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灯火的温情

叶延滨

不知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这么一段经历,在记忆中留下一段对黑暗很深的、难以忘怀的感触,我把这种感触叫做:“荒野无灯。”小时候怕黑,怕一个人呆在家里,怕窗外那些与神怪故事相连的响动。这种恐惧不是对黑暗本身,而是对藏在黑夜里的鬼怪的敬畏。长大了,常走夜路,在乡间,一次又一次地强化了我对黑暗的印象。天地浑然与漆黑的夜幕之中,天上无星无月,有时飘洒一些无端的雨丝,黑影幢幢,或是浓云或是山影或是树阴,黑暗在你面前悄然分开,又在你背后迅速合拢,只有路面上的水洼是亮的。这时候,我往往疾走如飞,目光朝着前方茫然地搜索,直至一盏灯像萤火飞进心田,猛地点燃温暖全身的火——一种热爱和感激之情。

人生之旅,总会经常穿行于荒野无灯的境界,如火车会钻进漆黑的隧洞。当列车在长长的隧洞中穿行时,虽然身处险境,但作为乘车人,我们处之泰然,泰然是因为一种信任感和依赖感。是的,我们处于这个闹哄哄的世界,常常身处黑暗而不惊,有时来自一种盲目依赖和盲目信任。因为无知,反而坦然地生活于黑暗中,哪管死神正盯着自己。

孤绝是一种人生境界,它对我们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独行夜路所带给我们的刺激。有时候我身处闹市,四周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两旁是红红绿绿的彩灯,而我却如处荒野,心里刮着凄冷的风。谁都可能产生这种体验,你明明被这个世界紧紧搂着,然而内心却感到自己是无人理睬的弃儿。不仅在闹市里,甚至在熟悉的人群中,也会有这种孤绝感。那些熟悉的脸一下子变得陌生了,没有一张嘴对你说真话,没有一双眼睛使你感到温暖,无靠无助的感觉紧紧攫住你的心,从环境到心境,都真是“荒野无灯”。乞助和寻求怜悯是常被人采取的解脱方法,可惜这种解脱是以出卖或出让尊严与自信为代价的。人生之旅常常有一段难以摆脱的黑暗,它对每个人都同样严酷。这种黑暗也许是一个大时代的国家民族的浩劫,个人只分担了其中的一份;这种黑暗也许只是个人命运中的小插曲,诸如失恋、被诬、疾病等等,

对其他人而言是微不足道的琐事。然而每个人在通过这段黑暗时所产生的心境是不同的,解脱的方式也会各异。

说到这里,我可以认为人是有灵魂的,因为我们平素看不到的内心世界,在这个时候往往会显眼,会左右我们的言行。柳宗元的《江雪》一诗,应该是孤绝心境的最美描绘。“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在此绝灭之境,能心平气和地垂钓,是一种境界,能够不与人为伍的独钓又是一种境界,而能在绝灭孤独之中钓寒江之雪,乃是最高境界。以前老师讲课总说这是诗人失意心态的写照。其实,人难免不失意,失意时不失人格,不失风骨,不失高洁,才可独居寒冷的江峡中,成为高天银雪世界的唯一自持者。假如你在蓑笠翁的位置,会如何呢?我曾问自己。我说,我不如他,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

(文章有删改)

【小题1】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2】第一、三段都出现了“荒野无灯”,请分别指出它们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小题3】作者最后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
【小题4】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等这种人生态度?假若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0:39: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村庄的灵光
厉彦林
我的故乡,那个小山村,坐落在沂蒙山区东部的岭膀上,三面环山。我小时候,村庄四周那茂密的树林,是百鸟和孩子们的天然乐园。村庄的夜幕蓝得透明,点缀着一轮圆圆的皓月和一片贼亮的眨眼睛的星星,家家透出昏黄的灯火,飘散着淡淡的酒香和菜香。脚步声、说笑声、狗吠声、碰杯声、婴儿啼哭声,集体上演着温馨优美的村庄协奏曲……
记忆中,村头的大槐树下,几位驼背的老人吧嗒着长长的旱烟袋,坐成夕阳下一道苍凉古老的黑剪影。
留恋村庄,不是因为我生长在农村、我的亲人都是农民,而是因为我在那里度过了充实欢乐的童年,那个曾经满身泥巴和草屑,在土地上滚爬摸打、学会面对风雨的童年。想起这些,我的胸口便涌动着幸福与感动。大自然和村庄恩赐了我很多,我却把村庄贴心暖肺的关怀与眷恋带进了喧嚣的城市。
我坚信,在亘古不变的传统耕作方式面前,任何语言都苍白,任何描述都无力。我的脑海里时常闪现这样一幅画面:皮肤黝黑的农夫,佝偻着腰,迎着正在升起的朝阳,在空旷的山地上开始步履蹒跚地耕作。刚刚翻过的黑油油的鲜土上,留下一行沉重的深脚印。
当我们凝望无垠的田野,领略绿油油的麦浪,观赏金黄的油菜花的海洋时,的确能从中感受到一份诗意,那是自然的力量,是生命的奇迹,也是人类的杰作。但经营这份美丽靠的是艰辛的付出。秋收季节,山道在运输沉甸甸的丰收硕果,场院上机器在脱粒,整个村庄都在喜悦地抖动,到了深夜便合奏起甜美的鼾睡声。
土地和家园是乡亲们灵魂的永久住所。站在村头向远处眺望,在沟壑纵横的山套里,住着许多人家。朴实勤劳的乡亲们,在这熟悉的村庄里生存、生活了几十年,留下神秘的生命基因和互为亲人的缘分。农民与土地生死不离,庄稼一茬茬地被播种收割,农民在一茬茬地轮回。有人站起来,有人倒下。站在山顶喊一声爷爷、奶奶,山谷里会响起久久的回声。在这广袤而干瘦的土地上,一辈辈农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朴生活,他们辛劳地耕种,用执着与沉重支撑着城市膨胀的浮华与欲望。
村庄是人类生命的图腾,它虽然简陋却更具内涵和质感,虽然原始却自然真实,虽然贫瘠却纯粹安谧,承载和创造着农业文明史。现代工业文明正在冲破农耕文明和传统道德的栅栏,更替田园牧歌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村庄里的路,有宽,有窄;有牛羊吃草行走的羊肠小路,有拉运庄稼粮食的沙土路,有通向集镇的柏油路,还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的心路。
村庄是人生的坐标系,就像一幅卷藏在记忆深处的水墨长卷,一次次地被季节摊开,甚至被无数次地描摹;就像刻在灵魂深处的经书,一次次地被亲情和愿望反复翻阅和咀嚼。一缕风、一朵云、一滴露,都闪动着生命的灵光,蕴含着淡淡的乡愁。心有千结,情有万缕。唯独乡情人人理不清,代代剪不断。宽厚和仁慈的土地,凝结和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即使被踩在脚下,也依然坚韧、博爱。这就是土地的秉性和品格。
一个人最幸福、最感人的时刻,就是思故乡、忆童年的时刻,对于游子来讲,这种想念更真切、更深刻、更幸福。唇齿相依的城乡血肉相连, 城市人享受眼前的现代生活,思绪却时常被农村那难以割舍的精神家园牵引。蓦然回首,发现一棵树、一条狗、一眼井、一座破庙, 甚至连挂不上嘴的逸闻趣事原来都那么珍贵,青山绿水涵养着刻骨的乡愁,拴系着生命的根脉。
乡村情结依然盘扎在我的心坎上,像开春的白杨树般蓬勃向上。建筑、服饰、饮食、传统习俗这些与泥土血脉相连、气息相通的乡村文化符号,放射着命运的灵光。静心思念这朴素原始的村庄, 我的耳边传来报春鸟轻轻的鸣唱, 养心暖人,亲切悠长……
(摘自《春天住在我的村庄》,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怀念沂蒙山区小乡村,因为那是他的故乡,是他成长的地方,他在那里度过了充实欢乐的童年。那里的每一处风景都散发出温暖的灵光,也放射出命运的光芒。
B.乡村是作者的精神家园,是他的快乐所在和情感所系,他感谢它的恩赐。但作者也很惭愧不安,因为他在城市的繁华喧嚣中把故乡遗忘了。
C.一辈辈农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朴生活,他们辛勤地耕作,因为城市膨胀的浮华与欲望必须由他们来支撑。
D.现代工业文明在改变、更替着农业文明,这是时代的进步。但在作者的心中,村庄依然是人类生命的图腾,是人生的坐标系。
E. 文章将农村与城市对比,突出朴素的村庄散发出的人性的魅力与灵光,表现了很多城市人在享受现代多样的物质生活时却难以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的深刻内涵。
【小题2】村庄带给作者的感悟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小题3】乡土情结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请结合文本及自身体验,探究并简要概括出现这一文化现象的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第一次读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要毫不停顿地把它读完,注意你所能了解的部分,不要因为某一部分立即领悟而停顿。照这个方法继续下去,把全书读完,别让你抓不住的段落、注解、论点及参考资料吓坏。如果你因这些障碍而停止,如果你就此卡住,你便会迷失方向。大多数情况下,你死粘在上面不见得就能解开谜底。当第二次再读时你就有机会了解它,但你必须把整本书读完一遍才行。

要尽可能迅速而轻易地打破一本书的硬壳,才能体会出它的情感及一般意义,才能适应它的结构。这是我所知道的最实用的方法。你耽误多久,便需要多久来了解这本书的整体意义。在你能看出各部分真正的透视图——或往往在你能看出任何图象——之前,你必须对这部书的整体有一个粗略的了解。

莎士比亚的作品曾经多次受到糟蹋,因为许多代的高中生大都被迫一遍又一遍地阅读《汉姆雷特》或《麦克佩斯》等剧本,被迫查出所有的生字,被迫研究所有的学术注解。结果是他们从未真正地读完这些剧本,相反,他们被迫拖着一点一点地啃,历时数星期之久,等他们读完剧本的结尾,一定早忘了开头。应该有人鼓励他们一口气读完,惟有这样,他们才能对剧本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你一口气读完一本书所获得的了解,即使只有50%或更少——完全可以帮助你进一步尝试找寻第一遍所跳过的地方。事实上,你会像游客在陌生的地方旅行一样,若曾到过某一地带,你就可以从以前所不知道的道路再去探险,只有这样,你才不至于把岔路看成干道,也不会被中午的影子所欺骗,因为你记得它们在日落时的景象,你所塑造的内心地图会指引你,谷地与山丘是如何构成整个风景的一部分的。

很快读完第一遍并不神奇,也不会造成奇迹,更不能用以取代一本好书的精读,然而,迅速读完第一遍可以使以后的精读更加容易。

这种练习会帮助你在着手读书时保持警觉。你有多少次翻看一页又一页,心里却在做着白日梦,对你看过的东西毫无印象?如果你让自己被动地瞟完一本书,就势必会发生这种现象。没有人能以那样的方式领悟多少。你必须设法把握全书的条理,并将它牢牢地抓住。

一个好的读者会力求了解书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则谜语。读者的态度就像侦探寻找基本概念的线索一样,对任何能使线索清晰的事物都保持着高度的警觉。迅速地读完第一遍这一规则有助于保持这种态度。你若肯遵守,就会意外地发现,你可用极少的时间,领悟到极多的道理,而且做起来毫不费力。

【小题1】文中提到了莎士比亚的两个悲剧《汉姆雷特》或《麦克佩斯》,请再写出一部他的悲剧作品: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二自然段中,“透视图”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四自然段运用“岔路”与“干道”的比喻,是为了说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为了把握整体,不要在快读第一遍时看注解和参考资料。
B.快读第一遍时,就要把握文章的内核。
C.快读第一遍时,虽跳过某些地方,但为进一步理解打开了通道。
D.迅速读完第一遍无需考虑全书的条理。
【小题5】如何才能啃动一本难读的书,作者的观点是______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遥远的岛

在天气晴和的日子,辽阔的水面上可以清清楚楚看到一个孤独的小岛;打从汉奈斯和别卡记事的时候,他们就总是对那个小岛怀着永不减退的兴趣。

岛上密密层层长着一片茂密的、异常高大的松林,因此小岛宛若一束绝妙的花束,插在一望无垠的大海花瓶里。它从早到晚一直沐浴在阳光之中。当太阳的巨轮在东方天际刚一露头,这一瞬间,阳光就已经在爱抚小岛上那些参天大树的树梢了;而当红日西沉的时候,它又仿佛依依惜别,用熊熊燃烧着的余晖把那些树梢染得红艳艳的。风和暴雨在小岛上比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更加猖獗,不管风从哪边吹来,无依无靠的小岛总是怀着快乐而轻信的态度迎接它。每当风暴大作,海浪撞击着岸边的岩石,浪花四溅,几乎一直飞上松树梢头。风在浓密的树冠间狂暴、凶狠地猖狂肆虐。阴雨的时候,小岛仿佛裹在一片灰蒙蒙的雾幕里,看起来神秘得像一个谜。

“真有意思,在近处它像什么样呢?”两个孩子多次互相询问。

他们竭力想探听小岛上的情况,常常向父亲提出一连串无穷无尽的问题,然而得到的却只是一些很简短的回答。小岛实在是太没有价值了,怎么能引起一个成年男人的兴趣呢。

不过孩子们从远处用自己的眼睛眺望着小岛,他们决不能相信,它是像父亲所断言的那样索然无味。他们从前就已发现,世界上有不少事物,它们的美不能打动父亲的心。

孩子们的思想里片刻也忘不了这个小岛,而且有一天他们觉得:他们简直是非到那儿去一趟不可了——这是不足为奇的。

不过怎么去呢?路很远,父亲极其严格地禁止孩子们用船,他们也不敢违抗他的禁令。那么怎么办呢?因为要到那个小岛,只能从海上去——坐船或者是从冰上走过去。这么说,没有任何旁的办法了——得等到冬天。

这期待已久的日子、实现理想的日子终于来到了。

两个孩子用由于急不可耐而发抖的手拿出了滑雪板偷偷地上路了,他们的心在战栗。冷彻骨髓的一月的寒风刺痛他们的面颊,使他们感到像火烧似的。遥远的太阳的寒光照得人眼花,可是毫无暖意。滑雪板滑得很顺利,孩子们看到前面就是在寒冷的闪光中变化万千的目的地,于是越来越鼓足劲头,继续向前滑去。他们所有的念头、所有的思想都集中到了那个奇迹的岛上,而随着每一次挥动滑雪杖,它离他们就越来越近了。

他们曾那样日夜梦想的奇遇,千百万令人头晕目眩的童话中的奇遇——当他们的脚踏上小岛的那一瞬间,这一切就都要实现了!所有他们读过的童话,所有他们梦想过的奇迹,千千万万的童话和奇迹,今天一定都会成为现实。他们的嘴笑得闭不拢,眼睛也向风,向太阳和灿烂发光的雪面冰凌微笑着,他们忘记了世界上的一切,只除了一点:今天是他们的节日,滑雪板正带着他们向遥远的小岛飞驰。

当太阳的最后一束光线在遥远的小岛上逐渐熄灭的时候,孩子们回来了。他们回来的时候十分疲倦,神情严肃。在他们那少年人的心里带回了一个可怕的生活的秘密。他们的思想里再没有任何关于奇遇的想法。他们的心里再没有任何希望。他们已经不再向小岛眺望了,虽然在深红色的夕照中,岛上寒冷的闪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耀眼夺目。他们不再眺望了,因为他们已经知道了真实情况,赤裸裸的、阴郁而令人痛苦的真实:遥远的神话般的小岛原来只不过是一片不成样子的可怜的荒野,遍地砾石,遍地都是暴风雨遗留下的痕迹。那儿只有普通的泥土和石头,最常见的石头和泥土——和他们的脚每天踩着的泥土完全一样,甚至还要差一些,更加粗糙,更加贫瘠。岛上的树林里也是一些最普通的树木,最常见的松树,高大的褐色树干耸立在乱石之间,生着弯曲的、被暴风雨折断的树枝。

不,他们再也不想看那个小岛了,无论是今天,还是旁的日子——永远,纵令生活突然变得千百倍阴郁,枯燥无味和毫无意义。

这天晚上,他们躲在自己的床上悄悄地哭了,背着父母,甚至互相隐瞒着。他们伤心地痛哭,不能回答自己,为什么他们这么难过,为什么睡梦不肯来临。

【小题1】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在本文中男孩的心理变化是由好奇、憧憬到期待、渴望再到放弃、隐瞒。
B.本文多次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小岛景色的迷人、神奇。
C.文中写孩子与父亲对小岛认知的不同,反映了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价值观念的冲突。
D.“冷彻骨髓的一月的寒风刺痛他们的面颊,使他们感到像火烧似的”这句话通过环境与心理的对照,突出了两个孩子在寒风中踏上探险之途时内心的兴奋、狂热。
【小题2】文中在孩子们登上小岛前后各有一次景物描写,请分析它们的作用。
【小题3】孩子们对美的小岛充满憧憬,但是真相却不是这样,所以他们痛苦哭泣。有人说孩子们的探险是失败的。小岛指什么?你怎么看待这次探险?请结合现实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笔做了二十年的买卖

贺显锋

宇丈长衫第一次在县城看到的景德镇出产的玲珑青花尤瓶,还附有鉴定标志,证明是明成化年代的珍品。这是二十年以前的享了。二十年前的宇文长衫和女朋友张志曼毕业后均被分配到县城工作,一个在科技局,一个在丈化馆。工作两年后,有了一点儿积营,于是他们决定结婚。

宇文长衫很喜欢张志曼,想要送给地一份特别的结婚礼物,跑遍了整个县城也没找到。一天,他和张志曼路过一家古董商店时,张志曼一眼就喜欢上了摆在橱富里的那个青花瓷瓶。

宇文长衫看到张志曼那么喜欢,就问古董店的经理:“这个瓷瓶多少钱?”

经理五六十岁的年纪,戴着一副老花眼镜,头发有点儿花白,见眼前的这位小伙子 诚心要,就伸出一只手晃了晃。

“五百?責是責了点,要我一年的积首,不过我还是要了。”宇文长衫咬了咬牙说。老经理却笑了,一脸的慈祥,他说:“小伙子,你说的价儿后面再加一个零。”

“什么?五千?”宇文长相惊讶地叫道。

“太贵了,我们走吧!”张志曼小声说。

“小姑娘,我卖得不贵,在青花瓷器中,也算是古老的了,这可是我店的镇店之宝啊!”老经理说。

宇文长衫知道自己是没有能力买这个瓷瓶了,可他又心有不甘,就时老经理说:“老人家,我叫宇文长衫,我女朋友特别喜欢这个青花瓷瓶,这个瓶子能给我们留着吗?等我们攒够了桟马上就来买。如果有人要的话,也请您告诉我一声。”

老经理答应了。

他们很快結了婚,很快又有了孩子,忙碌的工作和繁琐的家务让宇丈长衫没有时间喘气,可一旦静下来的时候,他的脑海里便飘过那个玲珑青花瓷瓶。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买回来送给妻子。

接下来的五年,宇文长衫省吃俭用,不抽烟,不喝酒,除了看书没有别的爱好,终于攒够了五千块钱。

宇文长衫揣着这五千块钱兴奋地来到古董店,那个青花充瓶还在。店里还是那位老经理,不过现在美发巳经全白了。

“老人家,那个光瓶我要了。”宇文长衫说看就把钱递给老经理。老经理抬头打量了一下,认出了宇文长衫,可他一看宇丈长衫递过来的钱,就笑了,仍然一脸的慈祥。他说:“小伙子,啊不,现在你也不小了,叫你小老弟吧,小老弟,现在它的价儿和你的年龄一样也涨了呀!”

“那它现在值多少钱?”宇文长衫着急地问。

“去年有个人来买,出五万,可是我没有卖。”

“那么贵?”

“是呀,看你我有缘,我就给你留着,等你攒够了钱再来买吧。”

宇文长衫只好失望地走了。

宇文长衫又节衣缩食了好几年。这几年他们的孩子长大了,他也终于攒够了五万块钱,但妻子的一场重病又让这个家庭一贫如洗。

接下来的日子,宇文长衫奔波于医院和单位之间,看到妻子的病一天天加重,送她青花瓷瓶的愿望就更加强烈。

每当有这个念头的时候,他就不由自主来到古董店橱窗前。

一天,当他又盯着瓷瓶发呆的时候,老经理叫住了他。

“老人家,现在我没钱买那个瓷瓶了。”宇文长衫苦笑着说。

“小老弟,我正想告诉你呢,这个东西是假的,你还愿意买吗?”

“假的?怎么会呢?”宇文长衫惊诧道。

“其实,我也是最近才知道这东西是假的。前些日子,我的老恩师对我说,这东西最好再鉴定一次。于是,我就拿到省城,请专家重新鉴定,没想到真是假的,最多值500块钱。”老经理仿佛有些过意不去地说。

宇文长衫一听说这是假的,顿时觉得瓷瓶躇然失色。但是,一想起这二十年来的执着,这二十年来的辛苦,想着这是打算送给妻子的礼物,哪怕是赝品,他还是决定要买。

“老人家,真的谢谢您,哪怕它是赝品,我也会好好珍藏的。”宇文长衫认真地说。

“可是……”一旁老经理的儿子好像有话要说。

老经理却瞪了他一眼,连忙收下宇文长衫递过来的钱。

宇文长衫走后,老经理的儿子抱怨道:“明明是真品,您为什么非要当成赝品卖给 他?”

老经理看了看他儿子,悠悠地说:“买卖有价,真情无价呀!”

说完,老人眼睛眯成了一条线,笑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张志曼一眼就看中青花瓷瓶的情节,为后文写宇文长衫二十年的心愿作铺垫,也成就了老经理所说的“有缘”。
B.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使这个关于夫妻间的爱情和陌生人间充满温情的故事客观而真实地展现岀来,具有浓浓的抒情意味。
C.小说用神态、语言、动作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如“宇文长衫咬了咬牙说”,表现了他明知有困难也要买青花瓷瓶的决心。
D.小说故事结尾处老经理儿子的抱怨,这一情节的设置,既符合商人的经营之道,又侧面衬托了老经理这一人物的高大形象。
【小题2】“青花瓷瓶”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
【小题3】小说设置了这样一个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完善语言和超越语言
言意之间的矛盾应该如何来解决呢?中西双方由于立足点不同,在取径上亦产生了分歧。西方人的观念一般是肯定语言与思维在本质上的相通,所以多从语言入手来调协二者之间的纠纷,早期的倚重修辞学、逻辑学之类正显示着这一取向。
现代西方理念转成语言本位,虽看到了语言对思想的局限,却更加注重从语言自身的发展与改进上来解决问题,典型形态有二:其一是语义分析,即通过词语、概念的辨析,尽可能地促使语言的表述走向精确化与严密化,以此来消除思想和逻辑上的歧义。这种做法对科学认知会有好处,却并不利于语言表达中的人文内涵的发扬,因为人文内涵本身就具有某种不确定性,尤其是带有“形上”色彩的生命体验与体悟,更无法用精确的概念来作表述,所以语义分析的结果必然是将一大批哲学、美学的思想成果拒斥于学术殿堂之外,其利弊得失自难相抵。
另一种做法乃是在承认语词文本多义性(即能指与所指的差异性)的基础上,尽量拓展其表意的功能,具体代表又有现代阐释学和解构主义之别。现代阐释学是将读者引进语言意义的重构活动之中,通过不同读者的反复解读,使文本意义不断得到新的生发,从而打破原有作者与既定文本对意义的限制,让语言意义的多重性得以充分显露出来。
解构主义更是致力于无限地拆解文本能指与所指之间的既有联系,尽量在文本结构(即语言系统)中发现破缺,进而导致中心意义的颠覆乃至消解,这样一来,语言本位终于通向了语言对思想的放逐,而语言活动也就演化成为一场“语言符号的游戏”。
现代阐释学与解构主义在处理言意关系的策略上各有千秋,但都采取了从文本结构与语言符号入手的路向(前者用重构的方式来重建意义,后者则以解构的手段来消解意义),其就语言自身来解决言意矛盾的思路如出一辙,于此亦可见出言意一体观在西方的强大势力。
与之相比照,中国传统的思想方法迥然有别。我们的先辈既然认定“形上”之意与语词概念之间存在着质性上的差异,其解决的办法就只能是超越语言,庄子所谓“得意忘言”正是超越语言的鲜明告白,亦是“言不尽意”所要导致的必然结果。
需要说明的是,“得意忘言”并不意味着废弃语言,人的思想总还是要通过语言来表达的,所以“寄言出意”仍不可少。“寄言出意”的要义在于不单纯倚靠概念化的语词来表述思想, 更要借助多样化的方法使听者有所感受并得到启悟,从而进入“思”的境界。《老子》书中揭橥的“正言若反”“大辩若讷”,《庄子》标榜的“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易传》鼓吹的“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汉人惯用的以“赋比兴”说诗,以及后来佛教禅宗常有的“遮诠”“设喻”“直指心源”“棒喝”诸法,皆是为了在寻常的概念化表述之外,另行开辟非比寻常的“寄言出意”之路,俾使听者得以悉心悟入。而所“寄”之“言”只是起着一种启发、诱导的作用,并非说话人的根本旨意所在,所以又希望听者不要执着于这些言辞的表面意思,而要借以为阶梯,用以跨越现有的思想套路,在跨越后即可弃之不顾,这也就是“得意忘言”的精神所在了。
于此观之,“得意忘言”是以“寄言出意”为前提的,要通过独特的“寄言”方式,让言说者的本意能够为言说对象所领悟 (即“得意”) ,于是可以超越语言(“忘言”)。这是东方民族(印度人亦复如此)特有的解决言意矛盾的思路,跟西方现代语义分析力求语言精密化的取向恰好相反,因为它们所面对的乃是言意关系中“形上”与“形下”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
(节选自《“言”与“道”——论语言和世界的关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人肯定语言与思维在本质上的想通,倚重修辞学、逻辑学之类解决言意之间的矛盾,以此来消除思想和逻辑上的歧义。
B.语义分析对科学认知会有好处,却并不利于人文内涵的发扬,其结果是将一大批哲学、美学的思想成果拒斥于学术殿堂之外。
C.现代阐释学是将读者引进语言意义的重构活动之中,通过不同读者的反复解读,使文本意义得到新的生发,试图就语言自身来解决言意矛盾。  
D.解构主义则以结构的手段来消解意义,这样一来,语言本位终于通向了语言对思想的放逐,而语言活动也就演化成为一场“语言符号的游戏”。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方人持言意一体观,一般是肯定语言与思维在本质上的相通,所以多从语言手来解决言意矛盾。
B.注重从语言自身的发展与改进上来解决言意之间的矛盾,并不利于语言表达中的人文内涵的发扬,弊大于利。
C.中国传统的解决言意之间矛盾的办法是超越语言。庄子所谓“得意忘言”正是“言不尽意”所要导致的必然结果。
D.“寄言出意”中所“寄”之“言”只起着启发、诱导的作用,根本旨意是使听者有所感受和启悟,进入“思”的境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意忘言”要通过独特的“寄言”方式,让言说者的本意能够为言说对象所领悟,于是可以超越语言。
B.现代阐释学与解构主义在处理言意关系的策略上各有千秋,但其就语言自身来解决言意矛盾的思路是一样的。
C.东方民族(印度人亦复如此)特有的解决言意的思路,不如西方现代语义分析力求语言精密化的取向。
D.佛教禅宗常有的“遮诠”“设喻”“棒喝”诸法,开辟了非比寻常的“寄言出意”之路,都体现了“得意忘言”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