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阿熳

龚清枫

阿熳是一个现代都市人,像所有都市人一样,阿嫚的活力从清晨睁开眼睛那一刻起就充 斥他的生存空间,快,作为一种时代标志倾注在阿熳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这种生活就阿熳的年龄,阿熳的能力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在公司里阿熳极得上司赏 识,格外的传呼和丰盈的红包让同事们煞是欣羡,私下的忌恨那自是不在话下。在人生的另一重大方面阿熳更是得天独厚。自阿熳参加工作以来,追求他的女子一直络绎不绝,若挨个 儿排起来,怕不有几十米。这不,眼下就有一位漂亮的女子爱阿熳爱得死去活来,声言此生 非阿熳不嫁。

就这样一种事业、美人辉映,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人生至境,阿熳却突然厌嫌起来。阿熳

睡眠中时常做梦,恼人的是他越来越感觉白天仿佛如梦,到后来他几近不能辨别到底何时是 梦,何时是现实。脑子里的“庄周化蝶,蝶化庄周”宛如舞池里摇曳的闪光,高山中飘忽的 云雾,存在又无可捉摸,每当此时,阿熳就深切地感受到躯体和灵魂被飞逝时间吞噬的痛楚。

最先发现阿熳变化的是阿熳的同事和女友。

在同事们的讶异声中阿熳卖掉了摩托车,买了一辆自行车。从此,阿熳说话变得慢慢的,

走路变得慢慢的,连在公司里做事也变得慢慢的。阿熳的应酬少了,阿熳吃方便面、进快餐 店的次数也少了。总之,阿熳的一切都缓慢起来,似乎上帝用慢镜头播放他的生活。阿熳最 惬意的是骑自行车上班,缓缓地蹬着,悠闲地望着,所有的景物都亲切起来。心头的那份自 在抑制不住,冲破身躯的封锁,凭借微笑向四周舒缓地弥漫。开始阿熳的慢有些生硬,显示 着压抑,不过渐渐地阿熳的慢就慢得自然起来。

阿熳上班要经过一条窄巷,从这条窄巷穿行的也多是自行车。阿熳的慢突出了其他人的 快。有人在后面吼:“没吃饱啊!你!”或是有人骑车迎面冲来,嚷道:“闪开!闪开!” 这时阿熳总是把车尽量踩向路边或者干脆停下来让道,脸上是微微的笑。

渐渐地,穿行于窄巷的上班族注意上了阿熳。大家猜想着阿熳遇着了什么样的好事,何 以恁般舒畅、缓慢、大度。几乎所有的人都忌妒他的悠闲又被他的悠闲征服。也是渐渐地, 这条窄巷的车辆组成了两串长长的缓缓的流动的车队。有幸跟随阿熳前后的车主象是感染了 阿熳无形的心绪,都将自行车踩得一下一下的,不慌不忙,巷里的氛围有序而宁静,阿熳的 笑更具魅力。

“阿熳效应”产生以后,阿熳又喜欢上了太极拳和戏曲。每天早晨上班之前,不论风雨, 阿熳都要踱到附近文化宫去行云流水、圆转如意几番,来回的路上就是他哼唱几段戏曲的大 好时光。

对阿熳最先表示不满的是阿熳的女友。阿熳记得女友与他分手时说话简捷迅猛一如以往 的他。第一句,“你不要面子,我还要呢?骑破自行车,要我陪你走路吗?”第二句,“年 纪轻轻又是太极拳,又是戏曲,未老先衰,我可看不惯。”第三句,“是你先变,而不是我。 拜拜!”说完跨上路边等候的摩托车后座风驰电掣而去。

人们寄希望的事情并没有发生,女友的离去,对于阿熳仿佛荷叶上的水珠,风轻轻一掀, 不带丝毫痕迹迅速遁去。阿熳仍是慢慢的阿熳,微笑着,一切都是慢慢的。

同事们对阿熳的变化尽可能作了各方面的推敲评议。同事甲说:“阿熳受到重大打击, 看破世事,心灰意懒,可能最终要削发为僧。”同事乙认为:“阿熳去年出差时顺道去过峨眉山,当是得了高人点化,有了些道行,你看他的言行隐隐萦绕着氤氲之气。”新分配来的 同事试探着问:“阿熳精神是否有问题?”同事丁年龄大一些,一向老成执重,反驳道: “几位脱离现实,胡猜乱测。我看阿熳平时不善言谈,城府极深,其中定有名堂,还是先调 查再说。”

一年下来,同事们终究不知阿熳为何而变。然而上司是不管阿熳变不变的,上司只看阿 熳在公司的价值。阿熳之所以荣升为财务科长,是因为一年来他不仅工作时间没有出过一次 差错,而且几次建议采纳后都为公司创益不少。当然,同事们在忌恨之余、惊奇之后就又有 了新话题,猜想阿熳的人事关或……

阿熳放慢生活节奏后,梦越来越少,现在阿熳已不复有梦。阿熳觉得他的生命好长好长, 他的空间好大好大。

阿熳后来还是快过一次,好象积蓄的所有能量都在那一刻突然迸发。当阿熳从自行车上 飞身而起,把那少年从车轮下扑出来时,飞驰的车轮同时就压过他的腰身。阿熳瞬间觉得车 辆、行人、树木、蓝天、大地,所有喧闹,乃至时间、感觉,一切的一切都好慢好慢。他挺 满足地微微一笑,他的最后一个微笑在自行车倒地声中定格。

慢慢的阿熳匆匆地走了。

那条窄巷中,缓缓而行的自行车队,至今仍是一道动人的风景。

(选自《2000 年度最佳小说》)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鉴赏,最怡当的两项是
A.小说第一段交代了阿熳“现代都市人”的身份及其以“快”为特点的生活方式,“像所有都市人一样”看似闲笔,却突出了阿熳这一形象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B.小说第三段用“庄周化蝶,蝶化庄周”来形容阿熳不辨现实与梦境的状态,暗示阿熳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而这也正是他的生活节奏由快变慢的原因之一。
C.小说中多次描写阿熳的微笑。“微笑”不仅是阿熳的一种表情,反映出他待人接物的态度,也是他内在精神的外化,反映出他的性格修养和心境。
D.人们认为女友的离去会让阿熳痛苦悔悟,但阿熳早就厌嫌女友的庸俗浅薄、务实善变,因此对她的离去并不在意。
E.小说选取骑自行车上班,改变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打太极拳、哼唱戏曲等事情来表现阿熳的“慢生活”,借此倡导了一种环保健康、回归传统的生活方式。
【小题2】为什么阿熳原来在睡眠中时常做梦,而后来不复有梦了?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刻画阿熳这个人物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中多处写周围人对阿熳的态度,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0-21 02:07: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将军的部队
李浩
我越来越多的想到将军了。想到他,就想到他的部队。
将军的部队装在两只巨大的木箱里,我仿佛又看见那两个木箱上面已经斑驳的绿漆,生锈的锁,闻到生锈的气味和木质的淡淡的霉味。
对住在干休所里已经离休的将军来说,每日把箱子从房间里搬出来,打开,然后把刻着名字的一块块木牌从箱子里拿出来,傍晚时再把这些木牌一块块放进去,就是生活的全部核心。直到他去世,这项工作从未有过间断。
他非常缓慢地把其中一块木牌拿出来,看上一会儿,摸了摸,然后放在自己的脚下。一块块木牌排了出去。它们排出了槐树的树阴,排到了阳光的下面,几乎排满了整个院子。那些木牌大约有上千个吧,很多的,把它们全部摆开可得花些时间。将军把两个木箱的木牌全部摆完之后,就站起身来,晃晃自己的脖子、胳膊、腰和腿,然后走到这支部队的前面。
站在这支部队的前面,将军一块块一排排地看过去,然后把目光伸向远方。将军只有站在这支部队前面的时候才像一个将军;其他的时候,他只能算一个老人,有些和善、有些孤独的老人。将军从他的部队的前面走过去,他就又变成一个老人了。他的腰略略地弯下去,然后坐在屋檐下的一把椅子上,向远处眺望。
如果下雨,下雪,将军就会叫我在他的书房里把木箱打开,他把那些木牌一块块拿出来,从某个墙角排到书桌上,然后又排到椅子上,再放在地上。两箱子的木牌摆完,将军就把自己摆出了书房,那些密密麻麻的木牌在房间里那么排着,它们带有一种让人不敢呼吸的肃穆。书房的门敞开着,里面的光线昏暗,那些或高或低的木牌在昏暗中静静地呆着,一言不发。
将军的那种自言自语一片一片地传入我耳朵。
将军说,你去吧。
将军说,我记得你,当然。我记得你的手被冻成了紫色。是左手吧?
将军说,你这小鬼,可得听话呀。
将军说,马也该喂了。
将军说,……
有时将军也和我聊一些和他这支部队相关的陈年旧事,他选取的不是战争而是一些非常微小的细节。譬如某某爱吹笛子,吹得很好,有点行云流水的意思,只要不打仗了停下来休整的时候他就吹。后来在一次战斗中他的右手被炸掉了,笛子也丢了,他很长时间都不吃不喝,闷闷不乐。他被送往后方医院。两个月后将军又偶然地见到某某,他正在吹笛。因为没有右手的帮助,他的笛子吹得很不成调。他对将军说笛子就是原来的笛子,他用了三天才把它找到。譬如一个战士特别能睡,打完一场战斗,将军一发出休息的命令,即使他站着也会马上鼾声如雷。他脚还特别臭。将军说我原本想让他当我的警卫员来着,可我受不了他的臭脚。说到这里时将军的声音很细,并且有种笑意。他笑得有些诡秘,他笑起来的样子让他年轻了很多。
将军还跟我说过逗蛐蛐、抓毒蛇、吃草根一类的小事,说过某某和某某的一点琐事,他很少跟我谈什么战争。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不谈。要知道将军一生戎马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要知道将军在这无数次的战争中很少失败,要知道他现在指挥的这支木牌上的部队,很可能是在战争中牺牲的将士啊。
……
经过近两天的昏迷,将军在那个窗外下着小雨的早晨醒来了。他对医院里的一切都好像有些陌生,甚至是恐惧,他紧紧地抓住了我的手。他的手在颤。他的手很烫。你是叫某某吧?我不知道他叫出的是不是他的那支“部队”中的一个名字。我犹豫了一下,我说不是。那么你是某某?我再次对将军说,不是,我是您的勤务员,我叫某某。
他放开了我的手。他的脸侧向了一边。他手上的力气一点点地消失了。
——你帮我,把箱子,箱子,拿来。
在将军的面前我打开了他的那两个箱子,在他昏迷的时候我早已把箱子给拉到医院里来了,我知道将军少不了它。我把那些木牌依次摆开。将军欠了欠身子,他望着那些原本白色,现在已变成暗灰色的木牌,突然淡淡地笑了:哈,看你这小鬼,真是,真是……
将军的手伸得相当缓慢。他的手指向了排在地上、茶几上的木牌,但我未能看清他手指确切的指向。现在我想,在一个人最后的时间里,他指向了谁,他想到的是谁都不算重要了。
将军带着那种淡淡的笑意,他走了。
那些木牌,燃烧的木牌,在将军的墓前变成了一缕缕的烟。它们升腾的样子就像一支远征的部队,我甚至听见了人喊马嘶,听见脚踩在泥泞中的声音,子弹穿过身体的声音。将军会把他的部队带向哪里呢?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我”是叙述者,又是次要人物,将军和他的部队以及将军的晚年生活都是由“我”来转述的,“我”在小说结构中起重要作用。
B.这篇小说没有表现战争的艰难和惨烈,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主要表现了将军对于他过去部下的零碎回忆,节奏舒缓,富有抒情意味。
C.将军临终前看到“我”带来的两个箱子,笑着说,“哈,看你这小鬼,真是,真是……”,话里包含着将军对我这种善解人意行为的赞许之情。
D.将军“很少跟我谈什么战争”,是因为在战争中失去了无数可爱的生命,战争给他带来太多的痛苦,这表现了他对战争的无声控诉。
【小题2】“将军只有站在这支部队前面的时候才像一个将军……将军从他的部队的前面走过去,他就又变成一个老人了。”对这几句话你怎么理解?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说李浩的小说“尚心尚奇”,请你结合文本,说说这篇小说新奇在哪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猎人与狗
余显斌
茫茫沙漠,蠕动着两个小小黑点:一个是猎人,一个是猎狗。他们被困沙漠,已经整整4天了。
他们有肉干,可是水已经不多了。不大的水囊已经见底,每喝一口,猎人的心中就会有一种绝望悄悄漾起,就像溺水的人,有种窒息的感觉。
这是北方大沙漠,千里纵横,沙砾无边。在这里,生命就如一蚁,随时有被天地捻碎的感觉。想到这儿,猎人禁不住激灵灵打个冷战,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
夕阳慢慢落下,浑圆,血红,十分壮观。可是,猎人已经没有了观看夕阳的兴致,他望着血红的地平线,仿佛听到了魔鬼的叫嚣,听到了死神的狞笑。
他定定地坐着,望着猎狗,在天地之间,小如一蚁。猎狗也定定地坐着,望着他。
夕阳落下,月亮升起,圆满,洁白,这是沙漠里少有的好天气。沙漠上,顿时月光如水。水中,有两粒浮萍:一粒是猎人,一粒是猎狗。他们躺下,挤在一起,相互取暖。不一会儿,一人一狗响起了鼾声,就如水面泛起的一个个水泡。
沙漠很静,被天覆盖着,如洪荒世界,只有几颗星在偷偷窥视着人间。其余的一切都睡熟了。
猎人嘴里打着鼾声,悄悄坐了起来,手腕一翻,亮出一柄匕首。眼光,锥子一般,扎向猎狗。
他想下手,杀了猎狗,就用它的血为饮料,走出沙漠。即使不杀它,它也会渴死。他在心里安慰自己。
他举起匕首,又停下。这是一只有灵性的狗,一次,在雪山上,他晕倒了,是它拖着自己,硬是从死亡边缘将他拖了回来:对它,他下不了手。可是,不杀它,又怎能走出这沙漠呢?再说,今天一天,这狗总望着自己的水囊,很明显,它也感觉到水快没了,也在打水囊的主意。
他不断给自己寻找着下手的理由,终于咬咬牙,再次举起了手。
月光下,猎狗停止了鼾声,眼角滚出两滴泪水,大大的,银钻一样。猎人心头一抖,匕首落在地上。他抱住猎狗,泪流满面。
天,慢慢变亮,一轮烈日又暴晒在沙漠上。他和它,在沙漠上蠕蠕而动,小如两只蚂蚁。终于,他们不动了,都趴在那儿大口大口地喘息着。
水囊中还有一口水,不,小半口。他舍不得喝,不到生命的最后关头,这水,就是希望。
猎狗突然耸耸鼻子,有气无力地叫了两声。见他不动,它跌跌撞撞跑过来。他一惊,心想,狗东西,果然来抢水了。可是,这会儿,他已没有一点儿力气了。
猎狗跑过来并没有抢水,而是撕扯他的衣服。他不动,动不了。他的心中,一股寒气透骨袭髓。这猎狗,看样子和他想的一样,想吃掉他,使自己活下来。他没杀它,看样子,它却准备咬死他。恐惧,灌满了他的双眼。
猎狗并没咬他,扯了一会儿,扯不动他。突然,它叼起水囊,转身跌跌撞撞跑了,跑向沙丘。
“停下!”他喊,声音如丝。
猎狗没停,转身望望他,仍朝沙丘跑去,一跌一撞的,喝醉了酒一般。
“停下,我——开枪啦——”他喊,用尽力气。
猎狗没停,仍在跑着,已上了沙丘顶。“啪”的一声,枪声响起,在空寂的沙漠上久久回荡。猎狗回过头,望着他,叼着水囊缓缓倒下。
击毙猎狗,他鼓起最后一点力气,移动着身子,一寸一寸移向沙丘。好在沙丘不大,他终于爬到沙丘上,顿时呆住了:沙丘后,有一片青草,青草中间,汪着一塘清泉。水塘很小,簸箕大,水面平滑,反射着阳光。
猎狗鼻子灵,嗅着水源了,来拖他,拖不动,就叼走水囊,引他来追。可惜,没引来他,却引来了一颗子弹。
这东西,有灵性呢。他跪下,抱着猎狗,号啕大哭。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中,有两粒浮萍:一粒是猎人,一粒是猎狗。”中“浮萍”运用比喻,写出大沙漠中猎人与狗的渺小和无助。
B.文中第③处的划线句子运用了插叙的手法,写出猎人与狗的亲密关系,表现出狗对猎人的忠诚和深厚情感。
C.小说结尾写猎人嚎啕大哭,这哭声表现出猎人复杂的内心活动,有懊恼、悔恨、庆幸、心疼。
D.小说前半部分写猎人与狗之间在困境中相依为伴,与后半部分猎人与狗之间的关系变化形成对比,这样的反差引人深思,深化了主题。
【小题2】赏析划线①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小题3】分析划线②处的作用。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的一段课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转背不多时,只见林冲走将入店里来,说道:“小二哥!连日好买卖。”李小二慌忙道:“恩人请坐,小二却待正要寻恩人,有些要紧话说”。林冲问道:“甚么要紧的事?”李小二请林冲到里面坐下,说道:“却才有个东京来的尴尬人,在我这里请管营、差拨吃了半日酒。差拨口里呐出‘高太尉’三个字来,小人心下疑惑。又着浑家听了一个时辰,他却交头接耳,说话都不听得。临了,只见差拨口里应道:‘都在我两个身上,好歹要结果了他。’那两个把一包金银递与管营、差拨,又吃了一回酒,各自散了。不知甚么样人。小人心疑,只怕在恩人身上有些妨碍。”林冲道:“那人生得甚么模样?”李小二道:“五短身材,白净面皮,没甚髭须,约有三十余岁。那跟的也不长大,紫棠色面皮。”林冲听了,大吃一惊道:“这三十岁的正是陆虞候。那泼贱贼敢来这里害我!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李小二道:“只要提防他便了;岂不闻古人言:吃饭防噎,走路防跌?”
【小题1】(小题1)回答后面的问题。
(1)“李小二慌忙道”,这“慌忙”的原因是什么?文中有一句话说明了这个原因,把它找出来。
(2)李小二说“小人心疑,只怕在恩人身上有些妨碍”的根据有几条?把它们概括出来。
【小题2】(小题2)下面都是有关李小二的文字,这些地方反映了他怎样的品质?请用四个字的词语加以说明。
① 小二却待正要寻恩人。
② 有些要紧的话说。
③ 差拨口里呐出“高太尉”三个字来,小人心下疑惑。
④ 小人心疑,只怕在恩人身上有些妨碍。
⑤ 李小二道:“只要提防他便了……”。
【小题3】(小题3)“那泼贱贼敢来这里害我”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下面列出四个选项,从中找出一个正确的答案
A.林冲心地善良,又心存幻想,因此没有想到仇敌会如此的歹毒。
B.林冲对仇人远道而来残害他感到大惑不解。
C.林冲觉得沧州远离东京,仇人到这里来害他是不自量力。
D.林冲感到仇人既无赖又凶狠歹毒,因此轻蔑与义愤顿生于心中。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民的名义(节选)
周梅森
广播中一遍遍传来女播音员中英文抱歉的通知,机场上空有雷暴区,为了乘客安全,飞机暂时无法起飞。
侯亮平快步走出候机大厅,寻僻静处一个接一个拨打手机号码。侯亮平忽然发现,外面无风无雨,太平寂静,连穿梭送客的喧闹车声也消失了。雷暴在哪里?哪来的啥雷暴区?他跑出候机大厅的门,仰望夜空。空中虽说阴云密布、月暗星晦,但既看不见闪电,更听不到雷声,飞机不能起飞似乎成了一个谬误!身边恰巧有机场工作人员走过,侯亮平拦住他,提出了心中疑问。这位上了把年纪的老同志意味深长地瞅了他一眼,颇具哲理地说,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云层上面的世界你能看见吗?平静后面往往就藏着雷暴。
侯亮平望着老同志的背影发怔,仿佛听到某种隐喻,这一番话使他浮想联翩……
已经落网的赵德汉的形象适时浮现在眼前,他禁不住又沉浸到了对赵德汉的回忆中。昨天晚上,当此人捧着大海碗吃炸酱面时,老旧的木门“吱呀”一声开了,他代表命运来敲这位贪官的家门了。
赵德汉一脸憨厚相,乍看上去,不太像机关干部,倒像个刚下田回家的老农民。可这位农民沉着冷静,心理素质好,处变不惊。侯亮平一眼看透——这是长期以来大权在握造就的强势状态。当然,也许今天这个场面早在他的预想中,他有心理准备。只是侯亮平没料到,一个被实名举报受贿几千万元的部委项目处长,竟然会住在这鬼地方!
这是一套常见的机关房改房,七十平方米左右,老旧不堪。家具像是赵德汉结婚时置办的,土得掉渣,沙发的边角都磨破了。门口丢着几双破拖鞋,扔到街上都没人拾。卫生间的马桶在漏水,隔上三两秒钟“滴答”一声。厨房里的水龙头也在滴水,但这似乎不是漏水,而是刻意偷水。证据很明显,水龙头下的脸盆里积了半盆不要钱的清水。
侯亮平四处看着,摇头苦笑,这位处长真连寻常百姓都不如。
像是为他的思路做注解,赵德汉咀嚼着自由时光里的最后一碗炸酱面,抱怨说:你们反贪总局抓贪官怎么抓到我这儿来了?哎,有几个贪官住这种地方?七层老楼,连个电梯都没有,要是贪官都这样子,老百姓得放鞭炮庆贺了!他的声音被面条堵在嗓子眼,有些呜呜噜噜的。
是,是,老赵,瞧你多简朴啊,一碗炸酱面就对付一顿晚饭。
赵德汉吃得有滋有味:农民的儿子嘛,好这一口。
侯亮平直咂嘴,声音响亮夸张:哎哟,老赵,你可是处长啊!
赵德汉自嘲:在咱北京,处长算啥?一块砖能砸倒一片处长!
侯亮平表示赞同:这倒也是!不过,那也得看是什么处。你老赵这个处的权力大呀!早就有人说了,给个部长都不换,是不是啊?
赵德汉很严肃:权力大小,还不都是为人民服务吗?权力大就一定腐败吗?我这儿的情况你们也看到了,我劝你们别瞎耽误工夫了!
搜查一无所获。事实证明,的确是耽误工夫。侯亮平冲着赵德汉抱歉一笑:这么说还真搞错了?搞到咱廉政模范家来了?赵德汉挺有幽默感的,及时伸出一只肉滚滚的手告别:侯处长,那就再见吧。
侯亮平也很幽默,一把抓住了赵德汉的手:哎,赵处长,我既来了还真舍不得和你马上就分手哩!咱们去下一个点吧!说罢,从赵家桌上杂物筐里准确地拿出一张白色门卡,插到了赵德汉的上衣口袋里。
赵德汉慌了,忙把门卡往外掏:这……这什么呀这是?
你帝京苑豪宅的门卡啊!请继续配合我们执行公务吧!
赵德汉的幽默感瞬间消失,一下子软软瘫坐到地上……
……凌晨四点,广播里终于传来了好消息,北京上空的雷暴区转移,飞机可以起飞了。侯亮平随着人群拥向登机口,终于松了一口气。
该过去的总要过去,该来的总归要来。北京的雷暴区转移了,只怕H省要电闪雷鸣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主题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两段对于雷暴区的描写,既细致地表现了侯亮平对雷暴的直觉印象与切身感受,又隐喻了反贪行动如同即将到来的雷暴,看似平静却势不可当。
B.本篇小说多处运用细节描写,从正面和侧面描写了一个貌似憨厚老实、生活简朴,实则处变不惊、善于伪装的贪官形象。
C.“侯亮平四处看着,摇头苦笑,这位处长真连寻常百姓都不如”这一段中,“摇头苦笑”体现了侯亮平对赵德汉的同情,“这位处长真连寻常百姓都不如”说明侯亮平被赵德汉的简朴生活作风感动了。
D.在反腐倡廉的时代背景下,这篇小说契合了群众关注反腐的精神诉求,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
【小题2】侯亮平这个人物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的结尾给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分析题 安 勇
老师年纪不大,但是位好老师,不光盯着分数不放,还强调素质教育。他经常在课堂上开展讨论,猜谜语,讲笑话,出一些脑筋急转弯什么的。用老师自己的话说,这样做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老师在书上看到一道分析题,觉得很适合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把题出给了同学们。分析题下面写着“答案见封底”但老师自己也没看答案,他也想锻炼一下自己的发散思维,暗中和同学们比一比。老师还是有些童心的。另外,不看答案,游戏做着会更有意思些。    
分析题是这样的,大雨天,一个走在路上的男人,看见前面有一个女人没带雨具,怀里抱着孩子,胳膊上挎着包,就主动把自己的雨伞借给女人,接过孩子抱在怀里。请问:这个男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最先站起来的是班里的调皮鬼,他成绩不错,但经常搞一些恶作剧。他不直接回答,反问老师:“那个女人长得漂亮吗?”老师愣了愣,没明白他是什么意思。含糊其辞地说:“你就当她漂亮吧!”“因为那个女人长得漂亮,那个男人早就看上了她,却一直找不到机会,所以故意用这个办法套近乎。”
教室里一阵大笑。
数学科代表站起来说:“因为这是那个男人的职业。他借伞、帮女人抱孩子都要收费。前几天下大雨,铁路桥下一片汪洋,就有一个男人靠来回背人挣钱。一次收十块,不讲价。我计算了一下,如果天天下那样的雨,他很快就能成为万元户。”
老师点点头,“同学们回答得都不错,还有没有其他的答案?”
话音刚落,又有一个同学站起来,有些得意地说:“你们可能都忽略了女人胳膊上挎着的那个包,我想,那个男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为了取得女人的信任后抢东西。” 
一个女生站了起来,怯生生地说:“老师那个男人会不会是搞推销的?”老师疑惑不解,用眼神鼓励她说下去。女生接着说:“那个男人是卖伞的,女人用了他的伞,就不得不买了。”
老师等了一会儿,见没有人再站起来,笑笑说:“我也有一个答案。那个男人之所以这么做,因为他是那个女人的丈夫。你们想想有没有道理?”
同学们哄堂大笑,纷纷说老师的答案最巧妙。但也有几个同学不服气,要求老师公布书上的答案。老师不想公布答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踊跃,锻炼思维能力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类问题本来就不应该有什么正确答案。    
这时候,老校长走进了教室。他是被教室里的讨论声引来的。校长先对同学们说:“大家的发言都很好。”然后又对老师说:“不妨公布一下答案,我也想听听书上是怎么说的。”老师找到答案,大声地念道:“不为什么,因为那个男人的名字叫雷锋。他不仅把伞借给女人,最后还把她送回了家。”   
教室里一片大乱同学们纷纷说这不可能,这不现实。调皮鬼喊得最响。他大声说:“那个女人的丈夫呢?如果一个陌生的男人送自己的老婆回家,他会怎么想?”   
校长听到答案后一直沉着脸。最后他抬起手示意同学们静一静,问身边的老师觉得这个答案怎么样。老师低下头,想了想说:“说实话,我也觉得这个答案不太现实,于情于理都说不太通。”    
校长点点头说:“你们大概都不相信,二十年前,我也做过这样的事。不仅仅是我,那时候,很多人都做过如今我们看来不现实的事情。”   
教室里一片寂静,同学们都没有再说话,因为大家看到校长的脸上已经流下了两行泪水。
【小题1】小说中出现了两次学生的“大笑”,有什么作用?
【小题2】小说中回答问题的四位同学具有什么样的共同性格特点?请结合小说具体分析。
【小题3】谈谈你对“分析题”这个文章题目的理解。
【小题4】试分析小说中学生、年轻老师的答案与标准答案出现较大偏差的原因。结尾写了老校长流泪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校长流泪”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