汪汪地吠着。其余商人都笑着,一时不能走路。祖父气吁吁地赶来了,把钱强迫塞到那人手心里,并且搭了一大束草烟到那商人担子上去,搓着两手笑着说:“走呀!你们上路走!”那些人于是全笑着走了。
翠翠说:“爷爷,我还以为那人偷你东西同你打架!”
祖父就说:“嗨,他送我好些钱,我才不要这些钱!告他不要钱,他还同我吵,不讲道理!”
翠翠说:“全还给他了吗?”
祖父抿着嘴把头摇摇,闭上一只眼睛装成狡猾得意神气笑着,把扎在腰带上留下的那枚单铜子取出,送给翠翠,且说:
“礼轻仁义重,我留下一个。他得了我们那把烟叶,可以吃到镇筸城!”
远处鼓声又蓬蓬地响起来了,黄狗张着两个耳朵听着。翠翠问祖父,听不听到什么声音。祖父一注意,知道是什么声音了,便说:
“翠翠,端午又来了。你记不记得去年天保大老送你那只肥鸭子?早上大老同一群人上川东去,过渡时还问你。你一定忘记那次落的行雨。我们这次若去,又得打火把回家;你记不记得我们两人用火把照路回家?”
翠翠还正想起两年前的端午一切事情哪。但祖父一问,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我全记不得!”其实她那意思就是“你这人我怎么记不得?”
祖父明白那话里意思,又说:“前年还更有趣,你一个人在河边等我,差点儿不知道回来,天夜了,我还以为大鱼会吃掉你!”
提起旧事,翠翠嗤地笑了。
“爷爷,你还以为大鱼会吃掉我?是别人家说我,我告给你的!你那天只是恨不得让城中的那个爷爷把装酒的葫芦吃掉!你这种人,好记性!”
“我人老了,记性也坏透了。翠翠,现在你人长大了,一个人一定敢上城去看船,不怕鱼吃掉你了。”
“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呢。”
“人老了才应当守船。”
“人老了应当歇憩!”
“你爷爷还可以打老虎,人不老!”祖父说着,于是,把膀子弯曲起来,努力使筋肉在局束中显得又有力又年青,并且说:“翠翠,你不信,你咬。”
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远处有吹唢呐的声音,她知道那是什么事情,且知道唢呐方向。要祖父同她下了船,把船拉过家中那边岸旁去。为了想早早地看到那迎婚送亲的喜轿,翠翠还爬到屋后塔下去眺望。过不久,那一伙人来了,两个吹唢呐的,四个强壮乡下汉子,一顶空花轿,一个穿新衣的团总儿子模样的青年;另外还有两只羊,一个牵羊的孩子,一坛酒,一盒糍粑,一个担礼物的人。一伙人上了渡船后,翠翠同祖父也上了渡船,祖父拉船,翠翠却傍花轿站定,去欣赏每一个人的脸色与花轿上的流苏。拢岸后,团总儿子模样的人,从扣花抱肚里掏出了一个小红纸包封,递给老船夫。这是当地规矩,祖父再不能说不接收了。但得了钱祖父却说话了,问那个人,新娘是什么地方人;明白了,又问姓什么;明白了,又问多大年纪;一起弄明白了。吹唢呐的一上岸后,又把唢呐呜呜喇喇吹起来,一行人便翻山走了。祖父同翠翠留在船上,感情仿佛皆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走了很远的路方回到自己身边来。
祖父掂着那红纸包封的分量说:“翠翠,宋家堡子里新嫁娘还只十五岁。”
翠翠明白祖父这句话的意思所在,不作理会,静静地把船拉动起来。
到了家边,翠翠跑回家去取小小竹子做的双管唢呐,请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
【小题1】选文中有句话:“翠翠明白了,更紧拉着卖纸人衣服不放。”“翠翠明白了”,但为什么“更紧拉着卖纸人衣服不放”?
【小题2】“那些人于是全笑着走了”一句中,那些人为什么“笑”?体现了作者的什么理想?
【小题3】祖父的“狡猾”体现在什么地方?怎样理解“狡猾”一词的含义?
【小题4】选文最后一段,“请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翠翠真的是在看云吗?这反映了翠翠怎样的内心世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1-03 04:46: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神秘的眼镜

(意大利)迪诺·布扎蒂

我和日本画家亚马希达是十五年的老朋友了。

他在欧洲长大,信奉天主教。他家境富足,可以供他挥霍。他多年不作画,直到四十岁以后才用心作了七八幅画,他的作品相当昂贵。

他常对我讲以前发生的故事,讲得十分生动有趣。不过他自己也不认为这些故事全是真的。我们一见面就成了知交,主要原因是我感到他是个神秘人物,那张朦胧的脸叫人捉摸不定。

闲话少叙,上星期他来电话找我。当天下午,我走进他的画室。

他迎出来说:“我要告诉你,我快要死了。”

“你快要死了?什么病?你疯了吧?”

他说:“不,我既没有病,也不疯。但我没有几天的活头了,也许只有几个小时的阳寿了。至于怎么个死法,我自己也说不清,心肌梗死、车祸、暗杀都可能。”

“你干吗这么想呢,总该有点什么事吧?”

“当然,请你戴上这副眼镜瞧瞧我。”

他打开一个纸盒,取出了一副白金属架夹鼻眼镜。我一戴,不禁惊得说不出话来了。

刚才他还是个精力充沛的壮年人,转眼间就成了弯腰驼背的干巴老头。

我吃惊不小,忙摘下眼镜。我的朋友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他望着我,脸上露出一丝苦笑。

我又试了三次,情况完全一样。

亚马希达说:“看够了,还给我吧!现在我来给你解释一下。”

他坐在沙发上,点上香烟,安详地对我讲了下面的故事。

这事发生在二十年前,我当时在东京上大学。有一天,我在郊区散步,不知什么原因,一家眼镜铺把我吸引住了。眼镜铺里摆有放大镜、罗盘和各式各样的眼镜,真可谓琳琅满目、物美价廉。样品摆得很乱,有的上面还有灰尘。我发现有一副眼镜标价一百万日元,这就是你刚才试过的这副。是开玩笑,还是标错了价钱呢?

出于好奇我走了进去。店里有一位其貌不扬的老头正在看报。我问:

“您那副眼镜能值一百万日元?”

他神态自然地说:“我知道现在眼镜不太值钱。可这副眼镜非同一般,是用来测量寿命的。当然,这需要解释一下。你研究过人的衰老问题吗?衰老就是生命的最后阶段,对不对?也就是死亡的前期。这个阶段,人的体力非常衰竭。在这里年纪无关紧要。事实上年轻与年老只是人类的幻觉。一周后,将被汽车轧死的小伙子应算是老头,即将跌人大海的飞机第一次试飞就算是老掉牙了。这种衰老是潜在的和看不见的,这就需要借助于这种眼镜了。只要戴上它,马上就能了解到真实情况。要是某人快死了,在镜子里就是个老态龙钟的人。”

我感到好奇,好像心理有什么东西在催我赶快把它买下。我说:“要是这副眼镜真像您说的那么神秘,我就把它买下来。但怎么才能证明它确实有效呢?”

他说:“先生,您真幸运。请您出门后向南,30米,那儿有个公园,里面有一位美貌的妙龄女郎。可怜,因为她染上了白血症。”

我走出了店门,走了30米来到公园,在一条长凳上果然坐着一位非常漂亮的姑娘,年龄也不过十七八岁。我把眼镜一戴,她一下就变成一个瘦骨嶙峋、满嘴掉牙的老太太。你想,我当时多吃惊呀,就跟你刚才一样。我简直不敢相信,你刚才是不是也有过类似想法?我决定把它买下来。

后来的事只有鬼知道,我走回眼镜店,可铺子不见了,二十步,三十步,四十步,我往返了好几趟也没有找到,这可真叫人纳闷。我在附近一打听,他们都说这里从来也没有什么眼镜铺。我没有办法,只好拿着眼镜回家。

后来,我就戴着这副眼镜去看行人,用肉眼看时,体育场里生机勃勃,一戴上眼镜,运动员们全都变成了满脸皱纹的老人。这个小游戏令人不愉快。后来我对它也腻了,就锁进了保险柜里。但有时我用它对着镜子检查一下自己,我对自己蛮有信心,认为自己一定能长寿。可是今天上午,我突然发现自己的末日就要来临了。我发现我胸部炸开了,我知道求药是无济于事的,反抗也没有用。总之,这个命运是无法摆脱了。

“可是,你有什么感觉吗?比如全身感到疲倦?劳累?”

 “什么不适也没有,要是愿意,我翻个跟头都可以,我感到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健康。然而,我知道自己是世界上最老的人了,我要和你永别了。现在我还不能把这副眼镜送给你,你现在肯定也不会接受。我把它写在遗嘱里,我一定把它留给你。你不要流泪,不要悲伤。现在请让我安静一会儿,我还要处理两件事情。”

他把我送到门口,一直等我走进电梯才离去。

我没有下到楼底,一声爆炸从他室内传了出来。

【小题1】小说创作讲究虚实相宜。请从真实和虚构的角度,简要分析文章前三段。
【小题2】本文以“神秘的眼镜”为题有什么作用?
【小题3】本文以“一声爆炸”结尾,这样安排有什么妙处?
【小题4】分析小说中亚马希达这一形象,并谈谈你从他身上获得的人生感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危 桥

罗 翔

看来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有时也会发生。春节前,不该下雪的南方就下了一场大雪,而且一下就是一个来月,地上的冰凌像抹了油的玻璃——透明而又滑溜,不仅机动车在上面行驶会打滑翻车,人在上面走也会经常摔倒。

管交通的副镇长马明坐在床上,左手摸着缠满绷带右膀子。他朝窗户外面望,外面有了些光亮,不知道是雪的反光,还是天色已经放亮。这时,他的手机急吼吼地汪,是护桥员老周打的。“马镇长,桥栏杆被车撞了,你快来!”他吊着膀子出门,心里苦苦的。

老周见马明来了,指着桥栏杆说:“你看,桥两边的栏杆都垮了。左边的撞了两米多,右边的撞了足有四米,栏杆挑着,被一根细细的钢筋拽着,随时都会砸进河里。要是这时有车从桥上过,一打滑就会掉进河里去的,这多么危险啊!”

副镇长马明绷着脸吩咐:“老周,你去弄几根楠竹来绑在栏杆上,把那挂在树上过了期的广告红布扯下,在上面涂上危险两个字,缠在楠竹上,禁止人和车辆通行。”老周屁颠颠地跑去买楠竹。马明就像一个警卫员在桥上走来走去,生怕过路的车和人挨近那断了栏杆的桥面而滑到河里去。

马明点燃一支烟猛吸一口,看着兴隆河上这座年过半百的“兴隆桥”,它不再兴隆和兴旺了,它和年过古稀的护桥员老周一样已经苍老得不成样子了。桥面千疮百孔,桥身多处破裂,栏杆摇摇欲坠。

桥两头的桥墩上,早已竖起了危桥的标志牌,车辆禁止通行。可是通往镇里就这么一座桥,不让车子走也不行。老周经常向那些司机磕头作揖说好话。为此,他这个管交通的副镇长不得不经常处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他抱怨,我哪里是副镇长,分明是一个桥长。为这桥,建桥报告他马明不知道打了多少次,可就是没有结果。他先是找到市里,市里说这事该交通局管,交通局说这桥建在乡镇公路上,乡镇公路应以乡镇集资为主,可现在谁敢向老百姓伸手啊。马明就只得再一次去找交通局。交通局说,你不能光找我们呀,桥是建在河上,你也应该去找河道管理局。马明听这么一说,就两边找,而两边都不表态,相互踢皮球,踢得马明火冒三丈鼻青脸肿还望着别人软笑。

马明没办法就去跟党委书记汇报。书记听了,脸色有些不好看,就对马明发话,你一个副镇长,就这点事都办不好,叫我怎么说你好呢。反正这件事就交给你了,你就是钻天拱地,求神拜佛也要弄钱来把这桥修好。

老周拖着楠竹来了,他俩把楠竹绑在栏杆上,又把写有“危险”的红布绑在楠竹上。

马明要去市里找市长。他对老周说,市长不表态,他就赖着不走。

马明到了市里,可是市长却下乡镇去调查灾情去了。

天色已经打夜影子了,还没见市长回来。正在马明着急的时候,市长的车进了院子,马明赶紧从保卫室蹿出来,市长一下车,就被马明拦住了。“市长,我等您等得天都要黑了。”

市长伸出手来与马明握手,“小马怎么还挂了彩?”

“下雪,不小心摔的。”

“为桥的事来的吧?”

“市长……我,我今天……!”

“赖着不走了,是吧?”

马明拿出照相机,要给市长看那危桥的照片!

市长笑着说,“不看了,不看了!”市长用指头指着自己的眼睛,“我都看了,我到你们镇里去,护桥员老周拦住了我的车。其实,桥那么危险,他就是不栏,我也过不去,我也不敢过去。老周还朝我下了跪……!”

“市长,您撸了我这个副镇长吧!那危桥出了事,我迟早也是要被撸的!”

市长觑了马明一眼,“我可没说要撸你。谁能让它出事呢?你看是谁来了!”马明抬起头,看见交通局长和河道管理局局长,都开车尾随而来了。市长说:“我们刚才都去现场看了,今天我们就和你专题研究这件事。”

新桥开工的那天,马明单独宴请老周喝酒。两人喝得酩酊大醉,从餐馆里歪歪倒倒地出来,副镇长马明突然泪光盈盈,他捋起右膀子,“都说我负伤是喝醉了酒在雪地里摔的,他们真是在放屁!我马明从没喝酒误事。老周,我告诉你,那栏杆是我在那天雪夜里捶断的,这伤疤就是捶那栏杆时,被一根钢筋弹伤的。”

下列对本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雪路滑,看似无关紧要,其实为后文写马明独自捶坏危桥及政府最终决定新修兴隆桥做了铺垫。
B.马明为了能建造新桥,不惜使用苦肉计,所以当他听到桥坏了,虽然“绷着脸”,但内心却是兴奋和得意的。
C.小说主要是写天寒桥坏那一天发生的事,但借回叙及桥建成后的点明真相,拉长了时空,突显马明为修桥做的努力。
D.小说语言简朴,一些叙述用语,尤其是基层官员的语言,透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小说结尾文字简洁,但读后令人倍感心酸。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是谁的妈
闫玲月
张老太最近总是爱忘事,本来在炒菜,接个电话就忘记了,直到满屋子油烟味,她才慌忙往厨房跑。两岁的孙女要吃樱桃,张老太怕樱桃酸,打算放点白糖,却错将咸盐当了白糖,结果孙女刚吃进嘴里就哇哇大哭。
柳娜将这些告诉了老公大旺:“你妈怎么整天丢了魂儿似的?该不是得了老年痴呆吧?”大旺细想母亲最近的状态,每天总说脑袋发沉睡不醒、眼睛睁不开,还问他们一些奇怪的问题,比如大旺昨天明明在家里,母亲非问他去哪儿出差了。刚吃完饭,母亲又问吃的啥。大旺越想越怕,决定带母亲去医院检查一下身体。大旺不断在心里祷告,老天爷,求你了,千万不要让老太太得啥大病啊,我一个工薪族,可没钱救亲妈。
诊断结果出来了,医生说:“主要是脑血管堵塞,脑梗塞是常见的老年病,尽量治疗控制发展吧。”大旺急切地插话问:“要是严重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医生说:“严重的话就是老年痴呆症。这个病怕受刺激,做儿女的平时要多体谅老人。”大旺的眼前马上现出一幅画面:母亲流着口水,神情呆滞,不认识任何人。
大旺一脸愁容地将医生的话告诉了柳娜,柳娜当即揭下脸上的面膜,瞪圆一双杏眼叫嚷:“我可不想伺候一个傻子!”大旺赶紧过来捂媳妇的嘴,但柳娜尖细的嗓音还是从门缝钻进了张老太的耳朵里。
“不能帮带孙女也就算了,还要我伺候她,没门儿!快给你姐打电话,让她把你妈弄走!”大旺的姐姐在外地,婆婆瘫痪在床需要她照顾。“这不好吧?”大旺幽怨说道。柳娜可不答应了:“婆婆是妈,亲妈就不是妈了?凭什么要你一个人管傻子妈?你快打电话,要不我和你离婚!”
听着房间里儿子媳妇吵闹,张老太心头憋得慌。她悄悄打开门,顺着楼梯走出去,她不知要去哪儿,只想早点离开这个家。
张老太穿过一条又一条马路,红灯绿灯不停变换,有一次差点儿被一辆转弯的车撞倒,司机骂了一句:“走路不长眼睛吗?”张老太路过一家菜市场,和她每天去的那家很像,可卖菜的人都仿佛不认识她,张老太捏捏黄瓜摸摸西红柿,招来卖菜的不满:“不买菜别乱动!”
她又继续走,被天桥下的一阵歌声吸引,停住了脚步。一个穿着破洞牛仔裤披着长发的年轻人,弹着一把破吉他,忘情地唱着,脚边放着一只碗,里面躺着几枚硬币。
张老太听不懂他唱的什么歌,年轻人的样子让她想流泪。年轻人的衬衫辨不清原色,长发也好久没有清洗过,黏腻腻贴着额头。
“孩子,你怎么不回家?”张老太问他。年轻人停住弹唱,打量张老太一眼,反问:“你怎么不回家?”张老太说:“我没有家。”年轻人说:“我也没家。”
张老太走累了,坐在榕树下睡着了。醒来时发现身上多了一件外套,年轻人正凝神注视她。年轻人说:“你长得像我妈。”张老太说:“好孩子,你就当我是你的妈吧。”
年轻人吃馒头,掰一半给她,她也不嫌弃,两人相视一笑。每当年轻人弹唱,她就坐在一旁静静地听,像一尊雕像。路人投来的钱币虽然不多,但也够他们吃饱肚子的。张老太的内心平静如水,白天听唱歌,晚上睡到天桥下,数星星,看街灯,听蝉鸣。
张老太不记得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她现在只有年轻人这个亲人,她想让年轻人有件换洗的干净衬衫,于是离开年轻人,去寻找衬衫。
衬衫在一个女人手里,张老太伸手去拿,女人破口大骂:“哪里来的疯婆子?”
张老太的手被一个满脸堆笑的男人抓住,这个男人对女人道歉:“对不起,我妈精神不太好。”女人白了他一眼,一扭一扭地走远了。这个男人拉住张老太说:“妈,你可让我找得好苦。”张老太看着他,不知所措。男人摇晃她胳膊说:“我是你儿子呀。妈,跟我走吧。”
男人拿出一只金镯子,告诉张老太:“一会儿我将这只金手镯丢到地上,你看到有人捡就说那是你的镯子,刚好想卖钱,到时候我出面做证,卖了钱咱们去饭店吃大餐。”张老太木然地点着头。
金镯子被捡到三次,只有一次有人出钱买,男人得了钱,果真请张老太去饭店吃大餐,还一口一个亲妈地叫着,张老太乐呵呵地答应着。连服务员都说张老太有福气,养了这么一个孝子。
男人好吃好喝地供她,张老太乖乖听他的话,丢镯子卖镯子,直到有一天警察带他们去派出所,张老太还搞不懂,警察为啥要抓她这个儿子。
通过审讯这个男人,警察知道了事情真相,要帮张老太找到自己的亲儿子。张老太一脸茫然问警察:“他不是我儿子吗?那为啥待我那么好呢?”警察说:“大妈,他是骗子,在利用你啊。你儿子是谁?我马上打电话联系他。”张老太认真思考了一会儿说:“我实在不记得我到底是谁的妈了,我只知道谁对我好。”
(选自《小说月刊(上半月)》2015年05期,有删改)
【小题1】【小题2】【小题3】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中儿媳知晓张老太病情后对丈夫撒泼,对张老太恶语相向,与张老太女儿照顾瘫痪在床的婆婆形成鲜明对比,作者那样写张老太儿媳,根本目的是凸显张老太女儿的善良孝顺、有情有义。
B.张老太与流浪汉的对话很值得品味。“我没有家”与“我也没有家”,相似的言语传达出两者相同的无奈与苦涩,同时多少也折射出当今社会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淡薄。
C.张老太精神出现了问题,被儿媳称为“傻子妈”。在警察局,面对警察一再询问,她“实在记不得我到底是谁的妈”的回答,印证了儿媳的预测是非常准确的。
D.“我到底是谁的妈”,既是张老太的疑惑,也是本文对当今社会的发问。作者把当今社会日益突出的老龄化问题推至读者面前,发人深思。
【小题4】【小题5】【小题6】小说中张老太离家后先后认识了两个“儿子”——流浪汉与骗子,这两个“儿子”存在着鲜明的可比性。请试从对待张老太的态度表现方面,简要分析他们的性格品质。
【小题7】【小题8】【小题9】小说最后,张老太说“我实在不记得我到底是谁的妈了”。有人认为她是患了老人病真的不记得了,也有人说她是内心混乱而刻意回避问题,你赞成哪一种看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马剃头
吕品
在水乡福镇一带,没一个不晓得马剃头大名的。他剃头的手艺极高,附近周遭,谁家小孩要谁家小孩要剃满月头,必叫马剃头伺弄。那些已在马师傅剃过头理过发的,都说去马师傅那儿理发剃头,那叫一个舒服!尤其是给你修脸、掏耳屎修眼睑毛掏鼻孔,这一整套做下来,做回神仙也莫过于此啊!
有天,剃头店里来了个人,长得五大三粗一脸络腮胡子,自称是燕子浜的,说他们渔场上好多人要剃头。因大家仰慕马师傅手艺,所以特地请他上燕子浜。马剃头心道,燕子浜其实没浜,也没燕子,湖匪倒是经常出没。就说店内活儿多,脱不开身,再说他腿脚也走不利索。络腮胡子知道马剃头一旦开口回绝,再无应允之机,便不高兴地打着“哈哈”转身便走,但走不上几步,又回转身来,阴阴地说了句,你别后悔!
马剃头有个姐姐叫马春香,因为路途远,所以不常来弟弟这里。但每隔半年必来,来了就在弟弟的店住几天。每逢姐姐要来的前几天,马剃头就将剃头工具摆在街边。这样,他给人剃头时就可以时不时地向迎恩桥头望上几眼,只要姐姐在迎恩桥头一出现,马剃头一眼能见。
这次马剃头晓得姐姐要来了,可他等待了许多日,仍未见姐姐在迎恩桥头现身。莫非姐姐病了?不会吧,姐姐的身子骨一向蛮好,这几天说要来探亲还是她自己托人稍来口信的,难道说……
马剃头还真不敢“难道”下去,他早听说近来燕子浜湖匪特别猖獗,劫货杀人,绑票敲诈,无恶不作。
可马剃头的担心还是变成了现实。没几天,就传来凶信,他姐姐给湖匪杀害了。他痛哭了一场后,即刻启程前往姐夫家,参加姐姐的丧礼。
去姐姐家必乘航船过燕子浜村。而燕子浜村水系复杂,位置险要,湖匪活动最多,他姐姐就是在那里让湖匪给害的。可这些马剃头全顾不得了,一定要去见上姐姐一面。
马剃头过燕子浜乘航船时,已近旁晚。摇船的航船大伯,他大都认识。可此刻,他一看航船大伯,竟是个陌生人,刚想问是咋回事时,舱内已伸出一只粗壮的手臂来,只一下就将他拉下舱内。就在马剃头惊魂未定,站起身来还不知道咋回事时,一把明晃晃的刀已架在了他脖子上。马剃头想自己在附近多少有些名声,如一旦报出姓名,他们也许会放自己一条生路。没想到,当他说我是福镇剃头的马得宝时,内中有个湖匪听后竟“哈哈”笑起来,说我们找的就是你马得宝师傅啊!
马剃头一听那声音耳熟,仔细一瞧,这不是前些日子来过他店,说是要请他去燕子浜剃头的那个络腮胡子!那天临走时,络腮胡子还说过“你别后悔”这一句话,心中叫苦不迭,姐姐是因为自己一时的“倔强”而被害的。
原来,湖匪头子张杏林近来听在官府的卧底说“风声太紧”,就让手下别外出。时间一久,手下的湖匪因久不理发,长得像野人。听说马剃头手艺好,腿又有点残疾,这可是个为他们剃头的不二人选!没想到马剃头不答应。这可惹恼了张杏林,他带人杀害了马剃头的姐姐及其儿子。
马剃头此刻见状,就算不想答应,也得给他们剃头了。
他来到匪窝后,先是将刮胡刀在磨刀的布上“唰唰”地磨起来,也不知上下来回磨了多少遍。当晚,湖匪们排队挨个让马剃头刮胡子理头发。马剃头的那把手夹推剪不急也不慢地在湖匪们的头上来回了“推剪”了整整大半夜。
第二天天刚麻亮,匪窟一片“哗”然。原来,湖匪头子张杏林的脑袋不知让谁一刀割了去。与张杏林脑袋同时失踪的,还有马剃头。
半月后的一天早上,福镇的“一品香“茶馆老板问店里正在喝茶的客人,说咋长久没有看见马剃头了?茶客们听后,大都满脸疑惑,说就是,想剃头了,却找不着他了。茶馆老板说,他还欠我五碗茶钿呢!
想不到,第二天一早,“一品香”茶馆伙计一早取下店板门时,竟意外发现有几个铜钱。一数,不多不少,正是五碗茶钱。伙计忙进里屋告知茶馆老板。茶馆老板听后一惊,差点将手中拎着的那把开水壶掉地上。他呆了好一回儿,才从墙上取下粉板,将上面写有马剃头欠五碗茶钿的字样擦去了,说马剃头这人有种,看来那事还真是他给做下的。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一段主要写马剃头的手艺极高。远近闻名,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下文写燕子浜之事作了铺垫。
B.小说中络腮胡子说的“你别后悔”写出了湖匪遭拒后的愤怒之情,同时推动了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
C.小说中的马剃头和他的姐姐马春香都是因为“倔强”而惹恼了张杏林,结果招来祸患,个被杀,一个被抓。
D.小说多处运用伏笔照应,如湖匪选马剃头是因为他手艺好又有残疾,而马剃头拒绝土匪也用了“腿脚不利索”的理由。
【小题2】请简要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
【小题3】最后两段在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琴  童

李抗生

成绩终于出来了,各科成绩几乎都很优秀,尤其是数学,得了100分,只有一门不及格:音乐。

她花5600元买了两张入场券,她把两个月的工资,就这样送给了钢琴家。听说,钢琴家的手指都很细长,但“百闻不如一见”,她一定要亲眼看到。显然,坐得离钢琴家越近,就看得越清楚,座位共分5个档次,最便宜的是180元,她咬一下牙,买了最贵的一档。

钢琴家弹琴的时候,他的手指长短展示得不是很清楚,当全场演毕,钢琴家鞠躬致谢时,他的双手笔直下垂,她举起特意买来的望远镜,终于看清楚了,十指中无论哪一指都又细又长又直,当然,她还看到了献给钢琴家的大捧鲜花;她还听到了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她还看到了钢琴家背后的收入,据说,这次出场费是数十万。

尽管,钢琴家弹的不少曲子她听不懂,听不懂的听多了,她的脑袋有点痛,坐在她身边的女儿更是呵欠连天,但这无关紧要。

她已见证了钢琴家确有细长的手指,现在,她要求证逆定理是否成立:有细长手指的儿童更容易成为钢琴家?女儿就有十个令人羡慕的手指,又细又长又直,跟钢琴家的一样。她正在上小学。

本市有好多家琴行,琴行里都有授课老师,她找了一家最有名气的——莫扎特琴行,里面有最权威的老师。她请老师看看她女儿的手指,老师发出了一声赞叹:“哇——如此修长的手指,在同龄人中,我还从未见过,如果家长不让她学钢琴,那简直是种罪过。”

她问怎么收费?老师说,每个课时45分钟,280元,每周双休日上课。45分钟——280元?是否有点……但“名师出高徒”,她咬一下牙:“每周我订1个课时。”

女儿在练习室弹琴,家长只允许在室外旁听。她已听了好多次,总是弹那个不成乐曲的曲子,她问老师是怎么回事?老师说,她在反复练“琶音”,因为练得少,还未过关。又反问道,你女儿在家练吗?她吞吞吐吐地回答,我家没有钢琴。老师说,这就对了,要不,在我这里增加课时;要不,干脆在我们琴行里买一台钢琴,课后,在家里多练。因为她是我的学生,价格可以优惠些。

回到家中,她和丈夫计算了一下,每周增加1个课时,一年下来,也要增加开支一二万,还不如买一台钢琴算了,按照老师的推荐,她买了一台德国斯坦伯格牌钢琴,要好几万,她咬一下牙,从准备买房的首付款中挖出来,新房就此打水漂。

她家的房间又少又小,钢琴放在最大的一间里,剩下的空间,只放得下一张床,女儿和姥姥就合睡在一起,现在上床睡觉,只能侧着身子,像螃蟹一样地从钢琴旁横行过去。

女儿一有时间,她就叫女儿练琴,琴键上方架着乐谱。

姥姥问:“岚岚啊,这么多豆芽爬楼梯是什么呀?”岚岚说:“是五线谱。”

在家里,岚岚也翻来覆去地弹一个不成乐曲的曲子。

姥姥问:“岚岚,你弹的是什么呀?”岚岚说:“是琶音。”

姥姥就悄悄地对她说,天天听岚岚弹“爬音”,脑袋有点痛。她告诫道,这千万不能跟岚岚说啊!地弹“爬音”的时候,你悄悄地用棉花塞死耳朵。其实,她和丈夫早就这样做了。

有天半夜里,姥姥起来,过走道时,不小心被钢琴绊了一跤,睡梦中的岚岚哼了一声,吓得姥姥强忍着剧烈的疼痛,憋了好一阵子气,不敢出声,后来她知道了这件事,她叮嘱姥姥,你被钢琴绊一跤的事,千万别让岚岚知道啊!

姥姥说:“你放心,这个道理,我懂。”

数年后,本市举办少儿钢琴演奏大奖赛,奖金很高,参赛费也很高。乐曲自定,乐谱带不带也自定,她嘱咐女儿,一定要带,这样弹琴时保险一点,她选坐在最靠前,也就是最靠近选手的观众席上。轮到女儿上场了,她紧张得不得了,中途,她发现女儿翻乐谱翻慢了,她竟情不自禁地冲了上去,想帮她翻,但这既违规,也无济于事,因为,女儿的琴声还是出现了不应有的停顿。

女儿参赛后不久,又进入小学毕业考试,她又有了新的期待,她要看看女儿的各科成绩,尤其是某一科的成绩究竟如何。

成绩终于出来了,各科成绩几乎都很优秀,尤其是数学,打了个100分,只有一门不及格:音乐。

(摘自《金山》2016年第8期,有修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运用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等手法刻画妈妈的形象,塑造了一位为了孩子的美好未来,宁愿牺牲一切的中国式父母的典型形象。
B.父母在女儿弹“爬音”的时候用棉花塞死耳朵,一方面是为了不干扰女儿练琴,另一方面是说明女儿弹琴的水平不高。
C.文章写钢琴授课老师赞叹女孩岚岚手指修长,并推荐她买钢琴的细节,表现了钢琴老师为了孩子的成长,用尽心思。
D.本文写了一个家庭为了孩子学习钢琴用尽心思,无论是妈妈的殚精竭虑,还是姥姥的自我牺牲,都凸显了当代家庭教育的一些弊端。
【小题2】文章有两处写手指“又细又长又直”,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开头和结尾都强调“各科成绩几乎都很优秀,尤其是数学,打了100分,只有一门不及格:音乐。”请探究这样写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