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5分)
另一种呼唤
黄晓萍
两幅古人物画,在我心中激起的反响,竟比文字更强烈。它从形象到神韵,从志气到精神,无不是一种完整,说完美也是可以的。我所指的,是钟馗与屈原。
我们那地方,钟馗像常用来镇邪避妖打鬼,年三十往家门上贴,怪有人缘地同主人共享年夜饭,差不多同祖宗同一档次,敬祖宗的美酒,钟馗也饮一斛。画上的钟馗总丑得那么正气,短髯黑黑撑出扇面形状,立立的怒中带笑,就看你带着何种心情去凝望了。
屈原像民间不常见。他出于文字经典,是我爷爷乡土师爷身份的徽章,轻易不示人。画中的屈原是那么飘逸,《天问》中找不到头,那头是横的,山羊胡子与飘飘怒发和离体襟衫生出一股寒风,我总觉得他很冷。学业稍进之后读《离骚》,先读出大气磅礴文采飞扬,后悟出身世际遇情系苍生。这时再看那幅《天问》,很感同身受诗人的无可奈何。爷爷说这书我是读进去了。最近另见到一幅明朝陈洪缓作的《屈子行吟图》,大不是《天问》的情结,《天问》中的激荡没有了。在这幅行吟图中,广袖长袍翘头履上,原是悬宝剑的腰,悬了一根拐杖,怎么看怎么苍凉。我观他峨冠顶戴下,瘦长的脸凄苦而平和。他不再问天了,天已有病还问它何来?我想他这是去投江。他本是投江而去的,英雄气短并不影响他精神长存,文化人没有一个能如屈原集政治与文才于一身的。屈原的失误并不在谋略而是在宫帏,屈原遭了女祸,还有男人的舌箭。君臣恩断义绝,他被发配了,充军了。他言志的《离骚》,未必不是一曲有志不得伸展的牢骚。
文人迂腐而可爱。灵魂的屈原成为国宝,昭示着文化的不朽,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文人脆弱的心态。每当自身怯力之时,总是会从古人身上找出些说法来充实和鼓励自己。把气节化为一种文化内涵,他们请出屈原询问过去未来。刘勰、司马迁、李白……他们将“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镂石成印悬于案头,撰成六书旌于中堂,曲成宫商荡涤五腑六根浊气。至于屈原投江之举,被颂为洗却尘世肮脏。皎洁永恒,使瀚海书林梅香荷香桔香千古。
那日走江,行至秭归,两千余年的古城仍是一座古城,不城不乡似城似乡,古墙豁口取民宅一堵风火墙,斑驳出悠悠岁月。剃头匠挑子横着量完小巷,不紧不慢的吆喝声古歌一样绵长。这出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诗人的秭归有庙有祠供奉屈原,有石牌坊旌帜屈原,一派苍朴古雅终未曾把它经营成旅游胜地文化名城。在这里,我听到另一种呼唤。
长江弯弯回浪,临北岸有一片软水,江中的激流冲南岸峭崖,使北岸的软水温柔而明净。软水叫屈原沱。传说屈原有位贤德的姐姐叫女媭,兄弟做大官时她是农妇,概无锦衣富贵。兄弟被流放她归来故里等待兄弟。流放人永远在流放,呼唤声天天在呼唤:“兄弟,屈子,归来兮!”汨罗江中一缕英魂托梦姐姐,他已愤怒地随水而去,他将留恋地随水而归。次日女媭翘首江边,一条大红鱼溯流而上,面对女媭,鱼头点三下鱼尾摇三下,巨口一张吐出个宛然生前的屈原,那鱼顿时失影。传说凄美而离奇,人民性极强,秭归人都能言说而且不走样。这故事的淳朴,还在于呼唤魂兮归来的是姐姐而不是恋人或者母亲。屈原在秭归,同于钟馗在我的家乡,又成了家家门上一幅画,概无官爵,一个巴东小老头,还原于民间,我想这当是屈原最好的归宿。
(节选自《百年百篇经典美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E.文章结尾一段的描写,是对家乡人把屈原像贴在门上、他魂归故里的形象化描写。
A.文章题目命名为“另一种呼唤”,表明作者极力反对把屈原的形象神化的观点。
B.文中写到刘勰梁启超等人把屈原的名句悬于案头,说明了屈原对后世影响深远。
C.文章对屈原故里秭归古城的描写,是为了批评现代人没有把它经营成旅游胜地。
D.作者认为屈原怀石投江和写《离骚》是文人的迂腐,但不影响屈原精神光照千古。
【小题2】“他已愤怒地随水而去,他将留恋地随水而归”一句有什么含意?(4分)
【小题3】文章主要是写屈原,为什么却从钟馗像写起?(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57: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历史学家唐德刚:不可替代的历史解读者
丁国强
2009年10月26日,89岁的历史学家唐德刚在美国旧金山辞世。
唐德刚是胡适的门生,从事写作和杂志编辑工作,与顾维钧、张学良、李宗仁等人交往颇多,成为不可替代的历史解读者。唐德刚的历史学研究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流派,自称“思想却时时‘逾矩’”,并做出这样的解释:“个人学识浅薄固然是主要原因,然数十年来历经忧患,国破家亡,阅历之多也一言难尽……”历经沧桑方觉历史深厚复杂,博览群书才知下结论之难。唐德刚因此没有把气力花在庞大体系的建构上,而是从随笔杂记入手,将对历史的理解与感悟融入生活世界之中。不是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见证历史,而是作为思考者来体味历史。所以,唐德刚的史学文字是极其生动的,仿佛在讲述一段活生生的日子。在唐先生看来,历史本来就是多姿多彩的,如“帆随湘转,望衡九面”的衡山,而非单调一致的富士山,因此不应当用死气沉沉的态度和文字来应付。
历史其实是最好的励志教科书,因为伟大人物总是面对着常人所无法解决的难题,而他们没有退缩,宁愿站在历史的风口,风化成一尊精神雕像。在唐德刚的文字中,我们随处可以见到他对这些精神雕像的无限敬意。他感慨:“一个对真理有彻底认识和信仰的人,如孙中山、胡适之,他们和我们之别,便是我们普通人容易泄气,他们则不顾一切困难而坚持到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唐德刚先生所总结的诸多历史经验同人生哲学无异。历史记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叙述者的人生态度。一个不敢直面人生的人,是难以触及历史真谛的。
唐德刚的文字是十分老道的,看似不经心的三言两语,却是饱读诗书和阅尽世态之后的彻悟。历史是人学,历史的逻辑首先应当是生活的逻辑,是人生的逻辑。我们在讨论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的时候,无法忽略他的人格品质。唐德刚称张学良是政治家、军事家、花花公子三位一体,在情场、战场之外,有着政治家的节操、风范和爱国者的热血。正是有情种的精神底子,才具有敢做烈士之勇气。唐德刚认为西安事变促使蒋介石抗日,使其避免了“身败名裂”。这一历史之偶然,改变了人类历史运行的轨道。看来,在历史的歉抑与放纵里面,确实有一种机缘存在。这种耐人寻味的东西在文本化的历史中是难以找到的,依赖于历史学家的体会和感悟。
唐德刚对原汁原味的历史材料十分感兴趣。建国后,全国和各省市政协所编辑的“文史资料”,令唐德刚“震惊”。这些资料所传递的信息是朴素、零碎却又真实、珍稀的。回忆录的作者包括被俘的、靠拢的、起义的、志愿留下的、回归的、为人民立过功的、想跑而没有跑掉的……这些各式各样的人物笔下的历史该是何等的千姿百态、有滋有味!唐德刚之所以对口述史学情有独钟,除历史资源丰富的原因之外,恐怕也与唐先生注重从最原始的材料中获取把握历史的智慧相关。曹植曾经有言:“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与杨德祖书》)民间史学在夹缝和空隙中偷得难得的表达的空间,给令人窒息压抑的所谓“正史”开了一方天窗。唐德刚并没有将民间史学美化到不着边际的地步。他指出,在野史家那里同样有以恩怨执笔的复杂心理存在,未免会像阿Q那样“作弄好人”。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唐德刚是胡适的门生,他与顾维钧、张学良、李宗仁等人交往颇多,这为他研究历史提供了诸多有利条件。
B.从事历史研究,唐德刚的写作视角新颖,方法独特,对历史有独到的感悟和见解。
C.唐德刚认为历史如“帆随湘转,望衡九面”的衡山,是难以窥探到其真目的。
D.唐德刚只对原汁原味的历史材料感兴趣,这些材料所传递的信息是朴素、零碎而又真实、珍稀的。
E. 唐德刚曾指出“在野史家那里同样有以恩怨执笔的复杂心理存在,未免会像阿Q那样”作弄好人,这说明野史家也会写出有个人感情倾向的历史来。
【小题2】文章第四段引用张学良和西安事变的事例的目的是什么?(6分)
答:
【小题3】依据全文,简要概括唐德刚在历史学研究方面有哪些特点。(6分)
答:
【小题4】结合文章内容以及自己对历史的理解,联系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的相关内容以及一些“戏说”历史类电视剧,就历史学家怎样才能写好历史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要点清楚。(8分)
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文学经典的影视改编
①文学经典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长期以来受到数字影视媒介编创者的青睐。
②以往,文学经典作为文本阅读的典范,通常以单一的线性阅读为主,对受众的文学水平及文学修养要求很高,隶属于“小众文学”的范畴。而随着数字影视媒介化的介入,“大众性”的特质使得文学经典从高高在上的存在,逐渐成为视听化的“大众文化”,这对文学经典的传播与传承有一定的推动。伴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文学经典将会在电影、电视、艺术表演等多种形态之外,以全新的艺术形态示人,并能够更好地实现虚幻与现实的还原,使文学经典在表现和存在的形式上更丰富、更立体、更易于接受。
③当前,由文学经典衍生出的作品,正在和原著一起逐步进入产业化链条。一部作品的诞生,已经由单一的传播渠道向多渠道传播扩展,由此产生的人文价值、社会价值、商业价值也得到提升。文学是提供审美的艺术品,也是提供思想的精神养料。然而数字影视媒介化以声音、图像为主,以文字为辅的特质,或多或少地削减了文学经典的深度与力度。文学以或幽默、或平实、或优美、或泼辣的文字描述,给受众以玩味和想象空间,每个读者的脑海里都有一个对角色的重造,而数字影视媒介的具象化特点直接切断受众的想象空间。
④随着数字影视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当下文学经典的数字呈现,在表现形式和声音的震撼上趋于极致,但在作品的内容上、角色的塑造上却显得苍白。如果说过去的文学经典的影视改编是“十年磨一剑”,那么现在数字影视媒介对经典的翻拍更符合市场化的商业特点,能收到良好的经济回报,可是媒介人却失去了应该担当的社会责任。如果说早些年改编的影视作品是向经典致敬,那么时下泛滥于荧屏、银幕的改编就是在吃文学经典影响力的老本。如果以歪曲、无厘头的戏说来重复经典,则是对经典的不敬,更是对受众无情的戕害。
⑤在我看来,如何把握好忠实原著与锐意创新的关系非常重要。该超越原著的地方应当“飞跃到位”,忠实并不等于“死忠”。忠实于原著的,不一定是原著的人物设定和情节设置,而是原著的人文精神。
⑥文学经典的地位是建立在时代和读者的基础之上,分析受众的审美心理与时代风尚,应该成为影视艺术创作之前的一门必修课。观众对改编作品有着不同的心理期待,尤其在对文学经典的改编上表现得更为强烈。
⑦对于文学经典而言,如何更好地传播而不仅仅因袭原著文本,是对影视工作者阅历、见识的检验,是一种深刻解读文学经典基础上的高层次攀登。改编名著经典,前提是弘扬经典所蕴含的人文意义,使经典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到更为广泛、深入的普及。
⑧在数字影视媒介产业化的今天,数字影视的编创者是以社会责任为先还是以经济利益为上,是决定文学经典重塑质量如何的关键。有必要呼唤投入与产出成正比,更有必要呼唤责任、道义与社会担当。
(选自2013年11月12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文学经典”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经典在过去属于“小众文学”的范畴,是因为它是文本阅读的典范,主要通过单一的线性阅读,只为少数高素质的文学欣赏者服务。
B.随着技术手段的革新,文学经典已经在电影、电视、艺术表演等多种形态之外,以全新的艺术形态示人,在表现和存在的形式上更丰富、立体和易于接受。
C.文学经典要靠时代和读者来确立自身的地位,当前,文学经典及其衍生出的作品正逐步进入产业化链条。
D.文学经典以或幽默、或平实、或优美、或泼辣的文字描述,提供审美的艺术品和思想的精神养料,并且给受众以玩味和想象空间。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数字影视媒介化的介入,使文学经典从“小众文学”逐渐成为视听化的“大众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学经典的传播与传承。
B.数字影视媒介具有具象化的特点,即其以声音、图像为主,以文字为辅的特质。文学经典本身具有的深度与力度也因影视改编而不可避免地有所削弱。
C.观众对文学经典的改编期待很高,这就要求在影视创作之前以弘扬经典所蕴含的人文意义为前提,分析受众的审美心理与时代风尚。
D.文学经典的影视改编,检验着影视工作者的阅历、见识。影视媒介编创者为了更好地传播经典就不能因袭原著文本,而应该在深刻解读文学经典基础上锐意创新。
【小题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长期以来文学经典受到数字影视媒介编创者的青睐,原因在于文学经典本身具有的经久不衰的魅力以及它的巨大的经济利益,投入与产出能成正比。
B.过去的文学经典的影视改编者对经典心存敬畏,“十年磨一剑”。而当今则更注重市场化的商业特点,为此,有的甚至还进行歪曲、无厘头的戏说。
C.名著经典的改编,应该舍弃原著的人物设定和情节设置,重在弘扬经典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这是决定文学经典重塑质量的关键。
D.文学经典作品的数字影视创编是把双刃剑,如果要收到良好的经济回报,就必须满足受众不同的心理期待,这必然会失去应该担当的社会责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9分)
磁,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从电子设备、电力系统到通讯自动化控制,无处不用到磁效应和磁性材料。而随着磁技术的发展,其应用范围更扩展到生物科学、农林科学乃至新兴的环境科学等领域中。
众所周知,煤在工农业生产所用燃料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但煤炭中大都含有大量的硫化物成份,在燃烧时将产生对生物有害、污染环境的二氧化硫气体,倘若有一种方法能把煤中的硫化物成份分离出来,就可免除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毒害。现在,利用磁分离技术就可以达到这个效果:将磨碎的煤粉经过高梯度磁分离器,由于硫化物和煤(碳)的磁化率不同,在高梯度磁场中所受的磁力也就不相同,从而起到分离的效果。通过试验证明,一次处理可以去除煤中40%-60%的硫化物,则多次处理就可以达到去除的目的。
并且,这种磁分离脱硫方法在效率和经济成本上经过试验都证明是实际可用的,因此在未来可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环保方面的另外一个技术难题,就是如何缩短污水处理过程中生化反应池中的停留曝气时间,可以提高污水处理速度,解决方法之一是寻找活性污泥中合适的微生物;另外一种方法,则是在污泥中加入一种酶,以加快反应速度,酶在生化反应中起到相当于化学反应中催化剂的作用,本身不会减少。但从生物制品、污泥中回收酶却是一个难题。磁分离技术在此又可派上用场;利用酶和污泥的磁化率的差异,用高梯度磁分离器可将之分离。另外,一定强度的磁场可以对一些微生物起到促进生长和繁殖的作用,从而使污泥中的微生物增大反应速度,加快污水的处理。
另外还有一种磁分离方法,就是在水中加入强磁性磁粉(例如四氧化三铁细粉,称为磁性种子),利用磁粉吸附水中有的害物质,然后通过磁分离器将它们吸住后清除。为了提高吸附效率,还可以加入氢氧化铝絮凝剂。利用这种分离方法,可以分离出污水尤其是工业废水中的细菌、病毒、合成洗涤剂及重金属(如水银、铅、铬等)等有害物质。尤其是对生物危害最大又极难去除的重金属,用生物法无法处理,而且对微生物还有毒害作用;用化学法又极难去除干净(极微量的重金属对生物就具有较大的危害,如大家熟知的甲基汞、铅及砒霜等均是剧毒)。而磁分离方法却利用物理作用将之去除。倘若解决掉一些技术上的问题,这项技术日后可望发展成为非常简便易行的方法。
【小题1】从原文看,以下对“磁分离技术”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磁分离技术就是与人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磁技术,都要用到梯度磁分离器。
B.能把煤中的硫化物成分分离出来或能缩短污水处理时间的技术,叫做磁分离技术。
C.“磁分离技术”与“磁分离方法”是一样的,都能把有害物质分离出来。
D.磁分离技术是利用两种物质的磁化率的不同,用高梯度磁分离器将其分离的技术。
【小题2】从原文看,下列说明磁分离技术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真正起作用的一项是 (   )
A.缩短污水处理过程中生化反应池中的停留曝气时间,以提高污水处理速度。
B.促进污泥中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使微生物增大反应速度,加快污水的处理。
C.用高梯度磁分离器将磁化率不同的酶和污泥分开,从而回收污泥中的酶。
D.寻找活性污泥中更合适的微生物或在污泥中加一种酶,以加快污水反应速度。
【小题3】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本文着重介绍磁技术在生物科学、农林科学乃至新兴的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B.用磁分离技术把煤中的硫化成分分离出来。要做的准备工作是将煤块磨碎成煤粉。
C.强磁性磁粉可吸附水中的有害物质,加入氢氧化铝能提高吸附率。
D.用生物法无法处理工业废水中对生物危害最大的重金属。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22分)
最灿烂的世界
朱成玉
在马老大死去的前一天,曾向我要一根红粉笔,我没给他。为这件事,我后悔了很长一段时间。
马老大一辈子孤身一人。在粮库几乎扛了一辈子麻袋,老了,库里领导考虑他无人照顾,就让他到水房烧水,供他吃住,也算是安享晚年了。
他不愿说话,所以很少有人知道他的过去。他每天机械般地做事,再无一点音响。他像一块灰色的布,毫无生气,黯淡无光,让人感觉他仿佛就住在死亡的隔壁,时刻听得见死亡的鼾声。他大字不识一个,一辈子没沾过女人的边,除了喝酒之外再无任何嗜好。他的生命中没有年、月、日,没有“滴答”作响的时间,所有的日子都像一块一块灰色的补丁缝补出的一件外套,他穿着它,走过一生。
在一面墙上画画,大概是马老大唯一的乐趣了。每天吃过晚饭,他都会在那面墙上精心地涂抹。没有粉笔,他就用烧过的碳灰,日复一日,乐此不疲。他用他自己的方式记录着生活,虽然整面墙都是灰色的,但画面的内容却是鲜活而真实的,仿佛一幅幅温馨的田园风光:房子、篱笆和袅袅炊烟,土地、天空和小桥流水;晒太阳的猫、啃骨头的狗,下蛋的鸡、戏水的鸭;一对亲亲热热的小夫妻,手拉着手,一双精神抖擞的老两口,扭着秧歌;赶着毛驴车到处叫卖的货郎,骑在牛背上吹笛子的牧童;扛着柴火回家的汉子,坐在炕上低头纳鞋底的妇人……
无病无灾的一个人就这样去了,多少有些意外,况且他昨天还向我要过一根红粉笔,他到底要用它做什么呢?
当我再次站到那面墙的前面时,终于找到了答案。我在整面灰暗的墙上找到了唯一鲜艳的红色:一个女人的红盖头!
画面上一个男人背着新娘过一座独木桥,那个新娘的盖头红得让人心惊!听同事们说,有人看见他昨天喝醉了酒,咬破了自己的手指,用血涂红了那个红盖头。
我后悔没能早一点将彩色的粉笔给他,那样,他墙上的画一定会是春光盎然、多姿多彩的,他的心或许也会跟着多出一道彩虹,多出几声鸟鸣的。而我却如此吝啬,没能把生命中那些艳丽的色彩传递给他,哪怕只是一点点。
我想起去年结婚的时候,他硬是凑够了一百元钱给我随了份礼,然后把他自己认为最干净的衣服套上,等着我领他去吃喜宴。我却没领他去,嫌他的脏会影响客人们的食欲,只是草草地端了几盘菜,拿到水房给他吃,他一边喝着我的喜酒,一边“嘿嘿”地憨笑着说:“俺只想看看新娘子长啥样……”
上个礼拜天,好像是他生命中极为特别的日子,他特意炒了几个小菜,买了两瓶酒,邀我跟他喝两盅。因为我是单位里唯一一个肯和他说话聊天的人。那天夜里,他贪喝了两杯,醉倒后含糊不清地念叨着一个人的名字,还从最贴心的口袋里掏出一个红纱巾来,并对着它老泪纵横。那纱巾的红色,已经被岁月褪去了艳,淡淡的只剩怀念。
这可是件稀罕事,我一把将它抢到手里,高扬着取笑他这么一大把年纪了还想着“彩旗飘飘”。他不停地哀求我把纱巾还给他,而我却像发现了重大秘密一样,越发得意起来。用一根长长的竹杆把纱巾挑挂到他门前的树上,强迫他“从实招来”,否则,我会让所有人都知道这个秘密。马老大支支吾吾了半天也没说出什么,那条纱巾也不知被哪一阵风吹得没了影踪。
马老大入殓当天,听他的一个同乡说,年轻的时候他曾经有过一个恋人,可是就在他们要成亲的前一天晚上,那个女人在过独木桥的时候,不小心跌进河里,被汹涌的河流冲走了,等他赶到的时候,只在岸边找到她的一条红纱巾。从此,这条红纱巾就成了他心中永远也无法抚平的伤口,鲜艳地、醒目地日日开放着,一刻也不曾凋残。
我深深地自责起来,没想到这条红纱巾竟然浸染着那么多的血泪,没想到一个苍白灰暗的生命竟然蕴藏着如此强烈而又挚热的情感,他用伤心做酒花,用回忆发酵,在心底默默地酿着生命的酒,尽管那杯酒很苦,但回味绵长,无际无涯。
或许是他预感到自己离大去之日已不远,在临终的时候,才尽力把自己新娘的红盖头涂得红红的吧。人们只知道他是灰色的,其实,他的心里有个最灿烂的世界,那里,炊烟袅袅,那里,霞光满天。
我买了一条红得耀眼的红纱巾放到他的墓前,算是弥补一下自己的愧疚之心吧。风吹着,红纱巾像一捧烧得正旺的火,烘着我羞愧的灵魂。
单位要粉刷墙壁,在粉刷那面墙之前,我用五颜六色的粉笔将它们上下涂抹,整个“田园”顿时生机盎然起来:春光明媚,姹紫嫣红,那个用血涂染过的红纱巾已变成黑紫色,却依然那样耀眼,在阳光下释放着醒目的哀伤。这便是马老大眼中的世界,他用自己的方式拨弄着阳光的琴弦,弹奏出五光十色的生命之音。画面上的人仿佛静静地走下来,就围绕在我的身边,与我倾吐久违的乡音。我坐下来,静静地欣赏,我知道,我已经把它们保存了下来,我放心地往墙上倾倒大桶的涂料,洁白开始铺展,一切都消失了,像那个在灰暗中蕴藏着烂漫的生命的消失。
唯有那爱,唯有那醒目的红,唯有那前世今生的记忆,永不褪色,永不会消失。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3年第22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小说标题“最灿烂的世界”既表明了马老大美丽的内心世界,又反衬了“我”的内心的丑恶与肮脏。
B.小说写马老大是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写法,既使行文灵活自然,又使我对那老大故事的讲述在冷静客观叙述的背后包含着赞美之情。
C.小说最后写到我放心地粉刷墙壁,表明了我当时内心的坦然,马老大的美好心灵将永远感染着我。
D.划横线的句子含蓄地说明了马老大虽一辈子没沾过女人的边,但内心却对新娘子有所迷恋,表明了人性的复杂性。
E.小说叙述中插入了“我结婚马老大赶礼”、“马老大特意邀我喝两盅”两个情节,写出了他对爱人的深切思念,既对内容作了必要交代,又丰富了其人物形象。
【小题2】小说中的主人翁马老大有什么形象特点?请结合全文概括。(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红头巾”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小说中的马老大孤独而卑微,却“用他自己的方式拨弄着阳光的琴弦,弹奏出五光十色的生命之音”。你如何理解这句话?请结合你所读过的其他文学形象加以探究。(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