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孤意与深情
张晓风
①我和俞大纲老师的认识是颇为戏剧性的,那是八年以前,我去听他演讲,地方小,到会的人也少,大家听完了也就零零落落地散去了。
②但对我而言,那是个截然不同的晚上,也不管夜深了,我走上台去找他,连自我介绍都省了,继续向他请教。
③俞老师是一个谈起话来就没有时间观念的人,我们愈谈愈晚,后来他忽然问了一句:
④“你在什么学校?”
⑤“东吴——”
⑥“东吴有一个人,”他很起劲地说,“你去找她谈谈,她叫张晓风。”
⑦我一下愣住了,原来俞老师竟知道我而器重我,这么大年纪的人也会留心当代文学,我当时的心情简直兴奋得要轰然一声烧起来,可惜我不是那种深藏不露的人,我立刻就忍不住告诉他我就是张晓风。
⑧然后他告诉我他喜欢我的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认为深得中国文学中的阴柔之美,我其实对自己早期的作品很羞于启齿,由于年轻和肤浅,我把许多好东西写得糟极了,但被俞老师在这种情形下无心地盛赞一番,仍使我窃喜不已。接着又谈了一些话,他忽然说:“白先勇你认识吗?”
⑨“认识。”那时候他刚好约我在他的晨钟出版社出书。
⑩“他的《游园惊梦》里有一点小错,”他很认真地说,“吹腔,不等于昆曲,下回告诉他改过来。”
⑾我真的惊讶于他的细腻。
⑿后来,我就和其他年轻人一样,理直气壮地直趋他的办公室里聊起天来。
⒀也许是缘于我的自入,我自己虽也多次从这类当面的和电话聊天中得到许多好处,但我却不赞成俞老师如此无日无夜的来者不拒。我固执地认为,不留下文字,其他都是不可信赖的,即使是嫡传弟子,复述自己言论的时候也难免有失实之处。这话不好直说,我只能间接催老师。
⒁“老师,您的平剧剧本应该抽点时间整理出来发表。”
⒂“我也是这样想呀!”他无奈地叹了口气,“我每次一想到发表,就觉得到处都是缺点,几乎想整个重新写过——可是,心里不免又想,唉,既然要花那么多功夫,不如干脆写一本新的……”
⒃“好啊,那就写一个新的!”
⒄“可是,想想旧的还没有修整好,何必又弄新的?”
⒅ 唉,这真是可怕的循环。我常想,世间一流的人才往往由于求全心切反而没有写下什么,大概执着笔的,多半是二流以下的角色。
⒆老师去世后,我忍不住有几分生气,世间有些胡乱出版的人是“造孽”,但惜墨如金,竟至不立文字则对晚辈而言近乎“残忍”,对“造孽”的人历史还有办法,不多久,他们的油墨污染便成陈迹,但不勤事写作的人连历史也对他们无可奈何。倒是一本《戏剧纵横谈》在编辑的半逼半催下以写随笔心情反而写出来了,算是不幸中的小幸。
⒇老师在世时,我和他虽每有会意深契之处,但也有不少时候,老师坚持他的看法,我则坚持我的。如果老师今日复生,我第一件急于和他辩驳的事便是坚持他至少要写两部书,一部是关于戏剧理论,另一部则应该至少包括十个平剧剧本,他不应该只做我们这一代的老师,他应该做以后很多代年轻人的老师……
(21)可是老师已不在了,深夜里我打电话和谁争论去呢?
(22)对于我的戏剧演出,老师的意见也甚多,不论是“灯光”、“表演”、“舞台设计”、“舞蹈”,他都“有意见”,事实上俞老师是个连对自己都“有意见”的人,他的可爱正在他的“有意见”。
(23)老师说对说错表情都极强烈,认为正确时,他会一叠声地说:“对—对—对—对—……”每一个“对”字都说得清晰、缓慢、悠长,而且几乎等节拍,认为不正确时,他会嘿嘿而笑,摇头,说:“完全不对,完全不对……”
(24)令我惊讶的是老师完全不赞同比较文学,记得我第一次试着和他谈谈一位学者所写的关于元杂剧的悲剧观,他立刻拒绝了,并且说:
(25)“晓风,你要知道,中国和西洋是完全不同的,完全不同的,一点相同的都没有!”
(26)“好,”我不服气,“就算比出来的结果是‘一无可比’,也是一种比较研究啊!”
(27)可是老师不为所动,他仍坚持中国的戏就是中国的戏,没有比较的必要,也没有比较的可能。
(28)后来,我发觉俞老师和其他年轻人在各方面的看法也每有不同,到头来各人还是保持了各人的看法,而师生,也仍然是师生。
(29)有一阵,报上猛骂一个人,简直像打落水狗,我打电话请教他的意见,他绝口不提那人的“人”,却盛赞那人的文章,说:“自有白话文以来,能把旧的诗词套用得那么好,能把固有的东西用得那么高明,此人当数第一!”
(30)他又赞美他取譬喻取得婉委贴切。放下电话,我感到什么很温暖的东西,我并不赞成老师说他是白话文的第一高手,但我喜欢他那种论事从宽的胸襟。
(31)后来,就在报上看到老师的死。老师患先天性心脏肥大症多年,原来也就是随时可以撒手的。悲伤是留下来的,师母,和一切承受过他关切和期望的年轻人,我们有多长的一段路要走啊!
(32)老师生前喜欢提及明代的一位女伶楚生,说她“孤意在眉,深情在睫”,“孤意”和“深情”原是矛盾的,却又很微妙地是一个艺术家必要的一种矛盾。
(33)老师死后我忽然觉得老师自己也是一个有其“孤意”有其“深情”的人,他执着于一个绵邈温馨的中国,他的孤意是一个中国读书人对传统的悲痛的拥姿,而他的深情,使他容纳接受每一股昂扬冲激的生命,因而使自己更其波澜壮阔,浩瀚森森……
(选入时有改动)
【小题1】赏析第⑦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2】分析第(13)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赏析第(23)段人物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小题4】分析第(29)(30)两段记叙的事例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5】结合文章内容,赏析结尾写法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