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朱成玉
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儿蜡烛,说要和它一起熄灭。我不知道祖母此举有何深意,只知道那个时候经常停电,而一根蜡烛的价钱是5分钱。用5分硬币换来祖母临终前的一段光明,我觉得也算是蛮值当的。
祖母没有活过那根蜡烛,先它一步,咽了气。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酒窝像一朵莲花。她奋力伸出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像菩萨的手,伸到我们中间
祖母去了,电却来了,电灯照亮所有人的忧伤,却再也照不亮祖母的前额。
父亲吹灭了蜡烛,说:“留着这根蜡烛,等出灵的时候,点着它,给你奶奶在那边照个亮儿。那边太黑了。”
那边是哪边?父亲又没去过,怎么就知道那边是黑的?年少的我满是疑惑,可是看着一张张因为悲伤而严肃异常的脸,我又不敢问太多。
父亲似乎看出我的疑惑,接着说:“你奶奶这一辈子苦啊,在晦暗的地方呆得时间太长了。”
祖父和祖母结婚后不久便当了兵,然后杳无音信,祖母一生没有再嫁,独自一人养大父亲和叔叔。因为祖父当的是国民党兵,所以,“文革”的时候,祖母免不了受了很多红卫兵的“声讨”和欺辱。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一言不发,只有无限猛烈的狂风抽打它时,它才勉强挣扎一下。
是的,偶尔她也会喋喋不休地怨恨:“你个傻瓜蛋子,哪怕当个逃兵也好啊,不知道家里有等你的娃儿吗?”
她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都不去。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她就那么执拗地信着,祖父还活着。
那段日子,祖母常常去当铺。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银饰,甚至她最割舍不下的香炉、银制的烟袋锅,都一一典当出去,只为了让她的孩子们不挨饿。为了孩子,她把自己典当得干干净净,空剩一副嶙峋的瘦骨。
老了,本想着该享享清福,却不想又得了重病。
祖母卧床不起,躺在床上,谁都可以推开她的门进去,看她躺在床上的狼狈的样子。尽管在她年轻时,扣个扣子都要避开人的眼睛,更不会像许多女人那样,在人前奶孩子。日子再穷,祖母都不会让她的衣服有一点脏和一丝褶皱。
祖母是个极其干净的人,大家闺秀,年轻时候有洁癖,她的床,别人坐过之后,她都要重新洗一遍。每天会洗好几遍手和脸,爱用香皂。可是她老了,病了,臭气在体内生发。她的所有器官都坏了,功能丧失,大便经常要由父亲和叔叔轮流用手指头抠出来。每当这时候,祖母只能无可奈何地拉被子遮脸。有时候她会像疯子一样发火,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哭。一生的尊严,劈里啪啦全毁了。
最难熬的是夜。一切都停了下来,唯独疼痛,还在漫无边际地爬。
祖母在黑暗中忍着疼痛,她的手紧紧攥着,她的嘴紧紧咬着被子,她不喊叫,她心疼她的儿孙,不想让自己的喊叫惊醒了我们。
祖母在黑暗中,被疼痛戳醒,就那么睁着眼睛,我想,她的脑海中定是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着往日时光,这岁月的皮影戏,终于要演到最后一幕。
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祖母在黑暗里对抗疼痛的方式,竟然是给我们一粒粒地嗑瓜子,早上醒来,她的枕头边儿上堆满了很大的一堆瓜子仁儿。只有早晨,她才能睡一会儿,我们轻手轻脚,从她的枕头边搬走一座山,尽量不弄出一点儿声响来。
想起父亲说的话,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说白了,祖母是一个可以驾驭苦难的人,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
在黑暗里又怎样?那就去做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这是祖母的哲学。
【小题1】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小题2】祖母具有怎样的品德?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小题3】文章以“倾听黑暗的蜡烛”为题有哪些妙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4】文章以“这是祖母的哲学”作为结尾,那么“祖母的哲学”是什么?请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24 11:14: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旅伴
李国文
你走过夜路吗?
没有旅伴,只有你一个人踽踽独行?
那时,你会感到孤独。你会觉得一个人生活在世上,是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与社会隔绝的。人需要人,和人需要阳光、空气一样重要。
假如,这时在你身后的漆黑中,有一星光亮,虽然你会忐忑,谁知后面来的是好人还是歹徒?但你将不会再有孤单的那空荡荡的心悸。真正的被人为地孤独起来,是一种折磨。
我先听到身后有些微弱的动静,回头看到一盏明灭不定的光亮,我能判断,那不是飞舞的流萤。我驻足,转过身去,任那还带着秋阳温暖的河水,漫上来,浸湿我的脚。我等待着,希望有一个旅伴。
在记忆中的那个夜晚,我在一条人烟稀少的丹河河谷里赶路。月明星稀,秋虫啁鸣,凉风飒飒,若不是我那时的政治境遇,那秋夜实在是宜人的。
灯近了些,也许影影绰绰地发现了我,那灯火,便停在原地了,那是若干年前的事了,如今回想起来,当时的辛酸,渐渐地不占很重要的位置。相反,阳光下的山,山阴里的河,河谷间人与人在劳动中的友情,倒似雾似梦的经常在心头泛起。对那些本非善类的鹰犬,当然不是麻木,更不是淡忘。只是岁月悠悠,青春不再,太看重了这些丑类,倒成了对他们的抬爱。还不如在脑海里,多保留一点往日的温馨情爱。
丹河到了柿子红熟的深秋,便清澈平缓地在你身边流过。路就在曲曲弯弯、高高低低的河沿上,是由放羊人走出来的。若顺盘山公路,我将赶不上明天一早的火车。
等我继续赶路向前走去的时候,那并不很亮的松明,迟疑了一会儿,又随着脚步的高低,一跳一跳地走动了。
如果不是厄运袭来的话,我也不会拋妻别子来到这群山深处。当然,我更不会一辆顺路车子都搭不上。那时候,那些鹰犬作践人时,远胜于从河畔草丛里蹿出来的狼。因为狼出现的话,我手中有一根可以防身的木棒。可是对着那些变着办法折磨人的人,我却无能为力。他们挥舞无形的鞭子,把所有人都驱赶得远远地躲开我。
这样,我只能踽踽独行在这河边的小路上。
虽然,我离开山村的时候,有一辆运料的卡车下山,那司机不敢叫我上他的车,我一点也不怪他,他有他的难处。同样,我能体谅隔着帐篷说话人的苦心,他大声地,不知在问谁:“秋后还闹狼吗?”
没有回答。
他又说:“我可夜里听见过狼嚎的。”这分明是在提醒我。
这些人都是我劳动时的伙伴,他们都是些普普通通的工人,只是在那些歹毒的眼睛不狠狠盯着的一会儿,悄悄地说上一句半句。人是感情动物,日久天长,朝夕相处,慢慢地,他们虽然害怕那无形的鞭子所代表的权力,可并不相信那鞭子就是真理。
不知哪位好心朋友,有意识地扔一根白蜡杆在路口,那是一种韧性很强、轻易不断的木棍。我心里谢了,俯身捡了起来,上路了。
夜深露重,茕然独行,不过有了身后这位若即若离的行路人,我不再寂寞,也不担心野兽。尽管那人(我也不知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始终跟我保持距离,不过我已感激不尽了。
过了山,上了公路,不远便是山下的一片平川,那星星点点的灯火闪烁处,就是火车站了。
这时,我发现那辆卡车才开了过来,想不到比我这步行的人还慢,真是太奇怪了。
那位师傅发现我,刹住车,从车窗里探出头来。也许在这里没有了顾忌,他甚至埋怨我:“你啊你啊,我在公路上等了你小半夜,想不到你竟敢抄近道,顺河边走,幸好没出什么事。快上车吧!”
我正想告诉他这一路好歹有个伴时,那些手持松明的人,也跟了上来。在模糊的光影里,我发现至少有三个人。见我往车上爬,他们也停下来。然后,我惊讶地看到,他们立刻调头,顺着来的方向往回走了。那明灭不定的松明,随着他们加快的脚步,轻捷地跳动,愈走愈远。
“谁?”师傅问我。
我不知道是谁。直到今天,我还是不知道那几位好心的旅伴是谁。师傅告诉我,要是只有一个两个人的话,狼敢扑上来的。听到这里,我心里感到一股热,这世界还有这样的温馨!天还未亮,坐在驾驶室里激动不已的我,索性由那滚烫的泪水痛快地流着。
从此,我深信,只要忠诚于自己,忠诚于朋友,哪怕是一条漆黑的夜路,一定会有旅伴与我一路同行,绝不会孤独,也不会寂寞的。
若干年后,我回想起那似雾似梦的情景,仍忍不住要问:那是谁呢?这些怕我被狼吃掉,在默默中送我一路的旅伴,成了一个永远然而温馨的谜。但对美好的世界来说,难道一定需要一个答案吗?美好,不就够了吗?
赶路吧!我总是对自己鞭策着,旅伴在等待着呢!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以“你走过夜路吗?没有旅伴,只有你一个人踽踽独行?”开篇,既巧妙地引出下文“我”在丹河河谷里独行的描写,又引起读者的思考。
B.“他们虽然害怕那无形的鞭子所代表的权力,可并不相信那鞭子就是真理”一句中,“鞭子”比喻那些歹毒的人在非常时期对人们的迫害。
C.“但对美好的世界来说,难道一定需要一个答案吗?美好,不就够了吗?”这些话,意指“我”不再念想当年默默送“我”一路的旅伴到底是谁了。
D.文章以第一人称为主,辅以第二人称。多种人称的使用既丰富了叙事手段,又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使文章亲切,有感染力。
【小题2】文章题目为“旅伴”,请解释“旅伴”在文中的含义。
【小题3】本文是记事散文,但不乏精彩的议论,如文中的画线部分。请分析文中画线部分议论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文本,回答下列小题。

忆刘半农君

鲁迅

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

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半农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但是,这是十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可难说得很。

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投稿之后,由蔡孑民先生或陈独秀先生去请来的,到了之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譬如罢,答王敬轩的双鐄信,“她”字和“牠”字的创造,就都是的。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或杀头的了。然而这曾经是事实。

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但是,要商量袭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好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倘若失了算,那是因为没有算好的缘故。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但他好像到处都这么的乱说,使有些“学者”皱眉。有时候,连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他很勇于写稿,但试去看旧报去,很有几期是没有他的。那些人们批评他的为人,是:浅。

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

但这些背后的批评,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的,他的到法国留学,我疑心大半就为此。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他回来时,我才知道他在外国钞古书,后来也要标点《何典》,我那时还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说了几句老实话,事后,才知道半农颇不高兴了,“驷不及舌”,也没有法子。另外还有一回关于《语丝》的彼此心照的不快活。五六年前,曾在上海的宴会上见过一回面,那时候,我们几乎已经无话可谈了。

近几年,半农渐渐的据了要津,我也渐渐的更将他忘却;但从报章上看见他禁称“蜜斯”之类,却很起了反感:我以为这些事情是不必半农来做的。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长叹。我想,假如见面,而我还以老朋友自居,不给一个“今天天气……哈哈哈”完事,那就也许会弄到冲突的罢。

不过,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感动的。我前年曾到北平,后来有人通知我,半农是要来看我的,有谁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这使我很惭愧,因为我到北平后,实在未曾有过访问半农的心思。

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注)①1928年鲁迅任《语丝》主编期间,选登了一篇读者来信。这封信纠正了刘半农发表在该刊的一篇文章中的一个史实性错误。②指刘半农于1933年到1934年间发表于《论语》《人世间》等刊物的《桐花芝豆堂诗集》和《双凤凰砖斋小品文》等。
【小题1】“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一句中,作者为什么在“古文”前用“弄”字和“烂”字?请从字义与情感两个方面分析。
【小题2】请根据原文概括鲁迅与刘半农之间的关系由亲到疏的原因。
【小题3】联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一句的理解。
【小题4】本文运用了哪些手法表现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汴京的星河
叶文玲
孩提时,我有许多美丽的憧憬,天真的梦。那时,我最喜欢看天上的星河。夏夜仰望那缀满星星的夜空,我会几个小时地坐对发痴,小脑瓜里整个儿盘旋着关于星星月亮的种种神话传说。于是,我总相信月宫里有嫦娥,早晚有一天会从那影影绰绰的桂花树下飘飘走出,而那璀璨的星星呢,一定是那些调皮的小仙女随意抛洒的宝石珠贝。我很想什么时候飞上天去,抓住天幕的一角轻轻一抖,让这些明亮得耀眼的珠宝纷纷飞落下来,穿过云端,落到人间,
傻念头想过万万千,我却从不以为可笑,倒觉得这些记忆,永远像蜜汁一样醇甜。
大概就因为这颗未泯的童心吧,一些别人认为是不算稀奇的事,在我,却总要兴奋得大喊大叫。
现在,我就又想叫喊了:最近,我真的看见了天上落下的星河——那明亮得耀眼的珠宝。
那是在汴京——开封。这个赫赫有名的宋代京都汴梁城,果真又一次牵下了天上的星河,让无数次揣想过《东京梦华录》笔下灯宵月夕的我,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
素享声誉的汴京,果不负人愿。在月华皎皎的元宵节,它再次以花光满路千门如昼的姿颜,呈现了它非同寻常的辉煌。
非是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外来客言辞夸大,我总觉得在汴京看灯会,别有一番意趣,在灯会中看汴京,别有一番别处难以得见的古城神韵和京都风光。
这种新奇有趣的感觉缘何而来?是因了那些盏灯,也因了那看灯的人,也因了那挂灯的街。
先说那街。
汴京的街,古今相映成趣,一片繁荣。路这厢,高高耸立起一幢幢现代化大楼;路那厢,则一色是明清风味的木柱木门木栅,特别是那雕镂朱漆的木窗棂,很能教人想起白话小说中所写的布衣小帽的“市井人家”。甚至连门口那长垂的竹帘一动,你都会蓦然一惊:是要走出一位肩搭长巾鼻头抹了点白粉的“酒保”,还是朱钗满头罗裙曳地的“女娇娃”?
且说那人。
也许正月正是“闲月”吧,不大的汴京城竟拥集了这么多的“闲人”。
紧挨着相国寺的小商品市场,设在一条长而又长的窄巷内,天天人头攒动,熙来攘往,那琳琅满目的小摊和形形色色的顾客,还真像升平鼎盛的北宋“相国寺万姓交易”的盛况呢!那儿,摆着那么多卖各色小吃的食摊,香气四溢,烟雾腾腾,碗盏丁冬,吆声大作。那个素享盛名的“第一楼”,更是整日价顾客盈门,座无虚席。这一切,不也大有向以时令小吃著称天下的汴京城遗风么?但是,我晓得,这盛况,这胜景,前些年是断断没有的,假如没有改革开放的新经济政策带来的繁荣,一向贫寒的豫东农民,能这样衣帽鲜亮亮、脸上油光光地率领举家老小来开封大饱眼福和口福吗?
今年,到开封游逛的人特别多,逛街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来观灯。
再说那灯。
我们抵达之时,虽是正午,却见鼓楼、龙亭这些主要街区,俱已“东风夜放花千树”了。
说也怪,越盼淡月胧明,偏偏日落迟迟,待挨得黄昏近,笑语喧,好心的主人却又劝阻道:此时去观灯,保准你们挨都挨不到跟前!
纵然心急难耐,也只好耐下心来,远远地站在门口,放眼眺望长街,果然是人潮滚滚,黑压压一片。虽未亲临,可是一阵阵传来的欢声笑浪,越发教你心痒痒得如痴如醉了。
好容易等到了“灯火阑珊”时。哦,这话儿也许不算准确,已是灯露生凉月横中天了,兴致浓浓的观灯人,还是一簇簇一队队地蜂拥不绝。
汴京城名不虚传,而汴京人也果有奇术异能!你看那一盏盏巧夺天工的彩灯,真个是收尽了祥云五色荧煌炫转,那千百盏争奇斗俏的灯,一一地当街密密地排列开来,交相辉映,金光四射。近近地看,真是千姿百态,大方光华,直教人眼花缭乱;远远地看,只见高高低低,五颜六色,飞旋流转,闪闪烁烁,道它是银河垂地,一点也不夸张。不信的话,此时你抬头望望中天,平日如练的素月,也悄然失色,端端地消淡了很多光华。
古人观灯,只能欣赏那奇巧百端的扎灯技艺,点的是蜡烛,糊的是绢纸,纵然巧夺天工,也难经风吹雪打;而今的灯,有了科学技术辅佐,自然更加高明。你看那腾跃而起的奔马灯浑身通亮,那纵马奔驰的勇士目光如炬;那能与人对话的机器娃娃灯前趋后仰,憨态可掬;那大书“为民作主”的扇子灯来回穿梭,熠熠生辉。
呵,怪不得,所有的看灯人都不恋恋于那些只有光色,只亮不转的小灯,却把以上那些巨大的,既有传统技巧,又有现代化特色的新鲜有趣的大转灯,密匝匝地围了个水泄不通。
一点不错,尽管灯节是古代传统,但人,毕竟是80年代的人,现代人最仰慕的还是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啊!
兴尽欲归时,在长街的拐角处,却又见到了一幅教我怦然心动的景象——一间小木楼的门窗呀地一声启开,一根长竿软软地伸将出来,竹竿头上,滴溜溜地悬了一盏八角宫灯,那宫灯虽小,款式却玲珑剔透,做工也极精致细巧。一时间,我没看清灯壁上那悠悠旋转的花卉图样,只觉得像飘过去一簇飞花,一团流云……
我看得呆了,循了那挑灯的手望去,恍恍的灯影下,只见是一个穿猩红雪衫的姑娘。许是那衣衫太红,那灯光太朦胧了,我看不清姑娘的眉眼儿,只见她那笑盈盈的脸蛋儿,被身上那件红衫,手中的那盏红灯,映照成了一团艳艳的红云……
那红云,那灯彩,久久地晃在我的眼前,直伴着我进入梦境。
午夜,我果然重温了少年时的梦——我见那闪闪烁烁的星星,却从天河里飞溅下来,变成了“灯雨”,洒落在汴京城……
(本文有删改)
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再写人、后写灯。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北京的树
肖复兴
①老北京以前胡同和大街上没有树,树都在皇家园林、寺庙或私家花园里。北京有了街树,是民国初引进德国槐之后的事情。那之前,除了皇家园林,四合院里也是讲究种树的。如今,到北京来,想看到真正的老树,除了皇家园林或古寺,就要到硕果仅存的老四合院了。
②在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里,还能够看到当年鲁迅先生住的补树书屋前那棵老槐树。那时,鲁迅写东西写累了,常摇着蒲扇到那棵槐树下乘凉,“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晚出的槐蚕又每每冰冷的落在头颈上”(《呐喊》自序)。那棵槐树现在还是虬干苍劲,枝叶参天,起码有一百多岁了。
③在上斜街金井胡同的吴兴会馆里,还能够看到当年沈家本先生住在这里就有的那棵老皂荚树,树皮皴裂如沟壑纵横,枝干遒劲似龙蛇腾空而舞的样子,让人想起沈家本本人,这位清末维新变法中的修律大臣、我国法学的奠基者,他和这棵皂荚树的形象是那样吻合。据说,在整个北京城,这么又粗又老的皂荚树屈指可数。
④尽管山西街如今拆得仅剩下盲肠一段,但甲十三号的荀慧生故居还在。当年,荀慧生买下这座院子,自己特别喜欢种果树。到果子熟了的时候,会分送给梅兰芳等人。唯独那柿子熟透了不摘,一直到数九寒冬,来了客人,用竹梢头从树枝头打下邦邦硬的柿子,请客人带冰碴儿吃下,老北京人管这叫做“喝了蜜”。如今,院子里只剩下两棵树,一棵便是曾经结下无数次“喝了蜜”的柿子树,一棵是枣树。去年秋天,我去那里,大门紧锁,进不去院子,在门外看不见那棵柿子树,只看见枣树的枝条伸出墙头,繁星点点,枣结得挺多的。老街坊告诉我,前两天,刚打过一次枣。
⑤在北京四合院里,好像只有枣树有着这样强烈的生命力。因此,在北京四合院里,枣树是种得最多的树种。小时候我住的四合院里,有三株老枣树,据说是前清时候就有的,别看树龄很老,每年结出的栆依然很多,很甜。所谓青春依旧,在院子里的树木中,大概独属枣树了。我们大院的那三株老枣树,起码活了一百多年,如果不是后来人们住房改造砍掉了它们,起码现在还活着。如今,大院拆迁后建起了崭新的院落,灰瓦红柱绿窗,很漂亮。不过,没有那三株老枣树,院子的沧桑历史感,怎么也找不到了。
⑥在我所见的这些树木中,最难活的是合欢树。记得我读小学时,离我家不远通往长安街的一条大道两侧,种满合欢树,夏天一街茸茸粉花,云彩一般浮动在街的上空,在我的记忆里,是全北京城最漂亮的一条街了。可惜,如今那条街上,已经一株合欢树也没有了。
⑦在离宣武门不远的校场口头条胡同的47号,是我们汇文中学的老学长吴晓铃先生的家。他家的小院里,有两株老合欢树,不知道如今是否还活着。那年,我特意去那里,不是为拜访吴先生,因为吴先生已经仙逝,而是为看那两株合欢树。合欢树长得很高,探出墙外,毛茸茸的花影,斑斑点点地正辉映大门上一副吴先生手书的金文体门联,“弘文世无匹,大器善为师”。那花和这字,如剑鞘相配,相得益彰。
⑧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着了迷一般,像一个胡同串子,到处寻找老院子里硕果仅存的老树。都说树有年轮,树的历史最能见证北京四合院沧桑的历史。树的枝叶花朵和果实,最能见证北京四合院缤纷的生命。尤其是那些已经越来越少的老树,是老四合院的活化石。老院不会说话,老屋不会说话,迎风抖动的满树的树叶会说话呀。记得写过北京四合院专著的邓云乡先生曾经打过这样一个比方,说北京十分春色,四合院的树占去了五分。他还说:“如果没有一树盛开的海棠,榆叶梅,丁香……又如何能显示四合院中无边的春色呢?”
⑨十多年过去了,曾经访过的那么多老树,说老实话,给我印象最深的,还都不是上述的那些树,而是一棵杜梨树。
⑩那是十二年前的夏天,我是在紧靠着前门楼子的湖北会馆里,看到这棵杜梨树的,枝叶参天,高出院墙好多,密密的叶子摇晃着如天空浮起一片浓郁的绿云,春天的时候,它会开满满一树白白的花朵,煞是明亮照眼。虽然,在它四周盖起了好多小厨房,本来轩豁的院子显得很狭窄,但人们还是给它留下了足够宽敞的空间。我知道,人口膨胀,住房困难,好多院子的那些老树,都被无奈地砍掉,盖起了房子。因此,可以看出湖北会馆里的人们没有把这棵杜梨树砍掉,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也是值得尊敬的事情。
⑪那天,很巧,从杜梨树前的一间小屋里,走出来一位老太太。她告诉我,她已经87岁,不到十岁搬进这院子来的时候,种下了这棵杜梨树。也就是说,这棵杜梨树有将近80年的历史了。
⑫那天我对她说您就不盼着拆迁住进楼房里去?起码楼里有空调,这夏天住在这大杂院里,多热呀!她瞥瞥我,对我说:你没住过四合院?然后,她指指那棵杜梨树,又说,哪个四合院里没有树?一棵树有多少树叶?有多少树叶就有多少把扇子。只要有风,每一片树叶都把风给你扇过来了。老太太的这番话,我一直记得,我觉得她说得特别好。住在四合院里,晚上坐在院子里的大树下乘凉,真的是每一片树叶都像是一把扇子,把小凉风给你吹了过来,自然风和空调里制造出来的风是不一样的。
⑬日子过得飞快,十二年过去了。这十二年里,偶尔,我路过那里,每次都忍不住会想起那位老太太。那棵杜梨树已经不在了,我却希望老太太还能健在。如果在,她今年应该是99岁,虚岁就整一百岁了。
(取材于肖复兴《北京的树》)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写老北京树的历史,是为了引出后文对老四合院中老树的描写。
B.作者写老皂荚树,只是因为这棵树枝干虬劲,在整个老北京城屈指可数。
C.第⑨段中吴先生去世后,作者仍去看合欢树,并非树比人重要,而是因为那种缅怀之感。
D.文章第⑫段,作者用比喻和排比手法,写出了自然风胜过空凋风的好处。
E. 中国的文人有为居家或书房写门联的传统,往往是根据书房的特点,或自己志向抱负来写的文中吴晓铃先生写的“弘文世无匹,大器善为师”就是一例。
【小题2】文中第⑧段说:“树的历史最能见证北京四合院沧桑的历史。树的枝叶花朵和果实,最能见证北京四合院缤纷的生命。”请联系全文,简要概括文中的老树都见证了哪些历史和生命?
【小题3】作者说,他印象最深的不是其他树,而是那棵杜梨树?这是为什么?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渔乡石板路
张一芳
海湾上裸露的金色岙滩,和散落在山脊间的黑瓦白墙,再加上阳光在深绿或浅绿的山坡和坳壑间走来窜去剪出的阴面和阳面,连结这些块面的线条,是用无数坚石垒接起来的石板路。蜿蜒、腾挪的脉痕勾勒出一条条白带,牵来扯去纠缠在村舍与村舍、岙滩与岙滩、村舍与岙滩之间,编织起渔乡的风景,连接着渔乡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在数十里海角一隅,原来是亘绵的丘陵,起伏如龙蛰的山峦。说不出是哪年哪月,或许是走出大山的人们惊喜地发现蔚蓝的海,或许是穿风踏浪的渔人终于找到一块系舟的锚地,这一带渔民的祖先在这里搭寮砌舍。东山崖上砌一间石屋,西岙滩边搭一间木楼,只要有一户人家居住,他们就会修一条道路与外面的世界相通。或宽至一鱼竿,或窄至两脚板;或层层叠叠依山拾级,或嶙嶙峋峋面海而下。于是,缕缕炊烟便从这边那边的夕阳中袅袅升起,片片帆影便从这端那端的曙色里缓缓远飏。一处一处渔村,片石垒成尺宽的院墙,质朴而浑实,鳞甲也似;一处一处山岬夹峙的岙口,桅樯耸立,边幅如龙爪的风旗悬着。石板路拉近了期望和收获的距离,连接着安定、和谐和拼搏,渔乡的旧事和新梦就多了。
渔乡的石板路是男子汉的路。它是从莽苍的大山向着大海顽强地伸延,从浩渺的大海缘着山脊执意地攀援,就像无数虬结坚韧的灵魂,将粗拙凝重随片石一起嵌进它所凭赖的土坡或陡崖。只要是渔家的男子汉,或早或晚都得负重行走在这样的道路。他们襟怀如海,禀性如山,后跟稳扎而腿脚富于弹性,转身也似游鱼般,快捷而具张力。他们裸露结成凸包的胸脯和肱头肌,端起脑袋般大小的粗釉海碗,随处站在石板路的这里那里昂天喝酒,一抹嘴就干活去。那是一幅画图啊!数十人排成肩扛大网的队列,和接踵的扛撸掮帆的大汉们,伴着擂响的渔鼓和飘猎的风旗,在这里上上下下来来去去,演绎着暑夏和冬凉。他们也带回大海的馈赠,让石板路弥散着湿漉漉的四季荤腥,大筐小篓、车拉肩扛,通往晒场,通往山那边镇上的鱼市场。你看男子汉,无需看他的脸,他们的脸膛已被海风和太阳吹晒得如鲞皮般粗糙;也无需看他的手,他们扯网拉纲的手往往五指叉开如招风的葵扇;你看他们的脚杆吧,那一根根在颠晃的船上稳扎如塑的脚杆,踩着一块块岩岩岳岳的石板路,如同敲打着渔阳鼙鼓,打奏出渔乡生活厚重浑实的最强音。
我的童年和少年就押在这样的石板路上。我成了众多闯海的男子汉中的一员,穿上栲衣扛着木橹出海,背上印着妻子儿女期待的眼神,也带着满身的鱼腥和浪渍,进门推醒一家大小的梦。在一个风高的雨夜,我提一盏桅灯出海,在海空闪电强光的刹那,我看到从海崖攀爬上来的石板路竟与大山纠缠,顿觉巍峨的山和浩瀚的海有着某种共有的灵性,更觉这些石板路有自身的豪气、执著。它在与我同悲同笑同泣与同歌,它是我生命与事业的依托,是我生存状态的一部分。
后来,人们知道,沿着故乡的石板路,可以走出冷僻和宁静,走出无奈和落后;可以走向更加广阔的海洋、更远的港湾;可以走到公路和铁路,走到外面多彩的世界。有些人在外面闯荡后还是回来了,他们想要改变渔乡的面貌,想在渔乡创出一条新的路子来。
于是渔乡变样了,零乱砌叠的崎岖石板路,改造成宽阔的沥青混凝土路面,走过了花枝招展一路杨柳摆风的俏姑娘,也走来了拎着手提把生意做到西欧或者东南亚的小哥们。零落的村舍矗立成鳞次栉比的高楼,长成了敢和现代都市媲美的新城和小区。一出门就是霓虹照路车行如潮,看远处是跨越海湾的大桥横空出世,石板路上流年久远的恬静和安然,被另样的喧闹和热烈所代替。
石板路上昔日的光辉映着月色,盛满了记忆,石隙罅缝长出的青草开出的小花,宣示着世事人生的另一种韵致和沧桑。偶尔重涉这些石板路,仿佛在重读往昔。
(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开头由远及近第勾勒出渔乡石板路的轮廓,突出明暗交替、动静结合的画面,营造了雄大壮阔的意境,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B.第三段好第四段都写到渔民们的日常生活和独特感受,叙述的对象由群体到个人,这样写旨在深化“我”对石板路难以割舍的情感。
C.当代渔民通过石板路走向“更加广阔的海洋,更远的港湾”,这与先民建路的初衷相一致,反映渔民们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精神。
D.作品细致描写了渔乡的景、人、事,富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同时把渔乡置于变革发展的社会背景中,因而又具有丰富的时代气息。
【小题2】(小题2)请概括文章第三段所写渔乡男子汉的形象特点,并简析作者是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技巧来表现这样的形象的。
【小题3】(小题3)“渔乡石板路”在文中含义丰富,请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