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

落 花 枝 头

谢大光

①初到江南,就碰上了梅雨季节。一夜枕上听雨,辗转不能成寐,清晨推窗望去,雨却停了。天顶上,浓云尚未散开,低低压着房檐;空中还飘浮着若有若无的雨丝;天地间弥漫着一层湿漉漉、静悄悄的青黛色雾霭。院子中,一丝绿树被染得浓荫如墨。朦胧的墨绿中,清晰地闪着点点火红的花朵,宛如一阕厚重、平和的弦乐声中,跳出一管清脆、欢跃的笛音,给这雨后空朗的清晨,增添了不少生气。

②咦,已是春花红褪的初夏,为什么花开得这般热烈?

③循着被雨中润白的碎石小路走去,我猛地记起了杨万里的《初夏即事》诗:“却是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开。”近前一看,果然是石榴花。这是四株石榴树,分列在窄窄的甬道两侧,枝丫交错,搭起了一座花红叶绿的天然门楼。树只有一人高,花却开得十分繁茂。低头钻进树丛,真像是上元之夜徜徉于灯市之中,前后左右,俯仰四顾,都是火苗一样燃烧着的石榴花。

④早就听说石榴树是边开花边结果,花与子并生枝头,十分壮观。如今看去,果真如此。这满树密密层层的花果,真像是一个姊妹比肩的大家庭,在从花到果的生长过程中,呈现出变化微妙的千姿百态--有的蓓蕾婷立,含苞待放;有的半开半合,微露金蕊;有的翩然怒放,喷红流彩;有的花瓣已落,子实新萌;也有花萼圆鼓鼓地胀起,果实已初具规模,挺在枝头随风摇曳。

⑤啊,这些正在开放的花朵、正在成熟的果实,多像一群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孩子。可是,一阵微风吹过,我感到点点水珠洒落下来。这是花儿果儿们的泪水吗?水珠洒落地上,地上是一片落花的世界。是了,花果洒泪是在向落花依依惜别,是在感激花落的深情。落花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那么坦然,那么安宁,火红的花瓣在雨水中浸得发胀,将黑黑的泥土染成一片绯色。我第一次注意到落花景象是这般壮丽,一种内在的美好情操震颤着我的心。昨天,它也许还在枝头上为花蕊挡风遮雨,那艳丽的容貌、芬芳的呼吸,引来蜂蝶,传送花粉,孕育新生。今天,新的生命开始生长了,为了让果实得到更多的阳光和养料,毫不留恋枝头的繁华,毫不夸耀自己的功绩,在斜风细雨中翩然飘落。躺在地上,它还翘望枝头,看到萌生的果实代替了它原来的位置,依然显示着生命的美好。它放心了,落而无憾。它放心了,却没有忘记自己的归宿。秋风秋雨中,它将自己和朴实的大地融为一体,又在准备滋养明年的花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的心和落花可谓相通。人常说:开花结果。殊不知,花落了,果实才能成熟。据说有一种火石榴树,开起花来复瓣繁英,十分好看,却是从来不结果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落花正是新生的标志,实在值得大书特书。

⑥然而,千百年来,关于落花的诗却多是伤感的,哀婉的。黑暗的时代,狂暴的风雨常令未果之花备受挫磨而夭谢,于是,“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花落去”……就成了千古名句。它们的作者,或是伤春怨女,红颜薄命,或是落魄文人,怀才不遇,只好将花喻己,抒解愁肠。君不见,《红楼梦》中“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黛玉小姐的一首葬花词,哭痴了多少人的心。对于摧残人才、践踏新生的社会,这是一个曲折的控诉和抗争。

⑦细微的簌簌声打断了我的遐想,又是几片飞红飘落下来。“落花辞树虽无语,别倩黄鹂告诉春”。多情的落花委托黄鹂向春天嘱咐什么呢?请明年再向枝头上看吧,那满树的繁花硕果就是答案。

【小题1】文章题目中有“落花”,而在开头几段中却描写了花开热烈、花果满枝的景象,这样写与文题矛盾吗?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小题2】作者赞美了落花哪些品质?请分条概述。
   

【小题3】最后一段有“多情的落花委托黄鹂向春天嘱咐什么呢?”一句,根据文章内容,说说落花嘱咐的内容。


【小题4】文中作者灵活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举出两例加以分析,鉴赏其表达效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07: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挑山的男人

①他原本身体健康,有个美满的家庭。在他40岁那年,妻子忽然得了重病,尽管他竭尽全力四处举债,仍没能把妻子留住。家徒四壁,欠下一身的债,两个孩子还得上学,连债主进了他家的门,都不忍心开口。他反倒安慰人家,人不倒,债不亡,就算拼掉这身骨头,我也要把债还上。

②他把孩子托付给父母,去外面打工。他去好几个矿山背过矿,工钱本来就少得可怜,还常常被拖欠克扣。他又去了河南,在一个小煤矿井下挖煤,才干了两个月,出事了,他的左臂被缆车砸断了,只能无奈截肢。出院后,矿主叫他赶紧走人。少了一条胳膊,他连农活都干不了。他第一次给人跪下,哀求矿主让他留下,说家里两个孩子还指望我的钱交学费,求您让我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哪怕看门扫地也行。矿主只好给了他4000元钱,打发他回家。他把钱小心地分成两半,一半缝在内裤里,另一半装在包里,然后回家,没想到那个包还是给小偷划了。

③好好的人出去,回来却少了一条胳膊,一家人抱头痛哭。那条胳膊换来的2000元钱,他拿去还了债。乡亲们同情他,劝他出去乞讨,他说不行,我已经丢了一条胳膊,不能再出去丢人。

④他独自去了上海。晚上,他就睡在立交桥下,白天也不敢出去乱逛,怕被抓住收容遣送。他胆战心惊,起早贪黑到建筑工地上寻活,可人家总有理由拒绝他。万般无奈,他壮着胆子去了一次残联,残联的人瞟了他一眼,就摇头说你走吧。快一个月了,他依然流落街头,口袋里只剩下几块钱。正是盛夏酷暑,他却浑身冰凉,突然发现这个世界竟那样陌生,无论自己怎样努力总是受到伤害。他想到了死,爬上了高高的立交桥,一阵风把他吹醒,想起孩子,想起了家,他骂自己蠢,你连死都不怕,还怕活着吗?

⑤第二天,他遇到一个老乡。老乡说,咱去华山做挑夫,只要肯卖力气,拿钱实在,还自由。他二话没说,跟着老乡去了华山。第一次踏上华山险道,他背了50斤货物,才走了一小半路已经两腿灌铅,喘不过气来。他想歇不敢歇,想退无路可退,两边都是悬崖峭壁,一脚踏空就要粉身碎骨。他只能咬紧牙关,一步一步往上爬,天黑时才到山顶。

⑥半夜下了山,领到15元报酬,他想,这钱根本不是人赚的,明天赶早回去吧。可是一觉醒来,他又登上了陡峭的山路。从此,他每天早晨6点起床,带上馒头和自来水就去领货。挑夫的报酬是按重量计算的,并且根据路途远近、险峻程度有所区别,上北峰要走四个小时,每斤货物的运费是三毛钱;南峰是华山之巅,路途遥远险峻,要走七个小时,每斤四毛钱。只有劳动力价格低于缆车的运输成本,挑夫才有市场,他们根本没有谈价钱的资本。为了多赚点钱,他肩上的重量从50斤渐渐加到了100斤,这几乎是挑战极限。

⑦无法想象,他究竟要流多少汗才能换回一毛钱!可他从不认为赚得少,反而对华山充满了感激,他说是华山帮他还清了债,还供了他的两个孩子上学,让他找回了男人的尊严。儿子今年考上了大学,暑假来华山看父亲。儿子问他,山路那么高那么陡,你怎么上去的?他笑了,说一步一步往上走,不就上去了吗?儿子执意要体验一下父亲的工作,他说不行,儿子说,我年轻力壮,你能上我就能上。到底拗不过儿子,次日一早,他拿了一个20斤的西瓜,让儿子背着上华山北峰,这条道近且没有南峰那样险峻。四个小时的路程,儿子却走了一整天,天黑时才到北峰,看见父亲,儿子眼泪刷地就下来了,说:“爸,以后您少背点,要吃好点…… ” 

⑧说到这,他忽然哭了。顿了顿,他又自嘲地说,一个大男人哭得跟娘们似的,让你见笑了——哦,我得赶路了。说着他又背起了煤气罐,一只手紧紧抓住铁链,弯腰驼背,像一张拉满的弓,艰难地往上爬……

【小题1】第①段中“他反倒安慰人家,人不倒,债不亡,就算拼掉这身骨头,我也要把债还上。”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2】简析第⑧段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小题3】作品为何以“挑山的男人”为题?
【小题4】文章第7段,安排了“儿子来华山看父亲”这一情节,请探究这样写的好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林清玄:心美一切皆美

记者:您30岁之前得遍了台湾所有的文学大奖,直到不再参赛,此外,您还是台湾最高产的作家,除了众人以为的文思泉涌,还有别的诀窍吗?

林清玄:我很喜欢一句古诗:书到今生读已迟。就是说,这辈子你要读书已经来不及,都是上辈子的积累。我想这种累积重要的是怎么坚持,每天写一点,一个月以后回头看,会觉得在性情上有变化,这种慢慢累积是快乐的过程。

记者:从乡下奋斗到台北,您的经历也是蛮坎坷的。小时候,您随父兄在田间地头流汗挨饿,这段经历对您今后的成长有何影响?

林:有很大的帮助,使我什么情况下都能适应。从出生到现在,我没有一个晚上睡不着觉,没有一餐饭吃不香,随时笑得出来。因为小时候在大山中长大,生活很苦,心思也单纯,天黑上床马上睡觉,你不会有多少欲望,有欲望也没用,根本不可能实现,所以慢慢久了,你对欲望就不会太敏感。

记者:在您的生活环境里面,显然缺少成为作家的有利条件,但您成功了。

林:的确,我家代代都是耕农,可是我对文字有非常深刻和敏锐的感受。记得中国有位文人叫张潮,他讲,文章是案头山水,山水是大地文章,你把大地的东西看清楚了,那就是一篇文章。我小时候的成长不可能像一般人所说的学富五车,而是一门深入。我记得小时候读每本书,拿过来都珍惜得不得了,抱着,枕着,经常拿到什么就很用心地看。小学三年级以后,每天我要抱着一本书,才睡得着;每天一定要读到一段好文章,才肯睡觉。

记者:今天的大陆在经历千年未有之变局,拜金拜物,人们对传统价值观的疏离逐渐明显,在这样光怪陆离的时代,怎样才能活出真正的优雅?

林:其实这是一个向欲望倾斜的时代,全世界都是这个样子,有时候你看报纸会看到一个爱玛仕的包卖到100万人民币,荒唐!但大家都已经习惯了,不以为怪,它是名牌,就值这个钱,那是因为你已经迷失了对事物的真实的判断。

人的肩膀挑着一架天平,一边是欲望,一边是心灵的满足,你的心灵应该有足够的砝码来保持平衡。人在中间,一边是一个人加一个山谷的“谷”(俗) ,一边是一个人加个山谷的“山”(仙) ,“俗”和“仙”如果能够平衡,你就能做一个平正的人。

当然,不被欲望所捆绑,就应该有自己心灵的寄托,要花一些时间来充实我们的心灵世界,比如文学。

记者:对于这个时代有着多种价值可供选择的青年来说,文学在他们生活中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林: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其实在青年的成长中,文学也是他们最好的化妆。因为如果有内涵,你会觉得什么事情都美,我有两句话,“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你的心灵美丽了,你看到的世间一切都美,如果你的情感深厚,你会觉得世间万物都很深刻。所以,如果要使你的生命、外表、气质变得更好,你的心就要美,你的情就要深,文学正好是容易提升的途径。

(选自《中国青年》,有删改)

【小题1】这篇访谈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小题2】阅读访谈最后一段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如何理解林清玄所说的“心美一切皆美”?
⑵为什么林清玄说“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
【小题3】林清玄“对欲望不敏感”与他成为有名的作家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小题4】文中,记者问“在这样……活出真正的优雅?”林清玄的回答是:“人的肩膀挑着一架天平……保持平衡。”请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林清玄的观点,谈谈你对“真正的优雅”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丑娃守门

李争奇

①丑娃有胆,竟敢和新任乡长郑凤打赌,当上了乡影院的守门员。不过很多人却等着看他的好戏。按理说如今人富了,看电影买张票根本不在话下,但每场电影,偏偏有多半人不买票。有人凭劝、有人凭交往、有人凭裙带、还有人凭混……反正谁买票谁就是最没本事的窝囊废!丑娃这赌也打得绝:有一个没票入场者,认罚十元。

②丑娃守门没提小木棍。他身旁桌上放一架四喇叭收录机,正播放《影院管理规则》。别看硬巴巴的条文,经乡播音员一录,甜生生的语言配上颤悠悠的轻音乐,听上去还怪悦耳的呢!丑娃满脸挂笑,很礼貌地招呼观众按顺序入场。

③观众稍有骚乱,混头二愣子带着一帮小弟兄撞上台阶,正要挤门而入,不禁一怔,只见丑娃身后小黑板上写着:“如确有买不起票者,丑娃愿解囊相助……”

④二愣子瞟了眼黑板下压着的几张零票,张口骂道:“卖狗皮膏药!擒妖的,吃羔的——待会瞧!”便带着小弟兄退在门旁。

⑤不大会儿,台阶上走来一位摩登女郎,浓妆艳抹,妖滴滴满身香水味,她旁若无人,走近门前。丑娃伸臂挡住她道:“哎,请拿出票来!”

⑥“哟,我是——”女郎飞来个媚眼。

⑦“你是高副乡长的小姨子,雅号艳牡丹。对吧?请拿出票来!”

⑧“哼!老娘还没有掏票看过电影哩。”艳牡丹边嚷边往门里挤。不料丑娃一把拽住她的后衣襟,拉出门外:“嘿嘿,门外请便!”

⑨艳牡丹被揪出门外,观众一围,粉脸霎时比牡丹花还红。她双手往大腿上一拍,放声嚎叫:“哈呀呀,这是咋呀,俺头上有土呀不是?丑八怪也欺负俺!别人的票是票,俺刚刚交给你的就不是票哇!”

⑩人群轰动,有气愤斥责的,有息事宁人的,也有火上加油的……艳牡丹真撕破脸皮啦,又喊又叫:“哈呀呀,对着青天红日,你丑娃就这么诬赖人!”

⑪丑娃不动声色地回到桌旁,倒过磁带,“卡”,捺下放音键,磁带沙沙地转动着:“哎,请拿出票来!””“哟,我是——”……“哼!老娘还没掏票看过电影哩!”……人们听着录音哄然大笑。艳牡丹见“原声毕露”,一下子收住嚎闹,双手捂脸挤出人群溜了。

⑫这边二愣子正失望地摇着头,突然瞧见新任乡长和高副乡长从广场走来,他眼里又闪出光彩。丑娃也瞅见了乡领导,不过,他满有信心地冲着大伙高声说:“我丑娃守门,为的是社会风气的好转。大家瞧,乡领导经过整党后,决心很大,亲自来支持我的工作啦,都是买票看电影。”丑娃的话博得雷鸣般的掌声。

⑬正上台阶的高副乡长用肘子一碰郑乡长说:“这小子多混,连咱们也搁进去了!”郑乡长风趣地笑笑:“咱怕甚?据说他黑板下压着零票哩。”高副乡长一扭身:“算了,我不看了。”郑乡长一把拉住他:“嘿嘿,那哪行哩,今天我请客!”说着,到票窗买了两张票,撕下一张递给高副乡长。

⑭“丝——”在二愣子的口哨声中,小弟兄们一哄而去。丑娃忙抓起黑板下的零票,诚挚地喊出二愣子的大名:“振华——振华哎——”

⑮丑娃赌赢了。贏了甚?我还不知道。我只是在影院里听见两位乡领导的对话:高副乡长说,“哼!这样的人怎么能守门!”郑乡长说,“哦——我也这么想,这么个精明人,放在这儿守门真有点可惜……”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制止不买票的艳牡丹入场这一场“戏”是全文的重点,既有正反面人物的直接交锋,又有表现众生相的场面描写,点面结合。
B.文中刻画艳牡丹这一形象,通过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惟妙惟肖的正面描写,表现其倚仗权势、既泼又野的性格特点。
C.“丑娃赌赢了。嬴了甚?我还不知道。”这三句与开头一段的首句相照应,揭开了悬念,使小说首尾圆合、结构完整。
D.这篇小说选取生活的一个侧面进行描写,以小见大,情节起伏,张弛有致,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小题2】小说第一段“不过很多人却等着看他的好戏”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结合小说语境,分析结尾段两个画横线句的含意以及所揭示的人物性格。
①哼!这样的人怎么能守门!
②哦——我也这么想,这么个精明人,放在这儿守门真有点可惜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卖松

程汝明

①文局长要在院内搭一车棚,新任股长刘流,率部前去。。

②“这松砍了吧。”局长把股长带到搭棚子的处所,指着棵米把高的松说。

③“别砍!局长。你看这叶,这桩,好种类呀!我大爷在林场,一把手,卖给他们,少说也得给个两千五!”股长把眼抵到树根上。

④说办就办,两小时后,厂长到,车到,三下五去二,松给弄上了车;两千五,刮刮叫的票子,点到局长手上。局长无言,一个劲拍股长肩头,一个劲和场长握手。同来的人说,股长慧眼识树;场长说,局长慧眼识人。热闹了一个上午。

⑤局长的松卖了两千五,乐坏了近邻的“高老夫子”。高老夫子做了四十年小学教师,如今退休,在家陪着个半瘫的老伴。

⑥“唉!有钱苗了!”高老夫子,在局长的松拉走后,几乎是蹦着跳着窜到老伴眼前。“啥鬼?说啥胡话?”老伴冲他瞪眼。

⑦“局长的一棵松,卖两千五,咱几棵?五棵!你想一想,局长家的,不是咱二小子送去的?他小姨捎来的?共六棵苗苗!”

⑧这回老伴不冲他怒视了,她抬起手,让老夫子推她到室外,她要看那几棵松……这些年,她躺着吃药,让老头子为他背了一身债,这下可好了!——这夜,高老夫子围着他的松,足足转了九九八十一圈。他打算,卖了松,卖一只长沙发,让老伴舒心肠躺着,余下的钱,送学校。学校虽已当众发布,他欠的款全免,但他仍不安,因那是人人的公益金,谁没个三长两短?……天,好歹亮了,“高老夫子”别了老伴,走了六条街,穿了八条小路,“砸”了九家的门,终究找到了刘股长。

⑨“你……”刘股长半开门,显露个头,额上的爪痕,一长一短。

⑩“昨天,你到我家借锨……”

11刘股长冲高老夫子龇龇牙,他认出了他。

12“我那松,跟文局长的一样……”

13“你,你还要再贴两千五呀!……这日子,俺无法过了!”门里,突然爆出一个女人哭叫声。

14刘股长赶快缩头、关门,统统,刹时归于镇静。

15“我,我这是怎么了!”高老夫子一一时觉得无地自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叙事有详有略,语言精妙传神,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为我们活化了文局长、刘股长、高老夫子三个主要人物形象。
B.小说中“高老夫子”得知局长卖松一事,满心欢喜,无限憧憬,费心打听,最终却“无地自容”的收场,文风由轻快幽默转为深沉蕴藉。
C.第④段先用短句干脆利落地交代了卖松的全过程,再写局长和其他人物之间的对话,揭示了官场的逢迎和卑琐,意含嘲讽,余味深长。
D.第⑧段中“天,好歹亮了”一句中“好歹”一词用的极妙,写尽了高老夫子内心的激动渴盼、着急难耐,也含有不尽的喜悦和憧憬。
【小题2】结合全文,分析小说中“文局长”这一形象。
【小题3】小说语言精炼,具有批判与讽刺意味。请从文中找出两处,加以赏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在鲁迅先生故居
郑文燮
或许是一种机缘,或许是冥冥中的感召,纯属偶然,我在暌隔三十余年之后,又回到了北京。北京城市的变化之大,几乎使我难以辨识,先前熟悉的街衢大都不知所往,连僻野荒郊的阜成门外都鳞次栉比地盖起了高楼。我要寻找的旧地是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的鲁迅故居。拐了几个胡同,周遭都是用红颜料刷写的加了醒目圆圈的“拆”字,好在鲁迅故居的门匾还在,寻找起来还不甚费事,只是在阴晦的冬日显得突兀而孤独,冷清的小四合院依然冷清!
鲁迅在北京生活了10余个年头,一共搬了三次家。“家”,这个词对鲁迅先生来说,或许并不确切,他一生或许都没有过“家”,鲁迅是孤独者。辛亥革命以后,“中华民国”建立。鲁迅从故乡浙江绍兴到北京的“教育部”供职,在“教育部”做“佥事”,夜晚回到他寄居的绍兴会馆,在冷冰的屋子里百无聊赖,靠研读佛经和抄写古碑打发时日。钱玄同来看望他,希望他给《新青年》写点文章。鲁迅用疑惑的目光看着钱玄同,说:“写文章有什么用处!”这个在推翻清封建专制王朝的辛亥革命中激进的青年对“革命”感到失望。他说:“以前我是奴隶,现在我是奴隶的奴隶,‘革命’了,‘维新’了,世事依然还是原先的老样子。”1926年3月18日,他任教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等,在向段祺瑞执政的国务院和平请愿时,惨遭枪杀。鲁迅先生满腔激愤,写了《记念刘和珍君》的文章,称3月18日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青年学生的热血,使鲁迅由《彷徨》到《呐喊》。
鲁迅是周家的长子,对家庭更多一份责任。他到北京以后,把母亲、妻子朱安从故乡绍兴接到了北京,连同从日本留学回国的二弟周作人及周作人的日籍妻子羽太信子及子女,住进了他在西四八道湾购置的新居——一所宽敞、豁亮的“三进”大四合院。不久,周氏兄弟反目,鲁迅不得不搬出八道湾,另觅居处。他用一本书的四百元版税,在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买了一所小四合院,也就是现在鲁迅博物馆的所在地。
四合院实在太小!院子里种植的两棵白丁香占了差不多三分之一的空间,似乎再也容纳不下几个人的活动了。周遭的几间小屋,一间做了书房,一间住着一个女佣人,另外一间北屋住着鲁迅的母亲和妻子朱安。母亲和妻子的木床相对而立,床上挂着白夏布蚊帐,都是从老家带来的旧物。鲁迅在母亲和妻子的住室连通了一个长条形的小间,戏称“老虎尾巴”。鲁迅在这“老虎尾巴”里写作和住宿,室内仅一床一桌一椅而已。床是单人的板床,两条长凳上横架着一块木板,褥子是单薄的,被子是陈旧的有着小点蓝花的布衾,床上用竹竿挂着一顶发黄发灰的夏布蚊帐。书桌旁的白墙上挂着一个镜框,里面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照片。阴冷、悲悯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孤寂的鲁迅先生相互注视,似有话要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受过死神的洗礼,是从沙皇的刑场上走下来的,他在执行死刑的最后一刻被赦免,因此幸存下来。
那天天气阴霾、沉郁,像要下雪的样子。我在鲁迅故居待了很久,大约是我太专注、太虔诚的目光吸引了讲解人员——一位和善的中年女性,她打开“游人免进”的门扉,破例让我进入先前只能够隔着玻璃窗看到的内室。这样我就真切地触摸到了“老虎尾巴”,“尾巴”墙上挂着那帧陀思妥耶夫斯基阴冷的照片。我在鲁迅先生曾经沉思默想的藤椅上坐了一会儿,望着窗外的景致,一座依然不大的荒芜的园子,园子角落里有一圈石头的井栏。据说这井水实在苦涩,不能饮用,只能用来浇灌园中的几棵枣树,也就是鲁迅先生《秋夜》中劈头所说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在我还是中学生的时候,我就在课文中读到了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我曾向授课的语文老师请教过这句话的意思,老师支支吾吾,也未说出个所以然来。其后很久,我都未曾明白鲁迅先生写这句话的深意。而现在,身临其境的我,感悟到了鲁迅先生孤独、寂寞和无奈的心境——这是否就是鲁迅先生说过的“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呢?这是否就是鲁迅先生说过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呢?
走出鲁迅先生故居,天上纷纷扬扬下起了雪。踏着落了雪的白茫茫的土地,我在近旁的一条胡同口,找了一家小店铺,喝了两碗羊杂碎汤,全身顿时燥热起来。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下列关于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写寻找鲁迅先生故居的过程以及故居周边的环境,隐隐有一种批评时人淡忘鲁迅先生和漠视文化传承之意。
B.文章中有大量有关天气的环境描写,其作用是渲染阴冷、沉郁的氛围,抒发作者游览鲁迅故居时对鲁迅先生的痛悼和缅怀之情。
C.“以前我是奴隶,现在我是奴隶的奴隶”这句话表明了鲁迅先生对革命的漠视和鄙夷,认为革命改变不了社会现实。
D.文章结尾意味隽永,明写因喝羊杂碎汤而全身燥热,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钦佩之情、受鲁迅先生精神感召而内心振奋的复杂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