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人生的爱好者
林语堂
陶渊明不曾做过大官,没有权力和外表的成就,不曾留给我们什么文学遗产,可是他至今依然是一堆照彻古今的烽火。
陶渊明回归田园,这是文学史上的佳话。他少时,以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后又做彭泽令。他不常和宾客周旋。有一次,郡遣督邮至,县吏说他应该束带见督邮,陶渊明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于是他便辞职,写了名赋《归去来辞》。从此以后,他就过着农夫的生活。有几次人家请他做官,他都拒绝了。从此不问政治。有人把陶渊明看做“逃避主义者”或者“叛逆者”,而事实上他并不是。他自己很穷,愿意和穷人一起过田园生活。他有一次曾遣一个农家的孩子到他儿子的地方去,帮他儿子家挑水取柴;他在给儿子的信里说:“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陶渊明的生活是不流于灵欲的精神生活和不流于肉欲的物质生活的奇怪混合;在这种混合中,他的心灵发展到真正和谐的境地。他的生活象他的诗,那么自然,那么清新。
陶渊明有着自己的生活态度。在彭泽,因为很喜欢喝酒,便命令县公田都种秣谷,而他的妻子固请种粳,才使一顷五十亩种秣,五十亩种粳。他一看见酒的时候,纵使他和主人不认识,他也会和大家坐在一起喝酒。有时他做主人,在席上喝酒先醉,便向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他有一张没有弦线的琴。这种古代的乐器只有在心境很平静的时候,慢慢弹起来才有意思。他和朋友喝酒的时候,或想玩玩音乐的时候,常常抚这张无弦之琴。他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陶渊明说:“我性不狎世,因疾守用,幸非洁志慕声。”判史王弘非常钦仰他,要和他做朋友,可是很难碰见他。王弘只好跟一个朋友设计去会见他,这个朋友约陶渊明出门喝酒,走到半路,朋友便把酒拿出来。陶渊明心地坦然地喝酒,王弘便走出来和他相见。王弘看见陶渊明无履,就叫左右为他造履。陶渊明便伸出脚来让他们量一量。此后王弘要和他见面的时候,常常在林泽间等候他。
陶渊明住在庐山之麓,当时庐山的禅宗白莲社,想请他加入,他提出的条件是可以在席上喝酒。这种行为是违犯佛教的条规的,可是主人答应了。他刚要签字正式入社的时候,却“攒眉而去”了。那位法师还想跟陶渊明做朋友,便请他和另一位道家朋友一起喝酒。他们一共三个人:法师代表佛教,陶渊明代表儒教,朋友代表道教。那位法师曾立誓终生不走过某一座桥,可是这天当他和那位朋友送陶渊明回家时,他们谈得非常高兴,不知不觉都走过了桥。三人知道的时候,不禁大笑。
陶渊明就这样无忧无虑地过着一生。在陶渊明那部关于喝酒和田园生活的小诗集里,我看见一种造成和谐的生活的情感与天才;这种和谐的生活已经达到完全自然的境地,没有一个人能超越过他。他才是中国整个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
(选自林语堂《人生的爱好者:陶渊明》,有删节)
【小题1】作者为什么说陶渊明“是一堆照彻古今的烽火”?
【小题2】作者为什么反对将陶渊明看做“逃避主义者”或者“叛逆者”?
【小题3】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陶渊明的人生的?请加以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09 12:48: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荷叶

韩开春

①那年我去宏村,正是深秋季节,顺着黄山的皱褶一路前行,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杂粉墙黛瓦,古徽州果然气派非凡。到了村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泓碧水,一条小道笔直穿过湖心,上面有座弯月般的石砌小桥名叫画桥。据说,当年在此拍摄《卧虎藏龙》,男主人公李慕白就是从这座小桥上牵着他的白马走过的。

②但是,我的目光却被湖中那一大片枯萎的残荷吸引,脑海中瞬间浮现的竟是《红楼梦》里林黛玉反对贾宝玉拔除破荷叶的理由:“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恍惚间,我似乎看到了林妹妹那双对着残荷发痴的忧郁的眼睛。在那一刻,我居然有了长留宏村的想法,要是能有机缘在湖边的书院住下,在有雨的夜晚,或是撑着一把油纸伞,顺着石砌的湖堤漫行,或是隔着石雕的窗棂,卧听雨打残荷,该是多么惬意的享受啊。

③其实,我有许多亲耳聆听雨打残荷的机会。我读初中的时候,学生宿舍的后面就有一大片荷塘,每年莲藕起出之后,就再也没人去管它,任由满塘的荷叶自生自灭。然而我终究只是个俗人,比不得林妹妹那样冰雪聪明,所以听雨打残荷的次数虽然不少,却从未听出过什么诗意。

④与枯萎破败的残荷相比,我更加喜欢夏日的新荷,光鲜洁净,绿意盎然,看上去就很赏心悦目,勃发着无穷的生机。中午或是傍晚,会有一些或红或绿的蜻蜓、豆娘前来参观,它们或许是被这荷塘满目的绿迷住了,绕着圈不停地飞,迟迟不肯离去,飞累了,就在新冒出的小荷尖上歇歇脚;身上穿着黑黄条纹套衫的小青蛙,也从水里冒出头来,双腿一蹬,用它那著名的蛙跳,一下子便跃上了荷叶的表面,随之溅起的一串水滴,滴溜溜地汇聚到荷叶的中心,凝成一颗又圆又亮的大水珠,映着太阳的光辉,像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它们或许是把这一张荷叶当成了运动场,鼓着大腮帮咕咕呱呱不停地叫,呼朋引类;还有一些黑脊背的鱼,在荷叶撑起的太阳伞下悠闲自在地游来游去,间或举起大尾巴,在平静的水面上使劲一击,发出“泼刺刺”的一声响,溅起一朵大水花,旋即一头扎进水底,再也不见了。

⑤这样的季节,最快乐的自然还是孩子。从第一朵荷花在水面上升起、绽开它美丽的笑脸时起,就会不断有孩子顺着塘埂悄悄滑下水去,学着在水面上那群嬉戏的鸭子的样子,把鼻子一捏,头往下一低,便潜入水底,浮上来的时候,手里总会多出一截细嫩甜香的花香藕,临了上岸,还不会忘记摘一片荷叶顶在头顶。有时候也玩打水仗游戏,学着电影里白洋淀民兵打鬼子的模样,顶着一片荷叶,手里端根树枝,一只眼闭着,煞有介事地一瞄,手指一勾,嘴里同时发出“叭”的一声。

⑥少年的记忆,除了玩耍,大多数还是和味蕾紧密联系在一起,关于荷叶,也是如此。说到吃,必须提一下荷叶粥,这是我母亲夏天常做的,把新鲜的荷叶洗净,切成细丝,放点冰糖,和粳米一同煮,做出来的粥青白相间,颜色好看,味道也好,清香扑鼻,有清热解暑之功效。荷叶还可以包裹食物。我祖父有个习惯,赶集的时候带上一张荷叶,或干或鲜,随季节改变而有所不同,回来的时候,总会变戏法般从怀里掏出一只荷叶包来,里面包着的有时是几片卤猪头肉,有时是两根油条。他用筷子夹起肉丢进我的嘴里,果然是跟往常吃到的不同,肉香中夹杂着荷叶的清香。长大后读明清小说,见到许多关于市井场景的描写,我才知道,原来这用荷叶包熟食的举动并不是我祖父的首创。

(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第②段中,成年的“我”见到残荷,被残荷吸引,联想到“雨打残荷”的诗意美,产生了留恋之情。
B.初中时的“我”,没有林妹妹聪明,无法理解林黛玉寄人篱下,见到残荷犹见自己,将一腔哀怨寄予残荷之上的痛楚。
C.第④段运用了拟人手法,写蜻蜓和豆娘被荷塘满目的绿迷住,迟迟不肯高去的情态,衬托了荷塘的美丽。
D.第⑥段先写荷叶可以煮成色、香、味功效俱佳的荷叶粥,再写荷叶还可以用来包裹食物。别有风味。
【小题2】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有什么作用?
【小题3】结合文意,分析“我”为什么喜欢夏日的新荷。
【小题4】文章中的荷塘与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中的荷塘相比,描写有何不同?结合文本,完成下面题目。
①描写的时间不同:选文是______荷塘,朱文是月下的荷塘。②描写的对象不同:选文描绘的是______图,重点写了_____等动态景物,还有人的活动;朱文描绘的是_______图,重点写了_______等静态景物。③营造的意境不同:选文意境____________,朱文意境_______。④寄托的情感不同:选文的情感是________,朱文的情感是既有_______,又有_______。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旅伴
李国文
你走过夜路吗?
没有旅伴,只有你一个人踽踽独行?
那时,你会感到孤独。你会觉得一个人生活在世上,是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与社会隔绝的。人需要人,和人需要阳光、空气一样重要。
假如,这时在你身后的漆黑中,有一星光亮,虽然你会忐忑,谁知后面来的是好人还是歹徒?但你将不会再有孤单的那空荡荡的心悸。真正的被人为地孤独起来,是一种折磨。
我先听到身后有些微弱的动静,回头看到一盏明灭不定的光亮,我能判断,那不是飞舞的流萤。我驻足,转过身去,任那还带着秋阳温暖的河水,漫上来,浸湿我的脚。我等待着,希望有一个旅伴。
在记忆中的那个夜晚,我在一条人烟稀少的丹河河谷里赶路。月明星稀,秋虫啁鸣,凉风飒飒,若不是我那时的政治境遇,那秋夜实在是宜人的。
灯近了些,也许影影绰绰地发现了我,那灯火,便停在原地了,那是若干年前的事了,如今回想起来,当时的辛酸,渐渐地不占很重要的位置。相反,阳光下的山,山阴里的河,河谷间人与人在劳动中的友情,倒似雾似梦的经常在心头泛起。对那些本非善类的鹰犬,当然不是麻木,更不是淡忘。只是岁月悠悠,青春不再,太看重了这些丑类,倒成了对他们的抬爱。还不如在脑海里,多保留一点往日的温馨情爱。
丹河到了柿子红熟的深秋,便清澈平缓地在你身边流过。路就在曲曲弯弯、高高低低的河沿上,是由放羊人走出来的。若顺盘山公路,我将赶不上明天一早的火车。
等我继续赶路向前走去的时候,那并不很亮的松明,迟疑了一会儿,又随着脚步的高低,一跳一跳地走动了。
如果不是厄运袭来的话,我也不会拋妻别子来到这群山深处。当然,我更不会一辆顺路车子都搭不上。那时候,那些鹰犬作践人时,远胜于从河畔草丛里蹿出来的狼。因为狼出现的话,我手中有一根可以防身的木棒。可是对着那些变着办法折磨人的人,我却无能为力。他们挥舞无形的鞭子,把所有人都驱赶得远远地躲开我。
这样,我只能踽踽独行在这河边的小路上。
虽然,我离开山村的时候,有一辆运料的卡车下山,那司机不敢叫我上他的车,我一点也不怪他,他有他的难处。同样,我能体谅隔着帐篷说话人的苦心,他大声地,不知在问谁:“秋后还闹狼吗?”
没有回答。
他又说:“我可夜里听见过狼嚎的。”这分明是在提醒我。
这些人都是我劳动时的伙伴,他们都是些普普通通的工人,只是在那些歹毒的眼睛不狠狠盯着的一会儿,悄悄地说上一句半句。人是感情动物,日久天长,朝夕相处,慢慢地,他们虽然害怕那无形的鞭子所代表的权力,可并不相信那鞭子就是真理。
不知哪位好心朋友,有意识地扔一根白蜡杆在路口,那是一种韧性很强、轻易不断的木棍。我心里谢了,俯身捡了起来,上路了。
夜深露重,茕然独行,不过有了身后这位若即若离的行路人,我不再寂寞,也不担心野兽。尽管那人(我也不知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始终跟我保持距离,不过我已感激不尽了。
过了山,上了公路,不远便是山下的一片平川,那星星点点的灯火闪烁处,就是火车站了。
这时,我发现那辆卡车才开了过来,想不到比我这步行的人还慢,真是太奇怪了。
那位师傅发现我,刹住车,从车窗里探出头来。也许在这里没有了顾忌,他甚至埋怨我:“你啊你啊,我在公路上等了你小半夜,想不到你竟敢抄近道,顺河边走,幸好没出什么事。快上车吧!”
我正想告诉他这一路好歹有个伴时,那些手持松明的人,也跟了上来。在模糊的光影里,我发现至少有三个人。见我往车上爬,他们也停下来。然后,我惊讶地看到,他们立刻调头,顺着来的方向往回走了。那明灭不定的松明,随着他们加快的脚步,轻捷地跳动,愈走愈远。
“谁?”师傅问我。
我不知道是谁。直到今天,我还是不知道那几位好心的旅伴是谁。师傅告诉我,要是只有一个两个人的话,狼敢扑上来的。听到这里,我心里感到一股热,这世界还有这样的温馨!天还未亮,坐在驾驶室里激动不已的我,索性由那滚烫的泪水痛快地流着。
从此,我深信,只要忠诚于自己,忠诚于朋友,哪怕是一条漆黑的夜路,一定会有旅伴与我一路同行,绝不会孤独,也不会寂寞的。
若干年后,我回想起那似雾似梦的情景,仍忍不住要问:那是谁呢?这些怕我被狼吃掉,在默默中送我一路的旅伴,成了一个永远然而温馨的谜。但对美好的世界来说,难道一定需要一个答案吗?美好,不就够了吗?
赶路吧!我总是对自己鞭策着,旅伴在等待着呢!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以“你走过夜路吗?没有旅伴,只有你一个人踽踽独行?”开篇,既巧妙地引出下文“我”在丹河河谷里独行的描写,又引起读者的思考。
B.“他们虽然害怕那无形的鞭子所代表的权力,可并不相信那鞭子就是真理”一句中,“鞭子”比喻那些歹毒的人在非常时期对人们的迫害。
C.“但对美好的世界来说,难道一定需要一个答案吗?美好,不就够了吗?”这些话,意指“我”不再念想当年默默送“我”一路的旅伴到底是谁了。
D.文章以第一人称为主,辅以第二人称。多种人称的使用既丰富了叙事手段,又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使文章亲切,有感染力。
【小题2】文章题目为“旅伴”,请解释“旅伴”在文中的含义。
【小题3】本文是记事散文,但不乏精彩的议论,如文中的画线部分。请分析文中画线部分议论的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
赤贫魅力测试
严歌苓
我身无分文地出了门。那是一月的芝加哥,北风刮得紧,回去取钱便要顶风跋涉半小时,无疑要误课了。这时我已在地铁入口,心想,不如就做个赤贫和魅力的测验,看看我空口无凭能打动谁,让我蹭得上车坐,赊得着饭吃。我惟一的担心是将使芝加哥身怀绝技的扒手们失望。
“蹭”上地铁相当顺利。守门的黑女士听说我忘了带钱,五个一寸长的红指甲在下巴前面一摆,就放我进去了,还对着我的后脑勺说:“要是我说‘不’,你不就惨了?我一天要说九十九个‘不’,才说一个‘是’呢!”
她笑起来,有心笑得很狰狞,像个刀下留人的刽子手。
12时59分下课,很想跟同学借点午餐钱,又怕他们从此跟我断绝来往。
开学那天,一个大龄男生借了一位女同学9块钱,下面就出现了一些议论。所以,我打消了借钱的念头,饿死也得为我们大龄同学们争气。
所有同学都进了校内那个廉价餐厅,我只好去校外昂贵的一家意大利餐馆。
一个意大利小伙子过来在我膝盖上铺开又硬又白的餐巾。我点了鲜贝通心粉,吃最后几根时,我开始在心里排演了。吃不准笑容尺度,但不笑是不可以的,人家小伙子忙了半天,至少该赚你一个笑吧。我眼睛盯着账单,手漫不经心地在书包里摸那个丢在我卧室枕边的皮夹,然后我已经分不清是真慌张还是假慌张地站起来,浑身上下逐个掏口袋:“灾难啊!”我说:“我的钱包没了!”  
小伙子瞪着我,他耐人寻味地看着我自我搜身,一遍又一遍,然后摇摇头表示遗憾:“冬天穿得厚,扒手就方便了。”
我表示非常难过,如此白吃,还吃得那么饱。他连说可以谅解,都是扒手的错。他拿了张纸,又递给我笔,请我留下地址和电话。
我说这就不必了,明天保证把饭钱补上,连同小费。他还是坚持要我的电话号码。
写完后我抬头笑笑,这一笑,魅力就发射过分了,因为他眼神一下变得楚楚的,问:“平时可以给你打电话吗?”我打着哈哈,说可以可以。
我打算徒步回家。走在芝加哥下午3点的街道,风吹硬了街面上的残雪,每一步都耗掉一根通心粉的热量。很快我放弃了,跳上一辆巴士。
一上车我就对司机说我没有钱;一个子儿也没有。司机点点头,将车停在一个路口,客客气气请我下车。
我红着鼻头对他笑着说:“明天补票不成吗?”他鄙夷地说:“天天都碰上你这样的!来美国就为了到处揩美国的油!”我正要指出他的种族歧视苗头,一只皱巴巴的手伸到我面前——是个老头,怀抱一把破竖琴。他把手翻过来,打开拳头,掌心上有4枚硬币……
付完车钱,我立刻拿出我那支值10块美金的圆珠笔,搁在他手里。他说:“你开玩笑,我要笔干吗?”他摘下眼镜,给我看他的瞎眼。我问他在哪里卖艺,他说在公立图书馆门口,或在芝加哥河桥头。我说:“明天我会把钱给你送过去……”他笑笑,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下了巴士,离我住处还有五站地,我叫了辆计程车。司机是个锡克人,白色包头下是善良智慧的面孔。我老实交待,说钱包忘在家了,他静静地一笑,点点头。到了我公寓楼下,我请锡克司机稍等,我上楼取车钱。更大的灾难来了:我竟把钥匙也忘在屋里。我敲开邻居的门。我和这女邻居见过几面,在电梯里谈过天气。女邻居隔着门上的安全链条打量我。我说就借10块钱,只借半小时,等找到公寓管理员拿到备用钥匙,立刻如数归还。
“汤姆!”女邻居朝屋内叫一声,出来一个六岁男孩。女邻居指着我说:“汤姆,这位女士说她住在我们楼上。你记得咱们有这个邻居吗?”小男孩茫然的地摇头。
我空手下楼,带哭腔地笑着,告诉锡克司机我的绝境,请他明天顺路来取车钱,反正我跑不了,他知道我的住处。他又是一笑,轻轻点头,古老的黑眼睛与我古老的黑眼睛最后对视一下,开车走了。 
我想起田纳西.威廉姆名剧《欲望号街车》中的一句话:“我总是依靠陌生人的善意。”
这句话在美国红了至少30年。
(选自《参考消息》2007.8.2)
注:严歌苓,著名旅美作家。现定居美国,其创作主要反映中国移民在美国的生活和人生命运。
【小题1】小说中具体写了与“赤贫魅力测试”相关的哪几件事?请分条概括。(5分)
【小题2】小说最后又设计了“我竟把钥匙忘在了屋里”这一情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小题3】作品中写了多个人物形象,你认为哪一个形象最值得赞赏?请简要分析。(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月下美人泪

肖建国

惠州城有两大养花高手,一个叫黄金,一个叫季献民。

称得上高手的,总得有点绝活。

先说黄金。

从黄金记事起,他家就是花匠。别人养花大都为了观赏,而黄金家是为了生活。他家以种花卖花过日子,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全靠花。所以黄金从小就跟着家人干养花的活。八岁,黄金去上小学。刚好学校的校园在翻整,墙角要种一排花。有员工过来问,种什么花?校长沉吟一会说,种白鹤仙吧,陆游不是说过“芳兰移取偏中村,余地何妨种玉簪”吗?

校长对古诗词有研究,这玉簪就是白鹤仙。

黄金一听,就说不行不行。这玉簪不能种墙根,炕都会炕死。少儿雌黄,校长哪放在心上。果然种上不多久,这玉簪全都晒死了。

校长对黄金刮目相看.黄金读到初二,辍学了。他成绩不好,整天就想着如何侍弄花草。校长说,你回去也好,花草有本心,说不定能让你黄金万两。

校长也真说对了。十多年后,黄金成了惠州城花卉行业的大佬。他不种一般的花,只种奇花异草。比如兰花走俏时,惠州城里的花匠都去养。春兰、蕙兰、建兰、寒兰、墨兰,你方唱罢我登场。朝京门的王胡子竟养出了猴脸小龙兰。一茎一花一雷公,粉面蒜鼻红头发。嘿,奇了。轮到黄金出手,养的是蝴蝶兰。品种虽一般,可花蕊里包含着一只展翅欲飞的白鸽!栩栩如生,绝了。

再比如,养昙花,也叫月下美人。

黄金能让昙花在白天开放。这个,稍有养花经验的人都会。将昙花用黑布蒙起来,不让其见光。到了晚上,则用射灯对着照,照得昙花“阴阳颠倒”。一个星期后,昙花彻底蒙了,不得不顺从人意,在白天开放。

虽然都会,然而都没黄金的昙花开得艳,开得大,开得多。黄金的诀窍在哪里?据王胡子说,黄金爱搞嫁接,不是一类的花,也硬要把它们“嫁上”。

黄金的昙花供不应求。为防假冒,他在每盆花上都系个标牌:黄金之花。王胡子有次在黄金家喝了点酒,对他说,你养花虽好,可比不过季献民。黄金心里咯噔一声。

季献民是教书匠,退休后回到家里,开始养花。他只养四种花,梅花、兰花、昙花、菊花。可能因为竹子不方便“院养”,就换成了昙花。他养的花不卖,只送人。

送人也看对象。王胡子同季献民认识多年,也只得到过一盆。

季献民养花好在哪里呢?黄金想去看看。

季献民家住在东江边,门前有棵木棉树,老干横枝,雄姿英发。据说每到春天,木棉花开,这树冠就成了燃烧的火焰山。

有同行来访,季献民忙迎出屋外。黄金开口便说,听说你的花种得很好,特来向你请教。按照黄金的想法,若季献民不愿意,稍稍皱下眉头,他寒喧两句便走。毕竟有技艺的都怕外露。

没想到季献民非常高兴,连说岂敢岂敢,今日你来得正好,晚上我有昙花盛开,正好一起品赏。

季献民的花种在后院,有三四个屋地大小,木架上按品种分类,养的全是花。有幼苗,有成品,有的正热热烈烈地开放。花香扑鼻。

黄金仔细嗅了嗅,这花香与他那里香得不一样。香得纯粹,甘甜。真是奇怪了。

再看昙花,黄金更为惊讶。有很多盆都是他家的,“黄金之花”标牌还在呢。季献民说,这都是别人丢掉的,我捡回来重新修整。昙花期短,可它命长。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救花一命,它知感恩。

这高论,黄金第一次听说。晚上,季献民刷牙漱口、洗面洗手,清理好自身,才进入后院.后院里没有灯,星月辉映,影影绰绰。黄金莫明地感到一阵心虚。

就这样赏花?

对。不过,你坐着,我还要做点事,来,看着这盆昙花,今晚她将为我们绽放。季献民边说边拿出一管笛子来.黄金发现今晚要观赏的,正是从前他的昙花。

笛声响起,婉转悠扬,伴随习习凉风,如清水般掠过黄金心田。黄金不懂旋律,更不懂诗文,但此刻,这如怨如慕的笛声让他觉得身心变空,身体在变轻盈,有一种想飘起来的感觉。

醉了,还是晕了?黄金想不明白。他只想随着这笛声向上走,向上飘,最好能飘到云端去,再也不回来。然而,笛声戛然而止。

昙花开了。

在月光的映照下,悄悄然,昙花的花蕾慢慢翘起。随着笛声的缠绵,昙花如同少女一般,很害羞地将淡紫色的外色慢慢打开。一层层,一片片,有序地展现洁白芬芳的玉体。当花心褪到最后一层时,忽地,满院飘香,如雪般的大花朵就这样猝不及防地绽放了。最让人惊奇的是,每朵花片上都凝聚一滴晶莹的泪,在月光下闪着温润的光,并当着黄金的面滴落而下。有的落到了黄金的膝盖上,沁人心脾的凉!

黄金彻底呆了。好久,他才醒悟过来。

月偏西,黄金告辞季献民回家。转身,他发现季献民家门口贴了副很显眼的对联:

相看何须尽解语

爱花最是惜花人

这联,进去时怎么没看到呢?黄金自言自语。

(选自《百花园》2018年第5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有意识地通过主人公的名字暗示其形象特点,取名“黄金”暗示他追求物质;取名“献民”表明他追求精神境界。
B.校长对古诗词很感兴趣,季献民是退休老师;但校长是故弄风雅,不懂装懂,目的是通过对比衬托季献民的养花的技艺高超。
C.标题“月下美人泪”中的“泪”至少有两层意味,其一是对黄金对昙花的践踏的一种无声的批判;其二是对季献民对昙花的尊重的感激。
D.小说最后,作者借黄金的自言自语,来暗示“黄金”在季献民家里收获了养花的技艺的精髓。
【小题2】“称得上高手的,总得有点绝活。”黄金的“绝活”体现在哪儿?请结合文章具体说明。
【小题3】王胡子认为黄金养花虽好,可比不过季献民。你从中悟出了哪些人生道理?请结合文意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等,江苏省的南京、无锡等,浙江省的杭州、宁波等,共26市。它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城镇化基础最好的区域之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指明,长三角城市群要建设面向全球、辐射亚太、引领全国的世界级城市群。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6月24日,2019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在安徽芜湖召开。

会议审议通过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2018-2019年度工作报告》等若干文件,启动了一批科创和产业合作平台,并聚焦质量标准、产融结合等六大高新地建设,签署了86项区域一体化合作项目,总投资达2192.19亿元。

今年5月13日审议通过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强合作,持续有序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打造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产业和城市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先试走廊”,这标志着G60科创走廊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去年6月1日以来,G60科创走廊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进入新阶段。九城市集聚龙头企业845家,产值2.6万亿元。同时,九城市之间打破行政区划壁垒,交互投资2280亿元,促进科创要素高效对接。此外,在政务服务领域,九城市率先推进30个事项“一网通办”,被国务院办公厅确定为长三角政务服务一体化试点区域。

(摘编自韩俊杰、汪瑞华《长三角G60联席会议在安徽芜湖召开》,新华网2019年06月24日)

材料三:

(摘编自中国产业信息网,2019年05月24日)

材料四

从竞争的角度来看,区域经济中的先发地区会形成强有力的“虹吸效应”,以更高的收益让后发地区的资金、人才和技术流动汇集到中心城市。这就导致后发地区无法同步获得城市化红利,出现“被虹吸”的现象。要破解“被虹吸”难题,在一体化进程中获益,就需要了解自身的独特优势,确立发展的科学定位。安徽在自然资源优势、生态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方面在长三角区域相对突出,这些优势需要与苏浙沪的金融资源优势、研发优势、国际贸易优势等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提升安徽的竞争优势。

突破行政壁垒的限制,才能够真正实现一体化的收益。正是因为许多地方行政壁垒的长期存在,才导致了长三角很多地区之间“最后一公里”无法连通,极大地限制了资源流动与市场发育,从而阻碍了长三角产业分工和市场互补。造成行政壁垒的原因主要是对地区利益的保护。地区利益通常会聚焦于如何分配既有“蛋糕”,而不去“做大蛋糕”。安徽不能被动地等待中心城市来“领跑”,要积极探索主动出击如何通过一体化创新“把蛋糕做大”,从而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全面彻底地消除行政壁垒的阻碍。

在规划先行的基础上,还需要解决具体合作地点的利益共享问题。最近热议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就是对这一问题的创新对策。不过区域主要集中在苏浙沪“两省一市”交界地区。安徽虽然不能采取强强联合式的发展示范区,但可以采取借势互补式的“产业合作示范区”。推动安徽与江苏、浙江临界的一些城镇先行获取先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优势资源,从而在快速发展中实现利益增进。

(摘编自王先柱《安徽在长三角一体化中主动破局》,《安徽日报》2019年04月16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长三角城市群是面向全球、辐射亚太、引领全国的世界级城市群,也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城镇化基础最好的区域之一。
B.在安徽芜湖召开的2019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取得丰硕的成果,标志着G60科创走廊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C.2008-2017十年间,三大城市群的GDP均稳步增长,但随时间推移,长三角地区优势不断扩大,2017年为全国GDP的贡献近60%。
D.一个地区之所以发展滞后,是因为先发地区会形成强有力的“虹吸效应”,以更高的收益吸引着落后地区的资金、人才和技术流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去年6月1日以来,G60科创走廊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进入新阶段,取得许多成果,其中,“一网通办”体现了长三角政务服务的一体化。
B.和京津冀、珠三角地区相比,长三角地区的人口数量和土地面积都具有优势,2017年,长三角的人口几乎是其他两区之和,这更有利于拉动消费。
C.和京津冀、珠三角地区相比,2017年,长三角地区无论是GDP总量还是人均GDP都是最高的,可见,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最好,人民生活最幸福。
D.对地区利益的保护是造成行政壁垒的主要原因,而行政壁垒的长期存在,会极大地限制资源流动与市场发育,阻碍产业分工和市场互补。
【小题3】安徽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如何主动破局?请根据材料四简要概括。