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
西栅的梆声    迟子建
①乌镇是一枝莲,东栅、西栅、南栅、北栅是它张开的花瓣。东栅因为天光和烟火气盛,这片花瓣在我眼里是银粉色的。西栅呢,它被不绝的流水环绕着,那层层叠叠的楼台水阁,迷宫似的灰街长巷,也就有了舟楫的气象,似乎你轻轻一推,它们就会启航。这片轻灵的花瓣,在我眼里就是烛白色的了。烛白色不像银白那么耀眼奢华,也不像乳白那么温柔平淡。烛白色,它高贵朴素,充满激情而又深沉内敛。因为烛白色里,掺杂着天堂的色彩。
②来乌镇的,不仅仅是人,还有白鹭、云朵、晨雾。与它们比起来,依赖车船出行的人,是多么的被动啊。白鹭来,乘着清风,扇动着丝绸一样的翅膀,倏忽间就翩然而至了;云朵呢,如果它们思念身下这片枕河入梦的人家了,从天宇的某个角落出发,且歌且舞,飘飘洒洒,也是说到就到了。比起白鹭和云朵,晨雾不是远客,它们就栖息在乌镇纵横交织的水泽深处。只要它起了顽皮,就一哄而起,缚住太阳,把人间幻化为海市蜃楼,霸气十足地做这世界早晨的皇帝。
③我在乌镇,住在西栅。西栅由十二座小岛组成,所以进出西栅,须乘坐渡船。到乌镇时已是晚上九点,江南的雨淅淅沥沥下着,好像乌镇这个素服女子忙活了一天,正在做安寝前的沐浴。从西栅的码头登船,去通安客栈,大约一刻钟。西栅的渡船是我喜欢的那种,带篷的木船,梭形,人工摇橹,至多坐六人,既不像大船那样笨拙少情调,又不像只能容一两个人坐的小舟,在水波上活跃得像条鱼一样,让人心生不安。不大不小的渡船,如同恰到好处的鞋子,最适合游人的脚。船家是个女子,乌镇人对她们有个亲切的称谓:船娘。而我觉得,女子的性情,最适合在西栅摆渡。
④船娘戴着斗笠,不紧不慢地摇着橹。虽然落着雨,但岸上投下的灯影,依然盛开在河面上,看来电的筋骨,实在强啊。没有月亮的夜晚,那一团团湿漉漉的橘黄的灯影,看上去像是月亮生出的金发婴孩,是那么的鲜润明媚。带着一身的水汽,船停靠在客栈的码头上了。简单吃了点东西,洗漱后躺下,已是深夜了。旅途的劳顿,并没有使我立刻入睡。不过在西栅失眠是幸福的,因为你在静得出奇的夜里,能听见淙淙的流水声。
⑤我醒来的时候,西栅还没醒,因为它被浓雾包裹着,所以到了天亮的时辰,它却亮不起来。早饭后,我出了客栈散步。上了一座灰白的石拱桥,站在桥上,只见河两岸的房屋,好像晾晒着一匹匹白色的丝绸,被雾气紧紧缠绕。你想看远一点的河道,看不清楚;想看近处房屋的飞檐,也是看不清楚的。雾中的西栅,也就有了如梦似幻的感觉。上午十点多,雾小了,雨又来了,所以那个白天的太阳,和那个夜晚的月亮,是逃跑的新娘,芳踪难觅。
⑥我独自出了门,看夜下的西栅。
⑦石板路上,几乎看不见行人了。西栅静起来,而另一种光明,却升起来。点缀着夜晚的灯光,以乳黄为主,但也有幽蓝的光带,裹着石桥,使桥有了闪电的气象。那一盏盏古朴的风灯,在苍灰的屋檐下,随着晚风轻轻摇荡,像恋人温柔的眼。我走进一条深巷,周围竟一个人都不见,那一座座阒然无声的深宅大院,使我怀疑里面居住的不是人,而是神灵。我有些害怕,连忙回到离出发点不远的放生桥那儿,桥下有一个小酒吧,还有零星的顾客。
⑧刚停下脚步,就见柳树丛中闪出一只猫来,雪白雪白的,它好像赶赴什么约会,飞也似地越过石桥,去另一岸了。正当我要走下石桥的时候,一阵梆声石破天惊地响起,这是打更的人在报时了。打更的人穿行在哪一条巷子,我并不知晓。但这寂寥而空灵的梆声,与教堂的钟声一样,让我身心顿时为之一爽。是啊,这禅意深厚的梆声让我明白,所有的盛典和荣耀,不过是一季的盛花,会转瞬间化为流水。那些相识的和不相识的人,包括我自己,不过是这世界的过客而已。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不会在脱离了灯火璀璨、人语喧嚣的环境后,惧怕一个人走夜路。这复古的梆声,让西栅的夜,白了。
(《悦读》2009.4,有删节)
【小题1】下列各项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项()(5分)
A.文章首段,作者将乌镇比做一枝莲花,将其东栅、西栅、南栅、北栅比做张开的花瓣,不仅形象直观,而且具有象征意义。
B.在作者眼中,西栅是最美,而船娘则更能够体现西栅的风情,最适合摆渡,也是作者心目中的西栅名片。
C.“烛白色不像银白那么耀眼奢华,也不像乳白那么温柔平淡。烛白色,它高贵朴素,充满激情而又深沉内敛”,此句运用了对比与拟人手法。
D.作者在文章第④段,分别写如“金发婴孩”的灯影,写西栅夜阑时的失眠,写“淙淙的流水声” 都是为了突出西栅的静谧。
E.文章最后一段写西栅的绑声,不仅切合文章标题及文章内容,更主要的是为了抒发作者对
【小题2】文章标题为“西栅的绑声”,作者为何从乌镇开始写起?(6分)
【小题3】联系文本,概括作者是如何描写西栅?作用是什么?(6分)
【小题4】有人说,文章最后的“这复古的梆声,让西栅的夜,白了”应该删去,你同意吗?(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09: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李清照的香炉:沉香玉炉袅残烟

在李清照现存的词曲中,有四分之一出现了与香炉、焚香相关的意象。为何李清照对香炉会如此情有独钟呢?这要从香炉的用途说起了。

专门为焚香而设计的香炉,不知最早起于何时,也许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的青铜鼎。鼎用于烹煮肉食和祭祀,香炉里装的则是香料,都表达了对祖先和天地的尊敬。

香炉真正的成型和发展,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自东汉传入中国后,佛教融入了本土文化之中,成为华夏文化主流的一部分,被百姓和士族文人广泛地接受了。在每日举行的敬佛礼佛的过程中,就包含了焚香的仪式,使得焚香的习惯更广泛地进入到大众生活之中。

到了宋代,焚香已经与烹茶、插花、挂画并列为当时生活中的“四艺”,成为文化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项程式。

宋代时,各种香炉除了供皇室、贵族和文人使用之外,也广泛出现在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不但敬神祭祖要用香炉,在厅堂卧室里要点燃香炉,甚至在各种高端的宴会、欢乐的庆典上,也要焚香助兴,而一些小型香炉更是成为文人们随身携带的物品。

在汉朝,有一种“博山炉”已经在皇宫和贵族中流行了,炉体常用金属制作,呈青铜器中的容器豆的形状。炉子上面有高高尖尖的盖子,表面装饰着重叠雕刻的奇禽怪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因此这种香炉就称作博山炉。

此外,香炉在材质上逐渐出现了青瓷或白瓷做的瓷香炉,香炉的样子也不再是单一的仙山了。李清照在《醉花阴》中写道,“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这金兽便是做成动物造型的各式香炉。香炉是为了燃香取味,打造得小巧可爱;也可以装点室内陈设,这些金兽就有麒麟、狻猊、狮子、凫鸭、仙鹤等样子,看上去一定萌萌哒。

李清照这首词曲中的“瑞脑”,便是南宋文人焚香时用的香料了。汉朝时期博山炉都是有盖子的,应该是与燃香的原料和方式有关。在西汉之前,焚香用的都是屈原说的“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的茅香或蕙草,将草放置在香炉中直接点燃。草叶燃烧后产生馥郁的香气,但有个毛病,就是烟火气比较大,烧太猛了还挺呛人的,所以得盖上盖子。

汉朝之后,南海地区树脂类的龙脑香和苏合香传入,香料被制成香球或香饼,在下面放上炭火,高温将这些香料一点点烫燃起来,香味也很浓烈,烟火却少了很多,于是香炉在造型上获得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在做成金兽等造型之外,也出现了各种敞开式的香炉。

香炉的广泛应用促进其自身在宋朝获得了大发展。宋代的皇帝都喜好复古,重视旧礼器,特别是宋徽宗最喜欢素雅娴静的釉色,加上宋代文坛中古文运动,也追求文以载道,反对浮靡的风气,素雅而简洁之美成为当时最流行的风尚。

宋代重视金石之学,仿古蔚然成风。出现了各种青瓷仿制成商周青铜器的样子,而把它们缩小,便成了各种精致的敞开式小香炉,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可以方便地在室内移动,受到广泛的喜爱。

于是,追求雅趣的李清照自然会喜欢上当时广泛流行的香炉了。她将自己的忧伤化作精致的悲情,投射到了一切美的事物上,香炉便与春花、微雨一起,成了李清照最喜爱的审美选择。

但是你会发现,在李清照的词曲中,虽然香炉、香烟屡次出现,却从未提到香枝。其实线香在明代才出现。在宋代,燃香常用的方法还不是直接点燃,而是透过炭火的焙烤而取其香气。因此我们在宋代绘画中只见形象各异的香炉,却看不到插在炉中的线香了。

【小题1】下列关于“香炉”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香炉是专门用来焚香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当时,香炉与青铜鼎有相同的作用,都是用来表达对祖先与天地的尊敬。
B.香炉真正的成型和发展与印度佛教的传入有关,每日的敬佛礼佛过程使焚香成为大众的生活习惯。
C.小型香炉甚至成为文人随身携带的物品,由此可知宋代香炉使用的普遍性。
D.汉朝的“博山炉”炉体为金属制作,后来逐渐出现了瓷制香炉,并且香炉的样子也不再单一,有了各种动物造型。
【小题2】下列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宋代,焚香受众面广,并且适用的场所也广,敬神祭祖要焚香,厅堂卧室要焚香,一些宴会、庆典也要焚香。
B.博山炉出现在汉代,流行于皇宫和贵族中,炉体为金属制作,上面有高高尖尖的盖子,表面装饰着重叠雕刻的奇禽怪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故得名。
C.香炉不仅可以用来焚香,小巧可爱的各类造型还可用来装点内室。如李清照“薄雾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即是动物造型的香炉。
D.由于宋代皇帝都喜好复古,重视旧礼器,再加上古文运动反对浮靡的风气,所以香炉在宋代获得了大发展。
【小题3】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汉之前,焚香用的都是茅香或蕙草,但焚这种香需要直接点燃,烟火气大,就需要香炉上有盖子。
B.汉朝之后,由于所焚的香料有所改进,并且焚的方式也有所改变,烟火较以前的燃香草少了许多,也就逐渐出现了敞开式的香炉。
C.由于宋代仿古蔚然成风,所以出现了各种精致的青铜小香炉,这也使追求雅趣的李清照喜欢上了这样的小香炉。
D.由最初的点燃香草,到后来的通过炭火焙烤取其香气,直到明代点燃线香,这基本上是焚香发展的历史。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不避世的“布鞋院士”
①最后时刻,李小文抗拒治疗,他曾把医院比作“善良的专政”。他理想中离开这个世界的方式是,“不浪费国家资源,不给别人带来拖累,不让自己遭那么多痛苦。”他做到了。
②4月,院士李小文穿布鞋作报告的照片火了。他极瘦,蓄须,衣着朴素,赤脚蹬布鞋;他读书时“不想考高分”,“及格就行”;他爱读武侠,博客上自称“黄老邪”;他嗜酒,曾每天一斤二锅头;他居然还是个货真价实的科研泰斗,是国内外遥感界权威。才学与个性、外形的反差简直不能更酷,李小文红得人尽皆知。他自己把意外走红称为“布鞋失火”,说得“冷一冷”。
③才过了9个月,“布鞋院士”又成了高频词,曾经的轶事如今被用以缅怀。1月10日,李小文院士突然病逝。
④6月两院院士大会间歇,李小文被问到出名感想时说,被炒说明“大家对社会有一种期待”,他“撞到了枪口上”。李小文确实寄托了公众太多想象,他被以“扫地僧”、陶渊明作比,被描述为隐于市的高人。
⑤李小文说:“我做课题的原则就是能够交差。”但身边师生都知道他对科研有多严谨审慎。学生胡容海说老师的“能交差”,指的可是把项目申请时下的承诺全部完成。他审阅学生的报告,勘误是逐字逐句的。学生的小组汇报做完,他说,“公式是不是再好好推一推”,抠出每一个符号的疏漏。
⑥李小文在博客上也这么较真,与博友的交流,且不论观点支持与否,指出考据有误、表述不准确、表达不合适是必须的。他曾说“闭嘴还是可以的,也不是太痛苦”。但博客上从没见他对公事“闭嘴”。上海“新年踩踏”引他思考社会心理学统计;APEC会议,他操心“一带一路”战略的启动实施;还有更早的“5·12”地震那篇广为流传的《遥感道歉》,因调拨飞机申请低效,耽误了出遥感图,他急得恨不能钻地洞“地震殉国”,生了两天闲气。
⑦对一些科技学术领域的政策、制度,李小文抱着推动改良的愿望。他拥护引进海外留学人才的“千人计划”,参加相关研讨会建言,两三年间发四五篇博文分析海外人才引入政策。回应网友提出的海外人才挤走本土人才的质疑,他写:“如涛哥所呼吁的,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国内就算出了高端人才,潮哥(李源潮)也没法认识你。”进而提出赞成设岗公开招聘,既开放“海龟”自荐,也开放“土鳖”自荐。
⑧李小文自诩黄老邪,但他并不避世,更不清高狂傲。胡容海说,老师的习惯是讲完加一句“这个我可能讲得不对,你们再补充”。他不把话说满,不斩钉截铁,那些提出反对意见的博文,往往命名为“请教某某”、“与XX老师商榷”。他眼里没有长幼尊卑,对人一律地尊重体谅。病逝消息传出,他开博的科满屏追思,大家想念他有趣恳切、平等待人、毫不以师长自居。
⑨但对自己,他洒脱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早前李小文就留下了“尊严死”预嘱,不接受医疗抢救。胡容海说老师最不愿麻烦别人。他想起有次会议,饭点休息大家吃盒饭,李小文回家,电梯坏了,胡容海他们要护送身体虚弱的老师下楼,被坚决拒绝了,“别影响你们吃饭。”老师病逝那天,走得很快很突然,没太大痛苦,也没怎么麻烦别人,胡容海下午到医院想看望老师时,已经错过了最后一面。
(摘编自《南方人物周刊》2015年第3期)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第一段中,李小文院士把医院比作“善良的专政”是指医院虽然治病,但也限制了病人生活的自由,表现了他对生命的洒脱态度。
B.李小文院士读书时不求得高分、生性嗜酒、爱读武侠、开博客自称“黄老邪”,同时又是科研泰斗,因此他是一个隐于世的高人。
C.从传主逐字审阅学生报告,与博友交流指出考据表述的不当之处,可见他说“我做课题的原则就是能够交差”是一个谦虚的说法。
D.李小文推动改良科技学术领域的政策、制度,经常向国家建言献策,在他的推动下,引进海外留学人才的“千人计划”得以实施。
E.文章以第三人称视角客观讲述“布鞋院士”李小文生前身后的若干事,避开主观抒情与描写,以许多客观的事实表现了人物原貌。
【小题2】文中多处引用李小文院士的原话,请简析有何作用。(4分) 
【小题3】请根据全文探究,标题“不避世的‘布鞋院士’”的含义。(6分)

同类题3

(2011·北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祁连雪
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临其境之前,总以为那里是黄尘弥漫、阒寂荒凉的。显然是受了古诗的浸染,“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之类的诗句,已经在脑海里扎了根。这次实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原来,河西走廊竟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这片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如今已被国家划定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当你驻足武威、张掖,一定会为那里的依依垂柳、森森苇帐、富饶的粮田、丰硕的果园所构成的“江南秀色”所倾倒。
当然也不是说,整个河西走廊尽是良畴沃野。它的精华所在,只是石羊河流域的武威、永昌平原,黑河、弱水流域的张掖、酒泉平原,疏勒河流域的玉门、敦煌平原。这片膏腴之地,是仰仗着祁连山的冰川雪水来维系其绿色生命体系的。祁连雪以其丰美、清洌的乳汁汇成了几十条大大小小的河流,灌溉着农田、牧场、果园、林带,哺育着河西走廊的子孙,一代又一代。
祁连山古称天山,西汉时匈奴人呼“天”为“祁连”,故又名祁连山。一过乌鞘岭,那静绝人世、夐列天南的一脉层峦叠嶂,就投影在我们游骋的深眸里。映着淡青色的天光,雪岭的素洁的脊线蜿蜒起伏,一直延伸到天际,一块块咬缺了完整的晴空。面对着这雪擎穹宇、云幻古今的高山丽景,领略着空际琼瑶的素影清氛,顿觉凉生襟腋,情愫高洁。它使人的内心境界趋向于宁静、明朗、净化。
大自然的魅力固然使人动情,但平心而论,祁连山确也沾了神话和历史的光。这里难以计数的神话传闻和层层叠叠的历史积淀,压低了祁连山,涂饰了祁连山,丰富了祁连山。在那看云做梦的少年时代,一部《穆天子传》曾使我如醉如痴,晓夜神驰于荒山瀚海,景慕周天子驾八骏马巡行西北三万五千里,也想着要去西王母那里做客。当时把其中的故事都当成了信史。真正知道它“恍惚无征,夸言寡实”,是后来的事,但祁连山的吸引力并未因之稍减,反而益发强化了。四十余年的渴慕,今朝终于得偿,其欢忭之情是难以形容的。
旅途中我喜欢把记忆中的有关故事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相叠合。车过山丹河(即古弱水)时,我想到了周穆王曾渡弱水会西王母于酒泉南山。《淮南子》里也有后羿过弱水向西王母“请不死之药”的记载。神话传说汇集着一个民族关于远古的一切记忆,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思维、情感、体验以至行动的载体,深入地窥察一个民族以至人类史前的发展轨迹。
观山如读史。驰车河西走廊,眺望那笼罩南山的一派空濛,仿佛能谛听到自然、社会、历史的无声倾诉。一种源远流长的历史的激动和沉甸甸的时间感被呼唤出来,觉得有许多世事已经倏然远逝,又有多少天涯过客正在匆匆走来。我们这些河西走廊的过客,与祁连雪岭朝夕相对,自然就把它当做了热门话题。有人形容它像一位仪表堂堂、银发飘洒的将军,俯视着苍茫的大地,守护着千里沃野;有人说祁连雪岭像一尊圣洁的神祇,壁立千寻,高悬天半,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隔膜感。可是在我的心目中,它却是恋人、挚友般的亲切。千里长行,依依相伴,神之所游,意之所注,无往而不是灵山圣雪,目力虽穷而情脉不断。一种相通相化相亲相契的温情,使造化与心源合一,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主观的生命情感交融互渗,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
也许正是这种类似的情感使然,150年前的秋日,林则徐充军西北路过河西走廊时,曾写下诗句:“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甘、青路上,我也即兴赋诗,寄情于祁连雪:“依依只有祁连雪,千里相随照眼明。”
(取材于王充闾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作者曾说:“雪”是《祁连雪》的“文眼”,具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民政干事回到区政府,从头到脚都是笑眯眯的。
区委书记杨民高是本地人,很注意培养本地干部。在区委会、区政府二十几号青年干部里,他最看重的就是民政干事黎满庚。小黎根正苗正,一表人材,思想单纯作风正,部队上的鉴定写得好,服役五年立过四次三等功。当时,县委正在布置撤区并乡,杨民高要被提拔到县委去管财贸。他向县委推荐,提拔小黎到山区大乡——芙蓉乡当乡长兼党总支书记。县委组织部已经找黎满庚谈了话,只等着正式委任。这时,杨民高书记那在县商业局工作的宝贝外甥女,来区政府所在地调查供销工作。当然啰,三顿饭都要来书记舅舅宿舍里吃。杨书记不知出于无心还是有意,每顿饭都派民政干事到厨房里打了来一起吃。民政干事隐约听人讲过,区委书记的外甥女在县里搞恋爱像猴子扳苞谷,扳一个丢一个,生活不大严肃。饭桌上,不免就多打量了几眼:是啊,穿着是够洋派的。就连杨民高书记这种长年四季板着脸孔过日子的领导人,吃饭时也不免要打望一下外甥女的一对白胖的手巴子,嘴角也要透出几丝丝不易被人察觉的笑意。杨书记的外甥女究竟是位见过世面的人,落落大方,一双会说话、能唱歌似的眼睛在民政干事的身上瞄来扫去,真像要把人的魂魄都摄去似的。黎满庚从来没有被女同志波光闪闪的眼睛这样“扫描”过,常常脸红耳赤,笨手笨脚,低下脑壳去数凳子脚、桌子脚。
总共就这么在一张饭桌上吃了四顿饭,彼此只晓得个“小黎”、“小李”。第三天,杨书记送走外甥女后,就笑眯眯地问:“怎么样?嗯?怎么样?”黎满庚头脑不灵活,反应不过来,不知所问:“杨书记,什么事?什么‘怎么样’?”真是对牛弹琴!一个二十好几的复员军人,这么蠢,这么混账。明明刚送走了一位花儿朵儿的人儿,他却张大嘴巴来反问舅老爷“什么‘怎么样”’?
当晚,区委书记找民政干事进行了一次严肃的谈话。这在杨民高来讲,已经是够屈尊赏光的了。杨民高书记以舅老兼月老的身分,还以顶头上司的权威身分,不由分说地把两个年轻人的政治前程、小家庭生活安排,详细地布置了一番。也许是出于一种领导者的***不动声色,半躺半仰在睡椅里,二郎腿架起和脑壳一样高,正好成个虾公形。” 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怜悯的高度
张爱华
那天,我和朋友到天安门的小吃城吃晚饭,心情都不错。
小吃城的台阶上,靠边坐着一位盲人。天还亮着,我看得见他半睁半闭的眼睑以及柔和的眉毛,他正沉浸在一本书里——手指在一本盲文书上像按动琴键。
一个多小时以后,我们出来时天就黑了,盲人站在台阶上,只是一个模糊的轮廓,他身旁的水泥柱子是另一个轮廓。我们刚才吃饭时一直感慨夕阳西下的美丽,人生相聚的惬意;而他只是一个人,双目失明,只有拐杖和一本书,黑夜降临,他去哪里呢?他站在黑暗中越来越像一尊雕像
我朋友问他知不知道几点了,盲人笑了笑说:“几点了都没关系。”他声音节制、有修养,好像生怕影响了别人。他说话的音量刚够想听他说话的人听见:“这儿的空气真好。”他只顾抒发内心的恬静和满足,对来临的夜晚毫不恐惧。
“天上有星星吗?”
他问我们三遍。
他从山东来,就想“看看天安门、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明天到里面好好走走” 。
下了火车,是一个好心人把他引到这儿来的。
他一口一个“主”、“好心人”,好像谁都是他可爱的邻居。
他还是关心着星星,关心着明天将去的地方多么令人激动;我们执意要可怜他:“你吃什么?去哪里睡觉?”
忙活了一阵,把他送到了旅馆,我们才松了口气,步行在北京街头。初秋的北京,气候温和,走在哪条路上都那么好
我们一直说着刚才。他笑我为什么跑着去买水,好像慢些就会犯罪,我笑他满街跑着找警察,好像要把罪过推给警察。说到这儿,我们就沉默了。无意中我们触到了痛处,碰上了实在的地方,说到了一个平时我们总是回避的词儿:罪过。
我们深知彼此,没错,就是罪过。人人都有罪,怜悯,有时可以帮助我们赎罪。
见我郁闷,他赶紧解释,希望我因为怜悯而快乐。“怜悯不要沉重,对这种事,如果人人都顺手搭一把就行了。”
受到盲人的触动,夜晚显得深刻起来。
当你对一件事、一个人施以怜悯的时候,你还不知道你碰上的是什么人,如果他比你高尚,那么在整个过程中,你会发现是自己被怜悯着了,不易觉察的,只有内心隐隐作祟的沉重感,继而渗透全身的思索……怜悯与被怜悯的对象已悄悄置换。
记得我们走开时,盲人并没有说什么谢谢,只是点着盲文书说: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这本书改变了我的人生。”
高尚的怜悯是那么容易被忽略,不是被别的,而是被人们浅显的善良忽略
一些时候,被怜悯者如同一座高耀的灯塔,而善良的怜悯者却是被抚照的人。
我想起了另一次登山游览的经历。
有灵魂的那个人身子却被牢牢地固定在滑竿上,他正用深沉的目光送自己的灵魂飞抵高处。他本来想独自坐在山脚下,别人都上山去好了。至于看景,他说:“所有的景都是一个景。”多年轮椅生涯,他早已修炼出来了。
但他没能如愿,他不能走路,只能受制于人,尤其受制于亲朋。没人理解他的感受,他们甚至不了解他对他们的怜悯和爱。他又不能因此而憎恨他们,因为一切都是爱。
无限的感受无人分享,人们只知道胡乱地抬他上山,先是轮椅,后是滑竿,在狭窄的碎石路上又换成了马,最后是山地农民的脊背。
到山间休息的地方,他苦笑着,感谢朋友们把他折腾到此;而朋友们怎么回应他呢?不是坐在身边聆听他心灵的絮语,也不是安静地感受山水的佳妙,而是——一个,又一个,还有一个,以猴子的姿态爬到树上,朝他招呼、嬉笑,以这种平民的怜悯方式对待一个不幸残损的贵族。
这是我见到的最失败的怜悯的例子,一方怜悯着,另一方也怜悯着,却无法沟通。
怜悯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情感。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才是怜悯产生的根源,其次才是善良,这导致了不顾精神内容的怜悯的差异和错位。
将来有一天,人类的怜悯之情首先应该只是对着动物;现在还不行,怜悯的层次很难提高到欢呼和赞赏的高度。
我常常带着羡慕的眼神儿看着被怜悯的动物,我也常常对它们滥加怜悯。
有一段时间,一对灰色的鸽子总飞落在我家的阳台,样子遭人爱怜。有一天,我用一个小塑料盒,装上小米、面包屑,另一只装上水,悄悄放到阳台上。可是,那以后,它们再也没来。用吃食联络感情,是人们惯用的手法,鸽子似乎不喜欢这样。
只有一次,我感受到了怜悯中包含的诗意。
那是一个下午,在小公园的阳光下,忽然,在假山的另一边,传过来口琴的声音。
这种久违了的乐器,偶然而又动情地,在那个下午,直指旧人旧事,让我在瞬间眩晕。
又是一个拄着拐杖的人,我只能看清他的拐杖,看不清他的脸,他的脸埋在手里,和那只发出动人之声的乐器贴在一起。
这是一个不幸的人,可他和幸福的人并没什么两样。
我坐在离他不远的亭子里,他在山下,我在山上,我怜悯的感情一会儿像蝴蝶,一会儿像梦,我飞舞着,没有伤害。我诗意地享受着美妙的怜悯———谁怜悯谁忽然变得无所谓了,只要那种温润的感情存在就行。
像所有要求不过分又有些自私的人一样,我偷偷地啜饮着别人心底的汁液,也算是偷喝别人的酒吧。
我不动,我就那么坐着……那一刻,全部怜悯都化成诗情———我知道生活有时很苦,可我又没必要为此破费,不用跑过去以施舍的方式打扰别人,也不必求得谁的原谅,更不需要掩饰。
怜悯是多么简单啊。有时,它只需要你听懂一句话,一支曲子。
怜悯,也是一个人偶尔准确地捕捉住了什么 。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4分,两项都对得4分,答对一项得2分,有错误项得0分)
A.“ 他站在黑暗中越来越像一尊雕像”,这句话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出这个盲人在“我”的心里就像一座雕像一样伟岸和崇高。
B.拄拐杖的人是一个艺术修养高、内心恬静、有精神追求的幸福的人,从他美妙的琴声中,“我”感受到自己也受到了他的怜悯。
C.“初秋的北京,气候温和,走在哪条路上都那么好”这句话运用了环境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既表现了初秋的北京气候宜人的特点,也能表现“我们”因帮助盲人而愉悦的心情。
D.本文选材看似零散,实则紧紧围绕“怜悯的高度”展开,而且立意独特,没有一般性地赞美怜悯,而是将它分出了不同的层次和高度。
E.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是怜悯产生的根源,善良有时候也会导致怜悯的产生。用人类惯用的加强联络感情的方法去怜悯动物,可能导致怜悯的差异和错位。
【小题2】揣摩划线句子的含义并作简要分析。(4分,每题各2分)
⑴ 高尚的怜悯是那么容易被忽略,不是被别的,而是被人们浅显的善良忽略。
⑵(他们)以这种平民的怜悯方式对待一个不幸残损的贵族。
【小题3】围绕“怜悯的高度”这个话题,文章是通过哪几件事来展开的?请结合原文作简要概括。(4分)
【小题4】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联系现实生活,谈谈我们该如何去实施怜悯。(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