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

那一束伴地莲

丁 丁

在我的故乡,每年春天,都遍生一种野草。或许因为多,平常至极,很少有人能叫出它的名字来。尽管一眼就能认出它高高的枝,苍绿的叶。

早春它是不开花的,到了春末夏始,桃花李花都一齐谢了,大地又显单调的时候,它才绽开一粒粒小骨朵,雪白的瓣,乳黄的蕊,不足指甲大的小花儿开在山坡上、荒地上、野沟边,如夜空里的繁星,簇簇丛丛灿烂一片,随风散布一种沁人心脾的苦香。

在我的印象中,它的花期很长,要过一整个酷烈的夏季,似乎中秋前后,也还会有两三朵小花稀疏散杂在日渐寂寞的景色里。而那枝叶,却也是褪了绿,转入翠黄,尔后再无可逃避地被季节洗蚀了色彩,被干燥的秋风榨尽了水分,被霜露浸得枯脆干焦。其时,它便成为一味药了,这在普通的乡人眼里是不识的,更不知它竟有一个美丽得几近脱俗的名字:伴地莲。

我知道伴地莲,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那时父亲已在遥远的江南工作,家里全靠母亲操劳,我又病了。

就在那样一个雪落之后的冬天的傍晚,母亲背我去山后的医疗室看医生。临走,医生递给母亲一截枯草,叫母亲去野地里找,拿回去洗净切碎煮水给我喝。医生说它能治我的病。

归途中升起了一轮月亮。月亮很圆,被雪地映衬得更加明亮,我至今还记得那时看见远处雪原中静卧的村庄。

母亲背着我就在这样一个有积雪的月夜里走。边走,她边踢开路边的雪层,寻找和她手里一样的那种春天遍地都是的叫做伴地莲的野草。因为孩子们的野火早在秋天就已烧遍,母亲收获不大。邻近村庄的时候,她又拐了个弯,绕上一段河堤。河堤离村庄较远,然而仍没有逃脱家乡习惯性的秋季烧荒的野火。这叫母亲失望,同时也加大了母亲搜索的范围。就这样,母亲终于没有防备地滑进了一段被挖开用来排水的坑里。坑很深,幸亏坑底雪厚,母亲除了一场虚惊没有受到任何伤害。我不记得那时我有没有因为惊吓而号啕大哭,我只记得母亲正说要往上爬,竟意外发现坑壁被踢开的雪被下掩盖了一丛她急欲寻找的那种枯干的草。我记得那时母亲在明亮的月亮地里止不住惊喜而连声赞叹。

这以后,很长一段日子留在我印象里的就是这药的苦味,苦不堪言。母亲便用作为口粮的山芋反复煮熬,熬成糊状,熬出更浓的糖味,拿来作我喝药后的奖励。在我童稚的记忆里,极苦之后,那一小勺山芋糊竟是此生再难以体验到的甘甜。

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我常为自己记忆细节的清晰而诧异,然而母亲却证实了它的真实。那时,我的孩子正趴在她的怀里撒娇,她愣怔片刻,顺着我的提示她终于回想起来,她告诉我那时我患的是一种急症肝炎。她说,第二年秋天,怕我病犯,早在烧荒前她割了一大捆回来,拿绳束了,系在屋梁上,以作备用,只是再没有用着,直到迁来南方,老屋卖给人家也没有取下。

然而我却没有遗忘,那一束伴地莲烟熏火燎黝黑地挂在我老屋的梁上。尽管与母亲的回忆有些许出入,然而那晚雪地里的月光却真实地穿越二十多年的积尘落入我充满疲倦的梦中。

活着是件艰难的事,我时常这样想。生长中的许多不易处,让我越发知道,世间真正美好的东西实在太少。于做人的困顿里偶然回顾尚能发现内心深处还有可以寄托的空间,不致全然没有了信心。这,要感谢母亲。

【小题1】文章第1节表现了伴地莲的什么特点?联系下文,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2】在写母亲背着我找伴地莲的过程中,突出描写了明月积雪,作者有何用意?
【小题3】“那一小勺山芋糊竟是此生再难以体验到的甘甜”,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请简要概括。
【小题4】“这,要感谢母亲。”结合原文,说说这句话的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08: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旅游成为春节的主题词。今年春节假期,全国共接待游客3.86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750亿元,再创新高。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成为广大群众欢度春节的重要方式,举家出游成主流,周边休闲成新潮,旅游体验受关注。调查显示,度假休闲超越景点观光成为居民春节假日出游的第一动机。

我国出境游群体每年持续壮大,每年向全球输出上亿人次出境游客,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地位。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报告,中国旅游消费在2016年增长了12%,中国游客境外旅行人次在2016年增长了6%。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出境游客总消费额逾五分之一源自中国游客,排第二的美国游客消费额仅占中国游客的一半。香港投资银行里昂证券预测,到2021年中国游客每年出境游消费额将达到惊人的4290亿美元。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2月28日)

材料二:

近日,国家旅游局将北京等18个城市确定为“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其中江苏有7市榜上有名,分别为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扬州、镇江。江苏也成为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最多的省份。2014年是“美好江苏欢乐游”三年市场推广计划的最后一年,江苏省旅游局将以拓展国内中远程市场和境外客源市场为重点,推出一批经典旅游景区,研发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努力培育南京、苏州等国际旅游名城,同时重点支持徐州建成区城旅游中心城市;积极策划具有国际影响力和江苏文化特色的旅游节事活动。

作为国家首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之一,扬州智慧旅游建设已初见成效,今年还将继续推进智慧旅游建设,着力打造“安全、便捷、高效、舒适”的旅游环境,建设“宜游城市”。为了给游客提供更加智能化的旅游导览服务,扬州将建设数字3D景区,实现在线游览。目前已基本完成瘦西湖、个园和东关街3D模型建设。其次是建设旅游数字信息库,进一步完善扬州旅游信息咨询导览体系,有效提升旅游体验。

随着“散客时代”的到来,能否提供符合游客需求的人性化、个性化服务,成为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的首要参考。

(摘编自《商务·旅游》2014年1期)

材料三: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和文化密不可分。这是各地旅游发展中总结出来的实践经验,现实证明打好“文化牌”可以有力助推旅游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各地在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跨越,一个共同的重要着力点就是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

旅游专家魏小安表示,文旅融合已经成为现实发展方向,全国各个城市已经组建了100多个文旅集团。“力求旅游发展的文化导向符合转型升级的需求变化”。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年初,全国各类文旅基金数量已经超过100家,规模上百亿的已经超过10家。文化旅游产业已逐步演变为一个多方位、多层面、多维度的综合性大产业。从消费需求来看,文化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生活追求的新时尚。《2016-2022年中国文化旅游市场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为41.2亿人次,偏好文化体验游的人群已经达到50.7%。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8年3月15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民在春节假日出游正成为时尚,从2013年至2018年的春节旅游市场来看,出游人数呈现出逐年递增的特点。
B.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出境旅游已成为重要的旅游方式,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出境游总消费额最高的国家。
C.根据相关数据,中国出境游客人数已远超美国。据预测到2021年每年出境游消费额将达到惊人的4290亿美元。
D.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要和文化深度融合。因此,国内各个旅游景点都要大力修建亭台楼阁。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国家旅游局确定的“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的数量分布和扬州智慧旅游建设、全省旅游开发等来看,江苏省旅游工作做得很出色。
B.随着“散客时代”的到来,旅游城市是否有符合需求的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是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的重要考量内容。
C.文化旅游产业已经逐步成为一个综合性大产业。相对于国内游客,目前国外游客偏好文化旅游的占比要高得多。
D.利用“文化牌”可以促进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因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与文化融合成已为现实发展方向。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国旅游发展的新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对“怎样更有针对性地推动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提出三条建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淡水供应已达到极限,五大洲50多个国家或许很快就将因争夺水资源而发生冲突,除非他们就如何分享流经国际边界的河流迅速达成协议。
目前全球各地都在谈论夺水战争。2001年3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对淡水的激烈争夺很可能成为未来的冲突和战争的根源。” 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最近一份报告得出的结论认为,在未来15年内,“随着各国可利用的水达到极限”,国际之间冲突的可能性将增加。
一些人认为这些警告是杞人忧天,而历史似乎站在他们一边。惟一记录在案的夺水战争于4500年前发生在两河流域,即我们如今所知的伊拉克南部地区的两个城邦拉可什和乌玛之间。相反,从1805年至1984年,各国签署了3600个与水有关的条约,其中许多条约在处理这种至关重要的资源方面显示出极大的创造性。对过去50年间1831个与水有关的国际事件的分析表明,这些事件的2/3具有合作性质。例如,一些国家商定进行科技合作,并签署了157个用水条约。
然而,另一些人认为,就淡水而言,过去将不是未来的可靠指南。淡水作为一种可再生但并非无穷的资源,正在变得日益稀缺。即使世界可利用淡水总量几乎与4500年前一样多,全球需求也已稳定地增加,仅仅从1950年以来,随着世界人口从25亿增至60亿,人均可再生淡水供应量已下降了58%。此外,与石油以及其他大多数战略资源不同,淡水的大多数用途是无可替代的。淡水对种植粮食作物、制造商品和保护人的健康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虽然历史表明,与水有关的合作是一种规范,但并非规律。在过去50年里,1/4与水有关的事件是敌对的。尽管这些敌对事情的绝大多数只涉及口头对抗,但对立国家在37次记录在案的事件中不仅仅彼此辱骂,而且开了枪,或者采取了其他形式的军事行动。
【小题1】选出对画线句“就淡水而言,过去将不是未来的可靠指南”理解正确的一项
A.过去不发生战争,不等于将来不发生。
B.过去不短缺淡水,不等于将来不短缺。
C.淡水过去不能再生,不等于将来不能再生。
D.淡水的大多用途过去不能替代,不等于将来不能替代。
【小题2】第三段中说,“一些人认为这些警告是杞人忧天”以下不能支撑这些人所持见解的一项是
A.伊拉克南部地区的两个城邦之间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夺水战争。
B.从805年到1984年,各国签署了3600个与水有关的条约。
C.在处理至关重要的水资源方面许多条约显示出极大的创造性。
D.过去50年间1831个与水有关的国际事件2/3具有合作性质。
【小题3】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使各国就如何分享流经国际边界的河流迅速达成协议,也未必能防止和消除争夺水资源的冲突发生。
B.历史经验证明,国家之间缔结条约进行合作是解决用水争端,防止发生冲突和战争的有效途径。
C.淡水稀缺是由于世界可用淡水总量减少,而人口增长导致全球需求量增加,从而使供求比例失调引起的。
D.石油资源同样存在短缺的问题,但它可以通过用其他能源替代的方式解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作为20世纪著名的作家,海明威是“迷惘一代”作家的代言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海明威及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怀着“保卫世界和平、民主”的理念参加了战争,但战争给他们带来的只是残酷的厮杀和死亡,根本不是什么“和平、民主”。战争的残酷性,使海明威逐步看清了其性质。因此,海明威走出了迷惘,告别了战争。他在厌战“英雄”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创建了有名的“硬汉”形象。硬汉形象最明显的标志是:世界把每个人都打碎,但在破碎处站立起来的就是硬汉。海明威硬汉形象的塑造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逐步完善的过程。速写集《在我们的时代里》主人公尼克是海明威早期硬汉形象的雏形。尼克•亚当斯预示了另一个人物杰克•巴恩斯的产生。
发表于1926年的《太阳照样升起》是海明威的第一部重要小说。主人公杰克•巴恩斯曾亲自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摧毁了他所遵循的道德标准、伦理观念和他的人生理想,这对于他不啻是一次精神上的灭亡。他和生活在他周围的一群青年一样有着一种毁灭之后的失落感和空虚感。作者将他们称作是“迷惘的一代”。在人生的角斗场上,杰克•巴恩斯无疑是个失败者。但是他并不是那种逆来顺受、可怜兮兮的“小人物”,而是一个有着坚强意志的人。无论命运对他多么残酷多么无情,他从不抱怨,也从不唉声叹气。相反,他以坚强的毅力,以一种超然、洒脱的态度去迎接生活。这正是海明威欣赏的“重压下的优雅风度”。这一时期海明威所塑造的“硬汉”形象多是被动的承受者,在承受战争的创伤和生活的重压中展现其超凡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也是他前期思想的写照。
1929年《永别了,武器》的发表使海明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这部小说里,主人公亨利的经历和作者相似。书中反映的不仅仅是厌战,还有年青一代受到欺骗后的愤懑、怨恨、沮丧和绝望。战争给他们带来身心创伤,破坏了他们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和希望。亨利摆脱了战争却未能得到幸福,这个结局正是作者这种思想在艺术中的体现。
1937年海明威以记者的身份参加了西班牙内战,在他写的反映西班牙内战的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一书中,主人公美国志愿兵乔丹不同于海明威过去的主人公,他的死是有意义的,体现了他愿为民主事业而牺牲的崇高理想,而不只是表现个人在面对任何死亡时的临危不惧。
《老人与海》是“硬汉小说”的总结。它全面展示了“硬汉小说”的特色。小说塑造了一个体力正在衰退的古巴老渔夫——桑地亚哥,在他身上不仅凝聚了海明威模式卓绝的特质,如重压下镇静的优雅风度以及产生这种优雅感的自我控制力,还显示了一种更加阔远宁静的心理素质:对失败的反应已不再像其他主角模式那样愤世嫉俗。在命定的失败和厄运面前他能够保持人的尊严,在重压下表现出勇气和优雅风度,平静而坚定地接受自己的命运,内心的信念也并未因此而丧失。
海明威正像他作品中塑造的“硬汉子”一样,一生中几度濒临死亡的深渊,但他以顽强的意志和强大的生命力渡过了难关。在晚年,当他的健康情况恶化时,他意识到自己已经无法摆脱病痛,为了不屈服于所谓命运,他决然选择了死,他想以死证实“硬汉子”精神是不可战胜的。在海明威看来,正是死亡的胁迫,将生命从麻木的沉沦中唤醒,并驱策它投入最后的超升。也只有在死亡的时刻,生之大门才会敞开它生命的全部现实可能性。因此,他笔下的“硬汉”形象是被“死亡感”逼促着而做出真正必要的创造,将有限的人生转化为超越时空界限的价值人生的个体生命。在海明威的笔下,生命和死亡同样是美的再现。
对于海明威来说,压倒一切的恐惧并不是失去生命,而是失去主动和意志:男子汉气概的消失。对海明威的这种“人生结局”,历史当然要作公正的评价,但有一点是无可怀疑的,即“海明威主人公”和海明威本人一样,在世界文坛上树起了不可磨灭的形象。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海明威所塑造的“硬汉”形象的发展有一个过程,他们并不是一开始就以一个“准则英雄”的形象呈现于读者面前。
B.《永别了,武器》中的亨利最终摆脱了战争却未能得到幸福,这个结局正是作者这种思想在艺术中的体现,“这种思想”是指战争带给人们的身心创伤,破坏了他们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C.《老人与海》结局并不圆满,但体现了人在生存中不断挑战的精神以及在失败中保持人的尊严的价值。桑地亚哥猎取的马林鱼虽然只剩下一副骨架,却为他赢得了尊重与爱戴。
D.对于海明威来说,压倒一切的恐惧并不是失去生命,而是失去主动和意志:男子汉气概的消失。此处“男子汉气概”是指男性面对困厄的勇敢和坚韧。
【小题2】海明威塑造的“硬汉”人物贯穿他创作的各个时期,并形成了整个群体的特征。请结合文本分析其特征。
【小题3】文中说:在晚年,他决然选择了死。你对海明威的这种“人生结局”有何看法?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把心里那盏油灯点亮

苏沧桑

①在雨声里,水碓声并不清晰。我先是看到了它的样子,静静躺卧在南方冬天依然青绿的田野中,石桥下,芦苇岸边。溪流卷起巨大的水轮,带动碓木和碓锥一起一落,捣在青石白里,发出“咿——呀——咚——”的声音,混合在细密急促的雨声里,像古琴声在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的高潮部分里A泗渡,低沉缓慢的音符,不细听是听不见的,听见后,听觉便跟着它走了。

②若有若无的水碓声中,我与善根B不期而遇。我从村外的农耕馆出来,打着伞走在通往村里的石头路上时,看到他打着伞,迎面向我急急走来。

③远远看见他时,我满脑子还都是农耕馆里堪称浩瀚的农具和生活用具,几百件之多。我用手机一张一张把每一件物品都拍了下来,包括菜籽、松果、玉米种,我想随时翻看无数村庄们正在远去的日常。曾经被视为神器圣物的农耕器具,正在被岁月抛弃,尽管上一秒还沾着泥土和肥料的气息,汗水或鲜血的咸味。

④石头路上,唯有我和他。初冬的田野像初春那么清新,大地盛开着无数绿色花朵,是一些蔬菜和一大片即将在两个月后开花的油菜。唯一的一座水碓响在石头路的左侧,然而大地上一切播种发芽、丰收加工,都已与水碓没有任何关系,它不再是工具,而是作为一道景观存在。水轮像一只巨大的眼睛,看着田野上蓬勃的农事,成了局外人。离它不远的农耕馆,灯光下陈设的农耕器具、生活用具,也像一只只眼睛,隔着玻璃与游人、与孩子们对视。镰刀锄头已经生锈,像老人黯淡的目光,与泥土、稻谷再也无缘了,像绝大多数村庄一样,再也听不到水牛背上的牧笛了。

⑤在田埂上,我们停下来攀谈了几句。我刚刚恋恋不舍离开的农耕馆,和他果然有关系,他是看门人兼讲解员。他叫祝兴华,七十多了,是村里唯一的管理员,负责祝家祠堂、文昌阁、江浙社、农耕馆这四个地方。他干过农活,教过书,当过铁道工,染过布,老了回村里。他还有一个名字叫“善根”,是奶妈取的。

⑥你每天都要来吗?周末不休息吗?

⑦每天都要来,不来不行的。我也就是帮帮忙的。没有人管了,年轻人都出去了,就剩下老人家了。

⑧老伴呢?

⑨老伴在家烧饭,我工作还没完成,不能回家。

⑩他的语气里,有捧着烫手山芋扔不得的焦急无奈,又明显有一份自豪。

⑪与他道别后,我沿着溪流往村里走,水碓声在我身后渐渐消失。自汉朝起,南方北方,临近水流的村庄常会听到水碓声,加工粮食,碾纸浆,捣药、香料、矿石,夜深人静时,水碓房的油灯下,总是晃动着一个个劳作的身影。此刻,我脚下的东阳曾是三省交界加工粮油的首选地,集砻磨碌榨功能为一体的大型水碓方圆百里首屈一指。而此时,石臼里并没有作料,近听,就能听清一声声空捣声,粗粝,坚硬,像一个空巢老人冬夜里的干咳,听起来有点痛。

⑫一个金黄色的大草垛,立在农耕馆外,应该是刚刚收割后的稻草堆成的。我把整个身子都靠了上去,果然闻到了浓浓的湿湿的稻草香,那一秒,我觉得回到了记忆深处的村庄、想象中的村庄。龙溪村村民以血缘关系聚族而居,自古诗书继世、耕读传家。一个古老的村庄,一座桥,一条溪,半面断墙,一棵樟树,一个草垛,一大片油菜,两间青砖灰瓦的矮屋,一个美轮美奂的祝氏宗祠,一个C器宇轩昂的文昌阁,一个仍然萦绕着喧哗声的江浙社,一个静谧的观音阁,田野间响彻着水碓声声,人们的血脉里D浸染着翰墨书香,这是我梦想中的桃花源的模样。

⑬可是,我不想怀旧。真的。假如我是一个农家妇女,我为什么要怀旧呢?如果回到从前的从前,我和大多数女人一样,天没亮就得起床,蓬头垢面,挑水烧火做饭,忍着饥寒将谷子挑到村外的水碓房碾米,顶着烈日扛着笨拙的农具去田里劳作。哪怕洗个热水澡,都要付出繁重的劳作。一场微不足道的小病也许就会夺走自己或亲人的生命,怀胎生子更是过鬼门关。

⑭这也让我想起自古以来乡野中的一代代母亲,在无比艰辛的漫漫时光里攀爬,花容月貌迅速枯萎,脊背早早弯曲,指甲里总是藏着黑黑的泥垢……都说从前慢从前好,其实错的不是现代科技的进步,而是人心不古——忘本,贪欲,不耐心,不诚实,不再信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⑮记得住乡愁,有时,只需把心里搁置已久的油灯擦一擦,点亮。

【小题1】文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泅渡
B.不期而遇
C.器宇轩昂
D.浸染
【小题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描写细雨里水碓动感十足的样子和摄人心魄的声音,激发了阅读者的兴趣。
B.农耕器具正在被时代无情地抛弃,有很多已经进入博物馆,失去了作用和价值。
C.文中插叙善根的人生经历,叙写他与作者的对话,丰富了文章内容,深化了主旨。
D.文章第⑫段描写作者想象中的村庄,诗书继世、耕读传家,诗意美好,引人向往。
【小题3】请赏析第⑪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题4】对于乡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作者持有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