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冯前
孙犁
在朋友中,我同冯前,可以说相处的时间最长了。
一九四五年,我回到冀中,在一家报社认识了他。他说,其实我们在一九三九年就见过了。不过那时他还只有十七岁,没有和我交谈罢了。
冯前短小精悍,爽朗、热情,文字也通畅活泼。我正奉命编辑一本杂志,他是报社编辑,就常常请他写一些时事短评之类的文章。
这家报纸进城以后,阴错阳差,我也成了它的正式工作人员,而且不愿动弹,经历了七任总编的领导。冯前进城以后,以他的聪明能干,被提拔得很快。他是这家报纸的第三任总编。
我原以为,我们是老相识,过去又常请他看作品,会很合得来,比起前几任总编,应该更没有形迹。其实,总编一职,虽非官名,但系官职之培基。谁坐在这个位置上,也不能不沾染一些官气。
我体会到这一点以后,当众就不再叫他冯前,而是老冯,最后则照例改为冯前同志了。
不久,就来了“文化大革命”。七月间,大家在第一工人文化宫心惊肉跳地听完传达,一出会场,我看见人们的神情、举止、言谈,都变了。第二天,集中到干部俱乐部学***的话,要能举一反三。
在运动后期,我们一同进了***思想学习班。学习期间,不断开批判会,别人登台发言,不过是在结尾时喊几句口号。他发言时,却别出心裁:事先坐在最后一排,主席一唱名,他一边走,一边举手高呼口号,造成全场轰动,极其激昂的场面,使批判会达到出乎意料的高潮。
在互相帮助时,我曾私下给他提了一点意见。他没有说话,恐怕是不以为然。这也是我最后一次给他提意见。
他也曾向我解释:“运动期间,大家像掉在水里。你按我一下,我按你一下,是免不掉的。”
我也没有答话。我心想:我不知道,我如果掉在水里会怎样做。在运动中,我是没有按过别人的。
运动后期,他被结合,成为革委会的一名副主任。我不常去上班,又在家里重理旧业,养些花草。他劝告过我两次,我不听。一天,他和军管会负责人来到我家,看意思是要和我摊牌。但因我闭口不言,他们也不好开口,就都站起来,这时冯前忽然看见墙角那里放着一个乡下人做尿盆用的那种小泥盆,大声说:“这里面有金鱼!”
不上班和养花养鱼,是“文化大革命”中他们给我宣传出去的两条罪状。军管人员可能认为他这样当场告密有些过分,没有理他就走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冯前留给“我”的最初印象不错,那个阶段的他具有年轻人身上的活力和热情,但后来的冯前沾染了一些官气。 |
B.小说前两段的作用有两个:一是交代“我”和冯前的关系,说明我们是相处最久的关系很好的朋友;二是与下文冯前对待“我”的态度形成对比。 |
C.“我”和冯前在一个报社工作后,对冯前的态度有了明显的变化:开始时“我”以老相识的身份直呼其名,但因冯前做总编后的表现“我”疏远了他。 |
D.冯前是一个典型的政客,他在政治风暴中紧跟形势,虽然也被政治风暴吹倒,但他从来不抱怨、不退缩,也绝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往上爬的机会。 |
E.只露一面的军管会负责人看似闲笔,但从他对冯前当面告密的不理不睬可以看出:过分的告密取荣为人所不齿。
【小题2】请简要概括小说中“我”的性格特征。
【小题3】关于“文化大革命”中冯前对“我”做的事情的原因,你如何理解?请结合文本简要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