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空  村
王太生
去山区旅行,在半山腰遇见一座空村。
这是一座有上百年历史的古村落,粉墙黛瓦,在山间清晨的草木深处,显得空寂而荒芜。我们一行人,顺着一条蒿草没膝的小道,从坡上而下,探访空村。
房舍斑驳的老墙上,有两条歪歪扭扭的标语,用朱红油漆与白石灰水,在同一个地方,不同的时间里,分别由不同的人书写——显示出一座山村,前世的人丁兴旺与今生的空无人烟。
老祠堂里祖宗的牌位都搬走了,村子里见不到一头耕地的水牛,也不见有谁“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人走屋空的村子,像一只被丢弃的巨大鸟窠,会遗落下一两片轻盈的羽毛。空村,是一群人不曾走远的梦,似乎还残留一座村庄昨日温热的体温。
站在空村里,看别人并不遥远的生活,那些曾经的老故事:鸡飞狗跳、屋顶炊烟、铧犁耕田、低头数钱……以及一场暴雨后的山体滑坡,泥石流滚滚而来。
村舍里有厢屋、坪院、石墙、台阶、猪圈、茅坑与柴禾堆……顺着高高低低的石板路往里走,人恍若是一条鱼,潜入一座淹没在时间水底的村庄。惊有人声,一只翘着大尾巴的松鼠,“呼”,从屋脊一侧,蹿到另一侧。花叶摇动,消失得无影无踪,无声无息。
有些墙体开始坍塌,没有人居住的房屋,也就缺少了热气和力量的支撑。
曾经居住在这里的人,早在几年前就搬走了(包括最后一头牲畜),门环泛着铜绿,但他们不约而同,一律把门锁上。
当他们回过头来,再看一眼,被情感和灾害缠扰了几辈子的村庄,还是把门轻轻合上,那老式木门的“吱嘎”声,在空山幽谷显得十分清晰。村民们是担心搬走后,那些山间的明月会住到自己以前的老房子里么?灌满一屋的清风,会吹散一个男人,或一个女人曾经的梦呓?以及土灶台上有过的袅袅螺旋上升的水汽——还是把旧梦保存在一个地方吧。
当然,在空村里依然留有生活的痕迹,有些痕迹是搬不走的。
一截旧木槛,被磨得圆润发亮。不止一双鞋和脚,才把它磨砺成这样,大概会有一个老实巴交的山里农妇,捧着一只大碗,坐在这旧木槛上,一边扒拉着碗中的饭食,一边向远处山野一道弧形的天际线东张西望。
鸡笼猪圈里,铺着一层厚厚的穰草,有猪仔和鸡仔浅浅的匍匐凹陷状。在半爿猪圈里,一只黯旧的木桶,孤伶伶地斜倚一角,落满灰尘。起初这只木桶也许并不是干燥成这样,而是装着明晃晃的半桶山泉水,有一星小砂眼,像时间里的漏斗,一滴一滴往外跌落,直至风干。
半桶水就这样漏了,一只木桶,被凝固在旧烟火生活里,还是从前的姿势,一座村庄还是从前的姿势。
一只大黄狗在村庄里寂寂走着。谁家的大黄狗?主人搬走后,将狗遗弃?山里人重情重义,估计不会做出这样小心眼儿的事。是大黄狗顾念旧窝,趁主人不注意,从新家偷偷溜出,跑进山里,嗅嗅停停,停停嗅嗅,寻找从前那只被它撵得满村跑的芦花大公鸡。
有一户人家,屋前坡上是一片青青桑树林。叶片大而碧,在这山间早晨红晕的霞光中,对着天空,透映着清晰的筋络。
还有一袭藤蔓,挂在线条粗犷的石墙上,不知寂寞,已然结出毛茸茸的瓜纽。
【小题1】文章有多处细节描写,请举出两例并分析其作用。
【小题2】简要分析“当然,在空村里依然留有生活的痕迹,有些痕迹是搬不走的”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作者笔下的空村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文章在结尾写到了一片青青的桑树林和一袭藤蔓,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1 05:26: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都江堰的茶马余音

李咏

在著名的都江堰,藏着一条特别的老街。

偶然发现这条老街,是在玉垒公园附近。熙熙攘攘的人潮中,忽然看见路边有一个古旧的拱形青砖门洞,里面人迹寥寥,只有“几”字形的青砖盘旋而上,竟像一段斑驳的城墙。

城墙之上,搁着一片晴碧的天空,白云丝缕,伸手欲摘,我转了几个弯跃到顶上,眼前“唰”地一下豁然开朗,只见一长段开阔疏朗的老城墙逶迤而去,没入青城山间。

眼前的城墙俨然有序,青砖之中细细晃动着油碧如丝的浅草,城墙边沿直接两旁绵延的屋顶;瓦片上青苔湿厚,甚至能用手指摁下深深的指印。这种凝结着岁月风华的隐世气度,“藏”的韵味大于“显”的气魄,让人隐隐觉得眼前的景致大有来历。

回到成都后,我专门去几座图书馆查询一些资料,又请教几位在民俗研究方面大有造诣的专家,方才明白我在都江堰无意中发现的,居然是一段源于唐宋、起于明代的古墙遗址。而墙边的小街原名“西正街”,历史比这城墙还长。据说是当年李冰治水时百姓踊跃相助而开挖的运输山道,之后成为“南方丝绸之路”入藏的起点,是典型的“茶马古道”,也被誉为古来茶马“第一街”。

踩上石板路面的老街,街边的民宅多为一至二层的木结构,是一种有着上百年历史的“穿逗房”。沿街拾级而上,尽头就是玉垒山。玉垒之外皆藏羌,作为地势扼咽之处,这里历来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直到迎来旷世奇才诸葛亮。面朝玉垒之外莽莽群山,背靠蜀军百万雄师,眼前本是必赢之争,这位一代谋略大家偏偏轻挥羽扇,用他无双的智慧选择了出人意表的“和”!于是一笑泯恩仇中,关名“镇僚”改为含义深远的“僚泽”。自此,关外少数民族和汉族民众开始自由通商,西正街作为日渐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商旅驿站,为“茶马古道”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唐宋时期,灌州已有一定规模,邑人以巨木植于城周,形成栅栏,以保城池安全。宋代元祐年间(1086—1093年),永康军判官刘随让百姓环城密植杨柳数十万株,形成柳树屏障,以护城池。

就这样柳枝依依,在这座古代枢纽重镇的东南西北柔情飘拂了400余年。

遥想那些时候,南来北往的客商牵着沉沉的马队迤逦而来,疲惫交加间,忽然看到前方翠意盎然一片,“灌县到了啊!”于是,他们的眼神和心灵也跟着这飘拂的绿色慢慢柔软了下来。虽是异乡,但这种不作防备的姿态却给人一种友邻的温情,颇有几分“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的热切。而当他们一番忙碌离开这里时,也许相送的友人又会顺手折下一枝细柳送别。要不怎么顺着丝绸之路的延伸,在敦煌出土的古代民间曲子抄本上就有折柳的深情与不舍呢?

这样的翠色折之不尽,一直到了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知县胡光才筑土砌石成墙,高1丈6尺,周8里,城墙东、南、西、北各设宣化、导江、宣威、镇江四门,奠定了今日都江堰市的基本格局。

漫步其上,只见城墙两侧重重叠叠的青瓦屋顶飞檐斗拱,好像密密匝匝的青鱼正在向着同一方向声势浩大地洄游。左临伏龙隘口,泯江之水奔腾浩荡;右贴玉垒山巅,万千风物美不胜收。

就这样信步走了几十丈,好像一段信口吟下的小令,还没尽兴,城墙就戛然而止,前方尽是一片重重叠叠的民居。我坐在一家古风茶楼里品着功夫茶,泡茶的小姑娘一边奉茶一边笑吟吟地告诉我,我身后那幅旧砖墙就是古城墙的一部分,古墙从来就没消失,它只是融进了老百姓们生活的一部分,“几十年前好多人家都依着它修了房子。”

遥想古时的西街,气韵该是多么的流动——除了驿站、货栈、牲口棚,还有玉石铺、铁匠铺的叮叮作响,以及随之而来卖汤圆的、点豆腐的、打棕垫的、编篾筐的……南来北往、各种口音的吆喝此起彼落,间或夹杂着骡马的轻嘶与牦牛的低哞,日出上路,日落归栈,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的图卷。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标题“都江堰的茶马余音”,既点明了写作的对象,又点出了茶马古道留下的余韵,抒发了作者的自豪之情。
B.文章第一自然段点明题旨,其中的“特别”一词既点出了“老街”不同于一般街道的特点,又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C.老街之“老”一是体现在其历史的悠久,二是体现在其数百年来,竟然没有一丝的变化与改进,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思。
D.文章语言优美,修辞手法运用恰当,如“好像密密匝匝的青鱼正在向着同一方向声势浩大地洄游”运用了比喻手法,动感十足。
【小题2】本文多处引用历史人物故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结尾意蕴丰富,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下辈子的职业

聂鑫森

①儿时的黄昏,在街道的尽头,摇出一点猩红,夜色里便漫开一片温馨,很是庄肃动人,那是一盏出诊的灯笼。待到面前,可看见上面一个大大的隶字,写着出诊中医的姓氏。打灯笼的自然是病家的人,灯笼后急急跟随一个银髯飘飘的老者,慈眉善目,溢出济世救人的悲悯。那时,我想做一个中医真有意思。

②这辈子已过去四十余年,当过刀具钳工,做过报纸的记者和编辑,还顶着一个作家的虚衔,但这些职业似乎都非我衷心所好。有人问我下辈子愿意做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说,于杏林张帜,操岐黄之术。

③这辈子不是不想学中医,实在是想学而不可能,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阴差阳错,硬是没有寻到机遇。不独是我,连弟妹们也与此无缘。父亲生前常叹息家传无人,神情颇为恻恻。

④自小对中医发生一种极崇拜极神秘的感觉,源于湘潭这座全国三大药都之一的古城,到处是药行药号药店,以及许多挂着紫檀木横额的医寓,大街小巷飘拂着浓浓淡淡苦苦甜甜的药香。这种药香似乎浸润到我的记忆深处,即使在远离这块故土后,岁月更替,依旧不能淡去。

⑤父亲的朋友中不少是医林高手,他常于酒后微醺时说起他们的故事,为某一个处方的精妙而赞叹不已。有一位姓朱的名医,在诊治一种大腹滞胀的怪病时,先让患者好好调养三个月,待其神完气满,竟在处方中下了四钱砒霜,以毒攻毒,上吐下泻,一剂便根治顽症,人却无损。还有一位姓王的红科大夫,接骨理筋,全凭腕力和指力,抬着来的患者,立马让其走着回去,医寓的门口时常响起鞭炮声,到处贴着为他扬名的红帖子,这当然是患者愈后的一片感激之情。

⑥年岁渐长,对中医这门职业的钦服,也就愈加强烈。我觉得中医特有人情味,望、闻、 切、问,是一个人和另一个人面对面的情感交流,自始至终,没有其他人和物的干涉,患者和 医者隔案而坐,取一种真正的平等。一问一答,不问而答,兼及望、闻、切,医者面对的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这里没有针头和手术刀的寒光闪烁,没有听诊器、X 光机、氧气瓶之类冷冰 冰的东西,一切都如家事般亲切。医者对病情病理表述的语言,温情脉脉,并充满着诗意。寒、 温、湿、热、滞、涩,以及阴虚阳旺,阳亏阴盛,这些字眼毫无恐怖的意味,让人感到医者是 在作某种艺术形态的概括。而西医可以把一切都科学地量化,量化的结果是变成森冷的理性评判,告诉你的是血脂有多少克,血压有多高,心肌如何梗塞,动脉趋于硬化,身上带有何等毒菌。所以每次谈到西医,我都会觉得一阵冰冷。

⑦我还喜欢中医切脉的那种韵味,凝神感受从手指传导出来的种种生命信息,决不计算一分钟跳动多少下,而是探寻着玄妙无穷的脉象,或厚,或薄,或沉,或浮,或紧,或弛,或滞,或滑。在此一刻,彼此无言,但却在手指与脉象的“对话”中,造成一种医者与患者特有的默契,此时无声胜有声。可惜,不曾见识过悬丝探脉的景况,望、闻、问一概省略,切脉只 凭借纤弱一丝的颤动所带来的微妙的感觉,西医对此只能望洋兴叹。我以为当中医的都可当诗 人,他用直觉来把握世界,来感悟生命,故有“意医”一说,中医是崇尚“天人合一”的。

⑧记得古籍中记载名医用几片梧桐叶做药引,以合“一叶落而天下知秋”的意蕴,从而 推动病势的转换,这不是诗情的独特抒写么?《红楼梦》中薛宝钗所服用的“冷香丸”,那个制作的过程充满了审美的情趣,酷似一个精美的艺术品的产生。

⑨假如下辈子做中医,我要下工夫把毛笔字练好,参悟诸体,自成一格。在诊断过病情后,打开砚盖,细细地磨出一泓香墨,于磨墨中思考“君、臣、佐、使”的安排与配备,调集好精兵猛将共赴疆场,一举围歼病厄。然后,极流畅极潇洒地写出处方,字与字、行与行之间, 讲究气韵贯通,讲究彼此呼应,顾盼有姿,如同一幅书法小品。

⑩我还应该有一个小小的园子,栽着一些药草,芍药、菊花、七叶一枝花、打不死、车 前草、鱼腥草、紫苏……既当花赏,又作药用。在闲暇时, 自然是要做几首旧体诗的,或者, 学会下围棋,学会弹古琴,真正使自己成为一个儒医。

⑪我会在夜深人静,听到急切的敲门声后,连忙点亮一只灯笼,提出一只药箱。然后,浴着那一片温煦的光晕,跟在来人的后面,朝某一处小街小巷走去。 灯笼上大书隶体“聂” 字,自然是出自我的手笔。

⑫当人们看见这盏灯笼时,必说:聂先生又出诊了!

⑬这句话就是对我最大的奖赏。

【小题1】下面对文韋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题目中“下辈子”三个字,表现了作者对今生没有学成中医的遗憾,以及对中医的无比热爱。
B.文章第二段写自己曾经从事过的职业,为了衬托自己真正愿意从事的职业是中医, 此段最后的“杏林”指中医。
C.文章最后五段,以虚写实,通过对中医生活的想象,字里行间,渲染流露出当中医的强烈渴望。
D.文章在第七段说“当中医的都可当诗人”,是指作者发现了医者与诗人的相似点,医者切脉动作优美潇洒,如诗人一样优雅。
E.文章第十段,作者描写自己想拥有一个小园,里面种着各种植物,包括菊花,意在追求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样的自由生活。
【小题2】赏析第一自然段。
【小题3】试分析作者儿时想学中医,出于什么原因。
【小题4】如何理解第八段结尾“所以毎次谈到西医,我都会觉得一阵冰冷”这句话。
【小题5】结合文本分析作者成年之后认为中医的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同类题3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静寂的园子

巴金

没有听见房东家的狗的声音。现在园子里非常静。那棵不知名的五瓣的白色小花仍然寂寞地开着。阳光照在松枝和盆中的花树上,给那些绿叶涂上金黄色。天是晴朗的,我不用抬起眼睛就知道头上是晴空万里。

忽然我听见洋铁瓦沟上有铃子响声,抬起头,看见两只松鼠正从瓦上溜下来,这两只小生物在松枝上互相追逐取乐。它们的绒线球似的大尾巴,它们的可爱的小黑眼睛,它们颈项上的小铃子吸引了我的注意。我索性不转睛地望着窗外。但是它们跑了两三转,又从藤萝架回到屋瓦上,一瞬间就消失了,依旧把这个静寂的园子留给我。

我刚刚埋下头,又听见小鸟的叫声。我再看,桂树枝上立着一只青灰色的白头小鸟,昂起头得意地歌唱。屋顶的电灯线上,还有一对麻雀在吱吱喳喳地讲话。我不了解这样的语言。但是我在鸟声里听出了一种安闲的快乐。它们要告诉我的一定是它们的喜悦的感情。可惜我不能回答它们。我把手一挥,它们就飞走了。我的话不能使它们留住,它们留给我一个园子的静寂。不过我知道它们过一阵又会回来的。

现在我觉得我是这个园子里唯一的生物了。我坐在书桌前俯下头写字,没有一点声音来打扰我。我正可以把整个心放在纸上。但是我渐渐地烦躁起来。这静寂像一只手慢慢地挨近我的咽喉。我感到呼吸不畅快了。这是不自然的静寂。这是一种灾祸的预兆,就像暴雨到来前那种沉闷静止的空气一样。

我似乎在等待什么东西。我有一种不安定的感觉,我不能够静下心来。我一定是在等待什么东西。我在等待空袭警报;或者我在等待房东家的狗吠声,这就是说,预行警报已经解除,不会有空袭警报响起来,我用不着准备听见凄厉的汽笛声(空袭警报)就锁门出去。近半月来晴天有警报差不多成了常例。

可是我的等待并没有结果。小鸟回来后又走了;松鼠们也来过一次,但又追逐地跑上屋顶,我不知道它们消失在什么地方。从我看不见的正面楼房屋顶上送过来一阵的乌鸦叫。这些小生物不知道人间的事情,它们不会带给我什么信息。

我写到上面的一段,空袭警报就响了。我的等待果然没有落空。这时我觉得空气在动了。我听见巷外大街上汽车的叫声。我又听见飞机的发动机声,这大概是民航机飞出去躲警报。有时我们的驱逐机也会在这种时候排队飞出,等着攻击敌机。我不能再写了,便拿了一本书锁上园门,匆匆地走到外面去。

在城门口经过一阵可怕的拥挤后,我终于到了郊外。在那里耽搁了两个多钟头,和几个朋友在一起,还在草地上吃了他们带出去的午餐。警报解除后,我回来,打开锁,推开园门,迎面扑来的仍然是一个园子的静寂。

我回到房间,回到书桌前面,打开玻璃窗,在继续执笔前还看看窗外。树上,地上,满个园子都是阳光。墙角一丛观音竹微微地在飘动它们的尖叶。一只大苍蝇带着嗡嗡声从开着的窗飞进房来,在我的头上盘旋。一两只乌鸦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叫。一只黄色小蝴蝶在白色小花间飞舞。忽然一阵奇怪的声音在对面屋瓦上响起来,又是那两只松鼠从高墙沿着洋铁滴水管溜下来。它们跑到那个支持松树的木架上,又跑到架子脚边有假山的水池的石栏杆下,在那里追逐了一回,又沿着木架跑上松枝,隐在松叶后面了。松叶动起来,桂树的小枝也动了,一只绿色小鸟刚刚歇在那上面。

狗的声音还是听不见。我向右侧着身子去看那条没有阳光的窄小过道。房东家的小门紧紧地闭着。这些时候那里就没有一点声音。大概这家人大清早就到城外躲警报去了,现在还不曾回来。他们回来恐怕在太阳落坡的时候。那条肥壮的黄狗一定也跟着他们“疏散”了,否则会有狗抓门的声音送进我的耳里来。

我又坐在窗前写了这许多字。还是只有乌鸦和小鸟的叫声陪伴我。苍蝇的嗡嗡声早已寂灭了。现在在屋角又响起了老鼠啃东西的声音。都是响一回又静一回的,在这个受着轰炸威胁的城市里我感到了寂寞。

然而像一把刀要划破万里晴空似的,嘹亮的机声突然响起来。这是我们自己的飞机。声音多么雄壮,它扫除了这个园子的静寂。我要放下笔到庭院中去看天空,看那些背负着金色阳光在蓝空里闪耀的灰色大蜻蜓。那是多么美丽的景象。

1940年10月11日在昆明

(选自《龙·虎·狗》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与其说本文吗的是“我”居住的园子,不如说是“我”内心的“圆子”“我”内心情感的变化既是因子带给“我”的,又反映了“我”对战争的关切和思考。
B.文章先后几处写到房东家的狗,作者以此作为贯穿全篇的一条线索“我在等待房东家的狗吠声”,是希望狗吠声能打破眼前的静寂,给园子带来一些生气。
C.第(7)段中说“我的等待果然没有落空”,一方面是空装警报的响起在预料之中,一方面又表明“我"欣喜地等到了我们自己的飞机起来攻击敌机。
D.文章结尾处情绪的突变,体现了“我”对民族、对未来的信心,激励了作者自己,也激励了更多抗战中的国人。
E. 本文以细腻质朴的笔触描写了战乱中最寻常的一段生活,充满抒情色彩,总体给人“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觉。
【小题2】“在这个受着轰炸威胁的城市里我感到了寂寞”,作者为什么会感到“寂寞”?
【小题3】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写园子的静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尾处赞美“扫除了这个园子的静寂”的机声“多么雄壮”,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
【小题4】文章反复描写松鼠小鸟等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爬满心墙的蔷薇
——读康·巴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
王开岭
他有一种使他触及的一切变得高尚的才能。 ——歌德
《金蔷薇》,一册薄薄的散文体小书。一打开,扑面而来的森林、溪水和冰雪气息立即让我安静下来,童话般的语境仿佛置身于缪斯的圣诞夜,而巴乌斯托夫斯基,便是那个挨门逐户送祝福的白胡子老人,他的礼物是诗、是激动人心的月光、是欢悦生命的美……
书的开篇叫《珍贵的尘土》:善良的退伍老兵夏米,相貌丑陋,以清理作坊为生。一天,他遇见了早年照料过的一位姑娘,并再次伸出援手,后来,他突然被一股“依依不舍”的情感所折磨,自卑、怯懦、羞愧……他暗暗祈愿姑娘能遇到真正的爱情,并冒出一念头——送一朵传说中能带来幸福的金蔷薇给她。从此,每天夜里,夏米都背着一个大垃圾袋回家,里面装着从银匠作坊里扫来的尘土,他用筛子不停地扬着……终于一天,他捧着一小块金锭去找银匠。当“金蔷薇”终于诞生时,姑娘已去了异国。不久,夏米去世了。 
“每一分钟,每一个无意中说出来的字眼,心脏每一次不易觉察的搏动,犹如杨树的飞絮或深夜映在水洼中的星光——无不是一粒粒金粉……而作家,以数十年光阴筛取这微尘,将其聚拢一起,熔成合金,然后铸出我们的‘金蔷薇’——小说,散文,长诗。”
在《洞察世界的艺术》中,他转述了一位画家的话:“每年冬天,我都要到列宁格勒那边的芬兰湾去,您知道吗,那里有全俄国最好看的霜……”直到今天,我还能忆起撞上这句话时的激动和羞愧,因为我从未留意霜的差别、更毋论“最好看”了——自己的感受原是多么粗糙!
和同胞作家相比,巴氏似乎是个特例,在作品气质和主题上,他都没有鲜明的俄罗斯式烙印,母邦文化的苦难基因和悲剧资源并未将其心灵格式化,他也没有卷入时代的政治伦理斗争。像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爱伦堡、帕斯捷尔纳克、索尔仁尼琴等,都是在一种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灵魂纠结下,以反抗、挣扎、悲愤的姿态实施突围的,而巴氏不,他既没背负民族传统,也未被时代的罪恶拦住去路。唯美、温情和诗意,乃其与生俱来的打算,他从未因某种现实而在这些方面打折扣。
他的文字无形中铺了一层干净和温暖的草,并转化为了读者的幸福。这种心灵的舒适与和平,这种不被时代耽误的健康心性和稳定品质,在苏联严酷的政治环境中,是非常罕见的。他这样说:“对生活,对我们周围一切的诗意的理解,是童年时代给我们的最伟大的馈赠。如果一个人在悠长而严肃的岁月里,没失去这个馈赠,那他就是诗人或者作家。”
我认为,这是个极重要的提示,尤其对工业时代的人和现代教育,尤其对21世纪的我们——沉溺于物理和实用、荒疏了自然、哲学和诗歌——从而远离生命真相和本体意义的人。
阅读巴氏,是一种美和心智的享受,你不会有压抑感,连故事里的哀痛,也是美的,让人感激。正像他解释安徒生时所说:“是的,我们需要幻想家,是停止对这三个字进行讥笑的时候了。”“童话不仅为孩子,也是为成人所需要的。”“对生活的宽容态度往往是一个人丰富内心的可靠标志。像安徒生这样的人是不愿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世俗纷争上的,因为周围闪耀着鲜明的诗意,不要放过春天亲吻树木的那一瞬间……”
虽然有大量现实作品,但骨子里,他不是“现实感”和“斗争感”很强的作家,他更像灵魂方面的美学大师——大自然最亲近、最信赖之人,理想主义的冥想者和歌颂者,那种干净得能聆听花鸟物语、拿到童话钥匙的人。对现实,他的反抗工具是“美”,是对丑和恶“背过脸去”的姿式,是以回答“人应怎样生活”“何以不辜负这个世界”的方式来进行。他消化矛盾、超越苦难的愿望和能力都太强了,他不能忍受被阴暗挡住光线、降低视力的生活。而且,这毫不妨碍他对那些英勇的同胞报以爱和尊敬,这在他对茨维塔耶娃、巴别尔、爱伦堡等人的评述中清晰可见,他熟悉对方的价值,清楚对方的意义,拥戴对方的劳动。诗性、浪漫、理想人格、美学的纯粹、对永恒价值的守护、对细微之物的深情、对教育和艺术的关注、突破时代纠缠的行走……这一切,奠定了巴氏风格,一种知识和精神上的“百科全书”风格。
多年来,我已惯于将《金蔷薇》搁在枕边,就像小孩子让最爱的糖果触手可及。睡前翻开某页,无论内心多么浮躁,这时都会安静下来,连空气都变得像书中森林里那样:清澈、湿润、流畅,有股沁人心脾的薄荷的静,绿的香……
(节选自《精神明亮的人》,有删改)
【小题1】作者在开头引用歌德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他的文字无形中铺了一层干净和温暖的草,并转化为了读者的幸福。
(2)对现实,他的反抗工具是“美”,是对丑和恶“背过脸去”的姿式。
【小题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爬满心墙的蔷薇”意蕴的理解。
【小题4】结合文本,谈一谈“巴氏风格”“对工业时代的人和现代教育,尤其对21世纪的我们”有什么启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

我在城中寻找天籁

①在城里住久了,有时感觉自己是笼中之鸟,天地如此狭窄,视线总是被冰冷的水泥墙阻断,耳畔的声音不外车笛和人声。走在街上,成为汹涌人流中的一滴水,成为喧嚣市声中的一个音符,脑海中那些清净的念头,一时失去了依存的所在,我在城中寻找天籁。

②搬进这套公寓是初冬,墙面上的爬山虎早已褪尽绿色,只剩下无叶的藤蔓,蚯蚓般密布墙面。寒冬过去,那些看似干枯的藤蔓仿佛一夜间长出了米粒大小暗红色的芽苞,吐出淡绿色的嫩叶。新生的绿色茎须在墙上爬动,它们不动声色地向上攀援,小小的嫩叶日长夜大,犹如无数绿色的小手掌,在风中挥舞摇动,永不知疲倦。春天的脚步,就这样轰轰烈烈地在水泥墙面上奔逐行走。窗框上,不时有绿得近乎透明的卷须和嫩叶探头探脑,日子久了,竟长成轻盈的窗帘,随风飘动。透过这绿帘望去,窗外的绿色层层叠叠,影影绰绰,心里的烦躁和不安仿佛都被悄然过滤。爬山虎的枝叶间,时常可以看到蝴蝶翩跹,能听到蜜蜂的嗡嗡欢鸣,蜻蜓晶莹的翅膀在叶梢闪烁,还有不知名的小甲虫,背着黑红相间的甲壳,不慌不忙在晃动的茎须上散步。也有壁虎悄悄出没,那银灰色的腹部在绿叶间一闪而过,犹如神秘的闪电。

③爬山虎一年四季经历着生命盛衰的轮回,也让我见识着生命的坚忍。它叶柄处小小的脚爪抓住了墙面,使藤蔓得以攀援而上,用表情丰富的生命色彩彻底改变了僵硬冰冷的水泥墙。爬山虎的枝叶到底有多少色彩,我一时还说不清楚。春天的嫩红浅绿,夏日的青翠墨绿,让人赏心悦目。初夏时分,浓绿的枝叶间开出金黄的花朵,有点像桂花。蝴蝶和蜜蜂结伴而来,在藤蔓间上上下下忙个不停。花开之后也结果,那些隐藏在绿叶间的小小浆果,呈奇异的蓝黑色,竟引来飞鸟啄食。彩色的羽翼和欢快的鸣叫,掠过葳蕤的绿叶柔曼的藤须,在我的窗外融合成生命的交响诗。

④秋风起时,爬山虎的枝叶由绿色变成橙红色,又渐渐转为金黄,这真是大自然奇妙的表演。秋日黄昏,金红的落霞映照着窗外的红叶,使我想起色彩斑斓的秋山秋林,也想起古人咏秋的诗句,尽管景象不同,但却有相似意境。

⑤我从前曾在家里种过一些绿叶植物,譬如橡皮树、绿萝、龟背竹,却总是好景不长。也许是我浇水过了头,它们渐渐显出萎靡之态,先是根烂,然后枝叶开始枯黄,最终走向死亡。而窗外的爬山虎,无须我照顾,却长得蓬勃茁壮,热风冷雨,炎阳雷电,都无法破坏它们的自由成长。

⑥爬山虎在我的窗外生长了五个春秋,我以为它们会一直蔓延在我的视野,让我感受大自然无所不在的神奇。也曾想把我的“四步斋”改名为“青藤斋”,谁知这竟成为我的一个梦想。

⑦那是一个盛夏的午后,风和日丽。我无意中发现挂在窗外的绿色藤蔓似乎有点干枯,绿叶失去了平日的光泽。第二天傍晚,满墙的绿叶都呈萎缩之态,仔细察看叶瓣,却没有发现被虫蛀咬的痕迹。第三天早晨拉开窗帘,竟是满眼惨败之相,那些挂在窗台上的藤蔓,就像晾在风中的咸菜干。这些生命力如此旺盛的植物,究竟遭遇了什么灾难?我到楼下查看,在墙沿的花坛里,看到了触目惊心的景象:碗口粗的爬山虎藤,竟被人用刀斧在根部齐齐切断!生长了几十年的青藤,可以抵挡大自然的风雨雷电,却无法抵挡人类的刀斧。砍伐者的理由很简单,老公寓的外墙要粉刷,爬山虎妨碍施工。

⑧断了根的爬山虎还在墙上挣扎喘息,绿叶靠着藤中的汁液,在烈日下又坚持了几天,一周后,满墙绿叶都变成了枯叶。不久,枯叶落尽,只留下绝望的藤蔓密布墙面,如同神秘的天书,也像是抗议的符号。它们至死都不愿意离弃水泥墙,直到粉墙的施工者用刀铲将它们铲除。

⑨ “绿房子”从此消失。公寓楼改头换面,消失了灵气和个性,成了奶黄色的新建筑,混迹于周围的楼群中。也许是居民们的抗议,有人在楼下的花坛里补种了几株紫藤。也是柔韧的藤蔓,也是摇曳的绿叶和嫩须,一天天,沿着水泥墙向上攀爬……

⑩紫藤,你们能代替死去的爬山虎吗?

(摘自2010年10月《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文章哪些地方表现了爬山虎生命的坚忍?结合全文概要回答。
答:
    
【小题2】理解下列划线句在文中的含义。
(1)春天的脚步,就这样轰轰烈烈地在水泥墙面上奔逐行走。
答:
(2)用表情丰富的生命色彩彻底改变了僵硬冰冷的水泥墙。
答:
【小题3】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爬山虎?试列举两例简要说明。
答:
    
【小题4】文章第六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试结合全文分析本段所隐含的作者的感情。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