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小题。
八指鱼
墨中白
泗州城三面环水,一面临山,有渔人常把在洪泽湖里捕获的鱼拿到泗州鱼市卖。泗州人喜欢吃鱼,尤爱吃团头鲂。泗州鱼市常有人卖团头鲂,可活的少见。想买活的团头鲂,得找八指鱼。
提起八指鱼,泗州城无人不知,可他的真名,却无人知晓,都知道他两只手都没长无名指,天生八个指头,以捕鱼为生。大家之所以叫其八指鱼,并不是他手有八指,而是因为他每次卖鱼,只卖八条团头鲂。
八指鱼并不常来泗州卖鱼,逢二、五、八的日子,他才带着鲜活的团头鲂到泗州渔市来。八指鱼卖鱼,不用秤,双手捉住乱蹦的团头鲂,随手一掂,就报出斤两。有买家害怕吃亏,找秤称,斤重刚好,秤杆还翘得老高。
八指鱼的团头鲂好卖,除了他不欺客外,还因为他卖的鱼鲜活。八指鱼每次只捉八条团头鲂,他一到泗州,买鱼人立马就围了上来。
可八指鱼卖鱼也有他的规矩,先卖给陌生人,其次是预付订金的人,剩下的才会卖给等着买鱼的熟人。
渔人都不明白八指鱼为何每次只捕八条团头鲂,泗州人想吃,你就下湖捕好了,洪泽湖那么大,水里的团头鲂多得数不完哩!
不管泗州人怎么说,八指鱼都不为所动,每逢二、五、八的日子才来泗州,每次卖鱼,还是八条,多一条都没有。
泗州人都以能吃到八指鱼卖的鲜活团头鲂为荣。
也有渔人向八指鱼请教如何让捕获的团头鲂离开水不死,可八指鱼总会说,你疼鱼儿,鱼儿也疼你哩!
捕鱼人听不懂。
有个渔人说,他曾偷偷跟着八指鱼的船,看到八指鱼捕鱼时不用网,也不用叉,就用手。
八指鱼用手在洪泽湖里钓团头鲂。这事,泗州人不相信,问八指鱼,真的吗?
八指鱼就笑着说,鱼儿也是人,你爱鱼儿,鱼儿也喜欢你哩。
泗州人都听不懂。
每年三四月未开雷前,团头鲂好捕,整个泗州不管是贩夫走卒,还是贫困人家,都要称二斤来尝尝,或熏或炸,鱼肉香飘泗州。一场霜降,团头鲂便沉于湖底,隐身于泥坑中,捞网不易,再想吃,就难了。
可逢二、五、八的日子,八指鱼还会准时出现在泗州渔市上。渔人不明白,他们结伴撒网,拉捞,不见团头鲂,可八指鱼一人出行,每次回来,船舱里不多不少,刚好游着八条团头鲂。
渔人都猜说,八指鱼是遇到了鱼仙,要不然那些藏身湖底的团头鲂,怎会听任他召唤呢?
万家米店东家这两天特别想吃团头鲂,管家却告诉他,现在是隆冬,连八指鱼也不卖活的团头鲂了。可东家想吃,叫管家去找八指鱼,只要能捕到活的团头鲂,再多的银子,他也给。
管家跑去找八指鱼,见他正坐在灶膛前喝酒,于是把东家的话一字不差地告诉了他。
八指鱼一听,擦了一下嘴角边的酒水,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不行哩,团头鲂全跑回湖底老家过年了,给再多钱,也捉不到。
其实八指鱼不说,管家也知道隆冬时节团头鲂不好捕。回到米店,管家把八指鱼的话一字不差地告诉了东家。没想到,东家听后,更想吃活的团头鲂了。
这天,天空下着小雪。看着满桌饭菜,东家没有食欲,心里惦记着要吃团头鲂。
管家跑来说,八指鱼未了。
东家一听,人立马精神起来。
东家真想吃鲜活的团头鲂?八指鱼开门见山。
梦里都想哩。东家叹气道,可这下雪天,如何捕得到哟。
想吃,也能,只是代价太大。
要多少银子?
不需银两,要米。八指鱼说,要用白米来引诱深水底下的团头鲂上来。
需多少米?
一千担。
一千担……东家有点心疼了。可是想到鲜美的团头鲂,东家轻咬一下嘴唇,点头答应了。
雪还在下,满泗州城地飘。
洪泽湖边,东家将千担白米运送到八指鱼的船上。看着雪花中渐行渐远的木船,管家问,真信他?
信,东家轻轻拍了拍肩上的雪花说,八指鱼不会骗我。
雪下了七天。
看着满院白雪,东家问,八指鱼回来了吗?
管家没有说话。
他会带来鲜活的团头鲂。东家又轻轻拍了拍肩说,干烧?红烧?
听您的。管家看到东家肩上并没有落雪,雪昨天就停了。
这时,八指鱼来了。
东家大喜,忙迎出门,八指鱼担着两个大木桶。管家上前一看,木桶里装着鲜活的团头鲂,他连数三遍,共八条,一只木桶里四条。
八指鱼说,团头鲂在湖底过年,不高兴上来哩。
东家笑了。
管家忙让柳厨子捉鱼,剖肚、清洗,四条红烧,四条炖汤。
闻着满院的鱼香,东家心情那个好呀。吃着红烧鱼,品着鱼头汤,东家夸,真鲜。
东家告诉管家,这个年,他过得最快乐。全泗州城,谁能吃到鲜活的团头鲂?
管家在心里笑,一千担米换八条鱼,值吗?
这个春节,也是泗州城穷人过得最幸福的一个春节,他们虽然没有鲜美的团头鲂吃,可是满锅的米饭香,闻一闻,都让全家人开心。
(节选自《小说月刊》2014年第10期 有删改)
【小题1】第一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2】结合全文分析文中八指鱼的形象。
【小题3】小说中多处描写了“雪”,从“小雪”到“雪还在下”,再到“雪下了七天”,最后“满院白雪”,这样写什么作用?
【小题4】结合文本,谈谈文章以“八指鱼”为题有什么好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55: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25分)
李济:独立天地证青史
2005年9月20日,正是风光无限的李敖大陆神州文化之旅的第二天。当晚凤凰卫视播出的《李敖有话说》,更是引人注目。就是在这期节目中,李敖声嘶力竭地大骂李济是台岛“最后一个重量级的学阀”,李济究竟是不是“学阀”,学界自有公论。但因为李敖的攻讦,李济,这位在大陆籍籍无名的中国考古学界的一代宗师开始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河南安阳,因为李济系统的考古发现而成为中国现代考古的发轫之地。1928年李济从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手里接过聘书,出掌考古组帅印,率队赴河南安阳小屯,主持殷墟甲骨的科学发掘。在之后的将近十年时间内,李济先后主持、参与了安阳殷墟第二至第十五次发掘工作,震惊世界的安阳殷墟发掘研究,使殷商文化由传说变为信史。时至今日,它依旧被视为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位列中国20世纪100大考古发现之首。
和同时代的许多知识分子一样,李济坚持学术的独立和知识分子的道德自觉,长期游离于政治之外。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赤诚的爱国者:当时来中国考古的美国学术团体Freer Gallery of Art曾邀请李济加盟,他提出两个前提条件:在中国的田野考古工作,必须与中国考古团体合作;在中国发掘出来的古物,必须留在中国。美方代表最后叹服:“你的条件,我们知道了。我们可以答应你一件事,那就是绝对不会让一个爱国的人,做他所不愿做的事。”
李济的爱国,并不纠结于偏狭、狂热的家国观,而是饱含厚重的普世情怀。“爱本国、本族的观念当然应该有,但史实贵乎存真,畸重畸轻的结果,加深偏见和歧视,不仅增加国与国、族与族之间的仇恨纷扰,也使人类历史失其真面目。”
因为这样的襟怀和气度,李济能够以全人类为研究背景,不偏不倚,诚实地追寻古史中最可能接近真相的面目。这一点集中体现在他关于中华文明形成的论断中,他强调殷商文化是一种多元复合文化,不是单纯的古代中国文化,而是本土、西亚、南亚文化的复合体:“2000年来中国的史学家,上了秦始皇的一个大当,以为中国的文化及民族都是长城以南的事情;这是一个大大的错误,我们应该觉悟了!我们更老的老家——民族的兼文化的——除了中国本土以外,并在满洲、内蒙古、外蒙古以及西伯利亚一带;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列祖列宗栖息坐卧的地方;到了秦始皇筑长城,才把这些地方永远断送给‘异族’了”。
这掷地有声的论断,如黄钟大吕、空谷足音,震撼了学术界,也给夜郎自大、唯我独尊的“爱国者”们以当头棒喝!几十年过去了,遗传学、人类学、考古学的发现越来越多地支持着李济的判断。
作为一个系统地接受过西方科学研究训练的考古学家,李济坚持考古学的成就不应拘泥于器物本身的价值,而应着眼于文物所揭示的代际关系的构建和所表征的历史事件的还原。本着这样的原则,考古科学应该走向下扎根、向纵深发展的道路,而不是不断地以发掘出文物的数量来哗众取宠。
李济不仅学风严谨,学识卓然,而且德性高洁。在他看来,私藏文物是严重的学术道德污点。有鉴于此,李济甫入主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考古组,就与同仁约法三章:绝不私藏和购买古物。并反复告诫学生,要拒绝从“考古学家”变成一个“收藏家”的这个魔鬼似的引诱。在李济眼里,无论是一堆枯骨、一片碎陶,还是完整的钟鼎彝器,从最落后地区的陋俗到文明社会的高尚礼节,从穷乡僻壤的土语到最时髦的演讲词——都是史学家的原始资料,都记载着文明演进的细节。他一生经手发掘保存研究的文物无数,他去世后,人们清点遗物,在他家里没发现一件文物古董。
1995年9月,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了一场为时八天的特展,所展文物只有一件一半个蚕茧壳。这个特展是为纪念李济先生百年诞辰设立的,这半个被利器切割过的蚕茧壳,是李济在69年前主持的中国第一次考古挖掘时发现的:这是一颗被割掉了一半的丝质茧壳,茧壳长约1.36厘米,茧幅约1.04厘米,已经部分腐蚀,但仍有光泽,而且茧壳的切割面极为平直。这个茧壳的发现,证明了中国人在史前新石器时代就懂得了养蚕抽丝。
这看似简陋的展览,却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2005年9月,李敖在节目中大骂李济是台岛“最后一个重量级的学阀”,但也正是因为李敖的攻讦,这位在大陆籍籍无名的中国考古学界的一代宗师开始被大陆人们熟悉。
B.安阳殷墟发掘研究之前,殷商文化还仅只是传说,所以殷墟甲骨的科学发掘意义重大,至今仍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
C.作为一名有良知的考古学家,李济对邀请他加盟的当时来中国考古的美国学术团体Freer GallerV of Art曾提出了两个维护国家利益的条件,美方代表不得不答应。
D.在李济的有关论述中,中国本土并不包含满洲、内蒙古等地,但他也认为中华民族的列祖列宗曾经生活的地方地域辽阔,并非只限于长城以南地区。
E. 1995年9月,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了一场为时八天的特展,所展文物只有半个蚕茧壳。虽然这个展览似乎简单,但因这半个蚕茧壳是中国第一次考古挖掘时发现的而很有意义。
【小题2】怎样理解李济的爱国情怀?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作为一名经手过无数珍贵文物的考古学家,李济是怎样处理学术与文物资料之间的关系的?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4】李济是一位出色的考古学家,他在考古学的理论与实践方面有哪些贡献?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8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目。
柳传志:时间的胜利者
王燕青
今年6月底,柳传志创办的联想控股在香港上市,这是他第二次在香港联交所敲锣,1994年,联想集团曾在此起航。这应该是柳传志的最后一战,他完成了人生的又一个里程碑。在给中国企业家留下了“拐大弯”“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等无数管理思想后,柳传志拒绝被称为“企业教父”,更不愿意让人认为自己被推上中国商界的神坛。在他身上,有着惊人的坦率。他承认对蛮横不讲理的人动过手,还发过大脾气;对一些新商业模式在最初阶段也会有些看不清楚;他向往过恬淡的退休生活,但思考和竞争,始终是贯穿他生活的两大主题。
在1978年之后的中国商业发展史中,有太多柳传志的前辈、同辈和后辈企业家迅速成为瞩目焦点,但又快速消失了,而他依然挺立在潮头。他是时间的胜利者。
在某种程度上,联想就是柳传志的作品,不论是“投资+实业”的联想控股还是专注IT的联想集团。历数柳传志的联想岁月,他带领联想连续爬上了三座山峰。
第一座山峰是2000年联想分拆成功,联想集团和神州数码分别成立。分拆前两年,柳传志对高科技企业将要被颠覆有些清醒的认识,“那时候联想集团正一路往高走,往高走的时候一般不容易去想这件事”,而柳传志就在那时坚决地把联想集团的业务全面放手给了杨元庆,自己重新去考虑走多元化的这条路。
2004年联想集团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则是第二座山峰。这是柳传志自认为影响最大的一件事,而当联想集团的PC业务成为全球第一位时,他赋予了这件事“成功”的定义。
如今,联想控股上市是柳传志攀爬上的第三座山峰。他说这不是巅峰,只是完成了整体愿景的百分之四五十左右。上市后,整个联想系的股权关系更加明确合理,融资渠道更加多元。联想控股庞大的资产包里有战略投资和财务投资两部分业务。其中,战略投资包括IT类的联想集团;金融服务类的正奇金融、汉口银行、联合保险、拉卡拉和苏州信托;服务类的拜博口腔、增益供应链、安信颐和、神州租车;农业与食品类的佳沃、丰联;房地产类的融科智地;化工与能源材料类的联泓和星恒电源。财务投资包括天使创投联想之星、风险投资君联资本、私募股权投资弘毅投资。
联想控股上市后,柳传志把总司令和总设计师的位置交给了朱立南,将自己定位为参谋,“实际上已经当了很长时间的参谋长了。”
柳传志一直都认为,一个企业的成功离不开一个优秀的舵手。相对而言,他对职业经理人比较排斥。联想集团在2008年的危机,柳传志认为主要是职业经理人的一些短期行为造成的。他也不认同搞垮惠普的职业经理人卡莉·菲奥莉娜(前惠普CEO),因为他们不会对企业的长期愿景负责。联想的舵手必须有主人翁意识,朱立南在这一点上是非常合适的。
朱立南是跟随柳传志一路征战过来的老将。在2000年联想分拆时,他居间谋划立下了大功,获得柳传志赏识。柳传志认为朱立南在集中集体智慧方面做得非常成功,能够把很多事情分析得很清楚,可以把很复杂的事情协调好,可以容纳各种各样有特色的下属。
2009年,柳传志完成了联想控股的股权改造,个人股东中,柳传志持有2.88%的股权、朱立南持有2.03%的股权。柳传志认为,让员工拥有一定的股份比例是真正能把握企业方向的基础。所以他要牵头设立一个好的机制和体制。
最近一次产生舆论风波还是在2013年。那一次,他在企业家团体内部提出“在商言商”,迅速引起社会的广泛讨论,甚至有很多质疑的声音。在公众心目中,他的中国企业家领袖的形象一下子变成“只是一个商人”。“我从来没想过当什么(领袖)。正好,我非常愿意回到商人的位置。”柳传志一笑而过。他说,他恪守这样的底线:但凡是影响到企业,危害了企业或者是危害到员工的利益,那我就不说了,这就是在商言商。
他在对外塑造“只是商人”的公众形象。在企业利益与社会贡献方面,他把企业利益放在首位。他不希望别人把他看得那么重那么高,“过去从历史上就说无奸不商的这些话,我就是个商人,而且我就要做一个讲诚信的商人便又怎样?”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2015年8月24日第26期)
相关链接
①柳传志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在联想打造出了一支出色的人才队伍,使企业不断保持旺盛的发展后劲;他还从长期的企业管理实践中探索出了以“管理三要素”为核心的一整套具有联想特色的企业管理理念和方法。这些管理规律在联想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帮助越来越多的其他企业实现更好发展。(百度百科)
②联想控股现在的愿景是以产业报国为己任,致力于成为一家值得信赖并受人尊重、在多个行业拥有领先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化投资控股公司。(柳传志对话记者)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2000年联想集团正一路往高走时,联想分拆成功,联想集团和神州数码分别成立,这源于柳传志对高科技企业将要被颠覆有清醒的认识。
B.柳传志把企业利益放在首位,不讲社会贡献,在企业家团体内部提出“在商言商”,引起社会的广泛讨论,甚至有很多质疑的声音。
C.联想控股庞大的资产包里有战略投资和财务投资两部分业务。其中,战略投资包括IT类、金融服务类、房地产类、化工与能源材料类。
D.联想控股在香港上市,是柳传志攀爬上的第三座山峰,这是他的最后一战,他完成了人生的又一个里程碑,也可算是他人生的巅峰。
E.柳传志留下了“拐大弯”“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等无数管理思想,这些管理规律在联想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小题2】柳传志对外塑造“只是商人”的公众形象,请结合材料,分析柳传志这样给自己定位的理由。
【小题3】柳传志是如何打造接班的队伍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4】柳传志为何能成为“时间的胜利者”?请结合材料说明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2分) (本大题共4小题,共22分)
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
啊,轮椅
高洪波
(1)他坐在轮椅上,左轮是月亮,右轮是太阳。他的微笑因而显得灿烂,又充满温柔。
(2)轮椅向前移动时,他的两只大手使着劲,像推走一座山。他静静地微笑,暗暗地使劲,可能还偶尔悄悄咬紧牙关,这一切都属于题外话,眼前要做的事,是登上五台山上这所最著名的寺庙。
(3)他是残疾人,一个下肢瘫痪的残疾人;他曾有过颀长的双腿,并且用这双腿丈量过陕北的山村,放牧过文静的牛羊们。可是今天他站不起来,尽管他的足魂傲然倔平地屹立着,肉体却早在许多年前就可耻地背叛了他。将他置于这样一种进退维谷的境地,早巳不是一次两次了。
(4)他是残疾人,但他又不是一般的残疾人。他的朋友很多,而中国这块土地上最多。他的朋友们又极好,“仗义”。不久前他乘飞机走了一趟海南岛,事后有人逗他,说他没了腿之后,走的地方更多,他笑了,承认这是事实。从海南岛归来,没多久又接到一位老朋友的信、邀他到外地游览,紧接着老朋友来到北京,不容分说把他往背上一驮,上了火车,有点像绑架!
(5)老朋友如今正在轮椅旁擦汗,他发誓要让他来五台山,他还发誓把他背到五台山顶还愿。究竟谁还谁的愿,待考。
(6)他和他、就这样静静地倚着轮椅,仰望着鲁智深醉打过的山门,小憩着,微笑着。轮椅上的他递给他一支烟,又代他点燃:轮椅下的他掏出手绢,替他拭去头上的汗珠,一派和谐和静谧,在这无言的动作里氤氲成几缕温馨。
(7)歇足了,他推起轮椅,向漫坡上的寺门挺进。他坐在轮椅上,用手竭力减轻他的负担,两个朋友,在炎炎夏日下,晒成一座绝美的雕塑。轮椅一寸寸向上移动,一寸寸接近山门,他和他,静止者和运动者,仿佛都被这轮椅吸附住一样,更像被山路黏结在了一处,每走一步,都显出几分庄重、严肃。
(8)路旁拐角处,坐着一位乞讨者,用哀怨的声调唱着自己的苦难。乞讨者年纪不大,可是分明也伤残了腿脚,面前还铺一块写满了字的白布,一见到他们走来,乞讨者停止了吟唱,呆呆地盯住轮椅上的他,他还给乞讨者以同样的凝视,继而是微笑;轮椅下的他摸索着衣袋,代表老朋友,向乞讨者表示了物质上的同情和慰藉。
(9)他们又向上升去,身后响起乞讨者的歌吟,似乎在感叹自己的命运,又在忌妒他们这种和谐的友谊。这歌声,一直陪伴他们的轮椅滚动,很远很远。
(10)山门到了。
(11)轮椅上不了台阶,更迈不过门槛。佛们坐在大雄宝殿里等待着,用缭绕的香烟发出召唤。做法事的铙钹木鱼,活泼泼地开始了律动,僧侣们诵经的声音陡然响起,他和他都感受到了冥冥中的一股大力。
(12)他伏下身子,把老朋友背出轮椅,迈入庄严的佛殿;有人帮忙推过轮椅,虽然无法拜上两拜,可毕竟是见到了五台山上的菩萨。坐在轮椅上,他在佛殿里缓移着,看天王们的古怪兵器,看罗汉们惊诧的面目表情,以及古朴珍贵的壁画,他又禁不住微笑起来
㈨做法事的僧众们声音愈加高亢响亮,木鱼声伴着诵经声。他和他注视、聆听着这一切。
(14)他来到了五台山,这本身已近乎奇迹,还愿?还什么愿?
(15)他和他用一辆轮椅,进行了一次慈航普度的试验吗?
(16)这一切都是个未知数。他们快活地交谈着,轻松地告别了五台山。
(17)下山时,轮椅急匆匆地滚动,左轮仍然像月亮,右轮依旧如太阳。只不过他的微笑因友谊的滋润显得愈加明亮,愈加温柔,而且还多了几分恬静的满足。
(18)佛、佛光,以及生与死、色与空、爱与恨、善与恶等等等等佛的诸般哲学意义上的命题、仿佛齐齐涌注到他的脑海。他的微笑于是愈加成熟、深沉。
(19)他和他,就这样走向远方。我想,美,不正存在于这静静的旅途中吗?
2011年1月4日
注本之用于纪念史铁生。史铁生,双腿瘫痪,著名作家,2010年12月31日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小题1】第四段说史铁生“不是一般的残疾人”,根据全文说说,与一般瘫痪者相比,他的“比一般”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小题2】文中多次写到史铁生的微笑,请指出以下几处“微笑”的含义。(6分)
(1)(第2段)他静静地微笑
(2)(第8段)继而微笑
(3) (第12段)他又禁不住微笑起来
【小题3】作者在第8段写路旁的一位乞讨者,其用意何在? (4分)
【小题4】文章末尾说“美,不正存在于这静静的旅途中吗”,请说说“这静静的旅途中”哪些事情是“美”的? (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雪夜的故事
(日)太宰治①
那天一早就下起了雪。
由于之前替侄女小鹤制作的裤裙已经完成,那天放学时,我便把它送到中野的叔母家去。叔母给了我两片鱿鱼干当礼物。等我在吉祥寺站下车时,天色已变暗,雪已积了一尺多深,而雪仍毫不停歇地静静落下。
一直到家里附近的邮筒,才发现腋下夹着的鱿鱼干纸包已经不见。虽然我是个粗枝大叶的人,但至今尚未掉过东西,一定是晚上在积雪的路上跑跑跳跳,才把东西弄掉的。我很泄气,本来还打算要把它送给嫂嫂的。
我的嫂嫂今年夏天要生小宝宝喔!听她说肚里有了小宝宝之后,常会觉得肚子饿。我一直无法忘记最近嫂嫂跟我一起清理晚餐残余时小声地叹着气说“嘴好馋,好想吃鱿鱼干”的情景,所以那天偶然间从叔母那边拿到两片鱿鱼干后,便兴奋地想把它带回来准备偷偷拿给嫂嫂吃。可是,鱿鱼干丢了,真不知如何是好。
众所周知,我与哥哥嫂嫂一同生活。哥哥是个脾气古怪的小说家,由于年到四十还默默无闻,所以一直都很贫穷。他总会嚷着时运不济,却一点也不帮着做家事,使得嫂嫂连男人粗重的工作都得做,真是非常可怜。
有一天,我义愤填膺地说:“哥哥偶尔也该背着背包去买菜。外面的先生大多都会这样做的喔!”他马上生气地骂道:“混账!我又不是那样低贱的男人。我们一家就算是饿死,我也不会那样不知羞耻地出去买东西。那是我最后的骄傲!”
我的父母亲都是东京人。由于父亲长年在东北的山形办事处工作,所以哥哥和我都在山形出生。父亲在山形过世时,母子三人再度回到东京。前些年母亲过世后,现在就变成哥哥、嫂嫂及我的三人家庭。因为我们没有所谓的故乡,所以没办法像其他家庭那样,可以托乡下送来食物。一想到如果将那两片鱿鱼干拿给嫂嫂,她不知道会有多高兴,我就觉得自己很差劲。
我叹着气,重新撑起伞,试着仰望阴暗的夜空,此时雪花就像百万只萤火虫般,狂乱地飞舞。好漂亮啊!道路两旁的树木都覆盖着雪,沉重地垂着枝头,树身仿佛在叹息般,偶有微微地抖动。这一切简直就像童话世界一样,我内心突然有一个奇想,想把这美丽的雪景带给嫂嫂。比起鱿鱼干,这说不定是更好的礼物。
哥哥告诉我,人的眼睛可以储存风景。于是,我放弃鱿鱼干,在回家的路上,尽可能地眺望周围美丽的雪景。不只是在眼里,一直到胸口,都藏有纯白的美丽景色。回到家,马上对嫂嫂说:“嫂嫂,快看我的眼睛。我的眼底藏有最漂亮的景色喔!”
“什么?怎么了?”嫂嫂笑着站在我的面前,把手放在我的肩上。
“眼睛到底怎么了?”
“哥哥曾告诉过我。在人的眼睛底下,会残留刚刚所看到的景象。”
“他的话别放在心上,都是骗人的。”
“不过,只有那事是真的喔!我只相信那个。快,快看我的眼睛。我看了很多很多美丽的雪景回来。快,快看我的眼睛,这样一定会生出有着雪般美丽肌肤的小宝宝喔!”
“喂!”就在这时候,哥哥从隔壁房间出来,“与其看顺子那双无神的眼睛,看我的说不定还会有百倍的效果!”
“为什么?为什么?”我突然很憎恶哥哥,好想揍他,“嫂嫂说过看哥哥的眼睛,胸口会不舒服。”
“才没那回事。我的眼睛可是看了二十年美丽的雪景。我在山形一直住到二十岁。顺子还没懂事时就来到东京,根本就不知道山形美丽的雪景,才看了东京这样的小雪景就激动,真是无聊。我的眼睛可是看了百倍、千倍甚至连自己都觉得看腻了美丽雪景,说什么都会比顺子来得更上等。”
我懊恼得想要哭泣。此时,嫂嫂救了我,她微笑着静静地说:“但是,你的眼睛里除了有几百倍、几千倍的美丽风景,同时也有几百倍、几千倍肮脏的东西啊!”
“对啊!对啊!比起优点,缺点也很多呢!所以眼睛才会变得那么昏黄污浊,嘿嘿。”
“胡说八道。”哥哥把脸一板,又钻回隔壁六榻榻米大小的房间去。
注释太宰治,日本作家(1909-1948),本文选自他二战时期创作的短篇集《女生徒》,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我”的两片鱿鱼干的来历,即叔母给的礼物,换个角度理解,这也是“我”帮侄女小鹤制作裤裙的劳动所得。
B.文中的“偷偷拿给嫂嫂吃”一句说明“我”是背着哥哥做的,这表明在家里“我”和嫂嫂的关系亲密,而和哥哥的关系疏远。
C.哥哥在家里不帮忙做家务不说,连男人粗重的工作也不做,如背包去买菜,这说明他是个好吃懒做的、只知道埋头写小说的作家。
D.生活在东京的“我们”赶上了物质匮乏的年代,在那个年代,要想摆脱困境的方式就是托乡下捎来食物,可是这种方式在我们家是行不通的。
E.作品描写的是小人物的生活,却能以小见大,展现时代的特点;“人的眼睛可以储存风景”,虽只是奇特的想象,却为小说增添了不平凡的艺术效果。
【小题2】小说中多次对雪进行了描写,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图?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者在塑造“我”这一形象时,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小题4】“我”和哥哥,谁是小说的主人公?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尾 巴
刘万里
龚甲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领导长了一条尾巴。 
那天,大领导来单位视察,领导见了大领导立即变脸,面带笑容(领导在单位从不见笑的),点头哈腰,不可思议的一幕出现了,领导身后露出一条尾巴,轻轻地在左右摇摆。龚甲就站在领导身后,那条尾巴就在他面前晃动,他以为是幻觉,自己眼花了,使劲掐了自己一下,领导确实长了一条尾巴。龚甲惊出一身冷汗,他还是怀疑自己在做梦,揉了揉眼睛,睁开眼再一看,领导的尾巴却不见了。
龚甲回到自己的住处,精神有点恍惚,领导怎么会长了一条尾巴呢?龚甲仔细把前后经过回忆了一下,最后确定的是领导确实长有一条尾巴。   
龚甲是心里憋不住事的人,这个秘密在心里憋了三天,憋得他心里难受。
领导长了一条尾巴。”下班后龚甲把同事拉到一家饭店说。
“不可能。”同事说。
“真的,千真万确,这种事我能随便开玩笑吗?”
同事半信半疑。
第二天都在传言,领导长了一条尾巴。不过在传播前都要加上,这是龚甲说的,这样就可把责任推开了。 
消息很快传到领导的耳朵里了。   
人们都在等待一场好戏看。
这天终于来了,领导叫龚甲到他办公室去一趟。
龚甲战战兢兢来到领导办公室,等待一场痛骂。
领导面带笑容,给龚甲倒了一杯水,“别站着,坐吧。最近工作上有没有啥困难?” 
龚甲接过水,半个屁股坐在沙发上,“没有……都好着呢。”
领导笑着说:“最近单位都在议论什么?”
龚甲惊出一身冷汗,他知道领导知道了一切,“都怪我胡言乱语……”
“过去的一切都不要提了,”领导摆了摆手,“我现在准备提拔你为办公室主任,不知道你有没有信心。”    
“有信心,”龚甲看领导不是在开玩笑,“领导不愧是好领导。”
龚甲没有受批评,反而升了官,谣言不攻自破。
同事不甘心,见了龚甲又问:“领导是不是长了尾巴?你是不是抓住了领导的尾巴?” 
龚甲四周看了看,低声说:“领导怎会长尾巴呢?不要乱说。” 
同事无趣地走了。 
龚甲每天跟在领导后边,吃香的喝辣的。有人找领导办事,就找龚甲,当然都不是空手,龚甲深深体会到了当官的好处,吃喝不花钱,随便滥用公车,找个理由就出国。    
夜深人静,领导的尾巴老是在他眼前晃动,龚甲伸手一摸,啥都没有。他把那天的情景再回忆了一下,那天他确实看到了领导长了一条尾巴。但是,他跟了领导这么久,一直没有发现领导有尾巴,慢慢地他就明白了,那天他出现了幻觉,领导根本没有尾巴。
一天,龚甲去领导办公室汇报工作,他忘了敲门,领导正在站着接电话,领导没有发现龚甲进来了,领导点头哈腰,“市长,请放心……好……好……”龚甲大吃一惊,领导身后长出了一条长长的尾巴,那尾巴又粗又长,左右在摇摆。龚甲揉了揉眼睛,确定自己没看花眼,伸出手摸了摸尾巴,突然尾巴像条鞭子,狠狠抽了龚甲一下,龚甲痛得叫了一声。  
领导放下电话,盯着龚甲说:“进来也不敲门,想抓我的尾巴?” 
龚甲摸着脸说,“我怎敢抓领导的尾巴?我啥都没看见。” 
领导皮笑肉不笑地呵呵一笑。 
龚甲无意地瞅了瞅领导,领导那条尾巴不见了。
龚甲晚上又做梦,梦见了领导,领导那条尾巴像条长蛇在追赶龚甲,龚甲跑的筋疲力尽,前面是万丈深渊,一无路可逃,尾巴嗖嗖地追上他,缠住龚甲。尾巴扬起来,变成了一条蛇,那是领导的脸,领导说:“在兽城,贪官都有尾巴,贪的越多,尾巴就越长越粗……”
龚甲一下惊醒了,他摸了摸屁股,大吃一惊,自己也长了一条小小的尾巴。
【小题1】小说第一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请简要分析龚甲的形象特点。(6分)
【小题3】小说两次写到龚甲看到领导的尾巴,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这篇小说以“尾巴”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