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故里之争显现地方政府公司化
文明古国的一大好处就是有历史,有故事可讲,随便一锄头挖下去,或许就会是哪位王侯将相的传奇。而对后来者而言,这都是可能变成真金白银的财富。只可惜古人不像今人有很明确的产权意识,于是也就有了各种名人的故里之争。
据统计,名人故里之争在短短半年内竟然达到10处之多,其中既有历史上真真实实存在的名人:也有宗教、小说、神话故事中出现的名人。有些名人故里竟有七八个地方在争,更有甚者,水浒故事中西门庆、潘金莲这对“奸夫淫妇”的故里,也被一些地方宝贝一般地争着。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一些官员可以借此捞一把。对这些官员来说,是否能够争到这个故里,或者争到后是否有游客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争抢故里的过程本身,这里的一系列环节和运作存在腐败机会。二则不能不说到与地方政府的职能异化大有关系。各种故里之争,地方政府无非是出于为本地打造旅游市场、提高知名度的考虑。此目的在一个以经济建设为自己主要任务的政府那里,虽然很正常,但也说明,地方政府的职能已经迷失。
当然,发展经济也是政府职责,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并不仅仅是提供一个好的制度环境,而是直接投身于经济活动。地方政府本身和企业一样,就是市场的一个主体。因此。它也具有其他市场主体的根本特点,即逐利。以招商引资为例,本来这是企业的事,但现在大多由政府包办。很多政府部门的实际工作,特别是直接和经济有关的部门,其主要任务就是招商引资。为了招到更多的外来企业到本地投资,政府制定了许多考核办法,但归根到底,无非是对有功之臣进行重奖,对无功之臣重罚,与公司管理别无二致。
地方政府的公司化及其竞争,被一些学者解释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决定性因素。纯从理论而言,这是对的。但必须指出的是,以追求经济增长特别是财政收入为最高动力的政府逐利化或公司化倾向,虽然在某些时候能够带来社会财富的大幅增加,也能够提高社会成员的福利水平,可在社会治理方面,会带来更多的灾难。最近十多年来,越来越严重的官员腐败和频繁出现的群体性事件,就是一个明证。
政府变成公司,与一般市场上的公司不同,如果说后者还要受市场中一系列合约和规则的制约与支配,政府公司则没有这些限制。因为政府是市场规则和合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它拥有一般市场公司根本不具有的强制权力,这使其变成一个三不像的“怪物”,从而势必出现下述现象:假如政府和民众的利益是一致的,政府公司化或能给民众带来福利的改善;但假如政府跟民众的利益不一致,政府公司化的结果,首先是要保证政府这个公司利益的最大化,尤其考虑到政府乃是由不同的官员构成,更是如此。因为,官员的利益不完全等同于政府的利益,在政府公司化的倾向中,官员可以更好地把咱己的利益置换成政府利益。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在一些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中,明明有些项目会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损害公众健康,但只因它会带来税收,甚至仅仅只是为了完成招商引资任务,也被地方引进来。从这个角度,就能合理地解释在上述名人故里之争中,一些地方何以对西门庆、潘金莲感兴趣。
如果不重新定位政府的角色和作用,彻底校正被异化的政府职能,使政府从市场抽身,要扭转逐利性、公司化行为,减少或消除各种故里之争,那就依然很难。
【小题1】下列关于“故里之争”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文明古国悠久的历史在铸就传奇与文明同时,也为后代蕴含着商机,不仅有文化传说,而且还有真金白银,供后代子孙消费。、
B.名人故里之争愈演愈烈,所争对象有历史名人,也有宗教、小说、神话中人,甚至有西门庆、潘金莲等“奸夫淫妇”。
C.名人故里之争的根源在于古代缺乏明晰的产权意识,地方政府的介入更是推波助澜,其看重的是争夺故里的过程本身。
D.故里之争明显有两条线趋势:一是政府与官员忙于“争”,二是各地一般公司及民众也在争,各方都力图在争的过程中“大捞一把”。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名人故里之争所以“红火”,是由于其“争”的环节与运作中存在腐败机会,同时,与地方政府职能的迷失与异化有关。
B.地方政府致力于发展经济,但因其直接投身于经济活动,使得其本身与企业一样,成为市场的逐利主体,并包办经济活动。
C.地方政府主要任务为招商引资,但管理与考核的办法与公司管理无异,呈现出地方政府公司化倾向,导致“名人故里”之争的闹剧经常上演。
D.地方政府公司化,可促进财政收入增长及带来社会财富大幅增加,增加社会福利,促进社会公平,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地方政府公司化及其竞争会导致社会治理领域的灾难性后果,诱发腐败现象与群体性事件频发,影响社会安定。
B.政府公司化使其成为“三不像”怪物,集决策者与执行者于一身,掼害民众利益,使官员能轻易将自己利益置换成公司利益。
C.某些地方政府对西门庆、潘金莲感兴趣,其根本点在于这种“名人故里之争”可以促使地方政府公司化,从而最大程度保证民众利益。
D.应对地方政府的角色与地位进行定位与校正,分清政府与市场关系,促使政府消除逐利化与公司化行为,方可消除类似“名人故里之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23: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如果说工业3.0要解决的是生产效率与消费效率之间的矛盾,那么,以“互联网+”为特征的工业4.0则很可能会打破先生产后消费的传统思维,甚至会让生产与消费之间的鸿沟逐步消除。
在工业4.0阶段,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是“互联网+”,而不再是“+互联网”。一个“+”位置变化耐人寻味。过去,无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还是二者深度融合,都是“+互联网”概念,即传统产业是主体,互联网只是工具。
工具的最大特点是被动。再好的工具,只有被利用才有价值。工具化是工业3.0阶段互联网的主要特征。在3.0阶段,互联网作为具有革命性的工具,的确可以扩大和提升信息交流的空间和速度,从而让传统产业不仅生产效率继续有所提高,而且使得消费效率获得极大提升。特别是网络销售平台的建立,让消费过程变得更加高效、便捷。如果说以蒸汽机和电气化为代表的工业1.0和2.0所运用的是力学原理,解放的是体力,解决的是产能,那么以信息化为代表的3.0运用的则是数字手段,延伸的是人类的眼睛和耳朵,主要解决的是生产效率和消费效率之间的矛盾。在这一时期,互联网仍然是工具,因此传统产业的基本形态并没有因互联网的加入而改变。
在工业4.0阶段,互联网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网络,它更是一个物质、能量和信息互相交融的物联网,传递的也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它还可以包括物质和能量的信息。互联网自身的演进导致了它角色的变化。某种意义上讲,今后的互联网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工具,它会上升为矛盾主体,从设计、生产、销售到售后的全流程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传统产业则可能变为被“+”的对象。
互联网的去工具化从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纷纷主动涉足传统制造业已经初现端倪。而互联网对传统制造业带来的颠覆在发达国家也已经出现。
美国的某款新能源汽车,由于运用了物联网概念,已经取消了传统的4S店商业模式,不仅销售不需要,甚至保养、维修也不再需要4S店。因为发达的物联网络已经让生产者能掌握售出汽车的各种数据,甚至轮胎该更换或者哪个零件该出问题,厂家比用户还清楚,可以随时随地上门服务。
率先提出工业4.0概念的德国走得更远。如今在德国一些城市的街头,停着不少有特殊标识的汽车,只要是会员,就可以用一张卡片把任意一辆车开走,办完事停在路边走人即可,而你驾驶车辆的所有数据会及时传回车厂,相关费用从你的账户扣除。这一模式未来很可能颠覆传统汽车的销售模式,很多人今后可以不必再买车;而类似奔驰、宝马这类传统制造企业,也很可能会演变成汽车服务提供商……
据悉格力集团应对挑战小米手机的挑战,也开始生产手机了。但是,如果格力还是用传统制造思维去生产智能手机,就可能还会停留在3.0甚至2.0时代。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业3.0时代,传统产业生产效率继续有所提高,消费效率得到极大提升,而互联网只是被动使用的工具。
B.工业4.0时代,先生产后消费的传统思维可能会被打破,同时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鸿沟就随之消除。
C.工业1.0时代和2.0时代运用的是力学原理,通过体力的解放和产能的解决,来促使产业的生产效率提高。
D.分别以蒸汽机、电气化、信息化为代表的各工业阶段,解决的问题不同,但传统产业的基本形式没有变化。
【小题2】【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4.0时代的互联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网络,而是一个物质、能量和信息相交融的物联网,传递物质、能量信息。
B.某种意义上,互联网今后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工具,它会从设计到售后全流程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上升为矛盾主体。
C.互联网颠覆传统制造业的现象在发达国家已出现;国内互联网巨头主动涉足传统制造业,互联网去工业化已初现端倪。
D.美国某款新能源汽车生产者运用了物联网概念,取消了4S店的商业模式,自己销售产品并提供保养、维修等各项服务。
【小题4】【小题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区别“互联网+”与“互联网”的主要依据,是互联网在解决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中,究竟处于主体地位还是被动地位。
B.在“互联网+”阶段,厂家可通过物联网掌握售出产品的各项数据,根据需要随时随地主动地为用户提供上门服务。
C.在4.0时代,传统产业可能变为“+”的对象,类似奔驰、宝马这类传统制造企业,很可能会演变成汽车服务提供商。
D.反思应对小米手机挑战的过程,格力集团只有停止用传统制造思维去生产智能手机,才能真正步入工业4.0时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将军赋采薇
戴安澜任第73旅旅长后,回顾多年对日作战的经验教训,认定要取得胜利必须依靠部属努力,而部属的旺盛士气来自他们的爱国热情。他特意抄录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激发大家精忠报国的爱国热忱。
为了抗战大业,戴安澜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自由报》记者宗祺仁前来采访,与他彻夜讨论时局,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这时有人提醒戴安澜,说宗是共产党,须多加提防。他坦然答道:“现在是国共合作坑战,何防之有?宗是否共产党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新闻记者,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解,我们正缺少这样的爱国志士。”几天后,他还把自己的军事著作交给宗祺仁修改并题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决定派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当命令到达时,已升任第 200师师长的戴安澜高唱《满江红》,并向官兵宣讲诸葛亮远征的事迹,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激励官兵。赴缅途中,他激情满怀,赋《远征》二首以明志。其一云:“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其二云:“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
入缅不久,日军主力迫近东瓜,军长杜聿明决定集中主力击溃日军。戴安澜立下誓言:“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国威之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这时,英军突然撤走,我方援军未至,形势危急,戴安澜决心以身报国。他宣布:“本师长立遗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他给夫人王荷馨写了绝命家书:“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报***的名义向遗嘱颁发“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摘编自茅海建主编《国民党抗战殉国将领》等)
相关链接
①人我之际要看得平,平则不忮;功名之际要看得淡,淡则不求;生死之际要看得 破,破则不惧。人能不忮不求不俱,则无往而非乐境,而生气盎然矣。(戴安澜赠部属 各官长题词)
②军人一般以彪悍为荣,但是戴安阑与众不同,他多才多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 书画,如果不是因为战乱和外敌入侵,他很有可能成为一位儒雅名士,但国家危难却把 他的命运引上另外一条路。(戴复东等《我们的父亲戴安澜》)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戴安澜自幼对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 《过零丁洋》等诗篇熟读成诵,常常手自笔录并吟唱,以此激发自己和官兵的爱国热忱。
B.在给夫人王荷馨的家书中,戴安澜表明了为国战死的决心,认为这是军人的极大光荣,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妻子儿女日后的生活。
C.面对形势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困境,戴安澜坚决不同意要他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的提议,奋而率部突围,与日寇死战。
D.戴安澜从缅甸“马革裹尸还”的情景,感动了沿途无数民众,有人献出楠木寿材抚慰英灵,也曾出现万人空巷跪迎灵车的盛况。
E.戴安澜临危受命,率第200师官兵驰援缅甸,固守东瓜,收复棠吉,以浴血沙场、为国捐躯的壮举,谱写了抗日救国的新《采薇》。【小题2】有人说《自由报》记者宗祺仁是共产党,提醒戴安澜多加提防,他却回答“何防之有”,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戴安澜这样回答的理由。
【小题3】戴安澜率第200师赴缅途中,赋《远征》二首以明志。诗中涉及哪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又表达了什么志向?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4】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 其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范旭东:中国化工之父
嫘笛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一次重要会议上强调: “我们搞社会主义建设,不能忘记四个人,搞钢铁不能忘记张之洞,搞化工不能忘记范旭东,搞纺织不能忘记张謇,搞交通不能忘记卢作孚。”
***提到的四个人当中,范旭东的事业是最为艰难、最具开创性的,因为在他之前,化学工业在中国完全没有基础。在中国近代企业家中,范旭东是个拓荒者。
1911年,范旭东抛弃了已在日本获得的大学助教职位,回到了阔别12年的祖国。回国后,他决定利用自己所学,改良国内的盐质,“使人民有干净的盐吃,有便宜的盐吃。”终于,他于1913年制出了精盐,并联合有志之士共同成立久大精盐公司。
碱被称为“化学工业之母”,许多生活用品如肥皂、纸张、印染、玻璃等生产均需要碱。当时在中国垄断纯碱市场的是英国公司。欧战爆发后,远洋运输困难。英商乘机将纯碱价钱抬高七八倍,甚至捂住不卖,使许多民族企业生产陷入停顿,物价飞涨。有鉴于此,范旭东萌发了用盐制碱的想法。
然而,纯碱的制法被称为世界级的难题,欧美等国科学家也是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方才掌握了这一技术。
1918年11月,永利制碱公司在天津创立。1924年8月,永利投入200万元,终于产出了第一批碱制品。可是,令人失望的是,这批碱制品是红黑相间的劣质碱。消息传出,外国公司发出一阵嘲笑之声。范旭东并不灰心,在巨大压力下,仍然咬牙坚持。
1926年6月,永利生产出了纯碱,打破了洋人对制碱技术的封锁。两个月后,永利“红三角”牌中国纯碱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获得金奖。震动了整个世界化工业,被西方人誉为“中国近代工业进步之象征”。
“七·七事变”后,范旭东和他的化工厂,因能生产化工产品和军需物资,让日本人心生觊觎。塘沽沦陷后,日军把“久大”、“永利”两厂包围,派出代表,要求合作,遭到严词拒绝,结果被强行接管。范旭东说:“宁肯为工厂开追悼会,也坚决不与侵略者合作。”
1937年末,范旭东将制碱厂和硫酸厂都迁移到四川“新塘沽”,积极为抗战提供军需物资。此时永利面临的巨大难题在于抗战前一直使用的是用廉价海盐作为原料的苏尔维制碱法,而在四川只能使用昂贵的井盐。
为了有效地利用井盐制碱,范旭东组织技术人员,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自行研制新的制碱技术,后在香港,上海法租界和乐山五通桥等地进行了无数次试验,终于成功研究出自己的专利技术——“侯氏联合制碱法”,标志着世界制碱工艺史上的重大突破。
范旭东跟商人参照,是社会企业家;跟社会企业家参照,是社会战略家。1922年8月,他创办了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这是中国“私人企业中设立的第一个化工研究机关”。他不仅用高薪聘请技术专家,还培养自己的人才团队,在黄海研究社成立后不到十年的时间里,范旭东聚集和培养了三百多名化工技术人才,这些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成为建设化学工业的技术骨干。研究社后来并入了中国科学院。1949年,周恩来看望侯德榜时,称赞范旭东培养人才的业绩,说“永利”集团是“人才篓子”。
远瞻于中国化学工业的未来,范旭东雄心勃勃地提出了许多关于中国化工战后发展的计划。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 “十厂计划”。然而,国民党政府的不配合使范旭东宏伟绚丽的“十厂”蓝图成为泡影。受此沉重打击,一生坚强的范旭东忧愤成疾。9月17日他应邀出席了毛主席在重庆谈判时举行的茶话会,***邀请他在国内实现和平后到解放区去办工厂。但10月2日,范旭东突患恶疾,10月4日下午三点在重庆溘然长逝,终年62岁。临终前,叮嘱后人要“齐心合力,努力前进”。正在参加重庆和谈的蒋介石和***终止会谈,一同前往范旭东的家中凭吊,***亲笔书写了“工业先导,功在中华”挽联。
(选自《最重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提到的四个人中,范旭东的事业是最为艰难的,因为在他之前,中国境内完全没有化学工业,他是在进行拓荒的工作。
B.范旭东是个坚定的爱国者,为了让人民有干净的和便宜的盐吃,他研制出了精盐;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积极为抗战提供军需物资,以实际行动支持中国的抗战事业。
C.范旭东组织技术人员,攻克技术难关,研制出了“侯氏联合制碱法”,打破了洋人对制碱技术的封锁。
D.1922年,范旭东创办了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这是中国私人企业中的第一个化工研究机构,显示出范旭东先生不仅是一个商人,更是一个高瞻远瞩的社会战略家。
E.本文是完全按照时间的发展来记述范旭东的人生历程的,语言明白晓畅。
【小题2】为什么范旭东生产出纯碱,被西方誉为“中国近代工业进步之象征”?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范旭东为什么被称作“中国化工之父”?请简要概括。
【小题4】文中“范旭东跟商人参照,是社会企业家;跟社会企业家参照,是社会战略家”,这一句话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回   家
朱道能
日暮时分,他终于赶回了家乡。
村口的小商店早早亮起了灯光。有几个乡邻在说着闲话。见了他,都一脸热情地招呼着。他立即放下大包小包,连连回应,一一敬烟。
刚唠了几句,爹来了。
“回了。”爹的话,永远是那么简明,然后就去提地上的行李。
有人对他说:“你爹都来瞄几趟了。”
也有人对他爹说:“养儿不要多,一个顶十个呀——老哥好福气哟。”
爹拿眼去瞅儿子,嘿嘿地笑。
回到家,把脸一洗,娘已经把七大碟八大碗摆上了桌子。爹悄无声息地从柜子里拿出一瓶酒来。
一看这酒,他愣了一下。去年春节前,妻子冰在单位分了八瓶抵债的高档白酒。初一给领导拜年拎去了两瓶,可一看领导家的酒柜,就又悄悄拎了回来。后来这酒,就送了岳父两瓶,客户四瓶,朋友来家喝了一瓶,余下这一瓶,回老家时塞进了提包,他想让一辈子只喝两块五一斤土烧的父亲,也尝尝这百元佳酿的滋味。
娘说:“这酒你爹稀罕着哩,过生日时都舍不得拿出来喝一口。”
爹打开酒盖,先给他倒满,然后给自己满上端起来,和儿子轻轻一碰,仰起脖子,一饮而尽。
他心头一热,为不苟言笑的父亲和儿子这尽在不言中的一碰。
于是,他也一饮而尽。
娘嗔怪道:“瞧你爷俩,慢点喝,跟谁抢呀?吃菜,吃菜……”
就这样杯来盏去,一瓶酒很快去了大半。
他说:“爹,你少喝点。”
娘说:“老头子,身体不好,别逞能了。”
爹说:“没事。”
又是一杯。
酒见底了,爹也醉了。
他扶起爹,爹的头就软软地靠在他肩上。这一瞬间,他才突然发现,儿时印象中无所不能的父亲,竟然如此的瘦小羸弱……
他 几乎是搂抱着把爹放在了床上。爹的手还一直抓着他的胳膊,嘴里还含糊不清地絮语着。他拉过被子,把爹的手轻轻塞进被窝。
出来时,娘已经收拾好饭桌。
有杯茶,热气腾腾地等着他。
娘说:“你爹是高兴啦。”
他点点头。
“你爹是高兴啦,”娘又重复了一遍,“你们寄回来的纸片片,可给你爹长脸了……”
纸片片?他愣住了。
娘说:“就是那啥……那啥……”
便转身进屋,拿出一个包,解了一层又一层,露出的是一张明信片。
他想起来了,那是春节前,儿子蛋蛋从学校带回几张学校发的明信片,说是要完成“感恩”的家庭作业。
他说:“算了吧,你爷奶都不识字,寄回去了也没有用”
儿子说:“不嘛,老师说一定要寄的。”
于是,他就替儿子写地址。在写“溡河村”时,还一时想不起“溡”字是不是应该有个三点水。有多少年没有给父母写信了呢?仔细想想,应该追溯到上大学的时候了。
他看儿子一笔一画地写道:祝爷爷奶奶春节愉快,身体健康!
他见下面还有大片空白,就提笔续了一句:祝爹妈笑口常开,健康长寿!儿子见了,又拿起笔递给妻子:“妈妈,你也写一句。”
于是妻子也写了一句。
然后,儿子交到学校,统一寄发了。
如果不提起,他早已忘记了这张“纸片片”了。
他端起茶杯,猛喝了一口,却烫得直吐舌头。
娘还在说:“这张纸片片,邮递员就送在村口商店里,好多人都看了,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儿子孝顺,孙子乖,媳妇也懂得礼数。你爹才没有出息呢,跟俺一样,是个大字不识的睁眼瞎,却没事捧着这个纸片片,左瞅瞅右瞄瞄的。”
说着,娘就笑出了声。
他也跟着笑,肌肉却有些僵硬。
“前几天,你爹还说呢,掰个指头算一算,冰冰有五年没回了,蛋蛋也有三年没回了。”
娘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他立即道:“原来是准备回的,冰冰单位要临时值班,孩子也要上补习班……”说这话时,他感觉脸在发烫。
娘也立即说:“知道,知道。你爹还说了,你以后也不要年年回了。爹妈知道你们在城里的难处,喝口凉水都要花钱买。回来一趟,这七大姑八大姨的,你不容易啊……”
说到这里,娘的眼圈突然红了:“你爹娘没有啥本事,出门在外都靠你自个勤扒苦做的。以后逢年过节,给俺们寄个纸片片啥的就行了。省俩钱儿,好给咱的蛋蛋上大学。”
他鼻子一酸,说:“娘,你别这样说。”顿了顿,又大声道:“跟俺爹说,明年过年,我们全家一定回来!”
在里屋,爹的鼾声正响。
【小题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文章语言多用口语,质朴自然。小说多处描写人物对话,既能揭示人物的心理,又能彰显文章的主旨。
B.文章使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多种手法刻画人物,还多处使用修辞手法。
C.在“他”与儿子蛋蛋的对话中我们知道,他大学毕业后就没给父母写过信了,不写信的原因是父母不认字。
D.“爹拿眼去瞅儿子,嘿嘿地笑”一句通过对人物的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内心的自豪与幸福,折射出父亲内向的性格特征。
E. 文章写娘转身进屋,拿出一个包,包里装着明信片,“解了一层又一层”的细节描写表明了爹娘珍视的程度,也是对儿孙爱的程度。
【小题2】简要概括母子谈论“明信片”时“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3】有人说此文的主旨是赞美父母对子女的理解和关爱,也有人说主旨是表现在外打拼的孩子不能经常关爱父母的愧疚之情。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15分)
高仓健,其实他对这个世界充满深情
水木丁
高仓健先生去世的消息传来,没有觉得特别吃惊,先生已经83岁,生老病死,乃人生逃不过之结局,因此内心虽然悲伤,却只是希望他走得安详就好。
我看过他好几部片子,在儿时对他模糊的印象中,他是一个沉默的男人,人人都说他是个硬汉,没有人见他流过泪。人们学他穿风衣,带皮手套,留寸头,不拘言笑,但是没有人能够真正学到他沉默中的那种气场,那是一种让人安定的东西,像远山一样,只要存在在那里,望一眼,心里就踏实。如果他能活八十年,就八十年不改变,如果他能活八百年,就八百年都不会改变。
在这个人人比赛能说会道,甜言蜜语,人人内心浮躁,想要抓住世界的潮流的年代,高仓健君,我有点想念他了。只是在喧嚣的尘世想念一个安静的人,所幸的是,他虽然已经成了一个老头子,但是那种气场还在,那种给人安定的能量也还在。后来我想,我只是凭着感觉去找他的电影来看,但是在内心深处,也许是想感染一下他身上那种气场,去一去自己的浮躁,给自己定一定心吧。
看张艺谋回忆高仓健,讲了几件事让我印象深刻,一是拍《千里走单骑》的时候,说他们一天的戏拍完了,他就让高仓健先回去,按理任何一个演员都高高兴兴的回去了,但是高仓健不这样,“6点钟让他回去了,9点快收工,天已经黑了,副导演忽然慌慌张张地过来跟我说:‘导演,高仓健没走!’我说:‘为什么没回去?出事了?’原来,高仓健说导演和全体人员都在工作,他也不能走。他就一直在山地拐角下站着,默默看你工作,站了3个小时,不打搅。剧组全队上汽车走,老爷子给远远鞠躬。他不过来,鞠完躬走了,70多岁的老人,站3个小时。”还有一次,两个人“坐在一个大堂酒吧,远处一百米以外是大堂,人来人往,但是这个酒吧里人很少。我跟他在这儿坐了1个多小时,大堂有很多人走过,有日本人突然认出他来了,走到酒吧门口,离了有四五十米,深深鞠一躬就走了,也不惊动,也不过来。就这样,来来回回四五十人给他深深鞠躬,悄悄走了。”“每次去日本,每次赶飞机,他会在地库,看我的车走,远远给我鞠躬。我吓一跳,老爷子什么时候来的?已经来了1个多小时,他也怕人家认出他,站在地库,一堆车后面,远远地送。”
日本人认为高仓健是一个神,在云端,但是张艺谋说在高仓健身上看到的是中国古代的那种“士”的精神,这让我想起很多年前张承志在《清洁的精神》写过:“没有今天,我不可能感受什么是古代。由于今天的泛滥的不义、庸俗和无耻,我终于迟迟地靠近了一个结论:所谓古代,就是洁与耻尚没有沦灭的时代。”“那是神话般的、唯洁为首的年代。洁,几乎是处在极致,超越界限,不近人情。”在这篇文章里,张承志把聂政,荆轲拿来做洁的代表,无独有偶,张艺谋也曾在拍摄《英雄》时,希望请高仓健出演后来由李连杰出演的那个叫无名的刺客,但是高仓健说,我对打打杀杀没有兴趣。几年后,他在张艺谋的《千里走单骑》里扮演了一个安静的男人,2012年,当他拿到《致亲爱的你》剧本时,他对大家说,这是他想演的电影,于是他在阔别荧幕多年后,终于又回到了观众面前。
他并非冷酷,只是安静沉默,因为对这个世界的太深情,深得超过了任何人,所以只能用他自己的表达方式,这方式太古老,太干净和疏远,不是现代人的亲昵和热情,也注定了他无法走入现代人那种亲密无间的关系之中,只能一生孤独。
生而为高仓健,是什么样的一种存在感呢?在这个以不知羞耻为时髦,对肮脏不假思索的接受,麻木到毫无底线的时代,像这样一个好像从几千年前穿越而来的人,一定会很孤独吧。如今他也走了,地球上最后的一个士不再有了,人们争相纪念他,希望用各种形容词归纳总结他,但是人们却只看到他的外表,而他的内心,却是像张承志说的那样:“这不是一个很多人都可能体验的世界……今天的中国人,可能已经没有体会它的心境和教养了。”这个世界不复杂,但是洁与耻是如此难于坚守,我们人人都在失守,将自己的底线一点一点的后退。而高仓健先生用他这83年做到了这两个字,从这个角度来讲,我想他的人生是完满的,也是平静的。
最后奉上《致亲爱的你》中的这首童谣:红色眼眸的天蝎座,展开翅膀的天鹅座,蓝色眼眸的小犬座……将大熊星座的脚向北延伸五倍的地方,小熊星座直指的就是银河之旅的终点……
(节选自新浪网“娱乐专栏”)
【小题1】“如果他能活八十年,就八十年不改变,如果他能活八百年,就八百年都不会改变。”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小题2】文章中用的最多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3分)
  
  
【小题3】作者认为高仓健对待世界的方式“太古老,太干净和疏远,不是现代人的亲昵和热情,也注定了他无法走入现代人那种亲密无间的关系之中,只能一生孤独”,是否是对他的做法的否定?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3分)
  
  
【小题4】最后一个自然段能否删去?理由是什么?(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