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丑娃守门

李争奇

①丑娃有胆,竟敢和新任乡长郑凤打赌,当上了乡影院的守门员。不过很多人却等着看他的好戏。按理说如今人富了,看电影买张票根本不在话下,但每场电影,偏偏有多半人不买票。有人凭劝、有人凭交往、有人凭裙带、还有人凭混……反正谁买票谁就是最没本事的窝囊废!丑娃这赌也打得绝:有一个没票入场者,认罚十元。

②丑娃守门没提小木棍。他身旁桌上放一架四喇叭收录机,正播放《影院管理规则》。别看硬巴巴的条文,经乡播音员一录,甜生生的语言配上颤悠悠的轻音乐,听上去还怪悦耳的呢!丑娃满脸挂笑,很礼貌地招呼观众按顺序入场。

③观众稍有骚乱,混头二愣子带着一帮小弟兄撞上台阶,正要挤门而入,不禁一怔,只见丑娃身后小黑板上写着:“如确有买不起票者,丑娃愿解囊相助……”

④二愣子瞟了眼黑板下压着的几张零票,张口骂道:“卖狗皮膏药!擒妖的,吃羔的——待会瞧!”便带着小弟兄退在门旁。

⑤不大会儿,台阶上走来一位摩登女郎,浓妆艳抹,妖滴滴满身香水味,她旁若无人,走近门前。丑娃伸臂挡住她道:“哎,请拿出票来!”

⑥“哟,我是——”女郎飞来个媚眼。

⑦“你是高副乡长的小姨子,雅号艳牡丹。对吧?请拿出票来!”

⑧“哼!老娘还没有掏票看过电影哩。”艳牡丹边嚷边往门里挤。不料丑娃一把拽住她的后衣襟,拉出门外:“嘿嘿,门外请便!”

⑨艳牡丹被揪出门外,观众一围,粉脸霎时比牡丹花还红。她双手往大腿上一拍,放声嚎叫:“哈呀呀,这是咋呀,俺头上有土呀不是?丑八怪也欺负俺!别人的票是票,俺刚刚交给你的就不是票哇!”

⑩人群轰动,有气愤斥责的,有息事宁人的,也有火上加油的……艳牡丹真撕破脸皮啦,又喊又叫:“哈呀呀,对着青天红日,你丑娃就这么诬赖人!”

⑪丑娃不动声色地回到桌旁,倒过磁带,“卡”,捺下放音键,磁带沙沙地转动着:“哎,请拿出票来!””“哟,我是——”……“哼!老娘还没掏票看过电影哩!”……人们听着录音哄然大笑。艳牡丹见“原声毕露”,一下子收住嚎闹,双手捂脸挤出人群溜了。

⑫这边二愣子正失望地摇着头,突然瞧见新任乡长和高副乡长从广场走来,他眼里又闪出光彩。丑娃也瞅见了乡领导,不过,他满有信心地冲着大伙高声说:“我丑娃守门,为的是社会风气的好转。大家瞧,乡领导经过整党后,决心很大,亲自来支持我的工作啦,都是买票看电影。”丑娃的话博得雷鸣般的掌声。

⑬正上台阶的高副乡长用肘子一碰郑乡长说:“这小子多混,连咱们也搁进去了!”郑乡长风趣地笑笑:“咱怕甚?据说他黑板下压着零票哩。”高副乡长一扭身:“算了,我不看了。”郑乡长一把拉住他:“嘿嘿,那哪行哩,今天我请客!”说着,到票窗买了两张票,撕下一张递给高副乡长。

⑭“丝——”在二愣子的口哨声中,小弟兄们一哄而去。丑娃忙抓起黑板下的零票,诚挚地喊出二愣子的大名:“振华——振华哎——”

⑮丑娃赌赢了。贏了甚?我还不知道。我只是在影院里听见两位乡领导的对话:高副乡长说,“哼!这样的人怎么能守门!”郑乡长说,“哦——我也这么想,这么个精明人,放在这儿守门真有点可惜……”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制止不买票的艳牡丹入场这一场“戏”是全文的重点,既有正反面人物的直接交锋,又有表现众生相的场面描写,点面结合。
B.文中刻画艳牡丹这一形象,通过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惟妙惟肖的正面描写,表现其倚仗权势、既泼又野的性格特点。
C.“丑娃赌赢了。嬴了甚?我还不知道。”这三句与开头一段的首句相照应,揭开了悬念,使小说首尾圆合、结构完整。
D.这篇小说选取生活的一个侧面进行描写,以小见大,情节起伏,张弛有致,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小题2】小说第一段“不过很多人却等着看他的好戏”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结合小说语境,分析结尾段两个画横线句的含意以及所揭示的人物性格。
①哼!这样的人怎么能守门!
②哦——我也这么想,这么个精明人,放在这儿守门真有点可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9 04:38: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自拍正在改变什么
高利民
自拍,早已改变了线上的版图:朋友圈的主要内容是自拍,微博的主力也是自拍。中国 互联网如此,美国互联网也是如此。有统计说,自拍占了Facebook内容总量的 60%。
尚被忽视的是,自拍的力量也正在迅速改变线下的世界。
传统的街边店是烟纸店、五金店、建材店、修车店,这些店铺正迅速消亡,代之而起的是咖啡店、甜品店、美妆店、鲜花店。这些新兴的店铺尽管细分品类不同,功能服务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适合“自拍”。咖啡馆的铺面可以不大,但颜值不可以不高。许多时候消费者并非为了咖啡的味道,而是为了自拍的打卡而购买一杯咖啡。从这个意义上说,咖啡已经成为了自拍的门票。咖啡馆迅速搞清了这个诀窍,更小的店面加更高的颜值成 为了必杀组合,更小的店面削减了店租,从而最大限度地削减了咖啡店运营成本的大头;更高的颜值则吸引了更多的自拍,更多的自拍招来新一轮的自拍,即所谓网红的引爆。
此外,自拍的力量甚至涉及到了其他的领域。以化妆品行业为例,针对年轻女性的油性化妆品的市场在迅速萎缩,代之以水性化妆品的份额在迅速扩张。因为晨妆时段是年轻女性自拍的高峰时段,而油性化妆品成为了自拍的妨碍因素。步步高的拍照手机OPPO狂飙突进(步步高的OPPO+VIVO两大手机 2016 年为中国手机市场的销售冠军),更是自拍力量的聚合。今天,自拍手机已经成为了手机巨头们的必争之地,小米广告从互联网手机全力转向自拍手机是最新的例证。不出意外的是,专业服务于自拍的美图秀秀则是今年香港最成功的IPO之一,市值一度突破千亿。
比人们的意识走得更远的是,自拍还在改变文化。最为显著的是,自拍极大地重建了青 少年的亚文化。
数据统计表明,青春期的小女生是自拍的重度人群。这个群体,在晨妆时段,仅仅通Facebook发布的自拍数量就达到了惊人的 17 张之多。她们正通过大量的自拍交流来应对自己成长的烦恼。与上个世代的同龄人通过音乐处理成长的烦恼相比,新的世代,自拍取代了音乐成为烦恼的头号梳理者。
被传统观念所忽视、所不屑的自拍缘何如此强大?观察家告诉我们,比较图像交流和文字交流,前者是先天的、本能的;后者是后天的、习得的。比较两种手段的难易程度,显而易见,图像交流是顺流而下,文字交流是逆水行舟。在传统的世界中,高昂的图像生产成本和更为高昂的图像传播成本如同如来佛的五指山,牢牢地封印住了图像交流这只孙猴子。一旦技术进步同时降低了生成图像和传播图像的成本,这就好比封印被打开、禁咒被解除,图像交流这只孙猴子立刻就要大闹文字符号的天宫。生活的样貌、生产的秩序乃至文明的规则都因之而改变,无论情愿与否。
无法否认,自拍正改变着这个世界。自拍的力量是古老力量的现代新生,还有惊人的变 化在前方等待。
(选自《南方周末》,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自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自拍改变了线下的世界。烟纸店、五金店、建材店、修车店已迅速消亡,代之而起的是 咖啡店、甜品店、美妆店、鲜花店。
B.对咖啡馆颜值的要求已远远高于对铺面大小的要求,消费者购买咖啡不是为了喝咖啡, 而是为了自拍的打卡。咖啡已经成为了自拍的门票。
C.自拍的力量已经强大到能影响更多领域。以化妆品行业为例,油性化妆品和水性化妆品 的市场的份额发生了改变,油性化妆品成为了自拍的最佳配置。
D.青春期的小女生是自拍的重度人群,她们通过自拍交流来应对自己成长的烦恼。新的世 代,自拍取代了音乐成为烦恼的头号梳理者。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所谓网红的引爆指的是新兴店铺的高颜值吸引更多的自拍,更多的自拍招来新一轮的自 拍。这也导向新兴店铺经营更注重颜值的趋势。
B.从不同类型的化妆品市场份额的改变到自拍手机成为了手机巨头们的必争之地,以及美 图秀秀的成功,这一切都显示了自拍力量的聚合。
C.比较图像交流和文字交流,前者是先天的、本能的;后者是后天的、习得的。比较两种 手段的难易程度,显而易见,文字交流比图像交流更为简便。
D.技术进步及生成图像、传播图像成本的降低使图像交流这只孙猴子有了大闹天宫的机会。
【小题3】自拍对线下世界的改变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作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母亲的手艺
侯发山
那年她十四岁,要过年了,村里的伙伴们大都穿上了新衣服,常常聚在一起捉迷藏、放鞭炮,一个个兴高采烈得跟找到食儿的麻雀似的。她因为没有新衣服,就猫在家里不愿出去。她从未穿过新衣服,平时都是穿姐姐的旧衣服,长一片短一截的,不合体不说,衣服上净是补丁摞补丁,烂了补,补了穿......她觉得特没面子。听着外面不时炸响的炮仗,以及伙伴们的欢声笑语,她就斗胆对母亲说,娘,我要新衣裳。母亲就沉下脸,瘦削额头上的皱纹簇成了结,满是厚茧的手轻轻摩挲着她的头,长叹了一声。母亲沉默了许久,才一字一顿地说,好,娘给妮儿缝条裤子。这时,她苦巴巴的脸上才绽出灿烂的笑。母亲拍了拍她的肩膀,哑着声音说,妮儿,你要好好学习。她使劲点点头,说放心吧娘,我会的。
第二天,母亲就把攒下的一罐鸡蛋带到集上换回了一块布。母亲给她量了尺寸后,每天晚上就到隔壁二婶家去做裤子,二婶家有缝纫机。
大年三十早上,她还在被窝里赖着,母亲就掂着一条裤子站在床前,笑吟吟地催她起来。那是一条用帆布(以前厂矿里的工作服布料,俗称劳动布)做的裤子,这种布料耐磨,而且在农村比较少见,当时谁穿有这种布料的衣服就跟现在拥有一部手机一样趾高气扬。因此,她兴奋地嘿嘿直笑,忙从被窝钻出来去穿棉裤棉祅,最后在娘的帮助下套上了那条裤子.
嘿,两条裤腿上綉着四五朵向日葵的图案。图案的布料是用褪了色兰布做成的,显然是从旧衣服上栽下的,但图案很好看.图案的边沿给剪得一缕一缕的,像是向日葵盘的叶子,十分逼真。她就一派喜气在脸、滋润在心的感觉,觉得娘真行,娘不但会缝补丁,还会绣花。母亲原以为她不满意,见她如此高兴,也就松了一口气,满是皱纹的脸上也开出了花。
她匆匆扒了几口饭,就像只出笼的小鸟飞了出去,她要出去跟伙伴们玩,同时还要炫耀一下她的“时髦”裤子。
果然,伙伴们看到她的新裤子,眼睛为之一亮,她们想不到,一向打扮得跟叫花子似的她,也有光彩照人的时候。特别看到裤子上绣的花,都羨慕得不得了,纷纷围过去观看,有的用手去摸裤子上的“向日葵”。不曾想,一个伙伴用力过猛,把一朵“向日葵”图案边沿的“叶子”给拽掉了,露出了里面脏乎乎的棉裤——原来,那一朵朵"向日蔡”是变了花样的“补丁”!她耳根一阵发热,脸腾地红了。大家轰地笑了,都看着她,眼神里满是讥讽和嘲弄。被人家窺见了隐私的那种害羞又惶恐的心情害得她直想哭,她努力不让满积在眼眶里的泪珠往下掉,转身便跑回了家。
她狠狠瞪了母亲一眼,麻利地脱下新裤子,揉成一团甩到母亲面前,噘着嘴说,啥狗屁裤子?
母亲气得整个身子颤抖个不停,伸出抖抖索索的手,想打她,高高扬起的巴掌却在空中停住了,最后落在自己脸上,旋即便有晶莹的东西在她的眸子里闪动。
她不知所措地低下头,准备迎接母亲的责骂。
"扯的布不够尺寸,只有那样了……我这当娘的无能啊。”母亲的声音涩住了。她的眼泪涌了出来,紧接着,就像断了线的珍珠簌簌地滚下脸颊,终于唏嘘地哭起来。
自此以后,本来话就不多的母亲变得更加寡言少语了,一天到晚忙碌个不停,做饭、洗衣、缝补、养鸡……没过多久,母亲就病倒了,再也没有站起来……母亲去世后,她才从姐姐那里得知,为了给她做那条裤子,一直吃着药的母亲停了药!她愈发内疚,扑在母亲的坟头追悔莫及嚎啕不已。
所谓的人穷志不短,马瘦有雄心。她发愤读书,考上了大学,留在了城里,生活得有滋有味,日子过得五光十色。
有一次,她特意参加了一个服装博览会。她准备买一套高档衣服,荣归故里衣锦还乡,博览会上的服装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忽然,她看到一位靓丽的模特穿了一套牛仔服装,那裤子的式样跟当年母亲给她做的一模一样!
她木木地呆了许久,眼里的泪悄悄爬满了脸庞。在场的人都诧异不解,她便哽咽着讲了当年的故事,一时间,大家都沉默了。最后,一位满头银发的服装设计大师感慨地说:“其实,世界上所有的母亲都是艺术家。”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中“她斗胆对母亲说”,从“斗胆”一词来看,母亲平时虽疼爱孩子,却是个非常严厉的人。
B.娘答应给她缝条裤子,并嘱咐她努力学习,为以后“她发愤读书,考上了大学,留在了城里”埋下了伏笔。
C.文中的母亲虽身体不好,生活清苦,却是一个沉默寡言、吃苦耐劳、心灵手巧、富于创新、疼爱孩子的高尚母亲形象。
D.母亲去世后,她从姐姐那里得知事情的真相,扑在母亲的坟头追悔莫及嚎啕痛哭不已,把小说的情节推向了高潮。
E. 这篇小说感情真挚,文笔细腻,娓娓的叙述中饱含深情,服装大师的话道出了人们对母亲的崇敬之情。
【小题2】小说一开始写“母亲沉默了许久,才一字一顿地说,好,娘给妮儿缝条裤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划线部分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的结尾有人认为只保留“她木木地呆了许久,眼里的泪悄悄爬满了脸庞”就可以了,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音乐的发展过程,从制造乐器的技术角度讲,是从制造较为接近自然的乐器(如钟、鼓、磬等)向非自然的乐器(含有大量的技术性制造因素)发展的。从乐器的发声中,我们对声音的感受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祭祀、庆典等群集性活动的外在性向个人化的内心活动深入的,甚至是向个人心理的潜在活动深入的。这些活动也决定了音乐对人类自身精神的深入。而音乐本身也随着乐器本身的变化亦或是发展而趋向于更加复杂、微妙,更加深入地以声音的方式进入了我们的内心。
音乐带给我们的感受有它的特性:一是以呈现的方式;二是以激发的方式。也许,还有第三种,也即是用音乐试图创造我们人类完全没有感受过的东西。科学家对人类生命本源——基因的研究,对人类未知的极其遥远神秘的外太空的探索,都将带来新的音乐源泉。可以说,音乐体验或是感受的过程是我们亲近世界、亲近我们自己以及他人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体验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体验者对自己的感情体验的过程,是相互交融、浸透、共鸣的过程。音乐的感受无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无论是普通音乐听众,还是音乐家,音乐带来的感情体验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要素。甚至可以说,对音乐没有感受力的人,很难说是一个有着完整心理感受的人。音乐训练并不能解决全部的问题。有很多并非受到过专门训练的人,他们依然可以对音乐有着非同一般的感受。他们甚至可以对音乐的内涵有相当准确的表述。而对于音乐的专家来说,如果他只是注意技巧、技术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而在感情上无动于衷,那么他就并不能完整地感受与领会音乐的美。音乐中有着异常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人们的感受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差异的,但是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含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时候,才能称之为正确的音乐欣赏,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
当然,人们对他们所不熟悉的艺术风格的乐曲,在感情体验上容易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例如,古琴曲《春江花月夜》带给我们的感受,就有着各种不同的回答:叙述某种痛苦,忧郁,充满一种温馨的力量,典雅而明快的情绪,喜悦,等等。之所以会产生如此之大的差异,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感情体验,主要原因是人们很少接触古琴音乐,不了解那个社会,那种人生哲学,古代文人的山水观,因而也就自然地不能正确地感知。
我们所讲的对音乐的感性或者说是直感式的感情体验,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方式。如果仅凭直感去进行体验,虽然也有可能体验到乐曲的基本感情,但却往往会局限于喜怒哀乐的感情类型的体验上面,而不能更深入地体验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历史上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这是音乐家梦寐以求的。只有在对乐曲感情赖以产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础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之后,才有可能更准确、更深刻地领会音乐作品的感情内涵。而这样的理解和亲近,无疑也净化了我们的情感。
(摘编自张辉《音乐与审美体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较为接近自然的乐器给我们的音乐感受是浅层次的,非自然的乐器给我们的音乐感受是深层次的。
B.对音乐没有感受力的人,很难说是心理完全健全的人,因为音乐带来的感情体验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要素。
C.一些普通人的音乐感受可能超过音乐专业人士,因为音乐专家过多的关注技巧、技术手法等,其音乐感受就会大打折扣。
D.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其前提是对乐曲感情赖以产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础有比较明确的认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通过乐器的发展引出我们对音乐的感受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论断,从而确定了文章的论述范围与重点。
B.第二段先指出音乐带给我们的感受的特性,然后论述音乐的感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情感体验最为重要。
C.第三段以古琴曲《春江花月夜》为例证,说明人们对他们所不熟悉的艺术风格的乐曲,在感情体验上容易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D.第四段运用“高山流水遇知音”这个典故,意在说明音乐欣赏非常依赖于对音乐的感性或者说是直感式的感情体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音乐,不管是呈现还是激发,甚至是创造出我们从未体验过的东西,都着眼于我们的情感;准确、深刻地理解音乐作品,能净化我们的情感。
B.在音乐体验或是感受的过程中,既包含对音乐的感情内涵的体验、感受,也包含对自己的感情的体验、感受,这些体验或感受互相渗透与交融。
C.人们对音乐作品中感情内涵的体验是有差异的,这可以通过音乐训练达成一致,因为音乐训练有助于提升对音乐的认识和感知。
D.《春江花月夜》之所以给人带来不同甚至相反的感受,主要是因为感受者对作品所用乐器、初唐的社会情况和文人的思想感情等了解、感知不同。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潘光旦:寂寞鸿儒,强国优种

1922年,梁启超在清华开了一门课《中国历史研究法》,学期末,潘光旦向老师交了一篇读书报告,梁启超看后,写了这样一段批语:“善为精密观察,持此法以治百学,蔑(没有)不济(成功)矣。”

这篇报告就是22岁的潘光旦写的《冯小青考》,今天这已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经典著作。冯小青是明代才女,但却红颜薄命,她的死因后人众说纷纭。潘光旦借助西方性科学的原理,对冯的死因作了分析,得出了冯小青是死于她病态的“自恋”。这在对“性”讳莫如深的中国社会里,可谓惊世骇俗。《冯小青考》是潘光旦借助近现代科学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剖析的一次实践,也是近现代国人对这个古老民族人性深处最初的科学探索和思考。

或许是为这个民族前途的忧虑,也或许是个人遭遇的感慨,潘光旦在美国选择了生物学、遗传学,并专攻了从生物进化论和遗传学推演出来的优生学,他同时广泛涉猎心理学、文学、哲学等领域。

在潘光旦看来,优生学是研究人类品性的遗传与文化选择的利弊的,以求达到比较优良的人类繁殖方法,可以谋人类之进步。

1926年潘光旦回到上海开始了教书,他在国内创设了优生学课程,主编了《优生月刊》。教书之外,他关注着社会,为中国找寻出路。他认为中国民族在根本上有大危险,中国不缺人,缺的是心理健全、身体健康、资质聪颖的社会分子。一个民族要想富强就要优生,不是数量多少的问题,而是质量高低的问题。他认为,生育孩子不仅是一个家族的使命,更是社会的安危所系。

深厚的文化根底,使他的思想超越了一般的社会学范畴,而且洋溢着重人道的社会理想。他撰写了大量的著作,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典范之作。他通过家族的兴衰,揭示遗传和环境对造成人的优良品性的重要。他通过对美国、西班牙、古罗马和中华民族的历史比较研究,探寻一个民族兴盛衰亡的缘由。更重要的是他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揭示了造成国人特性中所体现出的“私、愚、病、贫、乱”的民族病态的根源,指出要想民族振兴,民族卫生、民族健康和优生优育是最重要的出路。

潘光旦从优生学的理论出发,对中国国民性进行了深入透彻的解析——“中国民族有许多弱点,其中最叫人失望的是利己心的畸形发展和利他心的薄弱。”

他在学术上有一种很博大的气魄,他不愿意人们称中国为“老大之中国”,他说:“如果‘老’字指的是历史、文化、语言文字,那还可以,假若是指民族,我就不敢苟同了。”他的心中同样有着一个少年中国,只是这个少年中国发育还不很健全!

可以说潘光旦是在近百年中国里,最早在科学的基础上提出“优生优育”的学者。

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列强的欺辱使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忧患,有识之士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救国保种的道路。潘光旦先生逝世20周年时,费孝通曾说潘先生一生的学术,最基本的目的是“强国优种”,从德智体三个方面开展研究,希望能提高中国人的根本素质。

潘光旦主张教育应当培养出“士”的情志,平时牢守“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危难中体现“见危授命”、“士可杀不可辱”的志节。针对我们民族的弱点,潘先生还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生育节制,生得优,而且都留得住;增益民族身心品性中刚劲的成分等。

潘光旦认为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不在政治、经济、社会的种种安排,而在教育。我们“毕竟是中国人,将来是要为自己的国家做些事的。读洋书与去国外,只是为达此目的而进行的一个手段”。他主张大力提倡通才教育,革除把科学偶像化的教育,重新认识科学的真正性能:存疑而不武断,宽容而不排斥,通达而不蔽锢。此外,潘光旦还旗帜鲜明地提出“人文学科必须东山再起”的观点。

潘光旦是学行合一的一代鸿儒,他不仅读书和做学问,而且还要使自己的学问和行动能够直接有益于国家、有益于民族、有益于社会。

(节选自《中国那些范儿》,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卢沟桥烽火燃起,作为教务长的他来到校园,日本兵还没到,却看见同胞在翻箱倒柜搬拿东西,一片狼藉,如同自毁巢穴,他悲从中来,放声痛哭。(引自潘光旦《图南日记》)。

②拿学术沽名钓誉的出风头的那些学者不寂寞,我说真实的学者是寂寞的,因为知音者稀。你看潘先生生前,有多少人能够了解他呢?他生前寂寞极了。(邓锐龄访谈录)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冯小青考》是潘光旦对人性深处进行的一次科学探索和思考,他借助近现代科学理论对冯小青的死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她死于自己病态的“自恋”。
B.优生学是研究人类品性的遗传与文化利弊的选择的,以达到比较优良的人类繁殖方法,因而潘光旦的思想超越了家族使命和社会学范畴。
C.潘光旦不愿意中国被称为“老大之中国”,原因是中国虽然历史文化悠久,但依然是一个少年中国,而且这个少年中国发育还不很健全。
D.潘光旦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途径在于教育,需重新认识科学的真正性能。认为欲振兴民族,民族卫生、民族健康和优生优育是最重要的出路。
E.作者认为拿学术沽名钓誉的出风头的学者不寂寞,而潘光旦不拿学术沽名钓誉出风头,他生前朋友稀少,没有多少人了解他,所以寂寞。
【小题2】开头段写梁启超对潘光旦的《冯小青考》的批语有什么作用?
【小题3】潘光旦提出“优生优育”“强国优种”这一观点的背景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小题4】文章最后一段说“潘光旦是学行合一的一代鸿儒”,其“学行合一”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