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这个卖果子的和别的卖果子的不一样。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也就是给二三十家送。这些人家他走得很熟,看门的和狗都认识他。里面听到他敲门的声音,就知道:是叶三。挎着一个金丝蔑篮,篮子上插一把小秤,他走进堂屋,扬声称呼主人。主人有时走出来跟他见见面,有时就隔着房门说话。“给您称——?”——“五斤”。什么果子,是看也不用看的,因为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
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子”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卖百合,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
叶三卖了三十多年果子,他的两个儿子都成人了。他们都是学布店的,都出了师了。弟兄俩都已经成了家,老大已经有一个孩子,——叶三抱孙子了。
这年是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我跑惯了。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季四太爷即季匋民。他在家里排行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你们也不用给我做什么寿。你们要是有孝心,把四太爷送我的画拿出去裱了,再给我打一口寿材。”这里有这样一种风俗,早早就把寿材准备下了,为的讨个吉利:添福添寿。于是就都依了他。叶三还是卖果子。
他真是为了季匋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匋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季匋民有一个脾气,一边画画,一边喝酒。喝酒不就菜,就水果。画两笔,凑着壶嘴喝一大口酒,左手拈一片水果,右手执笔接着画。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匋民送去。
季匋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不需通报,由一个小六角门进去,走过一条碎石铺成的冰花曲径,隔窗看见季匋民,就提着或捧着他的鲜果走进去。
“四太爷,枇杷,白沙的!”
“四太爷,东墩的西瓜,三白!——这种三白瓜有点梨花香味,别处没有!”
他给季匋民送果子,一来就是半天。季匋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匋民的得意之笔。季匋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季匋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因为季匋民是大画家,这些名士就特别爱在他面前评书论画,借以卖弄自己高雅博学。这种议论全都是道听途说,似通不通。季匋民听了,实在难受。他还知道,他如果随声答应应付几句,某一名士就会在别的应酬场所重贩他的高论,且说:“兄弟此言,季匋民亦深为首肯。”
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匋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 “好!” “好在哪里?” 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匋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唔!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 “对极了!” 季匋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季匋民画了一张小品,老鼠上灯台。叶三说:“这是一只小老鼠。” “何以见得。” “老鼠把尾巴卷在灯台柱上。它很顽皮。” “对!”
季匋民送了叶三很多画。——有时季匋民画了一张画,不满意,团掉了。叶三捡起来,过些日子送给季匋民看看,季匋民觉得也还不错,就略改改,加了题跋,又送给了叶三。季匋民送给叶三的画都是题了上款的。叶三也有个学名。他五行缺水,起名润生。季匋民给他起了个字,叫泽之。送给叶三的画上,常题“泽之三兄雅正”。有时径题“画与叶三”。季匋民还向他解释:以排行称呼,是古人风气,不是看不起他。
有时季匋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 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 “不卖?” “一张也不卖!”
中华他把季匋民送他的画都放在他的棺材里。
十多年过去了。季匋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匋民坟上供一供。
季匋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匍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不卖。”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叶三看了他的名片,这人的姓很奇怪,姓“辻”,叫“辻听涛”。一问,是日本人。辻听涛说他是专程来看他收藏的季匐民的画的。
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辻听涛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 “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辻听涛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叶三说: “不卖。” 辻听涛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匋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八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的题目是“鉴赏家”,开头部分从叶三卖果子写起,从他对生活中自然美的鉴赏,到后文渐渐熟悉季匋民而成为季匋民的知音,情节自然顺畅。
B.小说刻画了具有朴素生活经验、不谄媚、不卖弄、真心爱画的叶三这一人物形象,凸显了“小人物有时候也可以变得伟大”这一主题。
C.“看门的和狗都认识他”让“这些人家他走得很熟”这一情节变得生动形象了,而描写“篾篮”和“秤”这些物件的形容词,写出了叶三的用具的精致和考究。
D.季匋民给叶三的画,他一张也不卖,日本人出高价钱他也不卖,说明懂画的他对这些精品画的价值和市场预期早已心知肚明。
E. 小说用朴素而传神的语言为读者展现了叶三和季匋民的友谊,而结尾处季匋民的画和叶三一起被埋,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增添了作品的悲剧色彩。
【小题2】叶三是全县第一的鉴赏家,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小说情节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写季匋民听了假名士议论后的感受以及叶三品评墨荷画这两个情节,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小题4】“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匋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这似乎是一个平淡至极的结尾。请问:这样的结尾合情合理吗?请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26 02:58: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玻璃
贾平凹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着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璃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
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撞伤的。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
“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你……那酒店怎么啦?”
“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这……”
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一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这就好。”我说。
“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
“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他们到处找你哩。”
“是吗?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他们贴了布告……”
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
我嘿嘿笑起来。“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
“赔我?”
“是赔你。”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索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
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大伯,你听我说……”
老头从怀里掏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那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谁知道就有玻璃。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你答应吗?”
“答应。”
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菜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布告: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
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是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模仿,为后文悬念丛生的情节作出铺垫。
B.发现王有福正是受伤的路人后,“我”劝他到法院上告酒店,寻求更多赔偿,因为“我”不仅热心帮助朋友,也有打官司的经验。
C.王有福不情愿承认自己误撞酒店玻璃受伤,主要是因为妻子有病,家庭生活很困难,害怕酒店迫究责任,让他赔偿报失。
D.“我”经过照相馆时,见经理面对碎玻璃大骂,这一细节暗示此地这类纠纷不少,王有福担心的“投案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
【小题2】“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十八岁出门远行

余 华

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

这年我十八岁,我在这条路上走了整整一天,已经看了很多山和很多云。所有的山所有的云,都让我联想起了熟悉的人。我就朝着它们呼唤他们的绰号。所以尽管走了一天,可我一点也不累。我就这样从早晨里穿过,现在走进了下午的尾声,而且还看到了黄昏的头发。但是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

我在路上遇到不少人,可他们都不知道前面是何处,前面是否有旅店。他们都这样告诉我:“你走过去看吧。”这话不错,走过去看。

公路高低起伏,那高处总在诱惑我,诱惑我没命奔上去看旅店,可每次都只看到另一个高处,中间是一个叫人沮丧的弧度。尽管这样我还是一次一次地往高处奔,次次都是没命地奔。眼下我又往高处奔去。这一次我看到了汽车,停在公路的低处。我看到那个司机高高翘起的屁股,屁股上有晚霞。司机的脑袋我看不见,他的脑袋正塞在车头里。车箱里高高堆着箩筐,我想着箩筐里装的肯定是水果。可是我看不清,便去使用鼻子闻,闻到了苹果味。

我兴致勃勃地跑了过去,向司机打招呼:“老乡,你好。”

司机好像没有听到,仍在拨弄着什么。

“老乡,抽烟。”

这时他才使了使劲,将头从里面拔出来,并伸过来一只黑乎乎的手,夹住我递过去的烟。我赶紧给他点火,他将烟叼在嘴上吸了几口后,又把头塞了进去。于是我心安理得了,他只要接过我的烟,他就得让我坐他的车。

这个时候我看到坡上有五个人骑着自行车下来,每辆自行车后座上都用一根扁担绑着两只很大的箩筐,我想他们大概是附近的农民,大概是卖菜回来。看到有人下来,我心里十分高兴,便迎上去喊道:“老乡,你们好。”

他们没有回答,而是问我:“车上装的是什么?”

我说:“是苹果。”他们五人推着自行车走到汽车旁,有两个人爬到了汽车上,接着就翻下来十筐苹果,下面三个人把筐盖掀开往他们自己的筐里倒。我一时间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那情景让我目瞪口呆。我明白过来就冲了上去,责问:“你们要干什么?”

他们谁也没理睬我,继续倒苹果。我上去抓住其中一个人的手喊道:“有人抢苹果啦!”这时有一只拳头朝我狠狠地揍来,我被打出几米远。可当我看清打我的那个身强力壮的大汉时,他们五人已经跨上自行车骑走了。司机此刻不知从哪里慢慢地走了过来,他好像一点也不知道刚才的事。我朝他喊:“你的苹果被抢走了!”可他根本没注意我在喊什么。

这时候,坡上有几辆手扶拖拉机从坡上隆隆而下,停在汽车旁,跳下一帮大汉开始往拖拉机上装苹果,我是在这个时候奋不顾身扑上去的,我大声骂着:“强盗!”扑了上去。于是有无数拳脚前来迎接,我全身每个地方几乎同时挨了揍。我跌坐在地上,我再也爬不起来了,只能看着他们乱抢苹果。我开始用眼睛去寻找那司机,这家伙此时正站在远处朝我哈哈大笑。他们看到苹果越来越少,便开始对汽车动手,我看着他们卸下车窗玻璃、轮胎……看到没什么东西可以拿走了才一个一个爬到拖拉机上。这是我看到那个司机也跳到拖拉机上去了,他在车斗里坐下来后还在朝我哈哈大笑,我看到他手里抱着的是我那红色的背包。他把我的背包抢走了。背包里有我的衣服和我的钱,还有食品和书。可他把握的背包抢走了。

天开始黑下来,四周什么都没有,只有遍体鳞伤的汽车和遍体鳞伤的我。这时候开始起风了,风很大,山上树叶摇动时的声音像是海涛的声音,这声音使我恐惧,使我也像汽车一样浑身冰凉。我打开车门钻了进去,座椅没被他们撬去,这让我心里稍稍有了安慰。我就在驾驶室里躺了下来。外面风越来越大,但我躺在座椅上开始感到暖和一点了。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竟在这里。我躺在汽车的心窝里,想起了那么一个晴朗温和的中午,那时的阳光非常美丽。我记得自己在外面高高兴兴地玩了半天,然后我回家了,在窗外看到父亲正在屋内整理一个红色的背包,我扑在窗口问:“爸爸,你要出门?”

父亲转过身来温和地说:“不,是让你出门。”

“让我出门?”“是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后来我就背起了那个漂亮的红背包,父亲在我脑后拍了一下,就像在马屁股上拍了一下。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把走路比作航海,“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我像一条船”。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我”出门时内心的激动喜悦和几分不安,同时也暗示着出门远行并不会一帆风顺。
B.司机面对抢劫者,没有丝毫抗争,当“我”被打得遍体鳞伤,他却拿了“我”的包与抢掠者一起离开。可看出他是一个麻木世俗,欺善怕恶,圆滑世故的看客形象。
C.父亲所说的“外面的世界”对初行的十八岁少年来说是个过于庞大以至于不可知的世界。作者将少年处在外部世界之后的内心感受外化出来,虚构成文中的种种情景。
D.小说善于使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我”的美好形象,就是在“我”遇到司机、见到村民抢劫苹果、一个人钻进汽车里等一系列鲜明的心理描写中,逐渐凸显出来的。
【小题2】小说中的“我”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展示了青年在迈向成人世界时的哪些矛盾?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黄原城

黄原城四周被连绵的群山包围。黄原河穿城而过,于几百里外注入黄河。黄原河上建有二桥,连接东西两岸。市中心的桥建于五十年代,叫老桥,桥面相当狭窄。黄原城以老桥为中心,形成了几个主要的区域。大桥以东统称东关,东关大桥头也是传统的出卖劳动力的市场。

当孙少平背着自己的破烂行李,恍惚地立在汽车站外面,愕然地看着这个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一刹那间,便被庞大的城市震慑住了。

这就是我要开始生活的地方吗?你,身上带着十几块钱,背着一点烂被褥,你怎样才能生活下去呢?

孙少平发了一会愣怔,便迈着沉重的脚步,往前走去。

到东关大桥头的时候,两边的人行道上,挤满了许多衣衫不整或穿戴破烂的人。他们身边都放着一老像他一样可怜的行李……少平知道,他将像这些人一样,要在这里等待人来买他的力气,便自然地加入了这个杂乱的阵营。没有人注意到他的到来,和这些同行比起来,他除过皮肤还不算粗糙外,穿戴和行李没有什么异样。

天色暗下来,街上桥上的路灯亮了,大桥头的人群稀疏起来。少平仍然焦急地立在边上,严酷的现实横在这个漂泊青年的面前——他既没有闯世的经验,又没有谋生的技能,仅仅凭着一股勇气就来到这个城市。今天是没有希望了!那么,再返回双水村吗?——回到他那另一种苦恼之中……可是,他怎么能回去呢?他想,他必须在这个城市里活下去……他晚上到什么地方住呢?他不愿意这么一副样子去找他的朋友,又舍不得住旅社。他走到桥中央,望着满河流泻的灯火,心乱如麻。他突然想起,父亲曾告诉过他,黄原城有他一个亲戚,住在北关的阳沟,有事可以去找他。要不要去找这位远亲呢?少平想,人生路不熟,得边走边打听,赶天明都不一定能找到……这时,他突然想起上回来黄原讲故事时认识的那位半生不熟的朋友贾冰,于是辗转找到了他家。

在贾冰家中住了一夜,第二天一大早他决定去阳沟了,带着贾冰送他的《牛虻》,少平边走边问,总算找到了他的亲戚——马顺。

马顺两口子刚起床。当少平说明他是谁的时候,没见过面的远门舅舅和妗子((注)妗子:某些地方称舅母。)勉强承认了他这个外甥。

“你怎么赤手空拳跑出来了?”

“我的行李在另外一个地方放着,我想……”

少平话还没有说完,他妗子就对他舅恶狠狠地喊叫说:“还不快去担水!”

少平听声音知道她是向他发难。他于是立刻说:“舅舅,让我去!”

孙少平一口气给他的亲戚担了四回水——那口大水瓮都快溢了。

马顺两口子的脸色缓和了下来。他舅对他说:“我一下子想起来了,我们大队书记家正在箍客,我引你去一下,看他们要不要。你会什么?”

“什么也不会,只能当小工。”

“噢……我记得前两年老家谁来说过,你不是在村里教书吗?小工活都是背石头,你能撑架住?”

“你不要给人家说我教过书..…”

“那好吧,咱现在就走。”

少平以一块五的价格获得了他的“工作”,解决了最迫切的住宿问题,他内心洋溢着欢乐。

吃过中午饭,少平就上了工。他当然干最重的活——从打石场往半山坡箍窑的地方背石头。一百多斤的大石块,从那坡道爬上去,人简直连腰也直不起来。三天下来,他的脊背就被压烂了,两只手也肿胀起来,但庆幸的是,他没有被主家打发——他闯过了第一关!

晚上,他脊背疼得只能趴着睡,突然感觉有人在轻轻摇晃他的头。

他在睡眼朦胧中认出这是书记的老婆。

“你原来是干什么的?”书记老婆轻声问他。

“我……一直在家劳动。”少平吞吞吐吐地说。

书记的老婆摇摇头。

少平知道瞒不过这位夜访的女主人了,“我原来在村里教书……”

书记的老婆半天没有言传。后来她叹了一口气,离开了。

出乎少平意料的是,他不仅没有被打发走,而且还换了个“好工种”——钻炮眼。半月以后,孙少平适应了他的新生活。

黄土高原第一场连绵的春雨来临了。雨天不能出工,少平睡足后,到街上买一身外衣——他的衣服已经快不能见人了。当他从街上回到那个敞口子窑后,便把被子旁的包打开,将新买的衣服放进去。这时候,他才发现了包里装着的《牛虻》——半月来,他已经忘了这本书,甚至忘了他自己是个识字人呢!好,雨天不出工,他现在正好能看这本书了。

他内心立刻感到一种颤栗般的激动!

他很快倒在自己的一堆烂被子里,匆忙地打开了那本书,竟忍不住念出了声:“亚瑟坐在比萨神学院的图书馆里……”

(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刻画了11届3中全会前后社会变革时期各阶层普通人的形象,有的着墨不多,却形象生动,如东关桥头的劳动大军,夜访的书记老婆。
B.开篇的环境描写为孙少平出场做了铺垫;写天色暗下来,则引出孙少平找住宿、投奔亲戚的情节,环境描写对推动小说情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C.小说善于抓住细节刻画人物。第二段“恍惚”“愕然”两个词,第三段的心理描写,准确刻画了孙少平刚到黄原城时的震惊、迷茫的状态。
D.小说注意立体地刻画人物,写孙少平不愿意回到双水村、不愿意找朋友,表现他的自尊;不要舅舅说自己教过书,则表现他不愿触及内心伤痛的自卑。
【小题2】请结合孙少平找工作的经历,简要分析小说通过对各种人物的描写,表现了“平凡的世界”人们怎样的特点?
【小题3】小说以少平“竟忍不住念出了声:‘亚瑟坐在比萨神学院的图书馆里……”结尾,这样写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4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丑陋的伤疤
郭书平
果然不出所料,妻带首次来城的母亲洗澡回来,就好奇地悄悄问他:“你妈肚子上怎么长那么大的疤?”
母亲从未提及过此事,他也不得而知无可奉告。
晚上哄女儿去和母亲睡,女儿突然大叫起来:“我不!奶奶肚子上有很可怕的疤。”显然,妻已把信息透露给女儿。
他狠狠地朝妻瞪了一眼,妻把头扭向一边,假装没看见。
母亲的头一点一点地低下去,脸几乎贴着肚皮,似乎想用整张脸把那一大片伤疤盖起来。
他大声喝叱女儿:“胡闹!”
“别怪孩子,你小时候不也这样吗?”母亲低着头劝解他。
他一时语塞,是啊!小时候,别的小伙伴都喜欢贴着娘的肚子取暖,他则远远地躲着那一大片伤疤。
那晚,女儿的选择是和家里的狗狗睡。
第二天,妻和女儿离开家后,母亲便向他提出回农村老家。
父亲刚刚过世,他动员了邻居和族人,好不容易才将母亲劝到城里来。
“我知道您生气了,小孩子家的,您别跟她一般见识。”
“都活了一大把年纪啦,还有能让我生气的事儿吗?别说是自己的孙女了。”
“那您还走啥哩?”
“想起你桂枝婶家的母狗快下崽了,我也想要一只小狗养着。”母亲不但没有一点儿生气的样子,脸上还露出这段时间少见的笑容,密密的皱纹像水波一样荡漾开来。
“想养狗好啊,咱家有现成的。”
“你那狗吃的,穿的,用的,住的,哪一样不比咱农村娃金贵?连洗澡都有那啥……洗狗机,我可碰不起。”
一个月后,在一个普通的小乡村,一座普通的农房里,一位普通的年迈村妇在院子里席地而坐,皎洁的月光温柔地抚摸着她消瘦的轮廓。
“吃大锅饭的那年,家里所有的锅碗瓢勺都被搜走了。刚开始还吃过几顿饱饭,没过多久,打的饭就越来越少了。‘大锅饭的馍,活像洋火盒,大人俩,小孩一个,三两岁的摸不着……’后来,集体的大锅饭揭不开锅,连馍也吃不到了,每顿一碗稀汤。我天天饿着肚子,奶水也没了,正在吃奶的娃儿,饿得咬着奶头不放,边咬边嘤嘤地哭,慢慢地连哭的力气都没了。上工时,我偷偷地在开缝的夹衣层里藏一把小米。收工后,我一路小跑赶回家,赶紧找个瓦罐支起来熬粥。我一边熬粥,一边从门缝里紧张地盯着门外。那时候家家户户都不准冒烟,一旦被抓住,就得挨批斗。看到一群人凶巴巴地冲进院子,我吓得浑身发抖,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他们转了一圈又一圈,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最后才不甘心地离开。看着他们在大门口拐弯不见了,我才敢掀开衣襟,端下放在肚子上的瓦罐,一股烧糊了的肉味呛得我咳嗽不停……”
“这件事只有我和那死去的老头子知道,眼看我也没多大活头儿了,就给你说说吧,省得憋在心里难受。”
那只刚满月的小狗乖乖地依偎在老人的肚子上,静静地聆听着。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虽然篇幅不长,但有悬念、有矛盾、有抑扬,情节有起伏,并不平淡。
B.文章的语言描写极富个性化,人物语言契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妻子的狭隘、女儿的幼稚、“他”的左右为难、母亲的包容坚忍和慈爱都通过语言生动地表现出来。
C.文章中母亲在说要领养小狗时,不但没生气,还露出了笑容。其实,面对儿媳和孙女的无礼,老人何尝没有生气,只是在儿子面前强作欢颜而已。
D.文章详写伤疤的来历,既是对母爱的歌颂,也有对那个不堪回首的时代的控诉。
【小题2】“丑陋的伤疤”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 文中多次写到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小题4】文章倒数第四段描写的环境有何特点?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里的山林鸟
亚华
从不远处山林里移居来了一户鸟家,他们把家安在老榕树的最深处。虽然山林是祖辈居住的地方,但是近期人类在山边大兴土木盖房子,再一次打搅了鸟家的宁静。人类把这样的地方叫做楼盘,楼盘的名字叫做山居鸟语。
鸟父不断在这一带找寻合适的住处,但经过人类新开采的地方树嫩屋新,实在没有多少安全的感觉。
有一天鸟母记起很久以前的传说,在城市的一角有个古老的村庄,他们的祖上曾在那里筑巢,日子过得也还可意,之后祖上为了大规模地扩充家族,才找到那片山林,举家迁移。
如今家族的确扩大了,但由于人类也需要大规模扩充,它们毕竟是弱者,想来想去只好回到那个老村庄去。
安定下来之后,鸟家发现这里的人们已过着城市的生活,传说的村庄叫做老城区,田野已不复存在。
对于鸟家众多的孩子们来说,老山林中的一棵棵树是他们极好的玩乐地方,移居后,他们照样四处寻找心目中的树,而且疑惑父母怎么就安然于那几棵老榕树。
孩子们到处寻找着,无意中发现一种特殊的树,这种树外表灰白光洁,拔地而起,直指云端,比森林里最粗的树干都要粗上好多,人类很有规则地住在这些树上,就像他们鸟类在森林里住在树干上一样,而且他们在这些树上发现了的同类,不同的是这些同类给关在笼子里了。
有一天,鸟家的孩子们终于忍不住,叽哩喳啦地和笼子里的鸟儿对起话来。他们立在一个个花盆边上,抬头望向高高挂着的笼子;在他们看来,呆在笼子里的鸟儿并没有因为不能到处飞而忧伤,他看上去还挺快活。
孩子们问:“你为什么给关起来?”
笼中鸟答:“我从小就这样!”
孩子们说:“我们鸟儿从来都是到处飞的。”
笼中鸟说:“我不知晓,我只知道在笼子里是为了跟人在一起。”
“鸟类应该自己生活,你知道吗?”
“你们要是在人类的森林里生活,就必须像我这样。”
“你很孤独。”
“我和人类交流,不会感觉孤独。”
“我们不会和人类交流,我们自己可以解决孤独。”
笼中鸟听到这里哈哈大笑:“你们这样终有一天会饿死,那就是彻底的孤独了!”
鸟家的孩子们不明白笼中鸟的傲气,但他们好像明白了父母为什么只生活在老榕树里了。
不管老榕树内外的生活怎么样,孩子们终归面临生活道路的抉择,他们明白,就算所有的孩子都愿意留在父母身边,老榕树终有一天容纳不下他们,何况在这人类的边缘世界中,老榕树自己的生死存亡也是难言的。
一个晴和的早晨,鸟父母照例张罗开一天的生活,两队孩子悄悄列队在他们四周,其中一队思索良久后叽哩喳啦告诉父母,他们要回原来的山林里去,不管那个地方现在还有没有山林,但毕竟那儿已被人类叫做“山居鸟语”,相信人类会善待他们。
鸟父母只能默默地点头,因为生活也只能如此选择。
这一队孩子飞走后,另一队孩子也默默地列队在父母的四周,他们也是思索良久后告诉父母,他们要去和人类一起居住。
父母对这一队孩子的决定很是愕然,因为他们是为了躲避人类才搬走的,如今却要和人类在一起……?
这一队孩子解释不出理由,因为和人类呆在一起将会发生什么,他们不得而知,只知道他们必须被关在笼子里,但绝对能保证衣食无忧;于是他们将遇见笼中鸟的事告诉了父母。
鸟父母无语,这是他们没有经历过的,也从没想到过的。他们发现孩子们很坚决,由不得父母有一丝的阻拦,好像鸟类的生存必须如此,别无选择。
这一队孩子最终飞走了,他们在笼中鸟和其主人的安排下,分别奔赴其他的人家中居住,他们唯一的聚集方式是各自的主人将笼子集合到一起,他们隔笼相看和聊天。
从此,这一队孩子都没再见到父母;至于繁殖,他们也没想得太多,因为这已不由他们去想了,在人类的手中,所有的繁殖都是要有计划的,他们清楚自己已落入计划中,他们不再是山林鸟,而是确确实实的城市鸟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A.人类把建造的楼盘命名为“山居鸟语”,保证笼中的鸟儿“衣食无忧”,说明人类喜欢鸟儿,也能善待鸟类。
B.鸟父母对鸟孩子的决定表现出的默然或愕然,都能侧面反映出面临生活道路的抉择时,鸟父母处境的困窘和无奈。
C.“他们好像明白了父母为什么只生话在老榕树里了”是说鸟孩子们明白了父母只生活在老榕树里是为了免于饿死和孤独,也是为了避免成为笼中鸟。
D.小说围绕一户鸟家的迁徙展开叙述,在孩子们自主选择生活道路进行迁徙时,作者显然不赞成鸟孩子们成为“笼中鸟”。
【小题2】这篇小说既具有现实批判性又有精神开掘力,这种批判性和开掘力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小题3】这篇小说的构思独特,请简要分析小说在构思上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