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穿过一条街

陈启文

①一条腿蹲着,一条腿跪着,一个宽厚的被汗水浸湿了的背脊,连同一个身躯,深深地俯向大地,如同某种庄严的朝拜。这是一个人的姿态,也是一条街的开端。

②我说的是长青街,长安的长青街,像长青藤一样从二十多年的岁月里延伸过来。第一次走到这条街上,我突然觉得脚底奇怪地发虚。用两只脚使劲地踏踏地,还是发虚。这并非幻觉,我听见了水声。一条街的历史是一条河流,这不是比喻而是事实,就在我的脚底下,她正带着响声和气流哗哗流淌。

③确切地说,踩在脚底下的是一条很大的水渠,灌溉着属于长安的四万多亩农田。把一条繁华大街直接铺在了一条水渠的上面,设计者居然想出了这样一个绝妙的主意,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同样不可思议的是,不到三十年,长安周边的田野里异常蓬勃地生长出一大片一大片与庄稼无关的事物,生长出工厂,楼宇,街道,公园……长安似乎一夜之间从一个小镇长城了一个现代海滨城市。

④穿过一条街,如果你愿意把头低下来一点,你会看见他。没有人看清过他的脸。我是说那个一条腿蹲着、一条腿跪着的汉子,他一天到晚就这样俯着身,低着头,以这样一种姿势在一条街上一寸一寸地挪动。他不是乞丐,他的两只手从没有向任何人伸出过,而是一次又一次地抓住一样异常坚硬的东西,比划,放下去,又拿起来,比划,再放下去。如果你愿意把头低下来一点,你会看见那双手。那是一双沾满了泥浆和沙石的手,它曾握紧过犁耙,播下过种子,连根拔起过田野里的稗草。现在他一手握着砌刀一手拿着方砖,神情专注。从这条街上铺上第一块方砖开始,他就这样俯着身子,二十多年了,时间在他这里几乎停滞了。

⑤花岗岩的方砖,黑质而自章。一条街因为有了这样的花岗岩而彻底变得像条街。穿过这样一条街,似乎就像穿过伦敦的一条商业街,街道两旁布满了专卖店,咖啡馆,书店,戏院……那里也有铺街人,一条腿蹲着,一条腿跪着,一只手反复地比划着手里的方砖,比划了一阵,觉得累了,便去咖啡店里喝咖啡,闲聊,神侃。你不知道他侗会在咖啡馆里呆多久才会出来。然而,这里是中国,是长安的长青街,铺街人累了,就躺在街边的角落,躺在自己的脏衣服上,一张报纸盖在脸上,睡着了。南方炽热的太阳在他们梦中照着,睡上一会,又在自己的脏衣服上异常清醒地醒来,继续拿起方砖握着砌刀。

⑥这些看上去什么也不想的粗人,算账时脑子异常清醒。当年他在这里铺一块方砖是一分钱,而现在是一毛钱。二十年一代人,现在他有了一个帮手,在他背后,是他儿子。他们在这里多铺一块方砖,就等于给家里的楼房添了一块砖,加了一片瓦。

⑦听见身后儿子的尖叫,他知道儿子的尖叫声中有伤口,有血,但他很少回头去看。花岗岩很坚硬,也很尖锐,一个人在刚刚干这活路时,受伤是常有的事。他不担心儿子的伤口,伤口很快就会痊愈,然后会结出一层一层的老茧。用不了多久,儿子就会懂得的,肌肉承受不了的苦和累,就会转到了骨头上。你在生活中是什么角色,就要承担这个角色给予的一切。

⑧长安没有他们的家,但时间长了,一个铺街人也会有自己的熟人。那个扫地的大嫂,每次扫到这父子俩的身边,都会停下来和他们唠唠家常。过年,回家吗?回家,这是一个异常强烈的念头,但赚钱,是一个更强烈的念头,他只需要咬着牙坚持十天半月,兢能挣到比平时多几倍的工钱。当他把一叠崭新的钞票寄往家里时,觉得咬着牙坚持是值得的。他原本打算在年后回家,但年过完了,这个念头也奇迹般地消失了。这里有太多的活路绊着他走不开。这条街就从他,他们手上一直延伸到远方;他,他们的路也在不断地往前延续。

⑨在长安由一个小镇长成世界工厂的时代,我对长安的想象一度是噪音,泥浆,诱惑,污秽。今天穿过了这条街,我想象中的许多东西,被这街上的另一些东西所置换,花岗岩地面,休闲椅,花坛,还有那一条腿蹲着,一条腿跪着,宽厚的被汗水浸湿了的背脊……这幅身姿俨然成了长安街上移动的雕塑。

⑩穿过这条街,我的脚底不再发虚,踩着一块块坚硬的花岗岩方砖,我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虔诚。

【小题1】分析第①段人物描写的用意。
【小题2】辨析第③段与第④段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小题3】阅读第②段画线句与第⑩段,简析“我”的心理变化。
【小题4】作品塑造了“他”这个形象,请评析这个形象的意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0 04:09: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听雨

季羡林

①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②“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④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顺便说上一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是颇有一点诗意的。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⑤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差别。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⑥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六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决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性。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濛濛。

⑦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

⑧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回到了燕园,收回到了我楼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门前的荷塘内。我最爱的二月兰正在开着花。它们拼命从泥土中挣扎出来它们拼命从泥土中挣扎出来,顶住了干旱,无可奈何地开出了红色的白色的小花,颜色如故,而鲜亮无踪,看了给人以孤苦伶仃的感觉。在荷塘中,冬眠刚醒的荷花,正准备力量向水面冲击。水当然是不缺的。但是,细雨滴在水面上,画成了一个个的小圆圈,方逝方生,方生方逝。这本来是人类中的诗人所欣赏的东西,小荷花看了也高兴起来,劲头更大了,肯定会很快地钻出水面。

⑨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层,收到了这个阳台上,收到了自己的腔子里,头顶上叮当如故,我的心情怡悦有加。但我时时担心,它会突然停下来。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永远也不停。

(1995年4月13日)

(注释)①季羡林:1911年出生于山东临清县。北大教授,著名学者。精通多国语言文字。
【小题1】第③段中“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③中“然而,试试却正相反”的具体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④段中作者说“我虽然自认为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为什么第⑥段却又说“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
【小题4】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自己“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与听雨的喜悦形成了比照。
B.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春雨给燕园的二月兰带来的生机。
C.作者插叙乡下生活的经历,表明了喜欢春雨的缘由,突出了对农民和农村的感情。
D.本文的思路层层展开,由古到今,由近及远,视野开阔。
【小题5】通过合理推断,想象作者家乡下雨时的情景,补充第⑦段中省略的内容。

同类题2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坚持维护基本法权威,香港方能保持长期繁荣稳定

石龙洪

①香港基本法走过的25年风雨历程揭示,坚持维护基本法权威,香港方能长期保持繁荣稳定。

②1984年,中英两国就香港问题签署联合声明,香港回归中国提上日程。但如何回归,资本主义制度如何保持50年不变,“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如何实现,并无具体路线图。

③经过内地与香港各界人士近5年的辛勤努力,基本法方始诞生。中国前领导人邓小平形容它是“具有历史意义和国际意义的法律,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杰作”。正是基本法的颁布使得“一国两制”这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创举“落地”,成为可能。

④1990年4月4日,基本法的颁布标志着香港进入回归过渡期的后半段。从此,香港政治、社会、司法、经济、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的运作,都与基本法规定相衔接,确保了香港1997年顺利回到祖国怀抱。

⑤香港回归标志着“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成为生动现实。此后,香港繁荣稳定的每一天,与基本法的贯彻落实密不可分,其意义和生命力不仅表现在保障香港顺利回归,更重要的是确立了有关香港治理的制度安排,保障香港长期发展和繁荣稳定。

⑥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允许个别地区保留资本主义,实行高度自治,是史无前例的治国理政新课题,其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期。基本法是“一国两制”的具体化、法律化,对落实“一国两制”及保障香港繁荣稳定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它自诞生起就面临着艰巨的挑战。

⑦香港回归近18年的实践证明,基本法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正因有基本法的庇佑,香港得以搭上国家快速发展的列车,克服内部发展中的困难,直面外部金融风暴等挑战,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得以保持和提升,各项社会事业迈上新台阶,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

⑧实践证明,“一国两制”和基本法符合香港实际情况和长远利益。基本法用法律方式保障“一国两制”的实践,港人遵守和捍卫基本法是应有之义,亦是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所在。而香港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曲折说明,坚持按照“一国两制”和基本法办事,香港社会就能稳步发展;背离或违反“一国两制”和基本法,就会走更多的弯路。

⑨当前,香港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面临政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关键抉择。下一步何去何从,不仅关系到香港能否保持长期繁荣稳定,亦攸关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⑩作为香港法治基石,基本法对香港未来发展的作用愈加关键。近期,北京和香港两地密集举办基本法纪念活动,要求基本法“再启蒙”的呼声高涨,在港团体组织纷纷向市民宣介基本法,充分说明香港社会意识到基本法的意义,自觉要求维护基本法的权威,摒弃违背基本法、破坏香港发展进程的行径。

⑪“一国两制”是实现国家利益和香港利益最大化的最佳制度安排,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也承载着曾经饱受磨难的中华民族对国家统一的期待。相信香港市民会发挥好基本法的作用,全面准确贯彻落实基本法,在宪法和基本法的轨道内推进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等各项事业发展。

⑫香港基本法已走过25年历程,回首来路,艰辛备尝,成就辉煌;展望未来,挑战巨大,前途光明。

⑬“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香港社会珍视的法治价值会得到进一步弘扬,香港能够迎艰克难,在宪法和基本法的引领下,书写“一国两制”的新篇章。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①段写香港基本法走过的25年风雨历程揭示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小题2】说说你对第③段“中国前领导人邓小平形容它是‘具有历史意义和国际意义的法律,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杰作’”这一句话的理解。
【小题3】文章第⑩段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近期的事?
【小题4】试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文章最后一段作赏析。

同类题4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麦穰垛儿
雷晓婉
①麦香四溢的乡间五月一过,就场光地净了,麦子已经全部颗粒归仓,大地呈现出成片 的暗黄色,莽莽苍苍。
②在村子周围、溜光四平的打麦场上,陆续起了一堆堆圆圆鼓鼓的麦穰垛,一垛一垛, 散落着,比邻而居,像极了大草原上的亮黄色的蒙古包。
③这些蹲坐在村子周围的麦穰垛,静静默默,爬伏在那儿,像一个思想者,思考着乡村 的过去和未来,在五月的暖风中,幽幽地散发着麦秸秆的干香,这就是乡村的味道,让人闻 之欲醉。
④它们的色泽,因为失去水分,早就由青白变成了金黄,在阳光的照射下,金黄、银白、 暗红等色彩兼而有之,但更多的只是呈现出那种富贵的金黄色。一阵风吹来,麦穰垛上直立 的麦秸秆颤动不已,中空的麦秸秆,有时竟被风儿吹得发出细微口哨的声音,吱吱呜呜,汇 成了一曲欢快的乡村天籁。
站在麦穰垛旁边,闻着干麦秸秆的焦甜清香,听着悦耳的吱呜声,时间仿佛静止了,只有天上的白云在缓缓流动,偶尔可见垛边散落地上的麦穗头儿,见证着曾经有过的热烈的麦收劳动与收获喜悦,充实的情愫在心底盈盈流动。那些悠闲的鸡儿或狗儿,在这圆圆鼓鼓的麦穰垛间,士大夫似的,踱着方步,来回穿梭觅食,鸡鸣狗吠的声音,清晰可闻。
⑥这些守候乡村一生的麦穰垛,在掠过乡村的四季风中,会缓缓地风干、缩小、变实, 成了组成乡村固定风景的一部分。座座或大或小、或高或矮的麦穰垛,像城市里的标志性建 筑,成了乡村风景的坐标代表:那金黄的色彩,圆鼓鼓的形状,无论怎么看,都是现实乡村 生活中的好油画,油画中的极美的乡村田园景光。
⑦这些贡献出粮食的麦秸秆,在以后的岁月里,还会再继续贡献出自己的身体。在农村, 麦穰草,被应用的范围极广。它们可以在农家的土灶里,自我焚烧而化成温暖的灶火,偎舔 着锅底,烧熟农家饭菜而四散飘香,营养农人的身体。或者,在农妇的手里,经过细巧编织, 金黄的麦穰草,就变成了巧夺天工的工艺品,这些倾注农妇一汪柔婉情怀的工艺品,是那么 恰到好处地点缀、美化人们的生活。
⑧在寒冷的冬季,麦穰垛,昂首挺胸,抵挡着西北风的侵犯,阻挡住逼人的寒冷,而把 温暖与舒适,留给村庄里的农人。那些日间倍感闲松的老人,常背靠着麦穰垛,晒着太阳, 拉着闲呱;更有贪恋麦穰垛温暖的人,会在麦穰垛的下部,掏挖一个能容下一人大小的洞儿, 躺在里面,松软、避风、温馨,嗅着麦草的干香,而酣然入睡,一直到夜幕降临。我们这些 孩子们,有时,在做捉迷藏的游戏时,也会躲进事先掏挖好的洞中,让同伴遍寻不到。这个 时候,麦穰垛,就像母亲温暖的怀抱,容纳了所有依靠它的村人。
⑨这些紧靠村子而垛起的麦穰垛,随着流年岁月的侵蚀,慢慢地,就由金黄变成了暗黑 色,而麦秸秆,则干枯发脆,清香尽失,但是,它知道,所有的这一切,都是自己应该历经 的历程,待到来年的芒种时节,接替自己的,将又是座座圆圆鼓鼓、崭崭新新的麦穰垛儿。
【小题1】第①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
【小题2】请概括作者笔下“麦秸秆”“麦穰垛”的作用。
【小题3】请简析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小题4】结合全文,请探究作者寄托在“麦穰垛”里的丰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