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现代文阅读
感恩节的荆棘花束
迎着十一月的寒风,推开街边一家花店大门的时候,珊德拉的情绪低落到了极点。一直以来,她都过着一帆风顺的惬意生活。但是今年,就在她怀孕4个月的时候,一场交通事故无情地夺走了她肚子里的小生命。紧接着,她的丈夫又失去了工作。这一连串的打击令她几乎要崩溃了。 
“感恩节?为什么感恩呢?为了那个不小心撞了我的粗心司机?还是为那个救了我一命却没能帮我保住孩子的气囊?”珊德拉困惑地想着,不知不觉中来到一团团鲜花面前。 
“我想订花……”珊德拉犹豫着说。 
“是感恩节用的吗?”店员问,“您一定想要那种能传递感激之情的花吧?”
“不!”珊德拉脱口而出,“在过去的五个月里,我没有一件事是顺心的。”
“我知道什么对您最合适了。”店员接过话来说。 
珊德拉大感惊讶。这时,花店的门铃响了起来。“嗨,芭芭拉,我这就去把您订的东西给您拿过来。”店员一边对进来的女士打着招呼,一边让珊德拉在此稍候,然后就走进了里面的一个小工作间里。没过多久,当她再次出来的时候,怀里抱满了一大堆的绿叶、蝴蝶结和一把又长又多刺的玫瑰花枝——那些玫瑰花枝被修得整整齐齐,只是上面一朵花也没有。 
珊德拉狐疑地看着这一切,这不是在开玩笑吧?谁会要没有花的枝子呢!她以为那顾客一定会很生气,然而,她错了。她清楚地听到那个叫芭芭拉的女人向店员道谢。 
“嗯,”珊德拉忍不住开口了,声音变得有点结结巴巴的,“那女士带着她的……嗯……她走了,却没拿花!” 
“是的,”店员说道,“我把花都给剪掉了。那就是我们店里的特别奉献,我把它叫做感恩节的荆棘花束。”
“哦,得了吧,你不是要告诉我居然有人愿意花钱买这玩意吧?”珊德拉不理解地大声说道。 
“3年前,当芭芭拉走进我们花店的时候,感觉就跟你现在一样,认为生活中没有什么值得感恩的。”店员解释道,“当时,她父亲刚刚死于癌症,家族事业也正摇摇欲坠;儿子在吸毒,她自己又正面临一个大手术。我的丈夫也正好是在那一年去世的,”店员继续说道,“我一生当中头一回一个人过感恩节。我没有孩子,没有丈夫,没有家人,也没有钱去旅游。”
“那你怎么办呢?”珊德拉问道。 
“我学会了为生命中的荆棘感恩。”店员沉静地答道,“我过去一直为生活当中美好的事物而感恩,却从没有问过为什么自己会得到那么多的好东西。但是,这次厄运降临的时候,我问了。我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明白,原来黑暗的日子也是非常重要的。” 
正在这时,又有人走了进来,是一个头顶光秃的矮个子胖男人。 
“我太太让我来取我们的感恩节的荆棘花束——12根带刺的长枝!”那个叫菲利的男人一边接过店员从冰箱里取出来的用纸巾包扎好的花枝,一边笑着说。 
“这是给您太太的?”珊德拉难以置信地问道,“如果您不介意的话,我想知道您太太为什么会想要这个东西。” 
“哦,不介意……我很高兴你这么问,”菲利回答道。“四年前,我和我太太差一点儿就离婚了。在结婚四十多年之后,我们的婚姻陷入了僵局。但是现在,我们总算把问题给解决了,我们又和好如初。这儿的店员告诉我,为了让自己牢记在荆棘花束里学到的功课,她总是摆着一瓶子的玫瑰花枝。这正合我意,因此就捎了些回家。”
“我诚挚地向你推荐这一‘特别奉献’!”菲利一边付账,一边对珊德拉说。 
“我实在不知道我能不能够为我生命中的荆棘感恩。”珊德拉对店员说道,“这有点儿……不可思议。”
“嗯,”店员小心翼翼地说,“我的经验告诉我,荆棘能够把玫瑰衬托得更加宝贵。人在遇到麻烦的时候,会更加珍视上帝的慈爱和帮助,我、芭芭拉,还有菲利夫妇,都是这么走过来的。因此,不要恼恨荆棘。” 
眼泪从珊德拉的面颊上滑落,她抛开她的怨恨,哽咽道:“我要买下这样一束带刺的花枝,该付多少钱?”
“不要钱,你只要答应我把你内心的伤口治好就行了。这里所有顾客第一年的特别奉献都是由我免费赠送的。”店员微笑着递给珊德拉一张卡片。 
珊德拉打开卡片,上面写着:我的上帝啊,我曾无数次地为我生命中的玫瑰而感谢你,但却从来没有为我生命中的荆棘而感谢过你。请你教导我关于荆棘的价值,通过我的眼泪,帮助我看到那更加明亮的彩虹…… 
眼泪再一次从珊德拉的脸颊上滑落。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珊德拉遭遇了一场交通事故,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她的丈夫也失去了工作。因此,她到花店买花,想要使自己的心情好起来。 
B.不幸的遭遇使店员懂得了生命中“荆棘”的价值,于是她开始售卖荆棘花束。为招揽生意,她决定第一年向顾客免费赠送。 
C.“荆棘能够把玫瑰衬托得更加宝贵”,这朴实无华的话语,却道出店员对人生的深刻领悟,令人深思。文中类似的语言描写不止一处。
D.尽管店员一直向珊德拉推荐这种感恩节特别奉献的荆棘花束,芭芭拉和菲利夫妇的经历也证明了花束的意义,但珊德拉始终将信将疑。
E.卡片上的“玫瑰”与前文“生活当中美好的事物”遥相呼应,而“荆棘”则象征着生活中遇到的麻烦、挫折、不幸和苦难等等。
【小题2】小说以“感恩节的荆棘花束”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刻画店员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1-11 05:21: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的属相变成风 王玉清
一帆、阿竹很小就寄养在外公家。乡下一座显得破旧的瓦板房,像一只突兀的喜鹊窝守在高高的台阶上。外公像只羽毛蓬乱的灰喜鹊,她俩还只是嫩雏。
瓦板房前,是一条通村公路,外公每天要去扫路。每天天刚亮,瓦板房的木板门咔嗒一声响,一帆就跳下床,摇醒妹妹阿竹,一起飞快地穿衣洗漱吃早饭。一帆和阿竹跟着外公走到大路上,一个扛笤帚,一个拎垃圾袋。
路被风扫过了,这一天干活,一帆和阿竹挺轻松。阿竹说:“人要是变成风就好了,一会儿就将路扫完了。”一帆说:“外公,你扫累了,就变成风吧,呼啦一下子,就把路扫完了。”
外公有些不自在地笑了。
整个村子的屋顶上,只剩外公家,还有烟囱。外公在每年收割季节过后,将别人丢弃的麦秸秆、稻草,翻晒干爽,捆扎成草个子,沿路摆放欣赏一番,就像将军观阵,而后才与一帆、阿竹一起,一路逶迤地搬运草捆至后院,用作燃料。
外公就这脾气,喜欢自己的劳动果实。粮食果蔬,无论田地里种的,园圃里产的,还是树上结的,外公都喜欢拿将出来,显摆显摆。春天的大白萝卜,在场坪上铺个满地;夏天的冬瓜、南瓜,在堂屋里的大桌子底下,一层层高摞着;金秋时节的屋檐下,则挂满了酒红的辣椒、金黄的玉米;到了寒冷的隆冬,厢屋里满堆红红的山芋、沾泥的茨菇。一年四季,外公家里充满粮食的气息、柴草的气息。
每晚,外公坐在灶膛口,用火叉拨火;一帆和阿竹,站在旁边,递柴送草。暖暖的火光中,外公给她们讲起了十二生肖:山野里,虎跑蛇游、鼠兔跳跃;平原上,老牛耕田、马儿奔腾;家园中,鸡鸣犬吠、猪哼羊叫……
下午,阳光和煦。外公照例在家搞结算。一把老旧的大算盘,上面荸荠紫的漆,早已褪去大半,珠子的穿孔两边磨得水光圆亮。外公怎么会有算不完的账目?养路工的报酬,公路站一个季度结算一次;每天的饭菜,米是自家碾的,菜蔬是园圃里出的……①这种呆账,外公从来不算。外公算的,是一本活账。比如今年的年成预估多少,实际收成多少;养一头肥猪开支要多少,出圈收入又是多少;村里今年农田又被征用了多少,粮食产量又少了多少……
外公太爱惜这块土地了,尽管现今它正被鲸吞蚕食。
插秧时节,谁也无法阻止外公,耕田耙地,上水撒粪,拔秧栽秧。再加上扫路,一个老头子做双份的活儿,外公整天忙得连吃饭睡觉的时间都没有了。
一帆与阿竹不可能发现,外公其实就要油尽灯枯了。
这一天,外公巡视秧田水,一帆和阿竹跟在他身后欢快地四处蹿溜。“真像两只小青蛙。”外公自言自语。②她俩就回嘴说:“外公外公,癞蛤蟆!外公外公,癞蛤蟆!”
外公一点也不生气。
外公在小河畔的石码头上,坐下了。外公又不由自主地敲打起右腿来。“外公疼吗?外公疼吗?”两个外孙女怜惜地看着外公。夕阳西下,外公陶醉地倚靠在石头旁,目光渐渐迷幻起来……
人们循着哭喊声找来时,发现外公因为休克,倒在河边,粘了半身水青苔。
外公躺在医院里,姐妹俩前来探望。外公伸出干瘦的手,紧紧握住她们。泪水顺着她俩的脸颊往下淌。外公微笑着,一会儿小田鼠乖乖、一会儿小兔子乖乖地叫,硬是让两个外孙女破涕为笑。
一帆属相是老鼠,外公掐算过了,田内之鼠,五行属涧下水;阿竹属兔,是山林之兔,五行属城头土。外公说过,属相像一个人看不见的巨大气囊,里面装着自个的脾气、爱好、经历,还装着各种花香、草味和泥土的气息,它是一个人随身携带的古老的身份证件。
外公的嗓音低弱下来。外公的属相是马,五行属杨柳木。外公喃喃地说,活了这一辈子,外公累了,不要属马了。外公的属相,就要变成风了,轻轻飘荡的杨柳风……
一帆曾问外公:“十二生肖之中,为什么没有天上飞鸟,没有水中游鱼?”
记得外公这样回答——虽然说龙蛇本事大,有时会到天空或水里,去度度假,可十二生肖,都关注大地,喜爱大地,不避大地上的祸福苦乐。就像在土地上劳作的人们。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外形像只羽毛蓬乱的灰喜鹊,她俩还只是嫩雏”,此句用形象的比喻表明外公的博大胸怀和两个小外孙女的寄养身份。
B.“整个村子的屋顶上,只剩外公家,还有烟囱”,这表明外公家的经济条件是村里最差的,外公没有钱来改善厨房设施。
C.“这种呆账,外公从来不算。外公算的,是一本活账”,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外公对农业生产的关注,对耕地减少的现实的担忧。
D.一帆和阿竹把外公称作“癞哈蟆”,是对外公称她俩为“青蛙”的回应,表现了她俩活泼、淘气的个性,以及亲密、和谐、温馨的祖孙情。
E. 小说充满浓厚的乡土气息,叙述了外公带着两个孙女艰难度日的故事,表明在人间只有亲情最伟大。
【小题2】小说以“你的属相变成风”为题,有什么好处?
【小题3】小说主人公外公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中多次提到“十二生肖”“属相”,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示 众(节选)

鲁 迅

首善之区的西城的一条马路上,这时候什么扰攘也没有。火焰焰的太阳虽然还未直照,但路上的沙土仿佛已是闪烁地生光;酷热满和在空气里面,到处发挥着盛夏的威力。许多狗都拖岀舌头来,连树上的乌老鴉也张着嘴喘气,——但是,自然也有例外的。远处隐隐有两个铜盞相击的声音,使人忆起酸梅汤,依稀感到凉意,可是那懒懒的单调的金屬音的间作,却使那寂靜更其深远了。

只有脚步声,车夫默默地前奔,似乎想赶紧逃出头上的烈日。

“热的包子咧!刚出屉的……。”

十一二岁的胖孩子,细着眼睛,歪了嘴在路旁的店门前叫喊。声音已经嘶嗄了,还带些睡意,如给夏天的长日催眠。

他旁边的破旧桌子上,就有二三十个馒头包子,毫无热气,冷冷地坐着“荷阿!馒头包子咧,热的……。”

像用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他忽然飞在马路的那边了。在电杆旁,和他对面,正向着马路,其时也站定了两个人:一个是淡黄制服的挂刀的面黄肌瘦的巡警,手里牵着绳头,绳的那头就拴在别一个穿蓝布大衫上罩白背心的男人的臂膊上。这男人戴一顶新草帽,帽檐四面下垂,遮住了眼時的一管。但胖孩子身体矮,仰起脸来看时,却正撞見这人的眼睛了。那眼睛也似乎正在看他的脑壳。他连忙顺下眼,去看白背心,只见背心上一行一行地写着些大大小小的什么宇。

刹时间,也就围满了大半圈的看客。待到增加了秃头的老头子之后,空缺已经不多,而立刻又被一个赤膊的紅鼻子胖大汉补满了。这胖子过于横阔,占了两人的地位,所以续到的便只能属在第二层,从前面的两个脖子之间伸进脑袋去。

秃头站在白背心的略略正对面,弯了腰,去研究背心上的文字,终于读起来“嗡,都,哼,八,而,……,”

胖孩子却看见那白背心正研究着这发亮的秃头,他也便跟着去研究,就只见满头光油油的,耳朵左近还有一片灰白色的头发,此外也不见得有怎样新奇。但是后面的一个抱着孩子的老妈子却想乘机挤进来了;秃头怕失了位置,连忙站直,文字虽然还未读完,然而无可奈何,只得另看白背心的脸:草帽檐下丰个鼻子,一张嘴,尖下巴。

又像用了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一个小学生飞奔上来,一手按住了自己头上的雪白的小布帽,向人丛中直钻进去。但他钻到第三——也许是第四层,竟遢见一件不可动摇的伟大的东西了,抬头看时,蓝裤腰上面有一座赤条条的很阔的背脊,背脊上还有汗正在流下来。他知道无可措手,只得顺着裤腰右行,幸而在尽头发见了一条空处,透着光明。他刚刚低头要钻的时候,只听得一声“什么”,那裤腰以下的屁股向右一歪,空处立刻闭塞,光明也同时不见了。

长子弯了腰,要从垂下的草帽檐下去賞识白背心的脸,但不知道为什么忽又站直了。于是他背后的人们又须竭力伸长了脖予;有一个瘦子竟至于连嘴都张得很大,像一条死鲈鱼。

巡警,突然间,将脚一提,大家又愕然,赶紧都看他的脚;然而他又放稳了,于是又看白背心。长子忽又弯了腰,还要从垂下的草帽檐下去窥测,但即刻也就立直,擎起一只手来拚命搔头皮。

空隙间忽而探进一个戴硬草帽的学生模样的头来,将一粒瓜子之类似的东西放在嘴墅,下颚向上一磕,咬开,出去了。这地方就补上了一个漓头油汗而粘着灰土的椭圆脸。

挟洋伞的长子也已经生气,斜下了一边的肩膊,皱眉疾视着肩后的死鲈鱼。大约从这么大的大嘴里呼出来的热气,原也不易招架的,而况又在盛夏。秃头正仰視那电杆上钉着的红牌上的四个白宇,仿佛很觉得有趣。胖大汉和巡警都斜了眼研究着老妈子的钩刀般的鞋尖。

“好!”

什么地方忽有几个人同声喝采。都知遒该有什么事情起来了,一切头便全数回转去。连巡警和他牵着的犯人也都有些摇动了。

“刚出屉的包子咧!荷阿,热的……。”

路对面是胖孩子歪着头,磕睡似的长呼;路上是车夫们默默地前奔,似乎想赶紧逃出头上的烈日。大家都几乎失望了,幸而放出眼光去四处搜索,终于在相距十多家的路上,发见了一辆洋车停放着,一个车夫正在爬起来。

 圆阵立刻散开,都错错落落地走过去。胖大汉走不到一半,就歇在路边的槐树下;长子比秃头和圓脸走得快,接近了。车上的坐客依然坐着,车夫已经完全爬起,但还在摩自己的膝髁。周围有五六个人笑嘻嘻地看他们。

“成么?”车夫要来拉车时,坐客便问。

他只点点头,拉了车就走;大家就惘惘然目送他。起先还知道那一柄是曾经跌倒的车,后来被別的车一混,知不清了。马路上就很清闲,有几只狗伸出了舌头喘气;胖大汉就在槐阴下看那很快地一起一落的狗肚皮。

老妈子抱了孩子从屋檐阴下蹩过去了。胖孩子歪着头,挤细了眼睛,拖长声音,磕睡地叫喊——“热的包子咧!荷阿!……刚出屉的……。”

一九二五年三月一八

【小题1】下列对小说内容与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环境描写烘托出沉闷的生活气氛,表现了人们的无聊,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并有效地推动了情节发展。
B.小说以胖孩子的吆喝声起以吆喝声结,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以胖孩子为主要视角观察众人,折射民众的精神状态
C.小说运用了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正面描写手法,细致生动地刻画了一群无聊好奇、从众的看客形象。
D.小说故事情节简单,人物虽出场较多但活动较为简单,也少有对话,于沉闷单调中给人一种深深的无聊感和压抑感。
【小题2】小说描写了一群“看客”,这群“看客”有怎样共同的性格特点?结合鲁迅有关作品,说说他塑造这群“看客”的意义何在?
【小题3】这篇小说中的人物都无名无姓,请结合文本分析为何如此安排。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

叶莲卡

——献给德·奥斯特罗夫

苏联 叶·明

这是战争的最后一年。我们的部队驻扎在国境线上,离莫斯科很远。

傍晚,我回营房去。我疲倦极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堆积在我的心头。

“让这一切都赶快结束,赶快回到家乡才好。”我思忖着。

在庭院里,一位小女孩迎面向我走来,她身材纤细,梳着两条淡褐色的发辫。

“你好,叔叔。”她说的是陌生的语言,但听起来与俄语很相近。

“你好,小妹妹。”我回答说。

我们走到操场边,坐在一条板凳上。操场上铺着光滑平整的白色石块。黄昏时分,又凉爽,又寂静。山脚下,湖水好像蜷缩成一团,静静地睡着了。

“你叫什么名字呀?”我热情地和这位新交攀谈起来。

“叶莲卡。”她慢条斯理地说起来,同时用十分明亮而又极其严肃的双眼注视着我。

“你几岁啦?”

“六岁半了。你几岁呀?”

“我呀,你看有几岁?”叶莲卡犹疑了片刻,然后很自信地说:“大概,有十六岁吧。”可爱的叶莲卡,这也许是她能数到的最大的数字。我不愿意让她失望,用肯定的口吻回答她:“你说对了。”我们坐在那儿,默不作声。叶莲卡仔细地打量别在我制服上的奖章,并忧伤地轻声说道:“都发黑了。你不常擦它吗?”

“不擦。”

“可以用牙膏擦,也可以用砖灰擦。”

“是的,可以。”我同意她说的话。

我们又默不做声了。“叔叔,你讲个故事给我听好吗?”她要求我。

“从前,有个国王,”我开始讲了,“他很老了,同时,又很凶残。”

“像希特勒一样吗?”

“比希特勒还要凶残。”我一边讲,一边做出凶狠的表情。

“没有比他更凶残的了,”叶莲卡提出抗议,“他是最凶残的人,就是这个希特勒,他把我们都赶出家园,还把我们的爸爸给偷走了。”

叶莲卡不说话了。后来,又悄悄地对我耳语,好像是有什么秘密要跟我讲。

“以前,爸爸还常给我们写信,可现在不写了。是不是他忘了我们的地址了?”

“大概是忘了。”我随声附和道。

我们重又沉默起来。我在痛苦地思索,怎样才能排解叶莲卡这些悲伤的思念,但始终找不到话题。我不知所措,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和孩子说话了。

最后,我问她:“告诉我,叶莲卡,你长大以后想做个什么人?”

她又用十分明亮而又极其严肃的双眼望着我:“叔叔,我要像妈妈那样,长大做个寡妇。”

她说出这个奇怪的字眼之后,自己也笑了。也许,在她看来,寡妇——这是个职业,就像司机,或者看院子的人一样。

我望着叶莲卡,望着她瘦削的双肩,望着她那像溪水一样在背上流淌的明亮的发辫,对自己刚才那瞬间的疲乏,感到无地自容了

(选自《世界经典微型小说》)

【小题1】在文中的最后一段,“我”为什么“感到无地自容”?请联系全文,谈谈理由。
【小题2】小姑娘叶莲卡的妈妈是一个没有出场的人物,但其形象清晰可感,请联系作品,简要分析叶莲卡的妈妈这个形象。
【小题3】文中设置讲故事这一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最初的温暖
男孩小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新衣服,甚至有时连上学的本子也买不起,这时,他就用完了正面用反面。一天,班里来了位新生,是个漂亮的女孩,扎着鲜艳的蝴蝶结,背着一个让全班同学都眼红的书包。
女孩跟他成了同桌。她的文具盒里装满了各种漂亮的笔和橡皮,还有很多崭新的方格本,甚至有精装的笔记本。男孩偷眼看,心里既嫉妒又眼馋。
男孩自尊心很强,怕女孩笑话,本子用完了便不再用反面,也就不记笔记,只靠脑子记。女孩感到奇怪,有一天问他,他说:“会了,不用记了。”女孩好像明白了什么,主动拿出两本本子给他,男孩拒绝了,女孩羞红了脸,几天不和他说话。有一次,班里组织看电影,每人交5分钱,男孩没有钱,就没有报名。女孩高兴得跑到他跟前,说:“明天下午看电影,我替你把钱交了。”男孩气恼地说:“我不去,用不着你给我交。”女孩委屈得哭了,说:“你长大后还我还不行吗?”男孩没有再说话,勉强答应了她。
第二年,女孩的家要搬了,男孩也不知道她要搬的地方在哪个方向,只觉得有一种留恋的感觉,又好像丢了什么东西似的。知道了她走的日期后,那一天他没上学,而是早早地候在一个十字路口——县城开往外地的车辆都要经过这里。终于,一辆大货车开了过来,女孩和她哥哥站在车厢两边的护栏里。女孩看见了他,高兴地向他挥手,男孩想跟她说点什么,跟在后面拼命追,可车速太快,一溜烟就从眼前过去了。
第二天上学,班里一个女同学给男孩送来一个沉甸甸的牛皮纸包,说是他的同桌留给他的。男孩打开,是一摞厚厚的没用过的各式作业本,还有她用过的漂亮的文具盒,里面装满了铅笔,还有一支能抽水的钢笔。笔中间夹着一张字条,上面写着“送给我最好的同桌”。
男孩哭了。他突然觉得,因为嫉妒,他对同桌太不好了,但她没有记恨他。也就是从那天起,他的心知道了什么叫疼痛。
那个文具盒,他一直保存着。有时拿出来看看,眼前会晃动着一对鲜艳的蝴蝶结,一跳一跳……
几十年过去了,男孩读完大学,又读了博士,打拼多年后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阅尽沧桑后,他越来越怀念那个当年跟他同桌的小女孩,于是在报纸上登了寻人启事,寻找那个叫王丽晨的女孩。
电视台的记者闻讯后,邀请他做了一次访谈。面对现场的许多观众,他把掩藏在心底的那段往事说了出来,说到动情处,他几次哽咽,说如果能见一见当年同桌的女孩,他死而无憾了。
主持人问他,“为什么非要见她呢?相见不如想念,保留最初的那份美好,为她祝福,不是很好吗?”
他摇了摇头。
主持人说,“王丽晨现在已经步入中年,也许已经发福,也许过得很不如意,如果这样,你还会执意见她吗?”
他说:“是的,我想当面对她说声谢谢,另外,如果她有什么难处的话,我想尽自己所能帮她一把。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想着她,甚至没有一天忘记过她。小时候,因为贫穷,我看过太多的冷眼,但她给了我最初的温暖,这成了我生命的动力,也让我一直洁身自好。我经常想,如果她也给我冷眼,就像压垮骆驼的最后那根稻草,也许我的人生就会完全改写……”他已经泪光莹莹,“我想看见她还美好地生活着,跟我一样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沐浴着温暖的阳光……”
节目的最后,主持人对观众说:“那好吧,让我们大家一起帮忙,让刘总实现这个多年的心愿。”
几天后,他收到一封信:
“亲爱的刘兵同学,不瞒你说,那天我就坐在观众席上。之所以不见你,并不是因为你太富有,或者我已经老了,而是越纯净越美好的记忆,越经不起现实的打搅。我很赞同主持人的那句话,有些美是只适合放在心里的,就像一坛陈酒,一旦打开味道就淡了。如果你对我心存感激,那就在心里保存那份最初的美好吧。感谢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活在你心里,并希望我能一直这样活下去……”
其实,这封信是那位主持人所写。刘兵所要寻找的王丽晨,是她的妹妹,已经于三年前因病去世……
(1)小说中的刘兵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分析。
(2)倒数第二段交代主人公收到的信,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对于小说结尾一段的设计,有人认为过于哀伤,不利于小说主旨的表达,你是怎么理解的,请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