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宝黛初会》一文作者以林黛玉的“眼光”来写贾府环境布局和各色人物,这样让小说叙述线索更集中,虽写了很多事物,却不凌乱。而且这样写也更能表现出林黛玉的性格和内心活动,让人物形象也更饱满。
B.孙犁作品的一大特色是写“真善美”,而不写“邪恶”。在《山地回忆》中,这种感情在妞儿一家人身上都可以看到。他写妞儿这个形象的“真善美”,是表达对人民美好品质的赞颂;但是没有写战争年代残酷的一面,却是对现实的刻意回避。
C.《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上片赞扬孙权和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
D.“秋思”,本是我国古典诗词的传统题目之一。马致远《双调·夜行船 秋思》这一套曲将参透名利、离绝是非的处世哲学寄托在叹古讽今、嘲风弄月的牢骚里,表现了他因半世磋跎、饱谙世情而形成的纵酒肆志、超然尘外的人生态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05-11 02:59: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娜塔莎》的片段,完成小题。(7分)
“三天,”娜塔莎说。“我觉得,我爱了他一百年了。我觉得在爱他之前,我从来没有爱过任何人。你不会懂得这个的,索尼亚,等一下,坐到这里来,”娜塔莎又抱她又吻她。“我听说过,这种事是常有的,你当然也听说过,但我直到现在才感受到这种爱情。这不是从前那样的。我一看见他,我就觉得,他是我的主人,我是他的奴隶,并且不能不爱他。是的,奴隶!他命令我做什么,我便做什么。你不懂得这个。我要怎么办呢?我要怎么办呢,索尼亚?”娜塔莎带着幸福的惊惶的面色说。
“但你要想想看,你在做什么,”索尼亚说。“这件事我不能够让它这样的。这些秘密的信……你怎能让他弄到这个地步?”她带着恐惧和难以掩饰的憎恶说。
“我向你说过,”娜塔莎回答,“我没有意志了,你怎么不懂得这个:我爱他!”
“这件事我决不让它这样的,我要说的,”索尼亚眼泪迸流,大声地说。
“你是什么意思?为了上帝的原故,假使你要说,你就是我的敌人,”娜塔莎说。“你想要我不幸。你想要我们分裂……”
看到娜塔莎的这样的恐惧,索尼亚为她的朋友流下了羞耻和怜悯的泪。
“但是你们当中发生了什么?”她问。“他向你说了什么?为什么他不到家里来?”
娜塔莎没有回答她的问题。
“为了上帝的原故,索尼亚,不要告诉任何人,不要折磨我,”娜塔莎请求。“你记着,人不能够干预这类事情的。我向你公开了……”
“但是为什么有这些秘密?为什么他不到家里来?”索尼亚说。“为什么他不直接来向你求婚呢?要知道安德来公爵给了你完全的自由,假使是如此;但我不相信这个。娜塔莎,你想过没有能有些什么样的秘密的原因吗?”
【小题1】索尼娅清楚地知道阿那托尔的为人,可娜塔莎为什么不相信朋友?(3分)

【小题2】索尼娅和娜塔莎都“恐惧”,她们害怕的内容相同吗?试作简要分析。(4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美的老师

刘立勤

我问汤老师,为什么叫他“船夫”?汤老师说,都怪那条河。

汤老师所在的村子有一条河,河很大,水流丰沛,河上又没有桥梁连接,河东河西两岸之间人员来往依靠船。

他是河西村的老师,本来与河东是没有关系的。可是,有一天,河东村的几个学生家长找到他,想把自己的孩子转到河西村请汤老师教,他们说,河东学校的条件太差了,留不住老师,他们害怕把孩子的前途耽误了,他们还说,汤老师书教得运近闻名,他们希望汤老师能把他们的孩子培养成人。

汤老师虽然书教得好,可他是河西的老师,这件事他做不了主。因为河西河东是两个村,还隶属两个乡镇、他知道收了这几个学生,河东村剩下的几个学生都会来了。到那时,村里镇里都会有意见了。他让那几个学生家长去找村长,他说,只要村长答应了就行。私下里,他希望村长不要答应,如果河东的学生来了,他的工作量要増加一倍,谁知道村长也耍滑头,村长说,让汤老师做主。老师还能不要学生?河东的十来个学生一齐就到了河西。

河东的学生来了,工作量增加了,困难也来了、主要是教室小了,桌凳也不够。汤老师去找村长,村长不管。村长说,你答应接收的你负责解决。找到镇教办,教办说,不是我们镇的学生,也让他们自己解决。怎么解决?教室小学生挤一挤也能将就,桌子凳子咋办呢?总不能让学生自己带吧?汤老师只好把房后的几棵大树砍倒,做了几套桌凳,总算是把学生安排进了教室。

桌凳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来了,河东的学生经常迟到。河东河西都没有专门摆渡的船夫,河东几个家长轮流接送,如果哪一个有什么急事,学生就迟到了。再说了,有的学生家长不习水性,渡船万一有个什么问题,那真是了不得的事情。汤老师想着就害怕。

汤老师决定自己先当几天船夫。他是船家出身,水性好得不得了,他跑船绝对安全。他还想,待他跑上一段时间,河东村还不推选一个船夫替换他?谁知道,他接过船桨一摇就是二十五年。二十五年里,学生不停地变化着,家长也在变化,就是他这个老师变不了。二十五年里,有多少机会可以把河东的学生支走,他一直不忍心。

风霜雨雪二十五年,真的是不客易呀。可二十五年里,他硬是没耽误学生一节课。每天早上六点准时过河,四十分钟以后赶回来,七点准时上课。也有过迟到的,迟到是因为天气,要么是河里涨水,要么是船出了问题。虽然迟到了,课绝对耽误不了。他说,幸亏学生争气,学生的成绩年年都名列全镇前茅,他也年年都是先进。

二十五年里,他也经历了太多的风险。最危险的就是那一年船底漏水,差一点出了大事。那只老木船太老了,应该换了。他找到村长,村长让他自己解决。他找到镇教办,教办爱莫能助。他找到河东村的学生家长,想让他们想想办法,学生家长只答应不行动。就在他等待的时候,出事了。放学送那十多个孩子回家时,上游突发洪水,破船舱里进了水。他说,他把持船头怕翻船,幸亏有几个孩子机灵,及时想办法,才没有出事。

船实在太破了,又指望不上别人,他和老伴儿商量,把准备给儿子结婚的钱拿出来,又贷了款,买了一条机动船。机动船真是好呀,又快又稳又安全,心里安宁。可是,他们没有太多的钱,船有一点儿小,河里搞养殖的太多,船的电机经常会被渔网缠住。缠住了,无论是酷署严寒,他都得下水去处理。这时,又苦了他的老伴儿,老伴儿会摇着木船把孩子接走。每次看见老伴儿摇那木船,他心里真是害怕。

二十五年里,他摆渡了三百多个学生,他把一百五十多个学生摆渡上了大学,有二十多个上了研究生,还有五个博士生。他的学生干啥子的都有。

看着他满脸的幸福和自豪,我问他有什么希望。

他说,想要一条大的机动船,那样的话,学生过河就安全了。他又说,自己老了,担心船在河里遇上什么意外,孩子如何是好?

揣着汤老师的希望,我把他的事迹写出来刊发在省报“寻找最美的乡村教师”栏目中,稿子见报后,汤老师的事迹引起了各方关注,有人真的要捐赠一条大机动船。汤老师给我打电话说时,我让他等待一段时间接受捐赠。因为,当选“最美乡村教师”会有一笔丰厚的奖金。汤老师说,多等一天会多一天的不安全,他担心那些孩子的安全。

汤老师没等。再次给他拍摄影像资料时,新机动船已经到位,教育局还安排了一个专职船工。新学期,汤老师的事迹就显得很平常了。他也不愿意作秀补拍过去的镜头,到底没有评上“最美乡村教师”。

汤老师虽然没有评上,可我依然觉得他是一个最美的老师。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河很大,水流丰沛,河上又没有桥梁连接”,既是环境的烘托,也是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B.本文刻画了学生家长、村干部、镇教办领导等一众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基础教育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C.汤老师的老伴是一个次要人物,而在关键时刻一直毫无怨言地支持丈夫的工作,虽然出场不多,但光彩夺目。
D.“我”本来建议汤老师不要急着接受捐赠,等当选“最美乡村教师”后用丰厚的奖金买船,但他没有采纳。
【小题2】“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小说以“船夫’老师”为题更好,请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敲铜锣的孩子
袁省梅
初冬的太阳青白冷寂地走到头顶时,铜锣清亮的声音在羊凹岭的巷里响了起来,咣,咣,咣。正在玩耍的孩子嚷嚷着,耍把戏的来了。羊凹岭的人把耍杂技唤作要把戏。
敲铜锣的是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宽大的棉袄随了胳膊的摆动,像罩了个罩子般硬撅撅地晃,裤子却短,黑红的脚腕露了半截。他看上去也不冷,额上冒着汗,把一面铜锣敲得嘹亮。戏台子下蹲的、站的来了好多人。冬闲,人们都出来看个热闹。
开始演出了。都是十来岁的孩子,已经厩了棉袄棉裤,光着脊背,只穿条灰白的单裤子,在一个黑脸大汉的指挥下,钻火圈,骑单车,抛大缸……
表演顶尖刀的是敲铜锣的孩子和黑脸大汉。一把亮闪闪的尖刀顶在那孩子的脖子下,另一头的尖刀顶在黑脸大汉的脖子上。一旁的铜锣皮鼓霹雳啪擦,敲打得紧紧慢慢。看热闹的人心也跟着紧紧慢慢地乱扑腾,就见那黑脸大汉和那孩子顶着尖刀,伸开着两臂,一步一步转着走得缓慢,沉重。只见那孩子的脸胀得紫红黑亮,眼睛瞪得溜圆,眼珠子快要蹦了出来般,凸出了眼眶,亮的尖刀已经深深戳进了他的喉里。细的棍子一点点弯曲,弯曲……终于,在一阵急促的锣鼓声中,在人们的唏嘘中棍子咔嚓折断。那孩子和黑脸大汉慢慢收了气息,微微笑着向一周的人们鞠躬致意。
人们看着那孩子,顺出一口气,旋即就嗷嗷地叫起好来。人们是没想到这小小孩子,黑黑瘦瘦的,还有这般好的气功。有胆大的娃娃悄悄走上去,想摸那孩子的肚子。那孩子故意将肚子鼓得老大,等姓娃们小心地刚碰到他的肚子,他忽地瘪了下去,吓得娃娃手一弹,倏地缩回。那孩子就嘿嘿笑,一旁的人都嘿嘿笑。
锣声又响在羊凹岭的巷子时,敲铜锣的孩子开始挨家挨户地收粮食了。羊凹岭人看要把戏,都是给一点粮食。
那孩子见了门,不进去,站在门口把铜锣敲得响亮。屋里的人听见了,就会拿出两个馒头,或者一个南瓜三五个红薯,或者是,一瓢麦子三四个玉米穗,反正是,家里有啥,就给点啥。那孩子见人拿了东西出来,就不敲了,鞠一下躬,翻过铜锣,接了粮食。出了门,他把钢锣里的粮食装到一只灰的布袋子里。
走到二豁子门口时,巷里闲坐的人使着眼色不让那孩子在二豁子家门口敲铜锣。二豁子没有男人,一个寡妇扯着七个淌鼻涕的娃娃,日子过得烂抹布样皱巴。况且,凭着二豁子的性格,她能给你一口唾沫一顿斥骂,还能有什么?
那孩子看着人们给他挤眼扯嘴的,以为人家跟他开玩笑,他也朝人们挤眼扯嘴的逗闹。笑闹中就站在二豁子门口把铜锣咣咣地敲响了。
筛晃着一头枯草样乱发的二豁子看见那孩子手上捧着锣,站在当门口,脸上就黑下一层,撅着嘴,不耐烦地摆着手,走走走。
那孩子却不走。
二豁子看那孩子的黑眼睛溜溜地瞪着她,短的头发硬撅撅地直愣愣,就有点可笑。你要给我当儿子,我把你这布袋子装满。
那孩子不说话,也不走。
门口看热闹的人哄地笑了,都说留下吧,给二豁子当儿子吧。
捧铜锣的孩子还是不说话,笑笑,把铜锣往二豁子脸前凑。二豁子看见铜锣暗哑的光映出那孩子一张谦卑的倦容,抬眼就看见那孩子的眼神也清明,也倔强,好像是,还有点忧郁。二豁子的心莫名地疼了一下。
这娃。二豁子拍了拍那孩子的头,轻,而且柔。
有人说,做地娃多好,省得你跟个讨饭的一样可怜。
那孩子突然敲响了铜锣,咣地一声,响亮,突兀,也寒凉,冰块般撞向每个人。人们一个哆多嗦,还没回过神来,那孩子缓缓地说,我不是讨饭的。说着,一手提着铜锣,一手把布袋子猛地摔到肩
在人们的一片惊叹中,走了。
那孩子走了好一会儿了,木槌撞在钢锣上的声音,当当当,还清凉凉地响在二豁子的耳边,细碎,纷乱。
这娃,脾气还挺大
嗤,再大也是个耍把戏讨饭的。
别说了。二豁子突然大吼一声,白白黑黑的碎语刀切般没了,人们瞪着二豁子,不明白她好好的,咋就生气了。
二豁子从裤腰里摸出一个黑灰的手绢,抽出五角钱,用手绢包好,又塞到腰里,一手抓了三四个玉米棒子,踏踏地跑了出去。人们面面相觑,抬头看天,讪讪地,天要变了,好像是。
人们撵着二豁子时,她已经往回走了。敲铜锣的孩子在她身后咣地敲了一下铜锣,又敲了一下人们看见那孩子的手上捏着一张皱巴巴的五角钱。过了一会儿,那孩子提着钢锣还在那儿站着。
夕阳红亮,将干黄灰白的羊凹岭涂染得明亮,又温暖。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敲铜锣的孩子表演顶尖刀时极其紧张,演完后则微笑地向人们鞠躬致意,幽默地逗弄着娃娃们,前后对比鲜明,一位在艰难生活中乐观抗争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B.作者注重对出场人物进行外貌描写。敲铜锣孩子“裤子却短,黑红的脚腕露了半截”,二豁子“筛晃着一头枯草样乱发”等描写,用笔精省,却凸现人物的生活状态。
C.周围看热闹的人们听见锣声就拿出家中粮食给敲铜锣的孩子,并且劝孩子不要在二豁子门口敲锣,以免自讨没趣等情节,说明羊凹岭地区乡风淳朴,人们与人为善。
D.“二豁子拍了拍那孩子的头,轻,而且柔”这一细节描写充分体现了二豁子的心理活动:她非常同情、喜欢敲铜锣的孩子,但是否收养这个孩子,她内心还是犹豫。
【小题2】小说多处描写这个十二、三岁的孩子“敲铜锣”的情景,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小题3】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着墨不多,却达到了独到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

同类题4

(A)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一个个都缩着脖子,谁也不明白保尔·柯察金为什么被赶出学校。只有他的好朋友谢廖沙·勃鲁扎克知道是怎么回事。那天他们六个不及格的学生到神甫家里去补考,在厨房里等神甫的时候,他看见保尔把一把烟末撒在神甫家过复活节用的发面里。

保尔被赶了出来,坐在门口最下一级台阶上。他想,该怎么回家呢?母亲在税务官家里当厨娘,每天从清早忙到深夜,为他操碎了心,该怎么向她交代呢?

抽泣哽住了保尔的喉咙。
(B)青春的活力占了上风。伤寒没有能夺走保尔的生命。保尔已经是第四次跨过死亡的门槛,又回到了人间。卧床一个月之后,苍白瘦削的保尔终于站起来,迈着颤巍巍的双腿,扶着墙壁,在房间里试着走动。母亲搀着他走到窗口,他向路上望了很久。
积雪融化了,小水洼闪闪发光。外面已经是乍暖还寒的早春天气了。

紧靠窗户的樱桃树枝上,神气十足地站着一只灰胸脯的麻雀,它不时用狡猾的小眼睛偷看保尔。

“怎么样,冬天咱们总算熬过来了吧?”保尔用指头敲着窗户,低声说。

 (节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删节)
【小题1】(A)段写少年保尔突出了他的什么特点?结合(B)段中的“保尔已经是第四次跨过死亡的门槛”这句话,联系小说的情节,试分析保尔如何从一个无知少年成为一个出色而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
【小题2】小说或用内心独白、或用环境衬托来刻画人物,试从(A)(B)两段中任选一段中的具体例子进行分析点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海蒂姑姑来访 (美)马里恩·艾什

我和妻子住在伊利诺斯州的一个小镇上。那年,海蒂姑姑突然到来,和我们一起过夏天。那时候小镇的情况特别糟,因为已经连续干旱三年了,许多家庭都已经搬到别处去了。小镇的资源越来越贫乏,居民们也情绪低落、脾气暴躁,经常为一些小事吵得天翻地覆。一些人甚至不再上教堂了。

“小镇期待奇迹。”牧师垂头丧气地说。

海蒂姑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从佛罗里达州来到我们这里的。她戴着一顶天蓝色的无边女帽。“这颜色与我的白头发正相配。”她说。事实上,那顶帽子与她那闪闪发亮的蓝眼睛更相配。海蒂姑姑对谁都笑容可掬,从来不说一句不友好的话。因此,没过多久,小镇上的所有居民就都称她为“海蒂姑姑”了。

当我们带她去教堂的时候,她很震惊。因为管风琴静静地立在那儿,没有人演奏,而由留声机为大家播放赞美诗。“梅布尔·肖说她的关节炎发作了,不能演奏了。”我解释道。“她甚至连来都不来了。”我妻子补充道。“啊,我喜欢演奏管风琴,”海蒂姑姑说,“如果可以的话,我愿意为大家演奏。”

人们兴奋极了,但只有一小会儿——海蒂姑姑演奏得糟极了,调都不知道跑哪儿去了,比没人演奏还要糟不知多少倍。

海蒂姑姑为我们演奏了两个星期之后,牧师亲自去找梅布尔了。他告诉她,大家需要她,大家恳求她再回来演奏管风琴。“好吧,”梅布尔说,“如果你们真希望我回去的话,那我就回去吧。”星期天,梅布尔又在教堂演奏管风琴了。海蒂姑姑似乎一点儿也不失望。事实上,当大家陶醉在梅布尔的音乐声中时,海蒂姑姑的蓝眼睛也熠熠生辉。

又一个星期天,教堂里没有出板报。牧师向大家道歉。原来,负责抄写的琼斯夫人说她没有时间再做这件事了。琼斯夫人虽然这么说,但大家都知道真正的原因是教堂没有钱支付给她。“如果有人愿意捐出一两个小时来抄写的话,”牧师说,“我们会非常感激的。”

海蒂姑姑站了起来,“我愿意做这件事。”她说。“太好了!”牧师高兴地叫道。但当时后排就有人叫道:“哦,不!”

后来的事实证明,可怜的海蒂姑姑的抄写能力和她的演奏能力一样差。她抄写的板报错字连篇,简直让人没法读。后来,牧师悄悄地告诉我们有许多人去找了琼斯夫人,恳求她继续担任抄写的任务,而琼斯夫人最后也终于同意了。

其后,海蒂姑姑又自告奋勇地接受了管理人的工作,因为教堂没有钱请一名全职打扫教堂卫生的管理人。人们都认为这一次不会有问题了,因为谁不会扫地和擦桌子呢?但我们的海蒂姑姑就不会。她扫地的时候东一扫帚西一扫帚,灰尘漫天飞舞。她给地板打的蜡,厚得让人随时都有摔倒的危险。没过多久,路易丝·威尔森和玛格丽特·布朗就自愿代替了她。听到这个消息,我们全都惊呆了。众所周知,这两位女士不讲话已经一年了。

那年夏天,海蒂姑姑想施于援手的所有事情,你不能说她哪件事是做得成功的,但你也不能说她失败了。“我们都开始喜欢你的海蒂姑姑了。”一位夫人对我说。这虽然不容易,但人人都承认他们之所以喜欢海蒂姑姑是因为她愿意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施于援手,并且哪里需要她就愿意到哪里去。当然,如果她做每件事都能够胜任的话,事情就更完美了。但不管怎样,她是一个能让人受到鼓舞的人,她让不去教堂的人又继续去教堂了。

在海蒂姑姑最后一次和我们去教堂的那个星期天早上,她说:“我要给大家一个惊喜。”教堂里坐满了人,有每周都来的,还有许多新朋友。海蒂姑姑走到讲坛前面,面对听众。“你们的教堂真美丽,”她说,“这里的人也都很善良。我会记住你们每个人的。现在,我想为大家演奏一曲‘在花园里’。我很喜欢这首曲子,因为它让我们大家离得更近。”

我从来不知道大家会这么专注,但我害怕有人叫海蒂姑姑离开管风琴,因为她的演奏水平实在不敢恭维。但大家都沉默不语,静静地等待着。我不禁想起,这种在最近这些艰苦的岁月里已经很鲜见的忍耐力又回到我们这块土地上和我们这些人的心灵中了。我们全都安静地坐着,好像刚刚下了一场大雨,解除了我们的干旱之危似的。

海蒂姑姑走到管风琴前坐下来。她抬起头,微笑地看着我们。我没有听到一个紧张的变了调的音符,优美的旋律飘荡在我们上空,就像天使在唱歌,熟悉的音乐让我陶醉。我从来没有听到过有人将这首曲子演奏得如此优美。海蒂姑姑怎么又会演奏管风琴了?她以前难道是装出来的吗?她故意弄糟所有的事情,就是为了让大家重新团结起来吗?关于这一点,海蒂姑姑从来没有说过。

当她演奏完的时候,人们都鼓起掌来,牧师走到讲坛上,“我们曾经期望出现奇迹,”他说,“现在,奇迹果然出现了。海蒂姑姑就是我们的奇迹。”

(《微型小说选刊》2009年第15期,有删改)

【小题1】文章开头对小镇糟糕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了描写,这些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2】通读全文,请简要分析“海蒂姑姑”这位人物形象。
【小题3】文章的最后牧师说道:“海蒂姑姑就是我们的奇迹。”请结合全文,分析“奇迹”的具体内容。(
【小题4】文中画线句:“你不能说她哪件事是做得成功的,但你也不能说她失败了。”是否矛盾?为什么?请加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