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国学骑士”辜鸿铭
“国学骑士”是陈福郎先生授予他新近出版的长篇传记小说之主人公辜鸿铭的名号。别看这些年随着国学热,辜氏生平所为渐浮世表,似乎声名日隆,但在早些年,其在内地已近无人问津,流落于主流文化视野外,几被历史烟尘所湮没。
辜氏生于1857年,卒于1928年。其父原籍福建惠安,时在马来西亚槟城总管一家英国老板的橡胶园,其母是洋人。辜氏自幼聪慧,语言天赋卓绝,深受义父英人布朗先生疼爱,10岁时,由其带至英国求学;20岁时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爱丁堡大学,获硕士学位;接着赴德、法等国著名学府深造并研究,精通西学。据说蔡元培求学菜比锡大学时,辜氏在彼已很有名;而40年后林语堂到该校时,辜氏著作已赫然被列为必读书。后辜氏打道回南洋,对中国丈化萌发浓厚兴趣。他埋头精研中国典籍,又经人举荐,回国做晚清大臣张之洞幕僚20余年。后曾任清政府外务部左丞。清亡后,受蔡元培之请,以他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等9种语言,通晓文、儒、法,工与土木等文、理各科,就任北京大学教授。又以其特立独行之“怪 ”,成为北大及京城一景,有“到北京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
精通西学的辜氏,在潜心精研国学后,有了一个比较,就此产生了一个持守终生的定见。他以为儒家学说之仁义之道,可以拯救弱肉强食竞争中出现的冷酷与毁灭;他相信,正被国人摒弃的传统文化,恰是拯救世界的良方,而儒学即是这个文化精髓所在。故他不仅自己项礼膜拜,更不遗余力推向世界,以为肩起强化中国、教化欧美的重任。他以英文发表的《中国学)》,几乎就是一篇国学宣言。此后他所著述的《中国札记》、《中国的牛津运动》、《春秋大义》(即《中国人的精神》)等,所翻译的“四书”中的三书《论语》、《中庸》、《大学》等中国传统典籍,卖力向世界传播儒家学说,鼓吹东方文化,在西方引起极大反响。应该说在此之前,还没谁更系统、完整、准确地向域外有意识地传输国学典籍。《论语》英译本出版序言道:“辜先生不小的功绩是翻译了儒家四书的三部,他不仅是忠实的翻译它,而是一种创造性的翻译,超越了中西方观念与思维方式的鸿沟……。”可见西方对辜氏具有开创性的译介传播中国文化的尊重与推崇。
但辜氏在国内却是不入潮流,不合时宜。彼时人心思变,新青年擎起打倒孔家店大旗,转而向西方寻求强国之道。辜氏从西方来,能够慧眼独具,洞悉西方现代文明之弊,故逆流而动,高唱反调。“西方现在虽十分发达,然而已趋于末路,积重难返,不能挽救。诸君当知中国的前途绝不悲观,中国固有之基础,最合世界新潮。大海对岸那边有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的破产,哀哀欲绝地喊救命,等着我们来超拔他们。”这番话,虽有点“大”,但不能说没有一点先见之明。
与辜氏对国学传播所做的贡献,乃至他的才华相比,坊间似乎更愿意传播其“怪”。他恃才傲物,性情执拗,西学出道却痴迷旧学,既偏激又迂腐,既愤世嫉俗又玩世不恭,既不合时宜又不甘寂寞,铁杆保皇却敢戏侃清廷慈禧、嘲讽新帝袁世凯,加上他行为艺术似的遗少打扮与生活形态,似乎成了种种矛盾的杂糅体。伴随这些奇行怪癖的,还有他异乎寻常的“奇谈怪论”,如挖苦银行家是在晴天时硬把雨伞借给你,在下雨时把雨伞收回去的人;反驳嘲笑自己的人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等等。辜氏浸淫于东西方语言中数十年,深谙言语之精妙,能集东西方言语表达气质、风格之优长。他的见多识广,急智宿慧,常常于争辩中,尽显于他的犀利谈锋与妙语连珠中。辜氏似乎也喜欢在与人论说中一炫他的敏思好辩。而事情的另一面是,正因为他的这种不通世故的不留情面,锋芒毕露,爱逞口舌之快之情状,令世人轻慢了精彩话语后他的认真执著、焦虑忧患和真知灼见。
辜氏关于中国文化对世界的作用实是有先知先觉,因之他成为今天开在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先声先驱。“国学骑士”这个名号,依辜氏生平外谐内庄,表邪里正的格调,想必一定会喜欢。而我们通过这个名号,则可以穿越历史的迷雾烟尘,直抵这个生前戏闹身后寂寞的国学传播大师的精神实质,去认真想想我们曾经拥有的、失落的以及将要创造的,这或许也是陈福郎多年磨一剑,打造“国学骑士”的良苦用心所在。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1年04月19日)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辜鸿铭早年就深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儒学功底深厚;后到西方求学,在知名大学深造,加上自己的聪慧和语言天赋,又精通了西学。
B.辜鸿铭之所以不遗余力的向西方传播国学,是因为在西方繁荣的背后看到了他们的弊端,他坚信只有儒学的仁义才能拯救渐趋末路的西方。
C.辜鸿铭怪异的打扮和生活形态,以及一些奇谈怪论,也体现了他为人轻浮、嬉闹,缺乏一种沉稳、厚重,同时也缺少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D.今天中国在世界各地开办孔子学院,这与辜鸿铭当年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也是辜鸿铭的良苦用心所在。
E.辜鸿铭的生活经历和对国学的传播,以及与众不同的言行,展示了一位国学大师在多元文化与复杂时世里的矛盾心态与多重人格。
【小题2】辜鸿铭热衷于国学的传播是件好事,可在当时的中国却遭到了冷遇甚至是反击,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作答。
【小题3】辜鸿铭在传播国学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什么冠以他“骑士”的称号?
【小题4】辜鸿铭认为“正被国人摒弃的传统文化,恰是拯救世界的良方”,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09 11:31: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林戊荪谈翻译人生
中国网: 林老师您好,我们知道您把中国的《论语》、《孙子兵法》都介绍到了国外,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林戊荪: 我是半路出家,我在国外学的是哲学,1950年回国后,到了《人民中国》工作。那时候的《人民中国》是我们唯一英文的对外传播的双周刊,这样我就开始了对外写作。
那时候我很年轻,所以,领导说有临时的任务你就去做,那时候也不知道天高地厚,就去从事口译。好的口译,特别是交传,好的交传就是让你感觉不到他的存在。过去有人说过,翻译者就好像空气。没有空气是不行的,我们会窒息的;但是有的话,你又看不到他,你感觉不到他的存在,这样的翻译者才是好的翻译家。
后来,我在《北京周报》基本以英文来写作国际问题。1994年离休以后就开始了翻译工作。翻译会遇到这么一个问题,你要时刻考虑到你的读者,特别是西方读者,你要考虑到他们的阅读能力,他们的接受能力。在我看来,翻译是一仆二主的。因为有些外文局熟悉的同志,他们知道我过去在局里曾经定过稿子,对中央的一些文件定过稿子,就说,你有空是否可以从事一些翻译工作。这样我就开始了我的翻译生涯。
中国网:
林戊荪: 《论语》,我是小的时候对这本书有点兴趣,后来外文出版社要求我翻,我就开始翻。我年轻的时候就看过《孙子兵法》,而且对它非常感兴趣。因为《孙子兵法》在我看来不单是一个军事著作,它里面有很多的思想方法,有很多对于瞬息万变的军事的看法,把它看成是一种方法,就是你怎么去处理这些瞬息万变。所以,对这两本书我很感兴趣,他们来找我的时候,我说行,可以翻。
中国网: 林老师,您做过中国外文局局长。您对年轻的翻译工作者有什么样的建议?
林戊荪: 翻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学习过程,翻译《论语》的时候,我看了五十多本书,然后我再开始翻译。这样翻起来就心里有数。
现在的年轻人,既要有两种语言的功底,如果你能有三种语言更好,同时你还应该有一些专业知识,而且专业知识现在越来越细,所以,你还要有在很短的时间内,很快的掌握你所不了解的知识。当然现在有一个有利条件,不像我们从前,从前你要了解一个东西需要找大辞典,找有关的资料,就比较困难,现在电脑上面都有。
还有一点,你要热爱这个工作。工作是有苦有乐的,你要真正感觉到你做这个工作是有价值的,这样才有动力。当然,所有这些有一个基础,就是责任心。另外,你要有一个很好的作风:有钻研精神,以苦为乐的精神。如果大家都想速成,找什么捷径,我觉得没有,那你最好就不要选择这个职业,别走上这个道路。
中国网: 谢谢林老师。(结束)
(选自中国网《中国访谈》,有删改)
【注】①林戊荪,资深翻译家。在9月23日举行的第二届中译外高层论坛上,获得了“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小题1】文中画横线的空白处,是把主持人的问题删除了。请你联系上下文,补写出主持人的问题。(6分)
第一处:  
第二处:  
【小题2】根据上下文,解释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6分)
(1)翻译就好像空气。    
(2)翻译是一仆二主的。
【小题3】请概括林戊荪先生对年轻翻译工作者的建议。(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陈衡哲——一个中国新文学不应该忘记的人
阎纯德
陈衡哲从小在家读书,没有上过小学,她的思想和才华是在家庭环境里熏陶出来的。大约五六岁时,每当舅舅回家省亲,陈衡哲总是天不亮便起身去看舅舅。舅舅在广东省城对欧美文化耳闻目睹,他的思想很新,很佩服西洋的科学和文化,更佩服那些到中国来的有着进步思想的美国女子。他把所看到的西洋医院、学校和各种近代文化生活情形讲给陈衡哲,最后一句话总是:“你是一个有志气的女孩子,你应该努力的去学习西洋的独立的女子。”当时的陈衡哲最易受感动,舅舅最后那句话,往往使她热泪盈眶。她问舅舅:“我怎样学方能像她们呢?”舅舅说:“进学校呀!……” 舅舅还对她说:“一个人必须能胜过他的父母尊长,方是有出息。没有出息的人,才要跟着他父母尊长的脚步走。”陈衡哲回忆说:“这类的话,在当时真可以说是思想革命,它在我心灵上所产生的影响该是怎样的深刻!”
1918年,她在瓦沙女子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后,又进芝加哥大学继续学习。 1920年,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开放大学“女禁”,先打电话给陈衡哲,聘她为教授。这一年,她获硕士学位后,在新文学革命运动的高潮中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 1935年9月,她的丈夫任叔永任四川大学校长,她也同去成都,任该校西洋史教授。
在大学任教期间,陈衡哲曾针对中国当时存在的妇女问题,写了许多文章,从不同方面谈及妇女与政治、社会、家庭和子女教育的问题。在四川大学的时候,她发现有不少女学生是官僚、财阀们的姨太太。这使她心头萌发了对四川当局的强烈不满,也更同情那些深受蹂躏、压迫的女性。她在《新新新闻》上发表了一篇揭露四川问题的文章,说做姨太太是女性的耻辱,也是大学教育的破产,号召妇女要争取独立自主。在那个时代,正义和真理总是不幸的。她的文章一经发表,便遭受到四川黑暗势力的围攻,他们用“侮辱四川妇女界”的帽子压她,并要把她“驱逐出境”。最后,陈衡哲怀着满腔的激愤离开四川,回到北平。
有人说,陈衡哲自幼富有男子气,直言快语,豪爽不羁。关于她的性格,她曾说过这样的话:“我有些行为,好像是矛盾的,譬如说:喜欢写文章,而怕毛笔字;颇喜饮酒,而最不想干杯;勇于改过,而对原则却不愿牺牲;喜欢朋友,却厌恶应酬。”
陈衡哲作为作家,她的作品并不丰富,只有短篇小说集《小雨点》《西风》及《衡哲散文集》,英文著作几册及其他小册子。 另有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社会科学著作《西洋史》《文艺复兴小史》《欧洲文艺复兴史》等。
陈衡哲以白话从事文学创作,是中国新文学史上最早的作家之一。当文学革命蓬勃兴起的时候,“首先响应拿起笔写小说的作家最先是鲁迅,第二个就是陈衡哲。她是新文学运动第一个女作家。” 实际上,她发表白话小说,比鲁迅还早一年。    
陈衡哲的创作,基本上不以热烈的感情作渲染,而是能理智地支配自己的情感,她的作品不是自叙传,没有出现旧时代多愁善感的女性的形象,而是取材于广泛的人间,客观地描写一切事物。同时代作家贺玉波评论说:“她的作品是相当成功的,那就是能够利用自然界的景物,写成具有象征意味的作品,并且能够利用难于解决的问题,作成问题小说。从这两点我们可以得知她对于西洋文学是极有心得的。” 对于她的小说,陈敬之也说:“她是一个在技巧上能舍弃第一人称而改用第三人称来描写的女作家,尽管在创作上和其他一般女作家一样,仍然有赖于她的那一股炽烈的感情作为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但她与一般女作家有所不同者,就是她却能进一步地把这一股炽烈的感情,透过严肃的理智,冷静而客观地描写社会和反映人生。所以她不仅能够从各方面找寻写作题材,而不必以身边人物和身边琐事为限;而且还能够以卓越的意境,华丽的词藻,运用她的类似象征派的手法与接近理想主义的作风,借以表现她在文艺创作上的独特风格。”
中国新文学已经跋涉了七十多年。如果我们要建立一座光辉的里程碑,那么这纪念碑上,一定要写下这个曾被人们遗忘的名字——陈衡哲!
(节选自《二十世纪中国著名女作家传》)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前半部分绕开陈衡哲在文学上的贡献而叙述其他内容,可以让读者对她有个全面而真实的认识,也为下文写其创作特点作铺垫。
B.陈衡哲幼年在家读书,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尤其是舅舅的教导和鼓励,使陈衡哲抛弃了不喜欢上学的念头,激发出奋发向学之志。
C.留美期间,陈衡哲在瓦沙女子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后进芝加哥大学深造。1920年应北大校长蔡元培之邀立即回国任北大教授。
D.陈衡哲在任北大、川大教授期间,为争取妇女的独立自主进行了不屈的斗争,但惨遭黑暗势力的镇压,最终被“驱逐出境”。
E.文章最后一段收束全文,作者将浓郁的情感融入简洁的文字中,再次肯定陈衡哲为中国新文学史所做的巨大贡献,升华主题。
【小题2】请结合前四段内容简要分析陈衡哲是个什么样的人。
【小题3】作者为什么认为陈衡哲是“一个中国新文学不应该忘记的人”?请简要分析。
【小题4】“一个人必须能胜过他的父母尊长,方是有出息。没有出息的人,才要跟着他父母尊长的脚步走。”你认同这一观点吗?请结合材料谈谈自己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爱人者,人恒爱之
——廖俊波的大爱人生
姜洁
“百佳书记国公殇,万人同哀悼逝波”“仿佛你一如既往的浅笑,春风会不停地思念你”……无数认识或不认识廖俊波的人自发通过各种形式怀念他,寄托哀思。“听闻他的噩耗像失去亲人一样悲恸。”
“爱人者,人恒爱之。”正因为廖俊波生前给予了别人太多的爱,他才会受到干部群众的爱戴。
他爱百姓——为了群众的利益,怎么干都不过分
钟巧珍是出名的老上访户,与邻居因宅基地纠纷长期上访。廖俊波到政和县后,多次亲自接待钟巧珍,主动上门了解情况,多次对她的信访件作出批示。在廖俊波的努力下,双方纠纷成功调解。“没有廖书记,我现在肯定还在天天告状,他是我的大恩人!”一提起廖俊波,钟巧珍就很激动。
余金枝老人珍藏着一张廖俊波和她的合影照片。2015年4月的一个下午,正在采茶的余金枝,没想到县委书记突然出现在面前。“这样的茶现在采有点可惜啊”“您估计这些茶能卖多少钱呢”……两个小时过去了,在愉快的交谈中,廖俊波既帮助年迈的余婆婆干了活,也完成了一次民意调查。
2013年5月,东洞村几个村民在村口聊天,廖俊波来了,和他们拉起家常:“最近有什么困难需要我解决吗?”村民直言,村里人喝山泉水,但一下雨泉水就变浑。廖俊波当场就给住建局负责同志打电话。两个月后,一个崭新的过滤池在山泉边建成,村民们不管什么天气都能喝上清澈的水了。
他爱干部——对干部像亲人般春风拂面
早年,余道宗的女儿突发疾病,他却凑不足手术费,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廖俊波带头拿出一个月的工资。在他的带领下,其他班子成员纷纷慷慨解囊。手术如期进行,余道宗的女儿很快痊愈,如今已经考上了大学。
魏万进回忆起和廖俊波共事的情景,泪水涟涟:“前些年省里支援我们一台新的迈腾车,廖书记自己的车也很破,但他却坚持让给我坐。他总是什么事都先想着别人。”
魏敦盛说,廖俊波任政和县委书记时,每逢市领导来,他常常借故“开溜”,让一线干部有机会和上级领导“面对面”汇报工作。“好干部要赶快推荐、提拔出去。”他总这么说。廖俊波坚持干部在一线培养、一线考察、一线使用。2011年6月至2016年3月提拔使用的128名千部,有七成来自重大项目、重点工作和基层一线。
他爱家人——陪伴很少却用心呵护
“我们有一个家庭微信群,爸爸很少发言,但是偶尔空下来,他会用微信和我视频聊天,问问我最近的情况。”今年3月4日,女儿刚到上海做毕业设计,父亲就在会议间隙和她微信聊天,问她感冒好了没有,毕业设计进展如何,不要太满足现状——这是父亲最后一次和她通话。
妻子林莉忘不了,每年她的生日,再忙,廖俊波也会备一份生日礼物。县委办主任叶金星记得,有一年恰逢林莉生日,廖俊波开了一天的会,晚上10点多钟才急匆匆往回赶,趁着花店没关门,买了一大束鲜花。“第二天早上5点,他又和我们一起去赶飞机,还得意地炫耀,说夫人收到礼物很开心。”
难得与父母在一起时,廖俊波会帮母亲做饭,陪父亲下下棋。他跟林莉说:“我工作忙,逢年过节,别忘了给爸妈买东西、发信息。”
3月18日下午,廖俊波匆匆扒了几口饭,就要回单位继续开会。林莉劝道:“雨下这么大,会议就不能推一推?”“已经安排好了,不能改啊!”廖俊波笑着与妻子深情道别。
这一别,竟成永别。
廖俊波走了,带着他的一腔热忱和无尽的爱。而他的故事,仍在神州大地广为流传,激励着更多的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选自2017年4月18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处理钟巧珍上访一事中,廖俊波主动了解情况,多次作出批示:钟巧珍深受感动,主动作出让步,最终矛盾成功化解、问题圆满解决。
B.廖俊波非常关心干部政治上的进步,经常创造机会,让一线干部跟上级领导面对面汇报交流,有七成干部因这种形式得以提拔。
C.廖俊波主动进村了解民生疾苦,解决村民吃水难题,文章赞扬了他的勇于作为,又隐晦地批判了某些基层干部的不作为、懒作为。
D.廖俊波将事业和家庭之间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妥当,这固然得益于他的用心呵护,当然也离不开家人对他的理解和支持。
【小题2】下列对这篇人物通讯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导语部分从人们自发以各种形式悼念廖俊波写起,表达了人们对其因公殉职的悲恸与怀念,点明了“爱”的主题,自然引出下文。
B.“余金枝老人珍藏着一张廖俊波和她的合影照片”,说明廖俊波赢得了群众对他的信赖与爱戴,反映了他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风。
C.文章结尾部分记叙了廖俊波殉职之前与妻子林莉的对话,意在渲染夫妻之间依依不舍的深情,强调依依惜别“竟成永别”,更易打动读者。
D.文章正文部分多通过当事人之口对廖俊波的生前事迹进行追忆,既符合人物通讯讲求真实的特点,又便于人们抒发真情实感,增强了文章可信度。
E. 文章采用小标题形式对正文部分进行架构,标题紧扣主题,层层递进,从“爱百姓”“爱干部”“爱家人”三方面展现了廖俊波的大爱人生。
【小题3】廖俊波的“大爱人生”,对党员干部来说有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拿破仑:昨天和今天的世界领袖
(美)麦圭尔
拿破仑将指挥总部设在尼斯,并且约见这些将领们。他们仔细打量着他们的新任总指挥官——一个只有二十六岁,留着长乱发须的瘦小家伙,一双手紧拿着他新婚妻子的画像,并且坚持每个人都要欣赏——但没有人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他们一致认为这个不起眼的人物一定是位政治阴谋家,借着什么秘密交易谋得此一职位。难道他真的能指望靠着这些在愤怒、饥饿中的二万七千名士兵来对抗奥地利帝国?这些人已经好几个月无饷可领,且衣不蔽体,穿着草鞋。
但是年轻的拿破仑却气定神闲,一点也没有被他们的气势吓倒。反而有条不紊地询问他们单位的大小,部队的士气,以及补给的问题。然后他告诉他们说:他将于次日检阅士兵,并且在后天就要开拔部队。
他并没有完全依照原先安排的时间进度来做,但是也没有落后多少。在四十八小时之内,他已经设法取得足够的面包、肉类,甚至还有白兰地酒,至少可以维持六天。他又将营队中顽劣不驯的士兵打散,把这些顽劣分子分布到其他的单位中,以分散他们的愤怒以及哄吵的力量。
为了给部队弟兄们强烈的认同感,拿破仑主持了一次正式的检阅。他对部队的演讲,展示了他那激发部队士气的伟大能力,使将士们深受感动,并且在1796年四月二日开始行军。他放弃从阿尔卑斯山穿越的近途,因为那里有防御完善的隘口天险,他反而快速地率大军越过热那亚领地。在四次的遭遇战中,轻易击退了奥地利与撒丁尼亚的联军,接着在四月二十八日,撒丁尼亚国王同意停战。而奥地利军队也撤退以保卫米兰市。
首次胜利后,拿破仑又向他的部队做了次演讲:
“将士们!到目前为止,你们一直在为一些不过是不毛之地在奋战,虽然这些不毛之地因为你们的浴血奋战而出名,但是对国家却毫无用处……在缺乏一切物资的情况下,你们却能成就一切事情。你们在没有大炮的武力下赢得战斗,在没有桥梁的情况下横渡河流,在没有靴鞋的情况下咬紧牙关行军,并且经常在没有面包食物,没有白兰地的情况下空腹露宿扎营。只有自由斗士才能够忍受你们所忍受的艰难困苦!我衷心地感谢你们所做的一切。”
拿破仑遗留下一个伟大的传奇,在他死后膨胀得愈来愈大。他的儿子拿破仑二世从未统治过法国。但是到了1852年,他的侄儿路易•拿破仑,却利用了这个名字的声望:宣布成立第二帝国。并且理所当然地用了拿破仑三世这个头衔。拿破仑主义--相信政府应由人民所指派之强大且独裁的统治者所治理--这种观念继续在法国的政治中流行多年,即使在今天,它仍是一种明确而有形的力量。
拿破仑实际上是千百种文艺创作的灵感泉源,无数的绘画、诗词、戏剧和电影都歌颂他的功绩。不管他在历史上的真实角色是什么,不可否认的,他仍然是一位十分坚强的人,一位超越了生命的人物。不论我们是欣赏他或者是憎恨他,颂赞他或是诅咒他,我们都很难不同意他自己为他个人所下的评语:“我的一生是多么精彩的传奇!”
(节选自《拿破仑:昨天和今天的世界领袖》)
(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年轻的拿破仑却气定神闲,一点也没有被他们的气势吓倒”,反映拿破仑镇定自若,毫无畏惧的品格,为其取得骄人战绩作铺垫。
B.拿破仑的演讲极具魅力,富有鼓动性,鼓舞了士兵的士气,激发了他们的斗志,使散漫、顽劣的军队变成有战斗力的坚强集体。
C.拿破仑的演讲使士兵深受感动,他们放弃从阿尔卑斯山穿越的近途,因为那里有防御完善的隘口天险,他反而快速地率大军越过热那亚领地。
D.拿破仑一生战功赫赫,即使对他的评价不一,有欣赏、憎恨、颂赞、诅咒的,但是大家基本上同意他自己为他个人所下的评语:“我的一生是多么精彩的传奇!”
E.拿破仑实际上是所有文艺创作的灵感泉源,无数的绘画、诗词、戏剧和电影都歌颂他的功绩。不管他在历史上的真实角色是什么,不可否认的,他仍然是一位十分坚强的人,一位超越了生命的人物。
(2)请从表现手法和结构的角度回答第一段的作用。
(3)“拿破仑遗留下一个伟大的传奇,在他死后膨胀得愈来愈大”一句话有什么深意?
(4)作者对拿破仑作出了怎样的评价?结合你的认识,谈一谈评价是否合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冰桶挑战”:一个成功的策划
毛建国
如果你还没有听说过“冰桶挑战”,那么说明你有些落伍了,这可是最近火得一塌糊涂的一个词。“冰桶挑战”终于“浇”到了中国。过去两天,包括雷军、罗永浩等国内知名IT大佬纷纷加入其行列。虽然有部分网友质疑有作秀嫌疑,但不少挑战成功者依然向美国的ALS协会或是国内罕见病公益组织“瓷娃娃”进行捐款。
“冰桶挑战”的规则很简单:参与者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将一桶冰水从头浇下,要么向ALS协会捐赠100美元;挑战者成功完成后,可以公开点名3人参与挑战,点名者要么在24小时内完成,要么向ALS协会捐款100美元。而ALS是一种渐进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初期的症状包括肌肉无力或行动僵硬等,中文俗称“渐冻人症”。
“冰桶挑战”可是红得很。在过去的半个多月中,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和苹果CEO库克等名流,不惜湿身出镜,加入这项公益接力游戏之中。而从8月17日起,“冰桶挑战”来到中国,在国内率先参与此挑战的是IT界人士。
简单的一个游戏,取得了巨大的效果。统计数据显示,从7月29日至8月18日,“冰桶挑战”为ALS协会增加了307598名新的捐赠者,连同之前的捐赠者,一共为协会带来1560万美元的捐款,远超去年同时段的180万美元。在这个创意无价的社会,创意再一次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而且还把触角延伸到了公益领域。
很显然,“冰桶挑战”是一次成功的公益创新。不管如何,这个创意能够吸引到那么多人的关注和参与,能够吸引那么多的捐款,就充分证明了它的成功。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在这个被贴上消费主义标签的社会,慈善依然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生命力。只是要将人们的慈善之心激发出来,取得最大的效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冰桶挑战”之所以能够成功,特别是得到IT界人士率先响应,与其流淌着创新的力量和互联网思维的血液,密不可分。在“冰桶挑战”身上,可以看到有趣性、互动性、共享性、颠覆性等特征,而这正是互联网思维的特性。公益事业是一种道德事业,但是道德并不意味着要板着面孔,公益行为虽然高大上,但也同样可以放下身段,娱乐大众。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公益不是没有空间,而是关键看能不能走进人心。
冰桶挑战,就这么一个小小的策划,引起了这么多的关注,获得了这么大的成功,充分启示我们从事公益事业,也必须发挥创新的力量,注重互联网思维。
【小题1】下列关于“冰桶挑战”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冰桶挑战”已经火得一塌糊涂,不知道的人已经很少。
B.“冰桶挑战”成功的人都会向美国的ALS协会或国内罕见病公益组织“瓷娃娃”进行捐款。
C.“冰桶挑战”参与者要么自己浇冰水,要么捐赠100美元。
D.雷军、罗永浩等国内知名IT大佬纷纷加入“冰桶挑战”,有作秀嫌疑。
【小题2】(小题2)“冰桶挑战”之所以很火,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比尔·盖茨、扎克伯格、库克等名流,不惜湿身出镜,IT界人士率先响应,在社会上产生很大的反响。
B.“冰桶挑战”这一活动流淌着创新的力量和互联网思维的血液,具有有趣性、互动性、共享性等特征。
C.“冰桶挑战”是一个成功的策划,放下了身段,娱乐了大众,走进了人心。
D.“冰桶挑战”是公益事业,是一种道德事业,能帮助“渐冻人症”,有很大的社会价值。
【小题3】(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渐冻人症”是一种渐进性的神经退行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初期的症状包括肌肉无力或行动僵硬等,国内罕见。
B.“冰桶挑战”的成功,从某种角度看,在这个被贴上消费主义标签的社会,慈善依然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生命力。
C.“冰桶挑战”这一活动,在短短几十天里,为ALS协会增加了很多捐赠者,带来很多捐款,远超同期。
D.公益创新力量有限,只要将人们的慈善之心激发出来,就会取得最大的社会效果,带来很大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