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小题。
哑了的三角琴
巴 金
父亲的书房里有一件奇怪的东西。那是一只俄国的木制三角琴,已经很旧了,上面的三根弦断了两根。它高高地挂在墙角,灰尘盖住它的身体。可是它从来不曾发过一声悲叹或呻吟。我叫它做“哑了的三角琴”。
有一天午后,好奇的我偷偷溜进父亲的书房,爬上椅子。当我的手指刚挨到三角琴,耳边一响,三角琴躺在地上,成了几块烂木板。
父亲回来后小心地把它们用报纸包起来,然后慎重地放到橱里。我很后悔,父亲慢慢地抬起头:“孩子,我并不怪你,我不过在思索、在回忆一件事情。”
“说起来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了,”父亲这样地开始了他的故事,他的声音非常温和。“是我同你母亲结婚后的第二年,我在圣彼得堡大使馆里做参赞。这一年夏天,你母亲一定要我陪她到西伯利亚去采集囚人歌谣。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监狱里向来绝对禁止囚人唱歌,犯了这个禁例,就要受重罚。我们来到西伯利亚一所监狱,把来意告诉狱中当局,一个禁卒插嘴说:‘我知道拉狄焦夫会唱歌’,典狱便叫他把拉狄焦夫领来。
“拉狄焦夫来了,年纪很轻,还不到三十岁,样子一点也不凶恶,如果不是穿着囚衣,戴着脚镣,谁也想不到他是一个杀人犯。他站在我们的面前,胆怯地望着我们。当我们说想听他唱歌时,这个囚人暗黑的眼睛里忽然露出了一线亮光,似乎有一种快乐的欲望鼓舞着他。他望了望典狱,又望着你母亲,略带兴奋地说:‘如果你们可以给我一只三角琴,那么……’典狱叫人找一只三角琴。
“这时候秋天的阳光从玻璃窗射进屋子里,正落在他的身上。他闭着眼睛,弹起琴弦,开始唱起来。他似乎受到了鼓舞,好像进到了梦里一样,完全忘掉了自己地尽情唱着。唱完歌,他吻着琴,像母亲吻孩子一样。
“‘尼特加,把三角琴给我拿过来!’典狱毫不动心地对禁卒说。”
“禁卒走到拉狄焦夫面前,这个囚人的面容突然改变了:两只眼睛里充满着血和火,脸完全成了青色。他坚定地立着,紧紧抱着三角琴,怒吼道:‘谁来,我就要杀谁!’你母亲和我,都吓坏了。
“典狱冷酷地说:‘给他夺下来。’他这时候明白抵抗也没有用了,便慢慢地让三角琴落在地上,忽然倒在椅子上低声哭起来。‘我们不能够再帮你什么忙吗?’你母亲悲声地问。
“‘谢谢你们。我只想请你们到布——村的教堂里点一支蜡烛放在圣母像前,并且做一次弥撒祝安娜。’说到安娜这个名字,他几乎又要哭出来,但他马上忍住了。
“门开了,两个兵把他押了出去;脚镣声愈去愈远。一切回到平静了。
“这个拉狄焦夫是怎样的一个人?”我凄然地问。
“有一天教堂中正在举行婚礼,新郎是一个有钱的中年商人,新娘是本村中出名漂亮的小家女子。拉狄焦夫忽然闯进来,用斧头把新娘、新郎都砍倒了。新娘后来死了,新郎成了残废。拉狄焦夫并不逃走,他被判了终身惩役罪,也不要求减刑。从此他的口就永远闭上了。’禁卒一面说,一面望着桌上的三角琴,最后加了一句:‘三角琴也弄坏了。’你母亲就花了一点钱向禁卒买来了三角琴。她把它带回圣彼得堡。
“说来惭愧,我们所答应他的事并不曾做到。第二年你母亲生了你,过了两年她就离开了这个世界。现在你母亲睡在圣彼得堡郊外的公墓里,三角琴又被你打碎了,而圣母像前那支蜡烛还没有人去点过,为安娜做的弥撒也没有人去做。……孩子,你懂得了罢。”
父亲的声音里含有眼泪,同时又含有无限的善意。我觉得我要哭了。
(节选自巴金《复仇集》,有删改)
【小题1】小说开头画线部分对“哑了的三角琴”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2】小说关于拉狄焦夫的情节安排很有特色,请结合相关情节作简要分析。
【小题3】拉狄焦夫身上体现了哪几组矛盾冲突?请分点概括并作简要说明。
【小题4】小说题为“哑了的三角琴”。请结合全文,探究其蕴含了哪几层深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2-06 05:44: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朱先生刚从南方讲学归来。杭州一位先生盛情邀约,仰慕他的独到见解,希望此次南行交流诸家、沟通南北学界,顺便游玩观赏一番南国景致。然而此行却闹得不大愉快,乘兴而去扫兴而归。到南方后,同仁们先不提讲学之事,连续几天游山玩水,开始尚赏心悦目,三天未过便烦腻不振。整日吃酒游玩的生活,使他多年来形成的早读午习的生活习惯完全被打乱,心里烦闷无着,又不便开口向友人提及讲学之事。几位聚会一起的南北才子学人很快厮混熟悉,不恭和戏谑的玩笑滋生不穷,他们不约而同把开心的目标集中到他的服饰和口语上。他一身布衣,青衫青裤青袍黑鞋布袜,皆出自贤妻的只手,棉花自种自纺自织自裁自缝,从头到脚不见一根洋线一缕丝绸。妻子自做的衣服使他们觉得式样古笨得可笑;秦地浑重的口语与南方轻俏的声调无异于异族语言,往往也被他们讪笑取乐。他渐渐不悦他们的轻浮。一天晚宴之后,他们领他进了一座烟花楼。当他意诚到这是一个什麽去处时怒不可遏,拂袖而去,对遨他南行讲学的朋友大发雷霆:“为人师表,传道授业解感。当今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吾等责无旁贷,本应著书立论,大声疾呼,以正世风。竟然是白日里游山玩水,饮酒作乐,夜间寻花问柳,梦死醉生……”朋友再三解释,朱先生不齿地说:“君子慎独。此乃学人修身之基本。表里不一,岂能正人正世!”当即断然决定,天明即起程北归,再不逗留。朋友再三挽留说,如果一次学也不讲就匆匆离去,于他的面子上实在难以支持。朱先生于是让步,讲了一回,语言又成为大的障碍,一些轻浮子弟窃窃讥笑他的发音而无心听讲。朱先生更加懊恼。他憋着一肚子败兴气儿回到关中,一气登上华山顶峰,那一口气才吁将出来,这才叫山哪!随即吟出一首《七绝》来:踏破白云万千重,仰天池上水溶溶。 横空大气排山去,砥柱人间是此峰。
朱先生自幼聪灵过人,十六岁应县考得中秀才,二十二岁赴省试又以精妙的文辞中了头名文举人。次年正当赴京会考之际,父亲病逝,朱先生为父守灵尽孝不赴公车,按规定就要取消省试的举人资格。陕西巡抚方升厚爱其才更钦佩其孝道,奏明朝廷力主推荐,皇帝竟然破例批准了省试的结果。方升委以重任,不料朱先生婉言谢绝,公文往返六七次,仍坚辞不就。方巡抚亲自登门,朱先生说:“你视我如手足!可是你知道不知道?你害的是浑身庥痹的病症!充其量我这只手会摆或者这只脚会走也是枉然。如果我不做你的一只手或一只脚,而是为你求仙拜神乞求灵丹妙药,使你浑身自如起来,手和脚也都灵活起来,那麽你是要我做你的一只手或一只脚,还是要我为你去求那一剂灵丹妙药呢?你肯定会选取后者,这样子的话你就明白了。”方巡抚再不勉强。朱先生随即住进白鹿书院。
白鹿书院坐落在县城西北方位的白鹿原原坡上,亦名四吕庵,历史悠远。宋朝年间,一位河南地方小吏调任关中。他赴任时途径白鹿原,看中此地,便买下它盖房修院,把家眷迁来定居。”小吏的四个孙子齐摆摆成了四位进士,其中一位官至左丞相。四兄弟全部谢世后,皇帝钦定修祠以纪念其功德,御笔亲题“四吕庵”匾额于门首。这个带着神话色彩的真实故事千百年来被白鹿原上一代一代人津津有味地传诵着着。朱先生初来时院子桌长满了荒草。朱先生用方巡抚批给他的甚为丰裕的银饷招来工匠彻底修缮了房屋,把一副由方巡抚书写的“白鹿书院”的匾牌挂在“四吕庵”的大门首上。大殿内不知什麽朝代经什麽人塑下了四位神像,朱先生令民工扒掉,朱先生上前亲自动手推倒了,随口说:“不读圣贤书,只知点蜡烧香,怕是越磕头头越昏了!”
(选自陈忠实《白鹿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朱先生南行讲学是乘兴而去扫兴而归的,究其原因,在于他自身,他不仅穿着古笨,易让人讪笑取乐,而且口音浓重,与南方朋友交流有障碍。
B.朱先生从南方讲学归来,一气登上了华山顶峰,吟出的《七绝》宣泄了他胸中郁积的愤懑,表明了他愿做时代中流砥柱的志向和他的一身正气。
C.陕西巡抚方升钦佩朱先生的德才,委之以重任,但被他婉言谢绝,他表示愿意帮助方巡抚,不过是以替方巡抚求仙拜神祈求灵丹妙药的方式。
D.小说中插入介绍了白鹿书院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说明了在此处建书院是有历史依据的,为白鹿书院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内涵。
E. 小说主要写的朱先生在南方讲学、朱先生建立白鹿书院等事,在刻画朱先生的形象时,除了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外,还引入了朱先生创作的诗歌。
【小题2】小说在刻画朱先生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朱先生登顶华山时抒发了“砥柱人间”的壮志,但后来方升委以重任时他却坚辞不就。请结合文本谈一谈你对他的做法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沧州牢城营内收管林冲,发在单身房里,听候点视。却有那一般的罪人,都来看觑他,对林冲说道:“此间管营、差拨十分害人,只是要诈人钱物。若有人情钱物送与他时,便觑的你好;若是无钱,将你撇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死不死。若得了人情,入门便不打你一百杀威棒,只说有病把来寄下;若不得人情时,这一百棒打得七死八活。”林冲道:“众兄长如此指教,且如要使钱,把多少与他?”众人道:“若要使得好时,管营把五两银子与他,差拨也得五两银子送他,十分好了。”正说之间,只见差拨过来,问道:“那个是新来配军?”林冲见问,向前答应道:“小人便是。”那差拨不见他把钱出来,变了面皮,指着林冲骂道:“你这个贼配军,见我如何不下拜,却来唱喏?你这厮可知在东京做出事来,见我还是大剌剌的。我看这贼配军满脸都是饿文,一世也不发迹。打不死、拷不杀的顽囚,你这把贼骨头好歹落在我手里,教你粉骨碎身,少间叫你便见功效。”林冲只骂的一佛出世,哪里敢抬头应答。众人见骂,各自散了。
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却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差拨哥哥,些小薄礼,休嫌小微。”差拨看了道:“你教我送与管营和俺的都在里面?”林冲道:“只是送与差拨哥哥的。另有十两银子,就烦差拨哥哥送与管营。”差拨见了,看着林冲笑道:“林教头,我也闻你的好名字,端的是个好男子,想是高太尉陷害你了。虽然目下暂时受苦,久后必然发迹。据你的大名,这表人物,必不是等闲之人,久后必做大官。”林冲笑道:“皆赖差拨照顾。”差拨道:“你只管放心。”又取出柴大官人的书礼,说道:“相烦老哥将这两封书下一下。”差拨道:“既有柴大官人的书,烦恼做甚!这一封书值一锭金子。我一面与你下书,少间管营来点你,要打一百杀威棒时,你便只说你一路患病未曾痊可。我自来与你支吾,要瞒生人的眼目。”林冲道:“多谢指教。”差拨拿了银子并书,离了单身房自去了。林冲叹口气道:“有钱可以通神,此语不差。端的有这般的苦处。”原来差拨落了五两银子,只将五两银子并书来见管营,备说:“林冲是个好汉,柴大官人有书相荐在此呈上。已是高太尉陷害,配他到此,又无十分大事。”管营道:“况是柴大官人有书,必须要看顾他。”便教唤林冲来见。
且说林冲正在单身房里闷坐,只见牌头叫道:“管营在厅上叫唤新到罪人林冲来点视。”林冲听得呼唤,来到厅前。管营道:“你是新到犯人,太祖武德皇帝留下旧制,新入配军,须吃一百杀威棒。左右,与我驮起来。”林冲告道:“小人于路感冒风寒,未曾痊可,告寄打。”差拨道:“这人见今有病,乞赐怜恕。”管营道:“果是这人症候在身,权且寄下,待病痊可却打。”差拨道:“见今天王堂看守的多时满了,可叫林冲去替换他。”就厅上押了贴文,差拨领了林冲,单身房里取了行李,来天王堂交替。差拨道:“林教头,我十分周全你。教看天王堂时,这是营中第一样省力气的勾当,早晚只烧香扫地便了。你看别的囚徒,从早起直做到晚,尚不饶他。还有一等无人情的,拨他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死不死。”林冲道:“谢得照顾。”(节选自《水浒传》第九回,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选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选文写了林冲发配沧州,初入牢营的一段情节,作者将笔墨集中在对林冲见差拨的细节描写上。
B.由于被高太尉陷害,林冲一进牢营就得到了“一般的罪人”的同情和关照,却遭到差拨的辱骂和恐吓。
C.差拨一见林冲就破口大骂,是因为林冲只是“唱喏”,没有及早把柴大官人给管营等的书礼拿出来。
D.选文通过对管营、差拨、牌头等人相互勾结欺压犯人的具体描写,形象地反映了牢营的黑暗现实。
E.选文借“有钱可以通神”这句话,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人情,也表现了林冲的感慨和无奈。
【小题2】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鲁迅先生在《花边文学·大雪纷飞》中曾说:“《水浒传》里的一句‘那雪正下得紧’,就是接近现代的大众语的说法,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椰 子 糖

虔 谦

周六我在公司加班时,突然一阵晕眩,摔倒在地。和我一同加班的琼扶起了我,问:“琳,你怎么了?没事吧?”

我头很晕,浑身乏力并颤抖。我用手指着我办公桌的抽屉说:“请你打开那个抽屉,拿两颗糖给我好吗?”琼打开了那个抽屉——“椰子糖!”他说了一句。两颗椰子糖下肚,我感觉好了一些。聪明的琼见状,立刻冲了一杯糖水给我喝。我的精神恢复了过来。

离开公司时,琼不放心我自己坐公车,亲自送我回家。“到我家玩玩吧?”半路上他问。他家就在公司和我家的中间。四个月来,他一直邀请我去他家玩,我一直都没去。“好。”这次我满口答应。

到了琼的家,琼的父亲汤姆森先生站起来和我打招呼。他正在桌上整理着什么。琼告诉他父亲我今天发生的“状况”。汤姆森先生听了若有所思,说:“嗯,身边常带着糖,这很好。”又补充道:“有时可以救命哦!”

琼向我解释说:“我爸爸和你一样,出门都要带糖。你看——”他指了指桌上的一个小玻璃器皿,那里满装着糖。“椰子糖!”我忍不住叫了一声。“是的,是椰子糖。”汤姆森先生说,“这习惯是我爸爸传给我的。我正在整理他那些老照片。”我一看,果然,桌上的书书本本堆里,放着不少照片。

琼一听就来了劲,“对了,琳,我还没来得及告诉你呢,我爷爷是空军,二战时到了中国。有一次他的飞机被敌军击落。他受了伤,被一个中国少年救起。那少年给了我爷爷几颗椰子糖……怎么了?”琼见我眼睛睁得大大的,就打住话头问道。

世上有这么巧的事吗?!我的心跳加速了起来。“你没事吧?”琼担心了起来。我先是摇摇头,然后说:“琼,我也还没来得及告诉你我爷爷的故事。”“你爷爷的故事?”汤姆森父子俩一起向我靠近了过来。

“嗯。我爷爷十五岁那年,在山地里遇见一个受伤的美国飞行员。敌人还在搜捕,于是我爷爷把他背到树林里一个安全的地方,脱下衣服帮他包扎伤口。飞行员流了很多血,很虚弱。我爷爷跑回村子叫了人来帮忙,还用他一直舍不得花的保命钱,买来了几颗椰子糖,当场给那个飞行员吃了……”莫名的情绪让我语咽。

“你爷爷现在在哪里?”汤姆森先生急切地问。

“他……他过去也常常提起那位年轻的美国飞行员……”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我突然一阵晕眩”,为故事设置了悬念,起到了吸引读者注意的作用。
B.“琼不放心我自己坐公车,亲自送我回家”,这一句巧妙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C.语言描写是这篇小说刻画人物、介绍情节的主要手段。
D.小说通过令人惊讶的巧合来表现要与人为善这一朴素而重要的生活哲理。
【小题2】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的情节结构。
【小题3】当琼跟他爸爸介绍“我”发生的状况时,“汤姆森先生听了若有所思”,这一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一个人的名字

李永生

①宁海被县委任命为澜儿河乡的党委书记。听到这个消息的那一刻,宁海的心便忽地一颤,眼里便也浸了一汪亮晶。宁海想:能到那里工作,一定是父亲召唤呢。

②30年前,宁海的父亲,就在澜儿河乡任乡党委书记。那时候,宁海刚6岁。

③澜儿河乡因境内的澜儿河而得名。30年前的澜儿河,阔10丈,水深处10余米,它跌跌撞撞从太行山而来,一路却又渐渐地收敛了火气,把水势降缓,待到澜儿河乡地界,便扭捏成了个小媳妇,那清澈的河水安然流淌,河两岸百姓的日月便因了它而润泽了,不仅四季享受到鱼虾的荤腥,靠它灌溉,又丰腴了良田千顷。只是每到雨季,上游山洪暴发,河水便会陡涨,澜儿河也就波澜壮阔、烟波浩渺了,那“小媳妇”便也开始撒泼,翻江倒海的洪水牛一样吼叫着,刹那间会淹没耕地、屋舍、牲畜……

④宁海的父亲工作很出色,极受乡民爱戴。那时候,每到雨季来临,防汛便成为乡里的工作重点。宁海的父亲就是在一次山洪暴发的深夜,为抢救被洪水围困的乡亲而殉职的。听母亲和父亲的朋友们说,那晚,大雨滂沱,上游太行山发生泥石流,澜儿河河水陡涨,河两岸村庄被洪水围困,洪水吞噬了耕地,冲塌了民房,父亲他们冲进洪水解救被困群众,就在父亲背着一位孤寡老人快要游到河岸的时候……一个浪头打来……那年父亲仅仅37岁。

⑤后来,乡亲们在澜儿河岸给父亲立了“宁志航书记殉难处”的石碑,碑上还记载了父亲的事迹,父亲也就成了这个地方百姓挂在嘴边的一个响当当的人物。逢祭日和清明,许多人便来碑前祭拜。

⑥几十年过去了,此时的澜儿河已经不再是河,由于持续干旱,澜儿河成了彻头彻尾的干河滩。即便下些雨,也如小儿撒尿,填不饱大地渴极了的肚皮。河道干得冒烟,金黄的沙粒似大火燃烧的灰烬。这里的人们似乎已经忘记这里曾经是条河,孩子们竟能把他们的长辈问得张大了嘴巴:“咱这地儿,没河,又为嘛叫澜儿河?”如今在乡亲们看来,这里和普通的土地已没有什么不同,他们就开始在这里建房子、修牛场鸡舍……

⑦只有父亲的石碑孤零零地立在那里,似乎在提醒人们这里曾经是条河。

⑧面对满目疮痍的澜儿河故道,宁海却有一种担忧:九旱必有一涝,万一哪天河水来了,怎么办?宁海把这个忧虑跟人一说,他们就会说:“书记啊,现在全球都闹水荒,水只能越来越少啊,再想见着澜儿河,只有做梦了。”人们就又联想起什么似的说上一句:“宁志航书记可是英雄呢!”当然,他们说这句话的时候,一般并不知道老书记就是新书记的父亲。宁海不想生活在父亲的光环下,所以宁海从没跟人提起过他是那石碑主人的儿子。

⑨然而,今令大家难以想象的事情发生了,就在这年7月的一天夜里,一场30年不遇的洪灾忽然降临了。事先,天气预报就发布预警信息。县政府连夜召集各个乡镇的书记开会,要求紧急疏散危险地段群众。宁海回来后马上连夜开会部署。但好些人没怎么当回事,甭管多大的雨,到了咱这一亩三分地,不也就成了蛤蟆撒尿吗?谁知,大雨果真说来就来了,上游洪水一泻千里。宁海马上又再次通知村干部们紧急疏散河道附近群众。村干部马上开始行动,大喇叭一广播,那紧张的气氛随即便弥漫开来。宁海带乡干部分头去各村指挥。这时雨越下越大,宁海的手机也不停地接到上级的汛情通报:洪峰已过燕儿滩……到了老鸹湾……宁海他们开始逐户敲门通知群众马上转移。一些人群众开始撤离。但有些群众竟仍是一脸麻木,他们“嗯嗯”地应付着说“我走我走”。待干部们走后却又打个哈欠睡起了回笼觉。宁海手机又响了,“什么什么?已过猫儿岭……”再有半个小时 就会到这里。宁海他们又开始敲打未撤离住户的房门,但最后仍有个别户就是不相信宁海们的话。这时,那牛一样吼叫的声音已隐隐传来,雨也越下越大,宁海他们急得浑身冒火。忽然一个闪电,宁海看见了风雨中父亲的石碑。他灵机一动,马上赶到村委会办公室,从一名正在广播的村干部手中接过麦克风,喊道:“乡亲们,我是乡党委书记宁海,再不转移就来不急了,我,宁海——”宁海书记提了一口丹田气——“我是你们的老书记——宁志航的儿子,宁志航书记要大家赶快转移!”这时大概风刮断了电线,停电了。 宁海抓起一个手提喇叭,跑出门:“我是乡党委书记宁海,我的爸爸是宁志航,宁志航让大家快跑、快跑——”

⑩奇迹发生了,那些本不打算离开的乡亲们,马上出了家门。

(11)那次洪灾,河道附近的房舍尽被洪水吞噬,但百姓无一伤亡。

(12)洪水过后,乡亲们静静地来到了那块碑前,一拨又一拨。

(13)碑前,一地鲜花灿烂。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写了宁海被任命为澜儿河乡党委书记后的心理变化,这既是情节的需要,又是感情的铺垫,避免了叙事的单调,形成悬念,引人入胜。
B.小说以“一个人的名字”为题,赞扬了宁志航为了人民英勇牺牲的高尚精神,表现了一心为民定能取信于民、受人爱戴的深刻主题。
C.小说明线写宁海危急关头,机智抗灾,暗线写宁志航洪灾面前,一心为民,英勇献身。明线和暗线彼此关联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D.小说的第⑨段多处运用了省略号,通过省略相关语句,强调了洪峰位置,强化了洪水的迅猛和时间的紧迫,营造出洪峰到来前的紧张氛围。
【小题2】这篇小说的最后两段简短却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
【小题3】文章多处写到“澜儿河”,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知白守黑
①暖的风刚吹到虢国老城墙根,涂弦夫就摆着细长的身子出来了。
②涂弦夫长得很有特点。正面望去,花白头发根根直立,头向前倾斜六十度;侧看,像半拉大括号,过于宽大的衣服总是忽忽扇扇,显出飘逸之风。
③瘦!太瘦了!谁见到他都这么说。涂弦夫却总是摆一摆枯枝般的手:负担,胖了,都是负担。
④涂弦夫退休前是书法家协会主席,除了搞一些展览,或者配合小城重点活动写点应景的对联,其他时间,都在写字。他在办公桌上放一整块高密度板,笔墨纸砚就绪,写。从二十多岁开始学书法,柳体、颜体都研究过,后来喜欢上了康有为体。退了休,涂弦夫有更多的时间写字了。人越写越瘦,腰越写越弯,字是越来越纵横奇宕,干脆遒劲。
⑤涂弦夫的守黑斋一般人去不了,除非是要好的友人。写出一副好字,涂弦夫会给他的几个朋友打电话,兴奋。沏一壶好茶,站在门口巴巴地等着他们来。
⑥去守黑斋次数最多的,是虢国老城的名士吴一品。他不习书法,爱的是茶,有茶痴的名号。和涂弦夫在一起,吴一品结巴的毛病似乎也少了,两个人赏字,品茶,论道,守黑斋里墨香和茶香氤氲缭绕,别有一番热闹的雅趣。
⑦天越来越暖,涂弦夫出来的次数慢慢多了。一天晚上,他转到南城门口,看见有人在写字,还有不少人围观。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在练地书。一根木头棍,前面绑一块水滴型海绵,水桶里蘸点水,在水泥地上龙飞凤舞,写的是 “数风流人物”,那个“风”字拐出几个奇怪的弯,但却引来围观者的喝彩。
⑧涂弦夫仔细看看,发现老头有一些书法功底,可惜个别字的布局不合理。他拍拍老头浑圆的后背说:“这个‘风’字不是这样写的,应该这样……”他边说边比划,甚至伸手想拿过老头手里的“笔”示范一下。
⑨老头拿“笔”的手朝后一缩,瞪了他一眼:“咋写?你说咋写?猪鼻子插葱,你还想装象啊。你是王羲之啊?
⑩涂弦夫被老头抢白一顿,讪讪离去。他把吴一品叫过来,茶没泡,就跟他说那个老头:“太恶劣了,怎么可以那样写?鄙俗!”
⑪吴一品一言不发,看着涂弦夫在守黑斋里转圈,义愤填膺。末了,他微微一笑,把涂弦夫拉到书房门口,指着门上“守黑斋”三个字让他看,吴一品说:“知白守黑,对吧?”
⑫涂弦夫当初给书房取的名叫守墨斋,吴一品看后摇摇头,说:“好”,但不如去了土,叫守黑斋。涂弦夫问为什么,吴一品说:“看过《道德经》吧?”涂弦夫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可是这个?”吴一品一拍手:“对……对……对了。”于是,守墨斋便成了守黑斋。
⑬看着守黑斋三个字,涂弦夫说:“老兄,还是你高啊。知白守黑,得有容人之心啊。走,喝茶。”
⑭春天慢慢悠悠催开了各色花朵,蝉一叫,就到了夏天。涂弦夫突然觉得嗓子不舒服,咽东西有点疼。去医院一检查,是食道癌,还好是早期,做了手术,涂弦夫在家里养着。吴一品去看他,带来一盒十五年普洱,涂弦夫摇摇头:“喝不了了,不能享用了。”吴一品用茶针和茶刀把茶饼撬下一块,用紫砂壶泡上,倒出一杯,茶汤红亮。他递给涂弦夫:“这么好的茶,观其色,闻其香,不……不……不一定都要喝到肚子里啊,各……各……各是各的享受啊。”
⑮涂弦夫的身体一天天恢复过来,又开始写字。
⑯秋凉时,再从南门口经过,涂弦夫看到那个微胖的老头还在那儿锲而不舍地写,依然是“数风流人物”,那个“风”字依然拐出好几个奇怪的弯。
⑰写完,老头得意地看看围观的人群,涂弦夫喊了一声:好!
⑱老头看到他,似乎还记得。老头说:老仙儿,这回不挑刺了,来两笔?”
⑲涂弦夫摆摆枯瘦手:“免了,免了。”
⑳老头不依不饶:“怕丢丑?”
㉑涂弦夫说:“怕丢丑。”
㉒老头哈哈大笑:“我天天练,总会有进步。你要记得,不懂就不要乱说啊。”
㉓涂弦夫点点头:“是,是,大有进步。”
㉔老头活动活动肩膀手臂,提了桶换个地方接着写,涂弦夫看着自得其乐的他,觉得这也是一种境界。
【小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guóB.奇 dàngC.遒jìnD.氤 yūn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故事情节,以季节特征的变化来凸显人物命运的变化。
B.从文中看,涂弦夫的形象气质、性格特点与他的书法风格有着某种内在关联。
C.吴一品与涂弦夫论茶“各是各的享受”一句意味深长,两人的想法不谋而合。
D.第二次看懂老头写地书涂弦夫为他叫“好”,能看出他理解了老头的生活态度。
E. 这篇小说在平实的叙述中蕴含着深沉的理性思索、内涵深刻,给读者以启迪。
【小题3】吴一品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涂弦夫的书斋名由“守墨斋”改成了“守黑斋”。从全文看,“守黑”二字有哪些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