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真相
江峰
从我住进病房的那一刻起,对面床上的那对夫妻便一直小声地争吵着,女人想走,男人要留。
听护士讲,女人患的是胶质细胞瘤,脑瘤的一种,致癌率极高。
从他们断断续续的争吵中,一个农村家庭的影子渐渐在我面前清晰起来:女人46岁,有两个孩子,女儿去年刚考上大学,儿子念高一;十二亩地、六头猪、一头牛,是他们全部的家当。
医院的走廊里有一部插磁卡的电话,就安在病房门外三四米远的地方,由于手机的普及,已经鲜有人用了。楼下的小卖部卖电话卡,几乎每个傍晚,男人都要到走廊上给家里打电话。
男人的声音很大,虽然每次他都刻意关上病房的门,可病房里还是听得清清楚楚。
每天,男人都在事无巨细地问儿子,牛和猪是否都喂饱了,院门插了没有,嘱咐儿子别学得太晚影响了第二天上课,最后,千篇一律地以一句“你妈的病没什么大碍,过几天我们就回去了”作为结尾。
女人住进来的第四天,医院安排了开颅手术。那天早晨,女人的病床前多了一男一女,看样子是那女人的哥哥和妹妹。女人握着妹妹的手,眼睛却一刻也不离开男人的脸。
麻醉前,女人突然抓住了男人的胳膊说:“他爸,我要是下不了手术台,用被褥把我埋在房后的林子里就行。咱不办事儿,不花那个冤枉钱,你这回一定要听我的啊!”女人的声音颤抖着,泪,哗哗地淌了下来。
“嗯,你就甭操那心了。”男人说。
晶亮的液体一点点地注入了女人的静脉。随着女人的眼皮渐渐垂下,男人脸上的肌肉一条条地僵硬起来。
护士推走了女人,男人和两个亲戚跟了出去。
只过了一会儿,男人便被妻哥扯了回来。妻哥把男人按在床上,男人坐下,又站了起来,又坐下,一只手不停地捻着床头的被角。
“大哥,你说,淑珍这手术应该没事儿吧?”男人定定地瞅着妻哥,脸上的神情看上去像个无助的孩子。
“医生说了没事就应该没事儿的,放心吧!”妻哥安慰着男人。二十分钟后,男人又出去了,过了一会儿,又被妻哥扯了回来。如此反复了五六次,终于,女人在大家的簇拥下被推了回来。
女人头上缠着雪白的纱布,脸色有些苍白,眼睛微微地闭着,像是睡着了。
手忙脚乱地安排好了女人,男人又出去了,回来时,手里拎了一包东西。一向都是三个馒头几片榨菜便打发了一顿饭的男人,这次破天荒地买回了一兜包子。男人不停地劝妻哥和妻妹多吃点儿,自己却只吃了两个,便端起了水杯。
那个傍晚,不知是忘了还是其他原因,男人没给家里打电话。
晚上,病房里的灯一直亮着。半夜,我起来去厕所,看到男人坐在妻子的床头,像尊雕塑般一动不动地瞅着女人的脸。
第二天上午,女人醒了,虽不能说话,却微笑着瞅着男人。男人高兴地搓着手,跑到楼下买了许多糖,送到了医生办公室,送到了护士台,还给了我和邻床的山西老太太每人一把。
女人看上去精神还不错,摘掉氧气罩的第一天,便又开始闹着回家。男人无奈,只得像哄孩子似的不停地给女人讲各种看来的、听来的新鲜事儿,打发时间。
一切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每天傍晚,男人又开始站到楼道的磁卡电话旁,喋喋不休地嘱咐起了儿子。
还是那么大的嗓门儿,还是那些琐碎的事儿,千篇一律的内容我都能背出来了。
一天晚上,我从水房出来,男人正站在电话旁边大声唠叨着:“牛一天喂两回就行,冬天又不干活儿,饿着点没事儿,猪你可得给我喂好了啊,养足了膘儿,年根儿能卖个好价钱。你妈恢复得挺好,医生说再巩固几天就能出院了……”
男人自顾自地说着,一边的我看得目瞪口呆。那一刻,我惊奇地发现,电话机上,根本没插磁卡!
撂了电话,男人下意识地抬头,看到我脸上错愕的表情。
“嘘——”男人的食指放在嘴边,示意我别出声。
“大哥,这会儿不担心你家的猪和牛了?”我一脸疑惑地瞅着男人,小声问了一句。
“牛和猪早托俺妻哥卖掉凑手术费了!”男人低低地回答,随即冲我做了个鬼脸儿,用手指了指病房的门。
我恍然大悟。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我”住进病房后不久,就了解了“对面那对夫妻”家里的基本情况,说明“我”是一个心思细密、爱管闲事的人。
B.“女人”在“手术前”和“手术后”都吵着要回家,一方面是家里穷心疼钱,一方面是对自己生命的轻视。
C.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特别是在妻子进入手术时“男人”一系列动作的描绘,那种不安、紧张、担心等表现得淋漓尽致。
D.小说层层铺叙故事,娓娓道来,结尾出人意料,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
E.发生在夫妻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反映了人世间平凡、质朴又伟大的爱,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情感的赞颂。
(2)小说中“我”的作用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3)小说在刻画“男人”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4)小说以“真相”做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用这个标题的效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24 02:03: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小叔
路明
我至今记得小叔的模样。
花衬衫,喇叭裤,长长的鬓角像钩子一样紧贴面颊,有时斜背一把吉他,在小镇的青石板路上招摇而过,一不留神溅一脚泥——小叔是出了名的时髦青年,八十年代流行的东西,没有他不玩的。我喜欢和小叔一起玩。小叔告诉我,龙虾喜欢拌了猪血的蚯蚓,甲鱼最爱吃新鲜的猪肝。他咬着一根狗尾巴草,得意洋洋地走在田埂上。我拎着一铅桶的战利品,屁颠颠地跟在他身后,像个快乐的跟屁虫。
龙王庙路家的老幺,我奶奶的心头肉,小镇第一批浪荡子弟,我的小叔。
我爸是镇上另一个异端。作为家中长子,二十出头就长成一副四十岁的模样。恢复高考第一年,我爸考取了师范,是镇上唯一“考上学的”。小叔不像话的时候,我爷爷揍完,我爸接着揍,所以小叔见到我爸有点怕。有几次小叔在我爸那里挨了揍,低眉臊眼的,看见我有点不好意思。过了一会,他悄悄用手肘捅我,阿去钓龙虾?我点点头,像一对难兄难弟。
我爷爷的打算是,让初中毕业的小叔先晃荡两年,等他退休了,小叔顶替他进“国二厂”。我爷爷是八级钳工,老党员,凭一双手做到工人阶级的塔尖。小叔一边往嘴里扒饭,一边嘟囔,我才不去国二厂……我要做生意。我爷爷放下筷子,啪!一记清脆的耳光。咣当一声,饭碗落地,像一个斩钉截铁的句号。我爷爷有充分的理由揍小叔一顿。国二厂的全称是县国营第二碾米厂,响当当的大厂,我爷爷坚信,个体户再有钱,不过是一时风光,国营大厂才是千秋万代的。那个下午,小叔给我钓了好多好多龙虾,一个铅桶装不下,我跑去同学家又借了一个。我喜笑颜开,说够了够了,吃到明天都吃不完了。小叔也笑,露出一口好看的白牙,说再钓几个。
第二天小叔没回家。我奶奶翻床头柜,发现少了一百八十五块钱。
这不是小叔第一次离家出走了。《少林寺》风靡全国的那一年,小叔卷走了家里所有的全国粮票,登上北去的列车,去嵩山少林寺学武。小叔哪吃得了练武的苦,没几天就跑了。等他一路玩回家,奶奶都快急疯了。免不了被爷爷一顿痛打,几天都下不了床。
我爷爷拎一瓶泸州大曲、一条红壳子(牡丹)去了厂长家,一路上反复练习谦卑的表情。用爷爷的话,“老子一辈子没这么低三下四过”。小叔提前进了国二厂,成了电工班的一名学徒工。每天蔫头巴脑地跟着爷爷去上班。就这样安分了一年多,小叔又一次消失了。
十年过去了。国二厂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工资发不出来,工人只上半天班;老街上,显赫一时的供销社拆了,原址建起一座“温州皮鞋城”;电影院关门,新华书店开始卖各种人体摄影集;关于小叔,有了些不好的传言。有说他在煤矿出了事,几十个人全部闷在井下;有说他死于黑帮械斗,尸体趁黑沉入海底。
爷爷想起这个儿子就暴跳如雷,骂完瘫坐在躺椅上,大口大口地喘气。渐渐地我才明白,爷爷的痛骂何尝不是一种自我安慰:情愿他是个孬种,情愿他忘恩负义,而不愿去相信更残酷的结局——小叔已经不在人世了。
或许爷爷觉得,自己已经和命运之神做了笔交易。他妥协了,那么更坏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他不过是假装抱怨这笔交易不公平罢了。爷爷老了,我知道,他已经看不见了。我多想在他耳边说,建国回来了,用一个弥天大谎,换他最后的安心。
可是我没有。
奶奶的手颤抖着,合上了爷爷的眼睛。从此绝口不提小叔。一场葬礼,宣告了两个男人的死亡。
前年除夕,我和爸妈回老家陪奶奶守岁。夜里,我睡在老屋里,点着火盆,压着厚厚的棉被,沉重而安心。
半夜,不知为什么醒了。我走出房间,看见院子的大门开着,零星的烟火,照着一个苍老的背影。
是奶奶。她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像在等一个人。
我知道自己应该蹑手蹑脚地跑出去,拉开大门,在门外弄几个模糊不清的脚印,或者在门闩上放一个红包。第二天早上,奶奶会以为小叔回来过。
可是我没有。
【小题1】小叔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小题2】请简要分析小叔的形象特点。
【小题3】文章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
【小题4】本文回忆小叔的故事,探究其中的情感意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①冯兰瑞老头,坐在厚重的桑木案前,腰板挺直,脖筋绷紧,眼神像锥子似地注视着案子上新捏好的泥活。他手持竹刀,这里抹一抹,那里抹一抹。对这么精巧生动的"武松打虎",你还有什么可以挑剔的?武松左膝镇住大虫的花背,倾全身之力向大虫身上压,右手揪住大虫的耳朵,左手抡拳,那大虫拱起半条身子,悬口吊牙,眼眶眦裂。这会儿冯兰瑞双眉挤在一起,只见他那窄细的瞳仁中有两个香火头般的亮点闪动着,直视自己的这件作品,摇了摇头。片刻之后,他似有所悟,重新拿起床上的竹刀,挑一点紫泥,朝着武松的拳背上三剔两刮,顿时,那拳背上便鼓起几条弯曲的虬筋。于此,冯兰瑞的花白胡子里才露出一丝不易觉察的笑容,放下竹刀,搓着两手,轻轻地从案边站起来。
②孙子冯大刚正好赶集回来。这个矮墩墩的小伙子进了屋,便从大竹篮里提出一瓶通州大曲、一包用荷叶托着的热驴肉。他用手甩了一把流到额上的汗说:"爷爷,这酒这肉你就敞开吃!今儿头一天到集上去开张,你猜怎么着?这宗买卖别提多么快!"
③"怎么个快法呢?"冯兰瑞问。、
④"我刚把‘芮庄泥人冯'的布幌子打出来,篮子里的各色泥人才摆到地摊上,眨眼之间,赶集的人就围了个里外不透风,嗬,五十件泥人一下子就卖个精光。好些人都说,泥人冯的手艺二十多年没见了!"
⑤"哈哈哈哈!"冯兰瑞老头开怀地笑起来。
⑥冯大刚一眼瞄见桑木案上的武松,乐得眼泪都流出来:"爷爷!爷爷!这是怎么摆出来的!我压根儿没见过这么好的泥活!"他拉着爷爷两只粗糙的大手,说:"爷爷,下回赶集,我得把这个也带去"。
⑦"带去吧!"冯兰瑞答应了,"摆到地摊上,先让大伙看个够,收摊时随便卖掉就成。"
⑧"爷!‘武松'难道不肯帮咱一个忙?"冯大刚忙神秘地靠近爷爷的耳朵说:"今儿个,管理市场的胖老刘蹲到地摊旁,捧起这个瞧瞧,抓起那个看看,爱得简直没治!我把‘武松打虎'带到集上送给他,说不定他能让咱把泥活的价往高里提!"
⑨冯兰瑞眼里一闪一闪的亮光熄灭了。他走到桑木案前,用木滞的眼睛盯着孙子冯大刚,张开粗糙的巴掌放到"武松打虎"上面,狠狠向下压去。
【小题1】纵观全文,作者极力描写"武松打虎"的用意是(  )
A.用来表现冯兰瑞精湛的捏泥技艺。
B.含蓄地点明冯大刚"乐得眼泪都流出来"的原因。
C.用来反衬冯兰瑞对不正之风的痛恨。
D.为冯大刚赶集回来的言行作必要的铺垫。
【小题2】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运用了多种手法描写人物,请选出正确的项来(多项选择)(   )
A.肖像描写
B.语言描写
C.行动描写
D.心理描写
E. 环境描写
【小题3】祖孙对话的主要作用是(  )
A.借孙子的话进一步从侧面表现冯兰瑞的捏泥技艺确实非同凡响。
B.巧妙交代冯兰瑞的手艺已被窒息二十多年,如今才获得新生。
C.突出"芮庄泥人冯"的盛名以及人们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D.进一步为冯兰瑞压坏"武松打虎"埋下伏笔。
【小题4】"‘武松'难道不肯帮咱一个忙?"的修辞方法是(   )
A.反问 借代
B.反问 拟人 借代
C.反问 借喻
D.反问 拟人  借喻
【小题5】选择"一闪一闪的亮光熄灭了"这句话照应的前面的话(  )
A.只见他那窄细的瞳仁中有两个香火头般的亮点闪动着。
B.冯兰瑞开怀地笑起来。
C.怎么个快法呢。
D.摆到地摊上,先让大伙看个够,收摊时随便卖掉就成。
【小题6】对结尾处"压"字的妙处分析正确的项是(多项选择)(  )
A."压"字跟"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异曲同工,各尽其妙
B."压"与"狠狠"配合,传神地表现出冯兰瑞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C."压"把冯大刚的梦打破了,这象征着不正之风在刚直不阿的性格面前是只有消灭。
D."压"与开头描写"武松打虎"相映成趣,艺术地塑造了冯兰瑞的高大形象,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E. "压"显示了作者的艺术匠心,既在意料之外,又有情理之中,而且"卒章显其志",确实简洁有力。
【小题7】这篇小说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
【小题8】用一个单句概括冯兰瑞这个人物形象。(不超过30个字 )
【小题9】小说的标题,最恰当的是(   )
A."武松打虎"
B.泥活
C.芮庄泥人冯
D.祖孙二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牧 驴 图
王春迪
送给县令的东西,原封不动地被退了回来。
管家望着眼前花花绿绿的礼盒,眉间愁出了个“川”字。
怎么办呢?新县令上任不久,为人小心谨慎,请吃饭不去,送东西又不要。老街是鲁中南有名的油料集散地,号称油都。本地油商独霸一方,十分排外,靠不上县令这棵大树,还想在老街开油坊?一边凉快去吧!
这时,海爷正吹着口哨,逗笼子里的鸟玩。海爷瞄了一眼被退回来的东西,若无其事地问管家,你在这儿土生土长的,认不认识县令府上的人?
管家说,有是有,还有从小光着腚玩儿到大的呢,可有啥用啊!海爷笑笑,找个靠得住的,改天带来玩玩吧。
两天后,管家竟然带来一个瘸子,瘸子眉毛上还挂着一个山楂般大的瘤子。经过海爷府上那个如诗如画的园子时,被几个俊俏的女眷看到了,她们一边对着瘸子指指点点地嘲笑,一边掩着嘴远远地躲开了。
海爷隔着窗子,看得一清二楚。管家来请海爷时,海爷说,如此相貌,能在县令府上做事,必有过人之处。管家说,老爷好眼力,这瘸子是个人精,建房上梁,种花修草,婚丧嫁娶,风土人情,没有他不懂的。
酒桌上,海爷不停地敬酒,并点名要那几个在园子里笑话瘸子的女眷为瘸子斟酒,瘸子感动不已。酒酣之时,海爷一招呼,下人捧了几个礼盒上来。
交个朋友,不成敬意。海爷说。
瘸子放下酒杯,将礼盒一推,说,既是朋友,事若能办,无须这些玩意儿;若不能办,给我也烫手。
海爷压低声音说,若信得过我,能否带我到县令的府上转转?转转而已。
瘸子笑笑,等我话吧。
海爷起身,将杯子举过眉头,一饮而尽。
三日之后,县令想粉刷府第,就把这事交给了瘸子。瘸子让海爷装扮成短工,偷偷把他带了进去。
海爷回府后,一身墙泥白点,脸没擦,衣没换,便招呼管家,到街上高价收购驴画,甭喊谁收的。
老街人好附庸风雅,无论饭馆荼社客店布庄,都喜好裱些不值钱的字画挂着。
有人高价收购驴画的消息很快传开,大伙纷纷把自家的驴画拿了出来。有的驴画,买时也就几文钱,竟然一下子被人抬高了十倍二十倍。一时间,在老街上轰动不小。
一天,瘸子在县令家的院子里和人高声聊起这事,被县令夫人听到了,夫人问,什么人收的?瘸子若无其事地说,是个痴迷驴画的有钱人,被钱撑的。
夫人心想,县令府上有一幅《牧驴图》,也就是个地摊儿货,放那儿也是放,不如换点钱实在。夫人便找县令商量,县令正忙,手一挥,说,你看着办吧。
夫人不好亲自出面,便让瘸子把《牧驴图》给卖了,瘸子回来后,竟带回一百两银子!夫人拿到银子时,手不住地抖,按都按不住。
白花花的银子拿在手里,夫人想告诉县令,又担心他小心多疑,逼她把银子退回去,所以,起初并没有告诉他。
过了不久,县令发现夫人每天锦衣玉食,花销比以前多出很多,一问,这才知道内情。县令要夫人把钱退回去,可退给谁?何况,银子都花得差不多了。
正当此时,海爷只身前来求见县令。
县令一听是他,很不耐烦,外地来的贩子,还想巴结本官,不见!
海爷没说啥,只是表明,他这次来,是想禀告县令,三日之后,他将请本地文人乡绅到他府上吃驴宴、赏驴画。其中最得意的那幅,就是从他手上用一百两银子买来的《牧驴图》。
县令一听,恍然大悟!原来,那个驴画是他买去的!县令长叹一声,指着夫人的鼻子就骂。
夫人委屈地说,这有啥啊,一个愿买、一个愿卖,犯啥错了?
县令说,区区一幅破驴画,又不是唐伯虎或是李公麟画的,竟卖了一百两银子。他这一吆喝,还有谁不知道?别人怎么想?这不明摆着要坏我名声吗?我刚上任,这事要是添油加醋地传出去,被上头知道了,保不准这顶乌纱帽都要被扯下来。
夫人吓坏了,一个劲地哭。
县令长叹一声,转身对下人道,去,把他请回来。随后又说,算了,备轿,还是我去找他吧。
海爷的全驴宴最终没有办,县令的画也没露头。不过不久,海爷的油坊在老街却热热闹闹地开了起来。
开业那天,县令竟然亲自到场庆贺,与海爷称兄道弟,似老相识一般。这在老街上,还真是头一回。
老街的富商,都觉得这海爷来头不小。此后,海爷油坊的生意日渐红火,商客盈门。久之,县令也成了海爷府上的常客。
而那幅《牧驴图》,被海爷高高地挂在了客厅里,很是显眼。
画里头,有个老头儿,背着手,手上拿着一把草,很悠闲地走在前面。身后,有头驴子紧紧地跟着他,低着头,一脸的温顺。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新县令为人小心谨慎,为官清廉自守,请吃饭不去,送东西不要。如果不是被海爷算计,他是不会收下那一百两银子的厚礼的。
B.小说插叙的老街号称油都、油商排外、老街人好附庸风雅等内容,是故事发生的特定的社会背景,也为相关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C.小说通过对县令夫人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刻画了一个头脑简单、爱慕虚荣又胆小怕事的形象,她是情节发展的一个关键人物。
D.小说选材精当,详略有致,用笔自如。略写了海爷在县令府是如何用心观察人和物、如何定下计策的,设置了悬念,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E.小说构思巧妙,以海爷这样一位外来客商在老街开油坊为主线展开故事,海爷的"送礼"别具一格,掀起了行文的波澜,情节有起有落,张弛有度。
【小题2】小说在刻画海爷这一人物时,突出了海爷这个人物形象的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结尾处才交代《牧驴图》的画面内容,这样写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用不小的篇幅写海爷与瘸子的交往,有人认为喧宾夺主,应该略写,你如何看待?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冯五爷
冯骥才
冯五爷是浙江宁波人。冯家出两种人,一经商,一念书。冯家人聪明,脑袋瓜赛粤人翁伍章雕刻的象牙球,一层套一层,每层一花样。所以冯家人经商的成巨富,念书的当文豪做大官。冯五爷这一辈五男二女,他排行末尾。几位兄长开厂经商,早早的成家立业,站住脚跟。唯独冯五爷在家啃书本。他人长得赛条江鲫,骨细如鱼刺,肉嫩如鱼肚,不是赚钱发财的长相,倒是舞文弄墨的材料。凡他念过的书,你读上句,他背下句,这能耐据说只有宋朝的王安石才有。至于他出口成章,落笔生花,无人不服。都说这一辈冯家的出息都在这五爷身上了。
冯五爷二十五,父母入土,他卖房地、携家带口来到天津卫,为的是投兄靠友,谋一条通天路。
他心气高,可天津卫是商埠,毛笔是用来记帐的,没人看书,自然也没人瞧得起念书的。比方说,地上有黄金也有书本,您捡哪样?别人发财,冯五爷眼热,脑筋一歪,决意下海做买卖。但此道他一窍不通,干哪行呢?
中国人想赚钱,第一个念头便是开饭馆。民以食为天,民为食花钱;一天三顿饭,不吃腿就软,钱都给了饭馆老板。天津的钱又都在商人手里,商界的往来大半在饭桌上。再说,天津产盐,吃菜口重,宁波菜咸,正合口味。他拿定主意,开个宁波风味的馆子,便在闹市里,选址盖房,取名“状元楼”。择个吉日,升匾挂彩,燃鞭放炮,饭馆开张了。冯五爷身穿藏暗花大褂,胸前晃着一条纯金表链,中印分头,满头抹油,地道的老板打扮,站在大厅迎宾迎客,应付八方。念书的人,讲究礼节,谈吐又好,很得人缘。再说,状元楼是天津卫独一家宁波馆,海鱼河虾都是天津人解馋的食品,在宁波厨子手里一做,比活鱼活虾还鲜。故此开张以来,天天坐满堂,然而赚钱并不多。冯五爷纳闷,天天一把把银钱,赛一群群鸟飞进来,都落到哪儿去了?往后再瞧帐,哟,反倒出了赤字!
一日,一个打宁波帮工来的小伙计,抖着胆子告诉他,厨房里的鸡鸭鱼肉,进到客人嘴里的有限,大多给厨子伙计们截墙扔出去,外边有人接应。状元楼有多少钱经得住天天往外扔?
冯五爷盛怒之后,心想自己嘛脑袋,《二十四史》背得滚瓜烂熟,能拿这帮端盘子炒菜的没辙?这就开刀了。除去那个打宁波老家带来的胖厨子没动,其余伙计全轰走,斩草除根换一拨人,还在后院墙头安装电网,以为从此相安无事,可帐上仍是赤字,怎么回事?
又一日,住在状元楼邻近一位婆子,咬耳朵对他说,每天后晌,垃圾车一到,一摇铃铛,打状元楼里抬出的七八个土箱子,只有上边薄薄一层是垃圾,下边全是铁皮罐头、整袋咸鱼、好酒好烟。原来内外勾结,用这法儿把东西弄走。这不等于拿土箱子每天往外抬钱吗?冯五爷赶在一个后晌倒垃圾的时候,上前一查,果然如此。大怒之下,再换一拨人。人是换了,但帐本上的赤字还是没有换掉。
冯五爷不信自己无能。天天到馆子瞪大眼珠,内内外外巡视一番,却看不出半点毛病。文人靠想象过日子,真落到生活的万花筒里,便是“自作聪明真傻瓜”。状元楼就赛破皮球,撒气露风,眼瞅着败落下来。后来饭厅有时只开半边灯了。
冯五爷心里只剩下一点不服。
再一日,身边使唤的小僮对他说,外头风传,状元楼里最大的偷儿不是别人,就是那个打老家带来的胖厨子。据说他偷瘾极大,无日不偷,无时不偷,无物不偷,每晚回家必偷一样东西走,而且偷术极高,绝对查看不出。冯五爷不肯相信,这胖厨子当年给自己父亲做饭,胖厨子的父亲给自己爷爷做饭,他家的根早扎在冯家了。倘若他是贼,谁还会不是贼?
但是,冯五爷究竟干了两年的买卖,看到的假笑比真笑多,听到的假话比真话多,心里也多了一个心眼儿了。当日晚上,状元楼该关灯闭门时候,冯五爷带着小僮到饭馆前厅,搬一把藤椅,撂在通风处,仰面一躺,说是歇凉,实是捉贼。
等了不久,胖厨子封上炉火,打后头厨房出来,正要回家。他光着脑袋一身肉,下边只穿一条大白裤衩,趿拉一双破布鞋,肩上搭一条汗巾,手提一盏纸灯笼。他瞅见老板,并不急着脱身离去,而是站着说话。那模样赛是说:“您就放开眼瞧吧!”
冯五爷嘴里搭讪,一双文人的锐目利眼却上上下下打量他:这光头光身,往哪儿藏掖?破鞋里也塞不了一盒烟呵!灯笼通明雪亮,里头放点嘛也全能照出来。裤衩虽大,但给大厅里来回来去的风一吹,大腿屁股的轮廓都看得清清楚楚,还能有嘛?是不是搭在肩上那条擦汗的手巾里裹着点什么?心刚生疑,不等他说,胖厨子已把汗巾从肩上拿下,甩手扔给小僮,说道:“外边都凉了,我带这条大毛巾做什么,烦你给搭在后院的晾衣绳上吧!”说完辞过冯五爷,手提灯笼,大摇大摆走了。
冯五爷叫小僮打开毛巾,里头嘛也没有,差点冤枉好人。
可是转天,这小僮打听到,胖厨子昨晚使的花活,在那灯笼上。原来插洋蜡的灯座不是木头的,而是拿一块冻肉镟的,这块肉足有二斤沉!可人家居然就在冯五爷眼皮子底下,使灯照着,大模大样提走了,真叫绝了!
冯五爷听罢,三天没说话,第四天就把状元楼关了。有人劝他重返文苑,接着念书,他摇头叹息。念书得信书。他连念书的人能耐还是不念书的人能耐都弄不清,哪还会有念书的心思?
【注】翁伍章嘉庆间广州象牙球雕刻名家。其牙球雕刻极为工巧,世代家传,现已传到其孙翁荣标,而球层已达45层。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作品叙述了冯五爷在天津卫开店的经历。冯五爷因经营不善而导致开店失败的经历,反映了读书人在经商过程中的辛酸与无奈。
B.胖厨子的穿着打扮以及他与冯五爷说话、将汗巾扔给小僮的动作是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但这恰恰暗示了他狡猾好偷的本性。
C.冯五爷从人的本能、天津居民结构、品味习惯等角度考虑,选择开宁波风味的饭馆,说明冯五爷有很强的经商能力。
D.这篇小说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语言活泼幽默,且极具地方特色。文中使用了一些天津方言词语,如“赛”“嘛”“辙”等。
E.冯五爷得知真相后三天没说,是因为胖厨子辜负了他的信任,让冯五爷觉得没有什么人可以靠得住了。
【小题2】作品中的冯五爷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在小说三要素的处理上各有什么特色?请结合文本分别赏析。  
【小题4】作品为什么以冯五爷的沉默与摇头叹息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四世同堂(节选)
在老人生日的前一天,种着他的三亩地的常二爷进城来看他。德胜门已经被敌人封闭,他是由西直门进来的。背着一口袋新小米,他由家里一口气走到祁家。虽然他比祁老人小着十好几岁,可是,当初不知怎么论的,他们彼此竟以兄弟相称。
常二爷每次来访,总是祁家全家人最兴奋的一天。久住在都市里,他们已经忘了大地的真正颜色与功用,及至他们看到常二爷,他们才觉出人与大地的关系,而感到亲切与兴奋。他们愿意听他讲些紧紧与生命相联,最实际、最迫切的问题。听他讲话,就好象吃腻了鸡鸭鱼肉,而嚼一条刚从架上摘下来的、尖端上还顶着黄花的黄瓜,那么清鲜可喜。
听到常二爷的声音,老人从心里笑了出来,急忙地迎到院里。院中的几盆石榴树上挂着的“小罐儿”已经都红了,老人的眼看到那发光的红色,心中忽然一亮;紧跟着,他看到常二爷的大腮帮,花白胡须的脸。他心中的亮光象探照灯照住了飞机那么得意。
“常老二!你可好哇?”
“好噢!大哥好?”常二爷把粮袋放下,作了个通天扯地的大揖。
小顺儿的妈闻风而至,端来洗脸水与茶壶。天佑太太也振作精神,慢慢地走进来。
大家团团围住,看常二爷喝茶,吃面,听他讲说今年的年成和家中大小的困难,都感到新颖有趣。最使他们兴奋的,是他把四大碗面条,一中碗炸酱和两头大蒜,都吃了个干净。吃完,他要了一大碗面汤,几口把它喝干,而后挺了挺腰,说了声:“原汤化原食!”
大家的高兴,可惜,只是个很短的时间的。常二爷在打过几个长而响亮的饱嗝儿以后,说出点使大家面面相觑的话来:“大哥!我来告诉你一声,城外头近来可很不安静!偷坟盗墓的很多!”
“什么?”祁老人惊异的问。
“偷坟盗墓的!大哥你看哪,城里头这些日子怎么样,我不大知道。城外头,干脆没人管事儿啦!你说闹日本鬼子吧,我没看见一个;你说没闹日本鬼子吧,黑天白日的又一劲儿咕咚大炮。打下点粮食来,不敢挑出去卖;不卖吧,又怎么买些针头线脑的呢?近来就更好了,王爷坟和张老公坟全教人家给扒啦,我自己的那几亩旱也不收、涝也不收的冤孽地和那几间东倒西歪痨病腔子的草房,都不算一回事!我就是不放心你的那块坟地!大哥,你托我给照应着坟,我没拿过你一个小铜板,你也没拿我当作看坟的对待。每年春秋两季,我老把坟头拍得圆圆的,多添几锹土;什么话呢,咱们是朋友。那点地的出产,我打了五斗,不能告诉你四斗九升。心眼放正,老天爷看得见!现在,王爷坟都教人家给扒了,万一……”
大家都感到问题的严重,而都想不出办法来。瑞宣只说出一个“亡”字来,就又闭上嘴。他本来要说“亡了国,连死人也得受刑!”可是,说出来既无补于事,又足以增加老人们的忧虑,何苦呢,所以他闭上了嘴。
天佑太太说了话:“二叔你就多分点心吧,谁教咱们是父一辈子一辈的交情呢!”
“就是啊,老二!”祁老人马上也想起话来,“你还得多分分心!”
“那用不着大哥你嘱咐!”常二爷拍着胸膛说:“我能尽心的地方,决不能耍滑!说假话是狗养的!我要交代清楚,到我不能尽心的时候,大哥你可别一口咬定,说我不够朋友!”
常二爷看见祁老人眼中的泪,不敢再说别的,而只好横打鼻梁负起责任:“得啦,大哥!什么也甭再说了,就盼着老天爷不亏负咱们这些老实人吧!”说完,他背着手慢慢往院中走。来到院中,他故意的夸奖那些石榴,好使祁老人把眼泪收回去。祁老人也跟着来到院中,立刻喊瑞丰拿剪子来,给二爷剪下两个石榴,给孩子们带回去。
这时候,天佑太太在屋里低声的叫瑞宣:“老大,你搀我一把儿,我站不起来啦!”
瑞宣赶紧过去搀住了她。“妈!怎么啦?”瑞宣的手碰着了她的,冰凉!扶她卧倒,他呆呆地看着她的瘦小的身躯。他不由得想到:她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死去,而死后还不知哪会儿就被人家掘出来!他是应当在这里守着她呢,还是应当象老三那样去和敌人决斗呢?他决定不了什么。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以时间为顺序,描写祁家人在常二爷拜访时情绪波动的情景,生动地展现了抗战时期沦陷区北平百姓的生存状况。
B.常二爷比祁老人小十多岁,他们彼此竟以兄弟相称,文章以“当初不知怎么论的”相评论,强调这样相称极为反常,不为人们所认可。
C.人物语言个性化,如常二爷“说假话是狗养的”“就盼着老天爷不亏负咱们这些老实人吧”,虽然粗鲁和愚昧,但符合农民身份,真实可信。
D.从人物对话来看,瑞宣是天佑太太的儿子,祁老人的孙子,他是一个有思想的爱国青年,但在犹豫之中,还没有走上反侵略的新生之路。
 
E.常二爷说到的乡下偷坟盗墓的事,对天佑太太打击最大,她担心自己死后也会被人挖起,突然无疾而恙,站不起来,以至需要儿子搀扶。
(2)第三段画线处的景物描写,即“院中的几盆石榴树上挂着的‘小罐儿’都已经红了”一句,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在刻画常二爷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