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科学

题干

为了探究某种淀粉酶的最适宜温度,某同学进行了如图实验操作。请分析回答:

(1)   (实验设计)
步骤 1:取 10 支试管,分为五组。每组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 1mL 某种淀粉酶溶液和 2mL 浓度为 5%的淀粉溶液。
步骤 2:将每组淀粉酶溶液和淀粉溶液混合并振荡。
步骤 3:将装有混合溶液的五支试管(编号 1、2、3、4、5)分别置于 15℃、25℃、35℃、45℃、55℃水浴中。反应过程中,每隔 1 分钟从各支试管中取出一滴反应液,
滴在多孔瓷板上,加 1 滴碘液显色。
①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
②此实验设计存在一个明显的错误,即步骤 2 前应_________保温一段时间后再混合;
③该实验中每组只加入 1mL 某淀粉酶溶液,不能过多,主要是为了避免______。
(2)(实验操作)
纠正该实验错误步骤后,进行正确操作。一段时间后,当第 3 组试管中的反应物与碘液混合物开始呈棕黄色时,各组实验现象如表(“+”表示蓝色程度):
组别
1
2
3
4
5
处理温度/℃
15
25
35
45
55
结果
++
+
棕黄色
+
++
 
①试管中取出的反应物滴加碘液后,呈棕黄色,说明________。
②分析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得出该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在________之间。
③为进一步确定最适宜温度,需要_________(简述后续实验操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None 更新时间:2019-08-11 07:37: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特活泼金属能否将较不活泼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小美、小丽同学做了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

实验一:把一块比绿豆略大的金属钠,放人盛有20 毫升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发现金属钠浮在液面上不停打转,并发出嘶嘶声,烧杯发烫,表层溶液中出现了蓝色絮状沉淀,絮状物慢慢下沉渐渐增多,并没有出现紫红色的铜.正准备整理器材,她们突然发现蓝色沉淀渐渐变黑。
提出问题: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物质?
实验二:搭建分离装置,经过_______________、洗涤、干燥,得到少量的黑色粉末.
查阅资料:常见的黑色不溶于水的固体有:四氧化三铁、二氧化锰、氧化铜、炭粉等.
小丽猜想:黑色固体可能是氧化铜,不可能是四氧化三铁、二氧化锰、炭粉。你认为小丽作出如此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小美猜想:黑色固体可能是氧化铜和铜的混合物。依据是量少而又细小的铜粉杂在氧化铜之间可能看不清。
实验三:为了进一步证实该黑色固体中是否含有铜,她们取少量该粉末放人试管,加人一定量的________________ 溶液,略微加热,发现固体全部消失,从而证实了_____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那么蓝色絮状沉淀怎么变成黑色固体的呢?
查阅资料:
Cu(OH)2的起始分解温度约66 ℃。
实验反思:
至此,谜底全部解开。为确保蓝色沉淀不分解,实验过程中要注意:
(1)控制实验的初始温度;
(2)放入的金属钠需适量;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