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养活
吕润霞
公公和驴,究竟谁养活谁,这个问题不宜早下结论。 
天麻麻亮的时候,公公就起来了。公公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挂起驴圈的布帘打开驴圈的门。驴可还没起来哩,四仰八叉地躺着。见是公公进来,便会打个响鼻骨碌了起来,站在一旁有些迫不及待。公公先是把驴昨夜吃剩的草秸清扫到旁边,再把背篓里剩下的拌了面食的草料倒进光溜溜的土槽。驴便大口大口咀嚼起来。公公接着铲起散乱一地的驴粪蛋,扫净驴圈的每一个旮旯——包括驴蹄子下面。那被驴尿浸湿了的地方就洒了细碎的土,再匀匀地铺开。公公挑着两篓子驴粪压进地头回来,婆婆的罐罐茶已经咕嘟咕嘟叫了半天。 
公公没牙,一颗牙也没。公公三十来岁的时候,常常牙疼,村里有好心的,让他噙一噙麝香。公公听那好心人的主意,却把一嘴牙全给毁掉了。因此,尽管婆婆煎的油饼酥软酥软的,公公也得用他磨光了的牙床就着茶水,才能够把一个油饼囫囵进去。
日头半杆子高了,公公给驴新拌了一背篓草料,就开始清扫驴的二院子。二院子与里圈连在一起。清扫干净了,草料填好了,公公拉出驴拴在明槽上,又会重新打扫一遍早晨刚扫过的里圈。 
给驴饮水以前是个愁事。山上水少,井里一次连水带泥吊不上半桶,人吃都成问题,公公只好到弯沟里去挑泉水。让公公到弯沟里去挑水可真是件危险的事。一是弯沟的路太难走,地势陡峭,更何况公公的腰也有毛病,而且还很严重。也是三十几岁的光景吧,农业社里背麻袋,一麻袋玉米背到半山的时候,公公脚下一哧溜就跌倒了,瞬间就把腰给闪了。闪了腰的公公再也没有直起过身,从此成了弓字形。可以想象,弓字形的公公到弯沟里去挑水,有多悬啊。现在好多了,硖里的女婿前年给公公的大门前打了眼水窖,弓字形的公公再也不用到弯沟里去挑水了。
中午饮了驴,伺候驴的事,算是告一段落。下午三四点的时候,公公又会为他的驴忙活开了,无非还是:拌料,扫圈,饮水。直到天黑把驴再关进里圈去。如此累计,就可以估算了:一天里,公公有大半天的时间在伺候他的驴。
隔三岔五的,还要给驴铡草。别的人家摊子大农活多,养两三头牲口,还有铡草机。公公和婆婆用的仍旧是老铡刀。老两口一人送草一人铡草,折腾大半天才能为驴铡够三五天的草料。不管是送草还是铡草,公公都是那个不变的弓字形。一起一蹲,一弯一直,都是在为难公公。为难是为难,公公可从没说过一句为难的话。公公常埋怨的一句话是:你这个驴么,咋就越吃越瘦了!公公就是想不通,他自个儿胖不了是因为大半辈子吃稀烂饭的缘故,牙口好好的驴,怎么尽吃好料不长膘呢,莫非是地里的活干得太少了? 
说实话,公公的驴是干活少了些。公公和驴一共种了四亩地。四亩地分成了四坨:一坨种胡麻,一坨种洋芋,一坨种玉米,最大的一坨种麦子。除了老两口自己吃,主要供给城里的儿子儿媳,说是乡下土坊炸的油香,自家种的洋芋和玉米新鲜。公公婆婆加上城里的儿子一家,一年统共也吃不了多少粮油和蔬菜。如此说来,这四亩地,可种可不种。问题是,公公不舍,公公非种不可。 
这四亩地,公公的驴先前是和下庄亲房的一头乳牛一起耕种的。乳牛后来做了妈妈,就不跟别的牲口搭伙了。随后,公公的驴就有失业的意思了。硖里的女婿家有两头大乳牛。不管种啥,只要女婿牵来他家的大乳牛,呼啦啦半天就将事情弄得利利落落的。
公公种不了地,公公依然是个庄稼人;驴不耕种,驴毕竟是养活人的牲口。问题大概就在这里:驴不养活人,反倒让人养活驴。所以,这驴继续存在的可能性就变得危险了。不定哪一天城里的儿子发话,让公公老两口到城里生活,可怎么办?  
公公就这样守着他的驴。守着驴就像守着根据地,即使时间长了去城里看孙子,也是老两口轮流着去,说牲口是离不了人的。公公总是不肯随儿子从山里出来,最根本的,是因为他一直在坚持,要在山里,养活他的驴。就像当初,驴养活了他们一家。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公公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挂起驴圈的布帘打开驴圈的门,反映了公公对驴的用心照料,也刻画出公公勤劳质朴的形象。
B.文章用补叙的手法写公公三十几岁的时候因挑水闪了腰,是对后文写“不管是送草还是铡草,公公都是那个不变的弓字形”做出了解释说明。
C.文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了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观在农村的传承,如公公种地除了自己吃,主要供给城里的儿子儿媳;女婿会给公公的大门前打了眼水窖,让公公再也不用到弯沟里去挑水。
D.本文语言平实质朴,极富生活气息,为读者呈现出农村朴实本真的生活状态,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小题2】文末说“他一直在坚持”,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坚持”的理解。
【小题3】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说公公和驴谁养活谁是一个“问题”,并且还“不宜早下结论”?请作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25 10:03: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等处来看,方形的土木建筑体制那时便已开始,并成为中国后世主要的建筑形式。与世界许多古文明不同,不是石建筑而是木建筑成为了中国建筑一大特色。在《诗经》等古文献中有“如翚斯飞”“作庙翼翼”之类的描写,可见当时木建筑颇具规模,并具有审美功能。从“翼翼”“斯飞”来看,大概已有舒展如翼、四宇飞张的艺术效果。这时的建筑,不只为避风雨,更追求使人赞叹的华美,秦始皇大修阿房宫,使这种追求达到高点。
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特点及可能,不以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接连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因而重视建筑物的整体有机布局。秦汉、唐宋、明清建筑基本延续着且保持了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而这个风格就是有中国建筑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中国建筑主要是宫殿建筑,即供君主居住的场所。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大房子”开始,中国的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
独尊儒术以来,在世俗的观念和礼仪中,神人同在的思想倾向得以进一步发展。于是,不是出世的、象征超越世俗生活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系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从而,不是高耸入云、指向神秘上苍的观念,而是平面铺开、引向现实人间的联想;不是使人产生某种恐惧感的太过空旷的内部空间,而是平易的、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不是阴冷的石头,而是暖和的木质等等,构成了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会使人慢慢游历在复杂多样的楼台亭阁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入世的、实用的因素,在这里占着明显的优势,而对反理性的意识予以排斥,这种反理性意识又是构成许多宗教建筑审美的基本特征。
中国建筑的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的严格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就单个建筑来说,比起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的教堂来,它确实相对低矮、平淡,甚至逊色一筹;但就整体建筑群来说,它却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随着晚期封建社会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对称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为目的的建筑美出现了。这种仍然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通过“虚实”“借景”等技巧方式,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表现了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更为自由的审美理念,但仍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理性精神,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过程,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方形土木建筑是中国后世主要的建筑形式。从《诗经》中有关描写来看,这种建筑在西周至春秋间已具规模,并有一定的审美功能。
B.中国建筑主要是供君主居住的宫殿建筑,它威严庄重,高耸入云,给人神秘、超越世俗的巨大空间感受,而有神人同在的倾向。
C.相对阴冷的石头,木质暖和,因此,中国古典建筑中楼台亭阁多以木建筑为主,人们徜徉其中,能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
D.中国建筑结构讲究对称,单个建筑都是气势雄浑、结构方正的,群体结构呈现对称中又有变化,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特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从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写起,证明了中国主要建筑形式的源远流长,并引用《诗经》中的相关描写,形象生动地阐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功能,很有说服力。
B.文章第二段按照从古至今的时间顺序论证了有中国古代建筑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即中国建筑无论是宫殿还是宗庙,都是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世间居住中心。
C.文章第三段主要运用对比论证,阐释了宫殿宗庙建筑和宗教建筑在艺术审美上的几个不同特征。其中最重要的不同是前者是入世的、实用的,后者是反理性的。
D.文章第四段指出中国建筑的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的严格对称结构上,随着封建社会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这种严格对称性被打破,但建筑仍具理性精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建筑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接连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因此,秦始皇大修的阿房宫,其布局应该是宏伟壮观的。
B.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房子开始,中国祭拜神灵场所就呈现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系在一起的特点,这对后来的中国建筑产生了影响。
C.园林建筑通过多种方式,使建筑之美与山水之美沟通汇合,这反映园林建筑虽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理性精神,但已不再呈现对称性。
D.儒家思想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后,入世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对建筑特点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目前,人工智能写诗超过一般人的水平,最终能否超过杰出诗人的水准,还要假以时日。

在掌握词语和技巧方面,人工智能有其特殊优势。人脑能背诵一万首诗就不得了了,而电脑可以储存海量诗歌。海量诗词的词语、典故和表现方法,经过人工智能的分析和最优组合,完全可以写出比较好的诗。

就像人的学习有循序渐进的过程,机器也需要不断学习完善。比如,稻香老农作诗机1.0版,瞬间就可以写出一首诗词,诗的形式完全符合格律要求,但诗句没有什么意义。升级后的2.0版就不同了,诗句已经有了意义。一首绝句,总有两三句是有诗意诗味的,其余诗句还有备选的可以替换。最近,稻香老农作诗机的3.0版将上线,做出来的诗会更完善。

机器目前还不能很好地理解人类的情感,但随着物联网的发展,今后人类身上的装置会成为一个记录仪,随时感知人的情感。计算机可以感知到这种情感,并与数据库里的海量诗词所表现的情感进行分析配比,然后选择最适合的词汇和表现技巧,写出比较贴切并能表现人的真实复杂情感的诗词来。

一首优秀诗歌具有强烈的个性和独创性。这一点,人工智能似乎难以做到。但是,任何创造都是在传承前人经验和技巧上完成的,而电脑可以全面借鉴汲取海量的前人创作经验。电脑写诗的个性化和独创性,是可以期待的。

(摘自《光明日报》2019年5月18日)

材料二:

现在,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已能写出符合语法的诗句,有一些甚至相当惊艳。然而这个过程也存在问题。乔姆斯基指出,“无色的绿色想法在狂热地睡眠”这样的句子在语法上成立,却是荒谬无理的。

随着技术发展,人工神经网络将能精确模仿人类神经元的刺激-反应,然而好诗激发的情感层次十分丰富,能否约化为某种模式,还是一个问题。另外,人类个体始终在推测与判定他人的意图,这样的“主体间性”贯穿于人类阅读诗歌的过程,而人工智能将人类作为整体认识,缺乏主体之间的交互;解决这一难题恐怕还要等待具有自主意识的强人工智能出现。

诗强调独特性,一首好诗的价值往往体现在“前所未有”上。这和围棋不同。人工智能学习围棋,是对已有棋路的破解;而要创作优秀的诗歌,则要避免已有套路,这是摆在人工智能面前的艰巨任务。

   (摘自程羽黑《当人工智能具备了主体意识》)

材料三:

机器诗人要经历模仿、置换、命题才能逐渐走上自主自由创作的境界。不过,具有先进人工智能的机器在学习写诗方面,比人类进步快,因为其记忆力、耐受力和学习能力、纠错能力是人类不可望其项背的。

类似灵感、欲望、情感等属于人类诗意的原创造力,机器能跨越这样的鸿沟吗?过去,我们觉得不可能!可今天,神经网络技术、基因科技、量子科学和人工智能都在快速发展,这些研究令传统信念动摇,我们还是要多观察,多等待。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机器诗歌写作,作为人类诗歌的新品种,正丰富着人类的诗意世界。诗词将不再是少数文化人的专利,而成为社会大众的通用品。每个人都可以用诗句表达情意、交流沟通。人们的审美水平有所提高,全社会的艺术素养自然随之提升。这些反过来又会促进诗歌创作水平的不断突破和提升。

机器写诗可能会对诗歌未来发展产生影响。譬如,由于其快速而不知疲倦的制作能力,会不会造成需求过剩?为了满足读者趣味的倾向性设计,是否会造成类型化的机器诗歌写作泛滥,而原创性、创新性的作品难遇难求?

当人工智能的机器写作平台变得越来越强大和廉价好用,人们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偷懒,总是依靠机器来帮自己写诗,那很可能会导致人类自身的诗性功能退化。

(摘自《光明日报》2019年5月18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超强的记忆、耐受、学习和纠错能力,人工智能在学写诗方面较人类有其特殊优势。
B.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已能写出符合语法的令人惊艳的诗句,但这些诗句都没有意义。
C.当前人工智能缺乏自主意识,在诗歌阅读过程中难以像人类一样进行主体间的交互。
D.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有望写出贴切表现人的真实复杂情感的诗词来。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以稻香老农作诗机为例,论述了人工智能要写出较完善的诗歌需要不断学习。
B.材料二中把人工智能学写诗和学围棋作比较,论述了人工智能学写诗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如何体现诗歌的独特性价值。
C.人工智能通过对海量储存的词语、典故和手法进行智能分析和最优组合,只要假以时日,就能写出超越杰出诗人的诗作。
D.在全面借鉴汲取海量的前人创作经验和技巧的基础上,人工智能写诗有望表现诗歌的个性化和独创性。
【小题3】根据材料,简要概括人工智能写诗的利与弊。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受益于产业政策的开放,近年来网上书店发展迅速,除经营纸质图书之外,还同时推出以电子阅读器为介质的电子图书,网上书店图书的低价和随时随地的手机便捷阅读都对实体书店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外界环境的冲击之外,实体书店自身的营销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多数城市的新华书店,普遍存在购书环境不够时尚、便捷、虽然多数书店都在不同楼层设置有电脑查询,但是由于每一楼层的图书分布不同,即使查到需要的图书信息仍然需要去不同楼层寻找,购物体验不佳,其次,实体书店的采购和销售等供应链不够畅达,导致一些社会热点的图书不能及时上架,错过了图书的最佳销售时机。最后,实体书店自身经营的运管成本过高,导致书的价格相较于网上书店过高,甚至因此而分流不少对于实体书店有着较高依赖和忠诚度的读者。

(摘编自罗婉榕、甘志霞《大数据时代实体书店营销策略研究》,《科技资讯》2017年22期)

材料二

(摘编自中国报告网《2017年我国实体书店行业发展现状及纸质阅读情况分析》)

材料三

实体书店存在的理由,不仅在于提供书籍与知识,还在于其与城市文化的关系越来越紧密,逐渐献入了都市生活的新场景,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1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在阅读方式上,65.9%的受访者倾向于纸质书阅读,20.1%的受访者则喜欢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屏幕阅读,还有13.2%的受访者会选择 Kindle等专门的电子阅读器来阅读,这就是说,目前倾向于纸质阅读的人群仍比选择电子阅读的人群多了一半,在这个比例未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纸质阅读的提供者——传统书店就还有生存下去的理由,除了卖书,实体书店还可为人们提供休闲,社交以及知识交流传播等生活乐趣,实体书店的各种签售、讲座和读者交流等活动,哪怕在线上可以进行,但不如面对面交流让人更期待,实际上,读了一本书,进而想见作者,很符合人之常情。

摘编自魏英杰《实体书店不可替代》,《光明日报》2016年07月12日)

材料四

实体书店受到以数字阅读为代表的各个方面的严峻挑战,数量和销量下滑严重,大约2013年到达谷底,2014年有所回暖。实体书店回暖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实体书店提供的不仅是出版物的卖场,还提供了复合式的精神文化体验空间,是城市的文化生活中心,以满足多样化的阅读文化消费,与文化名人相遇,参与文化活动,这种场所感本身就是其他行业尤其是线上无法相比的;二是实体书店具有媒介的属性,线下活动作为传播学上的信息源,向不特定的受众传播丰富的内容。此外,围绕着书店形成了特定的盈利模式,即出版物的销售和各类活动的举办带来人气,实体书店通过转移这些人流给所出租的物业而实现收益,这与传统传媒的二次销售理论相同。

实体书店已经不是简单的媒介,它提供了实体性、体验性、精神性、综合性的消费,以营造的主题场景,提供的现场感等各种复合方式打造了一种现代时尚的新的生活方式,这也和现代人的更高文化需求紧紧相扣。

(摘编自刘娥《大数据分析报告:实体书店逐步回暖,书店已成一种生活方式》,《深圳商报》2018年01月17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09到2016年,实体书店销售码洋起伏不定,前三年呈增长态势,之后连续两年下滑,2014年出现反弹,2016年又略有下滑。
B.2009到2016年实体书店销售码洋增长率,除2011年、2014年呈正增长外,其余年份均为负增长,2016年增长率为8年最低。
C.2017年阅读形式倾向调查表明,仍有51.6%的人倾向纸质阅读,但随着电子阅读的崛起,阅读形式更加多样,纸质阅读将受到更大影响。
D.实体书店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国民阅读形式中“在手机上阅读”达33.8%,是实体书店销售码洋增长率下滑的重要原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电子阅读的兴起对实体书店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但只要习惯于纸质阅读的人群还在,实体书店就还有生存下去的理由。
B.现代时尚的生活方式引领现代人更高的文化需求,要求实体书店必须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都市生活的新场景。
C.实体书店能很好地提供复合式精神文化体验空间,给读者一种现场参与和交流的场所感,而网上书店在这方面却不具有优势。
D.现在的实体书店有特定的盈利模式,除了销售出版物获得收益之外,还可通过举办讲座、读者交流等各类活动销售其他商品实现收益。
【小题3】实体书店如果要持续发展,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道德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伟大的经典之一,拥有一个精深玄奥的思想体系,具有跨越时空的恒久价值,故一直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道德经》在历史长河闪耀出来的哲学光彩,在现实世界透露出来的思想启示,无不显示出道家和中国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道德经》凝聚着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坚实底气,反映出中国智慧的深邃广大。《道德经》是真正能够给予我们文化自信的经典之一。
《道德经》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普遍性,因此为后人诠释与领会老子思想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战国韩非作《解老》《喻老》,开诠释《道德经》之先河,此后历代注疏者层出不穷,迄今仍然不断涌现,由此形成了内容极其丰富的老学。
老学发展的一个共同规律是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老子”,也就是说,每个时代的人可以根据政治、道德、思想领域的不同变化,不断地对《道德经》作出新的解释。例如王弼注老,突出了“以无为本”的哲学思想,并建立起了他的玄学体系。唐代以成玄英等为代表的一批道士则通过注解《道德经》阐扬了重玄之学。到了近代,以西方哲学观念来诠释老子之道成为老学的特点。如王国维在1906年发表《老子之学说》,认为“其说宇宙之根本为何物者,始于老子”。比王国维略早的严复所撰《老子评点》,同样立足于西学的视野释老。近代老学不仅为中西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学术平台,而且为理解、消化西方思想提供了深刻的哲学基础。
对老子政治思想的发挥与运用,是历代老学的重要内容。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四位皇帝先后御解《道德经》,体现出老子思想在治国安邦方面的独特价值。至于历代官员的阐发,如从唐代的陆希声到北宋的王安石、司马光等等,不可胜举。到明代,还出现了官员群体解老的现象。《道德经》的宗教诠释同样是老学的重点。《道德经》作为道教的最高经典,向来受到道教人士的推崇,并出现了许多以内丹理论解老的著作,内容涉及道教教理以及养生学、医学甚至自然科学等多个方面,颇多“不传之秘”,值得重视。至于以佛解老,有助于更清晰地阐明老子之道的深层意蕴。关于老子科学精神的揭示,是老学研究的新内容。李政道曾谈到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与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定律”颇有符合之处。老子强调直觉思维,而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为科学研究离不开直觉,如爱因斯坦说:“我相信灵感与直觉。”波恩指出:“实验物理的全部伟大发现都是于一些人的直觉。”老子思想与科学的相通,不仅有助于我们从更高的层面认识老子之道的思想价值与现实价值,还促使我们对道家文化精神进行重新思考。
可以说,老学的发展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进和中华文化精神的生成,充分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性。老学,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历史呈现。
(节选自刘固盛《中国老学通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德经》思想体系精深玄奥,价值恒久,跨越时空,故甫一问世,就深受推崇。
B.老学在近代之前,侧重于政治、道德、思想角度;近代以后,则彻变为西方哲学角度。
C.老学作为一门研究《道德经》的学问,发轫于战国韩非的诠释著作《解老》《喻老》。
D.推崇直觉思维,体现出老子的科学精神,科学家由此受到启迪,借助直觉开展研究。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介绍了老学的研究历史和研究内容,论述了《道德经》带给我们的文化自信。
B.文章以《道德经》的文化价值作为切入点,导入到对老学的阐述,揭示了老学的意义。
C.文章先详细论述了老子思想,接着从古到今、由主而次逐层分析了老学的研究成果。
D.文章从政治、道德、思想领域等多个层面分析论述了老子之道的思想价值和现实价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德经》以其体现民族坚实底气、反映中国宏深智慧的哲学思想给予我们文化自信。
B.老子最早对宇宙根本问题作了释解,为国人理解、消化西方思想提供了深刻的哲学基础。.
C.《道德经》如果没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普遍性,就不能给后人留下诠释与领会的空间。
D.老学的发展不会因为时代发展、科学进步而停滞,反倒会因此而拓展到更广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