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宝黛初会》一文作者以林黛玉的“眼光”来写贾府环境布局和各色人物,这样让小说叙述线索更集中,虽写了很多事物,却不凌乱。而且这样写也更能表现出林黛玉的性格和内心活动,让人物形象也更饱满。
B.孙犁作品的一大特色是写“真善美”,而不写“邪恶”。在《山地回忆》中,这种感情在妞儿一家人身上都可以看到。他写妞儿这个形象的“真善美”,是表达对人民美好品质的赞颂;但是没有写战争年代残酷的一面,却是对现实的刻意回避。
C.《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上片赞扬孙权和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
D.“秋思”,本是我国古典诗词的传统题目之一。马致远《双调·夜行船 秋思》这一套曲将参透名利、离绝是非的处世哲学寄托在叹古讽今、嘲风弄月的牢骚里,表现了他因半世磋跎、饱谙世情而形成的纵酒肆志、超然尘外的人生态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05-11 02:59: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远山
张世勤
莽莽苍苍,四面青山,孤独的牛车,远远望去像一个小黑点,在大山深处移动。
父亲刚逝,他的心情低沉而忧郁。今天天气放晴,他该出山了,但他只能一个人驾着牛车出山了。他和父亲在这深山里已经二十多年,习惯了每天植树、护林、砍柴、卖柴这一套步调,从未感觉到日子有丝毫单调。现在,父亲不在了,从今天开始他得习惯一个人出山。
山路崎岖,又是一个转弯,转过弯去就是一个长长的缓坡,然后再转弯。这条山路他早已烂熟于心,每到一处转弯,他都要提醒父亲:爹,转弯了。可他再听不见父亲的回答,父亲的确是不在了!
不知什么时候,车竟然停下了,停在了一个转弯处,这种情况还从未有过。他说,咱们赶路吧,牛却仍然未动。他抚着牛,竟看到牛眼里闪着迷惘。这头牛,当年是父亲接生的,难道它还在记着父亲对它的好?他也再次想起父亲,叹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哎,爹,转弯了。
没想到,这一说,牛迈开步子,熟练地转过弯去。他终于明白,牛跟他一样,都习惯了父亲坐在车上,习惯了每到转弯处的提醒,现在到了转弯,他不说话,牛就有些慌,不知该怎么办。也许,他和牛都需要一个转弯的过程。明白过来之后,接下来的路就顺畅得多了。到转弯处,他还是像往常一样,给父亲说一声:爹,转弯了。这么喊,又像是喊牛,望着老成持重的牛,他突然觉得把它看作父辈,似乎也没什么错。父亲和牛的秉性是一样的。
过了些日子,他再次从山外回来的时候,牛车上不再那么空荡荡的了,而是坐着一个年轻的女人。年轻的女人穿着红红的上衣,充满着对大山的新奇。过去,出山进山,远远看去都是一个小黑点,而现在却是一抹鲜红。这抹红,在青山绿水之间,想掩映都掩映不住。
年轻的女人是他在山外认识的。每次木柴装车后,他都要带上一种小山果,红红的,是他打柴时顺手摘下的,不为卖钱,只供人品尝。半品半尝之间,木柴也就卖出去了。后来年轻的女人就来了,问他,卖的?他说,不是,随便让人吃的。真的?真的。第二天,他刚摆下摊,一小堆红山果红红地映着。年轻女人又来了,她说,你怎么不卖呢?他说,山里有的是,不值钱。
第三次来的时候,年轻的女人问,你叫什么?他说,叫青树。住在山里?是的。你不觉得枯燥吗?不枯燥,山里有山鸡、野兔,山树上有樱桃、山楂……什么都有。年轻的女人说,你怎么不问我叫什么。他便问你叫什么?年轻的女人说,我叫红苗。
此后每次红苗都很准时地来到青树的摊前,一边与青树拉呱,一边吃着红山果。青树觉得卖柴原来挺有意思,怎么过去就没觉得呢!
红苗决计要跟着青树进山了。红苗坐在牛车上向大山深处走去。新鲜的空气裹挟着她,蓝天白云笼罩着她,她觉得天地一下子宽广了,她对青树说,我想告诉我爹。青树说,怎么告诉,他听不见。红苗说,我喊。绵延的群山让红苗柔软的心情无限的舒展。她两手打个弧放在嘴边:爹,我转弯了。
牛听了红苗的话,先是一愣,然后就要转弯,青树忙抚着牛头,轻声说:不是喊你,是喊她爹的。牛似乎明白了青树的意思,不好意思地吧嗒了几下眼皮。
第二天,青树要去打柴,红苗说今天不打柴了,今后也不打柴了。青树不解,红苗说我们可以卖山果。山果是山树自己结的,摘下来,是顺手的事,怎么可以拿去卖呢?红苗说树不也是自己长的吗?山果咱们也可以自己种啊。
青树第一次驾着空空的牛车出山了,一路上,他不断地跟牛说转弯了,也像是给自己说。
在这大山深处,青树知道,转一个弯,就能看到一片不一样的树,开一壁不一样的花。是不是过日子的路也要这样走,要不断地转个弯才好呢?
一年后,青树栽培种植的各色山果和蔬菜都成了小镇上的抢手货。红苗像做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青树出山的牛车上,不再只是一些硬邦邦的木柴,而是瓜果梨枣,色彩缤纷。打这,去一趟山外,青树就会装回一袋子钱。
这天青树从山外回来,丰盛的菜肴让他想到了爹留下来的酒葫芦。喝了酒的青树抓着红苗的手,对着群山,高声大喊:爹。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青树喊:爹,我转弯了。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小说开头对大山环境的刻画,既有静态描写,也有动态描写,为下文情节作了铺垫,奠定了全文孤独忧伤的感情基调。
B.文章开头“孤独的牛车”像“一个小黑点”,后文红苗的上衣是“一抹鲜红”,二者形成对比,暗示了主人公心境与生活的转变。
C.青树在父亲去世前“从未感到日子有丝毫的单调”,说明了青树的孝顺,也体现了青树的因循守旧,为红苗的出场作铺垫。
D.作者极力渲染了山间景色的美丽与山间生活的美好,这深化了小说回归自然的主题,反映出作者对乡村文明日益消逝的思索。
【小题2】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人物红苗的形象特征。
【小题3】“转弯”一词,是理解小说的关键,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列小题。
雪地上盛开的鲜花
李培俊
于山没想到,他和徒弟金娃会在这里见面。要知道主家同时还请了另一家唢呐班子, 自己说什么也不会接这趟生意。
见了师傅,金娃也很惊奇。问过师傅的身体,家里情况,便没话说了。两个人猜出了 主家今天的用意,心里都像灌了鉛一样的沉重。
师徒二人是远近闻名的金唢呐,原来都在县剧团供职。那时候,师徒可谓春风得意,省里市里有重大活动,如果少了于山和金娃的唢吶演奏,简直就像塌了半边天,留下不少 的遗憾。可剧团说不行就不行了,于山和金娃便从山巅上一下子跌进了深谷。他们都知道,不是哪个人的过错,也不是他们的技艺不行了,吹不好了。
于山和金娃各自拉起原来剧团的人马,成立了草台班子,挣几个吃饭钱勉强度日。由于各忙各的生意,师徒二人便少了来往。谁知今天却在湖桥镇上见了面。
上午九点,一位三十多岁的汉子走出大门,对于山和金娃说:“今天这阵势你们已经看到了,两家班子同时搭台演出,目的只有一个,唱对台戏。”汉子说着拿出一卷钞票,足有五千元,啪啪地在左手心甩打几下,说,“谁赢了呢,这钱就是他的了。”
于山看看金娃,金娃也看看师傅。他们从对方眼中都读出了对方的意思:谁都想得到这笔钱。这与对金钱的占有无关,也与师徒的情意无关。年到月尽,都想给穷了一年的伙计们多发几个,能让他们过个有滋有味的年。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金娃对师傅不好意思地点点头,那意思很明显:师傅,原谅弟子吧。
于山也对徒弟点点头,意味却有点苦涩,说不清是什么意思。他们的对台戏从上午十点开始,一直持续了七个小时,中午吃饭时,金娃端着一盘炒肉丝来到师傅的桌上,和于山挨坐在一起,很是关心地看了看师傅的脸色,小心地问:“师傅,你老没事吧?”
“没事”,于山说,“只是感到有点累。人老了,不比当年气脉足了。”
金娃脸上讪讪地,有两滴清泪落了下来。“师傅!我……”
“金娃,什么都不要说了,师傅知道你的难处,放心大胆地吹吧,师傅也会尽力的。”
金娃哽咽着,把那盘肉丝往于山面前推推,“师傅,您多吃点,身上才有劲。”于山把手搭在金娃的肩膀上,“师傅吃饱了。”
饭罢,于山和金娃各自走向自己的位置,遥遥相对,展开了技艺的争夺。金娃的一曲“百鸟朝凤”,高亢明亮,欢快而流畅,恰如行云流水,把于山这里的观众拉走了不少。于山颇为赞赏地点了点头,然后把唢呐在空中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弧,凑到唇边,仰对着空中,一曲裂帛的静音闪过,留下一大块的空白。之后,他的唢呐又在空中画了一个圆弧,吹起了“十面埋伏”。曲音委婉低沉,犹如隐伏了千军万马,把观众逼得透不过气来,却又让人越听越想听,不忍离去。这时候,天空下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大如棉朵的絮状雪花铺天盖地落下来,不一时便在地上铺了绒绒厚厚的一层。人们似无觉察,仍然沉浸在于山的唢呐声中。
其实,这时候,于山已经进入了他所创造的艺术氛围,也融入了楚汉相争的那段悲壮的历史,无知无觉,专注而忘我。他根本不知道,金娃那里的观众几乎被他那支唢呐拉走完了。
于山的唢呐声是在突然之间停下来的。他突然听出对面传来一阵近乎绝望的悲音,抬头望去,金娃已经把唢呐从嘴里移向鼻子。
鼻吹!于山待要制止,已经来不及了,金娃的第一个音节就是这个时候流向了人群。
这是一种板伤身体的吹法,他在教金娃的时候曾经告诉过他,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可用,因为时间稍长,很可能因气竭而倒,轻者躺上十天半月,重者导致肺脏受损,艺术生命也就随之终结。
于山决定停下来,不吹了,他不能眼看着他的徒弟给毁了。他把唢呐轻轻地放到桌子上。这是认输的表示。
金娃也曾朝他这里看过几眼,他以为金娃会停下。但幸娃没有停,他站在桌子上继续
唔唔啦啦地吹下去。于山走向金娃的场地,在桌子前站下,仰脸看着金娃,他的眼神里含满了乞求和抱怨。金姓,孩子,你就停下来吧,师傅不和你争了。
直到一曲吹奏完毕,金娃才含着泪跳下桌子,摇摇晃晃地抱住了于山,叫了一声师傅,
“我老婆还在医院躺着,她需要钱哪……”话没说完,一大口鲜血喷涌而出,飞溅在他面前的雪地上,像盛开了几朵血红的鲜花。
于山雇车把金娃送走以后,他把跟随他三十年的唢呐放在一块石头上,大脚踩了上去。他踩得很慢很慢,仿佛怕惊吓了它似的。但他还是把它踩扁了,然后扭头走了。茫茫雪地上,留下他一溜歪歪斜斜的脚步。
(选自《小说界》,有改动)
【小题1】请根据小说内容,谈谈小说标题“雪地上盛开的鲜花”的含义。
【小题2】小说第三自然段的插叙有哪些作用?
【小题3】于山最后踩扁了跟随自己三十年的唢呐,小说结尾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
【小题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金娃,也有人认为于山和金娃都是主人公。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担水的

贾大山

老魏是个担水的,一条担杖两只木筲,是他吃饭的家当。那时没有自来水,城里的每一条街道上,有两眼公用水井,每天早晨和黄昏,井台上就站满了人,有担水的,有抬水的。那些没有劳力的人家,或是有劳力,自己懒得担水、抬水的人家,就雇一个担水的,一担水二百钱(旧币,等于现在二分钱)。担水也是一个职业。

老魏在西大街担水。西大街路北里,有一眼古井,东北两面是人家的墙壁,西南两面,短墙环绕,亭台似的。井台上青石墁地,井口的石头上,有两道深深的沟,是井绳和岁月留下的痕迹。——井很深,水很甜,老魏就从这里打水。

老魏高大身材,重眉大眼,脸上有一些络腮胡子;夏日赤膊,冬天穿一身薄薄的黑布棉衣,肩上总是搭着一块抹布似的手巾。他的年岁不小了,可是气力很充足,干活利落又热闹。朝井里“放筲”的时候,手不挨辘轳把儿,任那辘轳自己欢快地旋转着:格啦格啦格啦格啦。筲到水面了,用手把井绳猛地一逮,一摆两摆,扑通一声,一筲水就灌满了。担起水来,眼睛显得更大了,虎视眈眈的,一副奋勇向前的模样……

老魏供应着许多人家喝水,除了西大街,府前街上也有雇他担水的。有一年夏天,我家房东也想雇他担水:“老魏,给我担水吧,一天十担。”

“十担?”

“浇花儿,近,钱不少给。”

我家房东是个财主,土改的时候,“愿”了不少房屋,保留下一座小花园儿。那座花园儿就在井台对面,里面有一座假山,种着一些花木。老魏想了一下,不干,他说他只伺候人,不伺候花儿。

老魏依然给人们担水,路近的二百钱一担,路远的也是二百钱一担。

吃老魏的水,不用付现钱,十天结算一次也行,半月结算一次也行。谁家雇他担水,他便扔下一句话:“账,你记吧!”

“你也记吧,以防差错。”

“错不了,一个凉水!”他说。

老魏没有账簿,用户也没有账簿。所谓记账,就是他担一担水,用户拿粉笔画一道杠儿,有的画在墙上,有的画在树上,有的画在水缸上。结算完了,擦掉,重画。

夏日的中午,我们放学回家的路上,经常碰见他担水。我们一嚷口渴,他就把担子放到树凉里,让我们喝水。我们喝足了,他就把那担水泼掉了,再去打一担。我们谢他,他呵呵一笑,还是那句话:“不谢不谢,一个凉水!”

“他所卖的,好像不是力气,只是凉水。”

老魏除了担水,还管给人捞筲。那些自己担水、抬水的人家,不小心把筲掉到井里了,就去请老魏。他有一副捞筲钩子,形状像船上的锚,系在一条绳子上。井台上不忙了,他就把那捞筲钩子抛到井里,手握绳端,慢慢地打捞。那也真是一种技巧:闭着眼睛,屏着气息,一会儿捞上一只,一会儿捞上一只——那些沉落井底一两年的铁桶、木筲,也出人意外地重见天日了。他把它们捞上来,用水冲洗干净,打满水,一字儿摆在井台上,等待失主认领。失主们给他钱,他不要,一定要给,他就急了,嚷,我是担水的,担水的不挣捞筲的钱!

如果给他一点儿吃的,他就要了。

老魏没有妻室,没有拖累,净吃好的。他天天早晨坐在麻糖铺里,吃麻糖、喝豆浆,中午吃马蹄儿烧饼、喝豆沫。他最爱吃马蹄儿烧饼了,一买就是五六个。那些游手好闲的人(那时叫作懒婆懒汉),看见他吃马蹄儿烧饼,就说:“老魏,你的生活倒不错呀!”

“是。”他说,“咱们城里头,遍地是马蹄儿烧饼,你得卖力气!”

他相信自己的力气,更敬重那眼水井。每年腊月底,他总要到我父亲的小铺里,买一张黄纸、一股高香、一对蜡烛。他把那黄纸在柜台上裁了,让我父亲洗了手,写几个毛笔字:“井泉龙王之神位。”除夕把那神签贴在辘轳石上,焚一股香,点一对蜡烛,摆一些供果。黑暗里,那香着得欢欢的,像一朵静静开放的莲花……

担水的没有行会,但是到了除夕,他们都会这么做的,像粮行供奉火神,药行供奉药王,木匠行供奉鲁班,理发行供奉罗祖。

可是,后来人们不雇担水的了,全是自己担水吃,或是抬水吃。原因是解放好多年了,雇人担水,像雇“洋车”一样,有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嫌疑。

老魏不担水了,井台上显得冷清了许多,再也听不到那欢快的格啦格啦的声音了。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以孩童的视角叙述老魏的生活经历,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担水也是一个职业”,反映了当地市民的懒散习气。
B.小说善于捕捉日常生活的细节,如描写老魏打水的动作与捞筲的神态,一动一静,细腻地表现了老魏富有美感的熟练技艺。
C.老魏说“遍地是马蹄儿烧饼”,是在强调只要肯出力气,就能生活得很好,突出了他对好吃懒做之人的嘲弄。
D.小说运用比喻和比拟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祭神香火的旺盛,侧面表现了老魏对水井的敬重心理和对生活的认真态度。
E.小说通过人物对比参照的方法塑造了老魏形象,并借助直接议论的方式发掘出理性的思考和见解,从而升华主题。
【小题2】小说中的老魏有着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行文舒缓,叙事平淡,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小题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与沈从文《边城》的创作意图相似。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无价之宝
曾宪涛
老严是个古董迷,最有研究的是中国古钱币。
那天,老严去一个古城办事。坐完了火车坐汽车,下车后老严又累又饿,就在路边一个馄饨摊旁坐下来。馄饨两块钱一碗。吃罢馄饨,就在老严把硬币丢到摊主的钱盒子里时,竟发现那里面有一枚古钱。老严拿起古钱细细一看,大吃一惊。他研究过这种古币,存世寥寥无几,堪称无价。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老严对摊主大嫂道:“这钱是哪来的?”大嫂是个爽快人,说:“什么哪来的?吃馄饨的客人丢下的呗。老严奇怪了:“客人丢的,他没回来找?”大嫂乐了:“不是丢的,是那人在这吃馄饨,兜里没钱了,就要拿这个东西换馄饨吃,还说啥这东西价值连城,狗屁!我看他精神有点不正常,就对他说要吃就吃,没钱就不给,谁要你的价值连城,没想他吃完馄饨,丢下钱就走了。”
有这等奇事?老严把那古钱看了又看,虽然拿不准真伪,但总感觉是个宝贝,就问馄饨大嫂:“这东西能卖给我吗?”
“卖啥卖,你喜欢就拿去,俺本来也没想要他的。”老严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古城的民风竟然还这么淳朴。他收好古钱,还想给大嫂一点报酬,可大嫂理也不理他,忙自己的去了。
回来后老严上网一查,古钱存世仅两枚,一枚为国家保藏,一枚流落民间。老严不敢相信这失落民间的宝贝会落入自己手中,可他又心存侥幸,查阅了大量资料,拿着古钱对照来对照去,最后竟认定是真品。
老严那个激动,当晚就把几个藏友请到家里,没想藏友还没看古钱就一致摇头:“不可能!”老严不甘心,拿出古钱叫他们鉴别,一个藏友瞄上一眼道:“老严,我看你是迷了,这肯定是赝品。”其他几个藏友也附和说:“赝品赝品。”
老严很憋气,他决定找名家鉴别古钱。老严遍访了本地的古玩钱币行家,非但没得到认同,反倒给古玩圈增添了笑谈,都说老严疯了。老严被激怒了,决定找国内的名家来鉴定古钱。
老严带上宝贝进京了,他通过关系拜访了一位圈内大家,当然,还送上一份厚礼。大家是不会何人都见,轻易为你做鉴定的,因为一旦看走了眼,就会威信扫地。然而这位大家叫老严失望了,不过到底是大家,一点没讥笑老严,只是含蓄委婉地告诉他,这东西就是个赝品。
老严回到住处,翻来覆去一夜,天亮也没睡着,他实在不甘心。老严又备了份厚礼,经人引荐访了另一位大家。这位大家倒很爽快,收下礼物就对他说:“东西绝对是假的,你想怎么可能……”老严手捧宝贝就僵在那里,他像是被判了无药可救的病人一样。大家又摇摇头:“来找我的人多了,全拿着赝品当真品,比你还执著。”
回来后老严把古钱看了又看,越看越不死心,他几乎花光了身上所有的钱,把能找的专家都找了,可还是没人给他一丝希望。老严终于心灰意冷,决定回家了。
老严剩下的钱只够买一张回去的车票。买了票,离上车还有一段时间,老严便在车站广场溜达。已过了晚饭时间,老严还没吃东西,一阵眩晕盗汗,饿得有些受不了了,可身上已无分文,只有那枚古钱。
老严站在一个水饺摊前,卖水饺的老大妈问他吃水饺吗,他舔舔嘴唇,很不好意思地说自己没钱。老大妈很吃惊:“你被偷了?”老严苦笑说:“没有没有。”便对大妈说了自己的遭遇,老大妈乐了:“还有你这样的人吗?给你吃碗水饺吧,不收你的钱,这么远的路不吃东西咋行。”
老严连声感谢,吃完水饺,他拿出那枚古钱:“这东西给你吧,它真是无价之宝。”老大妈撇撇嘴:“那你就自己留着吧,俺不稀罕这东西。”老严真不想再带古钱回去受人讥笑,趁大妈没在意,丢在她的钱盒子里。
回来后,谁问起古钱老严都不搭理,一天到晚像丢了魂似的。
这天,老严在古玩市场遇到一位异乡人,那人对古钱币鉴赏的一番高论深深吸引了他。老严非要拉他去家里坐坐,说是要给他见识一枚世所罕见的古钱。异乡人见他盛情难却,便跟老严去了。
来到老严家,老严拿出古钱的照片,并说了自己在京城的遭遇。那异乡人看了一会儿照片,然后从包里拿出一份海外版的古玩报纸,只见头版一个醒目标题:一枚价值连城的古币在海外现身。报纸还配发了那枚古钱的照片,跟老严照片中的一模一样。
报道说这枚古钱是一位海外收藏家偶然在京城一个水饺摊上发现的,那卖水饺的老大妈没要他一分钱。收藏家本来不敢相信这是真品,但最后还是忍不住花重金用最先进的科学手段做了鉴定,终于令这枚失落民间的稀世珍品重见天日。
老严看完报道不由捶胸顿足,仰面长叹。那异乡人微微一笑道:“你也不必后悔难过,见过这枚古钱的人多了,可是谁敢承认它,只因它价值太高,可惜了……”最后,异乡人又说了一句话:“其实,我也曾经得到过它,最后丢给一个卖馄饨的大嫂了。”
(节选自《社会大千》)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京城第二位大家“爽快地”收下礼物后没做研究,就根据经验断言老严的古钱是赝品,这些行为表明这位京城大家毫无诚意,欠缺职业素养,徒有虚名。
B.在对待古钱真伪的问题上,古城大嫂、京城老大妈的淡然与老严的执着焦灼形成对比,这就形象地刻画出古城大嫂与京城老大妈她们淳朴善良、开朗豁达的性格。
C.老严遇古城卖馄饨的大嫂“捡漏”得古钱,后困窘时遇京城卖饺子的老大妈决意弃古钱,所得所失与异乡人得失古钱的经历惊人一致,巧合的手法使故事情节曲折离奇。
D.小说先交代老严的身份与特长,然后交代他得古钱后研究的结果,处处暗示他对古钱的研究水平较高,为后来的结果作铺垫,故事结局就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了。
E.小说采用第三人称,以旁观者的视角讲述一枚价值连城的古钱由湮没民间到彰显于世的故事,具有客观性,因而小说直接展示了老严的人物形象以及社会生活的本质。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语段的表达特点。
【小题3】请简要分析异乡人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无价之宝”到底是指什么呢?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述。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陈毓
村里搞新农村新民居建设,建房要在统一规划里,院落前后错落一致,大小规整,色彩仿佛。听说这样做才能拿到政府补偿的那部分修建资金。
建房委员会的人找到高奶奶家说明情况,开始高奶奶不愿意改旧建新,她说旧房还没旧到不能住人,旧房被人暖着,屋里有温温的人气。再说,前院有石碾盘,碾盘边每年都挂满红枣的枣树多遂人的心思,咋能说拆就拆,说砍就砍?
后来建房的又仔细说了拆旧窑建新居可以得到一笔补贴,说得高奶奶心里七上八下地为难。高奶为这事板了两天脸。但她也知道板脸不管用,这事别说她做不得主,恐怕儿子大毛也做不得主吧。做得了主的是建房委员会的手里攥着的补偿金。
但是,意外的是,石碾盘和枣树都留下了。那是孙子小毛的功劳。
小毛在省城搞艺术,这是高奶奶听村子里的时髦青年说的,高奶奶不懂时髦青年嘴里的字词,但看得懂说话人神情里的羡慕和向往,也跟着和说话人统一了说法,称小毛是艺术家。
不到长假日,很难看到艺术家小毛的身影在村子里晃,他在城里忙着呢,带学生,自己还搞绘画创作。这真够牛气的了,但是小毛对高奶奶说,跟奶奶比,我是条毛毛虫。尽管嘴上说:有这么白净好看的毛毛虫么?但高奶奶爱听小毛的话,遇见小毛能安静地待在自己身边一会儿,高奶奶忍不住打听孙子在城里的营生,高奶奶从小毛嘴里又逮住几个新鲜词,但还是没懂那些字词的真正意思,这越发让她对这个孙子刮目相看。回头心里一琢磨,高奶奶发觉这个孙子的心性跟自己真是有几分相像,越发在心里生出一份对小毛的疼爱。
新民居规划委员会的委员们再次到高奶奶院子的那天早上,小毛也奇迹般地 出现在高家门口。笑嘻嘻的小毛还带回个红头发乌眼珠,让高奶奶辨不出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的年轻姑娘,高奶奶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把小毛扯到背僻处。得知那姑娘不是未来的孙媳妇,高奶奶才算松了口气。慢慢返回人群,招呼人从树上摘枣子给小毛和红发姑娘吃,站在人群边听他们七嘴八舌地发表对自家院落的修建规划。
小毛和委员会的人看设计图纸,然后丈量,再然后,小毛笑眯眯地告诉高奶奶,奶奶喜欢的枣树和碾盘都能包近未来新盖的院落里。只是这样,他家就距村子要修的道路终端多出三米,这三米的路,村子负债,但钱得高奶奶家出。高奶奶听说,又急了,小毛还是笑嘻嘻地说,修路的钱他负责出,他还说,对艺术家奶奶尊重些,宠爱些,不就是三米路的钱吗?哪能和奶奶的价值比?小毛左一个价值右一个价值,把高奶奶心里说得又糊涂又甜蜜。但是她又片刻清醒,问小毛咋又能耐把树留下,小毛眨眨眼,说自己小的时候在院场边玩,差点掉下沟崖,是那棵枣树伸手揽住了他,哪能砍救命树?这不就要命一样么?高奶奶说,又说故事,你小时候的事,我都不记得,你就记得了?
但是小毛回来的这天,高奶奶怎么着都是高兴,高奶奶高兴了就有两个爱好发挥,一个是唱信天游,一个是剪纸花。
年轻的歌在苍老的高奶奶的演义里,像是回忆,像是倾诉。
一张艳红如火的剪纸在高奶奶低缓婉转地信天游伴唱里,在她剪刀的折叠弯转中出世。一层层展开,就见一棵硕大的树冠覆盖了画面上方,树上繁花压枝,枝上有鸣叫的鸟,树下,两个老汉正在对火,远处有一条狗正往这边过来,小鸡在老汉腿间啄食,一扇木格窗子刚打开,一个妇人正探头向外看。
高奶奶的这幅剪纸打动了小毛带回来红发姑娘,她给高奶奶手里塞进簇新的五百元钱,要买那幅剪纸,红发姑娘的举动让高奶奶脸上现出少女才有的羞涩,红发姑娘的举动让她有点惊喜,有点惶惑,她不知道是接她的钱还是拒绝她好。确实,活到今天,第一次有人给高奶奶的剪纸付钱。剪纸村里人大多数人都会,虽然都说高奶奶的剪纸格外好看,剪啥啥就鲜格灵灵地活,但那也不过是鸡群里站着只鹅,没啥惊讶人的,高奶奶想。可不都是谁想要,喊一声高奶奶,高奶奶就寻思要的人的心意,折纸,开剪。慢慢铺展开,耀亮看花人的眼。拿走吧。总是这样的。
但是今天,高奶奶向外推让的手只是一伸,就又缩回了,毕竟这一瞬间,高奶奶感到了钱能带给人的愉快,何况那钱是自己赚来的呢,更何况那姑娘递钱的样子满是诚恳,生怕自己不愿意似的。这时就听小毛在一旁说,收了吧,奶奶,放在城里,这纸花,贵着呢!高奶奶苍老的满是青筋的手攥着那卷簇新的纸币,忽然对自己有了模糊的新的认识。像是有点惊讶,有点欢喜,还似乎有点茫然。多奇特的感觉啊。是不,高奶奶?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和内容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作者通过小毛这个次要人物更好地衬托高奶奶这个主人公的形象,同时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
B.小说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融合许多景物、风俗的描写,具有散文化的倾向,这些和沈从文的《边城》很相似。
C.“拆与不拆做的了主的是建房委员会的手里攥着的补偿金”;小毛出钱修最后三米的路,一切问题解决。这些内容意在表现金钱的威力。
D.小毛千方百计地将救过他命的枣树保护下来,一方面是出于对奶奶的孝顺,另一方面是他懂得感恩。小说着重赞美了人情美。
E.小说不注重叙事功能,不以情节的冲突来塑造人物的性格,而是着力于相对柔韧、含蓄的语言提醒人们保护乡村的传统文化。
【小题2】高奶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简要分析画横线句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