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转场的哈萨克

刘斌立

十月,乌尔达拉克决定辞职了。

父亲三天前的电话,告诉他要转场到冬季牧场去。上百只牲畜,是他们家的全部财产,需要一起完成迁徙,这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父亲已经年迈,需要人去帮他。乌尔达拉克是长子,下面只有一个还在读高中的妹妹,他必须回去。哈萨克族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马背民族。他们为了牲畜的生长,要在春夏秋冬辗转于四个牧场。这些年牧场退化,他们转场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只能夏季一个牧场,冬天迁到一个暖和一点的过冬处。

乌尔达拉克今年七月从乌鲁木齐的大学毕业,好不容易在一家经营医疗器材的公司找到了工作。这已经让很多不得已而回到家乡的同学艳羡了。大学时每到转场,乌尔达拉克都请假回家,帮家里打理异常辛苦的转场。可现在刚刚找到工作,马上请那么长时间的假,领导很难理解,更难同意。

乌尔达拉克和父亲在电话中发生了争吵,他觉得现在转场可以租用汽车,不用像以前那样骑马赶着羊群和骆驼。他说很多同学的家里已经用汽车运输物资和牲畜转场了。可是当父亲听到这些时变得异常生气。老人觉得,一个哈萨克人必须尊重传统,乌尔达拉克作为长子必须继承这些。

回到家已经是三天以后的夜晚,乌尔达拉克只跟母亲和妹妹打了招呼,并没有跟父亲说话。为了转场,工作丢了。父亲那晚安排着第二天的工作,要求乌尔达拉克独自完成拆卸毡房、查看病兽的事。乌尔达拉克回答:“以前都是跟着你做,我自己不会干。”父亲大怒:“哪个哈萨克男人不会做这些就是废物!”乌尔达拉克也不示弱:“我不需要靠做这些来生活。”话音刚落,父亲的马鞭就扫过来。乌尔达拉克流着泪,拿起强光手电,走出了毡房。

第二天清晨,父亲宰了生病的羊煮了肉。乌尔达拉克在母亲的协助下拆卸了毡房。

迁徙开始了,女人负责孩子和家当,男人要驱赶并追回跑丢的牲畜。当有大卡车拉着其他转场的人家从他们的身边开过时,父亲则用嘲讽的口气问候车上的族人。乌尔达拉克不多言语,只是在父亲的指挥下扬鞭策马。

五天的迁徙终于完成了。父亲搭建毡房,母亲煮奶茶准备吃食。乌尔达拉克准备宰杀体弱不能过冬的牲畜,用于狂欢、聚会。转场完成,人们都会聚在一起喝酒庆祝。

狂欢那晚,乌尔达拉克独自走出了毡房。刚才他听到父亲跟族人讲,他不想让女儿高中毕业就回家出嫁,他希望女儿也考上大学到城市里去。乌尔达拉克嘴角嘲讽地抽了一下,心想:“考上大学又有什么用,找到工作不是还得回来转场吗?”

秋夜,乌尔达拉克感觉到孤独、无助。工作已经辞了,父亲难道是真要让他回家放羊吗?“你知道我为什么给你取名乌尔达拉克吗?”父亲突然出现在他的身后,扔给他一件羊皮背心,“乌尔达拉克在哈萨克语中的意思就是孤独的人。哈萨克在草原上已经越来越孤独,牧场快养不活我们了。”

父亲坐在一块石头上,示意乌尔达拉克也坐下。“这是我们家最后一次转场,明年春天,我和你母亲就要去定居点了。政府在县城旁边修了很多房子,免费给我们住。你明天就回城做个城里人吧,你妹妹要是考上大学,让她也去。”父亲说着话,点了根烟。寒冷的空气中,白烟缭绕着特别显眼。

他并没有看到乌尔达拉克脸上的意外,继续说道:“我只是想你回来跟我学会如何转场,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了。我老了,草场一年不如一年,在马背上的日子要结束了。我只想我唯一的儿子,虽然进了城,但还是哈萨克,他应该知道怎么在马背上过日子。”

那晚,乌尔达拉克喝了很多酒,第二天独自回城了。回城的路上,他看到了很多定居点的房子星罗棋布在城市的边缘。他想,那里真的是哈萨克的归宿吗?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3年第24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哈萨克族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马背民族”意思是说牧民们为了牲畜的生长,一年四季总是要辗转不同的牧场。
B.本小说的一大特点是善于综合运用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来刻画“父亲”这个人物形象。
C.“乌尔达拉克嘴角嘲讽地抽了一下”这个细节表明了儿子认为父亲所说与所做自相矛盾,表达内心对父亲的不满。
D.乌尔达拉克对父亲让他回家转场这件事经历了不情愿—顶撞—无助—意外—理解的心理过程。
E.小说写了乌尔达拉克家最后的一次转场,说明哈萨克民族已经结束了马背上的日子。
【小题2】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第二到第四自然段在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结尾写乌尔达拉克在回城的路上,看到了很多定居点的房子星罗棋布在城市的边缘时,想到“那里真的是哈萨克的归宿吗”?就这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并说说你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1-23 10:17: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萧红
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手:蓝的,黑的,又好像紫的;从指甲一直变色到手腕以上。
我们叫她“怪物”。 教师点名时每次一喊到王亚明,她都起来,把两只青黑手垂得很直,肩头落下去,面向着棚顶说:“到,到,到。”
全班的同学都在笑。可是王亚明却安然的坐下去,青黑色的手开始翻转着书页。
数学课上,她读起算题来也和读文章一样;午餐的桌上,那青黑色的手已经抓到了馒头,她还想着地理课本;夜里她躲在厕所里边读书,天将明的时候,她就坐在楼梯口。她的眼睛爬满着红丝条;贪婪,把持,和那青黑色的手一样在争取她不能满足的愿望。
校长已说过她几次:“你的手,就洗不净了吗?操场上竖起来的几百条手臂都是白的,就是你,特别呀!
真特别。”女校长用她贫血的和化石一般透明的手指去触动王亚明的青黑色手,好像是害怕,微微有点抑止着呼吸,就如同让她去接触黑色的已经死掉的鸟类似的。“学校的墙很低,春天里散步的外国人又多,他们常常停在墙外看的。等你的手褪掉颜色再上早操吧!”
大风在窗外倒拔着杨树的那天,她背向着教室,也背向着我们,对着窗外的大风哭了,她用那已经开始在褪着色的青黑色的手捧着眼泪。这一次,好像风声都停止了,她还没有停止。
宿舍搬家的那天,我似乎已经睡着了,但能听到隔壁在吵叫着:“我不要她,我不和她并床……”“我也不和她并床。”
我再细听,就什么也听不清了,只听到嗡嗡的笑声和绞成一团的吵嚷。夜里我偶然起来到过道去喝了一次水。长椅上睡着一个人,立刻就被我认出来,那是王亚明。两只青黑手遮着脸孔。我想她一定又是借着过道的灯光在夜里读书,可是她的旁边也没有什么书本,包袱和一些零碎就在地板上围绕着她。
我看着墙上的影子,那影子印在墙上也和头发一样颜色。 
“惯了,就是地板也一样睡,念书是要紧的……爹爹可是说啦!三年毕业,再多半年,他也不能供给我学费……这英国话,我的舌头可真转不过弯来。”
她读书的样子完全和刚来的时候不一样,那喉咙渐渐窄小了似的,只是喃喃着,并且那两边摇动的肩头也显着紧缩和偏狭,背脊已经弓了起来。
我读着小说,很小的声音读着,怕是搅扰了她。我读的是《屠场》中女工马利亚昏倒在雪地上的那段。王亚明站在我的背后,我一点也不知道。
“你有什么看过的书,也借给我一本……”我就把《屠场》放在她的手上,因为我已经读过了。
一天,我听到床头上有沙沙的声音,我仰过头去,在月光下我看到了是王亚明的青黑手,并且把我借给她的那本书放在我的旁边。
我问她:“看得有趣吗?”
她并不回答我,头发也像在抖着似的,用着那和头发一样颜色的手横在脸上。 “马利亚,真像有这个人一样,……那医生知道她是没有钱的人,就不给她看病……呵呵!”她笑了,借着笑的抖动眼泪才滚落下来:“我也去请过医生,我母亲生病的时候,他先向我要马车钱,我说钱在家里,先坐车来吧!人要不行了……他站在院心问我:‘你家是干什么的?’不知为什么,一告诉他是开‘染缸房’的,他就拉开门进屋去了……姐姐定亲的那年,她的婆婆从乡下来住在我们家里,一看到姐姐她就说:‘唉牙!那杀人的手!’从这起,爹爹就不许某个人专染红的。我的手是黑的,细看才带点紫色,那两个妹妹也都和我一样。”
“你的妹妹没有读书?”
“没有,我将来教她们,可是我也不知道我读得好不好,读不好连妹妹都对不起……他们在家吃咸盐的钱都给我拿来啦……我哪能不用心念书,我哪能?”她又去摸触那本书。
我看着地板上的花纹,我想她的眼泪比我的同情高贵得多。
还不到放寒假时,一天的早晨,王亚明整理着手提箱和零碎,没有人和她告别。
“我的父亲还没有来,多学一点钟是一点钟……”
这最后的每一点钟都使她流着汗,在英文课上她忙着用小册子记下来黑板上所有的生字,连教师随手写的她也记了下来。地理课上她又费着力气模仿着黑板上教师画的地图,……好像所有这最末一天经过她的思想都重要起来,都必得留下一个痕迹。
下课,我看了她的小册子,那完全记错了:英文字母,有的脱落一个,有的她多加上一个……她的心情已经慌乱了。
太阳停在颤抖的挂着雪的树枝上面,鸟雀刚出巢的时候,她的父亲来了。他用围着脖子的白毛巾掳去胡须上的冰溜:
“你落了榜吗?你……”冰溜在楼梯上溶成小小的水珠。
“没有,还没考试,校长告诉我,说我不用考啦,不能及格的……”
她的父亲站在楼梯口,腰间挂着的白手巾动也不动。
“再来,把书回家好好读读再来。呵……呵。”不知道她向谁在说着。
那被朝阳拖得细长的影子,跳动着在人的前面先爬上了木栅门。从窗子看去,人也好像和影子一般轻浮,他们就向着远方,向着迷漫着朝阳的方向走去。雪地好像碎玻璃似的,越远那闪光就越刚强,刺痛了我的眼睛。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校长严厉地训诫王亚明,不允许她出操,是因为她认为王亚明不讲卫生,一双青黑色的手有碍观瞻,破坏了学校形象。
B.小说叙述了一位来自底层家庭的女孩进入学校就读期间遭遇种种歧视、嘲讽的故事,取材小却意味深远,带有鲜明的进步色彩。
C.小说擅长通过细节展示人物心理。“冰溜在楼梯上融成小小的水珠”“腰间挂着的白毛巾动也不动”暗示了父亲得知王亚明被劝退的消息后恨铁不成钢的失望、愤怒。
D.“我也不和她并床。”同学对王亚明的排斥让王亚明在学校陷入了被孤立的处境,而这种排斥和孤立,与校长的看法和行为是有关系的。
E.小说结尾的描写意味深长,“雪地好像碎玻璃似的”,发出刚强的闪光,刺痛了“我”的眼睛,也沉重地向读者发出心灵的质询,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愧疚之情。
【小题2】小说以“我”的视角叙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概括作品中王亚明这一形象的特点,并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以“手”为题,意味深长。请结合全文,分析这一意象在文中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南 方

豪·路·博尔赫斯

①胡安·达尔曼,是科尔多瓦街市立图书馆的秘书,自认为是土生土长的阿根廷人。他的祖父是福音会的牧师,他的外祖父是被长矛刺死的作战步兵,在两个格格不入的家世之间,达尔曼选择了浪漫主义死亡的家世。达尔曼省吃俭用,勉强保住南方的一个庄园,那处产业原是外祖父家族的,他经常回忆的是那些香桉树和那幢已经泛白的红色房子。也许是琐碎的事务,也许是懒散,将他一直羁留在城市。年复一年,他满足于以抽象的观念占有这个庄园,确信他在平原的家在等他归去。

②一天下午,达尔曼买到威尔版的《一千零一夜》,他迫不及待地想看看,便匆匆走上楼梯,却不想谁油漆了窗子,忘了关上,害他划破了头。高烧把他折磨得死去活来,《一千零一夜》里的插图在他恶梦中频频出现。大夫把他送到厄瓜多尔街的一家疗养院拍X光片,他坚强地忍受了那些极其痛苦的治疗,但是当大夫告诉他,败血症几乎让他送命时,达尔曼为自己的命运感到悲哀,失声哭了。过了不久,他开始好转,医生说很快就可以去庄园休养。难以置信的是,那天居然来到。

③达尔曼踏上了去南方的火车。列车启动后,他取出《一千零一夜》的第一册,这部书同他不幸的遭遇密切相连,他带这部书出门就是要表明不幸已经勾销,是对被挫败的邪恶力量一次暗自得意的挑战。明天早晨我就在庄园里醒来了,他想道,他有一身而为二人的感觉:一个人是秋日在祖国的大地上行进,另一个给关在疗养院里,忍受着有条不紊的摆布。

④列车吃力地停住了,没有停在惯常的车站,而是停在达尔曼几乎不认识的稍前面的一个车站,周围几乎是一片荒野,站长告诉他远处的一家铺子里也许能找到一辆车。

⑤达尔曼步行前去杂货铺,太阳的余辉把深切阒静的平原映照得更辉煌。店主说可以送他,为了消磨等车的时光,达尔曼决定在这里吃晚饭。 一张桌子旁有几个雇工又吃又喝,闹闹嚷嚷;一个非常老的男人背靠柜台蹲在地下,达尔曼兴致勃勃地打量着他,心想像这样的高乔人除了南方之外,别的地方很难见到了。

⑥达尔曼在靠窗的一张桌子旁坐下,就着菜喝了几杯红葡萄酒,突然觉得脸上有什么东西擦过,是一个用面包心搓成的小球,显然是有人故意朝他扔的。另一张桌子旁的人仿佛并没有注意他。达尔曼有点纳闷,当它什么也没有发生,打开《一千零一夜》,似乎要掩盖现实。几分钟后,另一个小球打中了他,这次那几个雇工笑了。达尔曼对自己说,不值得大惊小怪,不过他大病初愈,被几个陌生人卷进一场斗殴未免荒唐。他决定离开,刚站起身,店主便过来,声调惊慌地央求他:

⑦“达尔曼先生,那些小伙子醉了,别理他们。”

⑧达尔曼觉得这些排解的话反而把事情搞得更糟。起初,雇工的寻衅只针对一个陌生人,也可以说谁也不是;现在却针对他,针对他的姓氏,闹得无人不知。

⑨那个长相粗鲁的人摇摇晃晃地站起来,满口脏话,掏出长匕首胁迫达尔曼同他打斗。店主声音颤抖反对说,达尔曼没有武器。这时候,发生了一件始料不及的事。

⑩蹲在角落里出神的那个老高乔人,朝他扔出一把亮晃晃的匕首,正好落在他脚下。仿佛南方的风气决定达尔曼应当接受挑战。达尔曼弯腰捡起匕首,这一几乎出于本能的举动使他有进无退,非打斗不可。然而,这件武器在他手里非但起不了防护作用,反而给人杀死他的理由。像所有的男人一样,他生平也玩过刀子,但他只知道刺杀时刀刃应该冲里面,刀子应该从下往上挑。疗养院里绝对不允许这种事情落到我头上,他想道。

⑪“咱们到外面去。”对方说。

⑫他们出了店门,如果说达尔曼没有希望,他至少也没有恐惧。他跨过门槛时心想,在疗养院的第一晚,当他们把注射针头扎进他胳臂时,如果他能在旷野上持刀拼杀,死于械斗,对他倒是解脱,是幸福,是欢乐。他还想,如果当时他能选择或向往他死的方式,这样的死亡正是他要选择或向往的。

⑬《一千零一夜》孤独地平摊在酒桌上,庄园在稍前面一站远等他归去。达尔曼手里紧紧地握着匕首,也许他根本不知道怎么使用它,就出了门,向草原走去。

(王永年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胡安·达尔曼在两个家世之间的选择,为其最终选择赴死的决斗作了铺垫。
B.《一千零一夜》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是人物命运转折的关键,也衬托了胡安·达尔曼性格天性中的浪漫情怀。
C.患败血症几乎送命时,达尔曼的失声痛苦哭显示了他对命运的无奈和对死亡的恐惧。然而在南方的酒店里他却因为琐事拿起匕首去迎接挑战,这实在是外在境遇的逼迫。
D.本文集中体现作者幻想小说的创作风格:一边用详尽的笔墨描写现实细节,一边用梦幻手法构建文字迷宫,让人在真实和现实之间犹疑不定。
【小题2】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达尔曼这一人物形象。
【小题3】请结合全文探究“南方”的深刻意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养活
吕润霞
公公和驴,究竟谁养活谁,这个问题不宜早下结论。 
天麻麻亮的时候,公公就起来了。公公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挂起驴圈的布帘打开驴圈的门。驴可还没起来哩,四仰八叉地躺着。见是公公进来,便会打个响鼻骨碌了起来,站在一旁有些迫不及待。公公先是把驴昨夜吃剩的草秸清扫到旁边,再把背篓里剩下的拌了面食的草料倒进光溜溜的土槽。驴便大口大口咀嚼起来。公公接着铲起散乱一地的驴粪蛋,扫净驴圈的每一个旮旯——包括驴蹄子下面。那被驴尿浸湿了的地方就洒了细碎的土,再匀匀地铺开。公公挑着两篓子驴粪压进地头回来,婆婆的罐罐茶已经咕嘟咕嘟叫了半天。 
公公没牙,一颗牙也没。公公三十来岁的时候,常常牙疼,村里有好心的,让他噙一噙麝香。公公听那好心人的主意,却把一嘴牙全给毁掉了。因此,尽管婆婆煎的油饼酥软酥软的,公公也得用他磨光了的牙床就着茶水,才能够把一个油饼囫囵进去。
日头半杆子高了,公公给驴新拌了一背篓草料,就开始清扫驴的二院子。二院子与里圈连在一起。清扫干净了,草料填好了,公公拉出驴拴在明槽上,又会重新打扫一遍早晨刚扫过的里圈。 
给驴饮水以前是个愁事。山上水少,井里一次连水带泥吊不上半桶,人吃都成问题,公公只好到弯沟里去挑泉水。让公公到弯沟里去挑水可真是件危险的事。一是弯沟的路太难走,地势陡峭,更何况公公的腰也有毛病,而且还很严重。也是三十几岁的光景吧,农业社里背麻袋,一麻袋玉米背到半山的时候,公公脚下一哧溜就跌倒了,瞬间就把腰给闪了。闪了腰的公公再也没有直起过身,从此成了弓字形。可以想象,弓字形的公公到弯沟里去挑水,有多悬啊。现在好多了,硖里的女婿前年给公公的大门前打了眼水窖,弓字形的公公再也不用到弯沟里去挑水了。
中午饮了驴,伺候驴的事,算是告一段落。下午三四点的时候,公公又会为他的驴忙活开了,无非还是:拌料,扫圈,饮水。直到天黑把驴再关进里圈去。如此累计,就可以估算了:一天里,公公有大半天的时间在伺候他的驴。
隔三岔五的,还要给驴铡草。别的人家摊子大农活多,养两三头牲口,还有铡草机。公公和婆婆用的仍旧是老铡刀。老两口一人送草一人铡草,折腾大半天才能为驴铡够三五天的草料。不管是送草还是铡草,公公都是那个不变的弓字形。一起一蹲,一弯一直,都是在为难公公。为难是为难,公公可从没说过一句为难的话。公公常埋怨的一句话是:你这个驴么,咋就越吃越瘦了!公公就是想不通,他自个儿胖不了是因为大半辈子吃稀烂饭的缘故,牙口好好的驴,怎么尽吃好料不长膘呢,莫非是地里的活干得太少了? 
说实话,公公的驴是干活少了些。公公和驴一共种了四亩地。四亩地分成了四坨:一坨种胡麻,一坨种洋芋,一坨种玉米,最大的一坨种麦子。除了老两口自己吃,主要供给城里的儿子儿媳,说是乡下土坊炸的油香,自家种的洋芋和玉米新鲜。公公婆婆加上城里的儿子一家,一年统共也吃不了多少粮油和蔬菜。如此说来,这四亩地,可种可不种。问题是,公公不舍,公公非种不可。 
这四亩地,公公的驴先前是和下庄亲房的一头乳牛一起耕种的。乳牛后来做了妈妈,就不跟别的牲口搭伙了。随后,公公的驴就有失业的意思了。硖里的女婿家有两头大乳牛。不管种啥,只要女婿牵来他家的大乳牛,呼啦啦半天就将事情弄得利利落落的。
公公种不了地,公公依然是个庄稼人;驴不耕种,驴毕竟是养活人的牲口。问题大概就在这里:驴不养活人,反倒让人养活驴。所以,这驴继续存在的可能性就变得危险了。不定哪一天城里的儿子发话,让公公老两口到城里生活,可怎么办?  
公公就这样守着他的驴。守着驴就像守着根据地,即使时间长了去城里看孙子,也是老两口轮流着去,说牲口是离不了人的。公公总是不肯随儿子从山里出来,最根本的,是因为他一直在坚持,要在山里,养活他的驴。就像当初,驴养活了他们一家。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公公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挂起驴圈的布帘打开驴圈的门,反映了公公对驴的用心照料,也刻画出公公勤劳质朴的形象。
B.文章用补叙的手法写公公三十几岁的时候因挑水闪了腰,是对后文写“不管是送草还是铡草,公公都是那个不变的弓字形”做出了解释说明。
C.文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了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观在农村的传承,如公公种地除了自己吃,主要供给城里的儿子儿媳;女婿会给公公的大门前打了眼水窖,让公公再也不用到弯沟里去挑水。
D.本文语言平实质朴,极富生活气息,为读者呈现出农村朴实本真的生活状态,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小题2】文末说“他一直在坚持”,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坚持”的理解。
【小题3】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说公公和驴谁养活谁是一个“问题”,并且还“不宜早下结论”?请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绿 雁
罗旭峰
他是一位乡村邮递员,是衔着我的好消息,经十三公里乡村机耕道向我扑来的绿雁。我叫他吴老师,他叫我小罗。自从我开始热衷于把稿件拜寄给远方,美美的期待就鹄望于每一天,思绪随着吴老师的来去而起落如潮。
我多么欢喜看到邮车轮毂翻飞的样子,多么欢喜听到“报纸哦--书信--来了哦!”这叫卖似的吆喝时常激起我的喜悦,也曾落下无所得的黯然。这种情绪也辐射着吴老师,当我有信件的时候,他就会一脸笑容地向我走来,一边拂开额头上稀疏的白发,一边掏出信件,两手端举,奉在我手中。他不说过多的话,只是呵呵笑着。然后驾起他皮色斑驳、叮当嘶鸣的老铁马,举起的左手向后摇摇,是向我作别,更是策马奔驰……
然而近年来,我总把这份期望重重地压在心底--吴老师不利落了,来去不再准时。人们说他打零工摔断了三根肋骨,我说他不是有工资吗?人们摆摆手,用嘴角抿着轻笑。每每想打个电话问问,问问他的身体,更问问我的信件,但终以叹息之声作罢。我知道我无法再期待这个报喜者,原本的喜悦一旦被时间长期过滤,也变得犹如嚼蜡。我甚至想过行使追究的权利,叫吴老师吃亏,叫这匹墨绿的驽马没过冬草吃,可是晓得个中情由的人又摆摆手,仍然用嘴角抿着轻笑。
我知道的是,吴老师本是小村庄的代课老师,一干就是十年。四十岁的时候被聘请到乡镇工作,十五年后因文化年龄等原因遭到清退,带着委屈和无奈,回到邻居的冷言冷语之中。雪上加霜的是,吴老师有一个弱智多病的妻子,还有七十多岁的老父母,膝下又没有子女。想到他这样的家境,我也便不再忍心追究了——凭他现在的情况,恐怕在这一行也干不久了。
我是分毫不指望他了。怪就怪自己没能耐,十几年了还窝在深山野地。然而这种牢骚发来无用,平添不快而已……
恍惚间,好像看到了吴老师的样子——“小罗,你的信,好像是一本大大的书。”没有吴老师那熟悉的呵呵声陪衬,我觉得是做梦。“小罗——”这声音十分微弱,在我耳边徘徊,又忽隐忽现。他双手端举着一个信包。他头发花白而稀疏,颧骨尖耸,眼睛眍。
从那以后,我几个月没收到信件了,直至那天,一辆崭新的四轮机动邮车大声武气驶进单位院坝,让我确认了:吴老师确实不会再来送信了。
就在那之后不久,我无意间听说了吴老师那“事故”的前因后果。
为了贴补家用,吴老师当邮递员的同时,还兼了一个按农村人说跟鬼打交道的“工作”,就是给死去的人净身、穿寿衣,这倒是一个紧俏活,还常能有两三百元的额外礼赠,但总不能天天死人吧!后来,吴老师狠了狠心,向村长要了一个“金刚”名分,农村里抬棺材的人就叫金刚,大都身强力壮者所为。每当执事大声喊道:八大金刚抬不抬?抬!八大金刚更大声地应到,但是吴老师像一棵枯树一样折了,弄断了三根肋骨……
现在,连邮递员工作的每月二百六十元补助金也泡汤了。
我突然想到,那次吴老师送来那本大大的书,或许是他邮递生涯的最后一站了。我又想到,吴老师一定时时关注着我的每一次信件,充当着我的第二双眼睛,因为他说我是大文化人的时候,那浑浊的眼睛就像父亲一般温暖。
万幸的是,不久又有消息,吴老师的双老已经被民政部门安置在了福利院,他的妻子跟在吴老师左右。而因为吴老师对弱病家人的不离不弃,他的家被县上评为最美家庭,也因此被安排到福利院从事护理工作。
今年3月,我因公去了一趟福利院。当我再次看到吴老师的时候,他已经把白发梳成了小偏分,干净而精神,腰杆也直了些,见了我,突然端直了双手,呵呵笑着说:小罗,来接喜——我一愣,立正,接过了他手中并不存在的“信包”。我们都笑了。
我们喝着茶聊着天。他说,他不仅给丧失自理能力的老人穿衣喂饭,也给去世的老人净身穿寿衣。他还叫我好好做文章。他很想表达些什么,可没能说出来,但我知道吴老师想说的话是:做文章就要像送信一样诚信,像照顾家人一样温暖,像对待逝者一样敬畏。
(选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交代主要人物吴老师及其工作情况,交代我们之间的关系,这既点题,又为下文埋下伏笔。
B.吴老师送信不准时后,“我”对吴老师充满埋怨,甚至想要叫他吃亏,但在知情人的一再劝说下忍住了。
C.文章交代吴老师“事故”的前因后果,使故事情节曲折,为“我”重新认识他做铺垫、也为下文政府照顾他张本。
D.文章最后交代吴老师被政府安排到福利院工作,改变了他自身的生活,这使文章的主题和社会意义得到了提升。
【小题2】吴老师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以“绿雁”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惊心的照相
何葆国
老霍在刑警大队搞了二十个年的摄影,专门给尸体和罪犯拍照。在他办公室的一只大立柜里一叠一叠都是这些照片,让人看了心惊肉跳。
老霍的照片常常印在“认尸启事”和“通缉令”上面,漫不经心看一眼倒没什么,假如认真看的话,一定会触目惊心,好像有一股寒气从脚底升起。许多同事都有这样的感觉:他们看现场或者面对罪犯都很平静,倒是看老霍的照片,反而有一种莫名的震惊。
老霍二十年来除了给尸体、罪犯拍照,极少用相机,远的不说,近的仅有三次,而这,绝对就是最后的三次。
这天下班了,办公室里只剩下老霍和同事白副。白副看见老霍桌上的相机,忽然心血来潮,说:“老霍,给我咔嚓一张。”
老霍很为难,说:“我从来拍的都是尸体和罪犯……”“没事,你随便拍一张就是了!”白副坚持要拍,老霍只好给他拍了一张。
照片洗出来之后,老霍吓了一跳,他拍的白副活像一个死人!
老霍没有把照片给白副,好在白副也忘了。没多久,白副在执行任务时发生车祸身亡,他死的样子……老霍一连做了许多天恶梦。
又有一天,老霍背着相机从现场回来,他走上办公楼,看见黄政委正站在走廊上眺望远方。黄政委是老霍的老上级,他平时待下属总是和和气气的,一点没有架子,老霍便上前尊敬地叫了他一声。
黄政委见是老霍,笑道:“老霍,辛苦啦!你这海鸥机用了十几年了吧?”
老霍说:“今年满二十年了。”
黄政委说:“你提个申请,局里议一议,给你换个现代化的!”
老霍用“海鸥”用得顺手,也用出了感情,从没想过换机子,但是对黄政委的好意还是很感激,便连声道谢。
两人聊了几句,黄政委说:“给我来一张吧。”他立即摆出拍照的姿势,脸带微笑,和蔼可亲。老霍犹豫不决,黄政委笑道:“快啊,不要浪费我的表情啦!”老霍迅速调好焦距,按下了快门。
几天后,黄政委的照片和十几张罪犯的照片一起洗了出来。老霍凝神一看,顿时一阵心慌意乱,他觉得黄政委的表情……他不敢往下细想。
一个星期后,黄政委因受贿罪被捕,大家听到这个消息都很惊讶,只有老霍表情平淡,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
这一阵子,城北的干部新村接连发生三起盗窃案。罪犯很狡猾,几乎不留任何痕迹。大家跑了几天,还守了两个晚上,连个影子也没碰到。
那天,老霍独自到新村查访,回来路上,腰间的BP机响了,原来是儿子在呼,说是母亲突然昏厥在地。老霍知道老伴心脏病复发,没来得及回局里,直奔家去。回到家里,老伴因为吃了救心丹,已经好了许多。老霍问她要不要上医院,她说不要,老霍于是便松了口气。儿子看见老霍背着相机,说:“爸,给我照一张证件照吧,我们厂里填表要用照片。”老霍说:“到照相馆去照。你早几天怎么不照?”“我忙嘛,忘了。”
经不住儿子好说歹说,老霍想到晚上该把胶卷拿出来冲洗,里边还有一张底片,便勉强答应给儿子拍了一张。
晚上,老霍在局里的暗房中冲洗,当他看到儿子的照片时,心里蓦地一惊,那眼睛的深处,透露出一股难以掩藏的邪气!难道……老霍一夜没睡。
第二天,等儿子上班以后,他走进了儿子的房间搜寻,撬开了锁着的一个抽屉,除了老虎钳、凿子几件工具外,还有几扎外币和一包黄金首饰。老霍只觉得眼前一阵昏暗,几乎要跌倒……他踉踉跄跄地离开了家,坐出租到局里,敲响了局长办公室的门……
第二天,儿子被传讯,经侦查,他果然是新村撬窃案的罪犯之一。儿子被逮捕,老伴因受了刺激,心脏病突发而死去,老霍便成了孤身一人。
(有删节)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只要是认真看老霍照片的人一定会感觉触目惊心。原因是老霍抓住了拍摄对象瞬间的真实,并把它完全准确的表现出来。
B.老霍不愿意给白副拍照,是因为他觉得自己长期给死尸和罪犯拍照,会给白副带来厄运。结果证明老霍的预感是对的。
C.老霍给白副拍的照片像个死人,这一细节有超现实的色彩,其作用在于表现老霍摄影技术的出神入化,为下文做铺垫。
D.从照片发现儿子有作案嫌疑,老霍撬开了儿子的抽屉,发现了作案工具,并果断报案。这表现了他大义灭亲,但撬锁行为的违法性也有损于人物形象。
E. 儿子入狱,老伴突发心脏病去世,老霍孤苦伶仃。这一结局表现了一个正直的人在现实中的困境,使得这一形象更丰满更典型。
【小题2】老霍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简要概括小说的主题,并分别说明这些主题是从哪些人物身上表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