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要好好爱自己
毕淑敏
你要好好爱自己。
这话来自一句叮嘱。最早向我们说起它的人,可能是我们的父母,可能是我们的师友,可能是我们的恋人爱人……
如果他们也许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说:冷了要添衣,热了要洗脸。不要熬夜,不要一忙就忘了吃饭。要和大家伙儿搞好关系,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要早睡早起……
从来没有人对你说起过这些絮絮叨叨啰啰嗦嗦的话,那你的童年和少年加上青年时期,孤寂荒凉。你未曾被人捧在手心,极少承接过温情。
不过,这没什么了不起的。因为无论别人怎样对你说过这些话,说过多少次,都是身外之物。话音终将袅袅远去,要紧的是——你要自己对自己说这句话——你要好好爱自己。在纷杂人间的清朗月夜,你要耳语般但无比坚定地对自己说。
好好爱自己,是简单朴素的常识。可是这世上有多少人,能够懂得能够记住能够做到呢?
放眼四周,谬爱种种。
有人年轻时不顾死活拼命挣钱,预约给自己年老的时候可以肆意享乐,放开一搏。他们以为这就是爱自己。
有人以为把身体安置在一个庞大的屋舍内,再用很多名牌将自己掩埋,这就是爱自己了。
有人以为把自己的腿最大限度地闲置起来,抵达任何一个地方都由汽油和钢铁代步,这就是爱自己了。
有人以为让自己的外貌和自己的内脏年龄不相符,让面容在层层化妆品的粉饰下,显出不合时宜的嫩相。严重者不惜刀兵相见大胆斧正自我,甚至可以将腿骨敲断以求延展下肢增加身高,就是狠狠地爱自己了。
实际情况恰恰相反,以上诸等,皆是对不起自己,害了自己。
爱自己是需要理由的。我们的爱要想持之以恒,先要明白自己究竟是谁。
最明确的结论是——自己首先是一个身体。这个身体结构精巧,机能完善,高度发达,精美绝伦。千百万年进化的水流,将身体打磨成健全而温润的宝石。
大脑的功用是思考,而不是他人任意抛洒塑料袋的垃圾场。凡事用自己的脑袋想一想,做出最合乎理性的决定,这就是对自己的脑袋好。
眼睛要看洁净美好之物,看出潜在的危险找到安全方向。眼睛还有小小的癖好,爱看草木的绿色和天空的湛蓝,爱看书本和笑靥。满足它的愿望,非礼勿视,这就是对眼睛好。
鼻子希望呼吸到清新的空气,闻到花香,不喜欢密不通风的腐朽之气和穹顶之下皆是雾霾。让它远离这样的环境,才是对鼻子的爱惜。
脊骨希望自己能够庄严地挺直,快乐向前。这不但是生理的需要,也是心理的需要。一个卑躬屈膝的人,谈不上尊严。而没有尊严的人,不会好好对待自己。因为他看不起自己,以为自己只是蝼蚁之物。
我们的肩膀,希望能担负一定的担子。不要太轻,那样就失去了肩负的责任。也不能太重,超过了负荷,肩周就会发炎。
我们的双腿,希望能在正当的道路上挺进。时而可以疾跑,时而可以漫步,时而可以暂停,倾听婉转莺啼。
我惊叹人体的奥秘,大自然是何等慷慨地把最伟大的恩赐降临于我们身体之内。身体的每一个细枝末节,都遵循颇有深意的蓝图构建起来并完整地传承,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只有爱自己的人,才有可能爱别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断不会心细如发地爱别人。爱已爱人都是一种能量,它不是与生俱来,而是通过感知和模仿,通过领悟和学习,才慢慢积聚起来,直至蔚然成风。这世上有太多的人,不爱自己,第一个证据就是他们成了身体的叛徒。所有人的身体,都理应洁净而温暖。不仅儿童和青年圣美,中老年人的身体也依旧是和煦与高贵的。
不过,这并不是好好爱自己的全部。在身体里,还有无比尊贵的主宰,那就是我们的灵魂。爱惜灵魂,是好好爱自己的最高阶段。
有人说灵魂有21克重,说在死亡的那一瞬间,灵魂会飞向天空。我不知道这个说法是否科学,但我相信在美好的身体里,一定安住着同样精彩的灵魂。它是人类最优秀的价值观之总和,是我们瞭望世界的支点。它凝聚了人类所信仰所尊崇所畏惧和所仰视的一切,在肉体之上,放射明亮光芒,穿透风雨迷蒙照耀着引导着我们。
如果这一世,你能爱惜身体珍重灵魂,那么从这个港口出发,你会成为一个身心平和的幸福小舟,一步步安然向前,驶入珍爱他人珍爱万物珍爱世界的宽广大海。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文章按照“谬爱、要自爱、如何爱、升华爱”的思路,不仅向读者传达了对个体生命的关爱,而且传达了更要博爱的情怀。
B.作者认为,如果从来没有人嘱咐你“要好好爱自己”,那么你就从来没有被人捧在手心,没有承接过温情。
C.作者认为,也许爱我们的人会一再叮嘱我们“要好好爱自己”,但具备“自爱”的自觉更重要。
D.文章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将我们的身体比喻成“健全而温润的宝石”,又如“眼睛还有小小的癖好”等使用了拟人的修辞。
E. 文章语言亲切自然,读来如同亲朋邻里说话一样,又极富有哲理,耐人寻味。
【小题2】比较《拿来主义》和《要好好爱自己》,这两篇文章在材料安排上的共同点是什么?请分别具体说明。
【小题3】结合文意谈谈你对“好好爱自己”内涵的理解,并指出它带给我们怎样的生活启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7-21 11:23: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百年震柳
梁衡
①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
②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是日晚8时,风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黄土高原经这一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被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是没有想到,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
③为了寻找这棵树,我从北京飞到银川,又坐汽车颠簸了四个多小时,终于在一个深山沟里找到了它。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它身高膀阔,站在那里足有一座小楼那么大。枝叶茂盛繁密,纵横交错,遮住了半道山沟。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在两个半边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过了100岁。
④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锯开一根木头,无论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扯断,又从下往上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但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在这人迹罕至的桃源深处,阳光暖暖地抚慰着它的身子,细雨轻轻地冲洗着它的伤口,它小心地自疗自养,生骨长肉。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⑤柳树这个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唐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取其情如柳丝,依依不舍。贺知章把柳比作窈窕的美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它常年扎根寒冷干旱的西北,尽力给大地最多的绿色。当年左宗棠进军西北,别的树不要,却单选中这弱柳与大军同行。“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  
⑥我想,那海原大地震,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28万人的生命,为什么单单留下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地震最常见的遗址是倒塌的房屋、错裂的山体和沉默的堰塞湖,这些无生命之物,只能苦着脸向人们展示过去的灾难。而这株灾后之柳却不同,它是一个活着的生命,以过来人的身份向我们宣示:活着多么美好,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能够扼杀顽强的生命。
⑦我出了沟口翻上山头,再回望那株百年震柳,已看不清它那被裂为两半的树身,只见一团浓浓的绿云。一百年前,在这里地震撕裂了一棵树;一百年后,这棵树化作一团绿色的云,缝合了地缝,抚平了地球的伤口。震柳不倒,精神绵长,塞上江南,绿风浩荡。这不只是一幅风景的图画,更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一本历史的教科书。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②段描述了百年前海原地震的发生过程及造成的巨大破坏,这样写既表现了“震柳”生存环境的恶劣,又凸显了“震柳”生命力的顽强。
B.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将平常木头剖面上年轮图案的美与震柳“惨不忍睹”的丑进行对比,目的在于引发读者对遭受巨大创伤的古柳的同情。
C.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很多详实的数据,比如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大地裂缝的长度、古柳的树龄、遇难的人数等,增强了文章叙事的真实性。
D.本文语言凝练,格调昂扬,如第④段“撕肝裂肺,横扯竖揪”等四字短句简洁有力,“阳光暖暖抚慰”“细雨轻轻冲洗”则充满生命的温暖。
【小题2】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说“这不只是一幅风景的图画,更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一本历史的教科书”。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是有生命的,它一定要生长、发展。这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其中必然涉及文化的开新与守成。

近年来,人们特别关注传统文化。但在讲传统文化时,常常忽略一个重要问题——传统文化不是不再变化的凝固体,它始终在变化发展。作为正统思想,在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儒家思想始终是变化的,比如,董仲舒时代的正统思想就与朱熹时代的正统思想不同。传统文化在新陈代谢中往往呈现出自己的复杂性,中华传统文化就蕴含着两种不同的精神:一种是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精神,它锤炼出多种文化经典;另一种是秦汉以后形成并逐渐得到强化的,奉儒家思想为正统的精神。后者成为许多人自觉不自觉继续尊奉的传统,其实它并非传统文化的全部。

文化的发展既然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反映在人的主观意志上,就有开新与守成之间的争持和互动。平常时期,这种争持与互动并不明显,但在文化转型期就会表现得特别突出和激烈,新文化运动时期便是如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核心问题是如何改造传统文化,使其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文化。近代历史上,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是在中西文化激烈冲突的背景下推进的,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与人们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文化新陈代谢过程中,开新者和守成者内部又会有各种不同的类型。例如,开新者中有的非常激进,有的比较持中;守成者中有的颇为温和,有的相当保守。

开新与守成都是文化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开新是为了发展,守成也是为了发展。传统文化会不断通过新陈代谢丰富并发展自己。所以,守成者并非只守着老祖宗的家底,也包括守住后来通过新陈代谢所获得的新东西。就像生物学上的遗传与变异一样,某些后天的变异稳定下来,通过遗传传给了下一代,于是新的物种逐渐形成。只有变异而没有遗传或只有遗传而没有变异都不能形成新物种。

在文化开新与守成过程中,特别要防止那种自觉不自觉地将传统文化与新文化、外来文化对立起来的倾向。一种文化越是善于吸收包括外来文化的新文化,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营养,就越会获得更加旺盛的生命力。相反,拒斥新文化,必定渐趋委顿。鸦片战争前,中华传统文化整体上未遇到重大挑战,于是许多人误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完全独立发展起来的,无需借鉴吸收其他文化。这心态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众所周知。我们所说的文化自信,包括对自己文化的生命力有自信。勇于吸收包括外来文化的新文化,把它们变成自己的营养,才能助推中华文化不断发展进步。不能把文化自信变成自我满足,甚至排斥新文化。

(摘编自耿云志《文化的开新与守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的生长、发展是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它离不开“开新”和“守成”。
B.“开新”和“守成”并无矛盾,都是为了文化的生长、发展,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C.“守成”既包括守住传统文化的精华,也包括守住通过新陈代谢得来的新东西。
D.文化自信包括对文化生命力有自信,敢于借鉴吸收外来先进文化而促进自己的文化不断发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发展变化的角度来审视传统文化,这样有利于人们走出认识上的盲区和误区。
B.文章在论证“文化始终在变化”和“不能排斥新文化”时,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C.文章通过对“守成”与“开新”的对比论证,辩证地分析了促进文化发展的内在矛盾。
D.文章以遗传、变异类比,阐明了守成与开新对文化的生长和发展都不可缺少的道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被现代人尊奉为传统的儒家思想一直在发展变化,它已完全不是原来的传统文化。
B.开新者当中的激进派,与守成者当中的温和派,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斗争最激烈。
C.传统文化只有善于吸收新文化,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营养,才会获得旺盛的生命力。
D.假如传统文化在鸦片战争前遇到了挑战,人们就不会产生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所谓家国天下,乃是以自我为核心的社会连续体。每一个自我都镶嵌在从家国到天下的等级性有机关系之中,从自我出发,逐一向外扩展,从而在自我、家族、国家和天下的连续体中获得同一性。

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关系,不是用以契约为核心的法来调节,而是以伦理性的礼乐制度为基础的。家国一体的礼乐制度,来自西周的分封制。天子封诸侯为立国,诸侯分封土地和人民给卿大夫为立家,进而形成金字塔形的封建等级制度。所谓家国天下,就是由这种宗法分封制联为一体的卿大夫、诸侯与天子。天子代表天下(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国),诸侯代表列国(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地方),卿大夫代表采邑(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家乡);家国天下之间,通过层层分封与效忠而形成血缘——文化——政治共同体,既是亲戚,又是君臣,如同一个大家族。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但家国一体却在大一统的秦汉体制中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到汉武帝之后,法家的郡县制与儒家的礼乐制合流,董仲舒提出的“三纲”思想成为两千年中华帝国的意识形态核心,宗法家族的父子、夫妇伦理与国家的君臣之道高度同构,王朝的政治关系是家族伦理关系的放大,伦理与政治高度一体化。

家国与天下,是肉身与灵魂的关系。天下代表了至真、至美、至善的最高价值,这一价值要在人间实现,必须通过宗法家族和王朝国家的制度肉身,这些制度是由将伦理与政治合为一体的名教、半导典章制度和风俗组成的。因此,天下价值不远人,就在人间的礼法秩序与日常生活之中。离开了家国的肉身,天道将沦为无所依傍的天下意识,从更高的天命、天道、天理中获取。家国对于中国人来说之所以神圣,之所以具有不可撼动的现实权威性,乃是因为它是天下价值的人间体现。

在以自我为出发点的家国天下连续体之中,家国不过是中介物,最重要的乃是自我和天下这两极。天下在古代中国有两个密切相关的含义:一个普遍的宇宙价值秩序,与天命、天道、天理等同是宇宙与自然最高之价值,也是人类社会和自我的至善所在,另一个含义是从小康到大同的礼治是人类社会符合天道的普遍秩序。前一个天下,因为作为价值体等同于天命、天道、天理,所以不必经过家国的中介,自我便可以与其沟通。孟子有“天民”之说,此说以后为宋明理学特别是阳明心学发扬光大。一个人的内心因为先天拥有良知,可以直接与天理打通,良知即天理,天理即良知,自我与天下有直接的通道,不必经过家国的转手。后一个天下,乃是现实世界中的文化伦理秩序,个人若要与天下打通,必须经过“齐家治国”,才能达致“平天下”,因而家国成为从自我到天下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儒家的个人良知之实现,必须通过在家族与王朝的公共事务之中从事道德实践。所谓致良知中的“致”,不仅是对天理的领悟,更是对天理的践行。

(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家国天下推崇自我至上,在自我、家族、国家和天下的连续体中获得同一性。
B.自西周的分封制而来的家国一体的礼乐制度形成了金字塔形的封建等级制度。
C.天下代表的最高价值要在人间实现,必须依托于宗法家族和王朝国家的制度。
D.个人必须经过“齐家治国”,才能与天理打通,与天下打通,达致“平天下”。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揭示了家国天下的内涵,接着阐明自我、家族、国家和天下之间的关系。
B.第二段借助一些历史事实,论述了家国一体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之间的联系。
C.通过辨析“天下”的两种含义,论述了家国天下连续体中天下和自我的重要。
D.文章首尾均提到了孟子的言论,突出了“孟子推重家国天下”这一中心论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关系以伦理性的礼乐制度为基础,可见一旦礼崩乐坏家国将分崩离析。
B.董仲舒的“三纲”思想成为两千年中华帝国的意识形态核心,表明政治伦理化更为明显。
C.中国人认为家国是天下价值的人间体现,因而觉得它具有神圣而不可撼动的现实权威性。
D.儒家”致良知”是指在从事家国公共事务的道德实践中实现良知,要领悟更要践行天理。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原创缺失的深层原因

①我国科研原创缺失,在物理、化学,医学等学科,我国现在是且仍将是一个旁观者,尚未进入世界科技进步的先进行列;至今未拿下一块诺贝尔科学奖牌。这是多方面深层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②政府好近功。好人喜功是秦始皇以下历代皇朝的一大政治特色。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大辱,使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和政府正派官员,把目力和功夫绝对地置于当下现实问题的政治解决上。新中国建立后百废待兴的情状及同世界发展进程的巨大差距,激发着国家领导者一天等于20年的“大跃进”情怀和必在若干年内赶超欧美的雄心。即便到了上世纪80年代,“大跃进”遗风还依旧难散。强烈的“政绩”观念,又令一些届别和层级的政府.把功夫用在目下的“数字政绩”上。在依然是政府主导型的科研体制下,政府好近功对科技进步的历史局限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它不愿意或舍不得在基础研究这个不能立竿见影的事业上下大本钱;另—方面,它也势必要求科技界在短期内“快出成果,出大成果”。科学技术和学术事业,是长期累积方有创新和突破的事业,政府如果没有起码的支持强度和足够的支持时间,原创性、突破性的大成果又从何而来呢?

③国人官瘾重。学而优则仕,猎官摸金,这在俺中国真可谓“刻骨铭心”。陈独秀写道;“充满吾人之神经,填塞吾人之骨髓,虽尸解魂销,焚其骨,扬其灰,用显微镜点点验之,皆各有‘做官发财’四大字。”这种陈腐观念和现存“官本位”制度之疾的结合,使得科技人员竞相谋官,能有多少大创造和真学问呢?官有官道,学有学路。爱因斯坦说得好:“企图兼有智慧和权力,极少能获得成功。”

④梁启超皇皇巨著,是他远离官场潜心著述的结果。梁氏深察旧中国官场“做官实易损人格,易习懒惰与巧滑”,“很容易堕落”,“现在政界万万不可多与为缘”。劝诫子女们莫做官,只做学问。梁家走出了梁恩成、梁思永、梁思礼三位国家级院士,这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历史文化事件,发人深省。

⑤体制积弊多。从科学技术体制看,影响科研创新的主要弊端有三方面。在立项选题上,“长官意志”过重偏浓,自由自主选题立项得不到应有的价值重视和有规制依据的经费支持,使得跟踪、追风、低水准重复研究层出不穷。在□□□□上,有限的科技资源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上的配置极不合理,忽视基础研究的历史倾向长期得不到实质性改进。在□□□□上,我国科研“量化”管理大受青睐并大行其道后,鉴定、评价和奖励标准重数量轻质量之流弊,鼓励了短平快成果的成批生产,扼制了原创性、独创性成果的孕育和生发。

⑥社会缺宽容。科学往往是极少数人推翻所有人的观念才能前进。科学的创新过程,就是一个理性的否定、创造性的破坏和历史性的超越之过程。投有怀疑、批判、解构精神,没有超常、超凡、超我,超群、超前的卓识和胆略,就不会有原创性、独创性的科研成果。科学、学术事业的发展,需要政治的、社会的理性宽容。坚决排斥那种蛮不讲理的所谓“大批判”和政治性的裁决。爱因斯坦认为,追求真理和科学知识,应当被任何政府认为神圣不可侵犯;——,尊重追求真理和科学知识的人的自由,应该作为整个社会的最高利益。学术活动及其成果应当得到法律认可和保护。应努力创议“我不问意你的观点,但我尊重你坚持自己思想之权利”这样一个社会宽容环境。

【小题1】综观全文,作者从政府到_________________,从科技体制到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对我国科技落后的原因作了全面周到的分析。
【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政府好近功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好大喜功是秦始皇以下历代皇朝的一大政治特色。
B.无数志士、官员为洗雪民族的耻辱,致力于现实问题的解决。
C.新中国同世界发展进程的差距,激发着领袖赶超欧美的雄心,
D.一些届别和层级的政府,把功夫用在目下的“数字政绩”上。
【小题3】从文章内容看,第⑤段的空格内应填入的内容是□□□□、□□□□。
【小题4】第③段引用陈独秀与爱因斯坦的话,其用意分别是:
(1)引用陈独秀的话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用爱因斯坦的话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联系上下文,为第⑥段画线处选项填空,简述理由。
(1)然而 (2)而且
选项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
【小题6】“科学、学术事业的发展,需要政治的、社会的理性宽容。”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位分析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霍金 布鲁诺   巴金   蔡元培 老舍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文化角度考察,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词的别名入手加以探讨。词又称“诗余”或“长短句”,前者循其文体嬗变脉络而言,后者就其形式立名。至于“曲子词”、“曲子”、“今曲子”的别名,则强调其音乐属性。从隋唐至宋,这一属性是造就词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南北朝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阶段,伴随这一过程的完成。西域音乐在隋唐时代传入中土,并与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出与雅乐对立的燕乐,燕乐即俗乐,词在初期就是与之相配的歌词,其市井文化的品格不言而喻。明俞彦《爱园词话》云:“诗亡,然后词作,故曰余也,非诗亡,所以歌咏诗者亡者。”此论也从音乐入手探讨词的产生。及言之,词之所以能够继诗之后获得演唱者或者吟咏者的青睐,又与其表现形式的灵活多样密不可分。词打破了古近体诗较为齐整的句式,参之以变化错落,因而更适于倚声弦歌与抒情达意。
作为配乐的歌词,词作者必须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才能用于演唱实践,于是“倚声”、“填词”等相关术语就应运而生了。词的句法参差错落,又有多种词牌可供创作时选择,因而在传达人们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时,它就有了诗所无可比拟的灵活性。古人作文吟诗,往往正襟危坐,以体现“诗言志”的尊严,却独于倚声填词较少顾忌。这就是“诗庄词媚”或“词为艳科”说之由来。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上,或许词不如诗,但若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词又有胜于诗的优越性。王国维曾就此论道:“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他概括出诗与词的不同文体特征,的确很有见地。
词的文体特征与其音乐属性密切相关,而其接受方式也有了双重选择的可能。当其婉转于歌伎之口以娱悦听众时,听众成分的复杂化要求词的写作须向俚俗靠拢。除字句易于听懂外,情趣的共鸣也是不可或缺的。此外,耳听与目治的接受方式的不同,也要求词的写作不宜晦涩艰深,而要有一定的口语化基础。所有这些要求都无疑会令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得到加强,否则,词将失去赖以发展的土壤,而成为纯粹的供文人欣赏的案头文学。柳永“假使重相见,还得似旧时么?”李清照的“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前者写恋人细雨温柔,缠绵诽恻;后者感人生苍凉,寓愁于乐。词句浅显易懂,毫无费解之处,便于听唱;如果用诗的形式表现,就很难传达出个中细腻微妙的情愫。当然,词也并非只局限于风月情怀或身世之愁的抒发中。在言志咏史与挥洒壮志的有关题材中,也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苏轼的“大江东去”的放歌,辛弃疾的“千古江山”的抒怀,皆可佐证。
(节选自赵伯陶《宋词的文化品格》)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宋词的双重文化品格是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其音乐属性是造就词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
B.词又称“长短句”,是就它由古近体诗的整齐句式演变为参差错落的句式而言的。
C.词作者在填词时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而对于词的内容却较少顾忌。
D.词在咏史言志时,具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是因为其表现情感更丰富、更深刻。
【小题2】下列关于“宋词的市井文化品格的特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必须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即倚声填词。
B.词的表现形式灵活多样,即词的句法参差错落,又有多种词牌可供创作时选择。
C.词不仅长于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并且能够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
D.词的写作须向俚俗靠拢,语言要通俗,不宜晦涩艰深,而要一定程度的口语化。
【小题3】下面关于诗与词不同特征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诗的句式较为整齐,而词的句式变化错落,适于倚声弦歌与抒发复杂的情感。
B.“诗庄词媚”“词为艳科”之说,表明诗和词在所表现的情感内容方面存在不同。
C.“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是说诗长于反映社会生活,词善于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
D.诗的语言晦涩艰深,而词较为浅显易懂,既能满足文人的欣赏,又能娱悦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